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摘要

在众多的拍摄手法中,具有蒙太奇式的长镜头绝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长镜头的定义并不能从字面意义上进行,它不是表示实体镜头外观的距离(长短)或焦距,也与拍摄物在摄影和镜头之间的远近无关,它指的是时间距离,是一次拍摄开机的开始到此次拍摄关机的结束时的时间段,换句话说,就是镜头片段的时间。在记录片中,长镜头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特别是在人文纪录片中,常用长镜头来进行情绪铺垫的累加效应。

  关键词:长镜头;情绪铺垫;累加效应;应用

  引言

近年来,众多的观众开始接受并且喜欢纪录片题材电影,在受众群体越来越强大的条件下,优秀纪录片里的长镜头成为我们关注和分析的对象,那么什么是长镜头呢,长镜头的特点又是什么,他又是如何与影片结合表现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升华主题的呢。这是许多导演和摄影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观众们从中体会到情感升华的一大关键因素。作为人文纪录片中的长镜头,其属于纪录片中的必备因素,它可以对人们的情绪进行感染,将观众带入其中,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铺垫与累加效应更是成功的关键。本论文将以长镜头中情感的铺垫与累加效应为主题,带你体会纪录片中长镜头运用的奥秘,以及长镜头是如何使纪录片感情得到升华的。

  1长镜头在纪录片中的艺术应用

  1.1背景

众多的电视节目栏目中,生动、真实、感人是纪录片的最重要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其所选取的素材来源于客观实际,表现的也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纪录片通过影片或电视的艺术形式,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保有其真实的本质、激发观众们的思考[1]。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用客观的态度真实的拍摄出形形色色的现实生活,替观众对实际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做出了报道,主要展现当代生活原始形态的整个内容。纪录片对那些捏造的虚假的具有新闻性质的电视节目极为反感,真实是它的唯一追求。纪录片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纪录了人文、生活、时事、历史、传记、舞台以及专题系列等,纪录片的种类极为繁多,而本论文主要介绍的是人文纪录片。

对一个画面或一场戏剧连续拍摄的时间超过10秒,将拍摄内容剪辑后获得相对完整的镜头段落,这就是长镜头。简言之,在一段时间内因持续不断的拍摄获得一个具有较长胶片的镜头就是长镜头。这一名称是与短镜头相对而言。长镜头仅仅是相对长一点的单一镜头,其标准没有绝对性[2]。

长镜头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与含义变成了电视节目真情实感提升的重要手段,电视创作者也是十分关注与重视。巴赞提出:电影美学的基础是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因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3],而镜头下的画面是表达电影最基本的方式也是纪录片的基本组成部分[4]。可以说,纪录片的艺术拍摄中,长镜头的使用非常重要。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活动的状态可以通过长镜头得到真实的再现,人物在特定处境中的状态可以利用持续的镜头做出最真实的拍摄。长镜头有着自身独特的性质,那就是真实的现场性、完整的过程性和具有时效的即时性,它通过对完整生活过程的拍摄,创造了一个公开而具体的信息场景。长镜头在全方位纪实拍摄中的内容极为详实具体,又因为拍摄讲究时空的连续,更是积淀了与众不同的场地环境和概括,这种环境和大框架则为整部纪录片的内容奠定基础。如《人世间》中导演以人类与病魔的对抗以及医生背后的职责为背景拍摄,多处采用了长镜头的艺术形式,将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全方位的对片中各个人物的内心进行了真实刻画。而本文则结合多个报道,就长镜头在人文纪录片中的应用做出简要解析。如图1.1所示。

