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非与中国交往历史悠久。双边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时至今日中国是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南非也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因而应该特别增加对南非的研究。今日国内学术界对非洲国家尤其是南非的研究与双方的关系特别不相称,因此加强对南非的研究显得极有必要,尤其当今,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走出去”战略,积极支持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各项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先前的限制条件也逐步取消。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必将迎来中国公司进入非洲市场的高峰时代,南非作为非洲最发达和中国在非洲第一大经济贸易伙伴国家必将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今天的中国对非洲尤其是南非缺乏必要全面的了解,对非洲的经济金融体系了解还比较缺乏,心理准备也不充分。因此,本文试图为中国与非洲的交往略尽绵薄之力,帮助中国公司和个人了解南非及其银行业发展,中南经济合作等,期待有助于推进中国与非洲关系的顺利发展前进。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理清南非国家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南非银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南非国内及南非周边地区所扮演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考察南非与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前途。另外,中南两国经贸易与投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的动力与以及银行业所应该起的作用如何也关系着未来双方的合作前景。通过对南非银行业及中南两国的经贸投资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南非的银行业不仅在南非的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南非周边国家当然发展中,也不可忽视,在金融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南非银行业未来最佳的发展道路莫过于与周边非洲国家走一体化道路,在此基础之上,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金融中心的地位为发展导目标是最佳途径,在中南经贸合作中,双方各有优势,经济优势互补,南非银行业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可提供重要的借鉴,对中国建立人民币的离岸金融中心助力极大。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南非银行业以及经济发展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意义在于:通过对南非银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探析及中南投融资合作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对南非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部门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国内公司和个人对南非的了解,有助于人们到南非进行经贸活动和学习,还可以为当今中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熟悉南非的金融体系对今后中国人民和企业在南非的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南非;银行业;金融中心;经贸合作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南非与中国交往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94年南非新XX成立后,双边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时至今日中国是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家,而南非也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因而应该特别增加对南非的研究。今日国内学术界对非洲国家尤其是南非的研究与两国的关系特别不相称,因此加强对南非的研究显得极有必要,尤其当今的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走出去”战略,积极支持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各项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先前的限制条件也逐步取消。到非洲尤其是南非旅游,学习,投资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有的企业在非洲尤其是南非已经站住脚,扎下根,还有更多的国内公司和个人积极准备到非洲开疆扩土,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必将迎来中国公司进入非洲市场的高峰时代,南非作为非洲最发达和中国在非洲第一大经济贸易伙伴国家必将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今天的中国对非洲尤其是南非缺乏必要全面的了解,对非洲的经济金融体系了解还比较缺乏,心理准备也不充分,有的甚至把投资当做投机,捞一把就走。长此以往,此等短视行为必将破坏老一辈领导人开拓的双边大好局面,破坏老一辈人在非洲人民心中留下的良好形象,对双方的交往带来不必要也不应该的损害。因此,本文试图为中国与非洲的交往略尽绵薄之力,帮助中国公司和个人了解南非及其银行业,中南经济合作等,期待有助于推进中国与非洲关系的顺利发展前进。
2.研究价值
(1)对当前中非交往的意义与作用
对南非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部门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国内公司和个人对南非的了解,有助于人们到南非进行经贸活动和学习,还可以为当今中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熟悉南非的金融体系对今后中国人民和企业在南非的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对国内非洲历史学研究价值
本文对南非银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探析兼及中南投融资合作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
(二)国内研究综述
由于中国对非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对非洲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经贸领域的交往,针对南非银行业进行的专题研究还很缺乏,但关于中非关系、中南经贸与投资合作有不少成果。
舒运国在《试析21世纪中非经贸合作》中从中国与非洲关系的大局出发,认为中非经贸关系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是中非经贸往来历史的延续,因为首先双方独立以来,在争取独立反对霸权等政治领域建立的政治关系为双方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中非双方经济发展的互补性是双方加强经贸合作的经济基础,经济全球化时代,中非双方都有对方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条件。最后,几十年的合作实践已经总结出了成熟的经验,为将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安山则在《全球化视野中的非洲:发展、援助与合作》,从全球背景论述了中非关系中关于中国对非援助的问题。他认为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中国的对非援助工作与西方相比做得更好,其原因在于由于中国拥有更好的对外援助理念——认为援助是双向的,互相平等的;相比而言,西方国家则习惯于以恩赐的态度示人,再加上苛刻的对外援助指标和有利于授援方而不利于受援方的条件。因此,相比之下,中国的对非援助则给了世界另“一种希望”。杨宝荣在《试析中非合作关系的“债务问题”》中认为债务问题也是中非合作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当前减缓非洲债务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非洲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了非洲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吴丹红在《中国南非矿业合作前景分析》中则从中国和南非在采矿业方面的合作出发,对我国和南非的矿产资源情况进行了对比,指出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和安全供应体系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战略任务,以此为基础,中南两国合作的基础非常广阔。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南两国具有了坚实的矿业合作的基础,另外,还有稳固的政治基础,两国矿业极强的互补性,双方开展矿业合作的途径广泛等有利条件。因此,中南两国在改善矿业环境、提高矿产品的附加值、培育矿业权市场和矿业资本市场、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信息的共享等领域加强合作,中南两国的合作必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杨立华在《中国与南非建交的战略选择》从中国和南非之间的历史渊源出发,回顾了中国清朝时期南非华工的奋斗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对南非黑人反抗白人种族主义者、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大力支持,以史为鉴,最终新中国和新南非XX打破坚冰,实现双方关系正常化,并最终建立了外交关系的历程。中南建交后,频繁的高层互访,战略共识的加深,并最终促使了中南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共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一道努力奋斗。
董艳等在《走进非洲——中国对非洲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对非投资做了实证研究:中国的投资者对非洲国家没有明显的偏好,其决定因素在于目标国的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及能源储量等等方面。董艳认为中国的对非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投资的数量、规模、地区、行业都很有限,对目标国的的经济风险也认识不足。
崔绍忠在《后金融危机时期X的货币政策对中非经济合作的启示》认为,后经济危机时代X应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对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也产生了影响:如美元贬值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降低等问题,未解决诸如此类的不利因素,中非双方应该积极扩大经贸往来,减少贸易壁垒,保护好共同市场,开展本币互换合作,推动成立中非合作论坛银行的研究,维护金融稳定,加强直接投资,增大金融领域的监管以及推进货币的整合。
詹向阳、邹新等在《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策略研究——兼谈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非金融合作》中通过对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的研究,尤其是成功收购南非标准银行,认为我国XX部门和监管当局有必要从国家层面上给予中资银行更多的支持,推动中资银行在非洲市场的业务拓展,以扩大中非金融合作,形成并完善中非经贸合作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且也可以减少中非贸易磨檫,维护中国在非洲的良好形象,为中资机构在非洲开展业务营造良好的氛围;当前的非洲,西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加大对非洲市场的开发与争夺,中资机构深入非洲扎根非洲,改革创新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显得尤为必要。
关于至于南非国别史方面的研究,郑家馨先生的著作《南非史》详细介绍了自荷兰白人入主南非直到南非实现种族和解四百年历史的变迁,详尽描绘了各个时期南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面貌。杨立华的《列国志——南非》详细介绍了南非共和国的自然、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和外交。陈一飞先生的著作《开拓南非市场:环境与机遇》则介绍了南非国内的贸易投资环境,南非对外经济关系、南非与中国的市场互补性,对中资企业投资南非提供了极好的参考。张现民则认为,作为非洲大陆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从1994年,南非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之后,在新的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南非的现代化进程。南非在新的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机遇和新南非XX所采取的对策对南非的影响至关重要,体现了新的时代,南非新XX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对策,加大知识经济研究的支持力度,重视培养新型经济所需要的人才,促进南非同国际社会在高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体现出了南非新XX的领导能力和智慧。⑤
