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巨大挑战,最大限度地控制碳排放的市场机制是一种创新举措。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着碳排放量过高的问题,一方面中国需要承担国外的隐含碳排放,另一方面还必须面对外国二氧化碳关税壁垒和减少碳排放的挑战。因此,中国特别有必要寻找实现低碳贸易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全新途径。为了实现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需要弄清楚中国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与中国碳足迹和碳排放量的影响之间的联系。根据许多文献研究显示,影响中国外贸碳排放的因素是根据国情分类的。本文利用数据比较和实证研究,使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贸易开放度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并使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经过以上研究发现,中国的贸易开放度与中国的碳排放量呈正相关。这项研究可以从开放贸易和碳排放方面分析影响中国外贸碳排放的因素,从而有助于实现中国外贸的节能减排,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效的解决办法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二氧化碳;碳排放;隐含碳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了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安全的现象,使得人类开始关注繁华工业文明背后的环境危机,世界各国相继开始采取相应举措。气候变化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大的全球外部性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和减排效果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互通性。因此,气候变化需要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并且通过国际气候谈判促进国家合作来应对气候变化。
《哥本哈根公约》是一项国际协议,是我国自愿履行其减少碳排放的责任,并且自签署以来,国际社会就呼吁中国保持其权力。[1]11月27日中国发布了《2019年气候变化应对政策和措施年度报告》。[2]为了达到减碳目标以及全国碳排放量要在15年的时间内至少减少45.8%这个“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初步估计,此目标对全国上下,尤其是高排放、高污染行业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个数字的制定也是回应了国际组织对中国节能减排的要求。[3]
中国XX在实行减排措施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对于高污染企业的监督而言,目前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企业会以此为借口逃避或不接受来自政策的限制。因此,中国要在符合国情的实际情况下制定一个完善的、全备的、有效的监督机制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其次是对于低污染企业的奖励机制,对于企业家而言,发展和效益是硬道理,要想让他们减少适当的利益来营造良好的环境,就必须给予适当的奖励,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家才会更加有动力引进清洁系统减少污染排放。第三点是碳市场的建立,碳市场交易让一些高污染企业有了喘息的机会,也为低污染企业有更多奖励的空间,但就碳市场而言,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系统正在进行中。[4]第四,提出一项中国计划,该计划应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有关《巴黎公约》各项规定及其实施的谈判的成功作出重大贡献。[5]第五,关于气候变化的公共关系活动稳步加强。[6]在各个部门和地区,他积极参与了国家低碳日的活动,开展了广泛的公共关系活动,并及时向公众通报了气候变化活动的最新进展。最近的努力提高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反思中国碳排放量如此高的原因,本文将研究中心定位在中国对外贸易上,从这方面来寻找原因。首先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并且持续增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2009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世界上最大的。[7]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背后却是以环境作为代价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着逐步升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化国家的历程已警告中国,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效率不高。
许多研究表明,工业化国家中的能源密集型和富碳工业正在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8]同时,随着国际工业运输的发展,在第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利的沿海地区面临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外部需求不够强劲等负面影响,企业被迫开展了“腾笼换鸟”计划。[9]受益于西部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东部沿海地区将重能耗、污染制造业搬到中西部地区,中国工业的内部转移由此产生的能源消耗空间分布以及碳排放的发展越来越明显。
根据“污染避难说”假设,贸易直接投资会给东道主国家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为了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我们国家选择吸商引资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10]中国对外贸易程度不断增加的同时伴随的是居高不下的碳排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却持续降低,这不禁引发人的思考,贸易自由化是否会使发达国家有机会将碳排放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购买高能产品也间接购买了清洁的国家环境。同时,能源密集型和对环境有害的产业将被转移到经济发展相对较差的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式是否只有接受这种“以环境污染换取经济发展”承接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发展方式。当前,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谈判中评估污染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是“生产者责任原则”(或“污染者责任原则”)。[11]然而,穷人无论从消费还是生产上都对富人负责,这种责任原则是不公平的。据统计,2011年X向中国出口了7.6亿吨二氧化碳。据估计,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中有7%至14%可以满足X消费者的需求。当这些产品在X制造时,X的碳排放量增加了3%至6%。2011年,日本向中国转移了584.76万吨的净二氧化碳,2011年,欧盟国家转移了6.4亿吨的净二氧化碳。鉴于这种全球背景,本文以中国为例,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探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道。