图1.1电影《人世间》剧照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1.2长镜头的意义

在电影的拍摄中,长镜头是极其重要的拍摄手法,具有显著的美学意义,长镜头在电影中主要有再现空间的原貌,展现恢弘场面和广阔环境以及渲染情绪和氛围三种意义。

1.2.1再现空间原貌

各个影片在处理空间客体上,一般都是长镜头和蒙太奇两种方式相结合。一种方式是用艺术的形式构成空间结构,就是通过镜头的组合、分切来组合出一个全新的整合的整体空间形象。蒙太奇手法就是运用此种类型。库里肖夫的”创造的地理”试验便是一个完美的例子:库里肖夫把几个连续的镜头拼接在一起:(1)一位青年男子缓缓向前走来(2)一位年轻女子往男子这边慢慢走来(3)男子跟女子相遇了,接近着两人握手,男子用手到处指着什么(4)一幢白色大建筑物出现,建筑物前方有一个宽阔的阶梯(5)男女走向阶梯。以上五个每个镜头都是完全不同的场景拍摄的,前三个是在相隔甚远的俄国城市,第四个镜头是白宫拍摄,与前几个镜头不是一个国家,第五个是莫斯科的一座大教堂。它们之间相隔千里,毫不相交,将几个镜头剪辑在一起却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场景,给人以十分震撼的感觉。如图1.2所示。

图1.2库里肖夫实验中女孩镜头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另一种方式是真实地显现相对完整的纪录,就是通过摄影机的拍摄从而还原空间最真实的形态,给观众以亲身体验的感受,这就是长镜头[5]。长镜头不仅保持了空间的完整性,真实地再现情景,通过清晰的视觉传达让观众身临其境,而且还让观众随着主人公的情绪波动而波动。比如上面讲的《人世间》的第五集讲的是闫宏微的抗癌之路,导演拍摄了几乎她的整个抗癌的路程中她的表现。一开始拿自己的癌细胞打趣,奔波在抗癌的路上却始终都在努力微笑,想到自己的孩子时情不自禁的落泪等等。通过长镜头的拍摄,给观众带来的是脆弱不失坚韧的真实,带着微笑、带着希望和对生的渴求,将观众带进她的世界。让观众观眼中之观、想心中所想,让观众用自己的思想去了解镜头下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所以,长镜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可信性。如图1.3所示。

图1.3《人世间》剧照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1.2.2展现宏伟场面和广阔环境

如果要对气势恢宏的场景进行拍摄,那么长镜头的拍摄效果远远超过了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例如,在纪录片《火烧圆明园》中,就有着大量的长镜头风格的运用,我们可以在整部影片中到处找到这种手法的痕迹,例如未火烧前豪华的圆明园、熊熊烈火灼烧下的圆明园,英法联军高举火把强闯焚毁圆明园以及为了圆明园而反抗未果的人们……众多的镜头表现了场景的华丽、英法联军的嚣张、拼死的反抗,这些长镜头同时也体现了场面的气势宏伟。可以说,同样要表达的的一种情绪,长镜头的影响会让观众更加“感同身受”。这些一个个长镜头的组合,每一个镜头都拥有足够的长度,而每一个长镜头中的情景本身,都比较短镜头带给观众更多的震撼感和杀伤力。这一个个强烈有影响力镜头的组合,便形成了一种情绪的累加。如图1.4所示。

图1.4《火烧圆明园》剧照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1.2.3渲染情绪和氛围

长镜头的独特之处是在心理情绪方面表现的,且很多人都知道这种风格,韵味十足。尤其是在情绪和层次变化方面更是长镜头的特长,相比于短镜头来说,长镜头更能表现出人物完整的心理过程。有一部很经典的纪录片《简·方达的五幕戏》,这部由苏珊·莱西执导和制作的纪录片,取材于对简·方达长达21个小时的采访,片中也穿插了简的一些影视资料。简·方达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女人,而它所受的争议并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坏事,而是因为她不符合当时X的时代潮流。纪录片中大部分的长镜头给了简·方达。在这部片中她用她的人生饰演了五幕戏,一幕父亲,三幕丈夫,最后一幕才给自己。简·方达的一生也可以说成打破自我,又重建自我的一生。在影片中有一幕是简·方达神色憔悴望向遥远的边界,眼神空洞无光,你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但你一定能感受到此时的悲伤与迷茫。“你厌恶现在的自己吗?”简·方达平静地说“yes”。这一幕是一个长镜头,把她心底的迷茫无措表现的淋漓尽致。她厌恶以前的自己,以前那个讨好型的自己。即使深深厌恶,但也不知道自己该走向何方。这个问题是许多人都会遇到的,由问题和情态引起观众们的思想共鸣,也为她前四幕戏的开启烘托了悲沧的氛围。如图1.5所示。

