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民生零距离》出境记者的观念与技能

  摘要

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进步,新媒体这个行业也越发的兴起了。但是就目前的形势状况来说,电视新闻依旧是老百姓获取信息、关注国家大事小情、社会时事报道的主要途径。那么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被看做是我国电视新闻事业迈向成熟化的代表,在现在这个阶段的节目中展示中凸显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出镜记者这个角色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主体部分,他们的职业素养也就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报道的整体的这个最终播出的效果。因此,本文以两会时期我个人的作品创作经历过程为例,将出镜记者的作用与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出镜记者含义、作用的介绍,引出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现场语言组织、现场语言表达、非语言符号等多个方面,对出镜记者的作用与所应该需具备的专业素养进行了探讨。并最终通过毕业设计作品展示出成果。本文也以这一主题为背景,探讨出镜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观念和技能,怎样才能使出镜记者更好的完成出镜报道,用出色的现场语言组织技能为观众们奉上又快、又新、又真实的新闻播报。因为,目前的这种新闻播报方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提升路径

  引言

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作为电视新闻的核心,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虽然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有摄像机的镜头可以拍摄画面,但是这样依然没有办法将现场的信息准确生动准确的传递出来,摄像机传递的只是镜头所拍摄到的表面内容,并不能够深入到事件内部深处,不能提供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更多表面所看不到的详细资料。摄像机只是依照表面冷冰冰的的记录着,即便是有画外音解说,观众的潜意识里也会对这个事件的可信度打一个问号。还有一点就是,在新闻的传递过程中转手的次数越少那么新闻的真实性也就越强,当经过不同人的转述后这条新闻的真实性也就会大大的降低。

记者在新闻事件中出镜报道的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X总统肯尼亚遇害事件的报道中,新闻记者在现场首先直接通过荧屏向观众报道新闻。这种形式的报道,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这一次事件报道的影响下,为出境记者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出镜记者的这种播报形式也开始在我国新闻报道中落地开花。我国的出镜记者要比西方国家晚了近20年,1992年10月1日《中国新闻》开播了,记者高丽萍站在天安门广场向大家做了三分钟的现场报道,1996年,《新闻调査》栏目的开播,中国第一批出镜记者正式形成。现如今,记者出镜的报道形式已经越来越被新闻从业人员所采用,并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闻传播的发展空间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那么“出镜记者”作为电视新闻报道当中的主体部分,也就直接关系着电视新闻报道播出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在今年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肺炎,更是让大家对新闻媒体这个行业有了新的认知以及更大的需求。在疫情防控期间,深入一线的记者们,他们在常人所不能触及的地方,例如发热门诊、雷神山等医院、封闭的公共场所等,以现场出镜的方式给人们带来最新的新闻报道,正是因为有一线记者们的现场出镜报道,让在家中心系前线的人们看到最真实的报道,让观众更直观的感受到现场的情况,也让新闻更具真实性生动性可感性。从中也更加体现出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也就对新闻出镜记者的观念与技能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本文以我的毕业实际作品为例结合我的实习期间的一些体验与感受,以出镜记者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主要的研究内容,通过自身拍摄毕业作品的一些经历,探讨一下应该怎样自我提高、应该提高哪些技能。

  1《民生零距离》创作综述

  1.1创作背景

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主持人和记者[1]。不单单光指记者。出镜记者通过电视荧屏在新闻事件现场,以采访者、参与者和目击者的身份通过摄像机来面对观众[2]。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向受众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真实的现场,对事件作出评论,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最直观的新闻信息。也是在新闻事件现场以报道新闻事件为目的,同时用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传播信息的工作者[3]。

