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以农业银行为例

摘要: 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信贷风险压力。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状况,减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差距,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作了研究,并以X、欧洲、日本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为借鉴

  摘要: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信贷风险压力。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状况,减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差距,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作了研究,并以X、欧洲、日本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为借鉴,提出了改善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以个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并选择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对其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了解,发现:在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农业银行的盈利率增加,信贷质量提高资产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资本充足率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风险管理方面,组织结构趋于优化,风险度量技术多样化。在对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研究中,本文以汇丰银行为参照标准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农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二是缺乏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文化;三是风险评级技术落后,风险资产管理问题多;四是信贷信用审查和授予制度不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不完善表现在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层次过多,由于层层监管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监管的成本;风险管理文化的缺失集中表现在员工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银行上下对企业信贷风险的认识有所不同,无法贯彻。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评级技术相比汇丰银行而言还较为落后,评级主要是定性的而缺乏定量的,同时,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评级是针对整个银行整体的而缺乏针对下行机构的测量;信贷审查和授予的不完善表现在信用风险的排查和管理制度较为简单,风险管理还没形成多个级别重点管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社会诚信的缺失、风险管理技术的创新不足和银行员工对信贷风险的意识不够等造成的。其中信息不对称可由以下方面进行解释:信息不对称容易形成逆向选择风险,信息采集成本规避导致银行扎堆大客户;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的不足是导致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不足、定量测量手段应用少而多为定性分析等问题;社会诚信的缺失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多发,一是第三方信息评审机构混乱,二是信用环境差,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缓慢;银行员工作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参与人员,其对银行信贷风险的意识不够是导致商业银行管理问题的重要方面。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本文对欧洲、X、日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分析,认为国外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具有如下经验值得借鉴:第一,国外的商业银行普遍在组织结构上表现出对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视;第二,国外的商业银行普遍对行业风险较为重视;第三,国外的信贷风险监管机构在信贷风险防范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第四,信贷风险计量工具的应用。得出了以下发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建议:一是加强组织管理,从整合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实现信贷风险实现垂直化管理方面入手。二是从业务管理方面入手,扩大信贷政策的覆盖面;加强客户管理;完善信贷授权管理,改革信贷审批制度;加强行业风险分析,注重风险组合管控。客户管理、授权、审批等;三是改善风险资产的管理,一是要加强不良贷款的管理,同时还要注重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四是引入全面的信贷风险管理计量分析方法,一个是在操作风险的控制上,可采用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另外可投资引入信贷风险信息化管理系统。五是发挥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包括改善法律法规、股东金融创新和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和构建征信体系等;六是构建谨慎的信贷风险文化,可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风险管理文化的宣传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成因;对策和建议

  1.引言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以来,信贷风险在全球金融形势萎靡不振的情况下爆发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尤其是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由于金融创新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发展缓慢,主要的利润来源是存贷息差,这样,在金融危机下一旦信贷风险爆发,商业银行就直接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对商业银行而言,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应当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商业银行能够平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就是借款人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这种信用风险发生是因为借款人不良表现,或者借款人不能按合同履行义务所造成的银行呆坏账造成的损失。由于银行的贷款是依靠存款人的存款量为基础向外借贷的,当贷款不能收回,则可能发生银行无法正常清偿从而导致银行破产。
  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最终将会与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体系、标准相结合,根据2010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III》的相关内容,明确指出了三级资本充足率的最小值,分别为普通股4.5%,以及资本6%总资本充足率8%;同时为了保证银行有足够的资本在经济衰退期吸收损失,规定资本的留存超额资本充足率为2.5%,并且从2019年开始,商业银行普通股充足率要达到7%,其中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5%,总资本充足率为10.5%。而我国截止到2003年,1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7.35%,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6.13%,这与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还有一定距离,同时,由于我国现行的预期资产认定标准也有新巴塞尔协议不同,而且风险评级方面也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因此,为了使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与国际标准尽快接轨,应该从我国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出发,在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管理经验的同时,来强化我国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本文将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为基础,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和改善建议。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信贷风险的分析是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展开的。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博弈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来研究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对信贷风险的产生和防范提出了解决的框架。Stiglitz和Weiss建立了信息不对称市场的信贷配给模型,对银行信贷配给行为进行研究。Lelend(1977)认为企业如果可以通过自身渠道进行融资,会尽量避免风险而选择外部融资,但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银行无法判定企业风险的大小,反而会形成逆向选择,风险大的融资才能够得到外部融资,导致融资均衡结果的无效率。Bolton和Scharfstein对企业还贷动力进行研究,认为银行终止贷款会提供企业足够的还贷激励。Hart和Moore对银行企业之间的债务安排进行讨论,认为债务的存在有助于企业通过现金流来偿还债务,Hart和Moore通过给出不同情况下的最优合约状况,来探讨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务偿还。国外对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除了理论之外,最重要的是实证分析。Altman(1998)提出了Z值评分模型,OhlsonWestgaard应用Logistic函数建立Logit信用评分模型,来对信贷风险进行预测。Barth和Brumbaugh用Probit实证方法对信用进行评分,对信贷风险进行预测。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定量度量信贷风险成为研究热点。摩根1997年建立了Var信用度量模型,KMC公司研究给出了以期权理论为基础的KMV模型,瑞士信贷银行以保险精算为基础与麦肯锡公司建立起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尽管这些模型改善了之前的线性模型的不完善,但是也存在着诸如损失分布不对称以及数据匾乏等理论和实际问题。现在,西方国家对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发展方向是理论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而定量分析多是应用KMV模型、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和Var模型进行的实证分析,用以对市场信贷风险进行预测。
  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主要集中在国外的学者在金融危机以后,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偏向于从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方向进行探讨,并给出对策和建议。在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研究中,有的学者从可能银行信贷风险的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等方面进行的分析,有的则是从银行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还有银行信贷偏差问题的研究等。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根据金融危机以后银行的信贷数据出发,从银行角度或者从借贷人的角度出发收集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从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上,AntjeBerndtandAnuragGupta(2009)认为银行的风险根植于传统借贷业务中,作者的实证调查证明借贷者中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债务出售的人在三年期借贷上产生借贷风险的可能性平均高于其他借贷者9%。因此,不管是银行出售债务给低质量的借款人可能引发逆向选择,还是债务的出售引发的银行监控信息减少而导致借款人道德风险,都容易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基于此,作者提出了要通过控制银行信贷规模、增加信息披露和系统性的监控信贷发放来减少信贷风险的发生。Hsien-HsingLiao(2009)对银行的信贷风险成因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应用2001年到2005年X的银行数据,从机构信息对称性的角度来研究信贷模型的变化和相应的风险变化,结果发现无论是代理问题还是信息不对称问题,都明显的导致机构信贷风险评级的偏差,其中作者实证研究中的五个变量因素解释了42%到78%的偏差。此外,对信息不对称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研究,Angetal(2000)和Kauko(2009)对Hsien-HsingLiao(2009)的结论支持。BeverlyHirtle(2008)的研究也是在银行信贷的偏差导致的信贷风险方面。作者的研究不是从银行数据,而是从私人公司的银行信贷数据入手,研究当银行的信贷供给增加时,信贷偏差会导致信贷风险的变化研究。作者的研究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当时的银行信贷在X趋于增加的态势,研究结果表明银行信贷风险测量和管理的偏差与银行长期贷款的供给增加有着直接关系。因而,银行通过增加长期贷款信贷供给得到的收益很可能被信贷的投向偏差所减弱,反而不利于银行信贷风险的扩散。Minton,StulzandWilliamson(2006)支持作者的结论并认为银行为了减少这种信贷偏差将会倾向于利用其它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来达到更高的收益。银行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有SimonGilchristetal(2009),利用DSGEModel认为传统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假设金融市场是脆弱的,暗示着借贷者的信贷情况对他们的借贷行为不产生影响,这样,就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差距。作者验证了金融市场的这种脆弱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其中金融市场的脆弱性用银行的信贷风险等一系列指标进行衡量,最终得出结论外部金融溢价对宏观经济有明显的影响。VineerBhansali(2008)也研究了银行信贷风险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作者从2008半年金融危机北京出发研究了信贷风险对经济的冲击作用,利用简单线性相关模型,从流动性高的信贷资产引发的信贷风险进行了研究。Bhansali,Vineer(2008)还对银行信贷引发的连带风险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信贷偏差和银行信贷风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来减缓。
  1.2.2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创新性不足,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研究方法的介绍和借鉴上,并且以国内银行业数据来检验和评估国外信贷风险管理的适用性。张宗益、朱小宗(2004)从多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并以国内银行也数据为例进行了范式比较和实证比较,对各个模型进行了优劣分析。林跃武、许大庆(2010)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八大信贷风险,其中涉及项目贷款、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以及中小企业贷款等八个方面的信贷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郭毅飞(2010)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胡阳、李艺凡、王欣然(2010)从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角度指出了金融危机后金融衍生品的应用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胡妍斌(2006)和高静(2007)分别研究了香港和X的房地产贷款风险防范,给出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借鉴。秦虹(2006)提出要通过要推进抵押贷款证券化、建立健全市场化的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和取消房地产开发贷款与住房抵押贷款的捆绑等措施来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在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方面,汤俊等(2006)运用粗糙集理论,从信贷历史数据出发,对金融部门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刘文辉和徐敏辉(2007)对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规避信贷风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过健全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疏通银行信息渠道、提高银行信息识别能力、建立有效的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与个人的信用等级制度和完善社会信用及法制环境等措施。
  在数量分析方面,中国学者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多元判别分析,马九杰、郭宇辉、朱勇(2004)对75个中小企业训练样本违约行为进行了Logit分析研究。于立勇、詹捷辉(2004)应用逐步判别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和Bayes判别模型等方法,对内部评级法中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等信贷风险评估中多项重要参数进行了评估和测算。严太华、程映山、李传昭(2004)借鉴信用度量制模型的分析方法,运用混沌时间序列理论和局域预测方法,构造了信用等级转换矩阵和企业违约均值矩阵。

