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影响分析

  摘要

本文以伊川县某中学的青少年为例,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和《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对学校的一百多名学生展开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是否会受归因方式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何相关。结果发现,青少年整体归因方式偏外控性,并且男生和女生、独生与非独生在努力因素上有显著差异。在攻击性上,男生比女生更偏向使用身体攻击。年级差异在攻击性和归因上均无显著差异。从相关分析上可知,归因方式中的外控性的各维度与攻击性有较高相关,即外控性越高,攻击性越强。

根据研究结果,笔者建议父母应在家庭中建立良好和谐的氛围,供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团体归因训练。老师和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应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社会媒体应多宣传积极方面,进行正向引导。各平台机构可适当组织营地活动,以培养青少年的人际互动交流。

  关键词:归因方式;攻击性行为;青少年;外控性

  引言

近年来,“校园暴力”这一刺眼的词汇越来越多的进入大众视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7年颁布的《校园暴力和欺凌全球数据报告》中可知,校园暴力包含言语暴力、身体暴力、性暴力及虐待,它是施暴者故意、重复施加在同一个受害者身上的攻击性行为。

在令人憧憬的美好而祥和的校园中,很多不为大众所知的黑暗渐渐涌现。那些被视为祖国的花朵般的少年,却在校园的某些角落里让另一些花朵就此凋零。

2011年某中学女生因得罪班长,被拉至宿舍遭拳打脚踢、瘫倒在地,施暴者还用打火机烧她的脚,致使其受伤被送往医院。2012年广州某中学四名住校生在宿舍内对一名新到的转学生进行殴打、扇耳光、言语侮辱等暴力行为,旁边的围观同学个个拍手叫好并取笑受害者,施暴者还将其过程录制发于网络。2013年浙江某男生被其四名同学骗至小黑屋,被囚禁两天,施暴者对他拳打脚踢并用烟头烫他且将烟头扔进他的衣服内,在此过程中不断逼他求饶并录制视频。2014年江西九名女生将一女孩拉至空地,轮流殴打,不断撕扯、推搡、拽头发,甚至连续扇其耳光长达两个多小时,还让其跪下求饶,拽起来再踹到在地反复进行数十次,整个过程充斥着取笑和侮辱。2017年一名15岁男孩因不堪长期遭受同学虐待选择辍学,在某网吧前偶遇同学,遭到同学使用木棍围殴,后又拖进树林继续殴打直至被活活殴打致死,尸检结果骨骼有百分之八十的断裂以及身上没有一块好肉。

这些多地频出的校园暴力事件,以及从《悲伤逆流成河》到《少年的你》这样的影视作品,都在向社会揭露平静生活下的不平静,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也向大众发出了疑问: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如何减少?校园的安全问题又该如何保障?

根据“中国知网”查阅的数据了解到,从1990年至2000年间,有关“校园暴力”的文章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而到了2001年至2005年这一阶段,相关文献数量便急速增长[1]。这充分说明校园暴力的关注度有所提高,并且从社会焦点转向了学术焦点。但从具体的成因分析而言,相关的文献还是较少。

青少年因青春期的到来,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此时的他们面临幼稚性和成熟感的冲突,他们的认知以及思维需要正确的引导。否则,不仅对自身成长有所影响还有可能伤及他人,甚至危害社会。想要更好的解决校园暴力这个问题,不仅要从外部环境探讨,更要从学生主体本身出发。只有追根溯源找到症结所在,才可更易解开这个社会难题。

本次课题仅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探讨学生对待同一事物归因方式的不同是否能够影响自身的攻击性,从而有效找寻降低攻击性的引导方式。有助于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应对指导,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建设奠定基础,也对校园的和谐美好有所促进。

  1研究基础

  1.1归因方式的概念及理论

1.1.1归因方式的概念

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2]。也有定义为归因是指个体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做出的某种偏好解释。有人认为归因只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发生:第一种是生活中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时,比如中彩票、出车祸等,另一种是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事情出现时,比如被群体排挤、身受重疾等。

1.1.2归因方式的理论

(1)Heider的归因理论

Heider的归因理论是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人对于两种情况会有强烈的动机:第一是需要对周围的环境形成一贯性的理解,第二是需要对周围环境有所掌控。由此,人们必然需要理解他人如何行动,所以个体都会尝试去解释他人做出的行为,以及对他人的某些行为进行归因。

