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适应问题研究

 摘要:上幼儿园就代表着幼儿开始离开家庭的怀抱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有一系列的不适应现象的发生,这给幼儿教师带来了不少的困扰,同时也给家长们带来不少的忧虑。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幼儿不适应的情况,那么就可能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影响。因此,解决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适应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适应问题

一、绪论

1.1选题缘由

1.1.1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的阶段,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难以适应的阶段。三岁是我国幼儿进入幼儿园的普遍年龄。仅仅三岁的幼儿需要在这个阶段暂时性的离开家庭的怀抱进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中,在幼儿的心中会迎来一个巨大的心理变化。幼儿需要到陌生的环境与幼儿教师以及同龄人进行交往,这对幼儿来说是人生中第一项重大的挑战内容。这个阶段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转折,也可能是一个愉悦的转折。在这个阶段中,部分幼儿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状况,例如,哭闹、恋物、拒绝进食、身体状况下降等一系列现象。如果放任幼儿长期这样下去的话,将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研究表明,幼儿的童年经历会对其一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幼儿的顺利幼儿园生活是他们步入社会的良好开端。因此,我们要对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适应问题进行良好有效地解决,以达到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1.1.2初入园幼儿普遍存在入园适应问题

在幼儿初入园的时期,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幼儿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1]。根据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幼儿入园时有以下问题,思念家人、哭闹不止、情绪紧张、食欲下降、身体状况下降等等各个方面大大小小的问题。丁祖荫和葛沚云在《幼儿入园的行为问题和入园教育》中提出,教师要对幼儿入园的问题进行重视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来安抚幼儿的情绪以使教育活动正常进行[2]。丁祖荫曾经还建议对小班幼儿进行入园教育,以使幼儿能够良好地适应在园中的生活。潘年提出,第一二周是幼儿适应幼儿园的关键时间[3]。有研究者对幼儿初入园的第一天及进行了跟踪调查,其研究表明,部分幼儿出现了哭闹不止,缠着老师不放,拒绝进食等不适应状况。对于初入园的幼儿来说,这些表现都是正常现象,家长和幼儿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耐心合理的引导[4]。还有研究表明,在幼儿初入园阶段有着五个维度适应部分,分别是,生活料理、学习活动、人际关系、遵守规则、情绪稳定。这说明幼儿在初入园阶段中生活料理是最快适应的部分,而情绪稳定是幼儿初入园阶段中最难以适应的部分[5]。

就教师而言,作为幼儿教师在幼儿尚未入园的时期,需要通过采取家访的措施来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同时还需指导家长对幼儿入园的相关内容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在幼儿入园后,幼儿教师需要采取措施帮助幼儿度过初入园时期,在幼儿离校时对幼儿今天的表现作出相应的点评和鼓励,在发现幼儿的异常情况时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良好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幼儿初入园的适应问题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难关。

就家长而言,家长对初入园的孩子有着许多的担心和顾虑,孩子能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是家长们最大的顾虑。部分家长在幼儿初入园阶段并未做好准备工作,增加了幼儿初入园适应问题的难度。因此家长需要在孩子入园前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引导,鼓励幼儿走出家庭,降低幼儿对于外界的不适应性。在幼儿初入园阶段,家长需要做到日日接送,减少幼儿因在园中生活而见不到亲人的依恋感。综上所述,家长要正视对幼儿入园前的教育准备和幼儿入园时出现不适应状况,及时和教师进行沟通,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幼儿的不适应状况。

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应当具备一个优秀的教育团队和做好幼儿入园的准备工作。

1.2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研究目的

本文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适应问题作为主题进行研究,力求能够帮助到处于幼儿初入园适应问题困境的幼儿教师与家长解决该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掌握幼儿初入园的适应情况,让幼儿教师和家长能够对幼儿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方便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不适应现象有充足的准备。同时,本文在分析幼儿初入园不适应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帮助幼儿教师和家长有效地解决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适应问题,使幼儿顺利地度过初入园时期。

1.2.2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适应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幼儿入园适应的价值,而是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三是解决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对策。

本文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具体化的解决方案,为家长和幼儿教师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使幼儿初入园适应问题逐渐减少。

二、幼儿入园适应的价值

2.1幼儿:健康成长

万冰笔在《如何帮助幼儿健康成长》中提到,幼儿的发展离不开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家长、幼儿教师是密不可分的[6]。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从五个方面对幼儿在园中的健康成长。

一是,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幼儿初入园时的年龄较小,做事经常都是三心二意的习惯,没办法有始有终的做好一件事情。为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引导,给予幼儿适当的鼓励和帮助,能够达到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的良好效果。

