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来源及论文类型
1、选题来源:自选题目
2、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二)问题的提出
1、研究对象:
幼儿园是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摇篮,幼儿教育是培养有用之才的基础性阶段,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师资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主要保障。教育现代化要求幼儿教育要始终将提高教职工素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积极鼓励教师进修,逐步实现教师队伍学历标准化。注重开展幼儿教育岗位培训,提高幼教职工队伍素质。本文以对话理论视野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对话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论述了提高利用对话理论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核心概念界定:
1.对话理论
对话理论是近代教育界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巴赫金将语言或话语地不断沟通作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对话具有意义的广泛性,是个体与社会、自然接触和交流的途径。马丁•布伯进一步将对话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认为“存在”并非“我”自身所具有,而是发生于“我”与“你”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将对话作为个体和社会之间主客体和谐共融关系的基础,指出个体“我”不应当把他者视为客体而形成“我—它”关系,而是应当建构平等的“我—你”关系,个体在对话中使人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构成平等的和谐关系。
上世纪七十年代X教育家提出了“合作学习”即“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认为:教师的主要功能不是传授知识,传递信息,而是激励思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大胆表现自我,学会对话交流互助合作,它特别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如戴维•伯姆所说:“与对话相对立的词是‘讨论、辩论’(discussion)。它与“percussion”(撞击、冲击)和“concussion”(撞击、震荡)具有相同的字根。它的真正含义是打破、分裂(breakthingsup)。它的重点在于分析。当存在众多观点的时候,当每个人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时,人们就通过讨论或辩论来进行分析,从而把种种观点各个击破。对话理论有着深刻的文化哲学渊源,是西方交互主体与感知存在的哲学体现,这和东方哲学中的天人感应、物我两忘和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不启不发”有着深刻的联系。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这种不重视交流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学生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话教育的理念逐步延伸到幼儿教育中,认为幼儿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幼儿看到自己的价值,“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对话理论强调的是师生与生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从师幼关系入手来把握学习的本质,获得积极的学习动机,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努力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并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
2.教师专业化及专业化成长
对话理论的精髓是尊重教师、信任教师、鼓励教师,在吸取融合主体性教学、合作教学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观,特别是西方解释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话理论”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注重教师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实现发展和素质的提升。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师幼对话”是指在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以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和教学为话题,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同时是师幼之间叙述和倾听的过程,并且也是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并达到共识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是在教学业务和专业化水平上的不断发展,《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文中指出:“自己充当别人的角色,像别人那样看待自己的实践。”幼儿教师借助自己的活动方案、记录、教育笔记、回顾片段等,分析自身的教育行为,就是不断获得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3.教师的对话
教育与生活具有同构性,注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育中的交往关系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授受的关系,而是建立在信任和交流基础上的交互关系。教师的对话主要包括教师和外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以及教师自身对话。借鉴外界信息,是教师们提高自身教育技能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看到优秀的教案或案例,就会不由自主地走进优秀教师的教育境界,对其教育思想,进行探索研究。同时,教师们的脑海里,会回忆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遇到过的同样情景,对号入座。然后,进行借鉴、反思、加工、创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教育理念逐渐为广大中学教师所接受,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确立起来,对话理论要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中以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和沟通,师生在对话交往中实现着教育的内化。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发展有效教学。现代研究表明,那些善于与学生交流,关注并理解学生的感情和需求,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关系的教师,更容易激励学生的学业进步。《纲要》中强调:“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教师应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进行特别关注,观察幼儿活动中的反应,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调整教育策略,这也是提高教师洞察力的关键。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完美体现,也是促使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基础。