Heider认为事情的原因只有两种:要么是内因,比如:心情、个人状态、拥有的能力、做事的态度等;要么是外因,比如:天气状况、当时的情境、社会压力等。并且人们在进行归因时,通常采用两个原则:第一是共变原则,即某个原因无论在任何一个场景下都与某个结果相关,如果一个不存在,那么另一个也不会出现。第二是排除原则,即如果内部归因可以完全用于解释某一事件,则这一事件可排除外部归因,反之亦然。

(2)Weiner的归因理论

Weiner在Heiner和Atkinson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内归因与外归因的区别只是归因维度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也是人们归因时的角度,即稳定还是不稳定。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如同平面坐标轴。

Weiner的理论注重归因后的结果对个体的成就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认为把成功事件归于内部且稳定的因素,会让个体感到自豪;把失败事件归于内部且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感到羞耻。

此后,他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提出了第三个维度:是否可控。即事件的发生是否在个体能力控制范围以内。

(3)归因风格理论

Abramson提出了乐观型和抑郁型两种归因风格。其中抑郁型归因是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整体的因素上,而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局部的因素上,从而总是悲观的理解他人以及解释生活。相反,乐观型归因会把积极的事件归于稳定的、内部的、整体的因素上,而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局部的因素上,从而积极的理解他人以及解释生活。

(4)Kelly的归因理论

Kelly在Heider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归因理论。她认为事件发生的原因都可归于三方面,即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她还表示人们在归因的时候,需要用到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独特性信息。一致性信息提供别人是否也是如此,一贯性信息提供个体是否经常这样,独特性信息提供个人是否只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

此外,她还提出了一项“折扣原则”。指的是某一种原因与某一种结果之间的高相关度,会因为其他具有可能性的原因加入,而降低相关度。

(5)对应推论理论

该理论是由Jones和Davis于1965年提出的。它适合于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Jones认为个体的行为方式不一定和他的性格、态度等内在的因素相匹配,只有在两个条件下才可以进行推论。一个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另一个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1.1.3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近些年,有关于归因方式的研究大部分针对的是大学生和青少年群体。内容方面基本上与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自尊、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学习动机、归因训练、学习成绩、心理幸福感、疏离感、自我效能感、抑郁性、学业成就等相关。

毕业在探讨归因方式与情绪调节的关系时,发现内归因的学生常对自己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3]。闫欣用量表法对大学生进行研究,表明个体在归因时越倾向外部因素,自信心就越难树立,从而降低自尊水平以及人际关系更紧张[4]。韩佳红探讨了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得出他们更倾向于采用内部归因,尤其是能力[5]。若青少年将不好的结果归因于内部因素的能力或外部因素的运气,则心理健康水平会降低。袁莉敏和张日昇在对350名大学生调查后发现,归因方式越正向的,越会把不好的事情认定为是暂时的,从而更有价值感,对现实生活更满意[6]。而洪帅对青少年的研究也证实,归因方式偏向于内控性的,自我的效能感就会越高。学生在取得好成绩时会认为是能力和努力的结果,从而增强自信心[7]。张玉凤、杨思亮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学生大部分倾向于内控型的归因。区别在于成绩好的学生将成绩优异认定为能力因素,而成绩差的学生将成绩低下认定为能力因素[8]。韩仁生通过自然实验的结果表明,归因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无论在自我效能感还是成就动机等方面都能够变得更积极,但训练在中小学阶段效果更明显[9]。

  1.2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及理论

1.2.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对于攻击性行为最简单的理解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伤害行为。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攻击是人的一种行为本能,是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从产生的后果来说,只有当行为造成了对他人造成了某种伤害或者对事物产生了破坏,此行为才算作攻击性行为。从假设条件的角度来说,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前能够意识到这个行为会对外界产生一定的伤害,并继续这个行为,此行为算作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分为三个类别:无意性攻击、表现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无意性攻击指的是个体在做出某些行为时不小心伤及到了他人,不具备目的且属于偶然。表现性攻击指的是个体做出某些行为时本意不是为了伤害对方,而是通过一些小的嬉闹让自己感到愉悦,但这些嬉闹会导致对方不愉悦。工具性攻击指的是个体产生某一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这种目的促使个体这一行为具备攻击性[10]。

1.2.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

(1)本能理论。

本能理论认为攻击性属于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弗洛伊德和洛伦兹均持有这种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生活源自性本能,而攻击是性冲动的体现。因为人具有求生本能和求死本能,而对立的关系使得生存的人压抑了自己的求死本能,从而使一种对内的攻击转向了对外的攻击。洛伦兹也认为攻击是一种本能反应,但不同的是,他认为这是源自于求生本能,属于保护性质。