关于南非经济的研究,杨景胜在《南非矿业投资黄金分析》中对南非矿业的投资环境进行了分析之后,认为南非地理位置优越,矿场资源丰富。尤其在南非国民经济体系中,制造业和采矿业是南非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南非的采矿业市场上,其矿业管理的相关法律完善,对矿业的投资税收优惠,创办公司条件便利,门槛极低,事业发展的机会多、空间大,在此基础之上,中南两国的合作前景颇为广阔。唐俊在《金融危机中的主权养老基金:困境与抉择——南非“XX雇员养老基金”的经验、启示与借鉴》对南非XX养老基金在金融危机中的抉择做了研究。认为金融危机中南非XX雇员养老基金在困境中实现基金规模和投资收的正增长应归功于其相对稳健的投资战略和灵活的投资策略、分权化的投资管理以及公司化的治理,对各国的主权养老基金而言,要有信心应对危机,危机中出现的损失主要源自于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外部环境,基金的本身并无大问题,只要危机过后资本市场复苏,主权基金依然可以卷土重来。同时危机中的不同阶段,灵活改变决策,抓住机会仍然大有可为。
(三)国外研究综述
不同于国内学者从宏观上对南非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分析,国外学者多针对南非金融市场某一方面的问题展开经济学上的分析。
如CharlesC.Okeahalam在《南非商业银行的结构和管理模式》中通过对服务价格和产业集中程度的关系分析探讨了南非现行金融政策对南非银行业发展的影响。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银行业合并成为潮流的情况下,2000年南非货币管理局拒绝四大银行中的两家合并并不明智,因为在产业高度集中的情况下银行业的服务更有利于对外竞争和服务与消费者,也符合当今世界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
UmarBidaNdako通过对南非在1983年第一季度到2007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中股市银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建立因果关系模型,分析了金融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并使用脉冲响应函数(IRFS)和方差分解(VDCS)进一步分析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后认为,银行系统代理银行信贷的金融发展促进了私营部门的增长。当股市变量是用来营业额比率股份成交值,结果表明从经济增长对股市的发展是单向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函数(IRFS)和方差分解(VDC的)表明金融业发展,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明显,但却没有证据说明金融业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
尼古拉斯•奥德和姆博(NicholasOdhiambo)通过探讨金融和实物资本在融资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的关系,支持了1973年麦金农对南非金融发展的互补性假说,同时也证明:(1)外汇代替不了南非国内的储蓄;(2)实际经济增长的速度,对南非储蓄率的增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效果(3)过高的对外依赖度对南非的储蓄率产生了消极影响。
OludeleAkinloyeAkinboad和EmilieChancelineKinfack对比了1970-2006年间喀麦隆和南非经济增长的经验和金融部门发展情况,指出虽然两国几乎同时进行了金融业的自由化改革,但喀麦隆的改革使得银行业对经济的发展几乎已经失去信心,相反在南非,尽管受到金融衰退和20世纪80年代的制裁的影响,金融业已经显示出足以应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潜力。到1994年,该部门的表现是非洲最出色的。在整个时期,几乎金融业发展的所有指标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国内储蓄被较好动员并有效地分配到经济和金融部门的发展中去。
莫约(Z.Moyo)和费拉(C.Firer)在《SecuritisationinSouthAfrica:2000-2007》就南非2000年到2007年间南非证券市场发展作了研究。7年来,尽管南非证券市场成倍增长,但今后由于X次贷危机,同时由于本地投资者能力不足,银行发行债券的能力未得到充分开发,增长速度将放会慢。
二南非的发展
(一)前殖民时期的南非
大约公元前5000年起,南非就有土著人桑人在这里生活,桑人的主要经济活动以牧业为主,包括狩猎和采集等,随着财富的则增加,桑人的群体出现了个人财富和社会附属意识的分化,其酋长的地位也得到发展。其中的牧民被称为“科伊科伊人”,其中的定居者则被称为“布须曼人”,两个族群经过长期的通婚,最终形成科伊桑人。这时的科伊桑人逐渐向着海岸发展,而部分桑人继续在内陆活动。大约2500年前,班图人开始南迁,使得南非地区的活动变得复杂起来,约公元1200年前后,通向北方的贸易网逐渐形成。还通过与往来于印度洋到达大约今天的莫桑比克地区商人的经济贸易活动,是南非地区逐渐发展成为贸易中心,交易的商品包括本地生产的象牙、黄金,甚至产自遥远的中国的瓷器、玻璃等产品。
(二)殖民时期南非
1657年,荷兰首批移民登陆南非,开启了西方殖民者在南非的历史。土著人或被杀,或者被逐出家园,或者被迫沦为殖民者的奴隶。在南非开普殖民地奴隶被视为主人的财产可以很容易的被抵押出去,例如在1823年,大约有4089名技术奴隶被抵押出去,平均每人价格大约是1000里克斯银元。
1795年,英国人占领了开普,成为这块土地的新主人。1833年英帝国开始废除奴隶制,当时的英国统治者给南非奴隶主一定的资金补偿以换取他们释放奴隶,这些资金补偿刺激了整个开普的经济活动,也导致了长期的金融投资,从而出现里开普殖民地第一家私人银行的诞生。
在1896-1902年间南非垄断资本主义明显出现,这与西尔斯•罗德斯(CecilRhodes)有关。1886年经济危机不久,罗德斯在著名的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HouseofRothschild)的帮助下,与其竞争对手巴纳利•巴纳托的法国钻石矿业公司合并,最终建立起南非金融业第一个现代化的垄断企业。
(三)种族隔离时期的的南非
1909年,英帝国议会通过了南非联邦法案。确定英国人与南非布尔人联合统治南非洲人,并且规定了对白人和非洲人有色人种的不同待遇。1910年英帝国将开普、纳塔尔、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四个殖民地地区一起组成南非联邦。不久后南非联邦宣布成立。两次布尔战争的残酷让英国人和布尔人(后来又称作阿非利卡人)清新的认识到现状,最终双方和解,共同统治占南非地区85%的非洲人。英国人主要拥有矿产资源,阿非利卡人主要占有农田,双方都需要非洲人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保证盈利。1911年的矿山及工程法令将工业部门的一切管理工作以及技术性伙伴技术性工作都只能给与白人,保证了阿非利卡人即使丧失了对矿山的控制,也依然可以得到工业部门中最好的工作。1913年的土著法令将南非93%的土地留给了只占总人口13%白人,保证了白人对财富终极源泉——土地的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南非由阿非利卡人组成的右翼政党马兰领导的南非国民党赢得竞选上台执政,逐步修改完善了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体系。从法律上将南非全国人口以四种人为分类:白人、有色人种、印度人和黑人。白人南非XX制造的种族隔离制度的事实,在南非共和国国内引起了激烈的反弹与抗争,先后引发多次暴力冲突和流血事件,先后造成多人丧生,如1962年泛非主义这组织反对通行证的抗议活动,遭到警察的镇压,在沙佩维尔警察打死打伤200多人。南非各地掀起抗议浪潮,前后50多万工人罢工,导致许多地区经济社会活动陷于瘫痪状态。南非XX下令取缔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和泛非主义者大会,先后逮捕2万多人入狱。
(四)民主大选后的南非
在国际上,由于非洲大陆的觉醒,黑人力量的增强,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最终形成对南非的经济制裁。一直到1989年,德克勒克出任南非国民党领袖和总统后,开始推行政治改革,取消了对黑人组织的禁令并释放了南非国民大会领导人纳尔逊•曼德拉等人。1991年,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南非XX国民党等多方举行政治解决南非问题的多党谈判,并于1993年达成政治过渡安排的协议。1994年4~5月,南非举行历史上首次有多个种族参加的大选,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与南非xxxx、南非公会大会组成的三方联盟以62.25%的多数赢得大选,纳尔逊•曼德拉出任南非历史上首任黑人总统,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国民党和因卡塔自由党共同组成民族团结XX。这标志着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和民族、平等的新南非的诞生。1996年12月10日,南非总统曼德拉签署了南非新宪法。
在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社会黑白分明,国家大部分资源掌握在白人手中,广大黑人民众多生活在边远地区,缺乏资金和技术,基础设施落后,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到现代化的金融业活动。而且,就连在1912年成立的南非土地银行,也主要是为南非白人农场主提供金融服务。一直到1995年,当时的南非总统曼德拉任命了一个委员会——施特劳斯委员会,负责调查农村金融问题,南非土地银行的业务才开始向南非所有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如南非土地银行开始向黑人弱势群体提供购买土地、农业生产生活信贷和其他的微型贷款,贷款额度也各不相同,最低可以是250兰特,最高也可上万兰特,其用途也相当有弹性,可用于任何创造合法的收入活动。尤其是自从2000年以后,在南非不仅仅是南非土地银行,其他商业银行的客户量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三南非金融业的角色及地位
(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角色
现代经验,理论和常识认为一个健康和成熟的金融部门对社会的福祉至关重要,金融系统是堪称经济体系的“大脑”,主要以资本的形式动员和分配经济资源。如果一个城市或者国家成为所在区域或者国际金融中心,它的金融部门可以提高其活动和所面临的竞争水平。最终将会有更多的流动资本,更成熟的金融系统,或者更加聪明的“大脑”。这也将使其经济具有更强大更加出色的成就。
首先,金融服务业的对象,如个人和企业投资者将从先进高效的金融产品的实用性和便利性中获益。需要资金的企业可以降低筹集资金的成本,最终降低交易所需要的成本,实现资金来源多样化。投资者的利益,也将因为一个成熟先进的金融管理行业,开发更多元化的投资产品,使得利益最大化。
金融体系的第二个作用也同样重要。它管理着经济生活中潜在的金融风险。由于储户和投资者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和约束,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业中介人必须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形式的风险。如果这样做了,风险调整后的项目回报将上升,可以向更多的项目提供资金;重要的是,破坏性极大的金融危机发生的机率将因此而明显减少。
第三,金融机构对经济的直接贡献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值,就业和税收支付。根据南非储备银行统计公报,在1997年,南非的金融业贡献了950亿兰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雇用了221000人。在20世纪90年代,金融业一直是南非最具活力的经济部门。金融部门的就业增加了34000个,在过去十年占据了1/5。在20世纪90年代,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占了四分之一。
从宏观意义上看,金融部门的业绩与它保持本来就脆弱的储备系统的稳定性相关。一个稳定的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银行系统降低衰退及对相关金融部门的破坏。银行危机的成本占GDP的比重很容易超过10%。脆弱的金融系统崩溃与经济崩溃和对货币系统的信心受挫相关,大多数监管的努力都是要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然而,稳定是重要的,金融系统同样需要允许创新和变革。例如,在南非金融系统内只有四家大型银行可能会被认为是稳定的,但就其盈利能力可能会花费高昂的社会成本。而且,这一结构内部的自我满足可能会阻碍新的发展。因而,金融系统在宏观经济中成功的业绩意味着其必须在维护脆弱的系统稳定和允许新的创新发展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微观经济的层面上说,金融系统的功能与实际资源的分配息息相关。如果两个银行系统拥有相同的中介费用,但其中一个比另外一个提供的贷款项目更加方便而且多样化,那么将会使得它在竞争中居于更加有利的地位。银行通过金融贷款来影响投资率,这赋予了它们在经济生活中关键的角色。.影响经济活动的观念同样可以扩展到为客户提供的贷款项目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系统在微观经济上的成功表现还要包括要在金融服务成本和以一种社会理想的方式分配资源的能力之间实现平衡。
(二)南非金融部门的国内的地位
南非的金融部门主要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在本文所指的内容主要是银行业。金融部门对南非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在1993年到2002年的十年中稳步增长,如表1所示。

表1中的数据表明就GDP来说,金融部门对南非国民经济活动的贡献大约在20%。金融部门在近几年中的贡献率平稳在19%-20%之间。图中的数据是指整个金融部门,包括房地产和商业服务。其中银行业对金融部门价值的增加贡献率大约为35%,可运用总的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计算出来。根据金融服务局(FSB,FinancialServicesBoard)对保险业在GDP中的贡献统计约为16%。
金融部门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考察金融部门财富的规模来验证。在表格2中可以看出,银行业的资产数量占GDP的比例是稳步上升的。到2001年,银行资产的价值首次超过了GDP。可以说,这些与GDP相关的资产规模强调了银行业对南非经济的重要性和潜在影响。