2.研究意义
全球气候的变暖、温室气体的变化,雾霾天气的出现在近几年来已经明显的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发展。而现如今碳排放问题已经不再只是环境问题,它逐渐转化成了环境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根据库兹涅茨假说,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间存在着倒“U”形关系。我们国家正在面临这样的危机,xxxxxxxx曾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应对以上危机,2017年底,中国建立了全国碳市场。[12]碳市场排放的成立不仅让高污染的企业看到了希望,也让低污染的企业有了更加坚定的减排动力,同时也是在运用市场的机制来调节全国的碳排放量。引入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是或将是一个有效手段,此举亦是中国为《巴黎公约》减少碳排放的承诺和目标做出的有效措施之一。
大量的进出口贸易也意味着我国承担贸易伙伴大量隐藏的碳排放,中国面临的减少排放的目标和挑战非常艰巨。使用市场机制控制CO2排放是一种创新工具,必须使用它来确定CO2排放的主要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赵中秀提到,中国碳排放量的29%来自其他国家的消费。中国在贸易中承担了其他贸易国的隐含二氧化碳排放量,却仍然要为他国二氧化碳的关税壁垒买单,接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挑战。这对中国而言是严重缺乏公平的,因此中国探索低碳贸易、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尤为必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中国高度依赖对外贸易。因此,本文的研究可以确定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中碳排放量变化的因素。这将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环境和资源限制,并为全球节能减排做出重要贡献。
(二)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研究内容
进出口碳排放量是指进出口货物在所在国家生产、运输等过程中,所产生的的碳排放量。如果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碳排放量过高,则意味着其商品进出口会导致更多的碳排放。当前,国际贸易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国际贸易强度等级的不断增加存在着大量隐含碳排放量,这部分的内容无法界定,也没有直接测算的标准,因此成为许多国家实现转移碳排放的重要方式。由此,国际贸易中隐藏的碳排放量也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关键问题。
对于中国而言,进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量一直在上升,并且速度很快,这不禁引发作者的思考:研究进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量是否会对中国节能减排的目标起到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X,日本和欧盟等重要贸易伙伴是中国隐藏的二氧化碳出口的主要受益者。中国从双边贸易中获得的贸易顺差是金融资本的收益,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双边贸易获得了可持续的环境收益,但是中国的货币收益是以牺牲环境收益为代价[13]。中国进出口贸易中隐性碳排放最重要的十个部门主要是制造业,其中包括金属熔化、压延行业,制造汽车、通讯电子设备的行业以及进出口贸易中碳排放量高的化学行业。
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增长,考虑到这一点,本文考虑了中国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本文使用数据比较和实证研究,通过使用库兹涅茨环境曲线来建立贸易开放度相关的碳排放模型,并结合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贸易开放程度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正相关。最后本文结合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如何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构框架图如下所示:
2.研究结构
(1)绪论
本章内容首先对碳排放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结合中国国情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意义,最后根据以上确定文章的研究内容,利用文字加文章结构图对文章结构进行说明。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在整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各模型的特点和要点,为下文建立模型提供理论基础。
(3)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首先,依据第二章中介绍的碳排放测算方法以及结合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本章碳排放转移的测算模型,对变量进行说明,在此基础上找到测算数据,并对数据来源进行简单说明。
(4)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的实证研究
利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一般简化模型,在模型中加入“贸易开放程度”指标,构建好模型。找到数据,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最后的结果,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分析、查验。
(5)第五章 中国应对碳排放转移的政策建议
根据第四章中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进一步的分别从产业、地区、外贸结构三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3.论文创新点