二是,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使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标准和素质高低的基本表现。幼儿入园适应的阶段通过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和帮助,从而学会主动与认识的人打招呼,学会文明用语和谦让他人,培养一个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三是,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当今社会的人们大多是个人意识较强,缺少合作意识。幼儿教师和家长为了培育祖国的花朵,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四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让幼儿对知识产生兴趣,多锻炼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幼儿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部分幼儿的作息不够规律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正常进行,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要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对于幼儿来说,初入园的良好适应不仅使他们对幼儿园不再心生恐惧,同时会让幼儿能够愉悦的在幼儿园与幼儿教师,同龄人一起生活和交往。除此之外,幼儿能够积极的参与幼儿园开展的一系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在活动中,他们能够发展自身的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发展朋友关系,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外向个性,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2.2教师:减压增效

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集中在幼儿初入园的阶段和与初入园忧虑的家长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沟通关系上。这对幼儿教师来说是开学季最大的难关所在。因为幼儿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初入园的阶段,还要与幼儿家长们进行良好的合作沟通,这两个方面给幼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能够顺利地解决幼儿初入园适应问题,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让教师可以拥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班级管理和准备各种培养幼儿健康成长的活动上来,大大地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效率。

2.3家长:安心省心

根据研究表明,对于家长来说,在为孩子寻找上学的幼儿园时就开始产生关于孩子初入园适应问题的一系列焦虑。随着孩子上学的日子逐渐接近,家长心中的焦虑和疑惑就随之放大,直至幼儿进入幼儿园的那天,家长的忧虑和疑惑升到最高值。家长心里会存在着许多的疑问,我的孩子是否能够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孩子的老师能照顾好我的孩子吗?要怎么样才能让我的孩子尽快地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呢?我的孩子能够在幼儿园里交到好朋友吗?等等,一系列忧虑的问题随之产生。在很多时候,家长无法良好地处理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的问题,可是又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知识理论的帮助。这时,幼儿教师应当发挥出其能够良好地帮助家长使幼儿适应初入园阶段的作用。这样,家长就能够安心省心地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一方面能够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家长配合幼儿教师工作的开展和园中活动的积极参与,促进家园共育的顺利进行和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3.1入园适应问题的表现

3.1.1情绪紧张不稳定

幼儿初入园的不适应状况主要是情绪表现不稳定,大多数幼儿通常以哭闹表现出来。幼儿的哭闹集中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大声哭闹。幼儿在刚步入幼儿园的第一二天时,常常到了幼儿园门口或是幼儿园教室门口是就开始大声哭闹起来,有的往教室外面跑去,有的紧紧挨着父母,有的在地上翻滚。幼儿通过大声哭闹的这些表现想让父母带自己离开幼儿园,拒绝老师的拥抱,有的幼儿虽然不拒绝老师的呼唤和拥抱,但是仍旧是哭闹不止。

二是,整天哭。因为幼儿处于初入园的阶段,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从内心深处产生抗拒和恐惧的情绪,所以幼儿会整天处于哭的状态,抗拒与幼儿教师和同龄人的交往。

三是,间断性地哭闹。间断性地哭闹一般表现在幼儿初入园两三天时,这时的幼儿因着对幼儿园环境、教师和同伴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熟悉,幼儿内心的不安情绪会减少一些。但是这时的幼儿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哭闹的现象,例如看见同伴的父母在幼儿园教室的门口,中午不想睡觉,看到同伴哭闹,这些情况都会使幼儿产生间断性地哭闹行为,但是对幼儿正常参与幼儿园的日常活动是没有太多的影响的。

四是,进入和离开幼儿园时哭。大部分幼儿经过几天的幼儿园生活后情绪逐渐趋于稳定,不再紧张不安。不过部分幼儿会在早晨入园时通过哭的来表现出自己不想去幼儿园的想法和在傍晚离开幼儿园回家时因为家长没及时到达幼儿园接自己回家而哭。以上两种哭闹现象对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并未产生任何影响。

除了以上四种情况之外,也存在部分幼儿经过了几天的幼儿园生活后仍然不适应的现象。这部分幼儿心中的依恋情绪较强,所以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引导。

3.1.2交往困难

有的幼儿不擅长与陌生的人进行交往,因此在园中的不适应状况表现为交往困难。幼儿交往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独处。独处的幼儿常被人们称之为不合群。这类幼儿有的是喜欢独自玩耍,与教师同伴的交往极少,他们通常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做事谨慎小心。有的是就喜欢自己一个人活动,不能够听从教师的教导,也不与别的孩子进行交流玩耍。

第二,恋物。这类幼儿对某件物体从心底产生了依恋感情,一直与某件物体形影不离,不允许教师和同伴碰物体。

第三,拒绝一切。这类幼儿将幼儿园当作是自己最不喜欢的地方。他们常常拒绝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拒绝与教师、同伴交流。一旦教师对这类幼儿提出某些要求时,这类幼儿就会哭闹不止,耍赖皮来拒绝一切。