南非银行业的资产主要是私人非银行贷款和XX部门的垫款(advances)。然而,资产中贷款和垫款的比率在十年中已经处在一个下降的趋势(从1993年占资产的79%到2002年的72%),金融部门的增长也表现在贷款和垫款在GDP中的份额从大约55%增加到73%,也意味着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四南非银行业的发展
(一)南非货币
在1961年,南非开始使用兰特为货币单位。1974年起开始施行浮动管理汇率制度。到1995年,废除了双重汇率制度,实行单一汇率制度。兰特的汇率在国际市场上波动比较大。主要受美元走势、国际商品价格跌涨情况以及南非国内利率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1974年施行互动汇率之后,南非兰特开始贬值,从最初的1美元兑换0.7兰特逐渐降低到2001年的1美元兑换12兰特。从2002年开始,南非兰特开始兑美元、英镑、日元等主要货币升值,上下波动幅度比较大。2002年—2004年兰特汇率升值,最高时达到1美元兑换6兰特,此后逐步下跌到1美元兑换7兰特,2008年下降至最低点到1美元兑换11兰特。最近两年再次上升到1美元兑换8兰特。
(二)南非的银行业体系
南非有一个发达的并且监督完善的银行系统,丝毫不逊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南非银行的服务范围涉及商业银行、零售银行、商人银行,以及按揭贷款、保险、证券和投资业务。主要的国际银行几乎都在南非设有分支机构,全国电子银行设备广泛应用,全国范围内设有自动取款系统(ATMs)网络及网上银行业务。南非金融业董事会(FinancialServiceBoard,FSB)监督资本市场及保险、基金和证券运营商。但所有的银行系统则由南非储备银行监管。南非的银行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南非储备银行),几家大规模资金雄厚的银行机构和若干比较小的银行。
南非新XX成立之后,银行部门经历了巨大变化,在90年代初通过整合并购产生了若干银行联盟,拥有了更加成熟的银行部门,私人债务部门债务适中、管理水平一流并且法律管理框架完善。南非银行管理运营良好,风险管理水平先进,公司管理结构非常有利于开展业务。
由于历史原因,南非银行法与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类似。1998年通过的《国家支付系统法》(NationalPaymentSystemAct,1998)是南非的金融结算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进一步同国际接轨。南非银行的监管也严格遵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设定的原则,客户可以随时在全国范围内查阅其银行账户。另外,南非的政治转型,以及外汇管制的放松和非洲经济的日益自由化,都促使南非日益成为南部非洲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现在,南非也通过银行的国际办事处和国际银行在南非的分支向全球客户提供服务。
1、南非银行部门
(1)中央银行
南非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南非储备银行(SouthAfricaReserveBank),总部设在南非共和国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早在1920年8月10日,当时的南非共和国议会通过一项特别法案《货币和银行业务法案》,旨在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出现的货币和金融系统的混乱。议会决定成立银行,并在1921年6月30日开始运营。当时的南非宪法中明确声明:银行的目标是保持低通胀和稳定的金融环境。南非储备银行的主要作用是为南非共和国XX提供金融服务,并且负责规范监管南非的整个银行系统,是XX金融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也是南非唯一有权制造、发行和销毁货币的金融机构。同时,南非储备银行也负责管理南非国家的黄金储备和外汇。
南非储备银行是私有的,属于630名股东,他们交易的份额取决于南非储备银行本身的市场交易量。除了控股权大小程度的限制,没有其他的限制。扣除必要的股权分红,南非储备银行多余的利润收入都交付给南非XX,因为南非储备银行认为它的运营的最佳利益获得者应该是南非人民。
南非储备银行的运营问题由董事会的14名成员负责。董事会的组成包括一名行长,两名副行长,董事会所有人都要负责银行的日常事务,并且由南非总统每五年任命一次。其余11名董事由银行股东每三年选举一次产生。在当前的董事会机构中,有四名董事负责商业和金融,两名董事为XX服务,三名董事负责工业,还有一名负责农业。除了董事会的成员,南非储备银行的管理运行主要通过几个部门,包括;货币和保护服务署;金融市场部;外汇管制部;研究信息中心;商业银行监管和注册部;金融稳定部;国家支付系统部;财务处;法律事务部和总法律顾问部;内部审计部门和首席内部审计师;人力资源部;企业事务部;业务系统和技术部;南非储备银行研究院。
南非储备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在每年偶数月开会决定货币政策。在货币市场,银行的运营除了支持MPC确定的银行利率政策,还要实现储备银行的通胀目标。在货币业务的运营中,储备银行致力于将银行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管理其流动,也致力于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服务效率的提高,尤其是银行同业市场。金融市场内部使用各种法规指管理银行的运营。
(2)商业银行
南非银行体系包括南非储备银行、55家本地银行、5家互助银行、12家外资银行和9家外资银行的分行,还有60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只是办事处只能提供咨询服务和业务联系,而不能吸收存款。

过去几十年中当地中小型银行稳步增长。不过到1999年下半年,这些银行由于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纷纷破产最终退出银行业。2002年桑勒姆(Saambou)银行被临时管制和其后英格兰银行银行被并入莱利银行时,这一下降趋势达到最低点。从1999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到2003年3月底这段时间,先后有22家银行退出了南非银行系统。经过这些中小银行之间的统一整合。而到2004年时,南非本土本地小银行所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从1994年的21.7%变为3.1%。
20世纪80年代南非在国际政治中空前孤立,这使许多国际银行终止了在南非的业务,在1994年,南非民选XX成立前夕,几家国际银行恢复了其在南非的业务。1994年通过了南非银行法修正案,规定不仅允许国际银行在南非开设代表处和办事处,还可以开设分支银行机构,国际银行在南非的银行业务量大大增加。
(3)南非中资银行
2000年以后,中国银行业开始了在南非开设分支机构,并且开始了对南非的金融投资。2001年,中国建设银行约翰内斯堡分行正式营业,中国进出口银行在约翰内斯堡也开始设立代表处。2008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南非标准银行集团的20%的股权,从而成为该银行集团最大的股东。
2、新时期南非银行业的发展
南非在1994年重返国际金融市场之后,在南非注册的银行已经越来越多的在其他国家开展业务。同时,国际银行一直在扩大其在南非的业务。除了进一步扩大加深在南非市场的业务以外,这些外国银行也开始进入南非的劳动力市场。因此,这些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银行的到来成为本地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
南非的各大银行向个人和公司提供广泛的一站式银行服务,而非过去孤立的银行服务。不过,南非一些银行,尤其是小型地方银行和外国银行继续服务于利基市场,在那里他们拥有某种形式的竞争优势。
在南非新XX成立后,南非银行业发展相当稳定。1997年前后,世界出现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动荡和许多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了南非银行部门的稳定。不过,南非银行业在危机中的经历已经表明南非银行部门管理运营非常有弹性,尽管接下来的几年中南非货币大幅度贬值,一直到2002年,银行业的发展还很不稳定,但是由于银行体系坚实的基础,在2003年和2004年开始了复苏。
(1)资产负债优化
南非所有银行的资产负债从1994年12月底的3446亿兰特增加到1999年12月底的7240亿兰特。2004年10月底,总资产已经增加到了14360亿兰特。贷款和垫款在过去十年不断增长,从1994年12月底的2708亿兰特增加至2004年10月底的11040亿兰特。在过去十年间,国内公众存款仍是银行业资金的组要来源,截至2004年10月为888亿兰特(而在1994年12月底这一数字为241.9亿兰特)。
(2)银行的盈利能力
银行部门的盈利能力可以由运营成本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来确定。目前,盈利能力的国际通行标准是60%。在过去,南非银行都能够保持低于或接近这一国际基准。在1999年这一比例增加到60.2%,2002年为67%。2002年的高效率波动表明南非银行业在2002年的前六个月确实遇到了盈利能力问题。到2002年6月底股本回报率恶化之5.4%,资产回报率恶化至0.4%。自2002年以来,盈利能力有所改善,截至2004年10月底,银行部门的盈利能力为65.2%。到2004年10月底,股本回报和银行业的资产同样得到了改进。
(3)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从直接控制到更加以市场为基础的的监管方法的变化一直伴随着南非银行业市场化发展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健全。南非坚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准则。2001年注册的资产风险率由10%变为8%。2004年10月底,银行部门作为一个整体资本充足率由1994年12月的9.5%上升为13%。
(4)不良贷款及总资产变化
在南非银行业的发展史上,不良贷款增长率的下降具有重大意义。在经过1999年3月的峰值292亿兰特之后,2003年12月底为238亿兰特。2004年间,总的不良贷款率继续降至209亿兰特水平。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不良贷款率仍然很高,这仍使银行拥有了足够的可调配资源,。
过去,尽管南非银行部门经历了一个波动变化的过程,仍吸引了许多外国银行的在南非共和国确立存在的兴趣,甚至入股南非的主要银行,如巴克莱—南非联合银行集团和中国工商银行—标准银行的交易,也因此促进了南非银行的快速发展。例如,2008年,尽管受到X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开始下降,南非共和国银行部门的总资产仍在2008年12月达到31770亿兰特的峰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南非国家进入了经济萧条时期,2009年3月南非的银行部门总资产下降了1%,在这一年的剩余时间其资产下降,不过,到在2010年初,南非银行业的资产就开始了增加,从2009年的29670亿兰特增加至2010年6月的30210亿兰特。

在南非,私人银行一直占据着南非银行业的主导地位,排名在前五位的南非银行也一直在南非国内市场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位置。例如在2010年6月,南非主要得银行集团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84%,如果按其所占的市场份额,南非标准银行位居第一,其市场份额达到26%,紧随其后的是联合银行集团,它的市场份额是22%,而第一兰德银行和莱利银行则分别占市场的19%和18%。下表就是南非国内私人银行以及国际银行机构截至2010年6月底的资产和他们所占得市场份额。

(5)南非的外国银行
自从南非重新融入国际社会,国际主要的银行重新进入南非市场,开设分支机构或者设立代表处。到2004年,外资银行在南非已经拥有相当大的资本力量,按照在南非金融市场所占的份额,这些银行分别有:

南非的外国银行一般仅仅关注大公司客户和个体私人银行。虽然外国银行主导了南非经纪产业市场,但却不重视普通零的售市场。最大的外国银行花旗银行(X)在2004年5月资产大约420亿兰特,占行业总值的3%。其他的外国银行和他们的分支机构有摩根大通银行(X),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企业及投资银行(前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德意志银行。2004年7月,已经有15家分支机构,6家子公司和43家外国银行办事处。外国银行的到来,加速了在南非利润丰厚领域的竞争,
如投资公司和银行,像花旗银行也提供资产管理服务。事实上,这些银行最初只是为外国投资者开发本地市场提供服务。
在南非共和国,银行业等服务部门以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等和高收入人群。但是,自从南非曼德拉新XX上台执政,南非国内逐渐实现种族和解,来自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取消之后,新南非重新融入国际社会,南非经济也因此开始复兴,使得来自黑人低收入人群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此外南非新XX也在2002年和2003年通过了《金融服务宪章》,这意味着南非的主要银行已经开始,而且也必须吸纳低端市场的小额借贷者。但是,南非大多数黑人的储蓄不在正式的银行部门,而主要在像南非黑人称为“斯托克威尔”(stokvels)这样的小型的金融管理机构。
(6)银行业的支付系统和信贷
2000年以后,南非信用卡,私人(购物)卡和抵押贷款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也影响到南非银行业信贷发展的改变以及银行交易方式的重大变化(如表所示)。到2008年12月底,ATMs机的总数量和四大银行(联合银行集团,第一兰德银行,莱利银行,标准银行)分支银行的总数量分别达到22920和2644个。南非国内ATMs的使用发展迅速,下表中可以看到在南非国内,ATMs的数量从2004年2月到2008年12月增加了8597个。ATMs的交易数量在2005年到2009年间增加了65%,交易金额增长了90.3%。

下表则表明了在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间所有金融机构国内信贷发展水平。在此期间,信贷发展持续疲软,国内总的信贷发展仅仅增长1%。这可能与经济发展有关,国内经济发展导致货币机构遵循严格的借贷措施和客户不愿承担更多的更高水平的债务,在投资上更趋于保守。

(7)盈利能力
抵押资产的回报率和资产的回报率对银行部门来说在2010年6月分别降低了15.3%和0.97%(在2009年6月分别是17.5%和0.99%)。银行部门的效率恶化了,因为成本/收入比例从2009年6月的49.4%增加到2010年的53.4%。运营成本从2009年6月的734亿兰特增加到2010年的811亿兰特。在2010年利润记录是2822亿兰特,比2009年6月盈利记录值降低2%。
(8)南非银行业就业贡献
根据南非统计局劳动力调查报告(2010年第二季度),金融行业是国家第三大就业领域,占就业总人数的13.1%。正如下表所述,2009年底银行部门雇佣人数达到150619人。在豪登省雇佣人数最多(占60%),接下来是西开普和夸祖鲁—纳塔尔,分别占12%和11%。雇工人数最多类别的是办事员和行政人员,占雇佣总人数的59%,接下来是经理人为21%。