听,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4]。所以,记者出镜的方式也可以使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听的方式来更好的感受到新闻的第一现场。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场出镜报道成为了记者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在我的实习期间,我所实习的岗位就民生新闻栏目中的记者一职,在实习当中,领导也多次强调记者现场出镜的重要性,而且对出镜数量很看重。他们希望一条新闻能尽可能让记者在现场进行还原,这样可以使新闻达到一个很好地表达效果。因为现场报道对于现场事件可以有一个高度还原,还能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与震撼的视觉体验。所以,在《电视采访学》一书中也提到,声音是作为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也是整个新闻报道中最基本的要素,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用自己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把信息真实直接的传递给观众,从而使观众能够对新闻事件能够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让观众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5]。现在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已然成为民生新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了,不仅仅可以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水平,而且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可以说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了。

由此可见,提高现场报道在新闻节目中的比重,也就提升了新闻内容的精彩程度,也可以取得更好的收视表现。这就是我的毕业设计作品的创作背景初衷,此次我的毕业设计作品当中,将会呈现出从两会的开幕到闭幕的新闻当中四段记者的出镜现场报道。我的毕业设计作品中的现场报道是结合了我大学四年以及在实习当中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并且还参考、学习了央视以及省台的记者在两会这中大型会议当中的现场报道。毕业设计中记者现场出镜如图1.1所示。

图1.1毕业设计中记者现场出镜

电视新闻节目《民生零距离》出境记者的观念与技能

  1.2作品阐述

此次我的作品是两会特别版,以2019年12月25号和26号,27号三天海城市两会召开为主题的现场报道,分别是两会开幕,会议进展,闭幕三段,三段的报道在整个新闻的进程中起到了衔接、介绍的作用,同时也更加突出了现场的气氛,使观众更有代入感。毕业设计作品片头如图1.2所示。

图1.2毕业设计作品片头

电视新闻节目《民生零距离》出境记者的观念与技能

《民生零距离》是海城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档民生监督类新闻栏目,以“服务百姓、注重民生”为节目宗旨,以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热门问题和疑难问题为落脚点。电视新闻的报道中,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记者本身就是权威信息源之一[6]。《民生零距离》电视栏目也是注重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注重以精彩的现场呈现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真实感。本次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现场也是。合格的两会报道应该提前做好“规定动作”的了解,“规定动作”指的是会议当中最基本的信息,再根据现场的了解加入一些现场实时情况的创新内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设定好的“规定动作”不出错。这次作品的拍摄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

  2《民生零距离》创作依据

  2.1《民生零距离》创作方法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部分记者的现场报道,尤其是在民生新闻和突发事件中,已成为了一种常态报道[7]。在此次毕设作品创作中,现场报道有以下几个创作方法:还原,深入了解现场情况并进行感受,回顾2019年在XXX政策领导下,海城取得的各项发展,并调查研究有哪些具体的实例用心去感受;转化,按视听规律,对在两会现场的文字稿件和其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结合,并且随着播送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进行自我调整;表达,运用备稿六步原则,提前熟悉稿件,使得自己的表达更加的真实自然流畅,让受众更加信任。

  2.2《民生零距离》创作特征

在本次毕业作品的创作中,主要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感度,把两会当中所提到的议案进行了解,对热点话题准进行了解,然后在准确、及时的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观众。对了解到的情况再进行有声语言的创作,使思想感情与语言达到一个相对的统一。思想和语言是分离不开的的,传播与语言也是分离不开的[8]。要在现场及时的把这种氛围传递给电视前的老百姓。除了现场的真实情况外,在进行现场报道时,可以利用自身的感想对事实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评论[9]。毕业作品中的现场也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评论,而且还拿到报告,将报告中2019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还将报告中未来2020年的工作部署提炼出重点,这些也是希望不能来到现场的平民百姓可以第一时间得到这些信息。

  2.3出境记者的提升路径

在新闻报道中引入了出镜记者之后,使观众获得更强烈的新闻感受[10]。那么通过实习的这段时间,以及毕业设计作品制作的这个过程,我从中感受到很多,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正因为记者出镜在新闻报道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人的活动是电视报道的主体,人是电视新闻中最活跃、最生动、最有力的表现因素[11]。所以也出镜记者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这样未来观众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关注度才会越来越高。

