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民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电商的发展,农产品作为生鲜市场的主力军,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冷链物流既能保障农产品在销售运输过程中保鲜不变质,又能减少食品损耗和污染,因此逐步得到重视。市场的特性和未来的发展,必然需要农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立并逐渐细化,因而市场对辅助冷链物流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软件系统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并逐渐被各相关企业所重视。云南东盟国际冷链物流中心项目立足于西南市场,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国家,为云南丰富的农副产品交易提供综合性大型冷冻冷藏品交易平台,有效带动了云南农产品的国际、国内流通,解决冷库规模不足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的矛盾。同时,作为国内区域性的大型冷链物流中心,云南东盟国际冷链物流中心像国内其它区域性大型冷链物流中心一样,正受到在管理、技术和资金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优势的外国冷链物流企业的挑战。因此,信息化建设对于云南东盟国际冷链物流中心的各物流企业而言,无论是经营管理还是工作效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及物流系统化理论,对云南东盟国际冷链物流中心概况进行总结,在对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明确其在社会环境唯独上存在的基础设施方面信息化技术及平台应用不足、在行业水平维度存在的信息化标准规范有待完善以及在企业状况维度存在的信息化建设主体意识有待加强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对策,主要包括完善全程(包括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冷链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冷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培养信息化建设主体意识等。其中建设农产品冷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收集冷链物流信息监管平台数据、拓展眼神冷链物流信息监管平台功能和服务及实现冷链物流“无缝链”式结构,培养信息化建设主体意识则主要包括加强信息化层次主体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规范建设等,以期为国内同类型区域性大型冷链物流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云南东盟国际冷链物流中心;供应链管理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 是跟随着科学以及制冷技术的提升创建而成的,基本上指生鲜类食品在进行生产、运输过程、销售,在进行消费之前的各个项目始终处在较低的温度范围之内,能够保障食品的质量完好性,降低食品损耗的一项工程体系。冷链物流的基本原则规范为“3T原则”与“3P原则”,3T分别指的是Time、Temperature、Tolerance,中文即时间、温度、耐受性。
3P指的是Product、Package、Processing,中文即原料、包装、工艺。人们最早对制冷的研究开始于1940年,源于Frederick McKinley Jones所创造的随时随地可移动可制冷的机器。而冷链一词最初由Ruddich&Barrier在1984年正式提出。如今冷链物流在全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最初的农产品物流逐步发展为加工食品、医药等特殊商品等多种类的以水运、铁路、公路、等一同进行发展的综合性系统程序。
2.1.2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务流程
最初的冷链物流也主要以农产品为主。而农产品冷链物流流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温度这一因素的合理把控。Den Ouden(1996)最早提出了农产品链中需要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进行日益关注这一观点。Hobbs Linda(2000)解析了农产品的冷链系统并且为其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业务体系。S.J.James(2006)提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核心不单单是制冷的简单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来对温度进行再调控,进而建立一套系统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因为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年产值较高,很多的区域因素能够影响到众多生鲜农产品的售卖状态,不能满足人们对异地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各地区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运输促进了我国冷链物流业的发展。以蔬菜水果为例,人们对其是否新鲜,在采摘、运输、存储过程中是否有相适应的安全措施,是否能保证食物的“鲜”越来越受到社会群体的关注。冷链物流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较为复杂,这里以农产品冷链物流为例。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业务流程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预处理及加工、冷冻贮藏处理、冷藏运输和销售。第一部分为使用冷却和冷冻装置的工艺与设备对包括生擒类、鱼类、蔬菜、水果等进行预冷与加工。第二部分为冷冻贮藏的处理阶段,使用冷库、冷柜、冻柜等贮藏设备对农产品进行冷藏和冻藏。第三个部分为农产品的冷藏运输,使用冷藏汽车、冷藏船等运输工具对农产品进行短途、中途、长途的运输。第四个部分则为农产品的销售阶段。
2.1.3 物联网技术
IBM公司在1999年提及了“物联网”最初的构想。而“物联网”的正式标准则是通过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的ITU报告会议之中所进行完善的。会议指出,一个新的信息通讯革命会以物联网的新形势的到来,物联网的广泛使用可以将各类物体进行联通,实现信息化。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并严格遵守市场相关规定,实现物联网同相关事物的联系,已达到信息互通的目的,最终形成一种特殊的、系统网络,当中分别包含了定位、检测、辨识、追踪以及监管等。
关于物联网的有关概念,国外学者也有多种总结,Janos& John A(2009)指出由于物联网的诞生及使用使整个世界成为了一个智慧世界,各类物体能够智慧的连接起来、造福人类并方便生活。L. Atzori(2010)指出物联网的组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概述,即实物层面的传感装置、物联网层面的中间装置及部件、语义导向范围内的相关信息与知识。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IoT)最初起始于传媒的范围,其原理基本上就是介于计算机网络之上,使用传感器设备、RFID技术、无线数值通信等科技标准,组成一个各类物品能够进行相互间的“相互交流”的网络,该过程中不需人类的干预,其涉及的领域包含了教育行业、物流行业、社会服务行业、娱乐业、医疗卫生行业等多种行业类型。A. Juels(2006)物联网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技术,这种技术体系框架有着一定的开源性,其中涵盖了多项技术体系,最为重点的技术包含传感器技术、频段辨识技术(RFID)、嵌入式系统技术和智能技术。
2.1.4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公司在进行运营的时候进行的集散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前期物资准备、产品生产过程和企业的管理信息交流,企业的流动资金流转过程等等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加工,让这些方面的信息数字化,把信息资源整合优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让企业现实利益通过竞争达到最大化。当前,企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就是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优化不同的企业信息化模块。在企业信息化模型中,以不同的历史阶段为节点,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进行分解。
2.2基础理论
2.2.1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是管理模式,哈佛大学的哈默博士在1990年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BPR),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指出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是企业流程。最早供应链是从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发展而来的。供应链管理就是对供应链中的所有活动和全部流程等进行协调、控制、计划、组织等。供应链管理主要实现的是综合效益的最大,整体的最优化、整体成本的最小化,这就要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既能约束链上成员的行为,又能确保其利益,使整个供应链能集成资源优势,形成一种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在竞争中取胜。
