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影响研究

摘要: 本文选取典型的公司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多元化经营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得出,民营企业在进行业务并购和扩展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而不能盲目多元化,这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多元化;价值;并购;市场 第1章绪

  摘要:本文选取典型的公司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多元化经营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得出,民营企业在进行业务并购和扩展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而不能盲目多元化,这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多元化;价值;并购;市场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国内对企业多元化问题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则只是短短十来年的历史,从己有的文献来看,绝大部分是规范性分析与判断,也有部分研究有针对性地分析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但总的来说,国内有关企业多元化问题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处在转型经济条件下,其外部的市场环境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不完善的;同时,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与内部治理结构与国外的企业差别也比较大,所以需要在准确判断中国企业多元化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基于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多元化理论与实践进行选择,讨论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企业的适用性,并修正他们所使用的模型,以寻求我国转型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理性模式。多元化经营的是与非成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产业组织学、公司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等领域的学者试图从多角度探寻其究竟是创造价值还是给公司价值带来损害。本文在力图结合理论研究的同时,在对中国的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期待为中国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择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决策依据。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刚成立和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来说又缺乏XX的资助,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成长的资金是管理层最关注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去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也日趋增加,多元化经营是否被香港市场看好,能否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也是企业上市成功与否的一个很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和管理学角度对多元化经营成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注册在国外并在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进行实证分析,解读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多元化程度跟民营企业价值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关系,为有意去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状况
  尹教授:对我国上市公司1996年的后期报告业绩的研究表明:通过对292家中国大型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低度多元化企业的经济效益显着高于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高度多元化,反映了中国企业多元化的被动特征;(2)相关多元化企业的效益显着高于非相关多元化企业;(3)高度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之间经济效益不显着。
  朱教授:利用1997年146家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的材料,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如下几个结论:(1)从整体上看,多元化程度与其经营业绩之间没有显着的因果关系;(2)企业多元化经营虽然没有伴生出较高的经营利润水平,却能够降低经营风险,减少利润水平的大幅度波动。
  余辉、周林最新的一项研究成果则表明,从效益上看,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收益偏低。深沪100家上市公司中,与非多元化经营企业相比,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效益不佳。由上表可见,1993年,多元化经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及利润增长率都低于非多元化经营企业;到1997年,两者的利润增长率均为37.4%,但净资产收益率仍低了近三成。这表明,实行多元化经营并没有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效果。
  童教授:对我国上市公司1998年的中期报告业绩的研究表明,主业提高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比沪深的平均水平高56、19%,而主业萎缩的上市公司其每股收益比沪深的平均水平低14、95%,主业突出的企业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注重左拳头产品的基础上形成规模效应,利用新项目培养企业利润新的增长点,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主业突出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信任度和产品的知名度。而主业萎缩的企业投资分散、经营思想混乱,盲目跟风,组织膨胀管理不力。
  芮教授:总结出中外的多元化经营实践呈现出几条规律: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与企业剩余资源拥有量、新行业的吸引力、行业相关性正相关;企业以内部方式进入新行业的成功率高于外部方式进入;企业与“巨人同行”方式进入新行业的成功率高于“孤军奋战”方式(康荣平、柯银斌,1999)。因此,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理性方式是:在核心专长与核心产业支撑下的有限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
  (二)国外研究状况
  关于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迄今为止,国际学术界大多以发达国家的企业成长模式为研究对象,其中,X企业的发展历程被人们普遍认为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正统”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们这里就以X企业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根据X经济史学家钱德勒、高特等人的研究,X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50年代,X企业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热潮,且越来越猛,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达到高潮。其间发生的三次兼并浪潮,使多元化迅速发展,造就了很多大型公司。最典型的是ITT公司,该公司代从1960年起的20年里混合兼并了300家公司,进入X最大工业公司十强之列。进入80年代,X企业的多元化扩张开始退潮,并出现了“反混合兼并”、“反多元化”的呼声,逐渐形成了“归核化”(refocusing)或“范围紧缩”downsizing的新浪潮,大公司纷纷以多种手段清理非核心业务并加强核心业务,形成适度的多元化状态。1986年X第四次企业兼并高峰的峰年,与1980年相比,企业的兼并数量是1980年的2.9倍,但分拆(含剥离与分立)卖出的企业兼并数量则是1980年的13.6倍。1986年企业兼并价值总额是1980年的6.3倍,而分拆卖出的价值总额是1980年的14.2倍。1985—1988年,无论是从数量上看还是从金额上看,分立和资产剥离形式的企业兼并都占整个兼并的1/3左右。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的范围紧缩是企业对20世纪60年代的过度多元化的一次逆向调整。
  国际上学者对多元化经营是否能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并降低风险争议很多。有人认为多元化经营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内部优势和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来提高企业的价值。有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多元化经营对经营业绩也有提高作用,但超过某作限度后就生产生消极作用。但仍然有人认为多元化经营不但能够降低经营风险,还可以通过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如Grant就认为在一定限度内,公司的业绩和经营业务的多少正相关,但超过返一界限后,随着经营业务的增加,公司业绩呈下降趋势。Amit和Livant的研究则表明,多元化经营能降纸经营风险,但经营利润也比专业化经营公司的利润要低,尤其是当进行无关的多元化经营是更加显着。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SloanManagementReview)的报告称:“和单一型企业相比,多元化企业的利润一般要低5%一12%。”90年代,多元化扩张开始退潮,出现了“归核化”(refocusing)和“范围紧缩”(downsizing)的趋势。GE的Welch提出“数一数二原则”,要求任何产品在本行业市场上要占据第一、第二的位置,否则就将这个行业中的公司关闭或卖掉。
  新进入行业与主业的相关性对多元化经营的成败起关键作用。P、G、西蒙对《财富》500强的研究发现: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按照经济效益排名,从最好到最差依次是:内在相关多元化企业、外在相关多元化企业、内在非相关多元化及外在非相关多元化企业。