  1.3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将会在明确阐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涵、具体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金融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状况的变化,通过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成熟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农业银行为例,具体谈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危机下信贷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以及可能会引发的风险、风险背后的成因。因此,本文一共分下面几部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文章阐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对国内外学者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第二部分,将着重阐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包括信贷风险的内涵、内容、管理的基本方法等。
  第三部分,对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危机前后信贷状况的变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将通过搜集农业银行近年来的信贷相关数据,对相关信贷风险指标进行测算来对农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一般的估算和宏观了解。其次,根据第二部分相关信贷风险理论的内容介绍,将对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描述。
  第四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就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业银行信贷风险变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其背后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贷款结构、信贷资产质量、信贷激增带来的操作风险、XX不当干预带来的奉献、银行面临的利率和汇率风险等进行详细论述。
  第五部分是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的总结,本文将对X、欧洲、日本等国家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信贷风险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有重点的描述。
  第六部分,本文将在以上论述背景下,以当前经济形势为前提,就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暴露的问题提出对应的改革建议。

  1.4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本文选择的信贷风险管理背景是基于金融危机前后的2008-2010之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状况,以巴塞尔协议的最新要求为标准进行的分析,资料和数据较为新颖;二是本文在探讨中国农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时,是利用与汇丰银行的对比进行问题的说明的。三是本文对发达国家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进行了总体论述和经验的总结,并用作本文问题分析的重要依据。
  由于时间关系,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是来自中国农业银行的网上数据以及公开数据进行的分析,没有进行实地调研,因而,对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分析及结论没有经过实地的验证,因而在问题的分析上可能存在不全面的问题。同时,由于资料收集的局限性,本文对农业银行的分析是以中国农业银行整体来分析,没有对各个分行或支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因为这部分数据较难获取,只能从集团层面进行分析。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涵义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中,一般包括贷款、证券投资、现金和存放同业等四类资产,其中,贷款业务也就是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最主要业务类型,在所有的商业银行业务中,信贷资产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比重一般在40%-50%左右,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这一比例较高,在50%-60%左右,因此,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银行信贷的信用等级不同,银行信贷分为五种,分别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以贷款和损失贷款,其中后三者被称为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也就是指商业银行借贷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却没有偿还,于是形成了逾期、呆滞或者无力偿还而形成的呆账贷款,由于贷款源于存款人,这样,当存款人到期来银行取款,银行就面临着无法偿还存款人存款的风险。
  这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按照风险的来源,可分为三大类风险,分别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为违约或信用问题所造成的银行信贷损失,它广泛存在于银行的贷款、贴现、信用卡、信用证、透支等业务中;市场风险则一般情况下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以及其他资产价格变动带来的银行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它是由于银行面临的信贷市场的供求价格的变动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则是由于银行内控或企业治理的不完善,导致银行内部信贷人员、交易人员发生操作过程中不道德行为或风险过高的业务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
  信贷风险,根据其性质,则属于信用风险的一种,是由于借款人信用问题引发的银行风险。一般情况下,信贷风险又分为三种,分别为违约风险、敞口风险和回收风险。
  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发生不能按时还款的违约事件的可能性。巴塞尔协议对违约风险的定义是:当以下事件发生,则认为发生了违约。一是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二是呆账抵消、债务重组或其他信用风险事件发生;三是债务人申请破产或债务保全;四是债务人逾期90天未还本息。
  敞口风险,敞口风险是指在债务人一旦违约后,银行将要承受债务人信贷余额的信贷风险。一般情况下,银行表外资产都存在未来敞口风险,因为债务人的违约行为发生在未来,应当以未来敞口部位衡量敞口风险。
  回收风险。回收风险是指债务人发生违约事件之后,银行要回收债权所面临的风险。

  2.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内容

  2.2.1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原则
  银行信贷的第一原则是贷款本金要保障其安全性。商业银行信贷的基础是银行的储户的储蓄存款,银行自己出资的资金一般占其全部运营资金的一半左右。由于银行进行大量的信贷的时候有很大部分是来自储户的,因而银行应当尽量保障本金的安全,以保证储户想要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时候银行留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客户的取款需求。如果商业银行不注重贷款本金的安全性,造成本金损失,一旦储户提款无力应对,则会导致挤兑的发生,银行面临破产。因此,银行应当尽量全面估算贷款风险,出现了呆账和风险会影响银行清偿能力,动摇银行的信用,严重的可能造成银行破产、倒闭。因此,商业银行信贷应当以安全性为第一原则。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第二原则是要保证贷款的流动性。为了确保贷款的安全,商业银行除对贷款严格审查外,还必须合理安排贷款的种类与期限,使贷款有较强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较多,贷款也应以活期和短期为主,贷款期限不宜过长,应与存款的期限结构相适应。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第三原则是以贷款利息收入高为原则。目前我国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还是以存贷息差为主,因而,银行贷款就成为利润来源之一,要想保证一定的利润收入,就需要保持较高的利息收入。
  2.2.2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以资金安全、流动性、盈利为总的信贷原则,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贷款用途、贷款规模、偿还贷款来源和时间控制、贷款抵押等。
  首先,贷款用途。企业进行信贷后贷款用途是多种多样的,银行信贷人员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需要考虑贷款的用途,由于银行贷款往往只能用于合法的商业用途,且贷款申请用途与实际应用要一致,往往包括以下方面:季节性和长期流动性资金需求、固定资产购置、扩大生产或兼并其他企业临时支付的费用等,而不能用于投机性资产购买、替代延期业务等。信贷根据其不同的用途,贷款的还款期限、担保品等有所不同。
  其次,贷款规模。银行决定要以怎样的贷款规模贷款给银行,需要银行能够准确估计企业的贷款需求,根据其贷款需求来确定是否具有相应的贷款能力,决定放贷规模。在对自己的贷款能力进行衡量的时候,需要扣除必须的储备和贷款呆账准备,当银行无法满足企业信贷的时候,可通过与其他银行联合等途径加以解决。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是通过以下两个指标加以衡量的:贷款与存款的比率、贷款与资本金的比率。前者反映了银行的资金运用程度和贷款的能力,比率越高,证明资金运用程度越高,增加贷款的能力越低,反之亦然;后一个比率主要反映银行对贷款损失和承受能力,比率越高,说明承受能力越低,反之越高。在商业银行实际信贷能力评估中,往往会对上面两个指标中的其中一个规定最高比率,作为贷款的警戒线。
  再次,偿还贷款的主要来源和时间。贷款是以现金流量来偿还的。现金流量的四个基本来源是:资产变现、举借新债、发行新股票以及业务中的现金流量。贷款发放前必须评估借款者的未来现金流量用于继续经营以及偿还贷款本息等强制性支出的风险。偿还不同种类贷款,需要有相应的资金来源。短期的、季节性流动资金贷款一般以应收账款的清算或存货的减少偿还。定期贷款偿还的资金来源通常是业务中的现金流量,主要是满足流动资金净需求和保证现有固定资产支出之后的盈利和非现金收入。把预期的现金流量与预期贷款本息做一个比较,就会知道借款额度以及适当的期限。
  第四,贷款抵押。贷款抵押是为了防止借贷者不能如期偿还,借款人按照借款量,用相应的抵押品交付给银行作为还款保证。当借款人无法如期偿还银行借款时,银行就可将抵押品作为偿还贷款的第二来源。一般银行要求的抵押品具有价格稳定、市场风险小的特点,容易销售,可随时变卖。这样,借款人所在企业销售的商品、有价证券、不动产就成为贷款抵押品的最佳选择。其中以有价证券为流动性最高,不动产流动性差,为次选。

