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协作式教研文化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研究策略,它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认知工具、社会建构和认知分享的观点,是教师互助交流的重要媒介,是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和教学实效的重要方法。课题结合教学实践,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实际要求,以及学生个性特点探索学校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定位及实施策略。围绕教师在职场中碰到的问题,通过理论引领的交流和新型教研活动的互动,使教师借助集体智慧与个体智慧的交融转化为个人教学风格,并以他们教学的个体丰富性来促进教研组协作文化的建构,教师们在协作互动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现代教学理念的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初级中学;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行动;报告
一、选题意义
(一)课题的界定
1.“协作式教研”: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研究策略,它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认知工具、社会建构和认知分享的观点,最初来源于教育教学的“生态主义”理论,“生态主义的专业发展倾向”是指在具体情境之中,经过个体间的协作,营造某种教师文化,从而促成整个教师团体的发展与进步。赞成生态取向的学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风格是个人化的,教师处于孤立状态之中。但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依靠自己,更不是孤立地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策略与风格,在协作教研的过程中这种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更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群体文化。
2.“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就是以协作教研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理念为主要依据,以“三个维度”目标为操作要求,在实践中对影响协作教研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协作式教研协作式教研文化既是一个受到多重属性制约的文化系统,也是一个正在建设和发展中的事物,对其内涵尚无法给予清晰的界定,但综合相关研究,研究理念、研究策略、群体意识、个体态度、研究风气等方面的问题是协作式教研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备课效率,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教研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个体的活动之间是一种有机的关系,一方面需要自己独立完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与合作者进行交流,共同完成整体的教研任务,个人研究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教师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的资源,共同担负教研责任,完成教研任务。与个别化教学研究相比,教师教研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有利于促进师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初级中学”主要是针对我校初中年级学生进行研究与实践。近年来,我校在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不断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高效的校本研修和教师教研作为研究的核心,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不断营造民主、合作的研究风气,以“协作”为关键词进行课题设计,确立了《初级中学协作式教研文化创设的行动研究》的研究课题,并于2010年4月被批准立项为2010年度区级课题。本课题以协作精神的培养、教研的制度文化和教研的物质文化为基础,将协作式教研文化从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纬度对教研文化作结构性划分,其中,精神文化是协作式教研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该文化的实质,是该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协作式教研文化的中层表现形式,制度文化是协作式教研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教研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协作式教研的行为文化是教师和相关人员在教研协作活动中创生的活动文化,是教研的实际文化;物质文化则是协作式教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该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该文化的表层表现形式。本课题研究按课题要求组织各教研组通过子课题的实施来参与总课题的研究,包括语文教研组子课题的《初中语文“一课多磨”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案例的研究》、数学教研组子课题的《新课程背景下普通初中数学课内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英语教研组子课题的《初中英语提高教师阅读指导力》、理化生教研组《同课异构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和政史地教研组的《初级中学政史地多元化合作教研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初级中学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是教师成长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教研组成为我国学校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教师基层组织。教师之间的协同分组合作可以有效提高备课质量和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协作式就是指教师通过寻找伙伴,共同协作承担完成对某个教研问题的研究任务,既有共同的研究目的,又有各自研究责任的一种研究形式,有效提高了学校教学、教研综合效能的发挥。集体研讨比独立钻研好、有专家指导的研讨比只有同伴的研讨好、同事之间的研讨比教研组的常规活动好,由此可见,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有一个“实践共同体”,在教学中,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水平,专家的引领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在协作教研中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可以打造团队精神、增强群策群力,使他们在校内外交流合作中互补共生中得到成长,本身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