(2)挫折-攻击理论。

该理论是由多拉德提出,认为攻击是挫折后的一种表现,挫折是攻击发生的前提条件。麦尔乐在此基础上做了些调整,认为挫折会导致攻击,但可能是间接的方式。要么是把目标转化,要么是将情绪升华,要么是采用迂回的方式伤害。而波克维兹在此基础上又做了修正,认为在攻击和挫折之间还存在一个中介变量,那就是情绪的唤起。也就是说,挫折并不直接造成攻击的结果,还需要周围环境的激活。

(3)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由班杜拉提出,他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习得性的。攻击性可以是从对周围环境的模仿(例如:网络媒体里的打斗场面),也可以是从一次次的强化中养成。沃尔特斯在1963年做的一场实验,证实了个体可以在强化的条件下学会攻击。艾朗在1987年的经典实验里,也证明了观看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内容,与个体成年后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正相关。

1.2.3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

近现代对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基本上与社会认知、教养方式、人际困扰、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父母行为方式、自我效能、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宽恕力、发展特点、暴力影视、相对剥夺感、网络攻击等相关。大部分针对的研究群体为中学生。

杨治良、刘素珍采用两种实验对某些职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对受害者的记忆高于攻击者,但对攻击者的偏好高于受害者[11]。张春霞对高三学生的研究调查发现,父亲相较于母亲而言,对孩子的攻击性有更大的影响;受父亲支配的孩子更被动,而被接纳的孩子则情绪更稳定[12]。葛明贵与赵媛媛的研究发现,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并且师生关系不和会导致更高的攻击性[13]。除此以外,无论是魏莎莎研究的人际困扰,还是陈立民、张霞和夏荣研究的亲子关系,都显示与攻击性具有显著相关。金正、陈正平等人在对大学生进行攻击性和宽恕的研究中发现,宽恕力高的人,因能够更好的对待挫折以及情绪问题,而体现出较低的攻击性[14]。徐长江、陈实等人在对初中生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感确实对攻击性产生一定影响,两者呈负相关[15]。何一粟等人对中学生的发展性进行研究,发现高年级的攻击性高于低年级的攻击性;攻击性的各个方面上,男生均高于女生;在违反制度这一水平上,普通高校学生低于重点高校[16]。

  1.3归因方式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对于这两者的关系,前人的研究证明具有相关性。Kenneth在其研究中表示,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是根据将敌意(或不归因于他人)的挑衅行为的特征样式而产生的[17]。Jarvinen在对一些母亲及其孩子的调查研究发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与母亲的自我控制有关,若母亲生活积极而努力,孩子的攻击性则较低[18]。Fondacaro和Heller用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调查显示,在人际问题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好斗和非好斗的犯罪者比非犯罪者更有可能将责任归因于他人[19]。Dodge的实验研究表明,有攻击性的人在识别他人意图时,易产生偏差[20]。

叶茂林和杨治良在对未成年犯罪者的调查中发现,他们的内控性低于普通未成年者[21]。这与李静华等人的研究相似,攻击性强的人敌意归因更多[22]。孙美雪对初中生的研究发现,归因偏差越多,相应的亲社会行为越少[23]。年彦娜用问卷法调查发现,外控者比内控者攻击性更强,但在挫折情境下,内控者的攻击性增长程度高于外控者[24]。李珊珊在对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归因方式无论是更偏向内控性的个体,还是更偏向外控性的个体,攻击性都较高[25]。这与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对伊川县某中学的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涉及对象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总共收回105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9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3%。被试的基本资料统计如下:男生45人,占比45.5%,女生54人,占比54.5%;初中生43人,占比43.4%,高中生56人,占比56.6%;独生子女41人,占比41.4%,非独生子女58人,占比58.6%。

  2.2研究工具

2.2.1归因量表

本研究采用了MMCS(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涉及人际关系、学业成就两部分。问卷提出了四类可能的归因:能力、运气、努力、情境,其中能力和努力属于内控因素,运气和情境属于外控因素。总共48道题,学业成就部分和人际关系部分各占24道。每一部分均有4组测题,每组6道,且前三道为成功事件归因,后三道为失败事件归因。每一题均按李克特五点计分评价尺度作答,即从很不同意(1分)到很同意(5分)。最后总分为外控因素得分减去内控因素得分,分数越高,表明外控性越强。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达0.88,聚合效度达0.62,重测信度达0.70。在人际关系部分中,克隆巴赫α系数达0.70-0.84。根据本研究中的研究目的,仅选用人际关系部分的测题来测量归因方式。

