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体育培训业是近年来体育产业发展后的一种细分业态,对培养体育人口,带动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以及体育装备制造等业态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青少年体育培训以其对青少年群体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的大力支持,受到党和XX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青少年棒球培训作为体育培训业的一项特色分支,虽起步较晚,但凭借独特的运动魅力,得到了广泛家长和青少年的一致认可。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能够学习棒球运动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棒球水平与运动能力,在训练和比赛中培养个体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融入到棒球运动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之中,充分享受到棒球运动的竞技乐趣。
为分析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后的继续参与行为意向,探索影响参与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梳理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本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为视角,构建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研究概念模型,提出理论假设并予以实证检验。
本研究以2023年上海市“PONY”联盟青少年春季棒球挑战赛和2023年“软银鹰”杯飓龙联盟青少年秋季棒球挑战赛的参赛球员为调查对象,共收集到有效问卷398份。运用SPSS 13.0和AMO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相关性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并运用逻辑分析法对验证结果进行内在机制的推理与归纳。
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同时能够通过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的中介效应正向影响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2.培训环境对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同时能够通过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的中介效应正向影响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3.自我效能对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有着显著正向影响;4.结果预期对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有着显著正向影响。
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1.提升棒球运动普及率,增强棒球与家庭黏性关系;2.棒球培训机构优化升级,实现机构标准化运营;3.完善上海市青少年棒球赛事体系,建立优秀球员激励机制;4.关注青少年个体认知,充分开发棒球兴趣与潜力。同时笔者指出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理论研究角度,运用纵向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后继续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棒球培训;社会认知理论;参与行为意向;影响因素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 体育培训产业相关政策引导下的必然选择
XXXxxxx明确指出,XXX进入XXX,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供给与需求视角来分析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一方面,青少年体育培训能够有效满足人民高质量生活的部分需求,有利于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增强青少年体育运动技能的专业性与多元性,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培养优秀后备运动人才,这些需求为青少年体育培训业的发展提供了内部动力;另一方面,伴随着刺激消费不断升级和服务行业的经济政策不断倾斜,体育培训作为健康服务产业的重要部分,也成为激发国民消费的热点,由XX引导和市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青少年体育培训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外部拉力。2019年,xxx出台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强调,要以市场化手段促进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业发展,提升在体育服务行业的所占比重,并加强质量检测;推动体教融合,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多样化教育需求。2020年,体育总局、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发文指出要以社会体育俱乐部为主体激活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培训的活力,构建青少年培训、竞赛、交流等服务体系;从创建、招生、收费和课程等方面规范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行为。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XXX,党和XX的关注视角正逐渐转移到青少年体育产业中来,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作为重要的产业分支更是成为发展的重心所在。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全面分析青少年参与体育培训影响因素,规范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行为,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的长远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1.1.2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青少年群体正处在一个充满活力且身心发展敏感的成长阶段,其体质健康水平与身心健康发展深受国家与社会重视。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青少年体育培训能够通过多元化、兴趣化和专业化的身体活动形式,支持青少年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丰富自身兴趣爱好,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培养充满体育精神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青少年群体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在深化体教融合、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xxx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全面压减青少年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科普等兴趣活动。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落实,青少年群体学业负担有所缓解,可支配课余时间明显增加,为青少年体育培训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发挥体教融合促进作用提供了重要支持。由此可见,积极发展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入分析青少年参与体育培训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
1.1.3 上海市青少年棒球培训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棒球作为一项流行于世界范围内的火热运动,以观赏性强、战术性高、团队合作性质明显为项目特点,充满了个人与团队魅力色彩。虽然棒球运动在我国存在发展历程短、发展进程缓、发展区域不平衡、普及程度不高等问题,但在多方的共同努力推广下,仍受到很多家长与青少年的喜爱。青少年棒球培训在上海的开展具有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上的多重优势。上海位于我国华东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十分适合棒球场地的修建和棒球训练、比赛的进行;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金融中心,凭借高度市场化的场馆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棒球培训市场带来了巨大潜力;同时作为多元文化交流地区,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棒球培训在上海相互碰撞,共同进步。近年来,上海市青少年棒球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市场,青少年棒球队伍数量实现了飞速增长。由不同培训机构主办的联盟赛事日益完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飓龙联盟挑战赛”、“8N7U联盟挑战赛”、“AKS美式联赛”等,多项联盟赛事合计覆盖时间线可长达6个月之久。在上海市青少年棒球培训呈利好态势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市场竞争秩序混乱、部分机构教练教育水平不高、课程缺乏科学规划、安全措施不到位等。由此可见,上海市青少年棒球培训亟需规范化发展。
1.2研究意义
在理论意义上,丰富青少年体育培训业的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体育培训业的研究多集中在市场发展现状、发展对策这类宏观研究层次,且多以参与式观察、实地考察等质性研究方法进行较为普遍青少年体育培训业问题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体育培训的实际运行过程,从更为细致聚焦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丰富了社会认知理论在参与体育培训这一领域中的应用,为青少年体育培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同时增强了社会认知理论这一心理学基本理论在体育领域中的解释力度。在研究中引入社会支持、培训环境、自我效能、结果预期等变量,能够从微观研究层次对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将具体变量应用于体育培训这一场景的有益尝试,扩大了上述变量的实践与应用范围。
在实际意义上,分析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后的继续参与行为意向,探索影响参与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从而制定适应于不同学员的营销策略、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教学培训课程内容的优化升级、为学员和家长设计和提供更能满足内心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最终实现青少年棒球培训机构和消费者共赢。同时,青少年棒球培训作为中国棒球运动推广的重要内容,具有普及棒球基础知识、培养棒球后备人才、营造社会棒球氛围等功能,本文有助于青少年棒球培训业实现职能完善和升级,从而更好地发挥棒球运动培训与推广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棒球运动的发展。
1.3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有以下三点:第一,根据前人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合理构建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第二,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所构建的假设模型予以验证;第三,依据验证所得出的内在影响机理与笔者自身实践经验发现上海市棒球培训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1.4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具体思路是:在对相关概念、理论、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上海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实际过程的特征,思考社会支持、培训环境、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与参与行为意向五个变量的现实关联,并搜集相关理论和与各变量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理论联系,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并依据成熟理论模型和各变量的假设关系搭建研究模型。结合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这一实际行为,找寻与研究变量相契合、与实际行为相符合的测量工具,设计调查问卷和研究量表,以获得可靠有效的数据研究工具。之后进行问卷发放工作,分预调研和正式调研两个阶段。根据预调研所收回的问卷情况进行检验工作,依据检验结果对测量工具进行二次处理以得到正式调查问卷,选取上海市规模较大的青少年培训组别棒球赛事,于赛事期间发放问卷,采集每位学员的人口统计学信息、社会支持、培训环境、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与参与行为意向数据,作后续数据分析的材料。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参与棒球培训学员的社会支持、培训环境、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效果。最后,验证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为领域内相关研究者以及棒球培训业的从业人员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发展建议与指导。
以下为本研究的行文路线图:
图1-1 技术路线图
2文献综述
2.1核心概念界定
2.1.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精神病学文献中首次引入了社会支持这一概念,随后由社会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与立场出发,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支持的概念内涵。在早期对社会支持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个体与他人共同构成的关系整体,整体的存在能够对个体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提供帮助。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逐渐认识到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性质上的不同,社会支持也存在功能类型上的不同。1989年,学者Wellman按照功能类型将社会支持划分为经济、情感、陪同、服务等4种;Russell将社会支持区分为社会网络、自尊、物质、信息、情感等5项。国内学者胡湘明提出,中国青年的社会支持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3个方面。姚明和夏皮罗认为家庭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作用,对儿童的体育活动和运动行为、认知和情感起着重要的社会化影响。结合已有研究,本研究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个体与周边的人或组织共同构成的多元体系,主要包括实际存在的客观支持(如经济、物质、工具、社交网络等)和个体感知到的主观支持(如肯定、满意、支持、尊重等),是个体所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认知、决策、行为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结合上海市青少年棒球培训参与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本研究将“社会支持”界定为:一种来由家庭与朋友共同构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包含了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考虑到实际问题,本研究仅以参训学员的父母与同龄亲密朋友对其参加棒球培训的支持程度作为社会支持程度的衡量标准。
2.1.2培训环境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培训环境一词及其语义相近词汇并没有清晰统一的概念,学者们因自身研究问题与方向的不同,对培训环境这一概念的使用和阐述均有所侧重。2018年,Ineke&Dick等人认为培训环境是学员所在的培训机构提供的硬件环境及学员所需要花费的交通成本;2023年,Oliveira&Pedro等人则以培训性质的不同划分了培训环境,如学校、非盈利组织及盈利俱乐部。2013年,国内学者董鹏和孙大庆两位学者认为培训环境是培训机构所处在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并用PEST分析了我国体育经纪人的职业培训环境;2020年,范小君认为培训环境包含了场所环境和培训质量两个部分,并对顾客满意度与经济规模有着显著影响。鉴于上述学界内并没有统一培训环境这一概念,笔者从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认为培训环境从本质来说是学员接受棒球培训、学习棒球运动的地方,培训人员需要进行提供训练设施、安排训练课程、考察训练成果,学员通过参训收获知识与专项能力,这一过程与学校极为相似,2005年,我国学者王秋香认为学校环境是指在特定的校园里围绕在学生周围有助于其学习、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质形成的时空、条件及各种要素的总和,根据这一定义,可以认为学员所在的棒球培训机构也是一种特定的学校,发挥着与学校部分职能相同的作用。
结合上海市青少年棒球培训参与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本研究将“培训环境”界定为: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机构对棒球运动的重视程度、场地器材、师资配比、参赛情况等因素的总和,包含了硬环境与软环境双涵义。
