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

绪论 X心理学家舒兹(W.C.Schutz)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因此都具有人际的需求。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的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人际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有对人际交往中的人际认知、交往动机、需要等

  绪论

  X心理学家舒兹(W.C.Schutz)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因此都具有人际的需求。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的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人际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有对人际交往中的人际认知、交往动机、需要等问题的理论研究,有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也有对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等实证研究。研究者们几乎都认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不甚理想。
  许多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相关[1,2],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够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3]。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社会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在日常心理咨询中占近50%的比例[4],已和学习问题、性爱问题共同构成影响大学生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三大问题[5]。鉴于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有必要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性研究,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的咨询、诊断和辅导提供理论指导。
  导致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个体的性格、外在环境等究。由于人际关系具有主观性,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不是很多,且多集中在人际信任及医学生等特殊群体的研究。将人际关系、应对方式、人格特质这三者放在一起,研究人际关系和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作用还十分罕见。本研究在了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应对方式、人格特质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着力于研究应对方式、人格特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期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理论,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的咨询、诊断和辅导提供理论指导。

  1文献综述

  1.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

  目前,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上,狭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的关系;其中,时空接近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往往较大[6],因而成为国内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的重点。
  大学生人际关系包含师生人际关系、同学人际关系和生活人际关系,反映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现实生活中与周围人群交往的一种总体状况[7]。师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同学之间在学习过程和生活中通过沟通、交往所形成的关系,涵盖了与舍友、校友间的交往;生活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与老师、学友之外的人(包括学校后勤人员、商贩、在校内外勤工俭学所结识的人等)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交往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大学生校园xxxx遇到各种困扰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在各种心理问题中处于非常突出的位置[8,9]。主要表现为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怀疑他人、不喜欢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这些问题出现的比例最高为83.8%,最低为38.3%[10]。汪雪莲,许能峰等[10]报道,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检出率为47.8%,其中轻度人际关系困扰者达32.1%;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达15.7%;具有明显人际关系障碍者占调查的4.4%。

  1.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人口学因素特点

  (l)人际关系问题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多地感到人际关系的不适。然而,有些性别差异与通常的看法并不一致,如胆小和害羞,男生比女生高1.2%[10];在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等4个因子方面男女大学生只在“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遭遇的困惑显著地高于女生[11]。陈克娥,王鑫强[11]认为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男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及对女性持有偏见有关。有研究曾显示男大学生在家庭爱情方面比女大学生有显著性的自卑[12],这种爱情方面的自卑让男大学生如负重担,不能在与异性朋友面前自如的交往,从而产生交往困扰;此外男大学生对女性存在着一定的传统偏见,不屑与女大学生交往但又渴望爱情、了解异性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其与异性的困扰。另一方面还有可能与男大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关。人际交往主要是运用语言进行的,而有研究[13]指出,女性在言语能力上优于男生,男生的不善言表在女生的玲牙利齿前显得相形见绌可能是影响其与异性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2)不同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率不同,高年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明显较少,低年级和中年级人际关系困扰相对较多[14]。大学生的“交谈上的困扰”、“与异性交往的困扰”、“总的人际关系困扰”存在重要的年级差异。大一新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显著地高于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大二和大三年级之间无显著差异[11]。(3)地域差别明显。一般来讲,农村来源学生比城市来源学生更多地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自卑感在农村来的学生身上表现较突出。(4)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更易显示出人际关系敏感倾向[15]。

  1.3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人格的关系

  SelmltzS,SchkedeJk.[16]研究认为,人格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行事风格。大量研究表明,人际信任与人格显著相关。伍明辉[17]等内外向维度与人际信任总分及特殊信任因子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神经质维度与人际信任总分及各因子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精神质维度与人际信任总分及特殊信任因子有显著正相关,掩饰性维度与人际信任总分及各因子有显著负相关。
  刘登蕉[18]等采用EPQ调查发现,有人际关系障碍的学生,神经质和精神病性明显,该类学生多具有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这种个性特征阻碍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姜玉飞,黄恩[19]得出,人格中的神经质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在个性特征方面具有情绪不稳定、内向及孤独、不关心他人、不近人情等特点。

