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途径研究

摘要: 货币国际化一直是世界经济领域里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私人资本在国际间的流通速度大大加快,金融危机开始频发。面临着不断发生的经济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都在寻求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以实现国家宏

  摘要:货币国际化一直是世界经济领域里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私人资本在国际间的流通速度大大加快,金融危机开始频发。面临着不断发生的经济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都在寻求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以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开始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进行了新的解读,对美元的霸权地位的疑问和反对逐渐增多,提议用特别提款权(SDR)或提升其他主要货币地位,强化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以改变当前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在理论界,有很多声音提议人民币应当同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一样,在世界范围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民币货币;国际化路径
人民币国际化途径研究

  1相关概念综述

  1.1货币的含义和职能

  1.1.1含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货币产生于商品经济,要从商品的生产矛盾出发来探究货币及货币国际化的含义。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商品通过交换能够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当价值形式经过长期发展从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的时候,货币就产生了。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这些贵金属就成为货币商品,所以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1.1.2职能
  (1)价值尺度
  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价值尺度功能的发挥并不一定需要现实的货币,想象的、观念上的货币也可以起到该作用。
  (2)流通手段
  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要履行流通的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而非观念上的货币。货币要发挥其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必须需要具有能与一切商品进行直接交换的能力。在足值贵金属铸币的时代,货币具有基于其内在价值的交换能力,但是随着不足值货币乃至信用纸币的出现,货币的流通则需要国家的法令予以强制执行。
  (3)支付手段
  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也就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延期支付。支付手段是经济行为的发生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的分离而引起的货币单方面运动,包括商品性支付与非商品性支付。在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的支付手段作用也必须以国家的法令为后盾,或者以充足的黄金储备为基础。
  (4)储藏手段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代表而保存起来。履行储藏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使用观念中的价值符号,必须使用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当一国货币暂时从流通领域退出,在闲置状态还应当具有保值的作用。这与贵金属货币从流通领域暂时退出的形式类似,但是贵金属的储藏职能是基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而在信用货币的时代,一国储藏的是信用货币的购买力。
  (5)世界货币
  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金银等贵金属以及少数信誉较好的纸币如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也可在不同程度上履行世界货币职能,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些货币也是以黄金储备为基础来履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这也就意味着只有贵金属才能真正履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1.2货币国际化的条件

  1.2.1足够规模的经济总量
  计量经济学已经证明,一国的经济规模对于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情况也即国际化进程非常重要,因为一国的经济规模与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及其金融市场的规模直接相关。一国经济规模越大、越平稳,将会与其他国家产生更加紧密的贸易、金融往来联系,也越有可能成为本地区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当然经济规模也并非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充分条件,如日本在经济规模上一直是当之无愧的第二经济大国,但日元的地位却与之不相符,在日本的出口中,以日元计价的比例相对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
  1.2.2在国际官方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
  就是该国货币或以该国货币计价的金融资产在各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当中所占的比例。国际储备是由黄金、外汇和特别提款权(SDR)所构成。因为一国储备是稳定外汇市场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最重要也是最后的手段,选用的外汇储备货币必须价值稳定的强势货币,也就决定了外汇储备是国际货币的一项重要职能。根据历史经验和经济计量学的研究结果,影响一国货币在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比重的各种因素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第一,该货币发行国的经济规模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第二,以特别提款权为基准所计算的该货币平均的升值比重;第三,该货币的汇率稳定性;第四,货币发行国资产市场的规模,经济开放程度。
  1.2.3在国际金融交易中占有一定比重
  就是境外持有人持有的以该国货币表示的如有价证券等金融资产在整个金融市场上的比重。持有以某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需要对该货币具有极强的信心,不会担心由于货币贬值而带来的损失。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指标是国际债券,即在国际金融交易中,以该国货币计价的国际债券所占的比重,也就是国际债券币种结构。
  1.2.4较高的货币信誉
  货币信誉集中表现在货币的可兑换性与信心上。货币的可兑换性是指货币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取消管制,实现可自由兑换。货币国际化与可兑换程度密切相关但不等同,货币的自由兑换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阶段。货币的信心则体现为世人对货币稳定及未来稳定的信心。这是一国货币被世界所认可的先决条件,也是国际交易对该货币的必然要求,以减少交易成本及汇率风险。人们对货币信心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货币发行国XX政策的稳定性及连续性,XX的声誉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美元的霸权就是美元信心的一个重要基础。