3、研究的背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师是呵护祖国蓓蕾的园丁。幼儿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幼儿园是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摇篮,幼儿教育是培养有用之才的基础性阶段,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对幼儿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传统的幼教观念,树立体、智、德、美全面整体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热点,师幼关系、幼儿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幼儿入园学习阶段是幼儿离开家庭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是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性格培养的重要时期,促进着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师幼关系对幼儿社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努力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并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在教育中的“对话”,对话不仅是教育交往的方式,而且也是教育情景。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共同参与、合作、投人和创造相互交往的活动,指的是一种师生关系。教师是师幼互动中的重要角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如何认识师幼互动以及在师幼互动中对于幼儿教师角色的定位思考是很重要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对话理论在教育中的研究历来是国外的研究热点,国外的教育专家探究了对话的实质和内涵,认为对话不仅仅是指对话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谈话,同时也是指谈话者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对方的倾听,是指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川。哈贝马斯认为,通过对话形成共识是问题的关键,他强调,在通过对话形成共识的过程中,对话参与者的利益均在考虑之列,通过平等、自由的论辩,每个人试图得到的东西,都可以在解释中得到重新的认识。关于对话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一直是国外的研究热点之一,X教学论专家L.H.克拉克和Ls.斯塔尔认为课堂对话有19种功能。威伦(WilliamWilen)、爱仕拉尔(MargaretIshler)、凯茨沃特(RichardKindsvater)等学者归纳出对话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五种作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X斯腾伯格,他在《SternbergLouiseSpear》(Swerling著.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中把教师回应儿童提问的水平划分为7个级别,对指导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文教育观念的传入,国内学术界关于对话理论的研究开始兴盛起来,有的论文提出要用交往理论,用“对话”式教育对传统的教育实践形态——“独白”式教育进行改革,师幼对话所依据的理论就是属于平等对话式的师生关系论(蔡春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有的学者提出师生交往对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在于通过交往中的学习,使人成为人,使人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蒲蕊《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专家们从对话理论的环境上来探究了师幼关系的基础,提出要通过对教育价值和教育交往语言环境的重建来改善和增进教育中的交往(吴全华《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在教育与理解方面,专家学者通过对幼儿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反思,提出“师幼对话”是指在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以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和教学为话题,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同时是师幼之间叙述和倾听的过程,并且也是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并达到共识的过程(王海燕《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胡福贞在《对话与独白–幼儿教师话语现象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第7期)中分析了幼儿教师的话语教育意义,认为师幼之间的话语研究是幼儿教育的发展重要媒介。王海澜在《师幼对话中教师的话语水平及面临的挑战》(《学前教育研究》2005第12期)中提出师幼对话的水平会深刻影响幼儿的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发展.针对现实中师幼对话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游戏、就餐等场合,引导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富有挑战性的对话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实效性。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对于本文的写作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本文从师幼关系的角度来探究幼儿教师的发展,研究对话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面来探究利用对话理论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一是影响幼儿的适应能力。幼儿进入幼儿园是离开父母进入陌生环境的第一步,师幼关系表现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作用中,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和细心的照顾有利于形成幼儿对外部陌生环境的安全感,应用对话理论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离开父母、独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当孩子们来到托儿所这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会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每个孩子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但如果引导不好或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幼儿进入幼儿园接受正规教育时,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幼儿适应新环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师幼关系往往是幼儿交际的开始,影响着孩子对陌生人的交际观。教师的尊重和爱护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开端,平等、关爱的教育姿态,就能与幼儿建立和谐、平等、互相依赖的师幼关系,进而帮助幼儿建立起安全感,促进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
二是影响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师幼关系是幼儿处理人际关系的开始,是与他人交往的开端。则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良好。在处理人际交往的问题时也不能良好对待。融洽的师幼关系可以树立孩子的交往自信心,老师和幼儿有着平等互动,积极交往的关系,融洽的氛围,使孩子对同伴更为友好,更加爱与同伴交往,更容易被同伴接受。教师与幼儿有情感地交流可以促进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让孩子在成功的人际交往中不断强化交际的成功感,进而被幼儿群体所接纳,培养起健康的交往能力。反之,教师如果脾气暴躁,对幼儿没有耐心,跟幼儿之间关系紧张,幼儿就会形成心理压力,孩子长时间在呵斥和打骂中会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会将对老师的恐惧感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和同伴不敢交往,影响孩子的正常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是影响幼儿的性格养成。幼儿阶段幼儿园是孩子正规学习知识的开始,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开始,幼儿教师担当者孩子知识启蒙者的角色,师幼关系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启蒙,对今后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师幼对话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面,幼儿在师幼对话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对知识的模糊认识,进而培养着主动获取知识的技能,影响幼儿性格的养成。融洽的师幼关系会增强孩子交际的自信心,对外界事物和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活泼开朗、亲切热情、反应迅速,喜欢跟人交往,久而久之会形成积极健康的性格。相反,在暴力和恐吓下的幼儿则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的行为,不愿多与人讲话,与人交往过分拘谨,也不原意参加集体活动。长时间下来,这类幼儿往往出现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性格孤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幼儿的性格健康养成。