2.2.2攻击性量表

本研究采用了Buss-Perry攻击性量表的中文译版。该量表涵盖了言语攻击、身体攻击、敌意、愤怒这四个维度。其中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属于攻击性的个体行为表现,而敌意属于认知表现,愤怒则属于情绪表现。量表总共29道题,同样采用里克特五点计分评价,“很不同意”记1分,“很同意”记分,得分越高者攻击性越强,其中第9道和第16道为反向计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0-0.89之间,重测信度在0.57-0.81之间。本量表被公认为测量个体攻击性的权威测评工具之一。

  2.3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5.0用于录入、处理和分析研究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归因方式和攻击性行为现状分析

3.1.1青少年归因现状

归因量表共计48道题,本研究仅采用其中的24道题。涉及4个维度,每一维度有6道题,得分平均值为18分。因归因总分的计算方式为外控性减内控性,故归因总分的平均值为0分。对归因各维度及总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3.1所示:

表3.1青少年归因现状描述统计(N=99)

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影响分析

由图、表可知,青少年在情境维度和总分维度均显著高于平均值,这表明本研究取样的青少年群体采用的归因方式呈外控性。即相对而言,青少年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更容易将经验归于情境这类外部因素。

3.1.2归因方式在人口学变量差异

(1)为探究性别差异是否在归因的各维度上也有所体现,故为此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2所示:

表3.2归因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

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影响分析

由表可知,男生和女生在能力、努力、情境及总分的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而在努力这一维度上差异显著(t=2.07,p<0.05),男生更容易将自己的经验归于自己的努力。从均值上可看出,女生在能力和努力这两个内归因的维度上相比于男生的得分低。从总分的平均值上(M男=-0.73,M女=1.89)也可看出,男生的归因较偏内控。

(2)为探究归因的各维度在独生与否上是否有差异,故为此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3所示:

表3.3归因方式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影响分析

由表可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努力因素上有显著差异(t=2.03,p<0.05),而在能力、运气、情境和总分上无显著差异。从这一点来看,独生子女也较非独生子女而言归因更偏内控性。

(3)为探究归因的各维度在不同年级水平上是否有差异,故为此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4所示:

表3.4不同年级水平归因方式的方差分析

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影响分析

由表可知,青少年不同的年级水平在归因的各维度及总分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3.1.3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现状

本研究采用的攻击性量表共计29道题,涉及4个维度,计分方式为5点计分法。其中身体攻击涵盖9道题,言语攻击涵盖5道题,愤怒水平涵盖7道题,敌意水平涵盖8道题。故攻击性总分的平均分为87分,身体攻击平均分为27分,言语攻击为15分,愤怒水平为21分,敌意水平为24分。现对攻击性各维度及总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3.5所示:

表3.5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现状描述统计(N=99)

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影响分析

由图、表可知,言语攻击和敌意水平均超过了平均分,总分近乎等于平均分。这表明本研究所选的青少年们攻击性水平较为居中,但敌意水平较高,采用的攻击方式多为言语攻击。

3.1.4攻击性行为在人口学变量差异

(1)为探究性别差异是否在攻击性的各维度上也有所体现,故为此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6所示:

表3.6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影响分析

由表可知,女生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水平和总分的维度上平均分均低于男生。并且在身体攻击方面,男女生的差异显著(t=2.69,p<0.01)。这表明男生较女生有更大的攻击性,并且在攻击方式上更偏向于选择身体攻击。女生在愤怒的水平平均分得分上较高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

(2)为探究攻击性行为的各维度在独生与否上是否有差异,故为此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7所示:

表3.7攻击性行为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影响分析

由表可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就平均分而言,非独生子女各维度及总分更高一些,但差异不显著。

(3)为探究攻击性行为的各维度在不同年级水平上是否有差异,故为此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8所示:

表3.8不同年级水平攻击性行为的方差分析

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影响分析

由表可知,青少年的不同年级水平在攻击性行为的各维度及总分上均无显著差异。

  3.2青少年归因方式与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

为探究青少年归因方式的各个维度与攻击性行为的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表3.9所示:

