浅谈中日饮食文化

摘要: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以食最为基础,并且在历史积累中,形成了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发展、社会文化进步的代表,是最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文化表现形式。饮食文化会因为人民所在区域的气候因

  摘要: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以“食”最为基础,并且在历史积累中,形成了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发展、社会文化进步的代表,是最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文化表现形式。饮食文化会因为人民所在区域的气候因素、获取生存资料方式不同等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具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中国作为东亚文化的中心,对日本文化形成具有较大影响,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较为丰富,使得两国在文化上存在许多相同点,同时受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影响,使得两国文化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更好的展示中日文化交流形态,可以通过研究中日饮食文化差异来进行探索。
  本研究对中日饮食文化进行研究,结合中日国情,总结中日饮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等方面展开,从而对中日饮食文化差异进行论述,包括饮食观念、饮食礼仪、烹调文化、饮食习惯四个方面,从而提出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的启示,包括饮食文化受到地理环境影响;取长补短,改善饮食结构;饮食文化形成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更加生动的方式来展示中日饮食文化,从而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

  1引言

  两千多年来,中日两国一直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具有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历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文化交流、自然环境关系等,使得中日两国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各具特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是最关注的问题,其中以“食”最为重要,并且经过岁月沉淀,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于周边国家的文化形成具有重大影响[1]。日本曾经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先进文化,饮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的饮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日本,使得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上存在一系列的相同之处,但由于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在经济发展体制、风俗文化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日本在吸收中国饮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体系,使得两国饮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对中日饮食文化进行研究,重点探究中日两国饮食的差异,从而提出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的启示,以此来实现中日饮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促进两国饮食文化的良性发展。

  2饮食文化概述

  2.1饮食文化的概念

  关于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学者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广义上的饮食文化,被定义为在人类饮食生活中,经过不断传承与发展,从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体系。狭义上的饮食文化,被定义为在人类饮食生活中,经过不断传承与发展,从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体系,主要包括饮食理念、饮食风俗等内容。饮食文化在内容方面是非常广泛的,它受到国家、地域、民族、食源等多种因素影响,能够从多个方面进行分类,也这是因为这些因素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形式的饮食文化[2]。中日饮食文化就是具有中日两国特性,受到不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食源、炊饮器皿等形成的饮食文化。

  2.2饮食文化的特征

  为了更好的对中日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本节总结饮食文化具有以下特征,这是中日饮食文化形成的根本性原因。
  2.2.1生存性
  饮食是能够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需求的,我国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因此可以看出,饮食文件具有明显的生存性特征。
  2.2.2传承性
  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在时代传承的过程中,饮食文化也在牢固的传承,形成了具有区域特性的食物原料品种、食物生产、加工、烹饪、饮食风俗、饮食习惯等饮食文化,并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2.2.3地域性
  不同地域所具有的食物原料不同,同时气候等条件不同,在岁月的累积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风俗,这就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此可以看出,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
  2.2.4民族性
  不同民族由于居住环境、食物原料、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主要体现在食物摄取方式、食物烹饪方法等方面,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饮食礼仪和饮食禁忌等。
  2.2.5审美性
  随着人类烹饪经验的不断成熟,在烹饪方法、烹饪器具等方面不断丰富,食物不再仅用于充饥,更能将审美意识注入饮食,形成具有审美特性的饮食文化[3]。