  1.3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

  从现有的美元、欧元和日元这三种主要国际货币来看,货币国际化有三条路径:第一,美元凭借X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通过签订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国际化协议,由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直接演变为国际货币;第二,欧元是区域经济联合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欧元区的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持下,通过取代欧元区内各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第三,日元国际化是通过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和深化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经过货币可兑换的若干阶段而成为国际货币的。
  参照美元、欧元、日元国际化的实现路径,人民币国际化应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为基础,通过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推动,率先实现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与地区流通和使用,最终在区域化基础上走向国际化,同时货币职能逐步具有国际货币的计价、结算和价值储备职能的过程。其中,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是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

  2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与现状

  2.1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在不断加深。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的边境贸易主要以美元计价结算为主,并且跨境旅游和出国留学人员较少,加之XX政策管制,人民币的国际化无从谈起。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制度上的条件。1994年我国取消了双重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汇率;19%年我国接受IMF第八项条款,实现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2005年开始的汇率制度改革使人民币进上稳步升值的道路;资本项目的稳步开放加快了人民币的可兑换进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实力不断壮大,以及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XX的高度责任感使人民币信用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在边境贸易中开始起步。此阶段,人民币的国际化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
  首先,边境贸易方面。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和地区如蒙古、俄罗斯、朝鲜、越南、缅甸、老挝等的边境经贸往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在中国的边境贸易中,相当部分是用人民币结算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规模近年来稳定地扩大。在越南、老挝、缅甸等国,人民币己经成为美元、欧元之外的“硬通货”,有“小美元”之称。
  其次,出境旅游方面。近几年中国出境旅游发展迅速,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等都是中国出境旅游的首选,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较强。此外,从2005年起,法定个人出入境可携带的人民币上限由每人每次6000元上调至每人每次20000元。从2007年开始,特别是次贷危机后,中国XX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有了新进展。

  2.2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与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存在贸易逆差和对外投资,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规模。以东盟为例,201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双边额达292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5%。其中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163.4亿美元,同比增长30.7倍。而在直接投资方面,2010年中国对东盟实际年投资额达到了44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37倍,累计直接投资达到144亿美元。除了东盟以外,中国与朝鲜,蒙古等国都有类似的贸易逆差和投资。这些逆差和投资为人民币的输出打开了通道,并为规模的继续扩大创造了条件。
  2008年以来中国与多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800亿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2月8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签订的互换协议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2009年3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4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这些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加速了人民币的输出,扩大了境外流通规模。

  3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3.1美元占据统治地位

  自2007年X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先是“两房”被XXX接管,接着X几大投资银行纷纷走到绝路,X著名金融公司如高盛、大摩、华盛顿互惠银行和国际集团等也都摇摇欲坠,纷纷出现巨额亏损。现有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剧烈震动,美元的本位作用受到质疑。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中的作用日趋凸显,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条件都朝着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许多人认为人民币拥有了国际化的极好时机。
  但是应该看到,尽管X霸主地位风雨飘摇,美元本位制依然不可动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持续稳定。自欧元诞生之后,美元在官方外汇贮备中的份额稍有下降,由于美元储备对于广大新兴市场国家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尤其是经历了此次金融危机,包括中国在内的拥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国家,为了保持美元资产稳定,大量购买XXX国债,充分体现了X对外的强大控制力和影响力。
  第二,美元依然是国际交易的绝对主力。在外汇交易市场上,美元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在2007年外汇市场交易中美元的份额达到86.3%,远远高于其他货币的交易总和。从国际货币的发展历程来看,国际化的货币都要与实物资产挂钩,最初是黄金,当今是石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持有这种货币的人提供贬值风险的对冲工具。目前,美元控制着战略资源石油的定价权,X通过美元贬值向世界输出通货膨胀,从而影响世界经济发展。从目前来看,包括欧元、日元等在内的其他货币都不能够取代美元在石油定价和交易方面的核心地位,“石油美元”的时代还远未结束,因此美元的核心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第三,美元的货币锚作用进一步增强。随着X金融危机的爆发,这种向美元靠拢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其中,中国自2005年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但当X爆发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停止了升值,开始与美元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美元货币锚地位依然稳定,这是其他货币所不具备的。