五对中国与南非两国银行业对比的思考
(一)内在原因
历史表明,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反过来,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又对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以南非标准银行为例,在1992年到2010年间,南非标准银行经过不断的兼并收购,建立全新的营销网络,扎根南非,立足非洲,放眼世界的战略,利用先进的管理和业务优势在非洲快速的收购整合,同时利用南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迅速向外扩张,开发新的国际业务。最终实现了公司的突飞猛进,总资产从最初的211亿美元增加到1816亿美元,贷款额从166亿美元增加到836亿美元,净利润从1991年的1.1亿增加到2010年的15.3亿美元。业务遍布全球。在公司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标准银行积极参与南非新XX推行的提高黑人经济实力计划(BEE),加大力度培训提拔任用公司的黑人员工,提高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和做好公司营业风险的管控,最终保证了公司在快速扩张的同时继续保持着公司的高效运作。与此同时,标准银行的国际化战略非常出色,2000年以来,南非标准银行逐渐加快了对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投入,积极推动与中国、印度和巴西等亚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的银行业的业务往来,使公司在业务国际化的同时,股东也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比如在2007年与中国工商银行的合作。该项业务,使以标准银行为代表的南非及非洲银行集团大大扩展了在远东尤其是中国的影响,为南非公司在中国的融资以及公司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企业获得了进入南非及非洲市场的桥头堡。

中资银行的跨国并购开始于1993年,最初的交易主要局限在香港;之后,中资银行才开始逐渐的向东南亚、北美、欧洲、大洋洲和非洲等世界各地扩张。此种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国家总体实力发展势头强劲,人民生活水平上升,再加上由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以及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所致,相比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南非等非洲国家而言,中国居民储蓄率极高。因此,中资银行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当中,所获得的存款要远高于其贷款。中资银行在进行海外战略时,底气十足。正如一份来自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报告《2008年BCG100新全球挑战:快速发展经济体百强企业如何改变世界》表明,来自快速发展国家的前100家企业中,来自中国的就达到了41家,其次是位居第二的印度有20家。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后起之秀,中资机构的经验明显缺乏,经营业务的范围和经营模式、营销手段也比较有限。相比之下,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起,南非标准银行就确立了为其客户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立足于南非本土及非洲大陆,一步步推进全球化战略。纵观南非标准银行20多年以来面向海内外的发展基本都围绕着这一基本的战略主线。通过在非洲和国际上的大规模收购和整合,南非标准银行最终发展成为非洲大陆最大的金融机构,为公司赢得了可观的回报。相比之下,一些中资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自身的技能,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最终增强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基本原因在于,作为金融机构,在南非其银行体系的构成有所不同,南非银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私有银行,南非XX只是在现行法律体系之内,严格遵循着《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系统实施监管。而在中国,有强大融资能力的银行主要为国有银行,直接或者间接受控于中国中央或者地方各级XX。其业务的运营相对于南非的同行而言则稍有些逊色。
(二)生存环境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了10%,快速发展的经济必然需求大量的资金支持,这给了中国银行业巨大的上升空间和市场需求,有利的宏观环境使得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和利润有了巨大的提升。但另一方面,过去十年中,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房地产行业发展最快、获取利润再高的时期。在中国许多地方,地方XX在城镇化初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再加上长期的债务积累,便不可避免的把目光转向了农业、农村和农民身上。同南非一样,作为财富来源的土地是最佳选择,用各种手段从银行手中获得大量的贷款,对获取的土地进行初期开发,再以高价出售,进行房地产的开发出售,从中获取高额的土地出让金。2000年以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大量商品房的建设,各种产业园区的重复建设以及随后出现的空置厂房的废弃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去并未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长久的效益,反而因此加剧了地方XX的本已存在债务危机,也加深了地方XX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甚至无法承受土地出让金的缓慢增长。土地出让金的升值程度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相互影响。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时,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可以充当货币保值和增值的重要来源,也为中国金融业的繁荣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一旦经济的发展出现波动,比如,2008年X次贷危机,人们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不足时,银行业的冬天就悄然而至。撤出股市,购地买房就成了货币保值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房价的高涨便不可避免的到来。此中的原因在于,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遗憾的是作为中国市场最大消费群体的普通民众,却无法享受到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社会生活成本的高涨与收入的反比例增加使普通民众的消费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也为经济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房价的趋冷便不可避免。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将使地方XX无法收回土地开发的初期或者后续投入,地方XX的债务问题也将无法承受,商业银行所借贷给地方XX贷款也将无法收回而成为死账或者坏账,资金安全将面临巨大的考验。
实际上,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资源的调配者,中国商业银行的困境还不仅仅于此,在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银行曾向房地产开发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另外还有一些贷款直接或者间接流到了房地产市场,在中央XX对房地产市场的强力调控和市场购买力不足的情况,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商业银行都将出现资金的短缺,甚至可能破产出局。房地产行业的危机会进一步蔓延到银行和相关行业,如钢铁,水泥、建筑等。最终可能引发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危机。所以,中资银行向海外市场的扩张将与南非的同行不同,在同国际金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有能力立于不败之地的只有拥有强大融资能力并获得国家支持的少数几家国有大型银行,而中国普通商业银行则先天羸弱。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如果说21世纪以前的中国经济是促进中国银行业高速发展的话,那么,当今我国的银行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上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三)路在何方
面对着已经出现的金融业的危机,除了遏制地方XX掠夺土地的原始欲望之外,长远之计,还在于深化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给银行业松绑。例如,可以将商业银行从XX的政策性贷款中独立出去,使完全市场化,提高其盈利能力。而对与地方XX的经济发展的贷款需求,则可以成立股份公司融资或者成立政策性的贷款银行。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扩张,除了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自身的结构转变,并设立相关投资金融合作的管理、技术专业人才培训的专项基金。
21世纪的经济竞争,以银行业为基础的金融业的竞争是重中之重,西方国家领先世界数百年,与其先进的金融管理体制是分不开的,南非银行业在历次危机中表现就是明证。我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在经济总量上领先世界是不够的,必须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改革,建立完全适应现代国际竞争的金融体系,大力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建立和扩大人民币的离岸市场,扩大我国在世界金融行业的影响力。随着我国海外战略的不断实施,对外贸易的扩大发展,同时又由于世界各国的不均衡发展,我国所面临的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调查越来越多,再加上西方别有用心者的陈词滥调,对我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改变此种不利局面,除了下大力气发展科技实力,将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服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先进的金融管理和融资体系,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吸引外资的同时推动我国金融资本向海外市场的扩张经营,提高我国金融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深度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和国际分工,确保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水平,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既可以充分的利用所在国市场的资源和能源,提高所在国的就业率,又可以绕开各国设置的贸易壁垒,强化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最终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六南非金融业未来的发展——建立非洲区域金融中心
南非金融部门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上面已经提到。只要金融部门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国内的客户,其规模和提供就业等方面的能力最终将受制于国内经济的规模大小。而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金融部门,可以做得更大,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外汇。因此,金融枢纽带来的直接利益就是对就业,GDP的贡献,和外汇收入的巨大提升。
成为非洲的区域金融中心,南非占尽了天时地利。非洲需要一个金融枢纽,筹集重建大陆所需的巨额的资本。同时,非洲国家金融系统也需要重建,这样才能调动资金和减少到许多非洲国家投资和贸易的较高的风险。
金融中心有三个必要元素,即自身众多的金融人才,许多外资金融机构的存在,组织完善和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市场。三者共同创造筹集资金、投资及管理风险方面的优势。南非应该把自己定位于此,这一政策将影响到进入或即将进入南非的外国金融公司,为南非金融业的发展拓展新的领域。
(一)资本及金融人才的流动性
1、智力因素
金融中心在提高效率、创新和流动性方面对提高国内实体经济的经济表现意义非凡。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对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做了形象比喻——经济的“大脑”。他认为:运作良好的金融系统在为资源(资本)选择最佳受益人方面作了很好的工作。相反,运作不良的金融体系,往往在低效率的分配资本投资。在选择项目的第一阶段。金融体系必须继续监管资金的使用,确保他们能够被有效利用。在这个过程中,还提供一些其他功能,包括降低金融风险,增加流动性,并传达市场信息。所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2、资金因素