  2.3饮食文化的功能

  中日饮食文化的形成以及存在的差异,与饮食文化的功能存在必然联系,中日饮食文化是在饮食文化功能基础上的延伸,是具有生活实用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娱乐功能的饮食文化产物,因此,本节对饮食文化功能进行介绍。
  2.3.1生活实用功能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饮食文化具有生活实用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补充营养功能。各种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不同,所以也能够给人体提供不同的养分,选择合理的饮食,能够更好分发挥补充营养作用。二是预防疾病功能。人体如果缺少某种微量元素就会患病,如缺钙会引发佝偻病,缺乏维生素缺乏会产生夜盲症、口腔溃疡等,通过饮食调节,能够有效预防上述疾病。三是治疗疾病功能。中国自古便有“食疗”,通过合理的饮食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如利用山楂可以治疗消化问题,常吃羊肉能够治疗产后气血虚弱。四是美容健体功能,通过合理的饮食能够改善人体机能,如黑发、明目、丰乳等。如猪蹄、肉皮等具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能够提高皮肤弹性与紧致度。
  2.3.2社会功能
  饮食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历史功能。饮食总是能与历史文化相连,如端午节用粽子纪念屈原,馒头起源于诸葛亮的泸水之战。这些饮食文化都是历史的活“化石”,真实的反映出了历史。二是教育功能。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能够提高当地人民对民族的自豪感,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传承礼德。在宴请宾客时,如何进行主客座位安排,如何选定上菜次序等,都将饮食“礼数”体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一种饮食礼仪,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饮食活动当中,是传承礼德的重要方式。四是传递情感。借助美食能够实现借食表意、以物传情的作用,在饮食品尝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五是陶冶情操。饮食文化的形成是智慧的象征,更是创造性的体现,在饮食文化中寻找心境的宁和,寻找心灵的寄托,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六是政治情愫。饮食能够与国家治乱相联系,可以在饮食烹饪理论中寻找治国经营,也可以在饮食活动中感受“礼”的政治伦理秩序,以此作为政治工具。七是创造价值。饮食文化的形成是创新性的体现,同时具有商品价值,一道创新菜、一本饮食书籍、一个美食软件,都是商品财富,同时也具有精神财富,是具有价值的社会财富。
  2.3.3娱乐功能
  饮食文化所具有的娱乐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审美乐趣功能。通过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选择合理的饮食饮食原料、饮食器具等,营造出特殊的烹饪美感,从而去创造美、欣赏美、品尝美。通过饮食文化所表现的意境来感受美,如元宵节用汤圆来表现团团圆圆;中秋节用月饼在寄托思想情绪。二是食俗乐趣。饮食文化与各种风俗、社会活动相结合,使其形成了较强的食俗乐趣。如婚礼宴席上的四喜丸子,将喜庆的婚恋仪礼食俗和情趣表现出来,还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食俗,如云南“三道茶”背后的爱情故事,表现出了具有丰富民族内涵的优秀文化,同时也能够向人们传递更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在精神传递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达到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4]。

  3中日基本国情

  3.1中国国情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当前已经成为仅次于X的第二经济大国。同时在传统文化方面,中国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与传统技艺,饮食文化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之一,在漫长的中国烹饪历史发展过程中,由靠较小的兽类和集采果实充饥维持生活,发展到现在的八大菜系,在饮食观念、饮食礼仪、烹调文化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5]。

  3.2日本国情

  日本是群岛国家,同时也是发达国家,当前是仅次于X、中国的第三经济大国。日本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是世界上最富裕、经济发达以及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日本在教育、医学、工业、科技等方面始终处于世界最前列。日本也是接受外来文化最多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较为深刻,但是经过日本对历史文化沉积、融合与演变,最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基础,其中,饮食文化就是日本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饮食习惯与烹饪方法,形成了“五色”、“五味”、“五法”的海洋性特色菜系,将大和民族的精神思想与饮食特点完美的融合在了饮食文化中[6]。

  4中日饮食文化对比分析

  4.1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历史、经济、民族、食品、食具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以此来展示出其具有的不同文化品位,同时也将中国饮食文化的价值凸显出来。中国饮食注重营养,自古以来便有营卫论、五味调和的说法,同时在烹调方法上也分为炒、爆、熘、炸、烹、煎、溻、贴多种方式,应用灵活变通的烹调方法,来展示更具有中国多元文化特性的美食观。中国饮食文化在讲究色香味俱全的基础上,还要搭配一定的用餐情趣,将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体现出来,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礼仪。
  4.1.1中国饮食文化的表现形式
  (1)自然条件方面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受到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物产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地域广博,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形态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形成了就地取材的地方风味饮食。中国的八大菜系就是地方风味饮食的代表,也非常具有地区特色,如四川地处盆地,多雾气重湿润,所以川菜辛辣,有祛湿功效。
  (2)经济条件方面
  对中华民族来说,各民族依赖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维持生存,同时各区域的饮食原料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繁荣也促进饮食文化的发展,市场贸易的兴旺,会给饮食业提供更多的经营条件。如在我国商业经济发展的地区,饮食消费价值更高,极大地刺激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3)政治条件方面
  政治的开明,以及饮食在政治中的地位,都决定了饮食文化的发展,我国自古便有“民以食为天”的口号,将饮食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7]。
  4.1.2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1)风味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同时各地区的气候、物产、风俗等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所以使得饮食文化具有风味多样的特点。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说法,同时还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八大菜系,将中国饮食风味多样凸显出来。
  (2)季节分明
  分季节的选择饮食,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特色之一。中国一直按照季节的变化来进行调味与配菜,在冬天时,会选择味醇浓厚的饮食风味,多选择炖焖煨烹饪方法;在夏天时,会选择清淡凉爽的饮食风味,多选择凉拌冷冻的烹饪方法。
  (3)注重美感
  中国的饮食烹饪方法,不仅在技艺手法上十分精湛,同时更注重菜肴的美感,做到色、香、味、形、器协调一致。给食客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享受。
  (4)注重情趣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情趣的表达,不管是饮食色、香、味,还是菜名、品味,进餐时的细节安排,都将中国饮食的情趣体现出来。
  (5)食医结合
  中国饮食注重医疗保健功能,自古便有“医食同源”、“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材的药用价值,烹饪成为各种美味佳肴,从而达到预防与之类疾病的目的[8]。