  3.2金融市场不完善

  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不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国内金融环境支持,也未能形成市场化利率,特别是在开放型的金融环境下,使得货币当局应对外资流动的货币调控政策大打折扣,降低了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如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冲销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时,由于货币市场整体上被分割为同业拆借市场、证券交易所和银行间回购市场,货币流动性并不十分通畅,因此,公开市场业务大大受限。而鉴于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放缓。就金融市场主体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着我国金融体系的绝对主导地位。而中国资金融通渠道仍以传统信贷模式为主,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但市场化程度较低,受政策影响较为明显。
  目前,在中国信贷市场上,主要力量仍然是各类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仍处于发展的萌芽状态。基本依靠商业银行,尤其是垄断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国金融体系十分脆弱,在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局势时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国内金融安全,中国金融市场一直不能较大幅度对外开放。而开放完善的金融市场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股票市场不发达,融资能力较差。尽管截至2010年底,沪深股市总市值达到26.54万亿元,相当于2005年的8.2倍,但在政策集中出台的影响下,股市频繁震荡,一些监管漏洞及体制机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股市发展的不成熟,及层次结构的不合理。2010年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占银行贷款融资的比重约为6%,中国股票市场水平不高,不能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筹资融资的重要渠道。此外,中国股票筹资额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之间仍有很大差距。但中国目前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由此可见,股票市场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分微薄。
  从中国债券发行状况来看,市场上主要是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且政策性银行债发行量增长迅速,2010年全年共发行人民币债券5.1万亿元,其中,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1.7万亿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1.3万亿元。而其他形式的有价证券市场发育较晚,规模较小,其他金融债券到2004年才开始发行,而企业债市场虽然存在时间不短,但规模始终不大。2009年国债、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银行债三项之和占债券市场余额的比重高达82.3%。相比之下,同期X国债、市政债和联邦机构债券三项之和仅占38%。三大主要债券占据了我国市场的主要份额,而真正市场化的债券诸如短期融资券、商业银行债券和企业债券等却发展缓慢。以上数据表明,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和落后,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并不能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良好支撑,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仍比较漫长。

  3.3人民币兑换不自由

  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其中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境外的持币者能够把手中的人民币自由地兑换成其他货币,或者是能够方便地获得人民币及相关资产,这就要求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即资本账户开放。但是,目前中国只是实现了经常账户的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也已经实现了部分可兑换,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如果人民币不能够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而且还无法通过银行等金融系统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经济活动进行方便地结算与支付,那么对于境外居民来说,持有人民币的风险与成本就比较高,这样人民币在与其他可自由兑换的货币的竞争当中,就会处于劣势地位。
  中国在1996年12月1日成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国,开始正式实施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在资本项目方面也一直在努力实施,总体的倾向是对于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持积极欢迎的态度,但是在对外投资方面则有诸多规定予以限制。2002年,中国开始放宽对资本流出入的限制,对部分项目的交易予以限制。时至今日,人民币虽然在可兑换程度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放宽,但仍然不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货币。
  我国现在无法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有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如现在人民币只是在2010年12月在俄罗斯开始挂牌交易,而除此之外再无境外人民币交易市场。除市场需求不足因素外,国家实施稳妥地、有步骤地放开资本账户,而不是一步到位,还有其他更多的预防性考虑因素。比如在国内宏观经济稳定程度以及金融体系、监管体系的健全程度还没有达到资本项目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过早地开放资本账户,将会使中国重蹈1997年部分亚洲国家的覆辙。在中国资本项目不可能马上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就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而在这样背景下开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人民币国际职能的发挥就必然受到诸多限制。