2.初级中学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背景下,各国教育也出现了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变化趋势,即特别关注协作式教研文化的创建。“协作式教研”已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协作文化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虽然缺少严格界定,但已经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全新社会——后现代社会,它正在催生或者即将导致教师工作和文化的重大变化。”(哈格里夫斯,1994)社会的这些新特征和新变化使得教师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协作式教研文化研究是从教师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出发,充分关照其赖以存在的宏观社会背景和微观学校背景。协作式的教研文化既着眼教育的整体环境,关注社会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教育大环境,关注学校改革和学校制度的前后连贯和持续性,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价值观、教育信念、共同愿景、思维方式等的变革,变传统教研“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为以教师为教研主体,以课改所涉及的各种实际问题为教研主题,以互动研讨活动为教研主线的互动式教研模式,对于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通过开展“结对子”学校之间的教研活动,可以逐步构建起结对学校间教育理念、学校文化和教师培训等交流平台,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地交流沟通,互相进步、协同发展,达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重视教师互相学习、交流、研讨,直接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找出共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再通过实践去解决,带动结对学校师资队伍和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初级中学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是构建学习型校园的需要
教师之间的合作竞争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促进力量。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改变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并提出了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当前,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我校教育教学正在经历一次“转型性变革”即完成从传统“近代型教育”向“现代型教育”转型的阵痛。学校在完成市级一般课题《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后,亟需拓宽、丰富和延伸校园文化的研究范围,形成文化系列的研究。尽管学校已成功的申报并立项了又一区级重点课题《与传统文化对接——民族精神教育进课堂研究》,但总觉得还没有深入到学校文化的核心——教研文化,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协作式教研文化研究之重要意义便愈加浮现出来。通过对近几年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的深入思考,将校园文化和协作模式研究课题,是构建研究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学校中合作文化本质上就是和谐校园文化,也就是“一个全体师生不断提高享受学习知识和精神生活的校园文化与环境”如何培育教师的协作意识,如何提高校本研修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为其他学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相关文献的理论借鉴
(一)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系统的各部分如果不能发挥整体功能,系统的功能必然降低。系统论当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资源的关联能量大于各子系统独立运动能量时,表现出相变是具有共同的关联和特征。合作式校本教研有利于调整教研的整体性和自主性的辩证统一,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合作式教研是非线性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总和不等于每一份作用相加的代数和,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了系统的整体行为。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了竞争和协同辩证关系,系统才有整体行为。认识多组织教研结构是非线性的,可以使我们对多组织教研不会采取简单的办法,不会期待一一对应的结果,让其自生自灭,认识到多组织教研的复杂性,就必须对其作出制度设计和安排,才会有利于多组织教研的健康发展。
(二)协同论
“协同”作为一个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是由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Haken)在本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协同论”中突现出来的。协同论认为,协同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一种表现。协同反映的是事物之间、协同或要素之间保持整体性的状态和趋势,这与竞争反映的是事物、系统或要素保持的个体性的状态和趋势正好相反。对其要素进行组织和协调,产生协同效应,形成充分发挥各要素(或部分)最大功能的“自组织”能力,使系统在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或时空结构上,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协同理论对于解决当前教研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分离”弊端,正确处理学校内教研组织形成合作关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学生的培养不是一个教师或者一门学科能承担的,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整体性教育任务。加强各学科间、各年级间教师的协同有助于学生的高效培养。合作式校本教研的实施与管理是协调性质的,学校的各教研组与跨教研组的新教研组织之间是协同性的关系。
(三)社会互赖理论
社会互赖理论认为,不同文化集团持续而直接接触所导致的文化变迁,并不一定局限于一个文化集团,可能会导致双方都发生某种变化。也就是说,文化接触的作用和影响往往具有双向性。而且,接触的结果除同化、拒绝同化外,其中所说的“调整”实际上指出了文化融合及创造一种新文化的可能性。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合作教研中教师首先互相接触的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和碰撞产生双向的影响。
道奇在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了合作与竞争的理论,认为在合作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的个体目标表现为积极的相互依赖,也就是说,个体目标与他人目标紧密相关,而且一方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方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积极的互赖关系。积极互赖(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消极互赖(竞争)产生对抗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不鼓励学业上的努力,而且会相互阻碍;在缺乏互赖的情况下,个人之间彼此便不会有互动,个人都是独立工作而不受干扰。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互相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互助,力求使小组成功;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合作教研确实通过教师共同参与教研活动,增加教师之间的接触,在学校生活中实现互勉、互助、互爱。
(四)接触理论
接触理论(contacttheory)着眼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提倡不同种族、民族、性别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互动与交流,因此达成群体关系的和谐。该理论认为通过在最佳情境中进行接触能减少群体间的偏见。