  1.4相关理论概念

  (一)多元化战略之界定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Wrigley分类法以产品为导向。该法指出,专业化率=企业最大经营项目的销售额/企业销售总额。
  据此,多元化有:①专业化经营(也称单一产品经营)-专业化率大于95%的;②低度多元化经营(也称特定产品主导经营)-专业化率在70%-95%之间;③中度多元经营(也称相关联多元经营)-没有任何单项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企业销售总额的70%;④高度多元经营(也称无关联多元经营)-多元业务之间不存在任何技术与经济关联,没有任何单项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企业销售总额的70%。
  (二)关于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理论研究
  1.对多元化合理性的解释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Weston(1970)指出,多元化企业里面存在着“内部资本市场”,而“内部资本市场里的资源分配要比外部资本市场的分配更加高效。因此,多元化企业可以通过创造内部资本市场来减少投资不足的问题。
  债务容量理论:Lewellen(1971)指出,由于多元化企业之间有着较强的共同担保能力,因此多元化企业较之于单一经营企业有着更高的债务容量。
  协同管理理论:Chandler(1977)认为,由于多元化企业能够创造协调各专业部门之间和谐工作的管理方式,所以它天生具有比各部门单独运营企业更高的效率。
  2.对多元化合理性的质疑
  内部代理成本理论:张维迎(1999)认为,多元化经营存在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难题,其中最常见的是内部组织中的影响成本。“当一家公司的总经理领导着几个完全不相干的子公司时,由于他不可能在每个领域内都是内行,也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企业的情况,于是各子公司的经理便会纷纷向他游说,说自己的产业如何重要,何等需要钱。结果是业务越来越分散,效率越来越低。”他指出,多元化经营的利弊涉及到企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多元化经营会带来风险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节约,但内部代理成本高昂。
  跨行业补贴理论:李京文(2002)认为,如果在多元化经营企业里有一个或几个产品或行业发生亏损,往往要利用其他产品或行业的盈利来对它们进行补贴。这通常会降低企业整体的效益。
  信息不对称理论:李京文(2002)指出,由于多元化经营企业多施行分权制,此时的信息成本高于单一经营企业,因此多元化会降低企业价值,特别是股东的价值。
  分散风险理论:赵阳(2003)指出,“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一思想不能照搬到企业经营中,产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特质不同。投资者完全可以采用购买多家专业化经营的公司的股票来分散风险,却不需要买一家多元化经营的公司的股票来分散风险。
  (三)多元化的定义
  公司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在多个行业或多个市场里经营。若企业同时在多个市场里经营,我们就说它采用的是产品多元化战略。
  若企业同时在多个地域市场经营,我们就说它采用的是地域市场多元化战略;当企业同时在多个行业以及多个地域市场经营时,即同时采取上述两类多元化战略时,我们就说它采用的是产品-市场多元化战略。
  (四)多元化的分类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1.垂直多元化经营战略,也称为纵向多元化经营战略。它又分为后向一体化经营战略和前向一体化经营战略。一般而言,后向一体化多角经营可保证原材料、零配件供应,风险较小;前向一体化多角经营往往在新的市场遇到激烈竞争,但原料或商品货源有保障。垂直多元化经营的特点,是原产品与新产品的基本用途不同,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产品加工阶段关联性或生产与流通关联性。
  2.水平多元化经营战略,也称为横向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企业生产新产品销售给原市场的顾客,以满足他们新的需求。水平多元化经营的特点是,原产品与新产品的基本用途不同,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销售关联性。
  3.同心多元化经营战略,也称集中化多元化经营战略。指企业利用原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制造与原产品用途不同的新产品。同心多元化经营的特点是,原产品与新产品的基本用途不同,但它们之间有较强的技术关联性。
  4.整体多元化经营战略,也称混合式多元化经营战略指企业向与原产品、技术、市场无关的经营范围扩展。它需要充足的资金和其它资源,故为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所采用。

