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在美食中升华中华民族人文情怀的纪录片,它把食、家、国、思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部纪录片将饮食文化,上升到了一种国家文化的象征层面。在纪录片的艺术呈现过程当中,有很多声音元素的运用,有优美动听的配乐,有对内容进行了再次加工的解说词,还有来自大自然的音效,使观众们在看纪录片的同时,都能够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且这些声音元素与画面结合,表现出较好的抒情写意的意境,使纪录片整体的艺术氛围十分融洽。本文将以《舌尖上的中国3》为例,从纪录片中声音元素——同期声、背景配乐、自然音响、解说的运用中分析、探讨其内在系,从而挖掘声音元素在片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食纪录片;声音的作用;舌尖上的中国3;音乐
引言
只有用心的去做纪录片,才能跟得上大众对于文化的需求。纪录片中声音元素和画面元素到底谁更重要,一直是存在争议性的。关于画面和声音的辩证关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两者争辩的无非是谁在纪录片中表现力更强。一方面大家认为画面是重点,它能够直观的表现纪录片的内容。还有一部分人觉得声音元素才更重要,尤其是解说词的运用,此类人主张的是解说词的表意作用,和通过“说话”的形式把创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表露出来。
现如今,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员的专业化,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全球电视纪录片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纪录片的创作不断的改革更新,不断的让观众们眼前一亮,我国的纪录片行业,受外界的影响,需要不断的改变自己,才能走的更长远。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一夜之间爆红,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国纪录片已经步入到一个新纪元。无论是在热度还是在传播推广度上,它都创造了纪录片的一个新维度。
声音元素在纪录片当中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很好的营造氛围。《舌尖上的中国3》从题材来看是展现美食之美,从宗旨来看是对华夏文化的一种展现。为了能够更好的表现纪录片的内容,声音元素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本文主要以第三季为主,分析其中的声音元素的运用,继而探讨其真正达到的效果,以及声音元素对观众有哪些影响。
1《舌尖上的中国3》概述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走红,证明了我国纪录片市场的广阔前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目前共播出三季,每季会有不同的中心主题。它是一部在美食中升华中华文化中饮食文化的纪录片,把食、家、国、思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这部纪录片中,不仅仅表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向往和进取成果。通过对不同的人物故事的讲述,介绍来自不同地域的“食文化”。中国的物产资源丰富,民族众多,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饮食特点,而食物则是这片沃土给我们宝贵的资源。纪录片以小见之中华饮食,以大见之中华文化,食物是中国人感知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1]。《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美食类纪录片,它的出现,为纪录片拍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如图1.1、1.2、1.3、1.4、1.5所示。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经过历史的发展,人类进行了多次的迁徙,文化也不断的发展。中国美食也一样经历了不断随迁徙而变化,随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虽然时代在变迁,但是很多传统的饮食文化保留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也面临着一个重新融合的过程。《舌尖上的中国》所表现的就是,本土传统的美食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的融合创新,以此更加的符合大众的胃口。如图1.4所示。
《舌尖上的中国3》的拍摄制作跨越我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X地区,选址拍摄100多处,采访的人物300余人,片中展示的美食也拍摄了400多种,可以说栏目组为了给观众呈现视觉大餐煞费苦心,充分满足了观众对中华美食的了解和向往。
2《舌尖上的中国3》声音的运用