接触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尔波特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群体的向心力及友谊。他还强调单纯机械的接触,不能形成促进性学习活动,增进学习效果,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形成有效学习。合作教研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紧紧围绕某个教学主题,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研讨、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五)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发展有效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构建学校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目标定位,探究实施策略的操作框架。
2.充实学校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目标。学习与思考新课程新理念,结合教学实践,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实际要求,以及学生个性特点探索学校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定位及实施策略。
3.以各教研组子课题研究定位及实施策略的研究为载体,实现教研文化探究与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促进校园教研文化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的过程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关注人的发展,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逐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自我发展和专业化成长也成为教育界研究的重点。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被较多地重视起来,人性化就是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以人的进步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教育的落脚点,关注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帮助他们在繁杂的教育任务下获得专业化的成长,人的主体地位被较强地突出出来,被植入了浓郁的人性关怀。对于教师的成长来说,就是在学校管理和教研合作中坚持教师的主体作用与地位,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来灵活地发展高效协作,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坚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坚持以历史的角度、从教师的客观实际出发去分析、思考和解决教研备课中遇到的问题。
陶行知曾将学校的教育总结为“求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任务首先是“教人求真”,要树立人性化的教学观念,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认识自己、学会发展自己,真正把教师的自我发展作为学校教研的核心目标。学校开展教研协作的目标是为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因此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要努力克服重道德理论、轻典型案例实践的误区,注重协作教育的实效性和典型性,重视对教师参与备课实践的积极性,结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正视专业化问题的解读和成长途径的积极引导,引导青年教师积极进行自我协作培养,不断在协作互助中实现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引导性原则
在协作教研中,要发挥课题的积极引导作用,注意运用课题的分工研究和教学模式的探索来增强教师在备课教研时的协同能力。引导性主要体现在对子课题的统筹和各备课组之间的协同研究上,通过各学科之间的配合和互动来实现学校教研文化的大发展。引导性原则还体现在同一子课题之中的教师们的研究讨论和实践研究上,通过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进度,有效地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真正培育出课题有序引导下的课题研究大环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在协作式教研指导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旨在对目前初级中学教研文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激发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尝试,研究探索适宜初级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协作式教研文化,对教研制度,组织形式等进行研究,探索在初中阶段学生乐于接受、快乐学习的有效指导的操作策略。
2、通过研究,提高我校初中年级段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水平,以达到进一步减负增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我校初中年级段学生教学的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四、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
几年来,学校积累了完成一批市、区级重大课题的成功经验,本课题是学校已完成的市级课题《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的内涵延伸。学校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已将建构和发展教研文化列入学校三年规划的重点项目和龙头课题,从而从思想上、制度上、时间上、人力上、物力上、经费上为课题的完成提供了保障。学校还将成立学术委员会会同科研室共同指导和监督本课题实施的全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以文献法为主,查阅相关资料,寻找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完成“协作式”教研的内涵、基本特征等内容的研究。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科学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等,通过查阅相关的期刊、书籍、杂志和学术期刊网络等搜集相关的资料文献,整理分析,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的切入点和定位,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行动研究法
至目前为止的课题实施阶段,课题组明确“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按“计划—实施—反思—调整”的步骤,进行“协作式”教研文化创设的途径、策略与评价等内容的实践研究。联合学生、教师、学校行政领导、区科研室专家学者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进行针对现实教育情境中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的研究,最终实现研究从实际中来再回到实际中去。利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实践、反思、学习、改进初中段教师写作教研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三)经验交流法
创造机会、搭设平台,加强子课题组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各课题组及时将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将之成为可以运用、借鉴和指导的规律性东西。使各研究团体在交流中成果分享,思维碰撞,进而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对初中段学生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效进行长期的成长记录,研究他们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初中段英语教学的有效指导策略。
六、研究的进度
本课题拟于2010年12月–2012年11月期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9—2009.8)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加强理论学习,聘请指导课题研究的专家团队。
2.撰写开题报告,申报课题,完成开题论证。