  1.4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应对方式

  行为问题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对生活事件的应对被认为是因素之一。Pelietier等人发现,现代人一半以上的疾病都跟应激有关。因此,应对问题目前在国内外已成为心理学所有领域中最为广泛的研究课题之一,甚至有人指出,我们现在正在趋向发展一门“应对科学”。应对是指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加重或超过其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的要求而做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与行为努力。关于应对研究是对人们在应激情境中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或方法做出评定。所谓应对方式(CopingStyle),是指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做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动性努力,是个体摆脱精神紧张的自我心理适应和心理支持机制[20],可简单理解为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应对方式的研究方法使用最多的是自陈量表法及其与其它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国内常用的应对方式量表主要是改编或修订国外较有影响的应对方式评定量表,也有不少自编量表的研究报告。
  有研究证明,应对方式在一段时间和各种压力情景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21]。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与压力影响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压力的后果和严重性,它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2,23]。A.Wahl[24]采用JCS和SF一36量表对273例牛皮癣患者的研究显示:情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如逃避等可导致身体功能、躯体角色及社会功能的降低;而积极应对方式如勇敢面对、寻找社会支持等可增强身体的功能,改善人际关系。赵勇[25]报道,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与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呈负相关,与应付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各因子呈正相关。由此可见,应对方式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1.5人际关系问题的干预

  国外许多研究都表明,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去除症状,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提高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近年来,这类研究在国内正逐渐受到重视。对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干预的形式包括”交朋友小组”人际训练法、游戏法教学、团体心理辅导、运动训练干预法、集体合唱法、认知疗法等。邢秀茶,王欣[26]报道,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不仅能即时提高与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而且还有潜在的长期效应。张兰君,郑亚绒[27]研究得出,心理训练和运动处方干预八周后,其人际关系敏感变化和情绪稳定性变化均有显著改善。
  大学生心理卫生课在全国各高校正日益普及,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卫生协会也逐步成立,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卫生讲座。总之,教育机构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现行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导有些流于形式,组织和宣传力度还不够。

  2问题提出

  2.1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从第一部分的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有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为教育机构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仍存在某些不足,具体表现为(1)研究模式停留在心理或社会因素单一纬度上,综合因素分析少。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研究较多,而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2)调查工具褒贬不一,特别是对人际关系的测量,使用的量表繁杂多样。

  2.2本次研究的目的与假设

  探讨青少年应对方式、人格特质与人际关系的关系并初步建立回归模型。具体为:(1)分析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总体现状。(2)以人际关系总分为因变量,分别以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担任班干部为自变量,比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否存在差异。(4)对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关系进行相关分析(5)对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进行相关分析(5)研究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研究假设:人际关系在性别、年级、专业及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人际关系与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均显著相关。

  3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像

  采用随机抽样法,在湖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各年级选取文理各一个专业发放问卷,总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回收率为92.0%。其中男生92人,女生92人;大一55人,大二47人,大三46人,大四36人;文科119人,理工科65人。

  3.2调查工具

  (1)采用英国著名心理学家HansJ.Eysenck等人编制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EPQ)评定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它包括88道题,共有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掩饰性(L)四个分量表。
  (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采用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采用4级记分。
  (3)本量表共有28项,每项答案只有“是”与“否”,选“是”计l分,答“否”为O分,总分为28项之和。测量在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等4个因子方面的困扰程度及总的人际关系上的困扰程度,每项答案只有“是”与“否”,选“是”的计1分,答“否”的为0分。总得分在0一8分者为无人际关系困扰,9一14分者为轻度困扰,15一28分者为严重困扰,其中得分)20分者为明显的人际关系障碍。量表反映人际关系总体状况四方面: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跟异性朋友交往。

  3.2调查的实施

  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被试完成问卷后,次日收回。所有被试均有小礼品。

  3.3统计分析

  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4结果与分析

  4.1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整体情况

  根据《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测查结果的解释:总分在0~8之间(各维度在0~2分之间),说明与人相处困扰较少;总分在9~14之间(各维度在3~5分之间),说明与人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总分在15~28之间(各维度在6~7分之间),说明与人相处的行为困扰较严重。本次调查统计的结果,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的平均分为11.03分,这高出郑雅之等对大、中专学生调查结果的1.4分[28]。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的总体状况及在4个维度的状况见表1。
大学生人际关系
  表1显示,从总体得分来看,有38.0%的大学生与他人相处存在一般程度的行为困扰,有24.5%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行为困扰。从各个维度来看,在与人交谈与交际交友方面,大学生与人相处的困扰较少,而在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方面,大学生与人相处的困扰相对较多。这说明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在上述4个维度上的倾向有所不同。