第四,依恋老师。有的幼儿离开家庭的怀抱进入幼儿园后会对某位老师产生依恋的情绪。这类情绪通常表现为,一进入幼儿园离开父母后就跟在某位老师的背后,并不与其他的同伴有任何的交流行为。老师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成为实打实的小尾巴。虽然这类幼儿对老师的依恋情绪极重,但是并不影响其正常参与幼儿园的日常活动。

3.1.3有不良习惯

大多数幼儿在初入园的时期还存在着某些从家庭中带来的不良习惯,为此幼儿教师需要付出精力来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的不良习惯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食困难。进食困难的幼儿普遍是因为在家中亲人喂饭导致自己不会独立吃饭或是想家等其他相关原因而造成的现象,这类幼儿需要老师亲自喂食才能够完成进餐。有的幼儿是因为严重挑食,不喜欢幼儿园的饭菜而进食困难,这类幼儿需要老师帮助自己将不喜欢的饭菜挑走才能够进食。

二是,午睡困难。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部分幼儿午睡困难是由于贪玩而导致的现象。有一部分的幼儿表现为拒绝午睡,不听从老师的要求躺在床上进入睡眠,而是以哭闹不止或到处乱跑来拒绝午睡。再有一部分幼儿虽然能够听从教师的话乖乖躺在床上,但是其再床上做小动作不好好的进入睡眠。这些午睡困难的幼儿在影响自己午睡的状况外,严重影响到了其他幼儿的午睡。

三是,憋尿,遗尿。这类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幼儿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产生的。幼儿憋尿,遗尿通常表现为在上课时想尿尿不敢举手告诉老师而直接尿在裤子上以及在午睡时经常尿床。

3.2入园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陌生的环境

首先从生活环境来讲,幼儿初入园时最先感受到的部分就是幼儿园陌生的环境,从家庭到幼儿园的环境变迁破坏了幼儿原本生活环境的状态。对于幼儿来说,家庭环境是他们最依赖的生活环境。从熟悉的家庭环境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的转变,幼儿心中会产生紧张感、不适感、以及出现哭闹不止的行为。一方面,对于幼儿来说,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家里自己是“老大”,玩具和吃的都是自己一个人的。但是当幼儿到了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幼儿要与同龄人平等相处,玩具和吃的都是大家共享的。除此之外,幼儿在家中拥有的“优越”待遇在幼儿园中并没有,幼儿园要求幼儿要遵守规矩,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幼儿具有要求和命令的行为与家庭中亲人对待幼儿的喜爱、赞赏等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这些情况都使幼儿对陌生的环境会产生不好的印象,从而引起幼儿的心理压力和增强幼儿入园的不适应情况。

其次从人际环境来讲,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除了对生活环境变化的转变最具有直接感受外就是对人际环境变化的直观感受了。人际环境给幼儿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交往对象的变化。刘文萍在《如何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中指出,幼儿从出生起,便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对父母或其他直接养护者的依恋[7]。这种高度依恋关系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建立和替代的。幼儿离开了这种人际环境后,便会从心理上感到不安,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焦虑、哭闹等现象。在幼儿园中,幼儿的交往对象和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具有难度的要求。

3.2.2家长准备不足

闫翠玲指出,初入园幼儿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应的现象。因此,做好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工作是尤为重要的[8]。

根据研究表明,家长对于幼儿入园前的准备不足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理生活能力培养不足,二是交往能力准备不足。

大部分家长对于幼儿的自理生活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大多数家长对于幼儿自理生活能力的培养仅仅局限于口头培养,而不是从实际行动上进行培养,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行为。到了幼儿园,幼儿的一切都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完成。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会在这一过程中因为身边的同龄人能够独立完成而产生挫败感,这会影响到幼儿初入园的适应情况。入园前,家长应该充分给予幼儿生活技能上的指导,例如,要求幼儿能够独立完成吃饭,不随意走动;指导幼儿自己进行大小便的行为等等。

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交往能力方面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影响到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良好发展。在生活中,家长常常教导幼儿不要与陌生人进行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幼儿安全的同时还影响了幼儿的交往意识。家长对幼儿是爱护、呵护的,这点是令人毋庸置疑的。但是,有时过度的照顾和保护会反其道而行之,会使幼儿失去了与同伴一起玩耍的交往能力,失去了独自面对陌生人情况的良好应对。因此,家长不能仅仅局限于口头,还要从实际行动出发。

3.2.3教师的态度及家长认识的偏差

教师的态度对幼儿初入园的适应情况有着较大的影响。根据研究表明,许多教师对于幼儿初入园不适应的哭闹现象熟视无睹,认为这种不适应现象是正常的,等过几天就会好了,从而并未采取专门的应对措施。由于教师对幼儿初入园不适应现象的不重视和没有正视起来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不利影响。