2.2.2物流系统化理论
物流系统化理论是由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功能要素组成,同时物流系统化理论具有动态性、存在性、复杂性。物流系统优化理论主要是对所有整个物流活动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出详细分析,对整个供应链从原材料到最终的消费更全面完整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合理的系统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和协调控制,使系统向更好的方向和更好的状态推进过程。物流系统优化的目的是以最低物流费用、最优质服务水平、最快的信息反应速度,实现物流科学化、合理化,提高物流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经验
2.3.1X
X是最早发明制冷技术的国家之一,也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工业发展起步早,1997年全国已建成高速公路总长达89203公里,其铁路、公路网络几乎贯通全国所有大中小城市,铁路网络运载能力强,运输速度快,这些优势让X的冷链物流随着工业发展进步越来越发达,从生产加工到运输配送以及销售服务整条链条已经有着非常成熟和完善体系,已经发展出有着多家世界级冷链行业巨头,冷藏运输发展历史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整体技术和设备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许多农产品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该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则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X的农产品生产特点是历史悠久、数量稳定、种类齐全,加之其国内、外的农产品贸易十分活跃,这就为X建立一个庞大、组织协调、分工明确、运作高效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如今,X国内已经拥有了一套完备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范围涉及农业产业链的多个领域。XX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立法监督、审批认证,而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则负责建立行业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由此形成了一个多方共同协作的完整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据相关资料表明,在过去的50年间,X的低温食品产量增长了1300多倍,低温食品无论在销售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方面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和地区。除此之外,X冷冻食品的年生产量约为2000万吨,种类约3000多种,年产值超过500亿美元,年人均占有量超过60公斤。X的农产品冷链食品行业发展规模如此之大,主要得益于该国发达和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X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经验主要包括:
(1)交通运输网络发达。X的国土面积广阔并拥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为了连接国土、出行方便和货运快捷,X早于西方其它国家就建造设计了高速公路,同时已经考虑到了城市道路网络布局设计,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其中主要是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依靠这些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X国内冷链运输主要由集装箱卡车来完成,1000km 以内 24h 可以送达。这些公路可以保证运输链条缩短时间,公路的运载能力和承载能力强大。冷藏运输车辆可以将冷链货物以最少时间安全送达。除了公路,铁路运输网络更是在X冷链运输扮演着重要角色,服务于其中的48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和加拿大的3个省,共运营500多个车站用以运输,居于以上综合发展因素和优势,造就了X的冷链物流流通率几乎覆盖全美 95%以上的地区,冷链物流运输系统已经十分庞大。X冷链物流当前大力发展火车温控集装箱,也是基于考虑铁路网络的优势。X与运输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约占经济总量的 3%,吸纳了国内 1/8 的就业。冷链物流对温度和时间都是有特殊要求的,而X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是X冷链物流发达的重要原因。
(2)体系建设完善分工明细。X的冷链物流发展成熟,上世纪就已经开始细化分工,国家冷链行业标准统一、规范严格,将易腐农产品外包给第三方的一些优秀冷链物流公司,仓储和运输的公司把属于自己的业务范围做好,使得市场分工的细化导致了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进而促进了产业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使得冷链市场扩大。X的冷链分工非常清楚,运输方只负责确定唯一运输卡车与司机、仓储方只负责对确定时间在唯一卸货码头出现的卡车进行卸货、卡车出租公司只负责提供卡车、维修公司只负责根据求救电话进行抢修,整个链条最忙碌的环节就是客户,客户需要确定以上几家公司,客户作为中间人完成整个冷链业务上的建设。由于分工不同,各个分工的专业性较强、职责较明确,这样整个冷链运行起来有据可依、有证可查,大大提高了冷链物流的可操作性。
(3)高科技领域被广泛应用。X物流技术十分发达
PLM的客户既包括沃尔玛、Publix等连锁零售巨头,更有麦当劳、SUBWAY这样的食品快餐品牌,PLM概念在X保障生鲜冷链运输和食品安全上功不可没,使冷链物流运输车辆更加智能化,如冷链车辆的GPS、RFID技术运用普遍,对冷藏货运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对货物进行跟踪,对车辆进行动态监控,可以及时保障农产品运输到指定销售地点,提升企业诚信,在冷链行业内得到极大认可,能够按照合同条款约定及时送达。X的冷链物流企业都装有先进的安全控制及自动化喷淋系统,装有可视屏(电脑终端)的叉车,配备有涉温区域广的冷藏集装箱,与仓库进货口实现无缝对接。通过采用高端牵引车及冷藏箱、GPRS系统、进口车载温控仪、POS机等一批高端的冷藏运输设备,为客户提供全程可控的冷链服务。通过先进的设备组合及人员调配,可以实现GPRS远程温度监控,对各冷藏车的位置和车箱温度实施不间断的监控,确保车内货物按时、保质的送达客户。充分发挥现有的冷藏车和冷库等资源,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冷链物流服务。例如,CR-England Logistics公司为每个车辆配备全球定位系统、网络跟踪设备和网络账单功能,可以按照客人指定的准确时间送抵,为食品公司规避了因不能按时送递货物而承担的赔偿风险。X冷藏公司USCS已建立起完善的仓库、运输及资讯系统,不仅能加强日常运作,还可为顾客提供节约成本的服务。
(4)加工包装环节实行高资质检验,标准化监督管理。
据了解,Able Freight在仓库现场有X海关授权进行进出口货物的安检设备,以及FDA专员对货物进行现场检查的工作岗,双重保险以确保保鲜食品的安全。对食品的检验检疫放在物流配送企业来做,是X冷链物流的一个特色,但不是全部运输出口食品都放在该企业,每个类似企业都有擅长检验检疫的种类,根据这些特长申请到的某些种类食品的检验权,在该类物流配送中心检验过后的食品,可以“免检”出关。而对于出口,XX则在该企业安排了FDA监测点,来不定期监控分析。这样的设计,不仅减少了海关的工作量,而且能够避免食品在海关排队检测中的变质,同时增加了食品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为企业带来了效益。另一方面,RFID技术的广泛运用使X的质检工作更加高效便捷。X很早就将非接触式自动识别射频技术引入到冷链物流中,带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数据存储量大,可重复使用,使用成本低,在30~100m内远距离读写。通过RFID标签,可以监控到一个集装箱内不同包装单位的不同温度,可连续记录温度变化的数据和相应的时间记录,可以准确掌握冷链管理中最重要的运输途中的温度变化。
2.3.2荷兰
荷兰在农产品物流上,它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发展农产品物流。荷兰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区,荷兰公路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货运都是载运农产品和食品,向全世界提供需要的物流服务。其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成功经验如下:
1、农产品运输系统发达。荷兰的运输系统十分发达,例如荷兰的航空货运系统,在众多飞机场中,斯希波尔飞机场尤其特殊,它是荷兰特别重要的农产品物流枢纽,荷兰大多数新鲜的花卉都要通过这个重要的农产品枢纽连夜运送到全世界。荷兰的公路运输业特别发达,通过公路运输的农产品和各种农业食品运输量,承担全世界国际公路运输业的主要运输量。
2、设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在荷兰,农业物流的中心是鹿特丹,这种分工不同的物流中心有很多,例如阿姆斯特丹港,弗拉辛港,埃姆伊敦港口等。对于鱼、肉、饲料、水果、粮食等农产品的运输来说,鹿特丹港就是特别为此而建设的。农业产品和食品一半以上是通过鹿特丹港来运输的,因为在鹿特丹港的周围都是种植这些农产品的地区,而且公路,水路运输网纵横交错,运输网络非常发达。
3、物流专业人才优势。在荷兰,XX非常重视贸易和物流的教育。经过长期培养教育,荷兰拥有大批农业产品物流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能够向全世界的农产品和食品提专业的的物流服务。物流并不是我们简单所说的运输,它需要很专业的知识,农产品物流就是这样的。每一个物流专业操作人员都是要经过国家认证考试,通过认证考试的,国家颁分相关行业专业的就业资格证书,这样才能保证荷兰农产品物流达到高质量的,专业化的运输标准。