2.1.3自我效能
最早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的人是X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他在研究中发现虽然人的行为由所处环境与个体认知共同调节,但在这一调节过程中个体认知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其中个体认知由四部分组成,对个体行为产生最大影响的部分便是自我效能。1989年,Bandura将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1998年,Dwyer&Allison等人将自我效能应用于青少年体育锻炼领域,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能够克服障碍完成体育锻炼活动的信念。这种信念多是针对个体面临着未知的、全新的、无法完全把控的事情,在应对这些事件时,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也相应提升,更容易促进一些积极的应对行为产生。自我效能并非一项确定的数值(如能力值),而是个体对能力的理解与评估,一个自我效能感强大的人,在应对挑战时会显得更积极、更兴奋,全身心投入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直至困难得以解决,同时也再次强化了自我效能;相反自我效能弱的个体无法直面问题,在应对问题时更容易逃避退却。
结合上海市青少年棒球培训参与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本研究将“自我效能”界定为: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中判断自身能否能够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及应对出现的挑战与困难。
2.1.4结果预期
Bandura指出结果预期是个体对某一具体行为会导致怎样的结果的估计。自我效能是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的判断,而结果预期则是对于自身行为可能会产生的后果的判断。在社会认知理论当中,结果预期和自我效能是两个核心的概念,结果预期可以表达为个体对于行为将会带来的结果可能性的判断和期望。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并非两个独立的认知概念,自我效能强的个体其结果预期中的收益性质更明显,自我效能弱的个体其结果预期中的损失性质更明显。结果预期的来源除自我效能之外,还受个体价值观、生活经验、观察与模仿行为的影响。当个体的结果预期信息来源是积极的,更有利于个体作出结果带来收益的判断,会促进个体产生积极行为;当个体的结果预期来源是消极的,则会迫使个体作出结果会令自身受到某方面损失的判断,导致个体避免这一行为。
结合上海市青少年棒球培训参与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本研究将“结果预期”界定为: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中对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判断,既涵盖积极预期,也包括消极预期。
2.1.5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
在我们研究“意向”这个词汇的同时,也对心理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当中都体现,并且在心理学的定义当中也对此有所体现,所以我们在进行理解时要运用行为倾向方面的研究来进行入手。也就是很多外国学者,他们所研究出来的理性行为理论,也就是最早开始研究的很多学者,他们认为,行动一项是一种主观方面的认定。并且能够决定着整体能够做出各项选择和各项概率的愿意程度,能够对个体产生一种驱动力,这是在预测个人,个人各项行为指标时所体现出来的,并且行为意向的故更加准确的预测,每个人的行为意识方面,所要做出来的计划,并且能够进行主观的判断和自我评估行为。基于上述行为意向的内涵说明,在体育参与背景下,行为意向是指从事或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即个体对体育参与行为需要表明态度或作出反应对象的一种行为倾向。结合Fishbein和Ajzen的观点,体育参与行为意向决定着作出体育参与行为的概率和愿意程度,也是个体做出实际体育参与行为的直接驱动力。
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可分为两类:一是初始参与意向,其本质可认为是选择参与棒球培训的意愿,受到棒球运动大环境氛围、个体对棒球运动的认知、家庭对所选培训机构的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影响;二是持续参与意向,即学员参与棒球培训并达到一定时长后是否继续参与棒球培训的意愿。笔者对上述两类参与行为意向进行比对后发现,选取持续参与意向作为本文研究对象能够摆脱国内棒球运动普及率不高、群众对棒球运动缺乏认知等硬性条件的限制,得到更为充分具体的研究结论,更有助于实现本文的理论与实际价值,为上海市棒球培训行业提供更加贴切的理论指导。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对本研究范围内的参与行为意向做如下界定:培训学员参与棒球培训后想要继续参与的意愿。
2.2理论基础——社会认知论
1986年,X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并出版了《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一书,全面展开了对个体在学习中的认知因素研究。他摒弃了学界传统认知中个体行为对于环境的强大依赖,认为个体的认知对个体行为的产生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人的行为主要是以个人、行为、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影响。随着Bandura的不断研究,社会认知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最终提出主体认知、行为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构建的三方互利模型。
图2-1 三方互利模型
如图2-1所示,主体认知、行为与环境处在一个两两互相作用的三方平衡之中。环境作为行为的外界条件会约束着行为的方式,但行为亦可以改变环境来满足行为的需要;主体所展现出的情绪、信念、意志等内在因素会影响行为,而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会反馈调节主体的情绪、信念、意志等内在因素;环境作为外在条件同样会对主体认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另一方面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可以改变环境以满足主体的需求。由此可见,任何一方的状态都不是其余双方相互作用影响所形成的结果,而是三者相互影响所达到的平衡。
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是个体认知的两个最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能否达成特定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判断,亦可认为是是否对自己充满信心;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预测,主要受到自身完成某项事情后所获得的收益或形成的损失有关。例如某位球员有自信将在下一场比赛中发挥得很出色,并在下一场比赛中收获胜利,前者便是自我效能,而后者即为结果预期。
2.3社会认知理论在体育领域的应用
1986年Bandura正式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一经问世便迅速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至今已经在心理学、神经学、管理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通过检索“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on”以及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Social-efficacy”等词汇,发现社会认知理论如今在体育领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自我效能这一核心概念更是成为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与运动员的信念意志、训练行为、比赛表现等方面息息相关。2010年,Strachan&Brawley等人利用社会认知理论研究老年人身体活动、社会认知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老年人身体活动对其社会认知与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更丰富的身体活动会带来更高的社会认知水平和生活满意度。2012年,Hepler&Feltz等人研究了棒球运动中运动员决策自我效能感和决策绩效之前的关系,对78人进行了10次实验,测量决策自我效能感并通过决策速度和准确性来评估决策绩效,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决策速度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并不能提升决策准确性。2013年,Barkoukis&Lazuras等人利用社会认知理论来预测运动员的兴奋剂使用意图,发现了道德取向能够影响到运动员的自我效能,从而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兴奋剂使用意图,为兴奋剂预测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017年,Agans&Champine等人考察了课外运动参与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认为过去的参与经验与丰富的运动参与能有效提升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并认为与自我效能相关的变量可以有效预测青少年课外运动参与程度。2020年,Silvia&Izaskun等人试图通过分析社会心理因素来解释青少年体育参与下降的原因,对882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感知健身对自我效能和体育参与成显著正相关,同时感知健身亦是自我效能与体育参与的中介变量。
目前国内学者应用社会认知理论在体育领域中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类:一,利用社会认知理论机制探索新型体育教学方法并验证方法的应用性与可操作性;二,聚焦于身体锻炼行为,研究身体锻炼行为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三,以社会认知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机制与影响机理。笔者对国内部分文献梳理的结果如表2-1所示。
作者及时间 | 类别 | 文献 |
葛剑萍(2004)
肖军等(2007) 孙璞等(2011) 郑筱钒(2020) … | 探索新型体育教学方法并验证方法的应用性与可操作性 | |
李京诚(1996)
宋晓东(2001) 曾永忠等(2008) 黄晓丽(2010) 李会超(2019) 林娟(2023) … | 研究身体锻炼行为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 |
陈志相等(2011)
张业安等(2013) 赵格睿等(2019) 彭锋(2019) 刘建秀等(2020) 朱静(2023) … | 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机制与影响机理 |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认知理论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整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社会认知理论已然在体育领域得到了成熟的应用;二,社会认知理论能够在个体、环境、行为三方面为决策、参与、消费、体验等体育行为提供可靠的研究框架与分析逻辑;三,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两大核心概念对决策、参与等体育行为存在显著影响,成为运动心理学所关注的焦点。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能够有效支持本文选取社会认知理论作为研究视角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并且能够提供较为完整的框架来探究各种因素对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2.4体育培训的相关研究
体育培训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体育人口,带动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以及体育装备制造等业态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截至2023年,笔者通过CNKI数据库,以“体育培训”检索相关学术成果,共得到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在内的1469篇文献(如图3)。其中与本研究主题契合的文献(培训机构、青少年体育培训、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等)共482篇。自1976年收录第一篇相关文献,体育培训在2000年之前并未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2001年以来,相关研究呈增长趋势。通过浏览2005年之前的相关文献,发现当时学者在体育培训中的视角聚焦与体育相关职能人员的培训工作,即学校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裁判员等,2005年后,逐渐有学者针对体育培训市场进行了相关研究,随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多元体育文化需求,学者在体育培训研究中的视角逐步细化,目前主要可分为体育培训市场、体育职能人员培训、青少年体育培训、成人体育培训、体育培训消费五类研究。
图2-3 体育培训相关文献发文量统计
以“棒球培训”检索相关成果,仅得到一篇与本研究的相关文献。2008年,何之是总结了棒球运动的特点、项目魅力与群众认识度和普及率低的原因——由于广大群众少有机会接触参与这一项目运动。经过对棒球项目在中国环境下的SWOT分析下,认为棒球是一项适合中国人的运动,并提出了一种合适的方式进行普及推广,其中便把“HOHO棒球培训”作为推广方式的重要组成内容,对具体培训内容及注意事项作出了详细的解释说明。鉴于棒球培训相关文献的严重匮乏,决定搜集阅读国内与体育培训主题贴切的文献资料,以期找到对棒球培训具有借鉴意义的内容。2010年,卢三妹对广东省少儿体育培训市场进行了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主要从家长对少儿体育培训的认知、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内容、师资及课程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当前阶段所存问题,提出健全体育培训的审核和管理体制、加强培训制度建设及价格管理、实行认证认可制度、构建培训服务标准等对策。2011年,钟天朗等探析了上海社区体育培训服务运作的主要项目、场地来源、运作形式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从转变观念、整合社区资源、实施差异化服务策略等7个方面提出拓展上海社区体育培训服务保障体系的对策与措施。2010年,何忠、许志琳调查了鄂西北地区少儿体育舞蹈培训,发现在该地区发展势头迅猛的同时存在从业者重经济效益、教练不遵循少儿舞蹈教学归路、职业操守和人文素质不尽人意等问题,并提出改变该现状的几点对策。2018年,聂上伟以供给侧主体和需求侧客体两个角度对成都市青少年羽毛球培训市场进行了研究,发现供给侧主体呈民办机构为主的失衡状态,需求侧年龄和动机成显著性差异,培训服务中有关人文素养内容少有涉及。2009年,林星以新余市家长为研究对象,从让孩子参加体育培训的目的、对于体育培训的看法和动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从调查结果中将家长让孩子参与体育培训的动机归纳为成就主导型、素质主导型、从众主导型、孩子主导型和升学主导型五种。
以“baseball training”检索国外关于棒球培训的相关研究,所得到的文献均从运动训练学角度对如何提升棒球技术进行了实验分析,与本研究主题相差甚大,故同样搜集国外与体育培训主题贴切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2015年,Folle等人对圣卡塔琳娜州一家知名女子篮球培训俱乐部通过访谈、资料查证等方法进行了俱乐部环境与结构的研究,分析了该俱乐部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组成结构,得出了参与篮球培训者最初由自愿参与,通过俱乐部和家庭组成的内部系统与市政厅、联合会与赞助者组成的外来系统的管理,其动机将会受到影响并朝着专业的运动方向发展。2019年,Sadecka等人研究了波兰的一家具有25年发展历史的空手道培训俱乐部,基于所收集资源和材料的定性分析,归纳了该俱乐部具有管理机制完善、课程设置服务合理、运动技术与运动精神相结合等特点,对其他项目培训俱乐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15年,Remus研究了17-18岁私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内容,抛开运动训练领域的专业运动技术内容,Remus认为私人体育俱乐部的运动员在专业性、运动知识系统性、科学训练安帕性等方面显著低于专业运动员;而运动兴趣、快乐感知等方面要高于专业运动员,并指出这是在私人俱乐部参与业余训练的运动员的重要特征。2019年,Post等人做了一项有关普通父母与有孩子参加青年俱乐部运动队的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在俱乐部团体活动和实践中招募了949名10至18岁的青年运动员的父母。主要结果指标SES变量包括家庭总收入(THI)和受教育程度。大多数父母报告的THI每年超过100,000美元,并且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的教育水平。得出了X现行的青少年体育体系强调全年参加俱乐部球队,这可能限制了没有资源参与该体系的家庭的参与。
2.5各变量与参与行为意向关系的相关研究
2.5.1社会支持与参与行为意向
2023年,罗冲等学者对我国青少年持续参与校园足球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持续参与意愿较高的青少年均具备社会支持水平高这一核心条件,即社会支持对持续参与行为意向产生了积极正向影响。2020年,潘丽霞等学者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能够正向影响女性业余跑者参与马拉松赛事行为意向,并且对不同性别业余跑者的影响程度有所区别。2019年,学者申亮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社会支持影响体力活动行为的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主要通过自我效能感、运动愉悦感等维度对体力活动行为产生影响,表明社会支持对体力活动参与行为意向起到了正向影响作用。