  2.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2.3.1风险识别方法及工具
  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识别是以高效的信贷信息管理收集为基础的,只有在确保对银行信贷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偿债能力、偿债风险等进行尽可能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银行信贷活动尽可能地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奉献。
  主要的信贷风险识别可通过以下方面实现:首先,对客户信息的统一收集和整理;其次,客户信息收集要注意全面,即包括基本信息也包括客户的信贷业务信息和其他非财务信息如客户所处的行业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潜在风险等。再次,对客户的信息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的筛选。
  2.3.2风险分析方法及工具
  目前,风险分析主要是通过风险分析工具来实现的。目前商业银行应用的主要风险分析工具有:
  (1)XAltman的“Z计分模型”
  目前,对银行信贷对象会造成的风险主要可通过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来进行分析,目前这种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往往有运用统计类方法和非统计类方法两种,其中这种财务危机预警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进行比率分析,为“Z计分模型”。Z计分模型是将相互联系的财务指标建立多元函数模型来综合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状况,Altman选取了五项财务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数计算预测破产。这一判断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0099X5。其中X1代表营运资金/总资产;X2代表留存收益/总资产;X3代表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代表股票市值/负债账面价值;X5代表销售收入/总资产。判断企业是否破产的值是:Z大于2.675时,财务状况良好,信贷有保障;小于1.81时,银行信贷风险较大。
  (2)我国商业银行企业财务危机短期预警模型
  由于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模型中,最重要的在于财务指标的选择上,根据我国学者吴世农的财务预警模型,可选择以下财务指标群作为模型的变量:盈利增长指数、财务报酬率、流动比率、长期负债权益的比例、营运资本总资产比、资产周转率等,应用logistic回归,建立风险预警模型,y=-0.867+2.531X1-40.2785X2+0.4597X3+3.2293X4-3.9544X5-1.7814X6。
  p=1/(1+e^-y),当p大于0.5,则认为企业容易发生财务危机。
  2.3.3风险评估方法及工具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容,可采用巴塞尔协议中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即内部评级法。巴塞尔协议III将银行资产分为多种级别,如公司贷款、国家贷款、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零售贷款、专项贷款和股权投资等几类,对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大的分别为公司贷款、国家贷款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因此,对公司贷款风险进行评估需要对债务人的违约率、违约后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敞口、贷款到期时间等指标进行评估,由不同的银行对这些指标进行分别的加权计算来评估信贷风险。
  目前,风险评估的重要工具和模型有以下几种:国外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量化管理的模型:KMV模型、基于Var的CreditMetrics模型、CrieditRisk+模型等,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由于无法对相关模型工具所需的数据进行统计,因而还无法提供相关数据进行信用风险的度量。
  2.3.4风险处理方法及工具
  目前对于信贷风险的处理方法,主要通过分散、对冲、转移三种方式对信贷风险进行处理以减小信贷风险。
  一是信用违约期权,信用违约期权是当信贷违约发生时,支付一定的钱给期权购买者,从而银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二是信用违约互换,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给交易对象,来将银行信贷资产和证券等信用风险进行剥离,转移资产因违约而产生的潜在损失。
  三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也被称为ABS,可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如将一些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打包信贷资产为标的发行证券,从而获取融资资金。这样,就将这些信贷的风险分散到各证券投资者,从而减少自身承担的风险。

  2.4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4.1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最初是以资产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的,资产风险管理理论是重点论述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的,就商业银行而言,利润主要来自资产业务,负债来自客户的存款,银行所能够重点关注的是银行的资产而非负债,银行应当致力于资产上协调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来对银行资产风险进行管理。
  2.4.2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国际通货膨胀,各国XX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管制来保证经济的繁荣,却限制了商业银行资金吸纳能力,因而,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扩大负债规模,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将资产风险管理的核心,由资产转移向负债,主张通过增加负债管理来实现资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
  2.4.3资产负债综合的风险管理理论
  在金融自由化浪潮冲击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营风险,已有的风险管理理论难以适应新的风险规避要求。因此7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了一种新的银行风险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风险管理理论。资产风险管理过于偏重安全性和流动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虽能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对负债带来的银行风险无法避免。由X经济学家贝克在1977年提出的资产负债综合风险管理理论强调通过对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在保证商业银行一定盈利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商业银行风险的最小化。该理论目标可以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资产分散等实现平衡与结构对应的方法来实现。该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流动性风险、风险控制、利率风险防范。资产负债综合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是银行应以最低成本来筹集资金,以最大的赢利来安排剩余资金,切实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这一理论对于推动和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效率。
  2.4.4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份契约中其中一个或更多的人作为委托人雇佣另外一个或更多的人作为代理人,授予后者做出某种决策的权力,使他们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和利益去完成一些服务。在用信贷市场上的配给制来说明逆向选择问题时,传统上经济学家或者将信贷配给解释为由外部振动引起的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现象或者将其解释为XX干预的结果(如XX人为地规定利率上限导致需求大于供给)。然而斯蒂格里兹和温斯(StiglitzandWeiss1981)证明即使没有XX干预,由于借款人方面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信贷配给可以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现象存在。

  3.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

  3.1信贷资产现状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风险增加,经济发展放缓,但是农业银行的总体信贷情况却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恶化,总体保持了较好的改善趋势,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说明:
  3.1.1中国农业银行总体信贷资产变化状况
  首先,银行的利润连年增加,盈利能力显著提升。自2008年以来,农业银行的净利润持续提高,从2008年的51453百万人民币提升到2010年的94907百万人民币,且增长幅度越来越大,由2009年增长26%上升为2010年增长46%,增长幅度增加了20%。净利息收入也由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净收入减少6%增加为2010年比2009年增加33%。在盈利能力方面,可从总资产回报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两方面来度量,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平均总资产回报率2008年为0.84,2010年上升为0.9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009年20.53上升为2010年的22.49。
  其次,负债能力增加。评判负债能力的变化,可从银行的负债总规模和吸收存款能力等方面进行判别。2008年以来,农业银行的银行资产总量从2008年的7014.351亿元增加为2010年的10337.4亿元,增加了47%,其中负债总额由2008年的6723.8亿元增加为2010年的9795.17亿元,增加了45%,吸收存款总量由2008年的6097.428亿元增加为2010年8887.905亿元,增加了45%。
  再次,资产总体质量持续改善。不良贷款比率实现连年下降,从2008年的4.32%下降为2010年的2.03%,下降幅度明显。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的改善幅度同样引人注目,从2008年的63.53个百分点增长为2010年的168.05个百分点。
  中国农业银行整体资产状况的变化得益于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不断实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情况下,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能力有所改善,净利息收入逐年增加,负债规模有所增加。且随着农业银行近年来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创新业务,非利息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上升。随着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加大对信贷风险的控制,银行信贷审批标准更加严格,因而,总体的资产状况有所改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
  3.1.2信贷资产结构分析
  2009年12月底,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总计为8882.59亿元,2010年增长为10337.4亿元,增长了16%,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增加7,765.13亿元,增长19.4%;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增加5,645.26亿元,增长37.2%,主要是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以及吸收存款的增加;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增加621.40亿元,增长55.9%,主要是由于货币市场利率上升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增加1,042.38亿元,增长24.8%,主要是由于买入返售票据规模大幅增加。具体农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可如下图图3-1所示。
  从资产结构表可以看出,农业银行近年来所占比重最大的仍然是发放贷款和垫款一项,其次是投资净额。在发放贷款和垫款的项目类别中,占主要的是境内分行贷款,占比为2010年98.5%,其中以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为主,公司贷款占所有境内分行贷款的72.6%。境外贷款所占比2010年有所增加,由2009年的0.7%增加为1.5%。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60.7%,主要贷款对象为制造业,占29.3%,其次为房地产业为15%。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27.4%)和西部地区(22%,该比例有所上升)。
  与我国普通的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相比,农业银行的信贷结构体现出一定的特点:
  首先,在贷款类型方面,个人贷款比例较小而企业贷款比例较大。招商银行2010年个人贷款比例为34%而农业银行为23.1%,而2009年这一比例仅为19%。
  其次,贷款投向区域来看,招商银行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区域,对西部的投入较少,这也体现出农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其具有一定的经济政策性。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以农业银行为例
  3.1.3资产质量
  农业银行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奉行稳健型的风险管理战略,通过承担适度风险获取适中回报,兼顾适度规模、适中速度和良好质量,资产质量逐年呈现出改善趋势。截至2010年末,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1,004.05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98.36亿元;不良贷款率2.03%,下降0.88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3,166.7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81.39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6.39%,下降1.46个百分点。为了在金融危机中确保信贷风险最大程度的得到控制,农业银行在控制银行资产质量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手段配合使用,实现了质量的改善:一是紧盯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形势,结合我国金融危机期间出台的各项金融监管措施,及时修订农行的信贷标准,以防止信贷风险。二是在对信贷风险较高的信贷对象方面,通过推行行业限额管理及客户名单制管理,落实三农产品停复牌管理,主动退出潜在风险客户;三是通过信贷风险管理的工具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升风险识别、衡量及应对能力;四是近年来农行加大了对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在这些风险控制手段的配合使用下,农行的贷款迁徙率变化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类贷款向下迁徙率降低,尤其以次级贷款迁徙率改善最为明显,由2008年的55.58%改善为2010年的24.34%。
  其中按业务类型划分的不良贷款统计中,以个人贷款中除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和经营、农户贷款等之外,其它类型的个人贷款不良贷款率为最高,占总不良贷款率的28.85%,其次为公司类贷款,其中短期贷款不良率为2.7%,长期为2.3%。按行业分析,不良贷款余额减少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房地产业、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减少52.19亿元、51.47亿元和39.93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下降1.70个百分点、1.08个百分点和1.69个百分点。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以农业银行为例
  3.1.4资本充足率
 