2.3.3日本
日本农产品物流主要是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来完成的,是日本农产品物流模式,不同的农产品主要靠批发市场来交换流通,在其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物流以批发市流通为主确立了农产品物流的地位,形成了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体制,取得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其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如下:
1、制定法律法规。日本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方面,为了保证农产品物流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的地位,日本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统一制定了相应的市场建设设计、管理和经营制度。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批发市场的建设、管理和经营,培育出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环境,它是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日本将地方批发市场也纳入了法治轨道,进一步巩固了农产品物流在批发市场中的地位,严格规定农产品交易的原则。另外,日本制定了统一的管理模式,避免了多部门重复管理的弊端,把农产品物流的各个环节和各种管理职能,统一归属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保证了行政职能的权力和地位。
2、充分发挥农协会作用。日本农协是一个群众性经济组织,是由农民自愿联合组织的,其法律依据为《农业协同组织法》,日本农协的经济力量十分强大,已遍布到日本全国的各大区域。农协的中介作用极为突出,借助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优势,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协贯穿了农产品流通的全部环节,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的建设,物流、信息流、商流以及结账的组织都是由农协负责。由此可见,在日本农产品流通中,农协扮演着如桥梁一般的角色。
3、严格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为了使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得到保障,从而使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相应的保障,对于进入市场的农产品,日本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准入制度,让民众在购买农产品时更加安全放心。通过这样的方式,农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管理得到了保障,保证了日本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制度,从而形成相应的品牌效应,使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发展自身的物流业,日本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规划了自身的物流发展,使得物流发展正式进入现代化。日本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基础设施,例如铁路运输网、高速公路、沿海港湾以及航空枢纽港,这些基础设施既促进了日本的农产品输出,同时也有助于外来农产品的输入。
3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案例介绍
3.1云南东盟国际冷链物流中心简介
云南东盟国际冷链物流中心是一个综合性冷冻冷藏品交易平台,其主要服务对象是西南市场,同时也面向全国其他地区,进而辐射到与云南相邻的东南亚国家。通过该项目,云南农副产品的交易更加便利,云南的农产品能够流通至国内甚至国际,在缺乏该物流中心的情况下,现有冷库规模已经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当东盟冷链中心建成之后,其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冷链物流园区,主要功能有国际货运、冷链仓储、商品展示、场站服务、流通加工、分拣配送、通关服务、信息支持。同时,东盟冷链中心将是云南省唯一的大型冷链物流中心,进而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物流冷链基地,并衔接来自东南亚以及南亚地区的冷链运输,通过全面的冷链物流服务,促进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
当东盟自贸区建立之后,云南体现出“桥头堡”的重要区位优势,其对外贸易也更具多元化,并打破了传统的运输方式,逐渐向现代化发展。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速冻食品的需求量也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无论是大中型超市还是农贸市场,都有着巨大的速冻食品的需求量,以昆明市为例,其速冻食品的日需求量为40吨以上。
云南盛产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以及野生菌,这些农副产品需要从云南出口至省外以及国外,除此之外,云南需要进口速冻食品、肉类、冷饮以及海鲜等商品。只有在冷库及其配套设施的支持下,云南才能更好地实现进出口产品的加工、保鲜、储存以及交易。
3.2对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的实地调查
3.2.1问卷设计及发放
(1)问卷设计
针对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的企业物流信息化状况,对相关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问卷的设计和分析,决定从十二个方面进行逐一分析(即十二个二级指标),分别是:XX相关政策、基础设施状况、公共信息平台、专业教育水平、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信 息化标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办公设施、物流信息化资金投入、物流信息化人才以及对于物流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同时,还对高等院校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专家和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家进行了调查,另外,也对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所属地——昆明的信息产业局、市经委等XX部门进行了实地走访,以求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真实情况。
(2)问卷发放
在问卷设计问题上,考虑到问卷内容涉及的范畴,所以只是针对企业的管理层进行调查。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对调查企业性质、以及被调查人员的职位、学历等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确保问卷的质量。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102份,有效问卷93份,问卷总体有效率为77.5%。问卷调查中,涵盖了大、中、小等各种物流企业,其中中小型民营企业所占比例接近一半,企业具体状况数据的多样性;被调查对象针对企业的管理层,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另外,对于所有的数据都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保证了问卷所得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在此进行实证分析时物流信息化对比分析。
3.2.2描述性统计分析
(1)社会环境指标分析
①XX相关政策

图4.1 XX对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支持力度
(Figure 4.1 government support for enterprise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目前,各地XX都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物流信息化的政策法规,这都有利于促进当地的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根据调查结论来看,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企业认为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和一般的占据多数,对于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而言,有36.5%的企业认为XX的支持力度较大,20.8%的企业认为XX支持力度很大,仅有17.5%的企业认为支持力度不够,总的来说,昆明市XX的各项支持政策还是比较好的。
②基础设施

图4.2 基础设施发展状况
(Figure 4.2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基础设施方面,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有32.3%的企业认为当地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仅有16.7%的企业认为不能满足。
③公共信息平台

图4.3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使用状况