在理论层面,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行为决策时会感受到来自周围重要群体的意见与态度,其中关于支持与肯定的态度越强烈,就越容易促进执行该行为决策意向的产生,这一点强调了社会支持对个体行为意向具有积极正向影响作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社会支持在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过程中对参与行为意向也可能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
2.5.2培训环境与参与行为意向
关于培训环境与参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在分析体育培训市场及体育培训机构发展中均有所涉及。2019年,狄小慧分析了青少年参与课外体育机构培训影响因素,认为培训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教师情感、培训专业性及培训氛围均对青少年的参与行为起到重要影响作用。2023年,刘一华研究了培训者对花样跳绳培训的再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结论强调了培训环境中的课程设置、比赛设置与培训方式对消费者的参与意愿和再支付意愿有着显著影响。同年,王晓慧基于UTAUT模型对青少年持续参与体育培训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指出培训环境中的课程趣味性、情景性与青少年需求满足情况均能够正向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培训意愿。
在与参与培训过程拥有极高契合度的学校体育参与相关研究中,学者们也指出了相应的观点。2011年,陈晓琦认为学校体育开展得好坏取决于学校场地设施、器材设备、体育氛围与体育组织管理等方面,结论指出学校体育环境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体育环境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的重要前提。2023年,巩庆波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与体育参与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学校体育环境对体育参与起到了正向影响作用,并建议从课程构建、教师引导、物质环境等方面入手,强化体育环境感知,从而促进大学生体育参与。
在理论层面,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会受到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环境当中各种利好因素越丰富,越能给予个体环境上的支持,从而推动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培训环境在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过程中对参与行为意向也可能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
2.5.3自我效能与参与行为意向
我国学者对自我效能与参与行为意向间的关系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研究自我效能与参与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关系;二,将自我效能作为中介变量来探讨外部环境与参与行为意向的相互关联。2007年,陈作松、周爱光两位学者对1200名中学生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参与锻炼行为意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并且能够作为环境因素对身体锻炼行为意向影响路径上的中介变量。2008年,孙拥军和吴秀峰两位学者对885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自我效能与体育活动参与行为意向关系最为密切,且自我效能能够作为有效指标对体育活动参与程度进行预测。2020年,董亚琦等学者分析了锻炼动机、自我效能和体育参与程度之前的关系,指出自我效能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锻炼动机和体育参与之间发挥中介作用。2023年,颜祥瑞和王贺两位学者探究了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父母支持与自我效能会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意向造成显著性的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在父母支持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在国外研究中,许多学者同样对自我效能与参与行为意向做出了研究。2023年,Tan等学者调查了青少年自我效能、运动参与意向及运动承诺三者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不同体育项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自我效能感都对不同项目的运动参与意向起到了正向影响作用。2020年,Ouyang等学者探讨了身体形象、自我效能、自尊和体育参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与自尊和体育参与行为意向呈显著正相关,并且自我效能和自尊在身体形象与体育参与行为意向的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
在理论层面,社会认知理论阐述了自我效能与参与行为意向间的关系,个体自我效能感越强,意味着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度越高,在个体认知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产生积极参与的行为意向。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自我效能在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过程中对参与行为意向也可能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
2.5.4结果预期与参与行为意向
许多研究表明,结果预期作为个体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能够对参与行为意向起到正向作用,2008年,赵妍运用社会认知论对北京地区大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结果预期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意向的关系十分密切,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2019年,李会超对573名高校学生进行了测了,结果显示结果预期对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十分重要,认为引导学生适度提高体育参与的结果预期能有效改变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意向40。2023年,朱静对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对结果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结果预期对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并且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通过结果预期的中介效应对参与行为起到了正向积极影响作用47。
在理论层面,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了结果预期与参与行为意向间的关系,个体对任务或事件的结果预期越积极,意味着个体越容易参与其中,在个体认知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产生全身心投入并努力完成该任务的行为意向。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结果预期在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过程中对参与行为意向也可能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
2.6本章小结
综上所述,社会认知理论已经在体育领域得到了成熟的广泛应用,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从侧面支撑了本研究选取社会认知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而许多在体育参与行为方面的研究,既支持了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影响因素研究中社会认知理论的切合度与适配性,也能够为本研究的假设模型构建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梳理各相关变量与参与行为意向的关系,笔者对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和社会认知理论三方互利模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前人的研究为本文的假设提出提供了合理的依据,确保了所提假设的合理性。
从上述国内外关于体育培训的研究现状中不难发现,国内外对于体育培训的研究角度存在着相当大的出入。国内研究视角大体可分为三类:(1)从宏观角度对全国或某区域内体育培训进行现状研究及提出发展对策;(2) 具体到某种体育运动项目培训进行现状研究并解决问题;(3)细化到学员或家长的心理层面,如参与动机、支持意愿、运动兴趣等角度进行细致的定量研究。依据该分类,目前我国学者更多地选择第一和第二类别进行体育培训研究,第三类别的研究成果较为匮乏。而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也可大体分为两类:(1)基于访谈、文献资料等质性方法总结知名培训俱乐部的优势,为其他俱乐部提供参考借鉴;(2)更倾向于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运动训练学等角度聚焦到体育培训的某一因素进行细化研究。笔者认为这与国内外的运动参与实际情况有关,我国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学校中的运动参与并不能满足个体的运动参与需求以及家长培养孩子参与多种体育运动、完善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理需求,因此体育培训对满足这些需求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引导我国体育培训机构实现规范化和职能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3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概念模型
社会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三方互利模型,并指出个体行为受到所处环境、个体认知与行为反馈的共同作用。本文选取该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旨在探讨环境与认知当中对参与行为意向产生影响作用的因素,并不以行为意向对环境与个体认知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故本研究中与社会认知理论适配的模型应与三方互利模型有所不同,仅对环境、个体认知影响参与行为意向的单向影响路径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青少年所处环境对个体认知的影响较大,而个体认知对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所以本研究仅对环境对个体认知的单项影响路径进行分析。社会认知理论与本研究内容相适配的理论模型如图3-1所示。
图3-1 理论模型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是个体认知的两个最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能否达成特定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判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预测。因此本研究选取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作为评估个体认知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
本文对前人涉及环境因素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这些研究当中的环境因素总共包含了个体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曾永忠,2008;李会超,2019等),2023年,刘静民等学者指出家庭环境中来自父母的支持与激励最为突出,是影响个体参与体育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李会超等学者认为同伴支持作为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参与锻炼行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吕瑞华通过研究发现学校环境中教师态度和体育课程设置较为突出,是学校环境当中重要的因素。鉴于以上学者分析,并结合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实际情况,将选取三类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代表性因素作为评估个体所处环境的指标,即父母支持、同伴支持与学校环境中的教师态度与课程设置。笔者保留学校环境这一因素,为使要素概念更贴合实际,将其命名为培训环境;将父母支持与同伴支持两个因素整合为社会支持这一因素。2020年,刘建秀等学者以社会认知理论模型为视角,对青少年体力活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将社会支持归类于环境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青少年体力活动显著相关,这一研究能够有效支持本研究中选取社会支持作为评估个体所处环境好坏的指标。
行为意向是指个体对需要表明态度或作出反应对象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反映个体行为意愿和行为可能的指标,因此,行为意向可以作为分析预测个体行为的前置变量。由此可见,本研究选取参与行为意向来评估参与行为,仍然适配于社会认知理论,并且具备理论上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对三方互利模型进行了合理删减,选取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作为评估个体认知的指标,选择社会支持、培训环境作为评估所处环境水平的指标,研究个体认知因素与环境因素对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概念模型如图3-2所示。
图3-2 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研究概念模型
3.2研究假设
本研究对社会支持的界定为:一种来自家庭与朋友的动态的、多维的人际关系网络。考虑到实际问题,本研究仅以参训学员的父母与同龄亲密朋友对其参加棒球培训的支持程度作为社会支持程度的衡量标准。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参与棒球培训的青少年从家庭与朋友中获取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个体认知意识越清晰,解决参与培训受到的挑战时会得到父母与朋友的鼓励,取得进步时会得到身边人的认可与称赞,能够进一步促使青少年个体产生积极的继续参与棒球培训的意图。
与此推理一致的是,2023年,格斯尔的研究表明父母支持对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意愿有着正向显著影响,其中动机性支持影响程度最大。2020年,苗亚坤等学者对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体育锻炼行为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受到了社会支持的正向影响,并且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自我效能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关于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在路径上所发挥的中介效应,也在学界研究中得到了验证。2023年,陈康凤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够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产生影响;2018年,Shin Sung Deuk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结果预期能够在体育活动参与者所受社会支持与锻炼参与的路径上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结果社会认知理论与学界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社会支持对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社会支持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3:社会支持对结果预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4: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对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5:社会支持通过结果预期的中介作用对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本研究对培训环境的界定为: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机构对棒球运动的重视程度、场地器材、师资配比、参赛情况等因素的总和,包含了硬环境与软环境双涵义。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当青少年所处的棒球培训环境当中各种利好因素越丰富,越能给予青少年物质条件、训练课程、团队氛围、精神风貌上的支持,从而推动青少年个体产生积极的继续参与行为。