  4.2日本饮食文化

  日本饮食被称为“日本料理”。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比较注重配料。日本料理能够形成独特的风味,与其地理环境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日本四面环海,是多岛屿国家,具有丰富的海产资源。日本属于东亚国家,所以按东方人的饮食习惯,日本的饮食可以分为主食和副食。主食以米饭和面条为主,副食主要是各种海产品。海产品是日本饮食的“主心骨”因此日本也被称为“彻底的食鱼民族”,在海产品的消耗量方面要高于主食。日本饮食宜“五色”、“五味”、“五法”为核心,“五色”指的是日本料理颜色上以白、黄、红、青、黑为主;“五味”指的是日本料理味道上以甜、酸、辣、苦、咸为主;“五法”指的是日本料理烹饪方法上以生、煮、烤、炸、蒸为主。同时日本料理的总体饮食风格为清淡、精致、营养,因此更加注重“色”,而在“香”、“味”两个方面稍逊一筹,也因此形成了日本料理的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饮食文化具有精工细作的特征。
  4.2.1饮食文化的表现形式
  (1)自然条件方面
  受到自然环境影响,使得日本的畜牧业较为落后,所以谷物是日本的代表性食物原料,同时日本四季分明,所以谷物、果蔬、水产品等生长期受季节变化影响非常大,为了保证食物的新鲜程度,所以日本日本料理的选材是具有季节性的,在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食物,同时结合日本料理崇尚的清淡口味,形成了最保持原味的日本饮食文化。
  (2)经济条件方面
  由于日本土地面积较小,土壤比较稀薄,所以除了稻米、水果、水产品以外,大多数食材都是通过进口的方式,日本经济发展基础,为食材进口提供了保障,但是在传统的日本饮食中,还未能通过进口获取食材方式,所以导致日本的饮食取材较为单一。
  (3)文化条件方面
  饮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百姓的日常生活,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稀缺,所以饮食原料与稻谷、水产品为主,也因此形成了具有稻作文化下的日本主食与海洋性的鱼文化[9]。
  4.2.2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1)原料新鲜、季节性强,以海味和蔬菜为主
  日本饮食的最典型特点就是原料的新鲜程度很高,不同的季节,便有不同的蔬菜和水产品。蔬菜主要以芋头、小茄子、萝卜等为主。水产品以鲷鱼、松鱼、鳗鱼、鲭花鱼、刀鱼、鲑鱼、鲥鱼和海豚为主。这些蔬菜和水产品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烹饪方法简单,注重清淡不腻
  日本饮食的烹饪方法注重保持材料本身的味道,所以很多菜都是选择生吃方式,在烹饪方法上,以煮、烤、蒸为主,带油的菜非常少。在烹饪过程中,火力以微火为主,烹制时间长。在调味方面,主要采用先放糖、味淋酒,后放酱油、盐的方式,这样能够在尽量保持蔬菜里的各种营养成分。
  (3)配料讲究,加工精细
  在日本饮食中,木鱼花汤是必备的配菜之一,就像中餐的鸡汤,西餐的牛肉汤一样。是日本饭桌上的一种必备饮食。日本饮食主要用酱油来进行调味,分为淡口、浓口、重口三种。
  (4)讲究色彩的搭配和摆放的艺术化
  日本饮食非常注重饮食器具的摆放,主要以山、川、船、岛造型为主,有高有低,层次分明。一份摆法精致的日本餐,就是一件艺术品。同时日本饮食非常注重刀法的应用,主要将各种配菜切割成为棱角或直线条,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更好的保持食材的原有色泽与形状,同时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同时日本料理的拼盘点缀食材主要以应季食材为主,这样既丰富了食物色彩,同时也做到了营养丰富。
  (5)餐具精美
  日本饮食的餐具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精致美观,日本餐具的形式按照季节与菜名进行划分,大多采用花形、树叶形、水果形、长方形、方形、竹篮、小筐等样式。这些日本餐具营造出来更好的日本菜品气氛,人们在品尝佳肴的同时,更像是欣赏一件艺术品,做到物质与精神的双满足[10]。