(Figure 4.3 usage of logistics public information platform)
对于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使用状况的调查显示,经常使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企业还比较少,有15.2%,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企业偶尔使用这一平台,而从未使用过的企业所占比例最大,为36.1%。总的来说,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物流信息化公共平台的使用量还太少,因此各地XX必须加强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推广。
目前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已建成开通了网通e-Power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紧固件行业平台、中小企业国际贸易集装箱公共服务平台等6个公共信息平台。近年来,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平台和聚集作用,大力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项目,促进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按照企业为主体、XX推动的基本原则,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将物流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同步推进。积极组织贯彻实施物流国际标准,推动物流设备设施标准化;积极采用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电子单证及信息交换平台标准,推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④专业教育水平

图4.4 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状况
(Figure 4.4 status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人才方面。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认为专业人才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比例为32.5%,认为不能满足需要的为41.7%,除此之外,还有较多企业没有认清现状。
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内,为了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各高校都纷纷设立了物流相关专业,还有一些高等院校专门成立物流教学科研机构。加之昆明的物流发达,所需人才数量多,导致专业人才更难以满足昆明企业。所以,昆明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学校物流专业的设置,使得更多优秀的物流信息化人才参加到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上来。
(2)行业水平指标分析
①第三方物流

图4.5 对于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水平的看法
(Figure 4.5 views on the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对于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得分密度最大的是三分,为43.3%,得四分的比例为18.1%,得满分的比例非常少,有5.7%。总的来看,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为一般,急需加强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许多从事单一物流活动的企业都是物流市场服务的提供者,但从其内涵要求来看与第三方物流的要求还不是十分相符,不是严格意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②信息技术应用

图4.6 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状况
(Figure 4.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f enterprises)
对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状况的调查显示,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的企业非常少,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仅有12.4%,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局部应用这一选项,为31.4%。总的来看,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企业都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另外,问卷还调查了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物流信息化软件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有专门物流信息化软件的比例非常低,为21.3%,这也说明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还比较落后。
③信息化标准

图4.7 企业物流信息化标准状况
(Figure 4.7 status of enterprise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standards)
从上图可以看出,企业认为制约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资金和标准化,在标准化选项中,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企业占据23.3%,也是最大比例。目前,我们整个国家的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比较落后,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当然也是如此,标准化工作成为了制约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必须赶紧出台企业物流信息化标准。总的来说,没有物流信息化标准会有许多弊端,比如,社会层面的基础信息化标准落后会导致商品编码、无线通讯频率不统一,也导致很多信息技术难于推广;行业层面的信息化标准落后,导致电子单证格式和认证标准等不统一,造成企业间的物流信息反复转化和认证,这不仅是企业付出较多的成本,也会使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层面的信息化标准落后,将会导致企业物流信息化低水平重复,进展缓慢。因此,无论是哪一个层面的标准化工作落后,都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各个企业物流信息化自搞一套、自成体系,企业和外界系统彼此难以兼容,从而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目的。
④信息可持续发展

图4.8 企业物流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状况
(Figure 4.8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的提升、资源日渐匮乏、人口不断增加、自然灾害逐渐增多等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现代化的物流产业要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更多的使用清洁、有效的高科技技术,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减少高污染、高消耗资源的使用,使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降到最低限度,维持良好的生活环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物流成本的降低和结构的调整,也会促进物流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物流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这一要素必须加入到物流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当中来。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包括了物流信息化的规划和战略指标、物流信息化的培训和考核指标、信息化物流成本降低贡献、物流业结构调整、物流技术进步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
上图主要是针对物流信息化相关的规划和战略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做过相关规划和 战略的企业比例最高,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为43.8%,做过相关规划和战略的企35.4%,除此之外,还有很大比例部分企业对于相关规划和战略不了解。总的来看,在企业物流信息化方面的相关规划和战略上两地都有欠缺,必须加快相关规划和战略的制定,促进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3)企业状况指标分析
①物流信息化人才

图4.9 企业物流信息化人才状况
(Figure 4.9 enterprise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talents)