3.制订科学、可行详实的课题研究计划,在工作实践中探索、研究。
4.开展系列专题的学习讨论活动:“协作式教研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教研文化的形态表征和职业行为”;“协作式教研文化的人文价值取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理论架构的参考方向)等。
5.外聘专家进行相关课题的系列讲座。
第二阶段(2009.9—2010.8)实验实施阶段:共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
1.进行学习研讨,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交流思想,明确方向,协调研究。
2.初步提出校本的协作式教研文化理论架构,调查访谈学生对协作式学习的认识等;调查教师协作式教研的个性心理;调查教师协作式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调查学生已有学习策略及教师协作式教研的一般策略,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教学现状、成因。基本形成学校承载的协作式教研文化的运行机制与载体。
第二步:
1.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借鉴先进教学做法,结合教学实际,研讨初中年级协作式教研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
2.用上述方法确定出初中段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体系。
第三步:
1、综合运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会谈及专家评估的方法,对教师的协作课堂学习水平(主题思想、内容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估,形成阶段性报告。
2、分层指导。(贯穿于协作教研的全过程)
学生分层:根据学科和教师年龄阶段来划线分层,分组。
方法指导分层:根据教师的协作教研水平所在层次采取适当的指导方法。
教学要求分层: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对每一次教研教学做不同要求。
评价分层:采用多种形式对不同学科教师进行协作教研过程的评价。
3.定期交流研讨实验经验,反思实验情况,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4.及时填写年轻教师成长记录,撰写上述过程中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
5.对协作式教研文化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工作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产生的效应开展自主评价。
6.适时开展中期小结,请专家论证指导,确定课题深入研究方向。
第三阶段(2010.9—2011.8)总结阶段
1.充实完善协作式教研文化的理论架构,协作式教研文化的核心理念、人文价值、意识形态能内蕴为广大教职工的文化积淀(形成理论架构的参考方向)。
2.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工作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明显效应。
3.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论证及结题报告。
4.能通过专家和上级科研部门的论证和验收,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力争获得一定级别的科研成果奖项。
七、课题研究的宏观策略
(一)建设协作式教研文化网络
本课题研究以龙头课题为总领,各教研组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以“协作”为基础确立研修主题,并形成课题,成立“课堂教学有效性推进实施工作室”,将“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与具体的学科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紧密结合,使“协作”不仅仅停留在教师间合作交流的表面,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协作式”校本研修的尝试探寻“协作式”教研文化创设的研究途径和研究内容,以此建立了龙头课题研究网络,形成“协作式教研文化创设”系列研究。深入课堂,在外聘专家的指导下,通过“自看自评”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师生情感等角度和一线教师共同交流探讨,寻找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必要时,调整研究内容、研究计划,将之纳入课题研究。从而使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活动与教师专业成长有机融合,为学校创新校本研修机制,提高校本研修成效提供有效的途径。
其中语文教研组课题《初中语文“一课多磨”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案例的研究》,重点研究文本解读的内容把握、形式创新、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方面;数学教研组《新课程背景下普通初中数学课内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以实验教材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为内容,开展基础性、拓展性、开放性、合作性、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英语教研组针对我校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提出《初中英语提高教师阅读指导力》课题研究;理化生教研组开展“同课异构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让每位教师成为研究主体,促使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政史地教研组针对多学科融合的教研组建设特点,结合几年来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初级中学政史地多元化合作教研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作为校级课题立项以来,各课题组拓宽研修渠道,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地尝试。2010年10月20日,英语学科《协作式教研文化背景下提升教师阅读指导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组以“教育智慧午茶坊”为平台,对课题的申报及开题情况与其他课题组进行了交流研讨;2011年3月18日,政史地学科《初级中学政史地多元合作教研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同样以教育智慧午茶坊为平台,由课题组组长邓贤菊从教研组与延安高中校际协作教研、与年级组组际协作教研、组内多学科协作教研以及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对课题开展情况进行了阶段总结;2010年12月24日,语文学科《一课多磨提升文本解读能力》课题组,创新开展校本研修,多名市、区专家及全校所有教师共同参与了《散步》听课、评课及课后研讨,同学科、不同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听课、评课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有效地提升了“校本研修”实效。
(二)以德育为基础加强协作式教研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关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其重要的思想意义和育人价值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和学校德育工作自身的一些因素,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就是德育实效性低下,成为困扰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适应社会新形势、新环境,选择怎样的德育内容以及如何组织和编制这些内容,如何充分挖掘我国古代的德育宝藏来丰富德育内容,如何选择多样化的德育方法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这成为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从德育角度,强调德育与教研协同合作,以师生情感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和谐成长,从而体现德育有效性。学校坚持每学期两次组织各年级、各学科教学质量分析会,客观分析教学现状,反思教学中的成绩与不足。参加质量分析会的既有任课老师也有各班班主任。任课老师及班主任分别从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班风促学风、师生情感促进教师有效教学,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等方面建言献策。在分享智慧的同时,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集体讨论,群策群力,共同探讨并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学质量分析会的召开让教师能够更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协作、务实的教研氛围中主动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