  4.3中日饮食文化差异分析

  4.3.1中日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古语中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以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人心中,饮食是最重要的,因此也一直在追求着“美味享受,饮食养生”的奥妙,对于美食的评价,将“色、香、味”作为衡量标准,虽然在评价中,味排在最后,但却是最重要的“压轴”评价选项。
  在日本早期的传统思想中,将做饭作为下等人的工作,是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所以在早期的日本,饮食文化并没有受到广泛重视。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多,所以保护环境就是一直关注的焦点,所以日本饮食业表现出了含蓄的内敛之美,在饮食方面,也依托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融为一体[11]。日本饮食更加注重形态,烹制出的菜肴可以作为自然景物中的鲜花或风景,但并不注重味道如何,而以神思为境。
  4.3.2中日饮食礼仪的差异
  中国的饮食礼仪与日本存在较大差异,在招待客人之前,中国人习惯提前几天提出邀请,确定时间、地点,客人一般会比约定时间晚到几分钟,以此来给主任留出充足的时间做准备。在座位安排上,客人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职位、辈分等选择相应的座位。主人位置靠内、离门口最远,其他人按照年龄、职位、辈分排序。在饮食上桌后,要由主人进行布菜,这样表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然后再正式开宴。在中国人的饭桌上,主客关系彬彬有礼,整个餐桌上都洋溢着和谐的气氛。中国饮食的特点是种类很丰富,菜量较大,采用的上菜顺序,先是开胃菜,随后是主菜、小点心、水果。主食以米饭为主。中国的传统待客之道是菜肴满席,用很多的剩菜来显示主人的“招待周到”与“饭菜丰盛”,这样的宴请才是成功的。但是xxxxxxx在2012年提出了“光盘行动”,使得中国的饮食礼仪发生了很大转变[12],也将中国人的饮食浪费传统现象大为改变。
  在招待客人之前,日本人同样习惯提前几天发出邀请,但他们会当面宴请,并且提前1-2天进行确认,同时客人如果不同出席,需要提前通知主人,这种方式更显得尊重对方。在宴客过程中,座位安排同样按照年龄、职位、辈分进行排序,但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宴客开始食要由主人敬酒开始,客人在领受主人敬酒之后,在开始用餐。在饮食方面,日本的饮食的特点是菜量较小,上菜顺序也与中国不同,日本的上菜顺序,先是生冷的冷食或凉菜;随后是主菜,最后是甜点。日本在饮食上注重的是“吃净”,这是对主人的尊敬,也是宴客成功的标准,客人为了对主人的招待表示感谢,不仅要在当日向主人说一声“谢谢您的款待”(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还要在宴请之后,亲自向主人致电,以此来表示向主人的感谢。
  4.3.3中日烹调文化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烹调文化,不仅包括熟练的烹饪方法,同时要注重食材的选择,包括各种食材主料和配料,中国饮食在食材选择方面是非常重视的,不仅要考虑食材的新鲜性,更要考虑其营养成分,如夏天在食材选择上,就会注重清淡、败火功能,这样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饮食风味与特色。同时中国饮食更加注重味道,所以烹饪工艺更加复杂,很多菜色都是经过煮、煎、卤、炸多道工序完成的,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烹饪效果,达到“味”的最高境界[13]。同时中国饮食在食材选择食材选择也非常丰富,既有天然食材,又有人工养殖,既有各种肉类,又有各类蔬菜,丰富的食材也形成了多元化的中国饮食文化。
  日本食用的饮食以生、冷、清淡为主,在食材烹调方面,注重保持材料原有的味道,所以生吃是日本料理最好的选择,如在世界负有盛名的日本生鱼片,新鲜的鱼类食材不经加工,只蘸佐料直接食用。其他烹调方式主要以煮、烤、蒸为主,用慢火细炖,尽量保持食材的原有营养,可以看出中日烹调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4.3.4中日饮食习惯的差异
  中国人在饮食方面,具有执着的追求,从食材的选择,到食材烹制过程,之后到“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完成,每个环节都是以大量的物质资源和精神宝藏作为基础,从而形成了全方位、深格调、多层次的中国饮食文化[14]。通过饮食习惯,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表现形式,是儒家思想的内涵表达,同时在烹饪手法上,注重整体形式的统一,菜肴效果丰富而又和谐,多样而又统一,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日本饮食文化将其民族特性、精神与情感表现出来。日本是单民族国家,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X占领后,其他历史时期并没有受到外族侵略的历史,因此,日本的生活环境是比较单一的。同时日本的领土面积较小,所以食材资源比较单一,也就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清淡的饮食饮食习惯。