信息化人才对于物流信息化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物流信息化人才,包括网络通信和计算机应用人才、软件开发和网站建设人才、以及数据库和物流系统安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化人才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会影响到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比如管理人员中信息技术人员的比例大小、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等等。
通过调研可知,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企业中从事物流信息化的人数集中分布在1-5人,为43.1%,在6-10选项上,为25.2%。总的来说,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物流信息化人数都还较少,尤其是没有物流信息化人才的企业比例都非常大。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是:一方面,物流信息化属于新兴专业,此种人才则属于复合型专业人才,所以人才比较欠缺;另外一方面,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没有专门从事物流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也仅有少数企业设立专门的物流信息化工作机构。
②物流信息化资金

图4.10 企业物流信息化资金投入状况
(Figure 4.10 capital investment of enterprise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目前,许多企业面临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的大难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也是如此。近半数企业每年在物流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资金在十万元以下,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的这一比例为46.6%;投入在10-50的企业中占据27.3%,投入在50万以上的比例非常少;最主要的是还有较大部分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的投入,这一比例在13.5%。总的来看,目前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的企业物流信息化投入水平都还比较低。在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中,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有18.3%的企业认为是资金缺乏所致。正是由于资金的缺乏问题,很多企业很难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只能把资金用在生产和销售上,导致许多企业对于物流信息化的投入较少或者根本没有任何投入。
③物流信息化办公水平

图4.11 企业办公自动化状况
(Figure 4.11 status of enterprise office automation)
办公自动化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是当前新技术革命中一个技术应用领域,属于信息化社会的产物,企业应用办公自动化会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对于物流信息化办公设施方面进行了两个个方面的调查:首先是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状况,根据调查显示,局部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企业占到绝大多数,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的这一比例达到61.2%,完全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企业数目还比较少,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为20.3%;最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完全没有进行办公自动化,比例为14.3%;另外,还有少部分企业对于办公自动化项目不太清楚。目前两地企业的办公自动化水平还比较低,多数仅仅是局部实现办公自动化。因此,企业要加快办公自动化的进程,提高办公效率;对于企业网站建设情况的调查显示出的主要问题是许多小型民营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势必严重影响了地区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因此,这部分企业要加快建设自己的网站,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④对企业物流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图4.12 对于物流信息化的看法
Figure 4.12 views on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对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在调查之前作者认为这应该是企业管理层非常重视的,本以为选择非常重要的企业会占到绝大多数,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调研结果与作者的感觉大相径庭。跟企业管理层进行深入交流之后才弄清了其中的原因所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物流信息化非常重要的比例非常低,为16.2%;认为比较重要的比例稍微多一点,为20.9%;很多企业选择了物流信息化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此选项占到24.6%;最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有较大部分企业认为信息化完全没有必要,这一比例为20.2%。究其主要愿意是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物流信息化对于大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而对于小企业来说重要性显得不明显。一方面企业物流信息化会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短期内成本过高,对于许多小企业来说显得难以承受;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物流信息化有抵触心理,认为信息化程度高了企业势必裁减员工,导致员工失业,所以不支持信息化的发展。
从总体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的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中等偏上,但是地区的物流信息化水平还需继续强化。总的来说,为了促进地区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昆明市XX出台的相关政策给予了很大支持,在支持力度的调研上显示都在中等水平以上;XX部门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公共信息平台使用上来;对于物流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状况来看,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同企业对于物流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一样,要改变原来的观念,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物流信息化对于所有企业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物流信息化资金和人才方面,企业和XX要共同努力,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人才,确保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4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应用存在的问题
4.1社会环境:基础设施方面信息化技术及平台应用不足
根据前文调查可以了解到,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社会环境方面表现参差不齐,比如在XX相关政策方面,有57.3%的被调查人员认为昆明市XX的各项支持政策相对较好,在保证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而在基础设施指标方面,仍然存在近三分之一的企业认为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的基础设施有较大进步空间,当前仍不能满足其基本需求。在公共平台指标方面,有36.1%的被调查企业从未使用过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见其平台宣传和推广的滞后性,而在专业教育水平方面,虽然目前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的人才状况一般,但是由于临近呈贡大学城,人才在短期内能够得到适时的补给,近三成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当前的人才是满足企业需求的。