表3.9归因方式与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

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影响分析

由表可知,能力因素与愤怒水平、敌意水平以及攻击总分均有显著正相关(p<0.05)。运气因素与敌意水平、攻击总分之间正相关极显著(p<0.01)。情境因素除身体攻击外,与攻击性各维度均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内控性仅与愤怒水平有显著正相关(p<0.05)。外控性与言语攻击有显著正相关(p<0.05),并与愤怒水平、敌意水平和攻击总分均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归因总分与言语攻击和敌意水平有显著相关(p<0.05)。外控性与攻击性各维度的相关明显高于内控性。这表明归因方式偏外控性的青少年攻击性程度更受影响,即外控性越高,攻击性越强。

  4讨论

在本研究中,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呈外控性。这与韩佳红(201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5]。这一结果差异可能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孩童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也是一段关键期。此时的他们开始想要与外部力量抗衡,同时也易受外部力量影响。并且随着国内离婚率的升高,青少年的家庭和谐程度逐步下降。二胎政策的开放,也会对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有所影响。青少年们更易被游戏吸引,并且网络的匿名性也让他们在遇见不愉快的事件时将责任归因于他人。

青少年在攻击性行为上更多的选择言语攻击,而敌意水平也较高。这与王珂、冯春(2013)的研究结果不一致[26]。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正处于反抗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开始希望有独立的人格,而这时的家长或老师依然把他们放置在从属的地位。同时,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他们会将一些外界压力(诸如学业、家庭等)用负面的形式释放出来。网络媒体的广泛使用,也可能是造成现代青少年更偏向言语攻击的原因。在网络的遮挡下,一些不良用语和更强的攻击性可以更容易的释放出来。

在归因方式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将事情的成与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这与韩佳红(2016)的研究结果一致[5]。现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男生受到社会期望和压力更多。而与此同时,女生的社会地位也日益升高,不断挑战男生的社会地位。这促使男生需要从自身出发,努力拼搏、突显能力。并且,男生相对而言比较理性,将事物归因于努力能够更好的避免面对失败时的打击,而在成功时能够获得更大的激励。一些研究也表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有利于提高成就动机[8]。独生与否、年级水平不同在归因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韩佳红(201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韩佳红的研究结果显示,年级越高的学生更看重自身的努力[5]。这一结果差异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而导致的。

在攻击性行为上,男生与女生在身体攻击上有显著差异,男生更偏向使用身体攻击。这与魏莎莎(2017)的研究结果一致[27]。一些研究显示,青春期的发育过程里男生身高、体重生长速度更快。体内的各种机能都有相应的增强。[27]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也让男生体格变得更高大、肌肉变的更发达。此时的男生也更偏爱暴力、血腥等场面。性激素的增多也使男生展现出更多的生物本能,表现出更多的兴奋和冲动。且有研究表示,荷尔蒙与攻击性行为存在相关[23]。独生与否、年级水平不同在归因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选用同一种攻击性量表的前人研究相一致。

对归因方式和攻击性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外控性与攻击性有显著相关。内控性中的能力因素与愤怒和敌意水平相关。也就是说个体对事件成败归因于能力时易增强负面的情绪。而外控性中的运气和情境因素都对攻击性有较强的相关,且情境因素更为突出。这表明归因偏外控的青少年攻击性更强。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如果将事件的成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话,会认为自己无法掌控事件的结果从而产生恼怒。过分关注外部压力也会使青少年感受到挫折,从而增强其攻击性。也或许是为了不让自己感到难过和痛苦,将不好的事件归因于外部从而让对自己的内部攻击转向对外的攻击。

  5建议

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在对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能太过强硬触发他们的抵触情绪。可以循序善诱,平等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良好发展。

学校方面:学校作为一个强大的教育环境,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大多数的暴力事件发生在学校,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学业压力的影响以及学校对学生人格发展的疏忽。学校可以适时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团体归因训练。让学生们通过训练,将成功的事件归因于稳定的内部因素,将失败的事件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因素,从而使情绪向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教授学生如何正确的释放消极情绪,如何有效的缓解压力。

社会方面: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里,社会的作用高下立见。媒体可以多加宣传一些积极的正能量,通过文字、视频等对青少年进行正向引导。社会各界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公益活动或者创意大赛,提供给青少年一份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其可以开阔思维以及身体力行。同时,一些教育机构可以在寒暑假期间举办一些营地活动。这既能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出真知,也能让学生们遇见五湖四海的朋友,从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打磨自己的性格。