  根据中国农业银行2010年年报内容,中国农业银行根据证监会2007年的《关于修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第11号)进行了资本充足率相关数据的披露。如下表3-4所示。2010年,农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这导致了加权风险资产大幅增长,同时,中国农业银行通过发行新股、留存利润等手段补充资本,确保资本规模满足业务发展需要,资本充足水平满足监管要求。截至2010年末,资本充足率11.59%,核心资本充足率9.75%,分别比2009年年底统计数据上升1.52个百分点和2.01个百分点。
  根据中国银监会2007年7月公布的修订版《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四。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计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根据中国农业银行年报相关数据表示,总附属资本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分别为624.898亿元和456.74亿元,其中长期次级债分别为50亿元和50亿元,核心资本分别为525.083和338.371亿元,附属资本超过核心资本的比例2010年和2009年分别为19%和35%,长期次级债占核心资本的比例为9.5%和14.8%,都在合理的范围内,且都有所改善,这也说明中国农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在逐渐提高。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以农业银行为例
  注意:于2009年12月31日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均未扣除计划分派予2009年12月31日登记在册的全体股东的2009年度现金股利共计人民币200.00亿元。如核心资本中扣除上述计划分派的2009年度现金股利,2009年12月31日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61%、7.28%。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以农业银行为例

  3.2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3.2.1全面风险管理综述
  自从银监会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行银行风险管理相关标准的设定之后,中国农业银行按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纲要,做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准备工作,加强日常风险管理,按照全面、全程、全员原则,致力于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组织、工具和团队等要素有机结合,及时识别、计量、控制业务经营中显现或隐含的风险,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技术、人员等措施的跟进,来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由董事会承担最终责任的,并通过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行使风险管理相关职能,审议风险管理重大事项。高管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承担研究拟定全行风险管理战略,审议重要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等职责。在地方上,农业银行推行一级分行向二级分行派驻风险主管,风险主管对驻地行风险管理工作履行监督和报告职责,实现农业银行从高层到县一级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
  同时,为了响应银监会关于加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相关规定,农业银行也谨遵新资本协议相关标准,加快内部评级体系(IRB)建设与应用,接受银监会新资本协议实施预评估,并根据监管安排择机申请正式实施。组织开展内部评级体系测试,实施内部评级体系验证,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开发27个非零售敞口统计模型,实现非零售内部评级初级法体系上线运行。在国内同业中首家完全自主研发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引擎并成功投产。推进零售内部评级体系项目,加快零售信用风险数据集市建设,完成零售贷款评分卡和风险参数开发。启动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实施项目,推进市场风险数据集市建设和风险价值模型开发。建立主动、持续的操作风险识别机制,开发应用操作风险评估工具,依托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持续监测,积累损失数据。
  对于中国农业银行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改革措施的效果评估,本文拟对中国农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类别进行一一的论述。
  3.2.2信用风险管理
  农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存在于贷款组合、投资组合和担保业务以及其他各种表内外信用风险敞口中。自金融危机以来,农业银行加大了对信用风险管理,对重点业务开展风险排查,加强潜在风险客户退出,深化行业限额和客户名单制,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严格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强化重点客户贷后管理,加快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完成信贷管理系统升级改造。
  农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由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以及风险管理部、信贷管理部、授信执行部和各前台客户部门等构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和分级授权。根据信贷业务类别的不同,实施不同的信用风险管理。
  对于公司类业务的风险,主要通过完善信贷授权管理、信贷限额管理和重点业务风险管控三方面完成的。其中信贷授权是通过信贷授权差异化、精细化操作,适度上调高风险业务的审批权;改进重点城市银行信贷准入和信贷业务流程。对于重点行业,根据国家相关调控政策,设定指导性的贷款限额,以调整、控制行业信贷规模和投向,优化贷款结构。对于房地产业等重点行业的风险,则采取重点监管的措施。不良贷款方面,完善呆账核销管理制度,及时处置资产损失,准确核算损益。着手制定不良贷款“名单制”管理,规范资产处置审查审议。制定全面及专项检查方案,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不良贷款重组业务管理,促进不良贷款风险化解。启动不良资产管理系统开发,推进不良资产处置信息化建设。
  对于个人业务风险,主要是通过推进贷款集中经营的方式,修订了个人信用等级评定方法,优化个人业务评分卡,尤其对二套住房贷款的认定标准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确认。对于城市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实行停复牌管理进行个人信贷风险的排查。
  3.2.3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虽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中国农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客户集中支取存款、债务人大面积延期支付、资产负债结构严重错配、大额资产变现困难等。
  经济危机以来,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货币政策逐步收紧,2010年全年共六次上调准备金率、两次加息,2011年加息三次,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之多,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逐渐趋紧,市场利率逐步攀升且波动加大,流动性潜在风险有所上升。中国农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管理目标如下:通过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对流动性风险有效实施识别、计量、监控和报告,确保在各种状态下及时满足流动性需求、履行对外支付义务,有效平衡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实施的主要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有:调整同业存款政策、加强大额资金预测预报工作、加大市场短期资金运用等措施。
  目前,农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缺口情况如下表3-5所示,2010年末,即期偿还缺口扩大,其他银行信贷的流动性风险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尤以即期偿还缺口为最大,这主要是由于受资本市场波动及加息预期影响,活期负债增长较快。由于预期人民银行将继续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回收市场流动性,因而,中短期流动性风险的防范,通过主动优化到期期限结构,适度提高了1个月内到期资产占比,以满足日常支付需求。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以农业银行为例
  3.2.4市场风险管理
  农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两种。农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由董事会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资产负债管理部以及市场风险承担机构等构成。
  (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因法定或市场利率的不利变动而引起银行收入或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中国农业银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农业银行利率敏感资产和负债的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不匹配,以及资产负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农业银行通过紧跟市场利率走势,及时调整内外部价格以及加强利率定价管理和重定价期限管理、提高利率风险计量和管理水平等措施,对利率风险进行了把控和管理,同时,还应用定期运用缺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模拟及压力测试对利率风险进行计量和分析,以降低利率变动对净利息收入的负面影响。
  根据2010年的利率风险缺口数据以及利率敏感性分析,利率风险缺口以一月内贷款、3—12月贷款为代表,有所增加,其他类型的资产利率缺口有所下降。从利率敏感性分析的数据来看,2010年利息收入、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对利率的敏感度比2009年都有所增加,利率风险较之2010年有所上升。这除了我国宏观调控利率变动较大外,银行汇率风险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汇率风险管理
  汇率风险指资产与负债的币种错配所带来的风险。汇率风险主要分为风险可对冲的交易性汇率风险和经营上难以避免的结构性资产负债产生的汇率风险(“结构性汇率风险”)。
  为了有效管控汇率风险,中国农业银行通过进一步改善外汇敞口管理和资产负债币种结构管理,定期进行外汇风险敞口监测和敏感性分析,加强汇率风险计量和监测;对境外上市募集的外汇资金进行避险安排,控制风险限额,协调发展外汇存贷款业务等措施,控制外汇风险敞口。根据2010年年报的相关数据,农业银行的汇率风险主要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产生的敞口风险。根据2010年数据,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全年累计升值2,055个基点,升值幅度为3.1%。截至2010年末,金融资产/负债外汇敞口净额-2.30亿美元,较2009年减少46.47亿美元。汇率风险管理效果明显。
  3.2.5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农业银行为了控制操作风险,设立了三道防线。业务部门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部门和内控合规部门为第二道防线,审计局为第三道防线。其中以业务防线为主要防线,实施操作风险的管理。农业银行通过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加强业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制定下发基层机构关键风险点监控指引,指导派驻风险合规经理定期监控、检查一线业务风险,强化基层机构操作风险防范。制定操作风险分类分级标准,统一全行风险评估和计量标准。梳理全行风险隐患,开展银行卡、电子银行渠道、信息科技等领域风险评估,运用风险识别、操作风险与控制自评估、损失数据分析等方法和工具定性定量判断风险隐患及风险水平,并建立整改验收机制。搭建全行操作风险数据集市,加强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收集。积极推进运营后台中心建设,完成多项后台核心系统开发,加快集中作业、集中监控、集中授权和集中对账等后台应用系统推广。加强法律审查、法律风险点识别和合同管理。推广上线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系统开展操作风险报告、监测、评估和计量工作。