对于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而言,在其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社会环境,在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调查得知,信息化技术没能得到充分的运用仍然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根据实地考察情况,传统的个体仓库、配送企业形式仍然在东盟冷链中心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功能仍然是单一仓储或配送。在这些“小而散”的物流企业中,并没有普及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传感网络与传输技术。在仓库管理、装卸以及配送过程中,人力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信息监测平台只起到辅助作用。企业目前缺乏开放性,成为一座座信息孤岛,无法在相应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中实现信息的共享,各企业之间无法完成信息互通,对于农产品预冷、冷藏车、冷库、销售地等信息资源而言,无法在各大企业之间完成实时共享,信息的利用率较低。目前,在东盟冷链中心,冷库和货品会出现找不到彼此的情况,冷库有着较高的空置率,冷藏车有着较低的满载率,这些现象说明东盟冷链中心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平台还有待完善。
4.2行业水平:信息化标准规范有待完善
据前文调查,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行业水平方面表现相对较好。在第三方物流指标的调查中,67.1%的被调查人员都对该物流中心的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水平有着正向评价,但是仍然存在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物流中心的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水平亟待强化。在信息技术应用指标方面,大部分被调查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状况都存在较大进步空间,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的企业仅12.40%。在对上述指标调查结果进行明确的基础上,调查真正制约企业物流信息话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认为企业信息化标准表现最差的占比最大,因此,认为该问题是完善当前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节点。
在行业水平处于良好的状态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使得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得到更好的建设。当前,在东盟冷链中心,E追溯、昆明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以及云冷链等信息监管平台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但仍然不够完善,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推广。在信息监管平台中,采集以及监管的数据包括了农产品在冷链的各个环节,即加工、仓储、配送以及销售的全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仍然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信息化的标准不够规范仍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通过实地调查得知,在进行数据采集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农产品有着较为混乱的标识以及编码,无法完成统一的信息采集,同时,数据格式、质量管理标准以及数据传输标准都不够规范。在信息监管平台中,缺乏个体农户以及小微企业的数据,在短期物流成本急增的情况下,不愿将这些信息化数据进一步开放。同时,冷链物流信息平台还缺乏足够规范的市场标准,仍然需要完善自身的安全保障。
4.3企业状况:信息化建设主体意识有待加强
在对企业状况进行调查后认为当前物流中心该维度的表现相对较好,但也有些地方不够完善。经过现场调查了解到,当前中心的企业物流信息化人才相对不足,企业物流信息化投入水平相对较低,同时企业办公自动化状况有较大改进空间,尤其是对企业物流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指标方面,大多数企业对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深入分析上述指标表现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主体的意识不足,无论是人才、投入还是重视程度,都由信息化建设主体意识所决定。
在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冷链物流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受到企业规模和人员结构的限制,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式仍然是自发式发展,对消费市场的把控不够全面,没有意识到全程冷链一体化的重要性。信息化建设服务于用户,而用户重点关注的是农产品的新鲜度,并没有注意到冷链的具体物流过程,也没有关注冷链的物流信息化发展。同时,信息化建设需要来自XX部门的主导,但XX更加强调个体冷链企业的规划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的统一标准很难建立起来。
5完善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对策
5.1完善全程冷链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以及销售的全过程中,都需要来自冷链的参与,如此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冷链。为了使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在其流通过程中必须保持低温。借助信息化手段,冷链物流能够采集冷链全过程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监管,使冷链物流不至于断链。
5.1.1农产品生产信息化
在建设农产品信息化管理平台时,需要使用到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并在各种传感器的帮助下,采集温湿度、光照、CO2、土壤PH值、光照等数据,同时在平台上实时上传这些数据,通过实施监测的方式,保障农产品的生长环境,通过统计、分析以及调控这些生长数据,促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加精细化、智慧化。
5.1.2农产品加工信息化
在采摘农产品之后,需要借助移动集装箱来进行产地预冷,或在产地中将简单的分级、筛选以及包装工作完成。在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中,通过二维码、RFID芯片来记录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农产品农药监测结果、监测单位、加工单位、加工日期等,在质量追溯平台或XX相关监管平台中上传这些信息,借助终端查询机,用户能够在购买地查询农产品的信息,对农产品完成质量追溯,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5.1.3农产品仓储信息化
为了使冷库的数量进一步增加,XX需要追加更多的资金投入,或者采用多家企业联合的形式来完成投资,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建设农产品产地冷库。同时,借助RFID技术、无线传输网络、室内定位技术,促进冷链仓储管理系统的建设,让仓储的管理更具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使冷链仓储的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合理地布局冷链仓库各个功能区域(展示区、流通加工区、拣货区、冷藏区、冷冻区等),并对这些布局完成相应的优化,使冷链仓库更加智能化,使冷库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存储过程有着更少的损耗率。
5.1.4农产品运输信息化
将RFID技术、3S(GPS\GIS\RS)技术、5G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入于温湿度传感技术,借助车载监控终端,在冷链配送监控系统中获得农产品配送的实时数据(位置信息、车辆状态信息、物品信息等),同时实时监测数据,出现异常则会提醒管理员和司机,使其及时应对相应的情况。在农产品配送全过程中实现了数据的实时监管,使冷链物流的运输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冷链物流更具信息化,并且有助于建立起责任追溯机制。
5.1.5农产品销售信息化
在农产品冷链中,销售是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农产品的销售和质量会受到销售环节的影响,同时农产品的可追溯性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一方面,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能够使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平台得以构建,全程监控农产品的销售过程,这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同时用数据来支持农产品的销售以及种植决策;另一方面,使电商企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电商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使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得到进一步的拓宽,通过“抖音”以及“直播带货”等形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农产品的销售。
5.2建设农产品冷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能够促使农产品冷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得到更好的建立,让平台信息更加透明,同时促使物流信息、物流设施、物流设备等资源完成更好的共享,减少投入,使运输费用得到进一步的降低。同时对接东盟等平台,使信息在东盟冷链中心以及全国其他省份得到共享。