  第2章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现状分析

  2.1XX公司简介

  1992年25岁的郭广昌与另外几个初出茅庐的复旦学生创立了注册资金10万元的广信科技,其自有资金仅为3.8万元。在大家的努力下,广信科技成立的10个月内便赚取了100万,郭广昌认为民营企业发展应注重高科技,而高科技的主攻方向是生物工程,便把“第一桶金”全部投入到基因工程测试产品的开发上。94年成立复星高新,同年广信科技及复星高新投资成立一家位于中国的专业化多产业控股企业—复星集团。
  2004年4月底,鉴于两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中央对信贷进行了宏观调控,资本密集型的钢铁行业受到极大冲击,随着江苏铁本项目被究查为违规典型,宁波建龙项目亦受阻不能投产。复星聘请了xxxx发展研究、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对集团进行调研审计,《复星集团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和《复星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成为了复星集团缓解信用危机,摆脱融资困境的有力支持证据,也成为复星制定未来规划的依据。同年复星国际在香港注册成立,2005年3月8日复星国际全资控股复星集团,复星集团变身为港澳台独资企业。
  鉴于复星集团历年来的发展方式,三家承销商在路演期间竭力塑造“内地版和黄”的形象,这一包装得到了香港本地投资者的认可,在香港资本市场刮起旋风。承销商津津乐道的多元化是否真的能为上市的复星国际创造价值?“内地和黄”真的能名副其实么?

  2.2多元化给XX公司带来的是战略上的优势还是表象上的优势

  2.2.1板块分析
  从2003年3月份开始,香港资本市场进入牛市,股指一路攀升,07年更是全盘皆红的一年。在如此乐观的市场环境下,复星国际凭借三家主承销商为其打造的形象实现超额认购,将企业整体资产一起打包上市,获取高额溢价。
 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影响研究
  从图2-1中可以看到,复星集团主要业务的利润贡献来自钢铁和矿业,这跟世界能源价格的上升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近些年来迅猛发展的房地产业和零售金融服务也为复星带来了相对丰厚的利润。钢铁行业收入增长来源为南钢联的中厚板业务,虽然05年钢铁板块收入增长高,其利润不升反降,从MorganStanley的分析报告中发现钢铁板块EBITDA(RMBmillion)从04年的2,286上升到05年的2,507,EBIT却从1,744下降到1,562,如果是04年10月新建成使用的中厚板生产线折旧导致的,那么在06年销售收入没很大改变下其利润不应该出现大幅度的上升。而医药行业,虽然作为复星的传统主营业务,其主要地位正在慢慢受到威胁。
  2.2.2整体业绩
  2004—2006三年间,复星国际的各项财务指标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净利润率和股东权益回报等甚至出现下降。2007年得益于市场的普遍利好,业绩有一定的改观,复星国际也顺利在港上市。但在恒生36家综合类企业中,其各项财务指标却都远低于行业水平,如税前利润率复星国际为21.73%,行业平均是88.93%,总资产回报率复星国际为6.05%,行业平均为9.26%等等,这才是导致市场对其股票价格的一再调整的重要原因。
  2.2.3债务风险
  复星国际旗下有复星医药、复地、豫园商城和南钢股份等上市公司,可以直接通过股票市场融资获取所需的资金,还通过发行债券,短期票据和银行贷款的方式来维持不断扩张的资本经营。复星曾于05年9月计划在海外发行5亿美元债券时,标普和穆迪都指出复星下属营运机构存在大量银行债务,其中短期债务所占比重很大。这也可以从复星国际招股书中看到,截至2006年12月31日,约59.4%或人民币11,300百万元的计息银行及其他借贷于一年内到期,公司基本通过短期计息银行借贷延续、续期或重新融资来维系资金,而在香港资本市场上上市融资所得有40%也是用于偿还借款。但在2007年年报中,复星国际的总债务并没有减少,流动负债的比例和无抵押担保的比例也继续上升。也许通过利用短期借款来进行低成本资金运作是理性的,但是短期借款所占比例之大,一但出现信用危机,资金链断裂是否在所难免?