家长在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一般表现为,在幼儿并未入园时就以不听话就送到幼儿园去,做不好老师就会批评你等负面话语来吓唬幼儿,从而使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和教师产生了一个恐惧的形象,长期下来,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了排斥心理。除此之外,有的家长并未重视幼儿初入园的不适应现象,不关心幼儿哭闹行为,放任幼儿哭闹,这是不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的行为。有的家长对于孩子初入园时期表现过于的担心和紧张,有的家长面对幼儿初入园抱着补偿的心理满足幼儿的一切要求等等。这些情况都会使幼儿的入园适应变得更加困难,从而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解决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对策

4.1提前家访,为幼儿入园做好家庭准备

入园前的家访是幼儿、家长与教师的第一次接触,有利于拉近幼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梅凤娣指出,教师入园前家访的目的通常有三个,一是了解幼儿的情况,二是了解家庭的育儿观念和幼儿的生活环境,三是了解幼儿的要求和建议[9]。

就家长而言,也是希望能够在入园前与教师进行一个沟通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和教师的能力。家长还会向教师提供更多关于孩子的信息,以供教师能够全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而幼儿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幼儿和教师之间的感情。这样,在幼儿初入园时看到熟悉的老师就能够更好地接纳和适应幼儿园。

为幼儿适应幼儿园还需要做好家庭准备,姜红英提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要求幼儿在入园前养成与幼儿园一致的生活习惯,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要求孩子能够自己吃饭,不挑食,自己上厕所等等;二是,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一方面,在家里让孩子形成了解和关心亲人的意识。另一方面,家长要常常带着孩子外出做客,培养孩子与陌生人的交往能力。除此之外,家长还要教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文明礼貌待人的行为方式。

4.2组织幼儿预入园,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入园

预入园就是在幼儿正式入园之前组织家长和孩子到幼儿园进行亲子活动,以达到循序渐进促进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目的。幼儿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组织幼儿预入园。

首先,组织家长和幼儿参观幼儿园。幼儿园有两个方面最能够吸引幼儿,一是园中的游乐设施,幼儿园可以让幼儿在园中尽情的玩耍游乐设施以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二是,举办亲子户外活动,让幼儿和家长充分参与到其中,提升幼儿对幼儿园的喜爱度。

其次,开展师生活动,使幼儿体验幼儿园有趣的生活。从亲子活动过渡到师生活动,能够使幼儿进一步熟悉教师和幼儿园,让幼儿逐渐感受到幼儿园是安全的,教师是和蔼可亲的,对幼儿正式入园时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4.3创设温馨的班级环境,给幼儿家的感觉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0]。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教师应当要做到创设温馨的班级环境,从而给幼儿家的感觉,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到幼儿园中来。

入园前孩子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在家里,如果能够让幼儿在幼儿园中感受到与家中有类似的地方,幼儿就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所以,教师在创设温馨的班级环境的基础上可以增添部分家庭化的元素,给幼儿家一般的感觉。这样能够有效安抚幼儿初入园时紧张不安的情绪。

4.4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幼儿无暇顾虑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初入园的幼儿对于自己喜欢的游戏和感兴趣的活动可以聚精会神地进行很长时间[11]。

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让幼儿对幼儿园的生活产生念想,减轻幼儿对幼儿园的抗拒心理和对亲人的依恋之情。一方面是,帮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基本设施和活动。在刚开学时,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的进行向幼儿介绍幼儿园的活动场所,带领幼儿熟悉环境。让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发现新奇的事物,从而对幼儿园的环境产生兴趣和念想。另一方面是,组织有趣的室内外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内容的活动,加深幼儿和教师、同伴之间的感情,并在活动过程中鼓励、支持孩子的行为。

五、总结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由此可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儿迈出人生第一步上,家长和教师都有责任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使幼儿能够顺利地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刘金亚.小班幼儿亲子依恋类型对其入园适应影响的研究.内蒙古师范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2】丁组荫,葛沚云.幼儿入园的行为问题和入园教育.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五届心理学术会议论文摘选集.1984

【3】潘年.用心解读幼儿初次入园[J].幼儿教育.2005,Z2

【4】戚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干预[J].教育导刊.2004,(6)25-29

【5】吴海霞.母亲教养方式、母婴依恋与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万冰笔.如何帮助幼儿健康成长[J].课程教育研究.2015

【7】刘文萍.如何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J].新课程·小学.2012

【8】闫翠玲.帮助幼儿迈出人生的第一步[J].甘肃教育.2009

【9】梅凤娣.促进小班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

【10】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

【11】陈国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3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070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7月28日
Next 2022年7月2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