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约翰伯格的一些理论和著作中,人们对摄影的理解和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摄影是一样以记录生活、展现现实为主要需求的,这些摄影材料大多数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现实,是真实存在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看到的东西。正因为这样,摄影包含了记录历史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独特的作为社会见证人的资格。
摄影是对观察和记录的一些社会状况的一种视觉上的描述。它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摄影师的心情,并指出一些需要更正的地方。这是一张证明人和环境、社会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照片。摄影更是摄影师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坚持摄影是始终如一的精神和良好的原则,与无与伦比的毅力和奉献精神,深入社会所存在的现实,真正理解摄影和尊重摄影,不化妆,不粉饰,不夸大,大多是复制真实的现场摄影作品的拍摄。这些作品《美与丑》旨在展示的是一个真实世界,引起世人的关注,唤醒社会良知,记录下这些独特的文化,为人类社会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本课题主要探讨在约翰伯格的一些理论和书籍下,摄影的诠释和观看的变化。解读国内外摄影艺术。要解决当代人们对于摄影行业,特别是对于摄影的一些认知误区。让摄影爱好者真正了解什么是摄影,如何避免错误地去寻找新奇的事物,唯美主义和底层的误区。
关键词:约翰伯格理论;观看方式;摄影;真实
引言
意象是对物质形态的一种观照。约翰·伯格在谈到形象的本质时,首先提出了“形象”与观看的关系[1]。在他的书中,他写道“观察先于语言”。我们可以把观看与语言的关系看作是人们认识、解释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与本杰明,巴尔特和桑格塔关于摄影的讨论相比,约翰·伯格的观点也很有见地,用他的可敬的口才说服了读者。约翰伯格总是热衷于绘画和摄影。摄影只是他讨论的一部分。“观看”这个词正是约翰·伯格想要告诉我们的观看摄影的独特方式[2]。正是这两个词给人们的观看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约翰·伯格于1978年出版的《摄影的用途》(Theuseofphotography)一书就是献给桑塔格的。这篇文章是约翰·伯格对桑塔格一年前发表的《论摄影》的回应。本杰明也给约翰伯格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观看之道》的第一部分文章结尾中约翰·伯格说到,他的很多想法早起都是来自于本杰明的一篇文章《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3]。对于约翰伯格和多数像他一样的人来说,摄影只是一种特殊的爱好,而不是用它赚钱的职业。他们不会像策展人或摄影师的专业权威来讨论摄影,而是以作家的身份来探索摄影中的含义,展示出摄影的本质。他们对于相关主题的描述是一种知识和理解的获得过程。约翰·伯格在他的另一本书《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出版之前是从来没有从事过摄影主题方面的写作。约翰·伯格与摄影师让·摩尔曾经合作时,在他们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十分肯定的一点而且极为重要的就是照片不只是为文字服务而存在的[4]。对应的就是文字也不是为了描述照片中的人、场景而单独存在的。约翰·伯格认为这两者是一种互相存在,互相提升的关系[5]。约翰·伯格谈论摄影的时候通常聚焦于那些被拍摄的对象,聚焦于这一张照片里所描述的生命与他的经历。约翰·伯格写摄影部分是因为他与绘画的关系,约翰·伯格之前十分喜爱绘画与素描。素描成为了他一种调查和探索的工具[6]。在他2011年出版的新书中《本托的素描薄》有一文有段描写,约翰·伯格在佛罗伦萨的一间博物馆里,他看到了一尊由吕卡·德拉·罗比亚制做的瓷质天使头像,他感到:“我之所以画了一幅素描,就是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它的表情。”这就是约翰·伯格在谈论与描述摄影中的独特之处。约翰·伯格告诉我们的是照片也可以被素描,但是照片的意义是远远不能被素描所描述出来的。正是这样,约翰伯格的目标就是阐明摄影的本质。在《我们又见面了》中他的母亲曾这样谈起他在克罗伊登有轨电车上的童年:“你坐在副驾驶位置,我从来没见过任何人像你这样盯着我看。”自孩提时代起,他就有沉思默想的习惯,这是约翰·伯格的一个特点。这就是为什么约翰·伯格成为如此优秀的实用评论家和每幅画的读者。他有句名言:“凝视生活的面孔,读你能读到的。”在某种程度上,约翰·伯格延续了他的绘画风格,并提出了关于可见事物的问题。约翰·伯格试图把他看到的东西翻译成文字。他倾向于研究和探索照片中揭示或隐藏的故事。在《而我们的面孔、我的心、凝练如照片》中,约翰·伯格提醒我们:“在故事和形而上学之间,永远没有终点[7]”。
1论约翰·伯格摄影的观看与解读
1.1约翰·伯格的简介与理论