  结论

综上,青少年更多采用的归因方式偏外控性,敌意水平较高,并且更多采用言语攻击。男生与女生在努力水平上的归因有差异,男生更较内控。独生与非独生在努力水平上也有差异,独生更较内控。在攻击性方式上,男生更多的选择身体攻击,而与独生与否无关。无论是归因方式还是攻击性行为,在各年级中都无明显差异。归因方式中的能力、运气和情境因素与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即外控性越高,攻击性越强。

本研究创新方面:国内对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较少,对归因方式与攻击性行为的结合的相关研究更少。并且在研究对象方面,前人更多的针对大学生群体展开研究。本研究探讨了归因方式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并以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丰富了相关的研究领域。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和个人见解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思路。

本研究不足之处: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所得结果有局限性。并且所用研究方式仅为问卷调查,研究方式过于单一。此外,受疫情影响仅能发放电子问卷,无法排除一些无关变量的干扰。

  参考文献

[1]汪敏.我国校园暴力研究述评[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01):89-94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7:72-112

[3]毕业.初中生认知风格、归因方式与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

[4]闫欣.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人际关系[J].教育时空,2016,(12):178-179

[5]韩佳红.青少年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6

[6]袁莉敏,张日昇.大学生归因方式、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2):111-115

[7]洪帅.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与归因方式的关系[J].文学教育,2018,(08):146-147

[8]张玉凤,杨思亮.中学生归因方式、应付方式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8)

[9]韩仁生.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8,(04):442-451

[10]菲利普•津巴多,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4:515-519

[11]ShiumAndrewChen,杨治良,刘素珍.“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6,(02):75-78

[12]张春霞.不同性别高三学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长江丛刊,2018,(03):281-282

[13]葛明贵,赵媛媛.初中生攻击行为与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0,(05):444-446

[14]金正,陈正平,苏巧荣.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宽恕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05):459-460

[15]徐长江,陈实,邢婷.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攻击性行为:感恩与性别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8,(03):269-274

[16]何一粟,李洪玉,冯蕾.中学生攻击性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2):57-63

[17]KennethA.Dodge.Translationalscienceinaction:Hostileattributionalstyleandthedevelopmentofaggressivebehaviorproblems[J].DevPsychopathol,2006,(03):791-814

[18]LiisaKeltikangas-Jarvinen.AttributionalStyleoftheMotherasaPredictorofAggressiveBehavioroftheChild[J].AGGRESSIVEBEHAVIOR,1990,(16):1-7

[19]MarkR.Fondacaro,KennethHeller.AttributionalStyleinAggressiveAdolescentBoys[J].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1990,(01):75-89

[20]边玉芳.归因方式影响攻击性行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2):32-33

[21]叶茂林,杨治良.未成年人归因的内隐特征与攻击行为[J].心理科学,2004,(04):821-823

[22]李静华,申田,郑涌.少年犯与普通中学生攻击敌意归因偏向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05):550-552

[23]孙美雪.初中生特质愤怒、归因偏差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24]年彦娜.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干预[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5]李珊珊.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对攻击性的影响: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D].吉林:吉林大学,2019

[26]王珂,冯春.青少年学生攻击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13,(07):72-75

[27]魏莎莎.初中生人际困扰与攻击性的关系及团体辅导干预实验[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8

  致谢

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感谢每一位认真填写问卷的青少年,是他们让这份毕业设计有了现实意义。感谢钱淼老师和张慰然老师不厌其烦的为我指导论文,在尊重我想法的基础上让我的论文更加完善、得体。感谢宋爽老师在我遇见数据问题时为我耐心解答,帮助我更好的理解。感谢我身边的每一位老师,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个人的成长,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让我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素年锦时指尖落,蓦然回首韶华过。四年时光,已匆匆而过,即使还没有准备好说再见。四年里,遇见了很多有趣的灵魂,也一起经历了意想不到的故事。感谢朝夕相处的室友,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互相包容。感谢彗星撞地球般有缘的知己,在烦闷难过时,互相陪伴。感谢每一位可爱的同学,使平淡的生活里,多了一抹颜色。感谢四年里所有的遇见、所有的经历,让我日后有好故事可以说。

最后,十分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平凡而伟大的父母,支持我的想法,尊重我的决定,让我拥有独立的人格,还能肆无忌惮的追求自己的梦想。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人生将要启航,愿未来光芒万丈。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1308.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8月1日
Next 2022年8月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