  3.3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选择汇丰银行为主要对比对象,对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这里选择汇丰银行为主要对比对象的原因在于汇丰银行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跨国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其各项财务指标在欧美各银行中的表现较为突出,抵御风险的能力值得称赞。这里将中国农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财务数据(主要是汇丰中国分部的财务数据)和管理体系、管理方法与汇丰银行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找出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与国际大银行中间的差距,从而指出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
  3.3.1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汇丰银行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得以能够顺利度过,资本充足率、盈利率保持了整体上平稳变化,和它完善的组织结构不可分割,尤其在内部控制方面,汇丰银行的经验值得学习。
  从图3-1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结构体系来看,尽管农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形成了三道防线,但是最紧要的业务控制这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还未能有良好的内控来加以辅助实施。主要表现在董事会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很难对行长等银行高层管理者和经营者及其下属的管理委员会进行监控,同时,高管层又很难对下属的各个地方分支机构的风险控制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这样,每一级的委托代理关系下,监管就很难实现,如何解决董事会与经营者、经营管理者与下属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监管问题,成为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汇丰银行为了尽量减少董事会与管理经营者、管理经营者与世界各国各分支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成本,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风险监管的组织结构是由集团总管理处对整体风险进行管理,并制定风险管控措施、程序以及实施细则;内部稽核机构则对银行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集中处理,确保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突发风险;汇丰银行风险评估方面,由集团评估总集团风险分布,由子公司各自辨别、控制和回报各自面临的财务风险;对于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的防范其组织结构与中国农业银行大体一致。除此之外,其风险防范还采取了以下措施:定期制定中短期的财务计划,报给集团的管理处进行审批,各个业务部门每季度定期监控执行结果,并就计划进度提交报告,这样就保证了中短期内各级银行机构的财务运营状况可监管;同时,汇丰银行由集团部门开发来了信息系统进行业务操作,这样业务操作的实际运行状况可被总集团所知晓,减少了各银行分支机构各级代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3.3.2缺乏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文化体系特有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整合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经营思想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根据上文对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现状的分析,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未形成核心的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的系统性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文化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中国农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以来,各项财务指标显示其财务运行状况得以改善,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等都稳步上升,但是得益于国家金融政策的扶持,其风险管理系统仍然存在较多的待改进的地方,其信用管理、市场风险控制、操作风险控制等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所用的风险管理、识别程序并不统一,且下行分支机构对风险的识别标准不统一、报告时间长,整个风险管理未能在整个银行贯彻。其次,中国农业银行从总行到分行再到下属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风险偏好不统一,对风险的认识也有所不同,这样,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就在各地、各层级有所差别,从而不利于总行风险管控原则和目标实施。再次,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还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具体的落实到制度层面和具体的操作层面,因而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缺乏一致性,可执行力比较低。
  汇丰银行相比中国农业银行,其风险管理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已经从集团总部到各国家地区形成了风险管理意识和统一的风险管理制度。对比中国农业银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从内部建设着手建立从上而下的风险管理。上文已经介绍了汇丰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配合信息管理系统,使得风险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二是汇丰的风险管理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文化,整个体系的风险管理操作、控制是统一的。
  3.3.3风险评级技术落后,风险资产管理问题多
  从汇丰银行与农业银行的风险资产的一些指标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银行的资产管理风险较大,主要可从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以及资本充足率上进行比较。不良贷款比例对银行来说,是一个直接能够显示银行信贷风险的直观指标。从汇丰银行2010年的年报情况来看,汇丰银行近年来的不良贷款比例分别为2008年,汇丰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为总计24131百万美元,2009年为24942百万美元,2010年减少了将近一半,为12548百万美元,下降了47%,不良贷款率2010年12月31日统计为2.2%,2009年同期为3%。这一不良贷款比率中国农业银行与汇丰银行基本持平,但是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危机时期的不良贷款率比汇丰银行偏高,为2.91%和2.03%。但是从资本充足率的数据来看,汇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2010年为15.2%,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5%,2009年分别为13.7%和9.4%。而中国农业银行2009年的资本充足率为10.7%,核心资本充足率仅为7.74%,而2010年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中国农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59%,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75%,较之汇丰银行少很多,这也说明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抗风险能力较之国际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表现在技术上,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风险评级多注重定性分析而缺乏定量分析。根据汇丰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评级度量模型来看,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度量在其年报中多是用定性语言描述的形式进行总体程度的描述,而汇丰银行的分析是通过数据描述为根据,语言描述为解释的方式进行风险的分析。
  其次,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是针对于每个运营机构各自应用一系列风险度量技术对风险进行核定,应用的技术包括敏感度分析、VAR技术分析、压力测试、持仓限额等,而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整体是针对所有机构的,风险核定的技术相对较为单一,尽管也有资本计量、压力测试和限额管理,但是集团层面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和创新。
  3.3.4信贷信用审查和授予制度不完善
  从信用审查角度讲,农业银行的信用排查和管理相比汇丰银行的则简略不少。汇丰银行的信用审查是贯彻汇丰银行信贷及风险管理部的统一风险审查制度,将各行业信用风险分为多个级别进行重点管理,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保持分散化,避免行业过度的集中,通过对不同信贷风险的行业进行组合审查,对高风险或波动较大的行业特别关注,并注重紧缩信用审查标准,同时,分散信贷的投向到信贷风险低的行业来保持整个风险的总体水平。
  中国农业银行的信贷审查是通过对重点业务开展风险排查,加强潜在风险客户推出,深化行业限额和客户名单制,并且通过严格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强化客户贷后管理和不良资产的处理来保证信用审批制度的有效性。

  4.我国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信贷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营业收入来源,是银行是否盈利的关键,对信贷业务风险的管理也同样关乎银行的生存。金融危机期间,我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采取宽松的金融政策,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有所上涨。而中国农业银行在这期间一直注重不良贷款率的控制,实现了不良贷款率的稳步下降。但是,相比国际上信贷风险管理较为成熟的银行而言,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4.1信息不对称

  4.1.1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
  长久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信贷不公平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导致的。一般情况下,企业融资获得资金的使用、收益、风险,企业比银行更具有信息优势。企业对融资资金的未来投资计划和收益、风险,对借贷资金的偿还概率等的了解,比银行更加清楚,而银行要想了解这些信息,只能通过企业主动提供的信息以及一些公共信息加以评估等间接方式获取信息。因此,为了在融资博弈中获得有益的信息优势,银行对于风险较高的融资收取较高的利息,对于较低风险收取较低利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银行总是倾向于对资金使用者征收较高利息,于是导致资信较高的企业退出信贷市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最终剩下的只有高风险投资者,导致了逆向选择。
  4.1.2信息采集成本规避导致银行扎堆大客户
  在我国,银行的信息采集成本较高。正常情况下,银行的职能是将社会的闲置资金收集起来,并导向到需要资金的生产建设领域,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然而,由于银行信贷交易是一种跨时间的交易,本身就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为了消除不对称,银行便要为信息的采集付出一定的成本,以减轻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跨时性风险。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信贷体系不同,我国尚没有统一的同业信息共享平台,或者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来对信贷信息进行实时发布或分享,即便有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信贷查询系统,由于信息的录入往往不及时,且信息缺乏准确性,不具有参考价值,因而,对于每一个银行,还是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搜集信息,信贷信息的搜集成本较高,因此,银行在选择信贷客户的时候,往往选择信贷信息充分的合作对象,于是,信贷投向多集中在上市大企业,这样,所有的商业银行出于信息搜寻成本和信贷风险的规避,喜欢扎堆同一客户群,这种行为助长了大客户利用银行各种渠道盲目融资行为,同样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尤其是坏账风险。