首先,出镜记者要具备出镜记者的观念,出镜记者应该具备最基础的新闻理念,新闻理念就是新闻的基本要求,5个W和1个H即,六点不可或缺。这些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时必须所要知道的几点,没有这几点,那么就会影响人们对此事件的全面认知,新闻的传播价值也会大打折扣。5个W和1个H是新闻工作者与受众所共同认知的框架结构。如果出镜记者对新闻观念不强,在报道中可能就会缺了某些因素。五个W、一个H如图2.1所示。

图2.1五个W、一个H

电视新闻节目《民生零距离》出境记者的观念与技能

再来说一说现场观念,有很多时候出镜记者就是因为现场观念不强,所以导致播报不能准确的反映出现场的情况,缺乏积极的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问题分析。在报道时,出镜记者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以及综合处理,同时也需要在短时间内确定报道过程中所采取的整体基调,如悲愤、欢快等,而所有自然情感的流露都会对出镜记者的表情变化产生影响[12]。当你的现场观念增强了,你的现场报道才能更给观众一种代入感。

最后,出镜记者还要有受众观念。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表现出最基本的角色类型是作为普通人的角色和作为职业传播者的角色[13]。所以正是因为这样,出镜记者更应该具备受众观念,这样才能及时有效的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广大观众,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多视觉上体验,感觉像置身于新闻事件当中一样。

说完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观念之后,再来说一下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技能,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提升观众的新闻感受;提升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出镜记者应该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出镜记者可以通过于与采访对象的真诚沟通交流,提高对采访对象和对采访事件的认知程度,因此也就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最终效果,使整个新闻报道达到预期效果。出镜记者还需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所以平常应该加强业务能力以及文学修养,避免现场报道的词汇无趣没有内容支撑。除了需要好的语言来让更好的感知事件现场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求广大出镜记者必须具备敏锐的现场观察以及判断能力[14]。在现场报道中,做到语言里要有物,声要由心出,所说出的语言不需要多么的华丽,只要准确细致的描述事实即可,判断出现场具体是怎样的情况,让观众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出镜记者是正在讲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3《民生零距离之两会特别版》创作过程

  3.1前期准备

做好采访前准备。首先,出镜记者多进行口语化的练习。记者的现场报道就是为了给受众带来准确的信息,在语言的使用方面要通俗易懂,将一些难懂难理解的词语进行口语化的变换。这样处理,虽然词汇简单易理解,但并不会使观众觉得出镜记者知识水平不足,反而会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一点就是,口语表达跟书面用语,最大的不同在于“语态”。“语态”强调的说话的方式而不是用词,就像叙述的态度一般都是诚恳和淡然的[15]。口语化可以减少出镜记者和观众之间的距离。除了语言出镜记者还要注重出镜形象,衣着要简单得体大方,符合新闻现场的感觉与气氛。出镜服饰如图3.1所示。

图3.1出镜服饰

电视新闻节目《民生零距离》出境记者的观念与技能

传播学一般也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16]。非语言符号能够更加真实地传递无声语言的所能够带来的情感,更能为节目增添色彩。非语言表达能力即为出镜记者在报道过程中的动态表情、动作、手势、道具,使语言表达与非语言表达的有效进行融合,来达到一个好的效果[17]。当然,出镜记者对非语言符号的使用也应当慎重,避免产生负面作用。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同有声语言的把握不同,更多的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究、专研、磨合、思考,然后再将新闻内容自然的传达给观众。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如图3.2、图3.3所示。

图3.2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

电视新闻节目《民生零距离》出境记者的观念与技能

图3.2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

电视新闻节目《民生零距离》出境记者的观念与技能

还有就是记者应当在出发之前做好新闻事件的相关准备和相关了解。在比较重点的内容上要多下一些功夫,然后做好相关的拓展准备。在采访时要积极的面对所发生的事件,要学会灵活多变,不可一成不变的去报道。对现场的信息要有选择的将它们传递给观众。除了表面的信息以外,还要去搜集那些摄像机所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隐藏在深处的信息[18]。