2.1真情实感的同期声
在拍摄的时候,被拍摄的主人公有时候会互相进行对话,我们难以避免这种镜头会被拍进来,甚至是有时候会特意设置这种镜头的出现,这就是同期声。同期声包括很多种,我们现场人物说的话,或者动物发出的声音,再或者风吹的声音、收割麦子的声音等声音都算是同期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声音是重要的元素,如何在纪录片中将声音与画面完美结合,是有规律的。
它和解说词的区别在于,同期声更有表现性和主观性。同期声也是《舌尖上的中国3》的重要声音元素。同期声也要有不同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在《舌尖上的中国3》中有不少同期声起到了铺垫和隐喻的作用。如图2.1所示。
图2.1
在《舌尖上的中国3》第八集《合》中,陈伯明和多位友人一起探讨四川饮食文化时,多采用陈伯明和朋友们聊天的画外音作为同期声出现,“现在已经乱套了,现在是没有辣椒不吃饭了”“所以一般外地人来,人家对成都现在的感觉就是辣,就是麻,而且满城全部一片红。”通过大家谈话时的同期声,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期主题想表达的内涵。一开始几位师傅讨论着四川美食的变化,是为了讲后面四川美食其实是有其他口味作为代表的,前面的这番聊天为了就是后面的一个过渡。下一个场景是只有陈伯明一个人在车上侧面的镜头,阴影的色调配上陈伯明的独白,表达了一个川菜师傅的内心活动。后来陈师傅做了一道甜烧白证明了川菜还有其他的口味,也就意味着陈师傅之前的同期声部分也为后面做了良好的铺垫。而且在这里同期声的运用是为了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感,由几位川菜师傅讲述,更能有说服力,比单纯的画面更能吸引观众。如图2.2、2.3、2.4所示。
2.2巧妙结合的背景配乐
背景配乐在《舌尖上的中国3》也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背景配乐的意义在于推动《舌尖上的中国3》情节的发展,也是感情上的一种抒发。在《舌尖上的中国3》里表达不同的内容时,运用了不同的背景配乐。比如在农作物生长、食物蒸煮这种需要时间的场面时,会用比较大气的音乐来衬托,也就是说配乐要随时更换,而不是一铺到底。采用背景配乐的融入,是纪录片审美的创新。背景配乐的运用,使观众的情感更能融入进去,这样可以增添观众的主观色彩。配乐可以表达深层次的内涵,它也可以是一种比喻象征,它是纪录片主观情绪的强烈表现。配乐的起承转合,也使得纪录片的内容和情绪逐渐递进。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背景配乐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哪一季,背景配乐都给让我们难忘。背景配乐是否成功,取决于它给纪录片带来的影响。《舌尖上的中国》的背景配乐传播度广,我们可以在其他很多片中听到《舌尖上的中国》里背景配乐被运用。在《舌尖上的中国3》里,每一首配乐都是符合当时画面所表述的内容。我们在后期剪辑的时候,会根据画面的内容去选取合适的配乐,而《舌尖上的中国3》的配乐好在画面可以为它进行编排。乐器的交替演奏,你来我往,在纪录片的一开始就牢牢抓住观众的内心,使纪录片在再现真实感的同时,也增加了情感上的丰富需求。
在这部纪录片当中,配乐是随着内容而变换的。配乐和叙事风格是统一的,节奏十分明朗,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期间不同乐器的演奏会穿插交织,让观众更加有期待感,曲子的使用符合了《舌尖上的中国3》场景重现的感觉。拍摄美食本身就是一个“馋人”的过程,而且画面中的美食因其颜色和样式更加的惹人注意。纪录片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方法,在配乐上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方法去进行大段的铺垫。因为这种一步一步的配乐方式,不符合片子的节奏,所以《舌尖上的中国3》中的配乐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跳跃式的设计,使纪录片的层次分明,镜头也不用死板的拼接,而是可以跟随配乐随意组接,不受局限,更加的丰富了《舌尖上的中国3》的内容结构。如图2.5、2.6所示。
配乐运用得当,会使整个纪录片呈现出一种“高级感”,《舌尖上的中国3》多选用舒缓的配乐,这使得纪录片声画结合,使纪录片主题提高了层次。纪录片中的配乐要做到符合主题,富有节奏感,以及能带动情绪。但是纪录片中的配乐要注意,不要全篇铺垫配乐,少而精,多则乱,不要因为配乐而盖过纪录片本应该表现的东西,且要根据表现的内容不同使用合适的配乐。如果画面想表达的东西和配乐发生冲突,就是失败的运用,所以一定要注意声画的和谐。
2.3简单纯朴的自然音响
自然音响不同于上述两种声音元素,适当的自然音响的运用可以使纪录片更加的真实,营造氛围。自然音响讲究的是还原真实感。《舌尖上的中国3》在很多地方运用了自然声响,避免了其他音乐元素过多呈现在整个纪录片中。自然声响会让观众感觉更加亲切。《舌尖上的中国3》更侧重的是写意风格,极简的叙事结构去表现深层次的内涵[3]。一般用到的手法就是夸张,就是把自然音响的声音放大或缩小,还有变快可变慢,再或者是混合运用。自然音响是纪录片中最为原始的声音元素,它不需要去刻意的安排与表现,就能自然的流露出来,且在纪录片中得到良好的运用,能够更加的表现出纪录片的真实性。
若音响把意境作为表现核心,那么它在运用的过程中修辞性能就会被放大,从而调动观众的情感,使纪录片的艺术感更加的丰富。背景配乐会是一段或者一首歌的铺垫,而自然音响只是短促的声音元素。