本文借鉴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简单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加上了贸易开放程度系数,通过增加这一指标的方法既可以探究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使得模型相对简化,这是在方法上的创新。在结论上,通过研究发现,本文得到中国的贸易开放度与中国的碳排放量呈正相关的结论,这个结论可以为中国乃至国际社会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建议。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1955年,库兹涅茨提出收入差距会随着经济的增长呈现先加剧后改善的态势,他提出了一种改善措施,称为库兹涅茨曲线。普林斯顿大学的格罗斯曼和克里金经济学家[14]通过实验研究了1991年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现环境破坏同收入不平等一样,也呈先加剧后改善的态势。在收入较高的情况下,用于污染的卫生保健费用会增加机会成本,使人们能够花更多的钱用于污染预防,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著名经济学家萨默斯[15]的研究表明,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污染水平不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相互交易。研究发现即使发达国家对自己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污染进行补偿,其补偿金额也会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值。但是,如果两国在环境方面更有价值,那么它们可以从贸易中受益。备忘录发布后,这激起了公众的愤怒,从道德上讲,“穷国可以通过接收富国释放的污染中受益”这一观点是不能接受的。但是,穷国需要发达国家转移到国内的污染工业带来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这样的经济事实是不得不被接受的。
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拒绝采用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管理标准。对他们而言,对环境有害的行业就业比环境污染更为重要。[16]因此,一些科学家和许多环境团体认为,正是由于环境标准宽松,包括在环境规制上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地区最终成为著名的“重污染”外国污染产业的天堂。这个假设在直觉上是合理的,但是没有可靠的经验证据。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Krugman)在《经济和资源经济》中的一篇文章指出“污染天堂”的推定被违反,以印度阿拉姆地区为例,尽管由于拆船业污染严重,该地区似乎是“污染的天堂”,但该地区的低工资可能比宽松的环境标准更具吸引力。[17]严格的环境法规有助于吸引而不是阻碍外国投资。这就是所谓的“污染光环假说”。
回到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的基本逻辑,国家当局是否真的确定要为繁荣发展而放弃改善环境,甚至愿意之后付出更多的代价?并非总是如此。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答案是二氧化碳排放会对外部产生负面影响,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属于所有国家。结果,国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收入太低,进而导致减排动力不足。
2.环境标准竞次假说(Race-to-the-Bottom)
环境标准的竞次假说是指每个国家不断降低环境标准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和吸引投资这一现象。[18]其逻辑基础是“囚徒困境”,即经济发展困难的国家由于对投资与工作岗位的迫切需求,选择降低了国内环境标准,而此时发达国家也被迫降低环境标准来留住本国资本,防止资本外流,此举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加剧全球的环境污染。因此,一些反对严格的环境管理的科学家认为,更高的环境标准将损害国家的工作和产业竞争力[19]。
但是,随着科学家对这一假设进行更详细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此提出质疑。Batabyal(1995)[27]发现发达国家的环境合规成本不超过总成本的3%。根据莱文森(1995)[20]进行的一项国家和行业研究,与总成本相比,环境管理的成本极低,因此对相对收益的影响很小。1997年世界经济论坛的一项调查[21]中,要求53个国家的3,000名商业领袖对二十六种非环境因素进行排名,并确定其投资地点的主要影响因素,例如环境管理标准,XX税收,工作质量和基础设施。最终,环境管理标准排名第二十二位。WangandJin(2002)[23]发现中国有1000多家企业的污染排放,外国企业的环境行为优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他们认为外国公司污染的减少归因于他们更高的生产技术和更有效的能源利用。
另一方面,StevenSalop和DavidSheffman(1983)[24]提出“提高对手成本”时指出,如果与外国公司相比,本土公司更有可能遵守环境法规,则强制适用的规则可以提高外企的成本而有利于本国企业,这将促使XX过度使用政策。Kopeland和Taylor(2004)[25]也指出,如果在消费过程中发生污染,则环境政策仅针对适用于国内和进口产品的产品特征。针对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消费者污染政策限制本国市场不合格进口产品进入,这会增加国内外公司的生产成本。因为发达国家的公司趋于成熟,具备更先进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更清洁、更先进的去污技术,提高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标准可以达到增加发展中国家生产产品的环境成本的目标,最终国内公司将更具竞争力。
经验证据和政策分析表明,环境管制松散的国家的XX害怕失去国际竞争力,并愿意以牺牲其生态利益为代价来吸引外国投资。[26]例如,在一些东亚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是出口商的“支柱”,约占50%。随着严格的环境法规,这些公司的污染投资和管理成本所占的比例将比大型公司高,并且将失去其价格竞争优势。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贸易和环境的兴趣达到了两个高峰。首先,在1970年代,经合组织国家出台了强有力的环境治理政策,强调了环境治理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第二次是九十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并加入各大世界组织的春风,世界正在大步迈着全球化的步伐,地球村的概念正在不断实现。但是随着发展的脚步越加越快,环境问题也开始日益凸显,最先开始产生环境问题的是发达国家,超高速的发展不仅导致资源因过度开采而枯竭,同时还导致了一些不可逆的环境问题出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气候问题。气候问题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之间的协调与协作,所以气候协定成为了国际上的减排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国际竞争力和环境治理成为了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特别的关注点。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发达国家会将自己的减排任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使得全球的减排任务并没有减轻,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文本的研究更具有意义。第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要有环境问题高于经济问题的意识,不让发达国家的减排任务顺利转移,同时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最后导致国内环境问题突出。第二方面是国际上要产出关于监督各国碳排放任务完成的机制。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各种社会纠纷已经产生,随着研究和辩论的深入,辩论逐渐分为两个阵营: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自由贸易者。