  4.2风险管理技术创新不足

  以中国农业银行与汇丰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风险识别和管理可以看出,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落后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这一问题的产生是因为银行业风险创新技术的不足。风险管理技术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风险度量技术,也包括对业务流程的管理、风险防范技术、风险规避技术等,对风险的管理也应当是涉及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的。从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应用来看,相较之先进的国际银行风险管理技术而言,还处于落后状态,且对风险的系统管理概念不清晰。

  4.3社会诚信的缺失

  4.3.1第三方信息评审机构混乱
  在我国,虽然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信贷查询系统来提供共享信息来帮助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但是,却出现了商业银行信息录入不准确、不及时现象,甚至有些银行为了竞争大客户而故意封锁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这样,信息平台的参考作用也就小了。另一方面,工商、税务、海关、产权登记、法院等部门信息封闭,查询难度大,会计师、审计师、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评审报告可信度差,XX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了健康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由于这些第三方信息审查评估机构的混乱,同时也助长了企业的造价行为,乃至一些上市企业,也屡次发生与审计机构或信用评级机构伙同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增大了银行防控风险的难度,带来巨大道德风险。
  4.3.2信用环境差,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缓慢
  在欧美等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从几百年前就已经起步,他们往往有着完善的企业信用制度和个人征信制度,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在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因而,国外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环境较之我国有着很大的优势。然而,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却一直发展缓慢,近年来刚刚开始使用的个人征信系统还不够成熟,企业征信制度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企业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从银行借到款项,而如何把贷款尽快增值尽快偿还考虑的较少。而且,一些中小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信息不真实,企业往往有几套帐表,为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社会信用意识的淡薄。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严重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

  4.4银行员工的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够

  首先,我国金融机构中,信贷风险管理的人才还相当缺乏,这导致我国风险评估创新发展缓慢,尤其是对一些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项目,缺乏风险评估机制,甚至一些中长期的贷款不偿还导致成为银行呆坏账,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认识不够。一是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尽管近年来开始大量引入本科以及以上学历人员从事信贷工作,但是这些新进人员还处于办理银行信贷基础业务的过程中,对信贷决策不具有话语权。二是信贷人员对信贷风险的认知较少,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对本行的信贷风险参数或数据进行发布,但是很多员工还不了解坏账率、贷款迁徙率等基本的信贷风险统计数据的含义,对银行信贷风险的总体理解不明确。

  5.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从上文对中国农业银行和汇丰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对比和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相比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探寻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提升途径和建议,本文将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着手,来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并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改善上。

  5.1X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5.1.1X具有严格的信贷风险监管体制
  在X,对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管是由联邦银行和财政部金融局总监管,各州的分支监管机构分别就当地进行监管的风险监管机制,为了增加监管的有效性,X采取的监管手段是以硬性规定为主的,对不遵守规定者进行严格惩罚的信贷监管机制。监管机构会对商业银行根据规定和本行的具体经营目标和规定制定的信贷规定和操作进行审查,这样,就形成了监管机构与银行之间的良好互动。
  5.1.2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完善
  X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中,有两个信贷委员会,分别是董事会级别的和行政主管级别的,形成了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同时对信贷风险进行监管的风险控制形式,对信贷业务的主方向进行把握。其中,银行信贷的审计部门是直接向董事会报告的,因而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确保了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5.1.3授权管理严格
  X的商业银行中,是由董事会授权银行行长进行信贷发放的,行长再对下级的信贷部门负责人进行授权,这样经过一级一级授权来实现的,一旦银行发生信贷风险,不管是哪个授权层出现了问题,上级各层主管都必须承担责任,信贷风险责任直接由董事会成员最终负责。
  5.1.4风险度量方法科学
  随着近年来X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加上X商业银行吸取安然事件的经验,近年来在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规避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是进一步加大信贷风险管理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投入,来控制信贷风险。X的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管理时,强调应用现代化的风险计量手段,对信贷风险进行量化测算,信贷风险计量的重点在于:对于单笔信贷风险,要保证贷款的风险是可控的,对于组合贷款,要确保风险不能过高的集中,应当事先风险从地区、行业、产业等多维分散。由于近来X商业银行的信贷比例在总资产比例中呈现下降趋势,而市场化资产比重有所增加,因此,对市场风险的计量方面,X商业银行多通过引入路透系统等外部数据源来对市场价格波动信息进行掌握,以增加市场风险敞口。对操作性风险的计量方面,X商业银行通过建立操作风险数据分析系统,对风险事件的起因、发生概率、损失程度进行定量分析。这样,通过这一系列的信贷风险计量手段,就能够对银行的信贷风险以及操作性风险实现量化掌握。
  5.1.5信贷投向严谨
  X商业银行对信贷的投向和客户的选择拥有谨慎的操作流程和政策,总体来说,X商业银行总体与汇丰银行的信贷投向管理相似。第一,X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注重对行业风险的测算和分析,他们往往设有独立的团队对不同行业的信贷风险进行研究,并且能够跟踪不同行业的基本面,根据经济形势来判断将来某一行业的未来风险,决定是进入还是退出。第二,X拥有优秀的信贷风险管理人才,一大批具有CFA资格的员工,专门对产业或行业的信贷风险进行分析和把握,帮助提高信贷投向的风险规避和分散。第三,X的客户群管理同样是按照产业分类进行的,将客户总体分为重点客户、发展中客户和保持性客户,并对不同的客户群,设立不同的研究部门进行研究。

  5.2欧洲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5.2.1欧洲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欧洲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是以董事会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联接,与下属业务部门构成了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其中,董事会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风险管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所有的风险管理政策都需要董事会相关人员的批复,一般在董事会内部会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如巴黎银行设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德意志银行设有风险委员会等。委员会由董事与风险管理专家组成,对集团的风险管理战略制定和审批。下属的商业银行机构中,欧洲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综合风险管理部门来对各种风险进行监管,通过保持风险管理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实行矩阵式风险管理,每一级业务部门都设有风险管理人员,只需要对他的上一级风险管理人员进行负责,而不对其他人负责。但是,在具体的信贷业务执行过程中,一般业务人员与风险控制人员是一同出席与客户的会见的,这样,风险控制人员可以对客户的资信水平等作出更加客观的判断。
  5.2.2信贷审批流程
  欧洲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是通过有弹性的审批制度进行客户风险评级的。授信权与X商业银行的授信权管理不同,它是根据对信贷项目的内部评级为依据进行划分和确定的。例如,巴黎银行将违约率作为内部评级的重要依据,将客户分为12个等级,1-8等级的客户为优质客户、一般客户,9-10级的客户为密切关注客户,11-12级客户是违约风险高的客户。对于优质客户,当地分支机构就有权进行授信,对于一般客户,也就是6级以上,要由巴黎银行总部授信。这有利于商业银行对信贷投向的信贷风险进行总体把控。因为70%的项目可以在本地处理,30%要交到总部,但是30%的授信额却占了总授信额的70%,交由高级进行把控有利于做出正确的风险决策,有利于风险的管控。
  5.2.3信用管理
  与X一样,欧洲的商业银行同样重视行业风险的控制。并严格控制风险行业的授信,通过分散行业投资来降低风险的集中程度。例如,巴黎银行的风险政策委员会会定期对投资组合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对于风险集中的项目,会及时加以纠正,并结合专家的意见进行风险组合结构的优化。
  此外,欧洲的商业银行还通过对所有信贷客户使用信贷风险评级制度来进行客户信用管理。巴黎银行通过建立综合评级系统,对所有进行信贷申请的企业根据拖欠率、信贷回收率等指标,进行至少一年一次的信用评级;法国兴业银行在集团内部设立了不同的模型控制风险,规定每一笔信贷业务都要进行风险评级,而后才能给予授信;德意志银行同样如此,有98%的客户在获得信贷之前必须先进行评级。