大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声音即是自然音响。《舌尖上的中国3》里就运用了很多这样的声音元素,它们可以使纪录片既有真实性,也具有互动性,突出了纪录片的意境表现[4]。在《器》这集中,当时农民采石还有打磨石头的声音,搭灶台时候火烧的声音,这些真实的声音,使我们这些远离大自然,没有见过这些的人产生好奇心,这样可以满足观众有如临其境的参与心理。如图2.7、2.8、2.9、2.10所示。
配乐和音响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渲染,但也会出现繁琐杂乱。如果《舌尖上的中国3》大量的使用声音元素,就会打压画面的存在,人们会把注意力过于的集中在声音元素,而忽视了看到的信息,这样观看纪录片就失去了意义[5]。其次,如果《舌尖上的中国3》过于依靠声音元素的运用,就会使影片想表达的东西主题不明确,没有着重表现的点,很难做到感情上的渲染。其实,在纪录片中,声音元素比画面元素要难运用得多,所以它也是继画面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技巧方法。《舌尖上的中国3》在不同的情况下会运用到不同的声音元素,画面是主导的,而声音就是画龙点睛之笔。
2.4深入人心的解说词
声音元素在纪录片当中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很好的营造氛围。为了能够更好的表现纪录片的内容,解说词就成为声音元素的重中之重。很多时候,纪录片拍摄会涉及到各个民族的群众,有时候我们不能理解他们说的方言,这时候解说词的运用,可以通过简短的介绍,像我们说明画面中所表现或者人物所讲的话。换句话说,解说词起到了了解释说明的作用。
《舌尖上的中国3》虽然主要讲的是美食,但是解说词方面,也是使用得当,不会有多余的无用之词。格里尔逊曾经高度评价解说词为“上帝之声”,可见解说词是纪录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6]。纪录片里的解说词简洁易懂,其情感也是自然的抒发出来,细数我国近几年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解说词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舌尖上的中国3》的解说词非常的巧妙,在合适的地方使用解说词,情感付诸于画面叙事之上,有机融合后丰富了主题。把美食和本土文化串在一起,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更有民族感和归属感,也把《舌尖上的中国3》的主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舌尖上的中国3》的解说词可以说非常出色,而出色的解说对一部纪录片的成功来说是绝对的不可或缺。如图2.11所示。
图2.11
上述几种声音元素综合运用到纪录片的制作中,且匠心独运地巧妙配合,就能发挥各自优势而取得独一无二的成效。若把《舌尖上的中国3》比作一幅画的话,配乐、声响、解说词和同期声则是力透纸背的画笔[7]。经过了声音元素的修饰,《舌尖上的中国3》就这样诞生了。之所以称上述几者互为关系,是因为在纪录片里,一种声音的使用难以支撑整部片子的色彩。试想一下,如果《舌尖上的中国3》只有解说词,那是多么的乏味,只有背景配乐,很多写实的内容难以被观众所理解,只有自然声响更是突出不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情感抒发。所以,声音元素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一个合集,在共同的作用下,才能使《舌尖上的中国3》的情感表达的更加丰富。
声画搭配组合在纪录片中运用的越来越多,除了能让观众在影片中达到情感共鸣之外,还能使观众在现实生活里的某个时刻达到共识[8]。人们目前对影片的审美不仅仅是停止在对画面的感受,“视听语言”中的听,也逐渐被观众们拿出来作为艺术欣赏的重要对象。保持声音和画面的统一,让观众在欣赏《舌尖上的中国3》时能够更加有现场的感觉,在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了听觉上的感受。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纪录片更应该在这个时代去创新,不断探索,多元化发展,这样才不会落后于人们的审美。
3《舌尖上的中国3》中声音的作用
3.1润色纪录片的效果
无可厚非,声音元素的使用,使纪录片看起来不再那么的单薄,为此增添了很多表现力[9]。如图3.1、3.2所示。
3.2渲染纪录片的气氛
声音元素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渲染《舌尖上的中国3》的气氛,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渲染气氛其实是文学领域里的一种修辞,它是指在缺乏情感元素的情况下,借以某种形式使环境下更富有氛围,从而使文学作品更能给人一种文学上的艺术感,打造一个意境表现的环境。声音元素的使用,把原本单一的画面弄“活”,使每一个场景,甚至是每一个火苗,都显得生机勃勃。这样使纪录片更加的活灵活现,那些固有存在的东西并不是大家想看的,只有不断的注入新鲜的元素,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例如最后一个单元《合》讲述的是川菜,人们一直对川菜的认知是“辣”,而“百菜百格”的川菜最开始的味道是“甜”,其中列举了著名的川菜“甜烧白”。