  4.2男女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差异

  表2显示,男女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在总分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41,p>0.05)。就各维度而言,男女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均没有显著差异。这与陈克娥等[11]的研究结论略有不同。
大学生人际关系

  4.3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差异

  表3显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在总分和各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待人接物上差异最大(t=-1.80,p=0.07),理工科分数高于文科。
大学生人际关系

  4.4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人际关系

  4.5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差异

  表5显示出不同年级在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总上上差异十分显著(F=5.40,p<0.01),在各个维度上,与人交谈(F=6.11,p<0.01)和待人接物(F=7.99,p<0.01)两个维度上的差异十分显著,在交际交友和异性交往上的差异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
大学生人际关系
  进一步对年级进行LSD检验发现,在与人交谈和待人接物这两个维度上大一与各个年级差异都十分显著,表现出大一的一定特殊性。这一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相一致。

  4.6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积极应对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总分及各个维度相关十分显著,而消极应对则不显著,应对总分也与各个维度及总分相关十分显著。
大学生人际关系

  4.7人格特质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内外向与待人接物显著相关,而神经质则与各个维度级总分均显著相关,精神质与交际交友和待人接物显著相关。
大学生人际关系

  5讨论

  5.1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现状

  从本次的研究可以看出来,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形式依然十分严峻,38.0%的大学生与他人相处存在一般程度的行为困扰,有24.5%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行为困扰,总困扰率占到了62.5%。同时,尽管进入大学后人也相对成熟,但在在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方面依然存在较多困扰。可见,在大学之前的相关教育与实践十分缺乏。
  另一个方面,在不同的年级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大一的学生,虽然本次研究是在下学期进行的,但大一的学生仍然表现出与其它高年级的显著差异,困扰也比较多,这与大多数认为的进入大学的一系列不适应相一致。汪雪莲等[14]得出,年级越高,其发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危险性越低。这与本次的研究也基本一致。由此,也可以看出对大一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目前对大一学生上学期的指导比较多,而后则没有进行跟踪指导,反馈也比较少,显然,需要做的还很多。
  通常,在学校我们会鼓励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并认为这可以增强其人际能力。然而,在本研究中,这一点并没有体现出来,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一般认为性别和专业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大,但在本次研究中并没有表现出来。这与陈克娥、王鑫强[11]的研究结果——人际关系量表的4个维度中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只有“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在与异性朋友交往时,遭遇的困惑显著地高于女生——略有不同。

  5.2应对方式、人格特质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关系

  研究显示积极应对方式与人际困扰显著相关,并且呈负相关,再次说明了应对方式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同时,消极应对方式与人际困扰的相关不显著这一结论也提示我们,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比改掉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更重要,但两者究竟有没有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人格是一个人在其自然素质基础上,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本研究证实,人格特征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研究指出大学生性格越外向,其人际关系困扰发生的危险性越低。艾森克认为具有典型外向特质的人常表现为爱社交、朋友多,具有积极进取精神,乐观随和等特点;而典型内向个性的人则表现为安静、深沉、保守、不喜社交,常常喜欢一个人独处哪。这提示我们可能培养乐观、开朗等外向性人格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本研究中,外向性与待人接物显著相关,与前人的研究也基本一致。
  研究表明,神经质程度高可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成负相关。这与姜玉飞[19]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原因可能为,神经质程度高的人,表现为焦虑、紧张、易激怒、偏激,常伴随有抑郁。情绪易变,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又很难平复下来,适应性较差,人际关系比较紧张;而神经质程度低的人平静,富于理智,情绪反应慢。做事比较有节制,情绪控制力强,稳重、和善,易于亲近,因此人际关系比较融洽。

  6结论

  6.1结论

  (1)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总体情况并不乐观,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特别是大一年级,与其他各年级均有显著差异,性别和专业差异不显著。
  (2)是否曾任学生干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不显著。
  (3)积极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负相关,并且十分显著。
  (4)人格特征中神经质与人际关系各个维度及总分均显著相关。
  参考文献
  [1]张翔,樊富取.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
  [2]田可新,唐茂芹,吴昊,等.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
  [3]雪晴.应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6.
  [4]胡启先.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21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170.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5月14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