  第3章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影响的问题分析

  3.1多元化经营溢价的问题

  Rumelt(1974)选取了1949,1959和1969年X公司,用行业数定义多元化,资产收益率衡量绩效,研究发现由于核心能力延伸作用或资源共享作用,相关行业的有限多元化经营会提高公司业绩,过度多元化会使协同作用降低,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不相关多元化公司的盈利能力显著低于相关多元化公司。
  Grant,Jammine和Thomas(1988)等指出公司业绩和经营业务的数目正相关,但超过一定限度公司业绩会呈下降趋势。Khanna和Palepu(1997)指出新兴市场功能和外部制度的不健全会导致企业转而内部行使基本市场职能,解释了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多元化经营企业;并从对2000年印度多元化集团企业的研究中发现此类企业在获得外部资金时比其他企业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得出多元化在新兴市场比在成熟市场更有价值的结论。Campa和Kedia(2002)对1978—1996年X公司进行检验表明,对样本选择性偏差等因素内生性变量进行控制后,多元化折价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转化为溢价。Fauver等(2002)比较1991—1995年35个国家8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得出多元化价值与资本市场、法律体系相关的结论,收入偏低、市场割裂的国家往往不存在多元化折价或者甚至有多元化溢价,尤其强调了大陆法系下的折价远远低于英美法系,原因在于大陆法系对投资者保护较弱,企业为了获得融资不得不利用企业内部资金市场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
  肖星、王馄(2006)对中国股票市场上的“派系”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集团模式多元化经营对成员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多元化能显著提高成员企业的价值。当集团拥有对成员企业绝对或相对的控制权、或者集团最终控制人是XX机构时,采取集团模式多元化经营的概率显著下降,集团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的正面影响也有所减弱。姜付秀、刘志彪和陆正飞(2006)对我国2001—2004年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公司的多元化对公司价值具有正效应,对公司的收益具有负效应。StevenFreund,EmeryA.Trahan,GopalaK.Vasudevan(2007)注意到最近二十几年X企业开始了海外的并购,很多企业倾向于并购一些非核心业务和不相关资产,即行业多元化。他们对194家在1985和1988年并购了海外业务的X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消息公布期间有显著的正股票收益,这个反应对缺乏成长机会的公司更明显。冯玉梅(2007)选取了1998年1月—2004年3月间有新股增发的100家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多元化公司有较高的公告超额收益率,其经营业绩也优于专业化公司。

  3.2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无关的问题

  Gort(1962)分析了111家X大型公司1947—1957年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与公司价值的关系,选择了公司的业务单元数量、与公司多元化互补的专业化比率和业务单元与专业化比率的乘积三个多元化度量方法,发现各行业公司在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上存在差异,但是多元化与公司价值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刘力(1997)选择1994—1995年21家纺织公司和29家电器公司的财务数据,以其他业务利润和主营业务利润之比作为多元化程度的代理变量,发现多元化经营与公司效益及资产负债率之间没有相关性。但是他指出由于选择的样本较少,时间序列太短,得到的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支持。朱江(1999)以经营单元数和Herfindahl指数代表多元化,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盈余、毛利率衡量企业价值,研究了146家上市公司,结果表明多元化经营与业绩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但与利润水平波动程度成正比,因此多元化能降低经营风险。JohnR.Graham,MichaelL.Lemmon和JackG.Wolf(2002)分析了几百通过并购或增加业务分部的公司,市场对并购的消息公布反应是正面的,但是对溢价并购反应负面。很多溢价并购降低价值的原因是样本公司已经有不相关的业务分部,并不是多元化导致的。他们还发现,公司超额价值并不会因为公司增加经营业务数目带来的报表变化而折损。金晓斌、陈代云等(2002)研究了1998—2002年沪深两市379家上市公司,发现多元化经营本身是中性的,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市场激励主要来自市场主体对成长性的追求;公司多元化存在一个度,同时也提出了相关多元化策略优于不相关多元化策略。