图1.5《简·方达的五幕戏》剧照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由此看出,长镜头能够揭示真实的情况和渲染感情,因为观众从开始录像就一直看到了结束,并没有人为蒙太奇的影响。因此,长镜头的拍摄方式不仅可以真实的把外部世界拍摄下来,有一种真实的空间感,而且可以对人物的内心揭示的很细腻,观众看了也不会感到疲劳,反而更容易动情。

  1.3长镜头的发展现状

电影已经历经了百年之久,长镜头也伴随着走过了雏形、发展与完善的历程。不管在何时何地,长镜头总是能展现出它自身独特的魅力。可以说一路发展到现在的长镜头成就了纪录片,现阶段长镜头更是运用广泛,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强烈的真实性是长镜头显著的标志,摄影师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纪录下了一段事件或情节相对完整的过程。这个完整的过程由于没有受到人为蒙太奇的切割,而像看舞台剧一般一气呵成的被相对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感觉不是被他人人为地“欺骗”,而是自己“亲眼”目击了整个过程,这更容易让观众自认为那是真实的,而自己是身临其境的目击证人。举例子说,观众看到主人公即将面临的危险,不受力量控制的马车掉落悬崖,而主人公在即将掉落悬崖的时候刹住了车……当这个镜头被长镜头完整纪录下来时,它给观众的影响虽然不像蒙太奇编辑那用充满快节奏的冲击力,可是它却让观众一直看着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情绪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这种情绪更会让观众有种屏住呼吸,看看下面会发生什么的冲动与心跳。这种场景和情绪被还原的镜头,没经过人为加工,所以更能还原心理活动变化节奏。镜头中所渲染的情绪被充分调动,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因此可以说,长镜头是当今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因素[6]。

  2长镜头对观众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长镜头能够完整的将运动画面长时间接连不断地展现出来。具体谈谈其创作过程,所有的故事的叙述、角色的演绎以及思想情感的呈现仅仅在一个镜头中实现了场面调整,尽管只是同一个画面,但依然体现了时空的完整与连贯,充分体现出真实性,观众由此可以感同身受且毫无违和之感。从节奏感来讲,长镜头显得极为缓慢,这也是其被称为“镜头内部蒙太奇”的原因。也就是说,时空的统一是长镜头的终极目标,无须阐释各个角色。因此长镜头在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方面也有独特的作用[7]。

  2.1长镜头应用元素的建构

顾名思义,长在这里指拍摄时间长,长镜头就是说拍的镜头用时较长。此外,长镜头的含义比较丰富:它是一个运动镜头,在其运用过程中能够比较完整的体现出起幅和落幅两个方面;它是一个整合镜头,其运动方式也极为完整——拉、推、移、摇、跟以及升降等全部具备,这就使得长镜头能够造就多姿多彩的景别的处理形式,甚至连所构物体的动作、眼神都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在景别小、景深窄、时间跨度短的短镜头中,因时间的限制,影响到镜头内容包含的信息量,观众的接受,因此有一定的制约且处于被动。但是长镜头就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陷,它拍摄时间长,又富于角度、景别等多种变化,因此镜头中的画面具有庞大的信息、独具一格的创造性以及丰富的层次感,充分体现了开放式的构图思想。多种运动方式的存在,长镜头在影片中的运用使故事没有预设的结局,这样一来,观众就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由此发表自己独特的思想[8]。比如,长镜头在纪录片《春运--我们回家了》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纪录片是以春运为题材的。如图2.1所示。