在表现“甜烧白”这道菜的时候,背景声绵长优雅,但下一个镜头马上转换到“辣”的风味,声音又变得急促甚至是带有现代感的“电音”,两者的对比就像是动静相互转换,更像是川菜从一个传统跨入一个XXX审美的变化,不同的声音代表着不同的味道,也代表着不同的时代性[10]。这样,使观众观看纪录片的时候,会对其中的气氛有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一个声音元素、一个画面元素构成了纪录片的完整体系,但是二者的碰撞会激发第三种意境的产生,才能更好的达到与观众情感共鸣的效果。声音元素的注入使纪录片更加具有灵魂,而且也提高其可看性。画面和声音的视听结合,把纪录片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同的声音元素,也为纪录片带来不同的再现力。纪录片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文化,慢慢的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目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得到满足,所以,精神需求不断的成为大家追寻的东西,这就使纪录片创作有很大的市场。这也是对纪录片创作者提出的XXX要求。那么要想使纪录片更加的有市场,就要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的多重功能,这样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声音元素与画面的互为作用使纪录片更加的丰富饱满,且使纪录片富有节奏感的韵律,保证纪录片整体的氛围感。让观众在欣赏画面的视觉语言外,还能体验到听觉上的享受。只要一直坚持住这个想法,把声音元素在纪录片中巧妙的运用起来,就能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的优秀纪录片。
参考文献
[1]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3]张燕菊.影像修辞及其表现效果[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朱印海.视听文化语言的形成与审美特征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任金州.电视摄影与编辑[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04
[6]聂欣如.纪录片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7]芦影.声音艺术的美学观念与形式语境[J].文化遗产,2018
[8]李飞雪.试析纪录片的声音艺术特色及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08
[9]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06
[10]王竞 .纪录片创作六讲[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社,2016.10
致谢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从论文自开题到总结,一路写来,得到了王威老师的宝贵指导,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威老师,对我论文选题的肯定和鼓励,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很重要的借鉴作用,经过老师一遍一遍删减改错,才到最后的定稿。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感染着我,从论文的选题到撰写开题报告,最后正文的撰写老师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老师治学态度严谨,无论从格式规范,还是文章的结构,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此也要感谢沈阳城市学院广电专业的所有老师及影视传媒学院的培养,教会我专业知识,教会我为人处世的道理。老师们的教导不仅使我对管理理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将理论很好地融入实践当中,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提高自我管理水平。也要感谢我的同学,谢谢你们的帮助,让我感受了四年的校园温暖,也谢谢你们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给我提供的帮助,最后,再次感谢沈阳城市学院,给我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走上新的平台,让我的人生上升了另一个高度。未来我会牢记“我行我能”,用最自信的自己去开启新的生活篇章。这里是一个怀梦的地方,在这里安心享受学习的乐趣,来丰满知识的羽翼;这里是一个织梦的地方,在这里静心体验生活的平淡,来替代喧嚣中的浮躁;这里是一个圆梦的地方,在这里倾心收获朴素的感情,来点缀学涯中的单调。在我眼中,这始终都是新的起点,我踏进学府了,我迈入社会了,始终都在前进的路上,踏踏实实,高傲着我弥足珍贵的青春。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1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