(三)立足“教育智慧午茶坊”,建设青年教师协作队伍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协作教研队伍是提高课题研究实效的重要保障。本课题借助于“同伴互助、群体发展”为指导的教育智慧午茶坊,致力于打造和谐教研文化的协作平台、群体教育智慧的碰撞专区、教师心得交流的分享空间,进一步营造学校教师间合作与互动的氛围,以教师群体智慧的激发促进专业发展。“午茶坊”成立之初,以专题讲座、论文交流、课题研讨等协作研修形式有效提升了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2010学年第二学期,在原有发展基础上,为进一步聚焦课堂,“午茶坊”将活动重心转移到切实解决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上来。“午茶坊”成员通过同学科、不同学科教师间有主题的协作研讨,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以科研为抓手,自觉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加速自身专业成长。通过此交流平台的搭设,我校青年教师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集体的讨论交流中专业切磋、协调合作,经验共享,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八、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一)调查研究学校教研文化的现状
教育变革能否走向深入,能否为学校发展开辟足够的新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现存问题的认识深度。倘若缺乏足够的问题意识,对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既存问题认识不清,诊断不透,就很难确立新的发展方向,也就不可能建构出具有新质和新形态的新型学校教研文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学校教研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与清理。经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归纳出我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教师对教研价值的认识不到位。教学研究是集思广益、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教师对教研的意义认识还不到位,遗忘了教学研讨对于教师发展的内在价值。学校每每在教研组活动之前先要开教研组长会,接下来的教研组活动往往成了教研室任务布置的传达会,教研室的烦琐杂事成了教研组教学研讨过程中教师所关注的核心。当前学校教学研讨活动往往是围绕着特定的任务展开的,而构成教研任务的往往是公开课。借由公开课这一平台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本来是教师发展的一种可取途径,但是,如果仅仅把关注点聚焦在特定的任务上,缺乏一种“长程”意识,实际上就割舍了教学研讨的许多重要价值。这几年来学校每学期都搞教学调研,听课的是行政领导,评课的还是行政领导,这种定位在“任务”上的教学调研,实际上也就肢解了完整的教研氛围。教师在教研中的程式化和公式化,造成教学研讨价值的萎缩。
二是教研中的畸形化倾向。在当前的学校教研中,文化建设远没有上升到文化自觉的意识水平上,出现了一些畸形化倾向。学校的相当多的教学研讨活动不得不依靠制度的规约、强制来推动。例如,有的教师为了确保公开课的授课效果,预先将课堂拟提问的问题分派给不同学生。本来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按剧本忠实执行、演出的过程。甚至还有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多次试教,形成了“老师骗学生,学生骗老师,师生合作骗观摩者”的畸形教研文化。当教师感受不到教学研讨的内在需要,仅仅是以“例行公事”的心态与姿态去参与教学研讨时,教学研讨活动便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形式主义。
(二)研究协作式教研文化机制
1.协作式教研组织形式的研究
机制建设是做好协作式教研的基础,科学的组织形式是完成教研的保障,在课题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班、组、校的组织合作。我校形成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跨学科协作,在备课活动中进行分组备课、互听互评等教研协作,大力倡导相同学科内部的协作,不同年级备课组在教研组层面上的协作交流。充分运用我校在八校联考联席会中会长的优势资源和八校取得互动和协作,利用我校与新光中学的特殊合作关系进行校际协作互动加强校际的协作,实现了优势互补。经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合作教研,寻找解决的办法或途径,提高了教学研究的实效性。
2.协作式教研制度的研究
教研制度是开展科学高效教研的保障,学校在实施协作式教研文化政策保障机制上进行了研究,实施协作式教研文化后评价方法,以教师人文价值取向与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开展了协作式教师群体的校本研究,创新教师培训机制,创办“教育智慧午茶坊”,老师们可以在午间休息时,边喝咖啡或边品茶,边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聊天,大家集思广益,在宽松的气氛中,达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为实施协作式教研文化保驾护航,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三)建构学校协作式教研文化平台
一是建立围绕青年教师成长的发展平台。协作式教研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以人之发展作为自己设想的中心。学校教研文化所设想的核心是教师发展,围绕青年教师的成长开展教研。教学研究始终将人的发展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的真实变化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重心,关注青年的发展,以教研备课能力作为发展的重点,为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构筑坚实的平台。
二是培育教学研讨的多维文化。在协作式教研课题研究中重视对文化氛围的营造,教学研讨应当是教师之间一种日常化的合作实践,不等同于研讨课,更不等同于公开课。我校在明确教学研讨的基础上,与学校的变革实践相融合。重视教师个体和组织成员参与教学研讨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研文化的生成与培育。其次,学校注重以教研制度的转型为抓手来带动学校教研制度的改革。传统的教研制度往往以限制、规约、惩罚的形态出现,缺少人文关怀。新型教研文化从学校文化构建的大环境入手,虽然并不完全排斥制度的限制性和约束性,但更注重制度的育人价值和转化效应,突出的是教研文化在培养新人中的文化氛围。在教学研究中注重转变教研组长的角色意识,在新的理念支撑下使教研组长成为所在教研组文化构建的第一责任人,着力点促使每位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形态的改变,以此来建立校园教学研讨的多维文化网络。
三是建构共同提高的教研发展共同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深刻影响着教育界,学习成为时代变革和不断超越的本质动力。学习型组织作为当代的一种前沿理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未来教育发展面临的崭新而重大的问题。“学习是基于复杂的社会语脉而展开的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实现着在课堂中难以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语言言尽的复杂价值。”一个人的知性与文化是这个人所属共同文化的实践产物,学校要形成相互学习的共同体,教师集体必须从单纯的管理组织转为相互学习的共同体。据此,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与之配套的组织与制度保障,课程改革将成为空中楼阁。