  3.3多元化经营折价的问题

  姚俊、吕源和蓝海林(2004)主要分析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多元化行为,并以我国59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来分析公司多元化程度、股权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关系。他们发现多元化程度虽然与公司的股权收益没有显著关系,但跟资产回报呈显著负相关,同时他们还发现国有股份比例对多元化公司的业绩没有显著的影响关系,而公司的资产负债规模与资产回报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EdelBarnes,GaelHardie-Brown(2006)对多元化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发现一直以来很多学者都关注X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而且对行业多元化的研究要多于地区多元化。他们在Stulz(1994),Berger和Ofek(1995),Bodnar(1999)方法的基础上对1996至2000年间的英国公司进行了分析,并控制了多元化对估值的影响。在使用价值调整矩阵控制了行业效应后,他们发现了14%的显著地区多元化折损,没有发现系统的行业价值影响,这说明了分部的特性可能是英国公司多元化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TysonB.Mackey,JayB.Barney(2006)指出实证研究所提出的多元化内生性的理由也适用于自由现金流的可选择性。他们先后用股利和股票回购跟公司多元化决策进行了检验,发现使公司多元化的因素也使公司更倾向于发放股利。控制了这个关系,多元化溢价在调整了内生性后,表现为折损。李善民和朱滔(2006)对1998-2002年发生的251起多元化并购事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多元化并购公司的长期市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多元化并购公司股东在并购1-3年内财富损失达到6.5%-9.6%;XX关联对并购绩效影响显著,这种作用在管理能力差和并购绩效恶化的公司中作用更为显著,即XX可能更多地支持了无效率的并购;XX关联与公司管理能力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XX应避免直接参与并购,更多的任务在于建立健全并购环境;XX关联与公司资源间存在互补关系;公司管理能力与公司资源间存在显著互补关系,公司多元化发展在能力和资源结合下具有较好的绩效。

  第4章解决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影响的问题对策

  4.1经营溢价时如何扩大

  多元化企业的生存能力比相对没有实行多元化战略的企业来说,要强的很多。即使公司在某个行业或者领域遭遇失败,但是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其他行业的价值和收益,这是他们生命力顽强的原因所在。也是很多银行愿意贷款给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的原因。
  如果公司实现多元化战略后,公司的出现经营溢价,那么说明公司的战略方向和业务内容非常匹配,非常适合,公司处于非常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这时候公司的领导层需要做的是,更好地利用公司的专业化优势,在更深层次上利用公司的专业化,来扩大经营溢价,促进公司的更好更快发展,也提高公司的价值。,

  4.2不能增加企业价值时措施

  市值管理着重强调使企业的股价正确、真实地反映企业内在价值。也就是说,企业的流通市值增加是以其内在价值的发展为前提的,而不是依靠做假账、发布虚假信息等手段操纵的。比如通过“坐庄”、虚假资产重组等股价操纵方式也可以实现股价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事实表明,通过股价操纵实现的股价上升,必然是难以持续的。通过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促进流通市值增加,同时从外部市场环境角度不断提高市场的有效性,才是市值管理的核心和关键。
  如果说公司实现了多元化经营,但是公司的价值却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那么,要么公司的多元化方向有错误,对于公司价值的提高没有帮助;要么,公司的经营业务对于多元化经营并不是很依赖。也就是说,是否多元化经营,并不能很好的改变公司的价值。那么,此时,公司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反思自身的经营,找出提高企业价值的方法。

  4.3经营折价时措施

  多元化折损观点提出的理由也可以从前面对多元化的成因分析得出,主要有两点:
  1)企业管理层有可能为了追求个人的身份地位和薪酬激励而进行多元化,并购一些并没有能力持续发展的业务。这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甚至会拖累企业原本良好的日常经营,带来不必要的财务负担。
  2)企业规模随着多元化程度的增加而变大,导致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机制,将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大于多元化带来的收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元化经营并不一定能提高企业的价值。如果公司实行了多元化经营,公司的却出现经营折价,那么原因就可能是上述原因造成的。解决的措施,也要从上面两个方向出发:
  1)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实施多元化经营。牢记,一切决策要基于实际情况,而不是个人喜好。
  2)公司多元化经营后,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多元化经营往往需要更加科学,更加高校的管理。所以,一旦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自身的管理能力的建设,必须提上议程。不能让管理能力成为自身发展的短板。