1.南北贸易和“污染天堂”假说
70年代,经合组织国家开始执行环境法规,这促使学术届开始关注环境政策。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即经济发展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环境法规强度会影响贸易模式。Pething(1976)[27]使用李嘉图模型表明,环境政策宽松的国家在只有外源性污染排放水平的情况下,会选择出口污染密集型产品。“污染天堂”假说使学者们研究了国家环境政策的差异。污染天堂假说(PPH),也称为“污染天堂假说”或“工业位置重置假说”假说认为,各国之间在环境管理政策上的差异是确定贸易方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环境管理政策宽松的国家将重点制造污染严重的产品。相反,具有严格环境控制的国家会专门生产清洁的新产品,从而形成污染产品将从严格环境控制的国家集中到宽松环境控制的国家。这时,被迫接受转移生产污染产品的国家成为“污染天堂”。LOWandYeats(1992)[28]从1965年到1988年,发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受到严重污染的贸易的实际发展情况。KaKaliMukbopadbyay(2006)[28]对经合组织国家与泰国之间1980至2000年的贸易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认为泰国在2000年已成为“污染天堂”。
尽管以上发现表明可能存在污染天堂。但是,大多数学者都强调的是环境监管对国际贸易方式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资本和技术等传统的比较优势。例如,与环境管理宽松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拥有先进资本和技术的国家在生产高污染产品方面可能具有比较优势。[29]Tobay(1990)[30]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国家对工业产品实行严格的环境管理政策对重度污染行业的贸易模式影响不大。Xu(1999)[31]指出,1995年世界对环境敏感产品的出口中有80%来自经合组织国家。ChristmannandTayor(2001)[32]基于118家中国公司的数据,这些公司参加了1999年在上海和深圳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标准管理实践研讨会。使用线性回归方程得出结论,外国资本的涌入对环境有积极的影响。根据Dean,Lovely和HuaWang(2005)的研究[33],基于对中国本地数据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严格的环境管制影响位置选择,这与预期不同。来自OECD的外资则不受较低的环境税吸引,而对来自港澳台地区的高污染行业投资具有显著吸引作用。
2.贸易自由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关研究
Antweiler[34]等人提出了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理论模型,并实现了贸易对碳排放的三个主要影响:规模经济,技术影响和产业结构。吴献金[35]等人的研究表明发现人均收入和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我国存在碳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代表结构效应的资本劳动比和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贸易所产生的结构效应是消极的,这为污染避难所假说提供了来自中国的证据;贸易自由化的总效应使得我国碳排放量增加,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龙少波[36]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碳足迹的影响。并且根据研究,中国的净碳行业侧重于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制造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这表明中国碳排放数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这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相符合。[37]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脉络,更加是减少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键举措之一,相信通过这一举措中国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的表现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李蕾[38]发表的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影响的研究发现,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发达国家利用贸易自由化的市场,将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产品乃至企业“搬到”发展中国家的现象很普遍,并且这也成为了发达国家减少碳排放的有效办法。也就是说,实际上发达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减少国内的碳排放量,而是将这一部分的量转移给了发展中国家,那么这种现象对于全球碳排放量的减少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因此研究这部分的内容不仅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有效建议,同时也可以为全球碳排放量的总量减少提供贡献。
3.贸易依存度相关研究
对外贸易依存度代表了该国进出口贸易量与GDP的比例关系,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对国际市场的经济依赖程度衡量的基准。随着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增加,国内经济受到国际市场影响,但该国的经济开放度增加,与国际市场的距离也增加了。也就是说,该国的大多数产品都会更依赖于国际市场。
有许多因素取决于贸易,但是贸易依存度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39]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国际市场条件和国家政策都会影响贸易。例如,发展中国家严重依赖对外贸易,会对相关的国内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可以合理地使用和创建复杂的产品或服务,则依存度的劣势只是短期的,从长远看还是有利的。[40]但是,如果该国仅知道进口而不知变通,结果将相反。贸易依存度过高,轻会影响该国的对外贸易,重则会对一国的政治甚至国家安全产生威胁。因此一个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应该在适应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取一个适当值,这个值就是最佳贸易依存度。