(2)实践意义:
对话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幼儿教育的人文化和亲和力,改善师幼关系,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幼儿教学质量提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话理论可以推动幼儿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改革是提高幼儿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不同家庭背景下孩子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逻辑判断与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在学习方法和策略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与此对应的教育方法也应该因孩子性格特点的不同而不同。
德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关孩子的身心成长和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其重要的思想意义和育人价值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和幼儿教育工作自身的一些因素,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就是德育实效性低下,成为困扰幼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适应社会新形势、新环境,选择怎样的教育内容以及如何组织和编制这些内容,如何充分挖掘我国古代的文化宝藏来丰富幼儿教育内容,如何选择多样化的沟通交流方法来让幼儿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幼儿教育的实际效果,这成为幼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师幼对话体现的是一种和谐的平等对话式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育活动更加容易开展,师幼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对话理论要求分析当前幼儿教育现状,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分析研究幼儿教育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幼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幼儿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运用对话和交流可以突出孩子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做到充分了解“学情”,确定多元化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目标,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幼儿的实际为主,做到多层次的目标设计,应用到幼儿教育中去驱动孩子自己主动介入,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选择,提高对幼儿的人性化关怀,使理解和把握幼儿培养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幼儿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对话理论可以凸显校园文化的教育价值。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字和数据、影音记录,承载着学校成长发展的信息,对研究学校的发展和教学工作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规范化管理水平和进行现代化教育管理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和现代化教育水平的标志。幼儿园中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幼儿园整体风貌的显现,记述了幼儿园展示规范化形象和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可以为新时期幼儿教育提供借鉴和依据,成为幼儿园发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文化是综合性的文化体现,既有幼儿园现有风貌的整体显现,也有历史进程中的精神挖掘,在学校不断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精神的传达和文化的彰显功用。
幼儿园文化是幼儿教育整体风貌的显现,是幼儿园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思想行为作风和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使一个学校的“性格”,能对幼儿产生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对话理论指引下的幼儿教育注重幼儿的个体发展和沟通,幼儿教师和孩子在对话中实现教育和感染,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人格,增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培养幼儿园积极的人性化文化氛围,营造幼儿园具有感召力的校园文化。
三是利用对话理论可以实施积极的实践教育方式。师幼对话是教师与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相互沟通、理解、达到共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其理念与目标的实现要靠全社会的努力,必须坚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用对话理论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个体差异性启发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价值疑惑,在查阅资料和合作研讨的基础上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朱子语类》卷第十一说:“学者观书,先需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一般,非为己之所学也。”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在对话过程中发展起来,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通过师幼对话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从教孩子学转移到教幼儿会学,才能让幼儿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思想价值的本领,使孩子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中,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育向以幼儿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育方法的转变,以教条宣讲为主的机械教育向深刻理解的意义教育学习的转变。
(五)研究的内容
本文主要以对话理论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探究对象,主要从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对话理论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探究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开展师幼对话来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对话理论方面的的文献,掌握当前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寻找存在的遗漏与不足,作为自己的切入口。
2.个案法:又称“案例法”。对幼儿教育中师幼对话作为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具体、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对话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表现进行研究。
3.访谈法:通过和一线幼儿教师的访谈研究,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发展的现状,从实践的角度研究对话视野幼儿教师的发展对策。
(七)研究方案及其可行性
1、研究方案