  5.3日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5.3.1日本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监管体系
  日本的商业银行是由都市银行和地方银行组成的,这些银行往往资产规模大,数量较少,除了这些大型银行外,还存在较多的金融机构如行业专业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的监管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所有的商业银行必须要严格执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于低于4%的银行,必须重新确定资产计划并压缩总资产损失规模。同时,对资本管理实行早期纠正制度,即监管机构一旦发现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立即要求商业银行调整。二是对商业银行信贷过程进行严格掌握。通过制定金融监管检查手册和财务分析报告制度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情况和信用风险进行实时的分析和控制。同时,在日本,由于间接融资比率高,银行与企业的相互渗透关系较深,因而集中度和管理难度较高,所以,监管机构建立了信贷风险防御制度和挽救制度,来预防信贷风险的发生。
  5.3.2信贷投向
  日本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由于渗透较为深入,关系较为紧密,形成了一定的风险关联,因而,在进行信贷投向选择的时候,日本商业银行采取的是以关系型融资和抵押担保为主要特征的事前风险管理。在主银行制下,企业通过建立与主银行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银行可对企业的资信状况和经营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以此作为信贷对象的选择依据。
  5.3.3日本的信贷风险管理计量方法
  日本的银行信贷风险计量方法主要是以定性为主的,采用信贷风险列表、信贷操作手册等定性的方式,记录并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超过一半的日本主要商业银行运用信息系统来计量信贷风险。其中部分银行使用外部专业机构开发的模型,还有部分银行使用与信用风险计量相同的方法计量信贷风险。另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不仅使用历史数据,而且还使用基于单个业务线中获得的内部评估数据进行情景模拟。近年来,日本商业银行开始注重通过信用衍生工具来转移银行信贷风险,降低风险敞口。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就是信用风险互换合约,通过将存在信用风险的资产收益,例如贷款,与无风险金融产品,如国债等进行收益互换,将商业银行风险转移至交易对手。
  5.3.4日本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日本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由董事会确定,以保证在银行各部门和业务条线贯彻实施。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第一,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首先由客户经理进行企业调查,再将调查结果汇报给银行行长,突出企业调查的作用。第二,对中小企业而言,信贷风险的评估是以信用评分模型为主,进行自动的信用风险评估和信用额度授予的。

  5.4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通过对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具体情况进行介绍后,结合上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介绍,可得出国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对我国的一些经验借鉴:
  第一,国外的商业银行普遍在组织结构上表现出对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视,不管是X还是欧洲、日本,商业银行都将信贷风险管理划归到企业权力机构内部进行独立的执行和操作,既授予信贷风险管理以较高的权威,又给予独立性,防止了业务绩效对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的影响。
  第二,国外的商业银行普遍对行业风险较为重视。从X到欧洲,在进行信贷授信的时候,往往都会对每个行业的信贷风险进行实时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银行的信贷投向做出判断。同时,还注重行业信贷风险的分散,防止风险集中。
  第三,国外的信贷风险监管机构在信贷风险防范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监管机构的监管作用除了为商业信贷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律法规环境外,还能够与商业银行信贷活动行程灵活互动的监管机制,就商业银行的信贷操作随时进行监管。
  第四,信贷风险计量工具的应用。虽然三个国家对信贷风险的计量,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日本是以定性为主,而X、欧洲以定量分析为主,但是都是符合本国国情做出的。就中国而言,由于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与欧洲、X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文认为还是应当以定量分析手段的引入为最佳。

  6.完善我国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6.1加强组织管理

  据上文对中国农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与汇丰银行组织结构的分析,结合欧美日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本文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信贷风险的组织管理建设:
  第一,整合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虽然在董事会下也设有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但是很难实现其对掌握有风险管理实权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等总行层面的风险管理机构的管理,可通过整合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授权关系来消除这一问题。这方面可以借鉴X的风险管理经验,将总行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向上报告机构转到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上来,并将下属分行、支行的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总监等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分支转移到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下来,可实现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整合,也使风险管理具有独立的管理权和不受业务、绩效影响的客观性。
  第二,信贷风险实现垂直化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主要有总行、分部门、分行等管理层面,信贷风险的垂直化管理是通过在各个层面设置风险管理人员,对不同层级的风险管理授予一定的授权,展开分层次审查、最终审批的信贷审查审批,这样可避免最终审批人主导信贷项目审批的情况,从而分散最终决策人的决策权力,实现信贷决策的客观性和权力制衡、责任分担。

  6.2业务管理的优化措施

  6.2.1扩大信贷政策的覆盖面
  金融危机以后,为了预防信贷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多集中到大客户上,产生了扎堆的现象,同时也滋生了大客户违约的风险,而中小企业则面临着信贷困难的情况。由于大客户违约风险增加,扩大对中小客户的信贷投向无疑是分散风险的好办法。可根据我国银监会和XX的中小企业信贷优惠政策,将信贷投向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
  6.2.2加强客户管理
  应当逐步实现对客户名单的动态管理,制定产能过剩行业客户分类标准及分类名单,并对客户名单实施动态调整。同时,试点重点客户、重点项目信贷业务平行作业,优化授信延期业务流程,加强信贷制度执行监督管理。强化贷后管理,推行贷后管理巡检制度。在客户评级方面,应当扩大客户评级制度的覆盖面。根据欧洲商业银行对客户评级制度的应用情况来看,扩大客户的评级覆盖面可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信贷风险,具体可借鉴欧洲商业银行的经验:第一,客户信用评级应当拉开距离,不应当评级过少或区分度低,而应该尽量的精细化,如巴黎银行是将客户分为12个等级进行评级的;第二,建立客户评级模型,实现信息化评级,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客户的信用评级,通过建立客户评级体系实行电子化的评级,可有效地减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同时也提升信贷业务效率。
  6.2.3完善信贷授权管理,改革信贷审批制度
  首先,应该实现审批授权的差异化和精细化。这里所说的授权审批的差异化,是指对客户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授权,如对一些优势行业的重点客户、重点项目、总行级项目和重点城市项目实行优先授权,并且要区分不同项目的授权差异,对于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劣势行业或者总体风险上升的行业,要实行授权的上收,适当提高风险业务的审批权限。
  6.2.4加强行业风险分析,注重风险组合管控
  根据上文对欧美日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风险管理中,都将行业风险管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我国,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行业的不断细分,不同的行业的信贷风险也千差万别。现行的行业风险分析和管理还不够细致,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加强行业风险分析:
  第一,建立对各行业风险进行评估的制度。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复杂化,行业的发展变化也加快,因而,应该对信贷投向的每个行业的信贷风险进行周期性评估,例如一年一次,来了解各个行业的整体信贷风险水平。
  第二,对重点行业设定指导性贷款限额,例如,房地产行业,由于我国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导向以及房地产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可对房地产贷款实施指令性限额管理,根据国家调控政策、监管要求和行业贷款质量变化趋势,调整、控制行业信贷规模和投向,优化贷款结构。
  第三,强化重点业务风险管控。这里所指的重点业务管控是指对业务规模大、投放多的行业风险进行重点排查,如房地产等。对这些风险大的行业的重点业务,要通过动态监管的方式进行风险管控,同时,应当开展对这些行业的信贷客户的压力测试等,掌握贷款风险。加强地方XX融资平台贷款业务准入和评级管理,提升审批层级,切实做好担保、放款和贷后管理。
  第四,适当实行行业风险组合,防止风险的集中化。这是建立在对各行业风险状况了解的情况下,结合企业对各行业风险的评估状况,以及银行的业务投向分布,要注重通过改变信贷投向结构来降低多行业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

  6.3改善风险资产管理

  6.3.1加强不良贷款管理
  尽管在上文将农业银行与汇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比较后发现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汇丰银行的持平,但是,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以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中,很大部分投入到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的情况,其未来不良贷款率的预期有所提升,因此,在不良贷款管理上,仍然不能放松。可通过制定不良贷款处置管理办法,细化不良贷款处置管理流程。完善呆账核销管理制度,及时处置资产损失,准确核算损益。着手制定不良贷款“名单制”管理,规范资产处置审查审议。制定全面及专项检查方案,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不良贷款重组业务管理,促进不良贷款风险化解。启动不良资产管理系统开发,推进不良资产处置信息化建设。
  6.3.2继续提高资本充足率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远远低于国际化大银行。而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在金融危机后金融局势不稳定的今天,仍然是值得重视的。尤其是我国金融危机期间,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曾一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也有所下降,但是,商业银行必须时刻清醒,在保持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的前提下进行资产的扩张,确保资本、风险、收益三者良性发展。