  4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4.1完善金融体制

  4.1.1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任何成熟的金融市场都是以强大的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在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同时,要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XXX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认识到:成熟的金融市场与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对于金融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应该建立健全金融风险控制机制,严格监管资本的运作,发展持续健康的资本市场,鼓励股票、证券、基金等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使其为国民经济提供可靠的、便利的投融资渠道,鼓励适当的金融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进一步实现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的整合。
  第一要实现XX职能的转变,真正建立现代银行体系。加快银行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摆脱对XX政策性金融的依赖,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和监管体系,合理规避风险。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全球化发展,在境外建立分行,扩大人民币业务的境外流通。第二要积极鼓励金融创新。要建立起适合金融创新发展的微观基础,实现金融制度和金融创新的有效结合,XX要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正确引导企业的金融创新行为,建立适当的金融创新风险防范机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优化金融结构。
  4.1.2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1)加强金融机构内部自律机制的建设
  完善的金融机构自我监管机制是现代金融机构的基石,要减少XX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控制,提高其自身监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外部监管更加有效,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相对更加自由的发展环境,也可以适当减少金融行业的风险。当前我国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商业银行的自我监管体制,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服从XX政策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法律法规,以便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减少金融风险。
  (2)加强金融法律体系的建设
  要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法律、法规、准则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本国金融立法同国际规则接轨,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以加强人民币的话语权。当前要尽快出台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期货经营、政策性银行、外汇管理、信托以及分业经营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填补目前金融法律体系的空白。另外,要加快确立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监管模式,以实现对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业混业经营进行统一监管。确定金融业混业经营监管的基本原则、宗旨、体制、涉及面、主要内容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范围。
  (3)依法监管,严格执法
  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保证金融业的依法经营和公平竞争,避免歧视,维持行业的生机和活力,为金融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基础,避免过度监管、过分调节。此外,金融监管机构和XX要保持执法的独立性,信息的公开透明和真实性,以提高经营效率,促进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4.2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FinanceMarket)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为了规避战后XXX对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借助伦敦等欧洲发达的金融中心,欧洲美元市场应运而生。随着全球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离岸金融市场由最初的欧洲美元市场发展到今天的以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等主要货币为交易对象的多个离岸中心。
  从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来看,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并未包含在英镑、美元和欧元国际化的主要路径中,不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欧洲美元市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但更多的是体现了对美元霸主地位的认可,为各国XX和大企业解决对美元的需求。
  由于目前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金融管理部门对资金监管和控制能力较差,资本项目在短时间难以全面开放,导致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无法实现自由流通兑换,投资和价值贮藏功能也十分有限,金融发展的严重滞后己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阻力。在中国金融市场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飞跃发展的情况下,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能够提高人民币在周边流通的规范化程度,是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区域影响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可见,将人民币离岸市场放入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路径,是与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加快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规范人民币境外流通是十分必要的。
  现阶段我国仍然是应当将建设离岸市场的目标设定为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具体的实施措施方面,首先要设立独立的离岸业务部门与在岸业务部门,对离岸业务与账户、在岸业务与账户进行隔离式经营与管理。要把离岸账户以境外账户的方式进行对待,非居民与离岸账户之间的资金汇兑可以不受管制,但是从离岸账户向境内居民发生的资金汇兑则需要按照中国的外汇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如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还需要把这笔来自离岸账户的资金纳入外债的管理统计与监控的范围内。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允许离岸资产对境外相关债券的投资,但是要注意防范对高风险等级债券的过度投资。
  由于中国的离岸金融业发展历史较短,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离岸金融市场,这就决定了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实现。在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起步阶段,可以考虑首先以境外XX机构、公司以及居民的相关业务为主,在发展成熟之后再考虑发展中国境内企业及居民的相关离岸业务。在具体的离岸金融业务选择方面,也要根据不同的离岸中心来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作为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首选城市,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要走在其他城市的前列,从简单的初级业务入手,向复杂高级的业务过渡。对于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可以先开展人民币的存贷款业务,以有效利用在港长期积存的人民币资金,在满足全球对于人民币的巨额需求的同时,还要从供给方面给予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支持,使人民币的交易量获得提升;还要发展人民币债券市场,为人民币资产的持有者提供融资、保值与避险的有效渠道;要完善银行间人民币拆借市场,可以有效提升人民币的利用率和可接受程度,促进人民币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发展;开发基于人民币利率的金融衍生工具,以对冲离岸金融市场上存在的利率波动风险,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性开发,为人民币资产持有者提供获取利润的衍生品工具,在汇率衍生工具的基础上,还需要利率衍生工具予以配合。
  中国大陆的城市在离岸金融市场的历史传统方面极其欠缺,需要从简单的业务以及外币离岸业务起步,从跨境贸易、国际贸易结算业务和外币存贷款业务等开始,在扩大市场交易量的同时积攒对外业务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放松对相关对外金融业务的限制,进行多样化经营,同时在更为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方面,开发出具有较高安全性和一定盈利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增加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