影响贸易依存度的因素有很多,一般来讲GDP大小及其构成的差异性对贸易依存度的影响较大,GDP规模较小的国家往往贸易依存度较高。[41]一个国家的GDP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时,往往贸易依存度偏低;而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占比较低时,往往该国的贸易依存度比较高。因此可以看出,GDP是贸易依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对外贸易额也是贸易依存关系的主要因素。如果GDP保持相对稳定,贸易份额越高,贸易依存度就越高。根据一项调查和结论,影响贸易依赖的因素,GDP和对外贸易额度是影响贸易依存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下文计算时用两者的比进行贸易依存度的计算。
4.文献评述
总体而言,科学家们密切关注自由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以取得研究成果,但还有一些方面值得更加深入研究:
(1)在数据选取上,数据的标准程度不统一,导致得出的结论差异较大;
(2)在研究方法上,因为各方法的优缺点不同,为了研究的便捷性,研究方法往往比较单一,但如果将方法进行结合,也是一种很好地研究方向;
(3)至于研究的内容,一些科学家已经解决了“碳排放转移”的问题,但是研究成果不佳,研究还不够深入。
三、碳排放转移测算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一)碳排放转移测算模型构建
1.变量说明
本文在所有变量的符号及含义均在下表3-1中进行说明。
2.模型构建
EKC假说表明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利用两者之间的一般简化模型,并且在模型中加入“贸易开放程度”指标,构建好模型后,找到数据,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最后的结果。构建的模型如下:
(二)测算数据来源
1.测算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中的数据基于相关的统计结果,以确保所选数据的合理性。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基于WDI数据库。其他数据均来源于1970年201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2.测算数据选取说明
根据以上收集到的数据,为计算方便,对数据进行取自然对数的转换。在模型设定上,对原始数据做进一步取对数处理,这主要是因为对数函数是面积的单调递增函数,并且不会更改原始数据的相对比例。换句话说,数据的对数不影响原始关键点关系。这不仅减少了数据的绝对值,而且使它对小差异比对大值更敏感。同时,可以减少序列变异并消除异方差。因此,在本文中,对变量执行自然的对数转换。
根据以上数据结果,画出每个量与时间的折线图,分别为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时间的折线图、中国人均GDP与时间的折线图以及中国贸易开放程度指数与时间的折线图。
如下图3-1、3-2、3-3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指数型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上升的速率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加,这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值之高。贸易开放程度指数在时间上所表现的样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偶有年份略微降低,且在2000年以后达到最高峰,但2018年还在呈现上升趋势,未来是否会超过此前的最高峰还未可知。
四、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的实证研究
根据第三章构建的模型和得到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OLS回归分析以得出贸易开放程度与中国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结果如下所示。
(一)OLS回归结果
(二)CO残差序列分析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最小二乘回归结果显示,拟合优度为96.12%,所有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水平均为1%。
(2)人均GDP的一次项系数为正,二次项系数为负,三次项系数为正,这说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下降上升又下降的趋势关系。
(3)贸易开放程度指数前的系数为正,这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贸易开放程度呈现出正相关,且P值显著,正向影响代表中国贸易开放程度提高或降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相应的升高或减少。
(三)内生性检验结果
在OLS回归中,内生性检验是为了说明误差的问题,因此本文也对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检验的结果是内生性检验结果的P值都小于0.05,这表明在内生性检验中显著,因此上述回归结果显著,实验结果值得信赖。
实证分析说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贸易开放程度有正相关关系,经过具体的测算,我们可以证明中国贸易开放程度提高或降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相应的升高或减少。
五、 我国应对碳排放转移的政策建议
解决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法律,XX,技术,市场等)开展我们的所有工作。中国XX将一如既往地遵守其条约承诺,并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正和技巧原则。积极追求符合中国国情,发展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承诺,并为适当的缓解措施和加强气候变化的措施做出国家独立的贡献。积极参加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促进建立有利于公平和明智各方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深多边对话和交流,并为气候变化方面的实际合作做出贡献。
本文根据以上模型的设定和检验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了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继而又下降的趋势关系,以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贸易开放程度呈现出正相关的结论。针对此结果,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出发,对中国碳排放转移提出政策建议。
XX要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如果节能减排是不同公司,组织和居民的共同愿望和自愿措施,则XX必须发挥“特殊作用”。同时,税收补贴和绿色信贷等措施鼓励制造业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和新技术。鼓励消费者减少碳足迹,关注环境问题,制定低碳消费概念并改变其消费结构。另一方面,通过CO2排放限值修正和限制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的法律制度,排除不符合技术标准的CO2排放限值。推动公司在优胜劣汰的生存压力下优化生产方法,并寻求节能和低碳的发展道路。企业要大力研发低碳产品,引导绿色消费,开发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为帮助节能减排项目的持续推进,根据以上研究内容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本文总结和归纳了一下三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应对碳排放转移的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落实到每个企业中去,对企业的节能减排效果实行年终考核、季度考核甚至月月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将国家的总体减排目标落实到实处。同时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中国XX积极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不断降低高能耗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要时中国XX需要实施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二)应对碳排放转移的地区发展政策建议