在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时,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部分完成:
5.2.1收集冷链物流信息监管平台数据
第一阶段:借助冷链物流信息监管平台的数据交互,让产品编码和标识的标准更为统一,对东盟冷链物流中心的现有平台进行整合,如流通追溯城市管理平台、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畜牧大数据平台,在冷链物流信息监管平台收集这些数据,同时在平台中接入淘大集、好邻居等重要企业的数据,使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共享。
5.2.2拓展冷链物流信息监管平台功能和服务
第二阶段:拓展自身的功能与服务,让信息采集与管理在冷链物流的全过程中完成,并建立相应的标准接口,使中小企业、家庭农场的数据接入到监控管理平台。
5.2.3实现冷链物流“无缝链”式结构
第三阶段:将冷链物流“无缝链”式结构运用到东盟冷链中心,发挥XX、企业和用户的协同作用,让冷链物流质量安全管理与追溯管理平台覆盖到整个东盟冷链中心,接轨国家、国际等重要平台。
5.3培养信息化建设主体意识
5.3.1加强信息化层次主体建设
借助XX的公信力和资源,促使东盟冷链中心的信息化发展,并将农业融合于第二、三产业。由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建立起相应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协调领导小组,农业、商务、交通、科技、税务、市场监管等各级管理部门都需要参与其中。让链上各主体企业更好地应用技术,并上传自身的信息,借助技术对其进行支持,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监督管理。
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和服务的主体和参与者是企业和用户,二者需要更具主体精神,使自身拥有更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使冷链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用户更多的参与到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监管过程。对于一些地区而言,其农产品产量较高,但缺乏相应的冷链物流实力,因此需要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让其具备核心竞争力,并完成相应的资源整合,并加大与农产品加工及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
5.3.2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使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合理,从而减少成本。借助交通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四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在东盟冷链中心中基本建成,使冷链运输更加便捷。同时需要建立起公、铁、水、航多式联运信息网络,将节能环保的带温度监控设备的运输装置推广到各大物流企业之中,使生鲜农产品加工环节的预冷得到更加严格的监控,并将仓储信息化装备的运用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缺乏足够的冷库数量,无法适应现代化物流发展的具体需求,因而需要建立起更多的现代化标准冷库,并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
5.3.3加强信息化管理规范建设
(1)完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规划
根据《商务部办公厅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复制推广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典型经验模式的通知》以及云南东盟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十四五”规划,加强东盟冷链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要使重点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强调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智能装备;同时保障资金来源,借助信息化的方式,助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农村振兴;使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让市场环境更加适合冷链物流运输的信息化发展。
(2)健全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使冷链系统信息技术标准得到进一步的健全,这些标准包括农产品冷链最佳作业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信息采集技术标准等,借鉴国际通用标准,并结合具体的情况,制定最终的应用标准。在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帮助下,促使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工作更好的完成。另外还要使冷链物流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健全信息基础设施、XX信息、企业信息、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定,并结合信息化安全监管技术,使安全保障体系得到相应的完善,让网络和物流信息内容安全得到强有力的保障,促使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使冷链物流信息化监督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健全。使产业聚集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借助“分机管理、相互合作”模式,将检测平台普及到好邻居、沃尔玛、武商量贩等大型超市以及竹叶山、四季青、新发地等农贸市场,在信息平台介入相应的数据,同时还需要检验车辆的温控、定位设备性能,让冷链运输信用评价功能得到发挥。
(3)加大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将土地、税收、通行权、人才培养等政策更多的倾斜于农产品企业以及冷链物流企业。XX需要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科研开发等方便提供相应的专项资金,促使东盟冷链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并通过重点支持,使一批龙头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及新技术更好的运用于冷链物流中。让企业更多的与附近高校院所展开相应的合作,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吸取一部分具备物流专业素养、科技创新意识的人才,使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的结构层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人才培养来促使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LonglongLeng, ChunmiaoZhang, YanweiZhao,WanliangWang,Jingling Zhang,Gongfa Li. Biobjective low - carbon location - rou-ting problem for cold chain logistics: Formulation and heuristic ap-proache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73.
[2]Xinyan Yu,Daofang Chang,Xin Song.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of Cold Chain Logistics Distribution Path Based on P Company[J]. Academic Journal of Business & Management,2020,2( 5) .
[3]Yi Zhao,Xuelai Zhang,Xiaofeng Xu,Shihua Zhang. Develop-ment,characterization and modification study of eutectic fatty alco-hol for cold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 [J]. 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2020 ( prepublish) .
[4]Kuo J,CHENM.Developing an advanced Multi-Temperature Joint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the food cold chain[J].Food Control,2010,21(4):559-566.
[5] Duin J V,Goffau W D,Wiegmans B,et al.Improving Home Delivery Eff ciency by Using Principles of Address Intelligence for B2C Deliveri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rocedia,2016(12):14-25.
[6]Marija Bogataj,Ludvik Bogataj,Robert Vodopivec. Stability of perishable goods in cold logistic chai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3-94.