提高市场效率,增加流动性是最普遍的措施。只有资本流动时,交易才能最有效地传递信息。换句话说,价格能够反映潜在价值,而不是被扭曲。莱文(1996)的研究表明,即使受到经济和政治因素制约,股市的流动性与资本的积累和生产率同步增长同步。流动性能够以最小的价格延迟或影响购买或出售资产。在一个缺乏流动性的市场,必然出现导致对交易者的交易不利的价格变动,这使它很难作为投资者获利或改变不利位置。最重要的是,由于缺乏流动性,使它很难管理下行风险。此外,因为流动性不足,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受限,市场的规模将逐渐萎缩,也存在着裁员的风险。如1997年东亚金融市场风暴对于东亚各国和2008年缘起于X的金融危机,对当今世界各国的打击至今未恢复。
流动性的表现通常有四个方面:宽度,即证券买卖的价格差;深度,可进行交易并给定投标报价的证券金额;即时性,进行交易的时间;弹性,当一个比较大的订单被市场吸收消化后,价格恢复到交易前水平所用的时间。流动性的重点在于从更大的金融中心获得利益,拥有内在优势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流动性是资产的自然升值,金融中心的重心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交易的及时性和深度方面,并时刻注意自我强化。机构投资者的流动性的具体需求是基础设施完善,高效的批发市场,可以迅速处理非常大的交易。
(二)外资进入和本地资本
自南非1994年重返国际社会以来,一些外国资本已经进入南非的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在证券业,短期保险和投资银行业,外国资本一直占据着显著的份额。外资的进入将加速创新,增加产品的可选择性,提高监管标准,并加速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价格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大部分外国参与者也将使金融服务从南非出口到非洲其他区域。但由于南非法律,在个人信贷,中小型企业贷款和长期保险等重要金融活动中,外资银行的服务仍然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些市场由南非四大银行主导。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非一直欢迎外国资本收购本地金融企业。一般情况下,在南非注册的外资控股企业和南非本地资本控股的企业中,南非决策者和监管者并不歧视任何一方。但另一方面,南非的政策也存在明显的限制,在某些情况下禁止,在南非注册的外国公司的活动。例如,在南非经营的外资银行的分支银行不能依靠其母公司的资本,在自己控制的上岸(on-shore)资本上,有一个较高的最低资本额限制;外资银行分支银行不得进入零售银行市场;外国注册的公司禁止经营保险业,除非外资企业在南非国内设立子公司;外汇管制和金融法规在某些情况下也有抑制外国公司提供跨境服务的作用。
在南非服务市场,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仍占据一定的优势。南非法律的部分内容对跨国集团的母公司有利,如信贷评级,有利于公司的经营过程,从而产生规模经济,并有效地在全球分配资源,尤其是资本。因此,尽管南非监管者一直限制,所有的拥有执照的外国银行仍然选择设立分支机构,而不是拥有独立法律实体的附属公司。
(三)银行与风险管理
银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通过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总额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来衡量。经验表明,银行的发展水平也会刺激经济增长,银行部门和股市的流动速度比任何部门都快。因此,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经济的长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莱文认为,理论上所有国家不一定需要国内股市,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居民和国内企业到股市去购买,出售及发行证券,获得贸易及发行证券的能力,以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
银行行为的社会成本巨大。除了解决危机的直接成本超过了GDP的10%之外,危机的输出成本更加巨大。银行危机可以使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甚至是经济危机,并可能在几年后再次出现。金融风险的出现一般有三种。首先,贷款还款到期的日期错配,如短期资金错配给长期借贷。其次,货币错配,如外币债务用于产生本国货币项目。第三,信贷风险,指侧投资者过分乐观,投资价格过高的资产项目。
当市场改变时(如外国投资者在市场上频繁改变对回报率,风险或流动性的期望)这对整个金融体系来说是麻烦。货币与资产价格的下降意味着真正的财富损失,其中大部分是由银行部门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中介承担。期限错配可能引发流动性问题,货币错配和信贷风险一起会产生流动性和偿付能力问题。资产负债表通过经济发展被放大,最终导致银行系统遭到严重削弱。在市场的金融产品的投资组合,由于贷款的减少及亏损是资本受损,银行将进一步减少放贷,以保证资本的充足率。脆弱的银行系统,将因为大量的呆账坏账而不愿意提供短期信贷,使经济进一步疲软。在此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长期信贷已经完全干涸。
(四)非洲的活期储蓄和投资绩效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进行投资,以及如何投资,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大相径庭。尽管撒哈拉以南非洲(不包括南非)在1990-1995年期间斥资1720亿美元,占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这个投资比率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仍无法满足持续的高增长。而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也表明在1995年,发展中国家用GDP的27%致力于国内投资,而该地区是18%。储蓄方面也有类似的差距。1995年,非洲13%的储蓄率相比于发展中国家非常的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要实现持续的增长,该地区将需要提高投资水平和资本的可用性。
发展中国家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都依赖外国资金,两者的差别在于其投资和其国内储蓄的差距。1995年,资本流入这两组国家的平均国内生产总值的5%。关键的区别在于流入资金的来源地。非洲历来倚重官方渠道,即其他国家的XX和国际援助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流入非洲的官方资本几乎占了2/3,其余1/3来自如银行,投资机构和企业。相比之下,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来源几乎90%来源于个人。只有10%来自其他各国XX和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非洲不能仅仅依靠官方资本,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XX正在削减对外国的援助和发放贷款的支出。
从投资目的的效果看上,官方贷款比不上私人资本。私人资本流动携带着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或更有利于经济复苏的价值。例如,私人资本进入一个国家直接带来了新技术和管理技术、资本组合流量,帮助当地的金融市场变得更具流动性和成熟。另一方面,官方资金,通常用于建立民营经济和国内金融市场。事实上,如果使用不当,官方资本也可能扭曲政治经济和延迟改革。当然,官方资本携带的价值信息与他们带来的效益也是实实在在的。
官方资本和私人资本无所谓孰优孰劣,有一点是毋庸置疑,官方资本流动,无法获得最大程度的投资融资。非洲地区需要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重点吸引私人资本。由于来源不同,流向非洲的资金类型与发展中国家明显不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资金流是直接投资和资本组合投资,每种形式都有超过1/3的资金净流入。只有29%是银行债务。在1978-1982年期间与以前明显不同,主要是银行贷款。进入非洲的资本仍然是债务。在20世纪90年代,债务和资金流有一半以上进入非洲,其中外国直接投资占20%。非洲应该学习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本引进多元化,即吸引包括贷款,证券和股票等在内的所有资本源,这就需要建立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地区或国际金融中心。吸引投资者直接该地区。
(五)非洲的未来资本需求
考虑到非洲未来的资本需求,也注意到资金来源的安全性因素,区域金融中心的角色非常明显。世界银行每年公布的《世界发展指标》显示2000年以来,非洲地区经济增长强劲,如2000到2008年间,非洲的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4.9%,200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48个国家中20个增长率超过5%。石油出口飙升和石油价格上扬加快了安哥拉、乍得、尼日利亚和苏丹等产油国的增长速度。而15个非产油国自1995年以来的平均增长率也达到5.3%,显示出它们具备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反过来,这也需要的投资水平相应增加。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4年,该地区的投资增加到GDP的25%,而这个水平仍然低于1995年发展中国家的27%的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当时亚洲太平洋国家所达到的水平,在他们的高增长时代在36%左右。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由于国内储蓄水平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除南非)的发展资金高达600亿美元。这毫无疑问将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一困境只有两个途径,即动员国内资本和吸引外国私人投资。而这两种途径都需要建设更好的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
(六)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资本市场充分的流动性,拥有大量优秀的工作人员和外国机构。这些元素一起产生持续的效率和创新能力,进而带来更多的流动性,最终产生更多的优秀人才和大型金融机构。这是发展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动态发展过程,最终在未来的金融中心实现超越自我,通过创新和效率(即低成本)吸引更多的上市公司和更多优秀的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投资的全球化发展伴随着高利润和高风险,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速度很快。一些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废除金融管制和解除国内金融市场管制来鼓动资金回流。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增加与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同步进行。在面对世界其他国家竞争时,与邻国走一体化道路,扩大经济规模,可以有效的获得所需的地区的资源,人力和技术资源。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正在逐步增加,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发展,使地区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已经迫在眉睫。
南非银行部门因为日益发展,扩大了在非洲和国际上的市场。作为一股新兴力量早已经崭露头角。最大的四家银行通过兼并和在非洲,尤其是在南部非洲建立分支银行网络,已经在非洲大部分地区占据支配地位。全球化已经持续推动一些南非的基础银行像投资银行已经在伦敦和纽约股市上市,并使一些外国银行投资南非。
显然,对南非来说,主客观条件都已经具备,与南部非洲国家走一体化道路,利用国内发达的银行业体系和在非洲首屈一指的经济规模,成为南部非洲地区的金融中心,为南非也为南部非洲谋取更大的发展道路。
七中南经贸合作
南非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也是非洲大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其生产总值约占非洲大陆的三分之一还要多。南非经济最初以农牧业为主。直到19世纪下半时期,南非发现了钻石和黄金,其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推动,采矿业和制造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经过一个半世纪地采矿业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南非的采矿业已发展成世界领先的行业部门,并且建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现代化的农业部门。另外,南非自从1921年建立南非储备银行以后,也已经发展了完备的金融体系。但是,南非经济结构存在着重大缺陷,其国内建设资金严重依赖对外出口和外国资本的投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南非国民党上台执政,逐渐完善了其白人至上的种族隔离制度,也因此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外国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南非,最终导致南非经济逐步衰退。1994年,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建立了种族平等的民主制度,实现民族和解,进行民主大选之后,外国资本大量进入南非国内市场,再加上南非新XX政策的积极引导,南非的经济形势不断的好转,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开始加快,更重要的是,自从2010年12月,当时的“金砖国家”合作轮值xxxx国中国与其他几个成员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一致商定:决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该决定进一步加强了“金砖国家”同南部非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维护了新兴市场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和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利益,拓展了“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领域。对南非来讲,使得南非增加了一条形的融资渠道,扩大了贸易市场,同时,南非作为南部非洲经济实力最强和最为发达的国家,必将作为金砖国家投资和贸易的中转站而获益。