实施节能重点工程,落实到政务考核上。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中国不同地区的碳排放程度不同。有的地方XX环境保护意识强,具有超前的眼光,制定地方计划与中央计划符合度高,但是有的地方XX为了提高政务考核业绩,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落后思想制定政策。因此中国XX应该要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并且要对做的好的地方XX进行奖励,同时在对地方XX官员的考核上要加上环境治理效果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减排落实到实处。
(三)应对碳排放转移的对外贸易结构政策建议
完善节能标志标识,提高节能经济奖励政策,促进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升级。本文的研究发现,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存在富有国家向相对贫穷国家输出碳排放量的现实,因为高排放产业一般都建在相对贫穷国家,这就使得富有国家可以通过商品交易的方式即利用金钱将碳排放量转移。故应对这一块,中国应当引导出口产业升级朝向绿色发展。对出口企业提高节能经济奖励,可以有效增加出口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从而走出被碳排放转移的尴尬境地。
总结
本文研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和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量,并通过与许多贸易伙伴国家进行的中国碳排放量来分析中国的碳排放量迁移,并对中国对外贸易中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破解减少中国对外贸易中碳排放量的主要难题,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最小二乘的回归结果显示,拟合有优度为96.12%,同样,当显著性水平为1%时,所有回归系数均显著。
(2)第一个人均GDP系数为正,第二个系数为负,第三个系数为正,这说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下降上升又下降的趋势关系。
(3)贸易开放程度指数前的系数为正,这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贸易开放程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且P值显著,正向影响代表中国贸易开放程度提高或降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相应的升高或减少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1)本文的模型中还可以加入其它的变量进行测算,结果将更加客观全面。
(2)关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分产业进行测算,可以考虑不同产业二氧化碳的产出量与贸易开放程度之间的关系,这也可以成为未来可研究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王伟光,郑国光,潘家华,罗勇,陈迎.《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0):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xxxx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M].北京:生态环境部,2019.
[3]李方一,刘卫东,唐志鹏.中国区域间隐含污染转移研究[J].地理学报,2013,(6):791-801.
[4]股成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印发.[EB/OL][2017.12.20].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7307378924440590&wfr=spider&for=pc.
[5]石敏俊,王研,张卓颖,等.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J].地理学报,2012,67(10):1327-1338.
[6]王超,张霖琳,刀谞,等.京津冀地区城市空气颗粒物及其元素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4,(12):2993-3000.
[7]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8[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8]刘红光,范晓梅.中国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J].生态学报,2014,(11):3-16-3024.
[9]中国交通年鉴编辑部.中国交通年鉴2008[M].北京:中国交通年鉴社,2008.
[10]杨万平,袁晓玲.对外贸易、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时间序列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1982-2006[J].世界经济研究
[11]康乾.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M].北京: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8
[12]碳排放交易.《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全文细则发布.[EB/OL][2014.5.15].
http://www.tanpaifang.com/ditanjingji/2014/0515/32294_4.html.
[13]李铄.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和贸易结构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14]IsFreeTradeGoodfortheEnvironment?[J].WernerAntweiler,BrianR.Copeland,M.ScottTaylor.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1(4)
[15]LinBQ,SunCW.EvaluatingcarbondioxideemissionsininternationaltradeofChina[J].EnergyPolicy,2010,38(1):613–62.
[16]ShuiB,HarrissRC.TheRoleofCO2EmbodimentinUS-Chinareade[J].EnergyPolicy,2006,34:4063-4068
[17]HaoT,SunAJ,LauH.CO2embodimentinChina-Australiatrade:Thedriversandimplications[J].EnergyPolicy,2013,61:1212-1220.
