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足石刻组画》看“渝西画派”创作团队的文化语境

摘要: 渝西画派创作团队成员立足于我国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视角,汲取重庆民族、民俗文化之精髓,不断创新、发展我国的传统版画技艺,使其呈现出新的活力,是重庆最重要的艺术品牌之一,是重庆最具活力的美术创作群体。渝西画派版画艺术具有深远的文化积淀

  摘要:“渝西画派”创作团队成员立足于我国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视角,汲取重庆民族、民俗文化之精髓,不断创新、发展我国的传统版画技艺,使其呈现出新的活力,是重庆最重要的艺术品牌之一,是重庆最具活力的美术创作群体。“渝西画派”版画艺术具有深远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艺术的交流中受到大足石刻和禅意绘画的影响,传统民间版画艺术和佛教造像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渝西画派”创作团队的文化语境,艺术、宗教、文化呈现出融合的倾向。
  关键词:“渝西画派”;创作团队;大足石刻;文化语境
从《大足石刻组画》看“渝西画派”创作团队的文化语境

  一、引言

  中国造型艺术和传统书画文化都是中国的国粹,是两类极具民族特色且带有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交叉、渗透、又互为增色、并进互补,共存共荣。《大足石刻组画》是渝西版画家胥林永、董潇潇、杨胜奎、王忠容等艺术家坚持突出渝西艺术特色、展示永川形象的绘画精品,以追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作为最高准则和最高境界。线条是其重要的造型语言,在《大足石刻组画》中不仅具有描绘物象形体的功能,还具有表现作者精神的效果。文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众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渝西画派”作品具有极强的文化特征,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因此,研究“渝西画派”作品艺术,探究其中的文化语境,对于深入审视“渝西画派”艺术风格、探究文化背景下的版画艺术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大足石刻组画》的艺术特色

  (一)《大足石刻组画》简介

  大足县位于四川省东南部,距重庆约167公里,距成都270公里。总计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大足石刻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精华之作。境内有北山石刻、南山石刻、石篆山石刻、石门山石刻、宝顶山石刻等,分布四十余处,计像5万多尊,素有“石刻之乡的美称”。大足石刻建造年代,始于初唐,兴于晚唐,经五代、两宋崛起,至明、清尚有不少佳作,距今已有一干多年历史。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涉儒、道。“禅”本是梵语“禅那”的省称,为静坐息虑之意,自汉传佛教传入中国后促进了造像艺术的发展。大足石刻和禅宗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张顿悟的意义相融合,成为一种心性的哲学,具有独特的汉化佛学意味,大足石刻实质上已上升为一种生命哲学,具有了精神内在美的品格。
  渝西版画家胥林永、董潇潇、杨胜奎、王忠容等人从民族和文化的角度开创了大足石刻的新典范,用传统民间版画技艺来表现大足石刻的佛教禅意,创作了艺术奇葩《大足石刻组画》,“渝西画派”创作了基于大足石刻为原型的《大足石刻组画》,在业界掀起巨澜。2001年在重庆市参加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选活动中荣获第一名。

  (二)《大足石刻组画》艺术特色

  东方建筑在恢弘和巨大中诞生了壮烈美,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都以超越人类的极限方式显示了东方独有的艺术美,彰显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力量。东方艺术注重内在精神的魅力,诗歌文化、佛学玄理和中国水墨艺术都将意境美推向了极致。历史上一些卓越的书法理论,如“意在笔先”、“计白当黑”以及“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想象留白和国画艺术的点墨显江山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后的禅宗,将心灵的顿悟和心境之美作为美的极致,“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观将意境美作为了美的标准。
  渝西画派作品《大足石刻组画》,艺术取材根植地方,汲取了大足石刻的传统文化,以禅入画,将佛家的空灵和简约作为绘画的气韵,追求物我合一的空灵禅境。禅就像是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艺术家是用禅心体悟自然的过程。渝西画派艺术家在深厚的禅学理论下,对绘画情有独钟,将水墨写意式山水画融禅的哲思和直觉,用淡墨勾勒,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禅意山水展现得淋漓尽致。[3]。艺术表现技法刚劲有力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大足石刻的“灵”与“魂”,艺术形式表现丰富多彩、民族及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此次参赛活动,不仅是对渝西画派艺术创作的一次检阅,同时也展示了渝西画派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创作实力。