  3.2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毕业设计作品拍摄的过程中,虽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最终也得到了解决。主要有以下两点问题:一是应变能力不足,缺乏对重大庆典会议、突发事件和不可预知事件的处理能力,在这次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现场,由于是第一次参与这种重大会议,所以一直都很紧张,导致出现场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错误。在之后平定了紧张情绪之后,慢慢的就可以相对流畅的完成现场报道了。二是刚开始的出镜报道介绍给观众的都是表面上的、显而易见的信息,也是由于对社会各方面的知识了解的还不够,所以不能准确的对会议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议论。从中也感受到,作为记者需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这样说出的话才更有力量。经过多次的锻炼,多向前辈学习后,也可以为观众带去回忆当中有价值的信息了。在多次的出镜当中,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首先要完善自身知识的广泛性。你所知道的知识越多,你能拓展的东西也就越多,新闻的报道也就会越精彩。

出镜记者在出镜报道新闻前,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对新闻事件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做好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一名成功的记者也应该要知道自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交代清楚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揭示新闻画面背后的常人所看不见的内容[19]。

现场报道作为电视新闻媒体中的主要报道形式,不仅可以体现电视新闻媒体的时效性特点,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现场感和画面感[20]。因此,新闻现场情况的复杂多变,出镜记者的情感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并且要通过有声语言把这种变化体现出来,以此真实展现新闻现场。

  结论

通过刚刚笔者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在摄像机镜头前面的现场采访以及报道,用对新闻事件的客观评析的方式使新闻工作者能够传递更多新闻的现场感,不仅如此,这样的一种报道方式也能够让观众对新闻的现场感受度更高,从而也能够使得整个电视新闻的行业以及其他的媒体包括广播、新媒体等得以发展。相信在整个电视媒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新闻报道中的各个环节,记者的出镜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并且增加了整个新闻的完整性,突破了原有的节目形式,新闻信息的获取更加直接,增强了现如今处于亟待创新的电视事业具有更多的灵活因素,因为出镜记者这一利器的良好运用,能够从电视的媒介特性的角度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也能够最大程度的扩大传播效果,争取更多的利益,这就需要出镜记者关于观念和技能上的提高,像在本次的毕业设计作品中,我所出镜的场地是海城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现场,参加了这次之后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在这种重大的会议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充足准备,在着装方面也要注意。还有对新闻事件的出镜报道的时间点一定要选择,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前期的工作策划中,心中会有一个大概的相对准确的一个时间点。出镜记者必须要在报道之前想好自己什么时间点出镜,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吐出哪些内容,要采访的人物有哪些,有哪些问题想问,要打一场有准备的仗。例如,当你要进行一场大型会议类的直播时,正式开始前,出镜记者报道采访内容要为大会开始做好铺垫,而当大会的内容即将要结束时,出镜记者就应当立刻准备进行“扫尾”的报道工作。事先了解好新闻事件的将为出镜记者的报道提供了一些便利条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信息,使出镜记者在报道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口中有话,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播出质量。

出镜记者的语气一定要融入新闻现场,才能朴实亲切,才能计观众更容易接受。要避免生硬地“念”稿件,而是要把自己所看所想自然的“说”出来,当记者的情感饱满、自然的状态下才能营造出一个亲切的氛围氛。在融入现场的同时,出镜记者还要注意避免把亲切当做迎合,把亲切等当做随意。真正地朴实亲切指的是,应在双方平等的状态下自然流漏出的话语,不需要太过于华丽。

总之,具备出镜记者的观念和技能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成功的,每一个坚持以党和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工作者,都须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自觉地不断提升自我技能和培养和相关的记者所应该具备的本领。一名优秀的新闻采访记者,不仅需要掌握应具备的采访技巧,还要多听多看,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作风,丰富自身的知识的储备,将新闻呈现出最完美效果,完成好一个媒体人的使命,传播社会传递出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雷蔚真,朱羽君.电视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3-13