中南经济结构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南非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成为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国。2000年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带动下,中国对南非飞的投资日渐活跃,近年来,我国对非合作逐渐出现新的特点。第一,领域丰富。涉及采矿、金融、制造、旅游等多个行业。第二,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独资、合资、参股并购及与第三国企业合资。第三,主体多元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从业者等,各有所长,相互补益。同时,我国XX积极支持中南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为双方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已经进入南非设立分行或者代表处,提供国际结算、贸易和融资等服务,融资领域涉及制造、能源、通讯、店里、供水、交通等行业。
我国对南非出口的产品种类众多如机电产品、服装及辅料、高新技术产品、纺织纱线和鞋类等;我国从南非主要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钻石、钢材等。双方投资合作逐年递增。值得一提是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斥资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中资银行最大一笔海外收购项目。2011年10月,巴西证券交易所、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印度孟买证券交易所、中国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和南非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在南非举行的国际证券交易所联会会议上宣布成立联盟,并于今年3月30日起将各成员交易所的基准股市指数衍生产品在各自的交易平台上互挂买卖,此外还计划合作开发代表“金砖国家”的新股市指数相关产品等。2012年3月29日金砖五国的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多边本币授信总协议》和《多边信用证保兑服务协议》,意在稳步推进金砖国家间本币结算与贷款业务,为各国间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服务。这是金砖国家合作的又一大突破。此外,金砖国家还将设立自己的合作开发银行——金砖银行。这些合作机制,都将稳步扩大本币结算和贷款业务规模,服务于金砖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1、我国与南非合作的主观动力因素
A.我国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2010年,我国经济规模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自从2006年2月底达到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的850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而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1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31万亿美元。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大,而国内重要的战略性能源和资源的储备量以及产量有限,我国对这些能源和资源的进口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依赖性也相应的增强。比如石油,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家以来,原油对外依赖程度从1993年的6%一路飙升,其消费的进口依赖程度就从2000年的20%增加到2008年的49%;2012年我国原油对外依赖程度增至56.4%,当年进口原油27109万吨,同比增长7.3%,2013年原油进口量预计将增至2.85亿吨,届时原油对外依赖程度将突破60%。还有钢铁,2003年,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家,当年进口铁矿石1.48亿吨,对外依赖程度为45%,到2008年进口铁矿石增至4.44亿吨,对外依赖程度为56%,而201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6.86亿吨,对外依赖程度升高为60%。此外,还有有色金属对外依赖的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了解决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困境,2000年,我国XX正式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的完善法律法规,出台各种措施,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开展业务,同时寻求新的资源和能源供应的多元化,解决我国即将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般而言,作为开放性的经济贸易大国,对能源和资源的进口量巨大,应该对所需要的能源和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决定权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但实际上,我国所需要的重要的国际性战略资源和能源的供应,大多数都是由极少数的大型跨国公司所垄断。例如,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和澳大利亚的力拓及必和必拓三大铁矿石控制了世界70%以上的铁矿石资源,而在能源方面,西方的国际石油巨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国际原油生产供应的绝对优势。因此对中国而言,鼓励中资企业走出国门既是企业竞争所必需的,更关系着中华民族实现百年复兴的重任。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国有资产控股的能源及资源企业,开始不断单独或者与外国公司联合参与收购或并购国外能源以及资源企业或者股权,例如,在2004年中石油(CNPC)在伊朗、毛里塔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签订7个勘探开发合作项目;2006年中海油(CNOOC)以2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尼日利亚Oil&GasAssets能源公司的全部股权;2006年,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赞比亚谦比西铜矿获得8个区域勘探权;2009年中国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出资4亿美元收购赞比亚LuanshyaCopperMines公司的资产。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对内外政策逐渐完善,我国的企业也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必将有更多有实力的中资企业迈向海外。
B.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需求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产业链,尤其是制造业,继续从发达国家或者发达经济体向欠发达的经济体转移,同时,也伴随着我国国内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各个行业向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升级,导致单纯的生产、制造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狭窄,市场竞争力也越来越低下,经过三十年发展,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会越来越产生强烈的对外投资的需求和欲望,以期望继续发挥现有设备生产能力,进一步开拓生存的国际空间,为企业的管理及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升级和更新换代,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赢得生存空间和渠道。因此,通过对外投资,将我国本土与投资目标地结合起来,强化在市场中的优势,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地位的最佳途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通过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世所罕见,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在国际先进资本进入我国国内市场的同时,其所拥有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入到我国,这无疑增加了我国国内企业的和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推动着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加,其结果就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加,例如,在2001年底,我国外汇储备2,122亿美元,2008年底突增至21,316亿美元,到2012年年底,更是达到3.31万亿美元,十多年间增加十多倍。充足的外汇储备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提供了充足的保证。
C.资本实力的提升
最近几年,人民币币值的坚挺与升值,也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能力,同时,也降低了我国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成本。2008年,源自X的金融危机扩展到全世界,与受到金融危机沉重打击的欧美列国相比,由于我国能国内金融市场的优先开放,和稳健的金融货币政策,再加上2008年,我国XX推出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无疑具备了资金充足的比较优势。再加上我国财政收入年年增加,几大国有控股银行充足的资本,良好的现金流动和盈利能力作支撑,当今时代的中国企业,正在面临着向国际市场开拓领域的最好时代。
2、我国与南非合作的客观基础
A.南非自然资源丰富
众所周知,南非是世界上五大矿产丰富的国家之一,除了石油和天然气之外,南非几乎拥有各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尤其是战略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南非蕴藏有60多种矿石,黄金、铂类金属、锰、铬、钒、铝硅酸盐的产量和储量均居世界前列。根据南非矿务局的数据表明,在2005年,南非所探明的黄金储藏量为36000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0.1%而且主要集中在威特沃斯兰德地区的金矿地带,其铂族金属蕴藏量约70000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7.7%,锰金属的含量为40亿吨,占到世界总储量的80%。钒金属储量1200万吨,所占世界比重31%。南非矿产重要资源如下表所示:

对于南非来说,除了是举世瞩目的资源大国以外,还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完善的金融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交通设施,健全的法律法规,相对于其他非洲国家来讲经济门类齐全,工业基础比较好等种种优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非洲一直都是投资者关注的一个核心区域,其主要原因就是这块大陆现在和将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在这块大陆上自然资源异常丰富:如黄金、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以及铜矿等。另外,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从南非到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和拥有14个成员国,一亿八千万人口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各个国家的交通都非常便利。同时南非还是中南美洲新兴市场同南亚各个国家和远东的新型工业化国家之间的海运中转站,南非高度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火车和航空设施使得人们出行及货物的运输异常高效舒适和便捷。南非海洋运输业非常发达,也是世界海上贸易的大国,其海港吞吐量巨大,也几乎是南部非洲几个内陆国家唯一的出海通道。另外,南非空运业发展也非常迅速,南非航空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50家航空公司之一,南非主要的国际机场有约翰内斯堡国际机场、德班国际机场和开普敦国际机场。而且,南非的国际机场也是南部非洲多个国家重要的飞机中转站。作为非洲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南非共和国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中的影响力也最大,同时也是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组织的主要成员。
C.南非的政治需求