[18]PorterG.Tradecompetitionandpollutionstandards:“racetothebottom”or“stuckatthebottom”?[J].TheJournalofEnvironmentDevelopmentJune,1999,8(2):133-151.
[19]陆旸.从开放宏观的视角看环境污染问题: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12(2):146-158.
[20]FrankAckerman,MasanobuIshikawa,MikioSuga.ThecarboncontentofJapan-UStrade[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08,42(2):1401-1407
[21]NormanJ,CharpentierAD,MacLeanHL.Economicinput–outputlife-cycleassessmentoftradebetweenCanadaandtheUnitedStates[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07,41(5):1523–1532.
[22]吴开尧,杨廷干.国际贸易碳转移的全球图景和时间演变[J].统计研究.2016(2):43-50.
[23]HayamiH,NakamuraM.CO2EmissionofallalternativetechnologyandbilateraltradebetweenJapanandCanada:relocatingproductionandanimplicationforjointimplementation[R].Tokyo:KeioUniversity,2002.
[24]AhmadN,WyckoffAW.CarbonDioxideEmissionsEmbodiedinInternationalTradeofGoods[C].STIWorkingPaperDSTI/DOC,2003:15
[25]MongelliI,TassielliG,NotamicolaB.GlobalWarningAgreements,InternationalTradeandEnergy/CarbonEmbodiments:anInput-outputDecisionMaking[M].NewYork:John&Wiley,US,1996
[26]惠炜,赵国庆.环境规制与污染避难所效应——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面板门槛回归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2):23-33.
[27]WyckoffAW,RoopJM.TheEmbodimentofCarboninImportsofManufacturedProducts:ImplicationsForInternationalAgreementsonGreenhouseGasEmissions[J].EnergyPolicy,1994,22:187-194.
[28]SchaefferR,DeSA.TheembodimentofcarbonassociatedwithBrazilianImportsandexports[J].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1996,37(68):955-960.
[29]ThecontributionofChineseexportstoclimatechange.ChristopherLWeber,GlenP.Peters,DaboGuan,KlausHubacek.EnergyPolicy.2008
[30]TheembodimentofcarbonassociatedwithBrazilianimportsandexports[J].RobertoSchaeffer,AndréLealdeSá.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1996(6)
[31]KyotoandCarbonLeakage:AnEmpiricalAnalysisoftheCarbonContentofBilateralTrade[J].RahelAichele,GabrielFelbermayr.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15(1)
[32]QuantifyingtheglobalanddistributionalaspectsofAmericanhouseholdcarbonfootprint[J].ChristopherL.Weber,H.ScottMatthews.EcologicalEconomics.2007(2)
[33]Athree-perspectiveviewofgreenhousegasemissionresponsibilitiesinNewZealand[J].RobbieAndrew,VickyForgie.EcologicalEconomics.2008(1)
[34]WuR,GengY,DongH,etal.ChangesofCO2emissionembodiedinChina-Japantrade:Driversandimplication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6,112:4151-4158.
[35]石敏俊,张卓颖,等.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与区际经济联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6]余丽丽,彭水军.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碳排放影响的评估和预测——基于GTAP-MRIO模型和GTAP-E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7(08):121-130.
[37]商贸部外贸司.商务部对外贸易司谈前三季度我国外贸发展情况.[EB/OL][2019.10.24].https://news.ctoy.com.cn/show-34996.html.
[38]傅京燕.我国对外贸易中污染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以制造业为例[J].财贸经济.2008(5):97-102.
[39]刘卫东,陈杰,唐志鹏,等.中国2007年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编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0]刘俊,安心琴,朱彤,等.京津冀及周边减排对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评估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4,(11):2726-2733.
[41]黄蕊,王铮,钟章奇,等.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和SO2排放的投入产出分析——以江苏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7,(5):854-863.
[42]潘安,魏龙.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J].经济评论.2016(4):16-29.
[43]彭水军,余丽丽.全球生产网络中国际贸易的碳排放区域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16(5):58-70.
[44]彭可茂,席利卿,雷玉桃.中国工业的污染避难所区域效应——基于2002—2012年工业总体与特定产业的测度与验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3(10):44-56
附件:
附件一:1970-2019中国进出口总额
附件二:1970-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
附件三:1970-2018年各变量的数据表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