在课题研究中着重处理好协作与竞争、教师文化与教师风格的关系,要求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校内校外、从单一的课堂到整个课程实施领域相关人员之间,以教师间知识共享为基础来建立实践共同体,通过开放的情境性合作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九、取得的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协作式教研团体的培育和发展策略
协作式教研团体是指在教研团体中以教师个体的自身成长为关注焦点,围绕教师在职场中碰到的问题,通过理论引领的交流和新型教研活动的互动,使教师借助集体智慧与个体智慧的交融转化为个人教学风格,并以他们教学的个体丰富性来促进教研组协作文化的建构。教研团体由不同学科和年级、不同教龄、水平、性别和思维方式的教师组成的教研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教师个体反思发现问题、借助教师间协作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依靠个人实践来实现改进。
构建教研协作式团体,注重知识的生态性,加强了核心知识和问题解决与交流的有效协作,提高了备课的实效,提高了教师协作教学的能力。说课是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加入教师个性化的修饰,用口头语言在教研组内讲解具体的课题教学构想及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是教师将自己对教学理念、教法及学生学习方式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课前预演,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集体评课是组内根据某一教师的现场教学后进行评价的研讨活动,是教师集体智慧汇聚的过程。教研组通过协作型的“集体三课”活动,把专业发展的权力和责任交给自己,包含了教师个人、团队和组织层面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协作式组织学习文化,使每个教师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现阶段我国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团队中的成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仅使团队整体的绩效大幅提升,而且使团队中的成员成长得更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团队精神,树立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思想。
2.协作教研共同体中协作与竞争的关系和意义
知识的信息生态和课程整合的理念逐渐被教师接受,对世界的整体感知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校内校外、从单一的课堂到整个新课程实施领域相关人员之间,以教师间知识共享为基础来建立实践共同体,通过开放的情境性合作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实际构建中,通过课题活动、专家引领等研究实践为载体扩大教研组的协作外延,将教学中的诸多问题统整到课题中。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习合作能力的发展逐渐被提上日程。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的五项修炼实际上是改善个人与组织的思维模式,使学校班级朝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的五项技术。教育是一个国家重大的基础工程,学习型组织的建设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在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才能不断培养出国家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培育学习型学校组织就要大力提倡教师的不断学习理念,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发展教研文化。教研文化中的合作对于教师的成长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之间的协作教研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让教师通过课题的研究推进教研中的合作和交流。教师教研中的协作可以在获取知识信息、感知时代教研理念和互动式的教学研究中树立现代化的意识。
构建教研组协作式文化,教师在竞争与协作的动态平衡中要能超越自我,对等协作。教师工作的显著特点是教学的孤立性。不同教师的角色特点和教学风格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个性文化,但越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相互团结协作的可能性就越大,每个教师潜在的智慧受到激发的可能性就越大,个性发挥的空间也越大。为了教师的个性发展、专业成长,教师之间应相互沟通、相互支持,提高教师对分工、竞争和团结协作关系的认识水平。团队是高效学习的重要动力,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教师在教研中的团结协作可以营造和谐发展的教研文化氛围,竞争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序健康的竞争可以提高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在具有竞争性的教研活动进程中发挥专业化成长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在教研备课中的凝聚力和成长的动力。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适度竞争中和谐向上的关系,这样才能带来教研的积极性,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师生的对话互动也是教师成长的途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把学生看成被动的客体,管辖的对象,储存知识的容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老师习惯对学生发号施令,采用注入式灌输法,甚至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是老师讲的话学生听不进去,老师要求的事,学生不认真去做,以至产生对立情绪,互不理解,阻碍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协作式教研文化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教师在教学研讨中积极发表对课题的新见解、新观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教学实践成果
根据协作式教学研究的内容和要求,我们课题组在备课中开展了协作式的互助教研,将本年段的教学内容分为若干板块,再以板块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的学习、课堂的实践、经验的反思、资料的积累等多种形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式教学指导策略,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又解决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兴趣缺乏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使实践教学走向高效。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以协作教研为出发点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阶段,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初中生适应新环境、积极学习的基础和保障。现代研究表明,那些善于与学生交流,关注并理解学生的感情和需求,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关系的教师,更容易激励学生的学业进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完美体现,也是促使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基础。