提到约翰·伯格(如图1.1和1.2所示)(JohnBerger,1926-2017)他是英国一位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作家、画家、艺术家、批评家,同时他也是一个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人,特被称为“斜杠人”。约翰·伯格的理论广为人知的是他在艺术上的独特见解。《观看之道》是约翰·伯格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许多对文化研究有直接影响。图像是观看的物理形式[8]。在谈到形象的本质时,约翰·伯格首先提出了“形象”与“观看”的关系,这一关系先于语言。约翰·伯格说,形象在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同时也在于记录世界的角度,“我们脑中的意象只是一种思维重建或者说是复制的景象,是我们在大脑中所构思出来的,用来保存可以在开始和出现并被保存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同时作为“物证”,关于历史的“图像”、记忆的细节、时间、空间和角度,这些都被记录在了我们的脑中,这就会让我们觉得已经了解、把握了这个世界[9]。在约翰·伯格观察图像的本质时,他的观点和苏珊·桑格塔的观点也是十分相似:“摄影让我们最辉煌的成就就是它给了我们一种感觉,使我认为我们可以像收集图像一样收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约翰·伯格图像理论的第二层意义是图像对于“物我见证”的关系。约翰·伯格反复强调图像制造对象和观看对象的关系以及图像本身的意义。就比如摄影师按下了快门那时起就决定了物我关系[10]。
约翰·伯格被誉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传人。约翰·伯格长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使他的理论带有浓厚的伦理学意味[11]。
图1.3约翰·伯格
20世纪50年代,当他刚刚出名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关注他了。当时,约翰·伯格没有专门的著作供学者研究。但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用他非学术性的写作风格为人们分析他的艺术理论提供了很多视角。
图1.1.5西班牙,1974年约瑟夫·寇德卡
正如苏珊·桑格塔和罗兰·巴特对意象本质存在意义的经典批判一样,意象对客体与自身关系的见证在约翰伯格看来具有一定的本质意义和多义词。如图1.4和1.5所示。
图1.6萨尔加多,作品
1.2独特的观看之道
《观看之道》是约翰·伯格的一部作品,十分著名。最初是约翰·伯格在1972年的时候和麦克·迪布合作的BBC电视系列纪录片,后来才增加了内容出版了这本书《观看之道》[12]。这本书可以说是约翰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因为书中体现了约翰伯格对观看方面独特的见解,既贴近生活,又体现出他独特的观看艺术。如图1.7和1.8。
相机所表述的现实必然总是潜藏多于透露。”现代摄影术几乎已经遍及到每家每户,这种记录分享每个人社会活动的行为早已成为了大众的日常,也就决定了这将会把大多数的人纳入这种全新的视觉规则体系之中。与绘画不同,观者不会在心理上对作品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膜拜感,摄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又因为摄影也是静态平面的,它可以被长时间的放在观者面前被解读与评价,从这点来看又与绘画有共同之处。
图1.9《观看之道》
1.3看与被看
就像摄影师在观察被拍摄的物体一样,我们也在寻找一个个体或一个整体在不同的视角下的存在[13]。人们总是重视过去和未来,却对“现在”失去了认识。约翰·伯格看待这种“生存恐惧”。如图1.10和1.11所示。
摄影可以记录现实。从摄影出现长期以来,不管是画家还是艺术理论家和来自各种艺术的代表人物都不认为拍摄照片和艺术之间有关系。
图1.12安德烈·柯特兹作品
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意象作为“生存焦虑”的解脱效果,因为意象与生命是密不可分的[14]。人们乐于在一些古迹和名山大川中“在此拍照”。在反复的测试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太小的照片”、“石碑背面的字也需要拍进去”等,目的是反复确认和表明“我真的去过那里”,并记录和试图固化、回味和验证“物与物的关系”的“存在真理”还有我。
图1.13《吉普赛人》,伯明翰,英国,约瑟夫·寇德卡
图1.14安德烈·柯特兹作品
约翰·伯格认为,摄影可以彻底改变我们长期以来观看艺术的方式,包括本杰明也是如此[15]。约翰伯格的观象理论将观象者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现在在一个照片的时代阅读,我们通常称之为视觉文化的时代,尤其是在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我们的时代,周围各种各样的图片。如图1.13和1.14。
他表示:“在任何社会形态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一个饱和的形象,这种密集的视觉信息”。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无论是绘画、雕塑、艺术摄影还是平面设计,工业设计都是同一种设计,但是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上,细节可能会有所不同。总之,这是一个看问题的方式。
2约翰·伯格理论下对摄影的影响
2.1影像的存在艺术
我们知道,以前的艺术遵循透视法,所以他认为文艺复兴时期创造了这种透视法,这使得我们对传统艺术的观念固定下来。
图2.1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
根据本标准,我们观众的视觉主导一切,有一个视觉中心,一切都收敛于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集成的、永恒的,集成的角度来看,或上帝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从大量的古典油画,是一个综合和统一的永恒的世界观,但摄影不是这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约翰·伯格关于摄影的文章比较散乱,没有集中在摄影的主题上。他对摄影的认知,只是在评论一个摄影师的作品时,才会激发他的创作灵感。相比之下,桑格塔的摄影理论更接近哲学家的思维,而约翰·伯格的摄影理论则是艺术批评家的思维。