与此推论一致的是,2019年,狄小慧分析了青少年参与课外体育机构培训影响因素,认为培训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教师情感、培训专业性及培训氛围均对青少年的参与行为起到重要影响作用。2023年,巩庆波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与体育参与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学校体育环境对体育参与起到了正向影响作用,并建议从课程构建、教师引导、物质环境等方面入手,强化体育环境感知,从而促进大学生体育参与。2023年,吕瑞华对学校体育环境和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间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在学校体育环境对体育锻炼参与的影响路径上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学界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6:培训环境对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7:培训环境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8:培训环境对结果预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9:培训环境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对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10:培训环境通过结果预期的中介作用对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本研究对自我效能的界定为: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中判断自身能否能够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及应对出现的挑战与困难。结合社会认知理论,个体自我效能感越强,意味着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度越高,在个体认知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产生积极的继续参与意愿。2010年,郭文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身体锻炼自我效能对体育锻炼参与由正向显著影响;2020年,董亚琦等学者对锻炼动机、自我效能与体育参与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能够显著影响体育参与,并作为中介变量在锻炼动机与体育参与间发挥中介效应。
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学界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1:自我效能对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本研究对结果预期的界定为: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中对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判断,既涵盖积极预期,也包括消极预期。结合社会认知理论,个体对任务或事件的结果预期越积极,意味着个体越容易参与其中,在个体认知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产生全身心投入并努力完成该任务的行为意向。当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结果预期信息来源是积极的,更有利于其体作出结果带来收益的判断,例如会完成教练所布置的任务、某项技术动作会更流畅、将会赢得比赛的胜利等,会促进个体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并为此付出努力与实践。2012年,戈莎对我国城市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果预期能够正向显著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参与。
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学界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2:结果预期对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4研究设计与预调研
4.1研究对象
由于本文选取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后的继续参与行为意向作为研究对象,需要选取已经参与到棒球培训之中的青少年学员作为调查对象,因此笔者对2023年上海市“PONY”春季挑战赛和“软银鹰”杯飓龙联盟秋季挑战赛两项青少年棒球赛事进行实证研究,选取不同组别的棒球培训机构参赛队伍的青少年球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
“PONY”棒球联盟是专门为青少年棒球组建的国际赛事联盟,成立于1952年,是X本土境内第三大的三级棒球联盟,负责办理世界少棒锦标赛、世界青少棒棒球锦标赛等国际赛事。“PONY”棒球联盟与中国棒协开展赛事合作,“PONY”青少年棒球赛事相继在北京、山东、天津、上海等地展开,凭借不断攀升的热度和不断增加的竞争激烈程度逐渐成为国内顶级青少年棒球赛事。本文选取“PONY”联盟在上海举办的春季棒球挑战赛,共计17支参赛队伍,其中上海本土球队达14支。
飓龙联盟是上海本土棒球赛事联盟,成立于2008年,赛事组别涵盖幼儿软式棒球、青少年棒球、成人业余棒球等,是上海市规模最大的棒球赛事联盟,于每年度3月、7月、11月分别举办春季、夏季、秋季棒球挑战赛,各赛事组别中青少年棒球尤为火热。本文选取了2023年11月“软银鹰”杯飓龙联盟秋季挑战赛,各组别参赛球队共计30支。
4.2研究方法
4.2.1文献资料法
在进行文献收集时我们应该对文中的内容提取关键字,并且将这些关键字进行梳理和搜索,在搜集资料时,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网站中进行搜索,找出对应的文献进行参考,进行整篇论文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我们进行搜集时,主要是研究一些学术方面的著作,并且对这些课题进行整体的概括,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特点,那我们可以采用杂志以及报纸上的各项内容来将其记载。
4.2.2 问卷调查法
通对设计、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在上海市规模影响较大的PONY春季挑战赛和软银鹰杯飓龙联盟春季挑战赛期间进行问卷的预调研和正式调研。问卷调查对象为上海市不同棒球培训机构的学员,考虑到青少年的思维发育程度,本研究调查对象年龄范围限制在12岁至15岁,为保证收集数据的有效性,尽量选择简版问卷,题项语言通俗易懂,加强问卷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把控,搜集本文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与相关资料。
4.2.3 数理统计法
在进行整体统计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使用对应的数据统计法来对这些数据进行集中的总结下,本文进行研究时,根据对应的数据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各个方面的优化设计,再进行正式调研时,对于调查所组织的各项数据,进分析和结构性模型进行模拟,并且最终得出数据统计方面的结果,敦实证分析进行整体的讨论,而在数据管理室进行整理。
4.2.4 逻辑分析法
分析影响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梳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逐层深入的研究,在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并结合现实情况确定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
4.3问卷设计
4.3.1 社会支持测量
本研究对社会支持的界定是指一种来自家庭与朋友的动态的、多维的人际关系网络。考虑到实际问题,本研究仅以参训学员的父母、同龄亲密朋友对其参加培训的支持程度作为社会支持程度的衡量标准。社会支持测量指标主要参考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共10题,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同时参考其他相近研究以设置符合本研究的题项,如何敬堂对大众参与乒乓球运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选取了家人、亲人、朋友、同学等社会支持因素;代俊在其研究中通过 5 个题项测定同伴对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支持。基于此,本研究社会支持的测量共8个项目。具体题项见表4-1:
表4-1 社会支持量表
维度 | 测量题项 | 题项来源 |
社会支持 | 1 父母会和我一起进行棒球练习
2 父母会接送我到棒球培训的地方或能联系棒球的场所 3 父母会观看我进行棒球运动 4 父母会告诉我我在棒球运动中做得很好 5 我会鼓励我朋友参与棒球运动 6 我朋友会鼓励我参与棒球运动 7 我朋友会和我一起参与棒球活动 8 我朋友会告诉我我在棒球运动中做得很好 | 肖水源(1994)
何敬堂(2019) 代俊等(2018) 潘丽霞等(2020) |
4.3.2 培训环境测量
本研究对培训环境的界定是指对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机构对棒球运动的重视程度、场地器材、师资配比、参赛情况等因素的总和,包含了硬环境与软环境双涵义。培训环境测量指标主要参考上海体育学院学者郭可雷设计的学校体育环境量表,该量表共分为3个部分: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与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其中制度环境分为政策执行和教育制度两个维度,社会环境分为体育课程、锻炼机会、教师支持、朋友同学支持与社会规范五个维度,物质环境分为场器经费和时空特征。笔者结合上海市棒球培训机构的实际情况、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与对培训环境的感知,对该量表进行了相关删减,并参考多位学者的前期相关研究,自订了培训环境量表,共10个项目。具体题项见表4-2:
表4-2 社会支持量表
维度 | 测量题项 | 题项来源 |
培训环境 | 1 培训地点的场地器材能够满足我的棒球训练需要
2 我能够便利地使用培训地点的场地器材进行棒球训练 3训练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对我很有吸引力 4训练课程对我棒球兴趣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5培训地点经常组织参加各种赛事 6我的培训教练们工作认真负责 7我的培训教练们具备专业的棒球技术与教学水平 8我非常喜欢我的培训教练们 9团队的大多数队友非常喜欢参加棒球训练 10团队里的棒球运动氛围浓厚 | 郭可雷(2019)
苏晓红(2017) 张加林(2017) 章建成(2012) |
4.3.3 自我效能测量
研究对自我效能的界定是指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中判断自身能否能够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及应对出现的挑战与困难。本文自我效能量表主要参考1997年学者Saunders及同事共同编制的自我效能量表,包含寻求支持、障碍克服与积极选择三个维度,共17项条目。同时根据此前学者的相近研究确定了题项设置,自订了自我效能量表,共11个项目。具体题项见表4-3:
表4-3 自我效能量表
维度 | 测量题项 | 题项来源 |
自我效能 | 1 我可以让我的父母或教练带我去参加棒球训练及比赛
2 我可以让我最好的朋友陪我一起参加棒球训练 3 我可以让我的父母一起参加棒球训练 4我想我拥有棒球运动所要求的运动水平 5即便学习令我感到疲惫,我还是会参加棒球训练 6无论天气怎样,我还是会参加棒球训练 7无论棒球训练出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有信心能够解决 8即便要待在家里,我还是想参加棒球训练 9当我无事可做的时候,我会很想参加棒球训练 10即便我的朋友想跟我参加别的活动,我还是会参加棒球训练 11即便能够看电视和玩游戏,我还是会参加棒球训练 | Saunders(1997)
朱静(2023) |
4.3.4 结果预期测量
本研究对结果预期的界定为: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中对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判断,既涵盖积极预期,也包括消极预期。结果预期测量量表主要参考了1994年Strathman等人编制的结果预期量表,包含了积极预期和消极预期2个维度,共8个项目。具体题项见表4-4:
表4-4 结果预期量表
维度 | 测量题项 | 题项来源 |
积极预期 | 1努力参加棒球训练会得到父母的奖励
2参加棒球训练会得到父母及身边人更好的评价 3参加棒球训练会提高我的运动能力 4参加棒球训练我会获得更大的乐趣 5参加棒球训练会促进我跟队友之间的友谊 | Strathman(1994)
朱静(2023) 赵妍(2008) |
消极预期 | 1我可能会在棒球运动训练中受伤
2参加棒球训练可能会影响我的学习成绩 3参加棒球训练可能会占用我很多的娱乐时间 |
4.3.5 参与行为意向测量
本文对参与行为意向的界定是指培训学员参与棒球培训后想要继续参与的意愿。鉴于所调查对象都为已经参与到棒球培训的学员,针对这一特征,笔者仔细查阅了国内外学者对持续参与意向的相关测量,本研究参考赵凤梅的参与行为意向量表,共4个项目,具体题项见表4-5:
表4-5参与行为意向的测量题项
维度 | 测量题项 | 题项来源 |
参与行为意向 | 我会继续参加棒球运动培训 | 赵凤梅(2020) |
我希望能进一步参加棒球培训的其他活动 | ||
我会将棒球运动培训推荐给我的朋友 | ||
我不会向朋友抱怨棒球培训所发生的不开心的事情 |
4.4 问卷内容
通过梳理前人研究和参过国内外学者针对社会支持、培训环境、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与参与行为意向的成熟量表,结合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初始版本的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影响因素问卷。初始问卷共包含6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参与培训时长、参与培训情况等五个方面。第二部分社会支持水平,共8个项目。第三部分为培训环境,共10个项目。第四部分为自我效能,共12个项目。第五部分为结果预期,分为积极预期和消极预期2个维度,共8个项目。第六部分为培训参与行为意向,共计4个项目。除第一部分,其余5个部分问卷计分方式均为李克特五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以1-5计分。
通过检测初始问卷,并咨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对初始问卷进行修改,最终形成正式问卷。
4.5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本研究的问卷发放收集工作分为预调研和正式调研两个阶段。预调研于2023年5月完成,对参加上海市“PONY”棒球联盟春季挑战赛的球队发放了12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13份,回收率达94.1%。并对随意乱写、含有空白部分、呈“Z”、“1”型打分的无效问卷进行剔除,最终收到有效问卷101份,有效率达90%。对预调研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和反馈情况分析,根据结果对问卷的结构、题项、题项话术进行了合理优化,最终形成了正式问卷。
正式调研于2023年11月完成。在正式调研之前,笔者寻找了6位工作人员来协助发放工作,并在问卷发放前进行了统一的相关要求培训。本次调研对参加2023年“软银鹰”杯飓龙联盟青少年棒球秋季棒球挑战赛的U10、U12、U14组别队伍共计发放450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均为比赛现场实地发放,在调查前会征求学员教练和家长的同意。发放问卷完毕后,问卷发放者会向调查对象阐述清楚每个问题的白话含义以方便其对题项的理解。要保证调查问卷是调查对象在清楚理解含义条件下独立填写完成的。最终回收问卷429份,其中有效问卷398份,回收率达95%,有效率达88%。
4.6预调研问卷信度检验
我们在进行主要的信度方面的考察的过程中是可以对各项定向的数据进行研究的,首先是在各项数据当中,对各项问卷调查来进行可行性指标的探索,并且在一般而言,很多问卷调查的等级量表也是根据其中对应的大小所确定的来表明定级量表的设计方案,也能够进行实施一致性,并且进行测量时能够获得更加高效的可信度,这是对于调研问卷进行限度检验的过程当中所应该注意的现象。如果对应的值是要大于0.9的话,那么就说明整体的测试方案是能够达到一定要求的,在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的各项情况也能够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二:如果 CITC 值(删除项后的Cronbach’s Alpha)低于 0.3,可考虑将该项进行删除; 第三:如果“项已删除的α系数”值明显高于Cronbach’s Alpha系数,可考虑将该项删除后重新分析。
表4-6 预调研信度分析
相关性(CICT) | 已删除α系数 | Cronbach’s Alpha系数 | |
社会支持1 | 0.690 | 0.826 | 0.855 |
社会支持2 | 0.609 | 0.836 | |
社会支持3 | 0.614 | 0.835 | |
社会支持4 | 0.587 | 0.838 | |
社会支持5 | 0.551 | 0.843 | |
社会支持6 | 0.563 | 0.842 | |
社会支持7 | 0.539 | 0.844 | |
社会支持8 | 0.619 | 0.835 | |
培训环境1 | 0.592 | 0.804 | 0.829 |
培训环境2 | 0.544 | 0.810 | |
培训环境3 | 0.579 | 0.806 | |
培训环境4 | 0.598 | 0.803 | |
培训环境5 | 0.511 | 0.815 | |
培训环境6 | 0.535 | 0.812 | |
培训环境7 | 0.500 | 0.816 | |
培训环境8 | 0.564 | 0.808 | |
自我效能1 | 0.646 | 0.871 | 0.884 |
自我效能2 | 0.622 | 0.873 | |
自我效能3 | 0.592 | 0.874 | |
自我效能4 | 0.545 | 0.877 | |
自我效能5 | 0.681 | 0.869 | |
自我效能6 | 0.685 | 0.869 | |
自我效能7 | 0.619 | 0.873 | |
自我效能8 | 0.705 | 0.868 | |
自我效能9 | 0.558 | 0.876 | |
自我效能10 | 0.569 | 0.876 | |
自我效能11 | 0.63 | 0.872 | |
自我效能12 | 0.123 | 0.896 | |
积极预期1 | 0.647 | 0.845 | 0.864 |
积极预期2 | 0.682 | 0.837 | |
积极预期3 | 0.682 | 0.836 | |
积极预期4 | 0.734 | 0.822 | |
积极预期5 | 0.679 | 0.837 | |
消极预期1 | 0.81 | 0.767 | 0.872 |
消极预期2 | 0.757 | 0.817 | |
消极预期3 | 0.699 | 0.868 | |
行为意向1 | 0.759 | 0.829 | 0.874 |
行为意向2 | 0.736 | 0.837 | |
行为意向3 | 0.656 | 0.869 | |
行为意向4 | 0.775 | 0.821 |
对预调研101份问卷进行效度分析,结果如上表4-6所示:根据上表的 Cronbach’s Alpha系数以及其他几项指标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该量表对应的
Cronbach’s Alpha 值有6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大于 0.7,CITC 值均大于 0.3,“项已删除的α系数”值都没有明显高于α系数;其中,自我效能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84,有一项“项已删除的α系数”值为0.896,明显高于α系数,且CITC 值低于0.3,考虑将该题项(自我效能12)进行删除,并形成了正式调研的最终量表。