在协作教研的推动下,引导广大教师逐渐养成了教研中的团结互助的集体协作习惯,在实践教学中将协作式的教学理念也落实到师生关系的塑造上,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放下权威的架子,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真正实现了与学生交流沟通,重视学生的学习反馈,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是在协作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主动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语言,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让学生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中感觉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和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感情。有些学生往往根据与老师的亲疏关系来决定是否喜欢学该门课程,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言,乐其道”。在协作式教研文化的推动下,教师之间的协作推动了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关注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不讽刺、训斥学生,以亲近而友好的形象来和他们沟通,教学语言缓和而不拖沓、生动而不生硬,自然地展现愉悦的心情,去感染学生,用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课后,善于寻找机会,不露痕迹地主动找学生“闲聊”,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和对教学的看法,引导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二是协作理念下的教学相长。在协作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教师们正确认识了自己的角色,将自己始终放在一个学习者的位置上,备课时,以学习者的身份来听材料,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适时帮助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老师集指挥者、参与者于一体。对学生在项目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必要的讲解,师生关系做到了情感相通、心里相容,改变了“上课来,下课走”的传统,创设了师生平等的关系结构。协作式教研也为平等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教学设计的科学保障,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升。
2.变被动为主动,协作式教研提高了教师的科研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协作式教研就是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基础,是变被动地知识接受为主动地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协作式教研开展以来,逐步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改变了过去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观,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对于中学教学来说,协作式教研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地位,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来灵活地实施教学。
我校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以来,重视对教育对象的研究,深刻认识不同文化对他们学习、生活的影响,从经济发展趋势和文化的多样性来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学生群体的共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成长规律,多样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有效地避免了“一刀切”和一味地强化“灌输”思想,用案例式、活动式等教育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孩子们创造无数种可能,让他们茅塞顿开、有话可写。习作课题组老师作了重点指导,抛给学生一块可以踩踏的“石头”。第一次习作内容“课余生活”,教材要求“这次习作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面对这样的要求,学生无从着手。为了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体会习作的方法,老师们煞费苦心,特意在体育活动课带学生上操场,借来长绳,让学生来个跳长绳活动。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学生竟然都不会跳,洋相百出,这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课题组老师就重点指导如何用笔记录下跳长绳的生动画面,在跳长绳过程中谁怎么表现的?动作怎样?表情如何?同学们写道:“第一个上场的是温子豪,只见他像猴子似的往绳子底下一钻,身子正要跳起,绳子不偏不斜打在他脚上,他立马四脚朝天,摸着屁股红着脸连滚带爬爬出了绳子的‘包围圈’。大家看着他那狼狈相,不由自主地笑了。段誉右手指着温子豪,双腿不停地跳着,笑得气都喘不过来啦!娇小的李冰笑得缩成一团,双手抱着肚子,不停地转圈。……”由于有了亲身体验,有了适当的指引,学生习作重点突出,精彩纷呈,尝试到第一次习作的快乐。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对课程知识的学习选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重视课堂的人文教育,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3.科学定位,确立了教师科研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多元化培养目标
协作式教研文化注重的教师的互助成长,合作式教研通过教研形式上的创新,建立教师可以获得较多学习、研究、交流与共享的教研方式,打破传统的以教研组教研活动方式,变封闭式的活动为开放式活动,变被动式教研为主动式的参与教研,变单一的教研形式为多形式的教研活动,同时通过校本教研的多组织形式有效地进行了多种教育资源整合,使专家与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融合,使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实现校际整合。协作式教研文化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显现。我校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备课时注重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做到充分了解“学情”,确定课堂教学的多元化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要求,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学校可以开发的人文资源还有很多。校庆期间老师带领学生去查阅、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学生一起体味学校发展的自豪之情;让学生去采访退休老教师、老校友,了解他们那时的学习生活状态;课间与学生一起闲步于小花园、菱湖边、大操场等,心中涌起的是文字的冲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做到多层次的目标设计,应用到教学中去驱动学生自己主动介入,注重学法设计,抓住重点,难点的讲练编排,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着鲜活和翔实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能使之理解和把握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在教研互动和教学相长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教师在备课中在协作意识的指导下,注意了课堂设计变“教”为“导”,建立了多元化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学校、班级每月、每学期总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班级自行组织的更是异彩纷呈:“老师您辛苦啦!”“祖国万岁!”“低碳生活伴我行”“开卷有益辩论会”……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天然佳材。教师勤于引导,就能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校园生活写作素材。通过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运用合理的教学设计来促进教与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构筑起点、线、面构建的立体知识结构,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在教学中发挥主导的作用,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强化活用知识,通过问题思考和训练加强能力迁移”,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因材施教,做到了教师的教研特色培育和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