  三、“渝西画派”创作团队的文化语境

  (一)渝西画派

  渝西是一片具有沧桑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文化沃土,到处是苍山翠竹,人杰地灵。渝西和巴蜀地区的人物,风俗民情,以及大足石刻、茶山竹海、梯田荷塘、古镇建筑等,均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审美表现力,充分彰显出地域文化的独特审美价值。“渝西画派”创作团队成员立足于我国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视角,汲取重庆民族、民俗文化之精髓,不断创新、发展我国的传统版画技艺,使其呈现出新的活力,是重庆最重要的艺术品牌之一,是重庆最具活力的美术创作群体。“渝西画派是2006年经著名版画家张咏清、张天彦、肖宇窗共同发起,坚持突出渝西特色、展示永川形象,为伍主流、自成一派。“渝西画派”经过几年的培育打造,目前已经发展到260多人的版画创作队伍。版画作者主要有美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地方画院和美术协会的专职画家,中小学美术教师,文联及文化宣传部门的干部职工等组成。“渝西画派”从永川走出重庆、走向全国并走向世界,成为重庆继梁平年画、綦江版画后的最为活跃的第三群体艺术品牌。

  (二)渝西画派文化语境

  从《大足石刻组画》可管窥“渝西画派”创作团队的文化语境,可进一步认识该创作团队的艺术文化特质,进而较深层次把握“渝西画派”作品的艺术特征,反之也促进“渝西画派”的发展进程。每一个艺术流派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都带有该画派所独具的特色。而在进行具体创作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画派的不同特色呈现,因此使得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心境体验与语境表现。对于渝西画派来说,其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木刻版画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而逐渐形成的。曹国洪在自己的《渝西画派创作技巧探析》一文中提到,“渝西画派”是在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成一个艺术流派的,在创建之初就明确了发展方向:以地域特色、职教特色、非物质文化特色为支柱,以发展渝西文化事业,培养中国版画人才为目标。”因此,渝西画派在创作的过程中,其创作者浓厚的渝西文化语境和知识底蕴也被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作品创作中。运用相同的木刻版画的表现样式,使这一美术创作群体,具有了以写实具象为主,强化刀法和印痕美感,追求和表现地域文化、民族精神的优美、典雅、豪放的艺术风格以及审美属性。“渝西画派”以心灵的修行为创作的源泉,为禅宗的发扬提供了难得的“道场”,将外物的灵动之美内化为心灵的顿悟,通过内心的精神修养来外化为对自然美景的描摹和展现,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表现又实现着心灵的参悟,对禅宗的直觉起着精神的助推作用,正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是故至人无为,大至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作品表现出了地域特色浓郁、技艺精湛、作品面貌丰富多彩,艺术形式灵动多样的特点,使年轻的“渝西画派”呈现了具有极大艺术创作潜力的美术流派,并成为版画界令人瞩目的一朵奇葩。“渝西画派”广阔的自然情怀和舞动空灵的美是禅宗参悟的道场,为禅宗的直觉提供着最深沉的内在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渝西画派”版画艺术具有深远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艺术的交流中受到大足石刻和禅意绘画的影响,呈现出融合的倾向。“渝西画派”和中国禅宗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禅宗文化为“渝西画派”版画艺术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沃土,传统民间版画艺术和佛教造像艺术为“渝西画派”提供了艺术的载体,艺术、宗教、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渝西画派”创作团队的文化语境。
  参考文献
  [1]渝西画派.百度百科[OL].http://baike.baidu.com/view/4594017.htm
  [2]曹国洪.渝西画派创作技巧探析[J].美术大观,2008年第11期
  [3]王震起.悠久的文化精湛的艺术——参观四川大足石刻随笔[J].美苑,1981年第4期
  [4]王彦霖.论渝西画派艺术的审美特色[J].美术大观,2008(11).
  [5]《渝西画派第二届展览作品集》出版[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6]张敢.绘画的胜利?X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
  [7]张咏清.第三届作品展研讨会纪实[J].美术大观,2010(02).
  [8]渝西画派作品选[J].美术大观,2011(04).
  [9]张咏清.阳光与风雨同在——记渝西画派的发展历程[J].美术大观,2010(02).
  [10]张咏清.“渝西画派”的成因、现状及未来发展[J].美术大观,2008(11).
  [11]“渝西画派”首届木刻版画展览作品选[D].美术大观,2007年6期
  [12]张咏清.版画艺术[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
  [13]朱爱东.大足石刻[J].散文诗,2010年01期
  [14]王震起.悠久的文化精湛的艺术——参观四川大足石刻随笔[J].美苑,1981年04期.
  [15]李正心.宋代大足石刻——渗透着市民阶层思想意识的艺术[J].美术,1982年04期.
  [16]宗白华.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7]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18]单世联.西方美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0]姚慧.浅谈禅宗的直觉与中国书画艺术精神.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1期.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51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4月15日
Next 2020年4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