5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5.1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研究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
本次研究对参加“2023年软银鹰杯夏季棒球挑战赛”和“2023年上海市青少年棒球俱乐部联赛”的U10、U12、U14组别队伍共计发放450份调查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98份。通过对年龄、性别、所读学校性质、参训时间与周参训时长等基本情况的统计,得到了本次研究样本的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如表5-1所示:
表5-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类别 | 人数 | 占比 | |
年龄 | 8—10岁 | 83 | 20.9% |
10—12岁 | 168 | 42.2% | |
12—14岁 | 147 | 36.9% | |
性别 | 男 | 317 | 79.6% |
女 | 81 | 20.4% | |
学校性质 | 公立学校 | 27 | 6.8% |
私立学校 | 371 | 93.2% | |
参训时间 | 1年以下 | 53 | 13.3% |
1-2年 | 78 | 19.6% | |
2-3年 | 102 | 25.6% | |
3-4年 | 96 | 24.1% | |
4年以上 | 69 | 17.4% | |
周参训时长 | 4小时以下 | 51 | 12.8% |
4-8小时 | 198 | 49.7% | |
8-12小时 | 126 | 31.7% | |
12小时以上 | 23 | 5.8% |
年龄分布与本研究所选取的赛事年龄组别相关,本研究选取了U8、U10、U12三个年龄组别,并根据单年龄段参赛队伍数量进行抽样。从数据上看,10—12岁占比最高,为42.2%,其次是12-14岁,为36.9%,最后是8-10岁。这与上海市青少年棒球各组别实际参赛情况相符合,目前上海市青少年棒球赛事报名人数最多的组别为U10,U12次之,开展规模最小的是U8组别。
从性别上看,398名参赛者中有317位男生,占比高达79.6%,女生仅有81位,占比20.4%。这与上海市大部分棒球培训俱乐部男女生比例相符。
从学校性质上看,371位参赛者就读于私立学校,27名参赛者就读于公立学校,这一情况与上海市青少年棒球培训机构的招生方向有关。大多数公立学校学生学业任务较重,无法抽出较多时间参与课外棒球培训;而私立学校学生学业任务较为轻松,家长能够根据孩子意愿合理安排时间参与校外兴趣培训。虽然棒球也在部分公立学校内开展,但其性质也发生了由兴趣培训到专业训练的转变,培养目标也转为储备棒球专业队后备人才,培养专业棒球运动员,孩子的自主选择性同时大幅降低,由选择性参与转变为强制性参与。根据学校性质分布,能够认为本研究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根据参训时长分布,大部分参赛者参训时间集中在1-4年,共同占比为69.3%。参训1年以下的学员无法全面认知培训机构环境、棒球运动与个人感知间的关系;而参训4年以上的学员会对参与棒球培训与所在培训机构产生较大依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问卷填写时的情感倾向。近七成的参赛者介于二者之间,其问卷回答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能够得到保证。
从周参训时长看,参赛者分布最多的时段为4-8小时,占比49.7%,其次是8-12小时,占比31.7%,4小时以下与12小时以上占比分别为12.8%与5.8%。这一分布与上海市青少年棒球培训实际情况高度相符。
5.1.2研究数据的基本特征
表5-2 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题项 | 均值 | 标准差 |
社会支持1 | 3.27 | 1.250 |
社会支持2 | 3.24 | 1.221 |
社会支持3 | 3.20 | 1.311 |
社会支持4 | 3.22 | 1.332 |
社会支持5 | 3.45 | 1.311 |
社会支持6 | 3.34 | 1.257 |
社会支持7 | 3.19 | 1.169 |
社会支持8 | 3.22 | 1.253 |
培训环境1 | 3.34 | 1.237 |
培训环境2 | 3.43 | 1.223 |
培训环境3 | 3.41 | 1.226 |
培训环境4 | 3.32 | 1.141 |
培训环境5 | 3.44 | 1.270 |
培训环境6 | 3.35 | 1.296 |
培训环境7 | 3.25 | 1.212 |
培训环境8 | 3.22 | 1.294 |
自我效能1 | 3.25 | 1.265 |
自我效能2 | 3.20 | 1.236 |
自我效能3 | 3.15 | 1.284 |
自我效能4 | 3.26 | 1.339 |
自我效能5 | 3.27 | 1.277 |
自我效能6 | 3.30 | 1.304 |
自我效能7 | 3.12 | 1.275 |
自我效能8 | 3.27 | 1.311 |
自我效能9 | 3.22 | 1.269 |
自我效能10 | 3.23 | 1.321 |
自我效能11 | 3.30 | 1.381 |
积极预期1 | 3.41 | 1.153 |
积极预期2 | 3.42 | 1.174 |
积极预期3 | 3.52 | 1.181 |
积极预期4 | 3.36 | 1.210 |
积极预期5 | 3.43 | 1.239 |
消极预期1 | 2.95 | 1.119 |
消极预期2 | 2.99 | 1.105 |
消极预期3 | 2.98 | 1.154 |
行为意向1 | 3.02 | 1.283 |
行为意向2 | 3.14 | 1.299 |
行为意向3 | 3.13 | 1.251 |
行为意向4 | 3.10 | 1.285 |
由上表可知,各量表题的题项均值范围在2.95-3.52之间,可见整体水平偏中等水平。同时,标准差范围在1.105-1.381之间,可见被调查者对于题项不存在偏差较大的问题,可见题项之间具有可靠性。
5.2信效度分析
5.2.1信度分析
与预调研相同,正式研究依旧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检验问卷量表内部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程度。当Cronbach’s Alpha系数大于 0.7 时,可以表示为等级量表创建的几个自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良好。
表5-3 信度检验结果表
变量 | 题项数 | Cronbach’s α | 总Cronbach’s α |
社会支持 | 8 | 0.872 | 0.902 |
培训环境 | 8 | 0.879 | |
寻求支持 | 11 | 0.872 | |
积极预期 | 5 | 0.896 | |
消极预期 | 3 | 0.809 | |
行为意向 | 4 | 0.897 |
从上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对应的维度,对于各项系数也具有一定的观点,我们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后续的各项检验过程,能够表达整场问卷,能够体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5.2.2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进行整体的分析,什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检验方法来检验其中的因素,是否可以符合做因子分析的特点,并且根据对应的值来进行界定,其是否适合应用于因子分析方面,并且对各项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所存在的规律,并且做出以下结论。
表5-4 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
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 0.928 | ||
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 | 近似卡方 | 10696.451 |
自由度 | 741 | |
显著性 | 0.000 |
分析表中的检验结果可知,本次研究的KMO值为0. 928,大于0.9。而在巴特利球形检验中,近似卡方值为10696.451,显著性为0.000(P<0.01),因此拒绝巴特利球形度检验的零假设,符合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
本文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变量进行主成分提取,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且提取标准为特征值大于1,表5-4的分析结果显示,量表提取出了6个公因子,分别对应社会支持、培训环境、自我效能、积极预期、消极预期与行为意向,解释了69.459%的表量(大于60%),体现了量表维度设计合理,同时各指标题项在各因子上的载荷值均大于0.6,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构建效度。形成了5个构面、6个潜在变量、39个题项的因素结构。
表5-5 因子分析结果
成分 | ||||||
1 | 2 | 3 | 4 | 5 | 6 | |
A11 | 0.778 | |||||
A12 | 0.812 | |||||
A13 | 0.790 | |||||
A14 | 0.820 | |||||
A21 | 0.839 | |||||
A22 | 0.826 | |||||
A23 | 0.789 | |||||
A24 | 0.795 | |||||
B11 | 0.792 | |||||
B12 | 0.836 | |||||
B13 | 0.830 | |||||
B14 | 0.843 | |||||
B21 | 0.816 | |||||
B22 | 0.812 | |||||
B23 | 0.801 | |||||
B24 | 0.800 | |||||
C11 | 0.806 | |||||
C12 | 0.793 | |||||
C13 | 0.777 | |||||
C14 | 0.812 | |||||
C21 | 0.827 | |||||
C22 | 0.792 | |||||
C23 | 0.750 | |||||
C24 | 0.826 | |||||
C31 | 0.790 | |||||
C32 | 0.806 | |||||
C33 | 0.810 | |||||
D1 | 0.782 | |||||
D2 | 0.812 | |||||
D3 | 0.746 | |||||
D4 | 0.854 | |||||
D5 | 0.801 | |||||
F1 | 0.801 | |||||
F2 | 0.812 | |||||
F3 | 0.775 | |||||
H1 | 0.820 | |||||
H2 | 0.813 | |||||
H3 | 0.840 | |||||
H4 | 0.816 | |||||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 ||||||
旋转方法: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 | ||||||
a 旋转在 6 次迭代后已收敛。 | ||||||
累计方差解释率(旋转前)为69.459%。 |
5.2.3验证性因子分析
我们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了,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来对整体的模型的,结构效度进行测量,并且使用,估计法来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在进行整体研究时,就包括因子的复合,和误差方程,以及各项方差的操作,对结构的合理性进行直接评价,这一主要模型,也是通过各项指数来进行,衡量的,并且再进行,模拟,你和杜,包括两大类,就是你和杜检验和对应的,参数检验,我们根据这两项检验过程并且提出对应的架构方程,能够使用软件来进行,模拟,从而使得,对于这些,因子分析时更加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来实现验证性的因子分析,并且得出对应的结果。
根据下列表中所展示的数据,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可以和各种模型当中的数据进行匹配,从而能够使得大进行匹配的过程当中,效果会更好。
表5-6 测量模型拟合指标
参考指标 | df | X2/df | NFI | IFI | TLI | CFI | GFI | RMSEA |
统计值 | 686 | 1.266 | 0.922 | 0.982 | 0.981 | 0.982 | 0.902 | 0.026 |
标准值 | <3 | >0.9 | >0.9 | >0.9 | >0.9 | >0.9 | <0.08 |
图5-1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图
在本文整体的研究当中,就使用了限度的组合和方差的应用来进行整体的评价,在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使得对应的,因子平方根和各项的相关系数都能够达到一定的要求,并且来进行判别,其中的结果是否再评价的标准,并且分析整体当中所得出来的对应值,进行各种维度方面的分析作案,能够体现出各种数据的有效性和可用性,能够使得各项数据的准确度变得更高,能够更加可靠。
表5-7 聚敛效度
路径 | 系数估计值 | 标准误 | 临界值 | P | 因素负荷量 | AVE | CR |
A1<—社会支持 | 1.000 | 0.784 | 0.631 | 0.932 | |||
A2<—社会支持 | 0.907 | 0.055 | 16.443 | *** | 0.762 | ||
A3<—社会支持 | 1.038 | 0.058 | 17.765 | *** | 0.810 | ||
A4<—社会支持 | 1.107 | 0.061 | 18.282 | *** | 0.829 | ||
A5<—社会支持 | 1.117 | 0.062 | 18.131 | *** | 0.823 | ||
A6<—社会支持 | 1.042 | 0.062 | 16.930 | *** | 0.780 | ||
A7<—社会支持 | 0.992 | 0.057 | 17.391 | *** | 0.797 | ||
A8<—社会支持 | 0.976 | 0.059 | 16.554 | *** | 0.767 | ||
B1<—培训环境 | 1.000 | 0.800 | 0.639 | 0.934 | |||
B2<—培训环境 | 0.916 | 0.052 | 17.453 | *** | 0.783 | ||
B3<—培训环境 | 1.000 | 0.056 | 17.952 | *** | 0.799 | ||
B4<—培训环境 | 0.970 | 0.055 | 17.715 | *** | 0.791 | ||
B5<—培训环境 | 0.905 | 0.049 | 18.624 | *** | 0.821 | ||
B6<—培训环境 | 0.954 | 0.053 | 18.164 | *** | 0.806 | ||
B7<—培训环境 | 0.959 | 0.052 | 18.347 | *** | 0.812 | ||
B8<—培训环境 | 0.933 | 0.054 | 17.410 | *** | 0.781 | ||
C1<—自我效能 | 1.000 | 0.791 | 0.624 | 0.948 | |||
C2<—自我效能 | 0.961 | 0.056 | 17.289 | *** | 0.778 | ||
C3<—自我效能 | 0.994 | 0.058 | 17.201 | *** | 0.775 | ||
C4<—自我效能 | 1.088 | 0.059 | 18.348 | *** | 0.814 | ||
C5<—自我效能 | 1.042 | 0.057 | 18.437 | *** | 0.817 | ||
C6<—自我效能 | 1.002 | 0.059 | 17.029 | *** | 0.769 | ||
C7<—自我效能 | 0.928 | 0.058 | 15.883 | *** | 0.728 | ||
C8<—自我效能 | 1.077 | 0.058 | 18.604 | *** | 0.822 | ||
C9<—自我效能 | 0.980 | 0.057 | 17.139 | *** | 0.773 | ||
C10<—自我效能 | 1.065 | 0.059 | 18.152 | *** | 0.807 | ||
C11<—自我效能 | 1.118 | 0.061 | 18.235 | *** | 0.810 | ||
D1<—积极预期 | 1.000 | 0.738 | 0.629 | 0.893 | |||
D2<—积极预期 | 1.103 | 0.069 | 15.984 | *** | 0.800 | ||
D3<—积极预期 | 0.905 | 0.071 | 12.791 | *** | 0.653 | ||
D4<—积极预期 | 1.319 | 0.072 | 18.365 | *** | 0.928 | ||
D5<—积极预期 | 1.194 | 0.073 | 16.404 | *** | 0.820 | ||
F1<—消极预期 | 1.000 | 0.769 | 0.589 | 0.811 | |||
F2<—消极预期 | 1.035 | 0.074 | 13.958 | *** | 0.806 | ||
F3<—消极预期 | 0.974 | 0.074 | 13.173 | *** | 0.726 | ||
H4<—行为意向 | 1.000 | 0.812 | 0.686 | 0.897 | |||
H3<—行为意向 | 1.026 | 0.053 | 19.215 | *** | 0.855 | ||
H2<—行为意向 | 1.012 | 0.056 | 18.006 | *** | 0.812 | ||
H1<—行为意向 | 1.025 | 0.055 | 18.597 | *** | 0.833 |
表5-8 区分效度
社会支持 | 培训环境 | 自我效能 | 积极预期 | 消极预期 | 行为意向 | |
社会支持 | 0.794 | |||||
培训环境 | .230** | 0.832 | ||||
自我效能 | .228** | .288** | 0.790 | |||
积极预期 | .247** | .281** | .326** | 0.793 | ||
消极预期 | -.161** | -.279** | -.346** | -.418** | 0.767 | |
行为意向 | .234** | .128* | .176** | .213** | -.362** | 0.828 |
注:**表示p<0.01,对角线上的值表示变量的AVE
根据区别效度表可知,AVE 的平方根均大于与其他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值,故各个变量内部因子间的判别效度很好。
5.3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法统计得出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社会支持、培训环境、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与参与行为意向等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各变量间相关性分析如下表5-9所示。
表5-9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表
社会支持 | 培训环境 | 自我效能 | 积极预期 | 消极预期 | 行为意向 | |
社会支持 | 1 | |||||
培训环境 | .230** | 1 | ||||
自我效能 | .228** | .288** | 1 | |||
积极预期 | .247** | .281** | .326** | 1 | ||
消极预期 | -.161** | -.279** | -.346** | -.418** | 1 | |
行为意向 | .234** | .128* | .176** | .213** | -.362** | 1 |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行为意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R=0.234,p<0.05),培训环境与行为意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R=0.128,p<0.05),自我效能与行为意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R=0.176,p<0.05),积极预期与行为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R=0.213,p<0.05),消极预期与行为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性(R=-0.362,p<0.05)。