由于南非白人XX长期推行种族隔离政策,使得国家的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白手中,这就造成广大的黑人生活长期贫困,南非国内两极分化极其严重,为反抗白人XX的暴行,以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为代表的黑人政党带领国内黑人进行了长期的反抗,罢工事件和国内的暴力事件此起彼伏;在南非国外,由于国际社会对南非的制裁,外国资金的大批撤离,最终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非国内经济形式的逐渐恶化,国内外债台高筑。国民党党首德克勒克继任总统后,白人XX释放曼德拉的政治犯,开启国内政治对话进程,最终实现国内大选。新南非诞生之后,南非对外奉行友好发展政策,积极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合作与发展政策,致力于缓解国内种族、部族的冲突,推动国内政治的稳定。在经济上推出“重建与发展计划”,发展振兴国内经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积极吸引外资,终于出现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逐年上升。
D.南非的外部优势
由于历史的原因,南非共和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比较密切,在新南非XX成立之后,相继加入了多个国际和地区间的组织,同时也与西方国家签订有许多个关税条约,以促进南非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并且吸引欧盟各个国家向南非进行投资。如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谈判,南非与欧盟签订了《贸易、发展和合作协定》,该协定于2000年1月开始实施。根据该协定南非与欧洲联盟之间的贸易将在十二年内实现自由化,并且欧盟也将废除南非产品出口到欧盟的95%的关税,并且其中大部分的关税在2002年前完成。协定还规定了南非大部分的农产品可以自由的进入欧盟市场。为吸引外国的投资,南非XX还制定了“全球经济战略计划,其内容就包括了,立足于非洲市场,同时加强南非与与南非经济有较大互补性的亚洲和拉丁美洲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并且通过开展相互之间的国际合作,以吸引外国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向南非的投资,最终建立以出口为导向,具备在国际市场上有比较强竞争力的国民经济体系。
在南部非洲共同体内部,根据1998年8月签署的贸易自由化的相关协议,南部非洲关税同盟诸国家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共和国、莱索托王国和斯威士兰与南部非洲共同体其他诸国家将实现相互贸易中的93%的自由化,并且在未来的八年内将取消地区之间90%的贸易关税。这意味在南非当地投资建立的企业将更有利于在南非及南部非洲共同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壮大。
3、对中南非经济合作现状的分析
我国对南非的投资具有不平凡的意义。中国与南非之间的在开发矿产资源方面的合作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战略能源与资源来说,无疑起到极大的缓解作用。自2007年以来,国际铁矿石、石油等大宗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升降不定,给我国国内的相关产业和企业的经营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国国内企业直接投资南非,或者实行合资、兼并收购、控股或者参股南非的资源的的勘探、开发以及生产,对于增强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战略资源与能源的控制权和价格决定权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自从中国同南非共和国民选XX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我国的大型国有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相关企业纷纷加入了对于南非的资源的直接投资或者是国际并购行动当中。1996年11月,中钢集团公司的子公司EAMI同南非北方发展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中钢南非铬业有限公司,拥有储量5000万吨的矿山,设计年采矿能力40万吨,是当时中国在南非最大的资源型投资项目。2005年,甘肃省酒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在南非投资铬矿开采和铬铁合金冶炼项目,不仅如此,根据我国商务部消息,在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又核准了酒钢集团的二期投资项目。南非制造业门类齐全,技术前景,但主要集中于主要的工业部门如钢铁、金属制品、化工运输等,其中钢铁是南非的支出产业,有六家大型钢铁联合公司,130多家钢铁企业,但是在轻工业部门,如纺织服装等行业南非却缺乏竞争力,产能有限。自从中国与南非建交以来,在双方的贸易中,服装纺织品一直是南非进口的重要商品。而在中国内,由于服装纺织等轻工业处于产能过剩,也频繁遭受国外的反倾销调查,因此,中资轻工业投资南非,既可以绕开贸易壁垒,缓解摩擦,还可以利用南非做突破口,扩大中国纺织服装业同欧美及非洲市场的贸易量。这充分表明,在未来中国同南非共和国未来的合作空间极为宽广。
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在向南非寻求投资的同时,如果注重发挥南非本土市场的作用,扩大覆盖面。并且利用好南非国内基础设施完好,熟悉非洲大陆尤其是南部非洲国家具体情况的优势地位,同时加强对南非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联系以及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开支提高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更有利于提高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同时对于实现我国确保能源和资源安全战略来讲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走出去”战略来讲也颇为重要。
长期以来,南非吸收的外国投资主要来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以欧洲为主,在南非的外国投资中,欧洲国家的投资占到约70%,而美洲占到了约20%,而在对南非的直接投资当中欧洲列国更是占到了90%,在南非的外国资本当中,前宗主国英国的资本最多,占到了大约40%,紧随其后的是德国和X。中国对南非投资起步比较晚,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投资的规模比较小,但是增长速度比较快。自中国同南非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方高层往来不断,签署了大量的双边或多边的各种文件和协议,有力的促进了中国同南非的经济贸易往来,也促进了中国与南非之间经济金融合作的增加。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4年中国公司在南非共和国完成工程营业额达到2289万美元,新签合同为4781万美元;到2004年年底中国公司在南非累计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为8875万美元,签约合同金额达到4.8亿美元。2004年,经过中国商务部批准或者备案,中国在南非共和国设立的仅仅非金融类的中资企业就有12家,中国协议资金额达到2.4亿美元。同一年,南非共和国对中国的投资项目为87个,合同的资金为1.6亿,实际使用的资金1.09亿美元。截至当年年底,南非共和国对中国累计直接投资项目421个,资金达到4.9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2亿美元。到2005年底,中国在南非的协议投资额就达到2.53亿美元,南非在中国的协议投资额为7.7亿美元,实际到位的投资额为3.1亿美元。到2008年年底,中国在南非的直接投资额增加到了8.3亿美元,涉及到了制造业以及服务行业的各个领域。包括纺织服装、家电、机械、食品、建材、矿产开发以及金融、贸易、运输、信息通讯等。中兴、华为、海信、中钢、酒钢和紫金矿业等中国企业已经在南非建立了生产基地,并迅速打人非洲大陆市场。其中,中钢集团是投资南非的最大的中国企业,它在2008年与南非林波波省北方公司建立合资企业,该项目是中国在南非最大的资源性投资项目,包括一项年产40万吨的铬矿矿山和12万吨的铬铁冶炼厂。其矿山探明储量4500万吨,相当于我国铬矿储备总量的4到5倍。根据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6月4日的报道,位于中国西部的国有矿业公司金川集团(JinchuanGroup)将出资2.27亿美元,收购南非小型矿业公司戴维斯Wesizwe51%的股权,同时,中方还将提供6.5亿美元的项目融资,已开发位于比勒陀利亚以西勒斯腾堡附近的旗舰项目FriSChgewaagd-Ledig。
自从2002年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在过去十年的时间内,中国对世界经济组织、国际组织和其他经济外交机构的影响力逐步攀升。例如:根据《上海商报》2010年4月25日的报道,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186各成员国投票通过的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当中,中国、印度和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的股权提升了3.13%。其中,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仅次于X的16.36%和日本的7.9%。最近几年,中国作为全球新的主要债权人,成了许多银行、矿业和制造业等行业的投资者和放贷者,毫无疑问,这直接促使中国更加深入的参与到了世界的金融业活动当中。当前的中国以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庞大的国内消费潜力,确保了中国在未来的时间内必将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可以说未来世界的发展必定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息息相关。在2008年,缘起于X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全球以后,世界经济纷纷遭受重创,甚至至今仍未清晰的显示出复苏的迹象。即使在此严重形势下,中国由于独特的人民币汇率管理措施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安全保障,在经历了几个月的轻微冲击之后,中国经济已经率先从世界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渐成熟以及国内资本的逐渐增加,再加上中国XX一直大力倡导中国企业向外投资,中资企业的对外投资和兼并必将持续增加。而且,在此项政策的保证之下,对资源和能源的管控以及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国所需资源的运输和输送网络的控制会被置于重要地位。但是一般而言,在一个产品生产包括产品开发设计、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分销、零售推广等等七个部分,在此七个组成部分中我国能拥有的可能就是生产制造技术,因此,中国虽然已经是制造业的大国,却远非制造业的强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国内就存在了关于“中国制造”产品存在的小额价值链的问题。例如在中国制造的衬衫,在西方的商场中可能会买到100到200美元,但中国真正的生产企业只能拿到10美元,甚至更少。而对于一些具有战略价值的产业链的收购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寻求具有管理经验、技术专长、创新体系、优秀品牌、销售渠道和有全球客户的对象是当务之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而金融部门的海外扩张则相对更晚,中国工商银行同南非标准银行的合作来的恰到好处,堪称典范,这一合作项目,中国金融集团不仅可以向南非同行学习经验,实现海外扩张的战略,还拥有了一个便捷的支持网络,有利于中国公司渗透到非洲,或担任商务的服务供应商,或者通过融资渠道就近占领非洲市场,以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同西方同行的竞争。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多是以资源消耗巨大、污染非常严重的、技术低下、劳动密集的、附加值不高的产品的生产加工、装配与制造,在现行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居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也与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地位极不相称。同时,也非常容易遭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五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最多的国家。仅仅在2010年一年时间内,中国就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6起,涉案金额达到71亿美元。此种窘境,与我国三十年中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是分不开的。因此,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推动企业向生产供应链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升级换代,淘汰落后的产能以及过剩的产能显得极为必要。具体到中国与南非之间,南非的轻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乏力,中资企业加大对南非的投资既能实现国内产业的升级淘汰剩余产能,又能绕开贸易壁垒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双赢。