图2.2麦库宁,作品
图2.3印象派,莫奈《日出·印象》
我们有很多时间来填补照片背景和我们现在看到的背景之间的空白。这并不是说一幅画只有在其原始语境中才有意义。相反,我们有很多时间来填补照片背景和我们现在看到的背景之间的空白。这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这个时间间隔的重要性。填补这一空白是“理解”的最大意义。这就是伯杰在《理解一幅画》结尾处总结的。每一幅画都是检验、确认和建构普遍的现实观的手段。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摄影在意识与形式的斗争中的关键作用。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我们也可以理解,它也可以用来对付我们的武器需求。如图2.2和2.3所示。
图2.4印象派,德加《芭蕾舞女》系列
图2.5萨尔加多,作品
2.2观看中的意识观念
摄影可以从多个角度同时观察一个物体,尤其是在电影中。我们知道它可以不断地改变你的观察角度,围绕一个物体拍摄。此时,我们人类所感受到的体验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观看者,也就是我们的相机所处的独特的空间和时间[16]。
图2.6吉普赛人,罗马尼亚,1968年约瑟夫·寇德卡
图2.7《20世纪的人》,奥古斯特·桑德
观看和记录的效果是主观的。摄影虽然保证了某些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但是记录的过程和表现的方式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也就是说,摄影师会主动选择与照片相关的透视、构图等所有内容。摄影图像可以放大、缩小、裁剪和再创造。
图2.8约翰·伯格《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例如,他认为这种观看方式对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印象派绘画中的难以捉摸的瞬间和电光火石的短暂,比如日出、日落、阳光等等,其实这些瞬间的灵感来源于对摄影的把握[17]。如图2.6、2.7,2.8。
它随时都在变化,一个完整的视角消失了,一个移动的、支离破碎的视角出现了。这种支离破碎的视角被伯格称为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它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后来整个艺术的发展。
图2.11立体派,毕加索《亚威农少女》
2.3约翰伯格对观看的理性思考与认知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相机创作的原创和独特的绘画作品可以通过拍摄和复制进入千家万户。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没有看过《蒙娜丽莎》,但我们通过地图集和摄影知道这一点[18]。如图2.12。
图2.12萨尔加多,作品
图2.13《蒙娜丽莎》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这是艺术与公众接触的机会。在与大众接触的过程中,艺术不断地民主化,冲破自身的等级秩序,使之民主化。
图2.15死亡之幽谷,摄影师—罗杰·芬顿
“对现在和过去的恐惧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这就是今天的“图像创造者和狩猎对象”[19]。
图2.16伯格摄影随笔集中的插图,农场儿童
这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这个时间间隔的重要性,填补这一空白是“理解”的最大意义。在使用照片的时候,虽然照片本身是真实的,但是现在却被很多人用来欺骗。比如广告中的图片,通过各种方法,比如暗示,只是希望刺激消费,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误导的做法。这样的例子并不多。约翰伯格自己拍的铁托照片之所以没有发表,是因为他的铁托看起来很友好,很有人情味。编辑们认为,国家元首一定是阴郁、暴力和可怕的。但当铁托被公众公认为传奇人物时,他的照片就可以再次发表。这完全是因为政治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或事件,客观的照片也应该符合观众内心的期望,否则就不会被接受。对于为什么这些非摄影专业人士能够写出有影响力的摄影作品,金永泉认为:“首先,他们是自己研究领域的权威和大师。他们在谈论摄影的时候,可以运用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给摄影一个新的观察维度。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另外,他们的摄影写作立足于大众文化研究的立场,不存在普通读者阅读的障碍。这也是约翰·伯格的摄影写作能够进入我们的视野并被大量读者接受的重要原因。
图2.17萨尔加多,作品