5.4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结构方程也被称作协方差方程,基于特征变量的协方差矩阵,分析特征与特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可以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重要工具。能够更好地分析因素结构内各变量的具体关系。本研究使用AMOS 26.0对社会支持、培训环境、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与行为意向五个变量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表5-10 测量模型拟合指标
参考指标 | df | X2/df | NFI | IFI | TLI | CFI | GFI | RMSEA |
统计值 | 686 | 1.266 | 0.922 | 0.982 | 0.981 | 0.982 | 0.902 | 0.026 |
标准值 | <3 | >0.9 | >0.9 | >0.9 | >0.9 | >0.9 | <0.08 |
根据上表可知,本研究模型中,CMIN/DF、NFI 、IFI 、TLI 、CFI、GFI 、RMSEA、CFI等模型适配度指标均符合标准,故模型适配度较好。
图5-2 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模型路径系数结果如下表5-11所示,研究模型中的各路径均得到验证。社会支持与行为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标准化系数为0.248,t=4.604,p<0.05),故假设H1成立,即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过程中社会支持对参与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表5-11 路径系数检验表
路径 | 非标准化系数 | 标准化系数 | 标准误 | t值 | p |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 | 0.168 | 0.164 | 0.055 | 3.074 | 0.002 |
社会支持→结果预期 | 0.12 | 0.201 | 0.041 | 2.924 | 0.003 |
培训环境→自我效能 | 0.149 | 0.148 | 0.053 | 2.793 | 0.005 |
培训环境→结果预期 | 0.191 | 0.325 | 0.045 | 4.229 | *** |
自我效能→行为意向 | 0.177 | 0.171 | 0.052 | 3.419 | *** |
社会支持→行为意向 | 0.263 | 0.248 | 0.057 | 4.604 | *** |
结果预期→行为意向 | 0.536 | 0.302 | 0.132 | 4.048 | *** |
培训环境→行为意向 | 0.12 | 0.115 | 0.058 | 2.05 | 0.04 |
注:***表示p<0.001
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标准化系数为0.164,t=3.074,p=0.002<0.05),故假设H2成立,即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过程中社会支持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社会支持与结果预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标准化系数为0.201,t=2.924,p=0.003<0.05),故假设H3成立,即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过程中社会支持对结果预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培训环境与行为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标准化系数为0.115,t=4.048,p=0.04<0.05),故假设H6成立,即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过程中培训环境对参与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培训环境与自我效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标准化系数为0.148,t=2.793,p=0.005<0.05),故假设H7成立,即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过程中培训环境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培训环境与结果预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标准化系数为0.325,t=4.229,p<0.05),故假设H8成立,即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过程中培训环境对结果预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自我效能与行为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标准化系数为0.171,t=3.419,p<0.05),故假设H11成立,即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过程中自我效能对参与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结果预期与行为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标准化系数为0.302,t=4.048,p<0.05),故假设H12成立,即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过程中结果预期对参与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5.5中介效应检验
如果自变量X通过影响变量M而对因变量Y产生影响,那么M则被称为中介变量,因变量M而产生的影响则被称为中介效应。本文采用了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其优点在于操作步骤更为简便,进行检验的前置条件更为宽松,不考虑总效应系数c的显著性,直接检验系数ab乘积的显著性。在AMOS26.0中执行Bootstrap检验,分别构建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行为意向、培训环境–自我效能–行为意向、社会支持–结果预期–行为意向、培训环境–结果预期–行为意向四条中介效应检验路径,以398份样本为基础,进行2000次重复抽样,在95%置信区间内进行检验。若95%置信区间不包含0,则ab系数乘积显著,可判断为该路径上存在中介效应。同时,还应对比原路径上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直接效应。
图5-3 中介效应示意图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行为意向中介效应检验:
图5-4 中介效应检验路径一
表5-12 路径一测量模型拟合指标
参考指标 | df | CMIN/DF | NFI | IFI | TLI | CFI | GFI | RMSEA |
统计值 | 227 | 1.143 | 0.960 | 0.995 | 0.994 | 0.995 | 0.946 | 0.019 |
标准值 | <3 | >0.9 | >0.9 | >0.9 | >0.9 | >0.8 | <0.08 |
根据上表可知,本研究模型中,各项模型适配度指标均符合标准,故模型适配度较好。
培训环境–自我效能–行为意向中介效应检验:
图5-5 中介效应检验路径二
表5-13 路径二测量模型拟合指标
参考指标 | df | CMIN/DF | NFI | IFI | TLI | CFI | GFI | RMSEA |
统计值 | 227 | 1.159 | 0.960 | 0.994 | 0.994 | 0.994 | 0.946 | 0.020 |
标准值 | <3 | >0.9 | >0.9 | >0.9 | >0.9 | >0.8 | <0.08 |
根据上表可知,本研究模型中,各项模型适配度指标均符合标准,故模型适配度较好。
社会支持–结果预期–行为意向中介效应检验:
图5-6 中介效应检验路径三
表5-14 路径三测量模型拟合指标
参考指标 | DF | CMIN/DF | NFI | IFI | TLI | CFI | GFI | RMSEA |
统计值 | 74 | 1.403 | 0.969 | 0.991 | 0.989 | 0.991 | 0.963 | 0.032 |
标准值 | <3 | >0.9 | >0.9 | >0.9 | >0.9 | >0.8 | <0.08 |
根据上表可知,本研究模型中,各项模型适配度指标均符合标准,故模型适配度较好。
培训环境–结果预期–行为意向中介效应检验:
图5-7 中介效应检验路径四
表5-15 路径四测量模型拟合指标
参考指标 | df | CMIN/DF | NFI | IFI | TLI | CFI | GFI | RMSEA |
统计值 | 74 | 1.417 | 0.969 | 0.991 | 0.988 | 0.991 | 0.965 | 0.032 |
标准值 | <3 | >0.9 | >0.9 | >0.9 | >0.9 | >0.8 | <0.08 |
根据上表可知,本研究模型中,各项模型适配度指标均符合标准,故模型适配度较好。
表5-16 中介效应检验汇总表
路径 | 间接效应估计值(标准化解) | 95%置信区间 | P | 假设 | |
下限 | 上限 | ||||
社会支持–>行为意向 | 0.334 | 0.18 | 0.513 | 0.001 | 支持 |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行为意向 | 0.051 | 0.014 | 0.119 | 0.004 | 支持 |
培训环境–>行为意向 | 0.231 | 0.092 | 0.380 | 0.002 | 支持 |
培训环境–>自我效能–>行为意向 | 0.046 | 0.011 | 0.110 | 0.009 | 支持 |
社会支持–>行为意向 | 0.299 | 0.171 | 0.450 | 0.001 | 支持 |
社会支持–>预期结果–>行为意向 | 0.086 | 0.003 | 0.180 | 0.035 | 支持 |
培训环境–>行为意向 | 0.140 | 0.002 | 0.280 | 0.043 | 支持 |
培训环境–>预期结果–>行为意向 | 0.138 | 0.059 | 0.237 | 0.001 | 支持 |
中介路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行为意向】效应值为0.051,95%置信上下区间为【0.014-0.119】不包含0,p=0.004<0.05,说明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故假设H4成立,且【社会支持–>行为意向】路径显著,为部分中介。
中介路径【培训环境–>自我效能–>行为意向】效应值为0.046,95%置信上下区间为【0.011-0.110】不包含0,p=0.009<0.05,说明培训环境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故假设H5成立,且【培训环境–>行为意向】路径显著,为部分中介。
中介路径【社会支持–>预期结果–>行为意向】效应值为0.086,95%置信上下区间为【0.003-0.180】不包含0,p=0.035<0.05,说明社会支持通过预期结果的中介效应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故假设H9成立,且【社会支持–>行为意向】显著,为部分中介。
中介路径【培训环境–>预期结果–>行为意向】效应值为0.138,95%置信上下区间为【0.059-0.237】不包含0,p=0.001<0.05,说明培训环境通过预期结果的中介效应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故假设H10成立,且路径【培训环境–>行为意向】显著,为部分中介。
5.6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表5-17 假设结果验证汇总
编号 | 假设内容 | 验证结果 |
H1 | 社会支持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 成立 |
H2 | 社会支持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 成立 |
H3 | 社会支持对结果预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 成立 |
H4 | 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 成立 |
H5 | 社会支持通过结果预期的中介作用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 成立 |
H6 | 培训环境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 成立 |
H7 | 培训环境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 成立 |
H8 | 培训环境对结果预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 成立 |
H9 | 培训环境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 成立 |
H10 | 培训环境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 成立 |
H11 | 自我效能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 成立 |
H12 | 结果预期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 成立 |
6分析与讨论
6.1社会支持对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中关于社会支持的假设H1、H2、H3均得到了验证,即社会支持能够对参与行为意向、个体认知中的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产生正向影响。社会支持指的是一种来自家庭与朋友的动态的、多维的人际关系网络。考虑到实际问题,本研究仅以参训学员的父母与同龄亲密朋友对其参加棒球培训的支持程度作为社会支持程度的衡量标准。基于研究对象为8—14岁青少年,认知与理解能力还未成熟,来自父母与朋友的态度、支持程度、具体陪伴与鼓励方式等因素对其参与棒球培训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培训成本支付、日程安排协调、参与训练与比赛的交通、安全健康等是青少年能够参与棒球培训首要面对的问题,青少年这一阶段仍不具备完全解决的能力,显然父母对棒球运动与培训的认知、对子女参与棒球培训的态度、支持程度、对子女的激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成为影响青少年能否参与棒球培训的重要因素。考虑到棒球运动是一种团体竞技项目,青少年在棒球培训中所获得的乐趣、友谊、技能养成、能力提升等仅需要在集体范围内进行分享与展示,遇到的矛盾、问题与技术瓶颈需要同伴之间积极的交流与协助,因此朋友间的鼓励与帮助、相互支持与合作亦成为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重要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所处环境会影响个体认知,显然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中来自父母与同伴的支持能够影响个体积极的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的产生。在实际过程中,社会支持程度越高的学员,在他人的鼓励与肯定下,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积极性,对自身能力持充分的肯定与自信,应对考验与问题时表现得更兴奋,更容易选择迎难而上,努力投入到当下的训练与比赛中去,坚持积极的结果预期,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运动技能与心理素质,更乐意参与到棒球培训中来。
6.2培训环境对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中关于社会支持的假设H6、H7、H8均得到了验证,即培训环境能够对参与行为意向、个体认知中的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产生正向影响。培训环境是指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机构对棒球运动的重视程度、场地器材、师资配比、参赛情况等因素的总和,包含了硬环境与软环境双涵义。在棒球培训中,笔者认为硬环境是指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训练场地、训练器材、教练配比与专业程度、比赛成绩、训练课程设置等实际环境,软环境则为青少年所感受到的机构教学氛围、球队氛围、教练对自身的重视关心程度等感知环境。实际环境为青少年接触棒球、参与棒球、参与训练、参加比赛等阶段提供了场所与棒球能力成长需要的器材与课程,一个具备标准美观场地、完备训练设施、专业教练团队、科学合理课程的培训环境能有效提升青少年对棒球运动的认知程度,使学员接受正确、有效、合理的棒球教育,更好地推动学员在棒球运动上的发展与能力养成,无疑对青少年的棒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而青少年在培训环境中所感知到的温馨、自信与来自团队的和谐、凝聚、对共同目标的坚持,能够对青少年产生积极正向的吸引作用,促使青少年更好地参与到棒球培训中来。
同时,优质的培训环境同样能够正向影响青少年的个体认知。完备的器材设施、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教练的专业指导与耐心鼓励,会在技术水平与心理素质两个层面给予青少年针对性的帮助。学员的技术水平越高、心理素质越强,对自身的能力认知就越全面,对面前难题的分析思路就越清晰,更容易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在自身较高的棒球能力与丰富经验的加持下,更乐意挑战自己,不断深入自身所需的培训水平层级。而来自培训环境的情感因素,如教练的关心与鼓励、队友的配合与交流,能够促进青少年积极结果预期的产生,尽可能改变消极预期的观念,正确接受自身的不足与训练比赛中的失误或失败,完全享受棒球运动的魅力与乐趣。
6.3自我效能对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中关于自我效能的假设H4、H9、H11均得到了验证,即自我效能能够对参与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同时在社会支持、培训环境与行为意向两条路径中发挥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是指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中判断自身能否能够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及应对出现的挑战与困难。这种认知因素多是针对个体面临着未知的、全新的、无法完全把控的事情,在应对这些事件时,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也相应提升,促进一些积极的应对行为产生。自我效能并非青少年棒球水平的具体能力值,而是青少年对自己的棒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接受挫折能力等多项指标的评估。一个在参与棒球培训时自我效能感强大的人,在应对来自技术动作、比赛局面危机、比分焦灼等挑战时会显得更积极、更敢于做出选择,全身心投入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直至困难得以解决,同时丰富了自身经验,对能力的评估准确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其自我效能亦会得到提升;相反自我效能弱的个体无法直面问题,在应对问题时更容易逃避退却。棒球培训本质是便是一种反复磨练、出现失误并接受失误、出现失败并接受失败,不断积累自身经验,磨砺自己的过程,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越强,越容易适应这一过程,更乐于享受在失败中成长的精彩历程。