在金融合作领域,中国同南非共和国的合作从无到有进展迅速。中国工商银行在2008年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2009年7月,中国建设银行与南非第二大银行集团——南非第一兰特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另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09年9月,南非标准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澳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中国中信银行在澳门签署协议,据此中国银行团将向南非标准银行集团联合提供10亿美元的的贷款。这是南非金融机构在华获得的最大的一笔商业贷款,也是标准银行首次通过银行团的方式在亚洲金融市场上融资。当前,中国与包括南非在内的非洲国家之间的大部分融资活动都是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进行的。而中国开发银行在其中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设立了规模为5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主要用在支援非洲的农业、制造业以及能源工业,同时还向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中非发展基金2009年3月已经在南非设立了办事处,旨在鼓励中国企业投资南部非洲,目前它正为在南非的多个电力和可替代能源相关项目的融资提供评估。
2010年12月,南非共和国正式加入“金砖四国”,中国同南非共和国在金砖国家框架内又有了新的合作形式。2011年4月1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中国三亚举行会晤,发表了《三亚宣言》,推行金砖国家本币贸易结算,因此加强金融合作成为三亚会晤的一个重要成果。并且签署了《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这意味着金砖国家一旦在相互之间的贸易中实行本币结算,就能够有效的避免汇率波动给金砖国家带带来的损失,从而减少国际间相互带来的风险,也有利于金砖国家相互间的投资以及相互融资,提高融资效率,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对于我国来说,该协议的签署,使得人民币不仅仅可以在中国周边国家进行贸易结算,还可以扩大到巴西、南非等较远距离的国家。尤其是当南非作为南部非洲经济贸易的中心以及南部非洲内陆国家经贸出口的中转站时,还可以将人民币的影响进一步推向非洲大陆,也有助于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业的改革,最终必将大大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业务发展和离岸市场的形成扩大。
结语
南非银行体系在过去20年经历了剧烈变化,即使与那些工业化发达国家比也非常发达。从世界典型的观点来看,拥有充足的资本资源,技术和基础设施,还有严格的规章及监管环境。严格的监管体系使该部门在始于几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幸存下来。进一步说,由于早期《巴塞尔Ⅱ》的执行,南非银行的危机管理系统得到复兴。另外,南非银行业坚定地立足于南非国内和非洲市场,稳步前进的同时不断地优化产品组合,并且积极参与南非以及南非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发展壮大。
过去的20年间,南非的银行业在南非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具足轻重的地位,对南非GDP的贡献也占到了20%,总资产额不断增大。而且,南非银行之所以能够实现增长,主要是由于资产优化投资组合,即市场的内涵式增长,这从南非银行业盈利能力的增加中可得到证明,而只有少部分是由于并购驱动等晚宴时增长所导致。当然,南非银行业发展的背后,还有南非XX的政策影响,如南非新XX上台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南非黑人经济振兴政策(BEE),扩大了南非国内主要是黑人等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实力,帮助黑人逐渐的融入主题社会并且逐步的控制了南非的经济,从而使得黑人的购买力扩大,也为南非银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客户来源。另外,南非国内的金融改革也释放了银行业的潜能,经过兼并重组后的大银行集团更容易降低成本,更容易向更多的尚未使用银行业务的中低收入人群渗透,并且借助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自己。
随着缘起于X的经济危机的持续发酵,包括四大银行集团在内的南非银行业在国内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在利基市场。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在南非营运的欧洲、马来西亚和X银行的积极定价将南非银行排除在外,近年来,信用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和费彻关注于南非发展潜力和宏观经济稳定性,他们已将该国外部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降级至“负面”。因此,该国开放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可比起初预期的更多地暴露于经济衰退。根据国际商业调查2009年保险报告,南非保险金总额估计增至2590.87亿兰特(增幅为13%)。非人寿保险额增至616.12亿兰特(增幅为15%),而人寿保险额增至1974.75亿兰特(增幅为13%)。这些保险额预计将有更大的增幅。显然,经济危机下的南非宏观经济受挫也使得银行业无法再次在经济发展中担负起积极的角色,走出国门,向海外寻求合作伙伴实施全球化战略已经势成必然。
随着资本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以及南非银行业在南部非洲地区、东南部非洲地区的20多年的布局,南非银行业已经在该地区占据了支配地位,再加上南部非洲国家在经济上对南非的依赖,南非国家与邻国走一体化道路已经不可避免,而经济一体化的先行者必然是金融业。因此,对南非的银行业来讲,利用体系完善,反应迅速,灵敏高效,拥有严密的规则和完善的法律框架,发达的会计标准和公共措施,成为南部非洲的金融中心是最佳的出路。
另外,由于中南两国的历史背景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在银行业的发展道路上差别很大。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南非的银行体系受英国影响巨大。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南非银行业,由私人银行主导,而且,建立之初就制定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因此灵敏高效,管理严格完善,与国际银行业交流密切,因而度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银行体系之一。而中国的银行业则主要由国家开办的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并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向海外扩张则直到1993年才刚刚起步,大规模走向海外则是在2000年以后。因此,南非银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及运营扩张模式可以为中国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极好的借鉴。
2010年,南非成为以非洲国家最大经济体的身份成为“金砖国家”成员,双方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外又有了新的平台。因此,在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战略,建立人民币的海外离岸金融中心和南非建设非洲的国际金融中心道路上,双方的合作必将更加密切,前景也更美好。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李安山:《全球化视野中的非洲:发展、援助与合作》,《西亚非洲》,2007年第7期;
[2]王嫚、闫黎丽:《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和贸易效应关系研究》《中国市场》第50期总第661期;
[3]肖海英、陆仁茂:《南非投资法律的历史和特点探析》,《文史博览2》011年3月;
[4]杨立华:《中国与南非建交的战略选择》,《西亚非洲》2007年第10期;
[5]舒运国:《试析21世纪中非经贸合作》﹐《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3月第2期(总第111期);
[6]董艳、张大永、蔡栋梁:《走进非洲——中国对非洲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经济学》第10卷第2期2011年1月﹔
[7]张忠祥︰《中非经贸合作区:中非经贸关系新的增长点》﹐《西亚非洲》2011年第2期﹔
[8]詹向阳、邹新、马素红﹕《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策略研究——兼谈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非金融合作》﹐《西亚非洲》2010年第11期﹔
[9]杨宝荣﹕《试析中非合作关系的“债务问题”》﹐《西亚非洲》2008年第3期﹔
[10]崔绍忠﹕《后金融危机时期X的货币政策对中非经济合作的启示》﹐《创新》2011年第3期(第5卷总第33期)﹔
[10]杨立华﹕《中南建交十年深化战略合作》﹐《亚非纵横》2008年第1期﹔
[11]唐俊﹕《金融危机中的主权养老基金:困境与抉择——南非“XX雇员养老基金”的经验、启示与借鉴》,《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总第67期﹔
[12]杨立华﹕《中国与南非建交的战略选择》﹐《西亚非洲》2007年第10期﹔
[13]吴丹红﹕《中国南非矿业合作前景分析》﹐《中国矿业》第14卷第10期,2005年10月﹔
[14]杨景胜﹕《南非矿业投资黄金分析》﹐《中国矿业》第14卷第10期,2005年10月﹔
[15]杨立华﹕《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研究》,《市场论坛》2006年第2期﹔
[16]陈一飞主编:《开拓南非市场:环境与机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17]胡兴华、王孝仙﹕《FDI模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对我国FDI模式存在问题的思考》,《财贸经济》,2004年第11期。
英文文献:
[1]Z.MoyoandC.Firer,SecuritisationinSouthAfrica:2000-2007.S.Afr.J.Bus.Manage.2008,39(1)
[2]SanParks.Thulamela4august2007:39-43.
[3]Hatterslay,A,F.,AnIllustratedSocialHistoryofSouthAfrica,op.cit.,p.97
[4]AstudyofABSA:BankmarginsandrelatedprofitabilityinSouthAfrica,20November1998
[5]EconomicsDivisionStandardBankSeptember2000,Editors’Brief.
[6]Olu.Ajakaiye.AfricanEconomicResearchConsortium:ChinaandAfrica-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11-13September2006
[7]S.IbiAjayi.AfricanEconomicResearchConsortium: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Sub-SaharanAfrica:Origins,Targets,ImpactandPotential
[8]GarethA.JonesandAntheaDallimore.Witherparticipatorybanking?:ExperienceswithvillagebanksinSouthAfrica.Europeanjournalofdevelopmentresearch.January2011
[9]ThackwrayDriver.SouthAfricanLandReformandtheGlobalDevelopmentIndustry.AfricanStudiesQuarterlyVolume9,Issue4Fall2007
[10]HindsonDLocalEconomicDevelopmentinSouthAfrica:Policy,PracticeandChallenges,paperpresentedtotheworkshoponNationalLEDPolicyDevelopment,DepartmentofProvincialandLocalGovernment,30thApril2003
[11]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2002)AGuidetotheMicroecomicReformStrategy,ADiscussionpaperfromthedti,SouthAfrica.
[12]DjankovS.C.Mcliesh,andA.Shleifer.2007PrivateCreditin129Countrie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84(2):299-329.
[13]BeckT.M.Fuchs,andM.Uy.2009MakingFinanceWorkforAfrica:TheRoleofGovernmentsinaGlobalWorld.WorldBankMimeo.
[14]Beck,T.AndA.Demirguc-Kunt.2009FanincialinstitutionsandMarketsacrossCountriesandoverTime:DataandAnalysis.WorldBankMimeo.
[15]RousseauPandShengX,2007.Banksstockmarkets,andChina’s‘greatleapforward’EmergingMarketsReviewVolume8,Issue3,September2007,pages206-211
[16]RepublicofSouthAfrica,MinistryofProvincialAffairsandConstitutionalDevelopment(2008)WhitepaperonLocalgovernment,102-106
[17]RepublicofSouthAfrica(2009)AcceleratingGrowthandDevelopment:TheContributionofanIntegratedManufacturingStrategy
[18]RepublicofSouthAfrica,DepartmentofProvincialandLocalGovernmentNationalFrameworkforLocalEconomicDevelopmentinSouthAfrica(2006-2011).
[19]Sutcliffe,M.1989.ApartheidCitiesandtheWayForward.InProspectsforaGreaterDurbanServicesAuthority,aseminarheldon14September1989,UniversityofNatal,Durban,pp.38-4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