  4.3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

  从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来看,加强以自身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在美元和欧元国际化过程中均作为主要路径之一,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为了巩固美元霸权地位的需求基础,X积极推动战后全面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在美洲建立了以X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圈,将亚太地区纳入了以X为核心的生产体系,使得美元国际化拥有了扎实的地域经济基础。而EU的首要目标是大欧洲策略,在加强同EFTA密切经贸联系的基础上积极向东欧和地中海地区渗透,逐渐巩固自身在欧洲的核心地位。因而可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逐渐扩大以中国为核心的自由贸易网络,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自由贸易区不仅仅是区域内商品关税的削减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而是要实现商品、资金、人员在区域内全面的自由流动。当前中国己经同香港、澳门、东盟、巴基斯坦和新西兰等经济体签订了数个自由贸易区协定,各自由贸易区均在可能范围之下削减了双方商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个别自由贸易区还实现了服务贸易、投资等各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但从整体来看,中国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存在相对比较分散,影响范围有限,合作层次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将分散的自由贸易区,逐渐纳入以中国为核心的整体自由贸易网络。
  同时,我们注意到,当前中国主要是与发展中国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未与身边的强国日本建立任何实质性的自由贸易伙伴关系。当前中国和日本在亚洲区域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处于一种竞争状态,双方皆想争夺亚洲区域的控制权。双方如果各为己利持续争斗,必然导致东亚区域难以形成统一的自由贸易网络,日后也将严重阻碍区域货币合作进程。因此,应利用日本的生产和技术优势,以及中国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广度,加强中日之间的密切合作,建立以中国和日本为核心的泛东亚自由贸易网络,逐步实现东亚区域从商品贸易到人员、劳务和资本的全面自由流动。

  结论

  通过对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和各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够认识到,人民币在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国际化水平仍然很低。人民币国际化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外经贸中量的积累上,而约束条件涉及到中国的经济基础和金融基础,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突破,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一定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国需要将目前拥有的在量上积累的优势转化为在经济和金融上的真正的竞争实力,只有如此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人民币显露第三大国际货币实力[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08)
  [2]张辉.跨境结算的变局[J].瞭望.2009(28)
  [3]于莉娟.人民币国际化起航[J].小康.2009(05)
  [4]周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正式启动人民币国际化政策[J].当代世界.2009(08)
  [5]李婧.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过程[J].世界知识.2009(15)
  [6]张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与隐忧[J].世界知识.2011(05)
  [7]李红军.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思考[J].传承.2011(08)
  [8]王思程.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8(08)
  [9]徐奇渊.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和选择[J].当代世界.2011(01)
  [10]柴青山.人民币国际化慎行[J].瞭望.2009(14)
  [11]栗军.关于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3)
  [12]周薇,李丹.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03)
  [13]李兴伟.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国际金融实力拓展[J].当代世界.2012(02)
  [14]何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J].理论参考.2009(10)
  [15]薛茄.中国货币的选择——国际化[J].创造.2009(1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106.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5月11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1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