大部分青少年无法在获得较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与优质培训环境时直接选择参与棒球培训,例如没有产生对棒球运动本身的兴趣、没有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对自己的能力评估水平较低等,自我效能便是将环境与行为意向连接起来的重要纽带。基于本章6.1、6.2两小节的讨论,认为社会支持、培训环境能够对自我效能产生正向影响并结合实际具体分析了影响机理,在实际过程中,社会支持给青少年满足了参与培训的硬性需求,优质培训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体验的机会与融洽的氛围,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伴随着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个体认知因素对行为意向的产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支持与培训环境正是通过促进青少年自我效能增强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推动了个体参与到棒球培训中来。
6.4结果预期对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中关于结果预期的假设H5、H10、H12均得到了验证,即结果预期能够对参与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同时在社会支持、培训环境与行为意向两条路径中发挥中介作用。结果预期是指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中对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判断,既涵盖积极预期,也包括消极预期。当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结果预期信息来源是积极的,更有利于其体作出结果带来收益的判断,例如会完成教练所布置的任务、某项技术动作会更流畅、将会赢得比赛的胜利等,会促进个体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并为此付出努力与实践;当青少年的结果预期来源是消极的,则会迫使个体作出结果会令自身受到某方面损失的判断,例如会感受到疲劳、无法完成任务会受到教练的批评、会输掉一场比赛等,将导致个体避免参与某项训练或不敢在比赛中上场表现。久而久之,对参与棒球培训持积极预期的青少年会敢于挑战自己,不畏惧失败,更愿意加深对棒球培训的参与;容易持消极预期的青少年会感受到自己的畏惧与同伴之间的水平差异,更愿意逃避参与棒球培训。
基于6.3小节的讨论,部分青少年无法在社会支持与培训环境的直接刺激下参与棒球培训,结果预期同样在路径中发挥着链接枢纽作用。来自父母的鼓励、同伴的激励、教练员的耐心指导与肯定、团队的和谐氛围均能够令青少年产生对棒球运动的熟悉感与亲切感,有效缓解个体紧张、焦虑、惧怕等情绪,进而促进个体的消极预期向积极预期进行转变,通过这一改变个体认知的方式令个体作出积极的参与选择。
7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在参考前人文献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了包含社会支持、培训环境、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与行为意向五个变量的理论模型,旨在探讨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分析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1)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影响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
(2)培训环境对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同时能够通过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的中介效应正向影响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
(3)自我效能对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有着显著正向影响。
(4)结果预期对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有着显著正向影响。
7.2建议
7.2.1提升棒球运动普及率,增强棒球与家庭黏性关系
目前棒球运动在国内普及率较低,群众对棒球项目了解程度不高。笔者认为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如下三点:一,我国棒球运动相比足篮排传统三大球与乒乓球、羽毛球等优势项目起步较晚,短时间内未能形成群众基础;二,受限于棒球运动自身的复杂规则、场地要求、装备器材等因素,导致收看赛事转播理解难度较高、进行日常棒球训练活动门槛较高、经济支出成本较大等情况;三,国内群众接收棒球信息渠道过于单一。提升棒球运动普及率,可从以下三点入手:一,中国棒球协会各地方单位加强地方棒球文化普及,可通过企业棒球活动团队建设、中小学棒球兴趣课堂、社区棒球推广活动等形式推广棒球运动;二,降低群众参与棒球运动的规则、场地与经济门槛,近年来诸如慢投垒球、五人制棒球、徒手棒球等与棒球运动相近的规则简化版项目愈加流行,完善以上项目的群众赛事体系,能够令群众迅速接触并了解棒球运动,有效提升群众认知基础;三,通过相关棒球题材影视作品、腾讯体育MLB赛事转播、斗鱼体育中棒球赛事直播栏目、抖音短视频棒球题材等新兴传播手段,拓展国内群众接收棒球信息渠道,增强群众对棒球运动的感知,吸引兴趣群体,有效提升国内棒球关注人口。 在此基础上,增强棒球与家庭黏性关系,提升家长对棒球运动的认知程度,培养家庭棒球运动氛围,鼓励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到棒球运动中来,推动青少年棒球培训业的发展。如前文所述,家长对子女参与棒球培训的肯定态度与支持程度是解决培训成本支付、日程安排协调、参与培训的交通等硬性问题的关键因素,提升家长对棒球运动的认知、了解子女参与棒球培训的兴趣所在与教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广大青少年棒球培训机构可通过组织家庭亲子棒球活动、观赛活动、组建俱乐部家长棒球队等方式,提升棒球与学员家庭的棒球黏性,以棒球为纽带,使广大家庭融入特定的棒球文化氛围之中。
7.2.2棒球培训机构优化升级,实现机构标准化运营
如前文所述,棒球培训机构通过场地、训练设施、教练团队、训练课程设施等因素为青少年构建的培训环境对参与培训行为意向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棒球培训机构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机构不应以练技能、出成绩为单一目标,以严厉枯燥的训练手段为单一方式,需对训练内容、课程安排、培训氛围建设、学员棒球归属感建立、棒球文化传播等环境进行完善,提供技能与兴趣并重的训练课程;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目的学员群体采用多样化引导方式;增强学员与教练员、家长与教练员、学员与家长间的沟通交流;注重文化教育,在学员掌握棒球技能的同时能够了解场地礼仪、赛事风格、国外棒球多样性特点等棒球文化;注重学员良好习惯养成与精神品质提升。另一方面,棒球培训机构还需严格执行体育培训行业标准,具备体育培训办学资质,从业人员需具备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培训主体的执教人员至少应持有教练员资格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体育教师资格证书、体育技能等级证书中的一项;确保球员活动场地与训练设施的有效供给,为广大学员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与有效的器材配比;落实体育培训业师资配比要求,针对不同学员群体安排业务与职能相契合的教练员进行授课;注重教练员团队专业技能与教育水平同步发展,不应仅看重教练员自身运动经历与运动成绩,更应重视教练员授课能力、沟通能力与教育能力,努力打造具备过硬棒球专业素养与教育经验丰富的优秀教练团队。
7.2.3完善上海市青少年棒球赛事体系,建立优秀球员激励机制
目前上海市青少年棒球赛事体系存在以下两点问题:一,常规赛事数量较少,比赛断档期较长。在疫情蔓延之前,上海市青少年棒球常规赛事数量保持在每年10场左右,赛事场次数量无法满足巨大的培训机构赛事需求,使得部分青少年缺乏训练目标与自我要求;受疫情影响,赛事数量再度缩减,赛事需求与赛事数量极不平衡。二,比赛性质不明确。部分赛事未能明确指出队伍的报名限制与竞技组别,经常出现俱乐部培训性质队伍与各区中小学专业性质队伍同台竞技,由于训练时间、强度、方式与目的所产生的差异,培训性质球队水平与专业性质球队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前者的比赛参与体验与参赛价值。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上海市青少年棒球赛事体系:一,各培训机构应定期组织内部赛事,增加学员参赛机会,通过内部赛事激发球员的棒球兴趣;同时鼓励各培训机构间加强赛事交流,自发建立起俱乐部际联盟,制定联盟章程,定期开展联盟赛事,丰富赛事供给;二,上海市青少年棒球常规赛事需进行分组设置,明确报名球队资质与限制要求,为培训性质队伍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竞技舞台,让每一位学员能够在比赛中有所收获并真正享受到棒球运动的魅力与乐趣所在。
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应建立奖励机制,对比赛发挥出色、训练刻苦认真、取得明显进步的学员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充分调动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积极性,降低内心消极预期;同时应用与学员就读学校共同建立激励机制,以增加课外活动学时分数、组织赛后校内采访、升学加分等形式,引导和激励优秀球员持续投入到棒球培训中来,推动青少年在棒球运动中的长远发展。
7.2.4关注青少年个体认知,充分开发棒球兴趣与潜力
根据本文结论,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均在环境因素对行为意向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在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实际过程中,更应关注青少年的个体认知因素。一个在参与棒球培训时自我效能感强大的人,在应对来自技术动作、比赛局面危机、比分焦灼等挑战时会显得更积极、更敢于做出选择,全身心投入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直至困难得以解决,同时丰富了自身经验,对能力的评估准确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正确的结果预期更有利于其体作出结果带来收益的判断,例如会完成教练所布置的任务、某项技术动作会更流畅、将会赢得比赛的胜利等,会促进个体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并为此付出努力与实践。多数青少年在参加训练或比赛时,受紧张、焦虑、畏惧等情绪的影响,出现不敢于表现自己、频繁失误、慌张等行为的出现,培训机构不应仅根据学员表现判断优劣差异,教练员更不得使用抱怨、指责的语气或冷漠的态度对学员进行质问或冷处理。需要从青少年个体认知角度出发,进行适当的引导,缓解学员负面情绪,使其能够对自身能力作出正确评估,提升自我效能,提高积极预期,降低消极预期。同时,培训机构需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归因,正确对待胜负与挫折,在不足中提升能力与积累经验,一旦青少年不能正确地面对失败,产生消极归因,将会造成自我效能的降低与消极预期的提高。由此可见,重视青少年个体认知因素和心理活动,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开发广大青少年对棒球运动的兴趣与潜力,极大促进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的产生。
8局限与展望
8.1研究局限
本研究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模型构建尚不全面,没有考虑其他变量对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鉴于国内对参与体育培训影响机制的文献较少,笔者选用了包含环境、个体认知与个体行为三方面的社会认知理论作为研究视角,该理论包含了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基本要素,但无法从更详细、更深入的层次探讨影响因素。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影响因素涉及到各方各面,如棒球运动在国内的认知度、运动本身的魅力与兴趣、所在培训机构品牌质量、竞赛与升学奖励机制等,本研究理论模型仅从一般角度出发,未能将上述因素涵盖其间。问卷量表选取与题项设置尚不成熟。本文研究对象为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由于国内外对于青少年参与体育培训的相关量表较少,本文选取了针对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与体育锻炼等相关领域的成熟量表,提取与参与体育培训实际情况相近程度较高的维度,合理修订了问卷。参与体育培训与参与体育运动虽名称相近,但个体的心理选择过程却截然不同,认知与行为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故通过本文问卷对研究对象的适配性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本文研究对象为8—14岁青少年,其文字认知能力与语义理解能力并未成熟,问卷的题项设置与叙述方式仍需更贴近青少年认知视角。受限于时间与疫情,仅采用横向研究方式。受本研究可用时间与疫情影响,上海市青少年棒球赛事数量大幅减少,赛事间隔大幅增加,笔者仅在上海市两场赛事期间一次性完成了对全部变量的测量。然而参与培训行为意向会随着青少年成长、心智成熟、接收信息初步增加、培训环境的变化等时间推移因素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在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其参与培训的原因也在发生着改变。因此,在一个时间点对全部变量进行测量的横向研究方式,无法揭示伴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的影响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8.2未来展望
深入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实际过程,丰富研究理论角度,构建更为全面的研究模型。在该社会认知理论模型基础之上,继续引入多个相关变量,进一步拓宽影响因素研究角度,从而更清楚地揭示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影响机制。在后续研究中,应继续查阅关于参与体育培训相关文献,认真分析参与体育培训与参与体育运动的不同之处,重点思考青少年个体在参与二者时的心理活动差异,继续完善研究量表,普适性需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问卷题项设置于叙述方式需得到进一步改善,更应贴近青少年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在后续研究中,为避免横向研究方式的局限性,需认真优化研究方式,结合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与参与棒球培训各时间节点,科学合理地设计纵向研究模式,除分析归纳各影响因素与内在影响机制外,还应探讨不同阶段影响因素所发生的变化与变化产生的内在原因。更有利于研究者掌握与判断青少年参与棒球培训的认知变化过程与心理趋势。
致谢
依稀记得三年前,怀揣着对体育的热爱与崭新学习生活的憧憬,来到了上海体育学院,开启了研究生时代。本以为可以踏踏实实积累学识丰富自己,为喜爱的棒球运动在学术领域内贡献自己的知识力量,然而三年过后,昔日的理想终究化为了泡影。
时值不幸疫情降临,正常学习生活常规被打破,我逐渐走进了棒球培训行业,开始了教练与学生双重身份交织在一起的工作学习生活。渐渐地,自身的关注重心与精力开始向棒球培训倾斜,虽在棒球培训行业有所成就,但想来与最初的愿望相去甚远,不免有些惭愧。
感谢我的恩师,在我迷惘的过程中指明了方向,在我焦虑不安的时刻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老师给予了我这个“体育生”最大的包容与体谅,让我能够放开手、认真地做自己所热爱的事情,而在开题与论文成稿的关键时刻,又给予我莫大的帮助。自己时常感到幸运,成为老师的学生,经历了最精彩而忙碌的三年。我的老师是一位善良之人、勤勉之人,深刻诠释了研究治学之道。虽因自己时间问题和老师面谈交流机会不多,但每次和老师的对话交流都能给予我继续前进的力量,令我不断跳出当前的思维,从新的视角分析问题,获得新的启发。
感谢曾经为我授课的老师们,解惑与答疑,是您们用自身精湛扎实的学识丰富了我的知识积累与研究思路;感谢李汉熙同学,在我论文开题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不厌其烦地解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感谢师兄,在我论文完成时细致的检查与认真的批注,使得论文结构更加合理清晰,论述更加严谨具体。感谢对本人数据收集、撰写过程提供过帮助和宝贵意见的指导者,承蒙各位的不吝赐教,碍于篇幅,不能一一感谢,但这份恩情,定会常记于心。
感谢我的父母及家人,为我提供了轻松的成长环境。在棒球与学习共同发展的道路上,从未干涉过我的任何决定,感谢你们的信任与鼓励,使我一直充满着动力与希望。
最后,感谢我已经为之付出十余载的棒球运动,是这项运动,令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但也让我收获了荣誉与成就。棒球,恰是我一生之所爱,未来的道路漫漫,但怀揣着对棒球的热爱与责任,吾必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xxx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17/content_5430555.htm
[2] 国家体育总局等.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https://www.sport.org.cn/search/system/gfxwj/other/2020/0630/334371.html
[3] 国家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https://www.sport.org.cn/search/system/gfxwj/qsnty/2023/1012/392184.html
[4] xxx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http://www.gov.cn/zhengce/2023-07/24/content_5627132.htm.