[2]叶子.电视新闻:与时间同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7-50

[3]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1:336-336

[4]王诗文.出镜记者[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4:34-34

[5]雷雅.浅谈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5(22):204-205

[6]张骏德.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2):28-30

[7]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8.1:80-95

[8]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87-90

[9]李妙妙.分析地方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更好地驾驭新闻现场[J].传播力研究,2018,16(5):119-120

[10]张佳辉.电视出镜记者综合技能训练方法研究[J].今传媒,2015,000(4):91-92

[11]赵淑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6.1:39-42

[12]李春龙.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J].电视指南,2018,27(4):188-188

[13]牛新权.试析电视媒体出镜记者的角色扮演与角色类型转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4):12-13

[14]卜志敏.电视新闻摄像记者的业务素质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18(1):69-70

[15]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修订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8:158-165

[1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5-45

[17]于斌.出镜记者素养与技巧实践论[J].电视研究,2016,25(s1):132-133

[18]雷蔚真,朱羽君.电视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72-172

[19]高晓红.直播的理念与要素分析[J].现代传播,2015(5):94-94

[20]王梅茹.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J].传播力研究,2017,35(6):130-130

  致谢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随着这篇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后落笔,我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即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回忆这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入学时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到课堂上对各位老师学术学识的深沉沉湎,从奔波于教室图书馆的来去匆匆到业余生活的五彩缤纷,一切中的一切都是历历在目,让人倍感留恋,倍感珍惜。四年沈阳城市学院的学习生活注定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旅程。四年来,我的师长、我的同学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使我终身收益,我真心地感谢他们。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王馨卉老师、张渭老师对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我的毕业作品有了目标和方向。她对我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和教育,使我能够不断地学习提高。同时,老师的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令我十分敬佩,是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榜样。还要再次感谢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正是由于她在百忙之中多次审阅全文,对细节进行修改,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许多中肯而且宝贵的意见,本文才得以成型。

如今通过这篇致谢,即将开始我大学生涯最后一个部分“答辩”。在书写我的说明书时,每写的一个专业知识点,好似昨日老师强调的重点;而我也将在我的毕业论文致谢上,最后用文笔回忆那些让我品尝了酸、甜、苦、辣的小人生。这个四年或许真像一次老师在收完所有考试卷的那一句“你们现在这个状态,真好”。是啊,这一句的真好,一下子把我勾回到我第一次踏入校园,看着学长学姐们成熟而又漂亮的打扮,而现在,那些新生看着即将毕业的我,也有同样的感触;我记得我在大学中所有的初体验,第一次踏上白宫草坪初体验,第一次环湖初体验,第一次上大课初体验,第一次工作初体验……如今,就像我打的文字,记忆也随着另一种方式刻在被人观看也可以自我欣赏的地方。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小说,或许大学四年,是一本诗词集,它记录着年轻,热血,刚毅,倔强……它也记录着每一个成长,回头想想,当时勇往直前的头破血流,都是诠释青春的一种方式。擦过影传院的每一块窗户,踏过影传院的地砖,总是在同一个位置,看过的晨曦与彩霞,它也曾是五彩斑斓的,然而现在也有了记忆的暗黄色……老人们总说,那些让你痛苦的,总会让你成长,也总在那一段时间留下无法抹去的记忆。

大学四年,如人生中的一场电影,我的老师们则是导演,我的父母则是剪辑师,导演总是告诉我们,如何将这场戏,表演到极致,为了让观众看到一场引人深思的电影,而剪辑师总是能抓到一部电影的优劣点,让这个电影可以更为流畅,而到最后,我则是欣赏这部“完美”且无与伦比的群众演员,直到如今我才真正懂得,导演与剪辑师的努力,只是为了让我在观看我自己这部电影时,能够时时刻警醒着自己,所以市场上才会有“青春励志”这块题材的电影。

在我说明书的最后,我想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是你们,也只有你们,把这部完整的青春电影,送给了我;而我也将带着我的理想与心愿,即将开启一部新的电影,也祝愿我自己,开机大吉!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3442.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8月7日
Next 2022年8月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