[7] Yantong Li,Feng Chu,Jean-Franois Cté,Leandro CCoelho,Chengbin Chu. The multi-plant perishable food production routingwith packaging consideration [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20,221.
[8] David Bogataj,Marija Bogataj,Domen Hudoklin. Reprint of“Miti-gating risks of perishable products in the cyber - physical systemsbased on the extended MRP model”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7 ( 194) : 113-125.
[9]Liu Yue,Yongjun Zhang,Changfeng Zhang. Temporal and Spa-tial Visualization Display Technology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Control, Automation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ECAME2017) ,2017.
[10]Srivastava B. Radio Frequency ID Technology: The Next Revolution in SCM [Z]. Business Horizons,2004
[11] Manish Nikam .RFID: Changing the face of Supply Chain M anagement [J].Welingkar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2004.
[12]Mart Sala. A.S., Egea-Lopez. E., Garcfa-Sanchez .F. Tracking of Returnable Packaging and Transport Units with active RFID in the grocery supply chain [J]. Computer in Industry,2008,(60): 161-171.
[13] Dewolf. Understand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and Its Impact on the Supply Chain[Z]. Black School of Business Penn State Behrend.2006.
[14]S. J. James. James, J.A. Evans. M odelling of food transportation systemsea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6, (29): 947-957.
[15] K. Koutsoumanis, P.5.Taoukis,G.J.E. Nyehas. Development of a Safety Monitoring and Assurance System for chilled food Product. International of Food Mierobiology,2005,100:253-260.
[16]M iroslav Verbi. Econometric Estimation of Parameters of Preservation of Perishable Goods in Cold Logistic Chains [D].September, 2004: 1-18.
[17]Ting P. S, Chung K. J. Inventory Replenishment Policy for Deteriorating Items with a Linear Trend in Demand Considering Short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 anagement, 1994’14(8):102—110.
[18] Atsushi O,Kentaro Y.A temperature-managed traceability system using RFID tags with embedded temperature sensors [J].Nec Technical Journal 2006,(2):82-86.
[19] Badia-Melis R,Carthy UM,Uysal I.Data estimation methods for predicting temperatures of fruit in refrigerated containers [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16,151:261—272.
[20]Kuo J,CHEN M.Developing an advanced Multi-Temperature Joint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the food cold chain[J].Food Control,2010,21(4):559-566.
[21] Duin J V,Goffau W D,Wiegmans B,et al.Improving HomeDelivery Effciencyby Using Principles of Addres B2CDeliveri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rocedia,2016(12):14-25.
[22]杨芳,谢如鹤.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J].系统工程, 2012(12):99-104.
[23]杨剑英.生鲜农产品流通现状与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 2009(5):82-84.
[24]裘品姬.新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1(5):32-36.
[25] 孙春华 .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41(1):395-399.
[26]杜凤蕊.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J].物流技术, 2014(21):43-47.
[27] 陈镜羽 , 黄辉 .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现状与发展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2015(6):179-183.
[28] 杨光华 , 林朝朋 , 谢小良 .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与对策研究 [J]. 广东农业科学,2009(6):200-203.
[29] 隋博文 , 王景敏 .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39(28):17733-17735.
[30]肖锭.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及成本优化研究[J].农业经济, 2014(2):123-124.
[31] 马小雅 , 黄武 .“ 互联网 +”背景下广西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研究 [J]. 商业 时代,2016(4):97-99.
[32]郭丽娜.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组织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5(10):101-104.
[33]汪庭满,张小栓,陈炜等.基于无线射频技术的罗非鱼冷链物流温度监控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9):141-145.
[34]冯贺平,吴梅梅,杨敬娜.基于ZigBee技术的果蔬冷链物流实施监测系统[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6):219-221.
[35]高娃.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硕±学位论文,2012
[36]张研.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D].东北农业大学硕±学位论文,2011
[37]程链杰.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巧[D].安徽大学硕±学位论文,2012(5).
[38]张曙红,冷凯君.物联网环境下绿色供应链闭环运作模式研究m.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
[39]张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安全监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学位论文,2012
[40]周蓉.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参考模型[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1]武晓钊.物联网技术在仓储物流领域应用分析与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1,06: 36-39.
[42]张倩,张盛,林孝康,胡泽明.物联网:发展、应用及关键技术[J].电讯技术,2012,12:1990-1997.
[43]马婷,李芳,单大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冷链物流跟踪及追溯问题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3,06:557-562.
[44]金盛楠,肖更生,张友胜,丁春杰.冷链物流分析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J].现代食品科技,2008,10:1031-1035.
[45]皮邵辉,杨京帅,王娟,朱孔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中的应用探讨[J].物流科技, 2011,09: 3-5.
[46]姚丽霞.RFID 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追溯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8:45-46+76.
[47]李剑,路剑,刘利利.利用物流信息化建设再造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J].2006,05:120-121.
[48]王荧荧,张敏,朱文英.农产品冷链物流安全评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3,19: 4-6.
[49]魏巧云,田雪.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技术创新研究[J]. 中国市场,2009,36:55-56+61.
[50]缪小红. 基于 GIS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51]王永锋,杨育,刘爱军.基于 RFID 技术的生鲜肉类产品全程可追溯系统设计[J]. 现代科学仪器, 2012(1):15-17.
[52]盛艳,周爱莲,李锦霞.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探讨——基于物联网[J].现代商贸工业,2013(2):12-13.
[53]汪旭晖,张其林.基于物联网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框架、机理与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4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5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