  第5章总结

  由于大陆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审批严格,很多民营企业为了获得快速的股权融资渠道,纷纷到香港上市。这些民营企业是中国比较成功的一批民营企业,有着其特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策略。因此,多元化与否对它们来说是否适合都经过了资本市场的考验。本文在金融危机来袭之时,对多元化经营策略进行了重新审视,分析了民营企业价值跟多元化之间的关系。
  本文对2005-2007年三年在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混合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价值高的企业未必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但是多元化确能带来企业价值溢价,这是因为在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多元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从而出现的一个整体溢价现象。本文重点对多元化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多元化程度跟企业价值并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只有在一定程度范围内,企业价值才跟多元化程度成正比,而当多元化超过一定程度时,提高多元化程度反而会损害企业价值。因此,民营企业在进行业务并购和扩展时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不要盲目多元化,以免出现多元化折损。此外本文还发现提高财务杠杆能增加多元化的溢价效应,但只有微弱的证据说明高成长能力的企业,多元化溢价的现象越明显,这为民营企业的海外上市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AmitR.,J.Livant,Zarowin.TheModelofCorporateDiversification:InternalVenturesVersusAcquisitions.[J].ManagerialandDecisionEconomics,1989,89-100.
  [2]AnsoffH.StrategiesforDiversific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57,113-124.
  [3]Berger.P.G,Ofek.E.Diversification'sEffectonFirmValu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5,39-65.
  [4]Campa.J.M.,Kedia.S.ExplainingtheDiversificationDiscount[J].JournalofFinance,2002,1731一1762.
  [5]Chang和Thomas(1989)
  [6]DanielA.Bens,StevenJ.Monahan.DisclosureQualityandtheExcessValueofDiversific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4,42,691-731.
  [7]DavidJ.Denis,DianeK.Denis,andKevenyost.GlobalDiversification,IndustrialDiversification,andFirmValue[J].TheJournalofFinance,2002,5,1951一1979.
  [8]DavisR.,DuhaimeI.M.Diversification,IndustryAnalysisandVerticalIntegration:
  [9]NewPerspectivesandMeasur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1,1992,511-524
  [10]DavidC.HylandandJ.DavidDiltz.WhyFirmsDiversify:AnEmpiricalExamination[J].FinancialManagement,31,2002,51-81.
  [11]DenisD.J.,DenisD.K.,SarinA.AgencyProblems,EquityOwnership,andCorporateDiversification[J].JournalofFinance,1997,12,135-159.
  [12]EdelBarnes,GaelHardie-BroR}n.TheDiversificationPuzzle:RevisitingtheValueImpactofDiversificationforUKFirms[J].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ccounting,2006,33,1508-1534.
  [13]FauverL.,J.F.HoustonandA.Naranjo.Cross-countryEvidenceontheValueofCorporateindustrialandInternationalDiversification[J].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01,10,729-752.
  [14]GortM.DiversificationandIntegrationinAmericanIndustry[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2,8-15
  [15]GrantR.M.,A.P.Jammine,H.Thomas.Diversity,Diversification,andProfitabilityamongBritishManufacturingCompanie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8,31,771-801.
  [16Harris,M.,Kriebel,C.H.,Raviv,R.AsymmetricInformation,IncentivesandIntrafirmResourceAllocation[J].ManagementScience,28(6),604-620.
  [17]HeneriServaes.TheValueofDiversificationDuringtheConglomerateMergerWave[J].TheJournalofFinance,1996,Vol.LI,No.4,1201一1225.
  [18]Jensen.AgencyCostsofFreeCashFlow,CorporateFinance,andTakeover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6,76,323-329.
  [19]康荣平,柯银斌.企业多元化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6.
  [20]李敬.多元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3.
  [21]李善民,朱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J」.管理世界,2006,3,129-137.
  [22]刘力.多元化经营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J].经济科学,1997,3,68-74.
  [47]苏冬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溢价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2005,4,135-158.
  [23]王国顺.企业理论:契约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
  [24]肖星,王混.关于集团模式多元化经营的实证研究一来自“派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6,9.
  [25]姚俊,吕源,蓝海林.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
  [26]张卫国、袁芳和陈宇.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与经济效益关系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2,11,135-139.
  [27〕朱江.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J].经济研究,199911,54-6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10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2月12日
Next 2020年2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