图2.1《春运--我们回家了》剧照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春运是我们近些年来一直都比较关注的话题。在这期间,无论是离家在外的游子,还是独守家中的亲人,都渴望着团聚。虽然影片仅仅七分钟,他却拍摄出了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的感觉。在这短短的七分钟变换的不仅仅是那一年春运的人们的心情,也是几十年来甚至上百年来人们心中归去情感的体现。纪录片中并没有大肆的拍摄人物的表现,仅仅是一瞬带过。影片运用的长镜头主要拍摄了深圳火车,而仅仅一辆在镜头下慢慢驶向远方的火车,他承载了多少归家的人,又承载了多少回家的人的喜悦心情呢?在镜头下缓缓驶向远方的火车,仅仅是在此情此景下看着它也会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也让观众们由他带入己身,从而使这种共鸣更加深刻。这里的长镜头无疑是把“不加任何修饰,确已将情感深深注入心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它无疑是成功的。如图2.2所示。

图2.2《春运--我们回家了》剧照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2.2长镜头移情效应产生的过程

一般来说镜头起着营造气氛的作用,并且长镜头还是表现人物的情感,多为描写性镜头。常规情况下,为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往往会使用特写和近景的长镜头,利用长于日常生活的真实内容来达到镜头长度的完美呈现,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气氛、情绪对观众的感染力最强烈时进行切换[9]。一般来讲长镜头下的人文纪录片对情绪的表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镜头中的人物情感的演变历程;二是观众随主人公变化了的情绪而变化着自己的情绪。所以,长镜头从本质上来看是描述人物情绪变化的过程[10]。抒情与纪实在人文纪录片中实现了互融,纪实与抒情同时存在。长镜头可以深刻地体现出情感的表达[11]。《半个世纪的乡恋》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纪录片,其中有一个典范的长镜头,时长3分钟,内容是对李天英的采访,在该长镜头中,李天英回忆自己迫于日军淫威无奈当慰安妇的残酷经历。这个长镜头就完整的体现了李天英全部的情感外露过程,观众也深受这种情绪的感染,对主人公极为同情,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部纪录片中的长镜头中,李天英的情感感染着观众的情感。反之如果采访没有主人公的情感表达,只是一味的讲述那些日常琐事,长时间的采访不会让观众用心聆听主人公的故事,这也就是长镜头移情效应产生的过程。如图2.3所示。

图2.3《半个世纪的相恋》李天英采访镜头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2.3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实例

在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纪录片中需要依靠长镜头描述人物情绪,这是感染观众情绪的关键[12]。以下我们就以中国X纪录片《乘着光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为例,分析一下人文纪录片中对长镜头的运用。关本良和姜秀琼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他们和摄影师李屏宾在日、法以及挪威等国进行走访。两位导演用镜头真实的记录了李屏宾的生活日常状态,而且最重要的是,李屏宾是摄影师,从未在公众面前露面,在此纪录片中也是首度在公众面前露脸。李屏宾在此纪录片中也畅谈着自己的学习、成长以及工作状态。如图2.4所示。

图2.4《乘着光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剧照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2.3.1李屏宾火车上镜头

在此纪录片中,摄影师李屏宾永远不停的向前赶路几乎很少停歇。摄影俨然已经成为李屏宾生活的一部分,其中李屏宾在火车上行驶的镜头尤其打动人心,在路上的镜头导演很多都用长镜头来刻画李屏宾的个人状态。此镜头就是李屏宾正在火车座椅上望着窗外,窗外山清水秀,一片绿油油的颜色透过玻璃照射到车内。李屏宾只露出侧脸,借着有些昏暗的光线可以看出李屏宾长满络腮胡的面部。列车匆匆行驶,李屏宾也在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此镜头也极其能打动观众的心。虽然只是一个侧影,甚至连面部表情都没有,但从李屏宾的状态,观众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会通过影像猜测李屏宾在思考生命的意义,由此也将观众带入其中,让观众感受到一股苍凉、孤独之感,但窗外的一片勃然又象征着生命力,让观众在苍茫中生出一丝希望。如图2.5所示。