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研究,理论方面主要探究国内外对话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对话理论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方面来探究幼儿教育中对话理论的显现。在实践层面,从幼儿教育实践出发,运用个案研究和实践探讨分析对话理论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
2、可行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将师生关系视为整个教育教学大厦的基石,而师生对话是师生关系模式中的其中一种。本文研究师幼对话,既能反应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能体现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机智等方面的能力。因而研究对话理论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现实的意义。
从对话的角度讲,教师的作用得到发挥,必须要和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可以使儿童能够获得帮助、指导的,对话是促进师生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教师既是师生对话的发出者,也是对话的接受者。通过教师对信息的发出和接受,师生对话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因此,幼儿教师是在师幼对话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新型的师幼对话关系建立在对幼儿教师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师幼对话关系的观念落到行为上,需要教师了解师幼对话,在师幼对话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明确自身定位,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回应、学会理解幼儿的话语,积极地与幼儿对话认识教师角色在师幼对话中的定位,使幼儿在对话中获得发展,使师幼对话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笔者在学习期间积累了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理论,搜集了关于国内外对话理论的研究资料,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这些都构成了本文开展上述研究方案的现实可能性。
(八)课题的创新性
本实践研究的创新点在于:
1.将对话理论引入师幼关系的研究中
对话理论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的新型师幼对话、回应和理解的教育理论,教师应该不仅是一个倾听者,还要时时刻刻准备参与到跟幼儿的对话过程中。无论是教师发起的对话还是幼儿发起的对话,对话双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师幼对话是建立在教师和幼儿平等理解的相互交往的基础上的,强调双方真正的平等、沟通和理解。在对话理论的视野下,教师和幼儿之间已经不是教训与被教训、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平等的、互相对话的关系。因此,将对话理论引入幼儿教师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将对话理论和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师幼对话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幼儿教师的发展和幼儿的成长密不可分,师幼对话过程中幼儿会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师幼互动可以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可以使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教师在师幼对话中把握自己的正确角色位置,在师幼对话中抓住教育契机,可以不断获得专业化的发展和成长。
(九)计划进度
本研究周期预计一年。
1、开题阶段:2012年2月到4月
2、初试阶段:2012年4月到7月
3、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8月到2013年1月
4、结题撰写论文阶段:2013年2月到4月
预计研究成果:
研究论文《对话理论视野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幼儿园为例》
(十)论文框架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问题的提出,主要交代本课题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主要调查研究对象以及关键词界定等。二是分析对话理论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三是探究对话理论在幼儿教师成长和师幼关系中的重要性。四是分析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提出利用对话理论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对策。五是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
[2]朱小曼.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3]齐放.小学素质教育概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2版
[4]钱源伟.幼儿健康心理八十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5]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6]王德春等.神经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版
[7]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版
[8]康振亚等.给学前儿童家长的100条建议[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年6月版
[9]孙汀兰.现代幼儿教育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10]孙汀兰撰写“幼儿园整体优化课程“特色探析””刊载《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课程改革》论文集萃(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孙汀兰.幼儿园整体优化课程设计教学法[M].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12月版
[12]Bruner,J.S.Thecultureofeducation.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6
[13]Kagan,S.,S.Goffin,S.Golub,&E.Pritchard.Towardsystematicreform:serviceintegrationforyoungchildrenandtheirfamilies.FallsChurch,VA:NationalCenterforServiceIntegration.
[14]Kamil,C.,&J.K.Ewing.BasingteachingonPiaget`sconstructivism.ChildhoodEducation72(5);260-64;1996
二、杂志论文献
[1]关少英.幼儿园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8).
[2]沈小碚,郑苗苗.论对话教学的时代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43-145.
[3]周榕.角色游戏中正确处理师幼关系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4]赵海燕.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组织.[J].2004(6).
[5]周耀武.试论“基于对话”的研究共同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4):21-23.
[6]张豪锋,孙颖.论网络学习中的意义交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218-220.
[7]陈沁燕.浅谈对小班角色游戏的指导.[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7(3).
[8]Kebdrick,A.,R.K.Messenger,eds.Healthyyoungchildren:Amanualforprograms.Washington,DC:NAEYC,1995
[9]SarindarKKaurahMeenaKumariEnglishShingLeePublishersPteLtd1997
[10]SarindarKKaurahMeenaKumariNurseryActivityShingLeePublishersPteLtd1997
[11]JackieHoldernessAnnieHughesCarouselAddisonWesleyLongmanLimited1992
[12]MyPreschoolActivityPackEarlyChildhoodPublicationsPteLtd199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