  5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的启示

  5.1饮食文化受到地理环境影响

  俗语有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日两国受到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在饮食层面存在许多不同点,正是因为中日两国存在的地理环境差异,使得中日两国在农产品作物、食物材料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决定了中日两国在具体的饮食倾向方面以及饮食文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由于地位环境差异所产生的饮食文化差异。同时在认识到饮食文化差异的同时,更要关注的是两国使饮食方面的共同点,这样才能促进中日两国进行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更加宽泛的共识,这对于中日两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也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对于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是非常有利的[15]。

  5.2取长补短,改善饮食结构

  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分析中,可以看出,中日饮食文化的确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能够通过深层次的借鉴与学习来进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共性的优势。比如在饮食结构方面,中国应该借鉴日本关于食品营养摄入的方式,并且扩宽海鲜食品的食用方式,以此来改善当前中国饮食营养摄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样,日本也可以借鉴中国的各种烹饪方面,在“色、香、味”方面进行提升[16]。中日两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东亚国家,两国在饮食文化上的共享与互补,能够形成一种合力,对于推进整个东亚饮食文化,乃至整个世界额饮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5.3饮食文化形成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受到西方饮食严重的冲击,特别是西方快餐方式,使得居民的肥胖指数快速提升,同时很多家庭缺乏烹饪的兴趣,使得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正在面临严重挑战,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干预与引导,对于中日饮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来说,将是一个严重的打击。饮食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饮食特征,更是国家文化的内涵体现[17]。中日饮食文化就是各自国家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具有明显国家性质的,因此更具有明显差异,是具有中日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因此,在今后中日饮食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不断的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展中日饮食文化。

  结论

  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使得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许多相同点,但受到区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式。本研究主要对中日饮食文化进行研究,通过探索中日饮食文化差异,从饮食观念、饮食礼仪、烹调文化、饮食习惯四个方面进行差异分析,并提出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的启示,包括饮食文化受到地理环境影响;取长补短,改善饮食结构;饮食文化形成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此来实现中日饮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毛直道[日].食事の文明論[M].東京:中央公論社,1982.1
  [2]賈蕙萱,石毛直道[日].食をもって天となす:現代中国の食[M].東京:平凡社,2000.7[3]石毛直道[日].食卓の文化誌[M].岩波書店,1993.1.18
  [3]赵节昌.基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食育”发展思考[J].农产品加工,2018(07):82-84.
  [4]陈娇芸.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2):87-90.
  [5]曹洪灏.中西方饮食习惯差异受其文化影响[J].校园英语,2017(49):187-188.
  [6]刘涛,钱钰.食俗里的中国时间:中日越节令饮食与中医药文化[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17(01):142-156.
  [7]谷伟男.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0):29.
  [8]张茹.浅议日本料理的美学内涵[J].校园英语,2017(41):232.
  [9]王芳.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农家参谋,2017(18):220-221.
  [10]李玲.多模态隐喻视角的中国饮食文化——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4):60-62.
  [11]张博,张炳文,顾方哲.“和食文化”源考及近代发展经验[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03):139-147+160.
  [12]赵宏涛.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6(34):233-234.
  [13]回智光.中日饮食文化差异之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18(03):86-88.
  [14]王孔炼.日本饮食文化特征探讨[J].文学教育(下),2016(05):148.
  [15]傅云雁,陈欢欢.以怀石料理和四季堂为例探究中日饮食习俗差异[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308+310.
  [16]飯島久美子・小西史子・綾部園子・村上知子・冨永典子・香西みどり・畑江敬子.年越し・正月の食習慣に関する実態調査[J].日本調理科学会誌,2006:39.
  [17]発行者:工藤忠継.冠婚葬祭のなせ?ニューミレニアムネットワーク株式会社,2005:0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662.html,

Like (2)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月22日
Next 2020年1月2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