约翰·伯格始终用一个平等的目光正式图像本身。正因为他的这种观点,约翰·伯格被誉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传人[20]。约翰·伯格认为,痛苦的战争的图像提醒我们战争的存在,但并不能证明战争的原因,这需要读者通过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周围的知识去寻找。痛苦的照片不能阻止战争,它们只是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让我们感到失望和无助。在此基础上,有导致暴力战争的政治因素。一方面,照片的用户使用照片,另一方面,他们可以继续支持照片背后的战争制造者。在这些痛苦的照片背面,潜藏着政治意识形态,相片的误导作用再次暴露出来。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约翰伯格为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包括整个艺术作品,带来了许多新的思维方式和对传统摄影观念的挑战。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他如此认可摄影,约翰·伯格对照片的看法非常独特。在其他地方,他很少读到如此实用和独特的观点。此外,他指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并告诉我们如何使用它,归根结底,伯格所看重的是摄影本身是一种工具,没有什么不言自明的意义。它没有很明确的含义。但只要我们有效地运用摄影,它就能给摄影下一个清晰的定义,这样我们就能关注社会和政治干预,这样我们就可以真的有希望来影响和改变世界,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但是今天,虽然我们都认识他,但是要消化和应用他的思想,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距离。
参考文献
[1][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社,2010.5:2-3
[2][美]苏珊.桑格塔:《论摄影》[M],艾红华、毛建雄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7:13-15
[3][德]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许绮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44-45
[4]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41-43
[5]高亮、马玲玲:《视觉艺术的深层感知与鉴赏–谈约翰伯格观看之道后》[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07),2011.6:5-6
[6]曾军:《近年来视觉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2008.7:9-11
[7][英]约翰·伯格:《毕加索的成败》[M],连德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1-12
[8]陈龙、陈一:《视觉文化传播导论》[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6:21-23
[9][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M],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2:267-269
[10]林茨:《摄影与存在》,《中国摄影家》[M],2006.10:25-28
[11]余慧敏.讲故事的摆渡者:约翰·伯格晚期小说《我们在此相遇》和《A致X》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8:5-8
[12]张文峰.“另一种讲述”:约翰·伯格视觉叙事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4:9-10
[13]李伟长.理解一个瞬间:关于约翰·伯格的阅读笔记[J].上海文化,2019(03):4-11
[14]王昊.图像的观看之道——由约翰·伯格艺术理论引发的思考[J].才智,2019(09):200
[15]吴明.艺术观看的意识形态论辨析[J].文艺理论研究,2009(04):76-80
[16]吴琼.看的政治: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J].中国摄影家,2007(12):93-94
[17]李承华.论约翰·伯格图像批评公式的“偏执”及目的[J].国际新闻界,2011(02):39-44
[18]赵智.摄影的悖论:写实主义与再现体系[J].美术观察,2016(10):127
[19]张慧安.纪实摄影作品在博物馆展示的意义及可行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4(24):174-175
[20]董德丽.多维的双瞳约翰·伯格图像观念述评[J].艺术评论,2011(09):79-81
致谢
时间飞逝,大学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要过去,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很多,有欢笑有泪水。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一直关心帮助我的人分不开的。一路走来总是磕磕碰碰不断,还好周围一直有一群时刻关心我照顾我的人。首先衷心感谢对在编写过程中赵飞老师本着诲人不倦、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态度给了我极大的关怀和帮助,并竭尽所能的给我提供论文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对于在论文中所遇到的问题也给予了很多宝贵意见,对我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敬意。最后,我还要向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们致敬。你们的鼓励和帮助是我永远前进的动力,真心谢谢你们。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