图2.5《乘着光旅行》李屏宾火车镜头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2.3.2李屏宾工作状态镜头

作为电影人的纪录片,《乘着光旅行》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里面对长镜头的运用也是极多。长镜头可以很好的揭示出人物所在的环境,并且把人们在环境中的状态进行情景再现。李屏宾作为一名摄影师,曾经拍摄过《戏梦人生》、《海上花》、《花样年华》等经典影片。图2.6所示。如图2.7所示。

图2.6《海上花》剧照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这样一个优秀的摄影人,许多人还是会对他的工作生活想要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李屏宾用纪录片的方式将自己的工作状态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此纪录片正是运用了长镜头的拍摄方式。镜头中李屏宾正在人群中拿着机器工作着,画面中他们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小山村,周围聚集着一群或是农民、或是工作人员的人。

图2.7《花样年华》剧照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通过长镜头的拍摄方式,观众也能被李屏宾认真工作的情绪所感染,加上镜头中正值夕阳,橙红色的光线打到李屏宾脸上,让观众感受到摄影已经和李屏宾的生活相交融。如图2.8所示。

图2.8《乘着光旅行》李屏宾工作画面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3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在作品中的运用

人文纪录片离不开长镜头,长镜头可以描述人物情绪的变化,由此也能带动观看纪录片的人,而我们知道,一个纪录片中的长镜头或许是几分钟,或许是十几分钟,但无论这个镜头多长,都有情绪的铺垫作用,这个情绪铺垫是电影中人物情绪的饱和或者将要低落的铺垫,同时也是对观众的一种情绪暗示,随着镜头的不断放映,纪录片中人物的情绪会达到一个顶峰,此时观众情绪也会被带动起来,现阶段,用长镜头来做情绪的铺垫已经成为人文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因素[13]。

  3.1长镜头对我们的创作启发

长镜头作为一种摄影手法,当下已被运用到各类影片之中,学习长镜头的运用方法也是当下电影创作者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长镜头有固定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和景深长镜头等多种镜头种类[14]。固定长镜头也被称为机位固定,其镜头是持续不断地对一个变化了的场景进行拍摄。如图3.1所示。

图3.1固定长镜头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其次是运动长镜头,用推拉摇移的方式拍摄运动物体。如图3.2所示。

图3.2运动长镜头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最后景深长镜头,也就是拍摄过程中运用了大景深的拍摄方式来对画面进行拍摄。如图3.3所示。

图3.3大景深长镜头

人文纪录片中长镜头的“情绪”铺垫与累加效应

例如,在人文纪录片中经常用到的拍摄,一个类似于火车逐渐行驶的过程的镜头。其实无论是哪种长镜头,它们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将这些长镜头运用好,是纪录片拍摄必不可少的因素。

  3.2长镜头发展中的问题

长镜头虽然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铺垫与氛围的渲染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大量使用长镜头确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它不仅不会带给你想要的效果,反而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大煞笔。在错误的时间或者错误的场景上使用长镜头,对纪录片来说也是十分致命的。你想表达的没有表达出来,反而让观众看到了你失败的一面。在纪录片中使用长镜头必须得十分谨慎,因为纪录片本身对长镜头的要求十分的严苛,并且有时候它也不需要烘托太多的情绪。因此如何解决长镜头在应用中的问题,还需要创作者去慢慢的摸索。在不知道该不该去使用长镜头的情况下,不去使用长镜头才是最理智的。