  6.4引入全面的信贷风险管理计量分析方法

  全面的信贷风险管理计量分析方法,不单单是指对银行风险评估的计量方法,还包括对业务操作风险评估的方法、市场风险的评估方法。我国商业银行多重视对信用风险的评估,对其他风险的评估相比而言有些忽视。本文建议借鉴X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首先,在操作风险的控制方面,应当首先制定操作风险分类分级标准,统一银行的风险评估和计量标准。梳理全行风险隐患,开展银行卡、电子银行渠道、信息科技等领域风险评估,运用风险识别、操作风险与控制自评估、损失数据分析等方法和工具定性定量判断风险隐患及风险水平,并建立整改验收机制。
  其次,注意引入信贷风险信息化管理系统。信贷管理信息系统(CMIS)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做出和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且信息系统依靠计算机进行风险的测算和监管,可大大提高管理效率。X的很多大型商业银行如汇丰等都引入了这种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贷管理,提高了对信贷风险的预测精确度,对减少信贷风险有很大的帮助。

  6.5发挥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

  6.5.1改善法律法规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商业主体,其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此,要想进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有效监管,首先应当制定有效的监管法律法规。尤其是当前随着混业经营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不断出现,信贷风险的监管面临的局势越来越复杂,对象分类越来越多,应当抓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标准来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全面监管。
  6.5.2鼓励金融创新和拓宽融资渠道
  根据X的商业银行信贷监管经验,近年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所占的总资产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其他金融衍生资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将信贷风险进行了分散组合,从而降低了信贷风险。由于银行业发展的规律是中间业务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存贷息差的比例越来越小,这对分散银行风险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此,本文建议我国监管机构努力推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来分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同时,还可通过拓宽融资渠道的办法分散信贷规模,对于一些风险较高的行业或公司,可通过公司债券发行、募股等方式进行融资,这些融资渠道可以有效地分散银行信贷的风险压力。
  6.5.3加快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
  只有通过建立起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在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的时候才能够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操作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样,有助于帮助企业在借贷之前对自己的偿还能力进行客观的衡量,从而减少坏账发生的概率和企业不良资产的增加。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可通过深化企业改革,规范股份制改造、联合、租赁、破产及兼并等形式,增强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的信用意识,自觉履行银行债务合约。企业要用实际行动来取得银行信任,并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用良好的经营业绩来争取银行的资金支持。
  6.5.4构建征信体系
  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征信平台的建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建立起全社会统一的征信体系,对于减少银行因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风险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构建征信体系,可以改善我国当前信用缺失的市场环境。当征信成为人的一种资产,人们就会更加注重个人征信,也就会从整体上改善市场诚信状况。

  6.6构建谨慎的信贷风险文化

  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中很容易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从组织体系到业务办理,都显示着谨慎。这种谨慎是中国的信贷风险管理中所缺乏的,它应当是一种文化,一种银行上下所有员工都能切实感受到并认识到的文化。
  为了改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信贷风险文化的现状,本文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知识培训。我国很多银行的员工有的对一些风险管理的基本常识还一知半解,主要是因为银行系统的职业培训中很少对基层员工进行风险知识的培训,因此,本文建议在银行的员工培训中,加入银行风险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帮助员工认识信贷风险,以及信贷风险与个人工作的关系。
  其次,积极传播风险管理文化是树立银行员工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的重要内容。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认识不仅仅是将风险管理知识作为专业知识的一部分,而应当是意识的一部分,可从建立风险文化制度,并将其融合为公司制度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树立起风险意识。在风险文化的建立过程中,应当注意一是要强化统一的风险偏好。作为体现所有者对风险和收益组合态度的信贷风险偏好应由董事会决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宏观经济和银行经营战略的变化,对风险偏好进行必要的调整,但必须得到相应的授权批准,对未经批准就变更风险偏好的行为应严厉处罚。其次要完善精细化制度管理。应细化业务规定,规范操作程序,统一文本格式,增强信贷制度的操作性。而且需要经常对现有的制度流程进行梳理,对过时的予以废止,并及时修订、补充新的规章制度。此外,应加强信贷政策制度的宣传和信贷业务的检查,推进信贷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信贷政策制度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胡海鸥.次贷危机对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挑战与启示[J].上海金融.2009(3):26-33.
  [2]Ohlson.J.S:FinancialRatioandtheProbabilisticofBankruptcy.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0.
  [3]EdwardAltman,AndreaRestiandAndreaSiron.DefaultRecoveryRatesinCreditRiskModeling,AReviewoftheLiteratureandEmpiricalEvidence,2003.11.
  [4]AntjeBerndtandAnuragGupta.Moralhazardandadverseselectionintheoriginate-to-distributemodelofbankcredit.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Volume56,Issue5,July2009,Pages725-743
  [5]Liao,H-H.,Chen,T-K.,Lu,C-W.,Bankcreditriskandstructuralcreditmodels:Agencyandinformationasymmetryperspectives,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9).doi:10.1016/j.jbankfin.2009.02.016
  [6]Ang,J.S.,Cole,R.A.,Lin,J.W.,2000.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ofFinance55,81-106.
  [7]Kauko,K.,2009.Managersandefficiencyinbanking.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33,546-556.
  [8]BeverlyHirtle.CreditDerivativesandBankCreditSupply.FederalReserveBankofNewYorkStaffReports.2008
  [9]Minton,BernadetteA.,RenéStulz,andRohanWilliamson.2006.“HowMuchDoBanksUseCreditDerivativestoReduceRisk?”FisherCollegeofBusinessWorkingPaper2006-03-001.June2006.
  [10]SimonGilchrist,AlbertoOrtiz,EgonZakrajsek.CreditRiskandtheMacroeconomy:EvidencefromanEstimatedDSGEModel.FRB/JMCBconference“FinancialMarketsandMonetaryPolicy,”.2009
  [11]VineerBhansali,RobertGingrich,FrancisA.Longsta.SystemicCreditRisk:WhatistheMarketTellingUs?.2008
  [12]Bhansali,Vineer2008.“CorrelationRisk—WhattheMarketisTellingUsandDoesitMakeSense?”inCreditRisk—Models,Derivatives,andManagement,N.Wagner(ed.)FinancialMathematicsSeries,Vol6,ChapmanandHall/CRC,BocaRaton,London,NewYork.
  [13]林跃武、许大庆.国内商业银行八大信贷风险[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
  [14]胡妍斌.香港银行业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措施.新金融,2006(8):41-42.
  [15]高静.X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制度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6):42-48.
  [16]秦虹.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新金融,2006,(1):17-18.
  [17]汤俊,肖健华,吴今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粗糙集方法,商业研究,2006(20):15-20.
  [18]刘文辉,徐敏辉.论信息不对称下信贷风险的防范,价格月刊,2007(3):52-53.
  [19]马九杰,郭宇辉,朱勇.县域中小企业贷款违约分析与信用风险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4),58-87.
  [20]于立勇,詹捷辉.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违约概率预测研究.财经研究,2004,30(9):15-23.
  [21]魏国雄.信贷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
  [22]周脉伏,成琴,葛大江.信贷风险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3]Stiglitz,JosephE.andWeiss,Andrew,CreditRationingin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AmericanEconomicsReview,Jund1981,71,293-410.
  [24]吴蔚蓝.对信贷投向集中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甘肃金融.2003(9):58.
  [25]刘向颖.经济周期波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26]蔡晓燕.次贷危机中的跨国银行:风险管理、危机应对及其启示[D].厦门大学.2009.
  [27]弯红地.银企战略联盟对融资博弈的影响分析[J].《理论月刊》,2008(11):156-158.
  [28]张春子.构建现代风险管理体系:欧洲经验[J].全球视线.2007(5):85-87.
  [29]王权.美、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10
  [30]王学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09(12):51-53.
  [31]毛梓权.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206-207.
  [32]周娴.主办银行制的渊源与我国的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8(6):78.
  [33]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4]李艺凡、王欣然.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影响研究[J].金融论坛.2010
  [35]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辽宁省第二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成果论文集[C].辽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64.
  [36]唐杰.招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0.
  [37]刘秀菲.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2010.
  [38]李志辉.中国银行业风险控制和资本充足性管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9]中国农业银行年报2010
  [40]汇丰银行年报2010
  [41]中国招商银行年报2010
  [42]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592.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5月30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3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