我校的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既注重教师的共同交流和教研模仿,又将教师的特色化教研发展和学生个体身上的多种智力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范畴相联系,做到了教师的教研特色培育和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虽然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但传统的中学政治课堂仍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不能主宰自己的学习过程,失去了个性学习的机会,因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实践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基础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逻辑判断与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在学习方法和策略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与此对应的教育方法也因学生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协作式教研文化指导下的中学教学要做了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积极思考问题的过程,是深入教材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协作式教研互动中熟悉教学大纲的要求,熟悉教材、精心备课,不断优化课堂设计,改变了当前有全面无重点、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现状,在备课时,教师们不但分析教材、找到重点难点,还积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如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学生能力、主流兴趣、时间分配等等因素,科学的对教材有删、有减、有添,做到有效地整合教材,在教研互动中力求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协作式的教研文化注重个体差异性启发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惑,在查阅资料和合作研讨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教学生学转移到教学生会学,让学生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中,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以死记硬背为主的机械学习向深刻理解的意义学习的转变。例如英语《新标准》中的一些课堂对话表演活动等,有些过于重复,就可以删减掉,有些对于我校学生来说太难了,英语组教师们就降低要求,有些太占用时间又不能突出主题时,就对范围进行缩小,加强针对性,有时候发现教材对某些重点难点的重复或突出不够时,英语科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增加了一些辅助性的材料或针对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得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
结论
综上所述,协作式教研文化是教师互助交流的重要媒介,是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和教学实效的重要方法,课题实施一年来,教师们在协作互动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现代教学理念的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然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教研互动与教学实效之间的关系把握。课堂教学实效有时因为时间和进度的限制和现代理念下的协作式发展发生冲突,我们要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使协作式教研为课堂教学实效服务。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在协作交流中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实施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协作式教研文化就要建立在教师互动交流和科研分工协作基础上实施多维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来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科研发展和学生的素质提高。
二是小组指导与自主科研的关系。在培养教师科研兴趣的同时,如何将教师的自主科研学习和课题组统一的分工协作指导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适当发挥好协作式教研指导作用,帮助他们澄清对课堂实践教学的认识,引导他们理清教研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思路,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真正让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初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营造全校浓厚的协作教研文化,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美)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刘京海.成功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日)佐藤学.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67.
[7]赵中建.学校文化[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8]史华楠、周文健、张成铭.校园文化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
[9]波达林.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麦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Sharpe,Keith.ModernForeignLanguagesinthePrimarySchool[M].London:KoganPageLimited,2001.
[12]徐丽华.吴文胜.教师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13]浅论教研文化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5年06期
[14]古立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11).
[15]朱小蔓.谈谈“教师专业化成长”[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1).
[16]唐京、陈卫旗:“从组织气氛”到“组织文化”——概念发展的逻辑[J].心理学动态.2002年第一期
[17]杜志强.中小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几个误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3期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