  3.3长镜头未来发展的趋势

运用长镜头的手法带来的效益虽然非常的多,但这也意味着所有的创作者都有可能去应用长镜头。作品中出现的长镜头的频率多了,久而久之,观众们势必会从中挑挑捡捡,这就直接导致了,对长镜头的应用标准提高了。当它的标准提高了,这就意味着应该创新了。因此,在应用长镜头的过程中,创作者们应该眼光放开,尽可能的去寻找创新的点,将其发展为自身作品的一大特色,方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甚至可能引领时代的潮流。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长镜头对于人文纪录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文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中一种重要类型,是可以让大众直接感知到的艺术形式,如果没有了长镜头的辅助,哪怕再优秀的情节都是索然无味,学习长镜头的运用方法,将长镜头拍摄风格运用到实际中,是今后纪录片导演应该努力学习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7:26-27

[2]韩冬梅.长镜头的实用价值及运用原则[J].北京:中国报业,2018,(12):115

[3]安德烈·巴赞,崔君衡.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2015.3:86-87.

[4]涂兴录.谈纪录片的纪实镜头拍摄[J].北京:中国电视,1996,(2):64-64.

[5]肖平.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6:68-69

[6]潘瑞芳,钟祥铭.长镜头在纪录片中的应用技巧研究[J].成都:新闻界,2012,(1):24-27.

[7]单艳秀.长镜头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与发展[J].济南:现代视听,2012,(2):51-54.

[8]朱然.纪录片长镜头的场面调度[J].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8):51-52.

[9]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2):146-150.

[10]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6:98-99

[11]闫明. 建筑和景观设计中“多义”现象的探讨[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8.11:252-254

[12]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8:77-78

[13]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7:11-12

  致谢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从开始敲定论文题目,再到论文文章的完成,每走一步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尝试与挑战,这也是我在大学期间独立完成的最大的项目。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从一无所知,我开始了独立的学习,查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让自己头脑中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使自己非常稚嫩论文一步步完善起来,每一次改进都是我学习的收获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论文致谢语写完的那一刻也真正标志着我与这所学校就此别离了,没有伤感,更多的是遗憾,但是总归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过去的不能挽回,人应该大胆向前看,所以这段文字应该像它的标题一样充满感恩和致谢,感谢四年来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扶持过我,指点过我的人。

这篇论文所涉及的议题是和我的指导老师交流后定下的,在前期的实习积累经验,到中期的修改和讨论,及最后的反复斟酌,我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出一篇具有现实意义的论文。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还是遇到了相当多当初没有预料的困难,也曾经令我迷茫和彷徨,论文最终的定稿,也没有我当初设想的那么完美,但是总归是自己尽力完成的著作,和我的每一篇球评一样都是我心血的累积。

论文得以顺利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衷心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思维,循循善诱的指导一直给我很大的帮助。当我对论文的思路感到迷茫时,您为我理清思路,指导我往一条比较清晰的思路上进行修改。在论文的不断修改中,我也努力做到及时积极地跟老师交流,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使得我的论文更加完善。在这里还要深深的对您说上一句抱歉,因为我的懒散和懈怠,令您费尽苦心并且几近失望。论文的最终完成,也是一波三折。在不断完善和修改的过程中,也让我更加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再次对您表示感谢,师恩伟大,无以回报。

然后还要感谢所有在大学期间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每一位老师的悉心教导都是我完成这篇论文的基础。特别是每位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跟我一起讨论我们共同的兴趣爱好,并在我陷入困境的时候给予我最中肯的指点,大学里有这些恩师的存在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虽然学生没有能力和胆量去实践自己心中的梦想,但是您们对我的寄语会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永存,有理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能看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人生是那么的不确定,学生绝对不会甘于平庸和妥协。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和家人,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们的良苦用心和一如既往的支持与鼓励。四年来,快乐的事情因为有你们的分享而更快乐,失意的日子因为有你们的关怀能忘却伤痛,坚强前行。无论我成功与否,你们总以鼓励的言语告诉我很棒,谢谢你们,我会继续努力。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1984.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8月3日
Next 2022年8月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