[5] 胡湘明.论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J].青年探索,1996(05):7-9.
[6]董鹏,孙大庆.我国体育经纪人职业培训环境分析[J].体育科技,2013,34(05):39-40.
[7] 范小君.经营环境对体育培训经济规模的影响机制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0,41(04):105-113.
[8] 王秋香.学校环境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2007,(06):202-205.
[9] 董平.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自我认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10] 成晓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06):30-33.
[11] 桑代克.成人的学习(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28. 3.
[12] 从斯金纳、罗杰斯教育思想的异同中所获得的启示[J]. 尹利华. 怀化学院学报. 2007(09)
[13] 王新玲.班图拉的社会学习论[J].外国教育研究,1989,(01):13-19.
[14] 葛剑萍.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6):836-837.
[15] 肖军,万滋衡.“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149+130.
[16] 孙璞,苏荣海.体育教学示范方法刍议——基于对社会认知理论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报,2011,23(05):424-425+445.
[17] 郑筱钒. 基于三方效能理论的体育教学微信小程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湖北大学,2023.
[18] 李京诚.合理行为、计划行为与社会认知理论预测身体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02):35-37.
[19] 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2):49-52.
[20] 曾永忠,赵苏喆.促进身体锻炼行为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模式[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06):52-53.
[21] 黄晓丽.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锻炼心理探究[J].体育科技,2010,31(04):89-91+94.
[22] 李会超.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对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03):125-128.
[23] 林娟.大学生体育锻炼阶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青少年体育,2023(11):107-110.
[24] 陈志相,陈静.以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看制约家长行为选择的因素[J].浙江学刊,2011(01):131-134.
[25] 张业安,肖焕禹.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对赛事媒介传播效果发生机制的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04):33-37.
[26] 赵格睿,鞠冬,马力.体育运动量对高一学生自我效能、学业情绪及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9(07):61-65.
[27] 彭锋. 使用社会认知理论研究重庆市社区居民广场舞行为及其影响因素[D].重庆医科大学,2019.
[28] 刘建秀,尚博睿,尹懿,杨明,曾牧川,张曜,马新东.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青少年体力活动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05):70-80.
[29] 朱静.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23.
[30] 鹿云昭,陈元欣,刘恒.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业的发展特点、内容及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07):588-591.
[31] 何之是. 棒球项目社区推广研究[D].复旦大学,2008.
[32] 卢三妹.广东省少儿体育培训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0,32(04):17-21.
[33] 钟天朗,段雯,李萨.上海市社区体育培训运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01):130-136.
[34] 何忠,许志琳.鄂西北地区少儿体育舞蹈培训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04):80-83.
[35] 聂上伟.青少年羽毛球培训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2):46-47.
[36] 林星.少儿家长体育培训消费动机调查与分析——以新余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9(32):39-40.
[37] 罗冲,龚波,陶然成,冀杨,姚刚.青少年持续参与校园足球影响因素的集合构型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5(07):95-100.
[38] 申亮. 社会支持影响年轻成人女性体力活动行为的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范式的质性分析[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3.
[39] 狄小慧. 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培训机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40] 刘一华. 消费者对花样跳绳培训的再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23.
[41] 王晓慧. 基于UTAUT模型的青少年持续参与体育培训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3.
[42] 陈晓琦.试析学校体育集合环境对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影响[J].搏击(体育论坛),2011,3(08):34-36.
[43] 巩庆波,耿家先,程旭冒,徐兰君,吴瑛.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体育参与、体育收获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38(02):226-235.
[44] 陈作松,周爱光.环境、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锻炼态度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4):31-35.
[45] 孙拥军,吴秀峰.身体自我效能、目标定向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315-1318.
[46] 颜祥瑞,王贺.父母支持、自我效能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01):48-50.
[47] 赵妍. 运用社会认知论对北京地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48] 刘静民,侯筱,管健,李飞,王诚,吴茂芹.家庭体育环境特征对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23,37(10):1556-1561.
[49] 吕瑞华. 学校体育环境、自我效能与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23.
[50] 刘建秀,尚博睿,尹懿,杨明,曾牧川,张曜,马新东.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青少年体力活动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05):70-80.
[51] 陈春霞.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一个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8(01):124-128.
[52] 格斯尔. 父母支持对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23.
[53] 苗亚坤,李真,梁华伟.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同侪压力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0):1529-1532.
[54] 陈康凤. 不同体重指数青少年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自尊、自我效能链式中介效应[D].广州体育学院,2023.
[55] 吕瑞华. 学校体育环境、自我效能与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23.
[56] 郭文,黄依柱,祝娅.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目标自我一致对体质健康问题突出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0,17(11):68-73.
[57] 董亚琦,郭铜樑,李伟,任波,钟建伟.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身体自我效能感与体育参与的关系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20,39(05):69-72.
[58] 戈莎. 生态因素对我国城市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59]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4(2): 98-100.
[60] 何敬堂. 大众参与乒乓球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61] 代俊,陈瀚.社会生态学视角下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04):371-377.
[62] 郭可雷. 学校体育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63] 苏晓红,李炳光,田英.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相关因素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04):70-76.
[64] 张加林. 上海市初中生身体活动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7.
[65] 章建成,平杰,任杰,周成林,唐炎,徐畅.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干预策略分析[J].体育科学,2012,32(12):15-23.
[66] 赵凤梅. 上海市群众性篮球赛事服务质量对参赛者参赛行为意向影响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20.
[67]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05):731-745.
[68] Kahn R L,support.Antonucci T C. Convoys over the life course:attachment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M].1980:75一79.
[69] Wei-Ru “Andy” Yao, Shapiro DR, Chu-Min Liao. Parents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with Impairm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2016;9(1):15-26.
[70] Deelen I, Ettema D, Kamphuis CBM. Time-use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dropout from organized youth football and tennis. BMC Public Health. 2018;18(1):1022. Published 2018 Aug 16. doi:10.1186/s12889-018-5919-2.
[71] Oliveira, Vinicius Machado de, Brasil, Marcos Roberto, Mattes, Verônica Volski, Menegaldo, Pedro Henrique Iglesiaz, Souza, Neidiana Braga da Silva, & Ribas, Schelyne. (2020). Influência do ambiente na motivação esportiva: comparação entre espaços sistematizados e não sistematizados de prática. Motricidade, 16(4), 400-410. Epub 16 de feveiro de 2023.
[72] Bandura‚A.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1175-1184.
[73] Dwyer J J M,Allison K R,Makin S. Internal structure of a measure of self-efficacy in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J].Social Science&Medicine,1998,46(9):1175-1182.
[74] Bandura. 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97:3,422.
[75] Fishbein M.,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Reading[J]. MA:Addison Wesley, 1975.
[76] WarshawP.R.,Davis.F.D..Disentangl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Behavioral expectation[J].Exp Soc Psycho1,1985,(21):213-28.
[77] Folkes L. Amuseement Park Visitor Behaviour Scottish Attitudes [J].Tourism Management} 1998 26 (4):291-300.
[78]SheppardB.H,HartwickJ.,WarshawP.R.TheTheroy of Reasoned Action:AMeta-analysis of Past Research withRecommendations for Modific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8(15):325-33.
[79] 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moral thought and action[M]. In W.M. Kurtines&J.L. Gewirtz (Eds).
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1991
[80] Beauchamp, M.R., Jackson, B., & Morton, K.L. (2012). Efficacy beliefs and human performance: From independent action to interpersonal functioning. In S.M. Murphy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port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y (pp. 273–293).
[81] Strachan, S.M.; Brawley, L.R.; Spink, K.; Glazebrook, K. Older adults’ physically-active identi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cognitio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Psychol. Sport Exerc. 2010, 11, 114–121.
[82] Hepler, T. J., & Feltz, D. L. (2012). Path analysis examining self-efficacy and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on a simulated baseball task.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83(1), 55–64.
[83] Barkoukis, V.; Lazuras, L.; Tsorbatzoudis, H.; Rodafinos, A. Motivational and social cognitive predictors of doping intentions in elite sport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3, 23, e330–e340.
[84] Agans, J., Champine, R., DeSouza, L., Mueller, M. K., Johnson, S. K., Lerner, R. M. (2014) Activity involvement as an ecological asset: Profiles of participation and youth outcom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3: 919–932.
[85] Arribas-Galarraga, S.; Luis-de Cos, I.; Luis-de Cos, G.; Urrutia-Gutierrez, S. Mediation Effect of Perceived Fitn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Sport Practice in Spanish Adolescent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 17, 8800.
[86] Folle A, Vieirado Nascimento J, de Souza ER. Estrutura e finalidades do ambiente esportivo: estudo de caso em clube de basquetebol feminino. / Structure and purposes of the sports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in a female basketball club. Revista Brasileira de Ciência e Movimento: RBCM. 2015;23(4):23-37. Accessed October 17, 2020.
[87] SĄDECKĄ, D., JANUSZ, M., & SOCHACKA, K. (2019). 25 years of activity by the OYAMA Sports Club in Rzeszow. Ido Movement for Culture. Journal of Martial Arts Anthropology, 19, 15–24.
[88] DATCU, R. (2015). Study on the content of sports training young football players 17 -18 years, in private sports clubs. Timisoara Physical Education & Rehabilitation Journal, 7(14), 51–54.
[89] Post, E. G., Green, N. E., Schaefer, D. A., Trigsted, S. M., Brooks, M. A., McGuine, T. A., Watson, A. M., & Bell, D. R. (2018).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parents with children participating on youth club sport teams. 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 32, 126–132.
[91] Q. Tan and W. Shao, “Investigation on health promotion by the typical sports for teenagers with self-efficacy and sports commitment questionnaires,”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vol. 2023, Article ID 8677182, 7 pages, 2023.
[92] Shin Sung Deuk,Kim Eung Joon. The Relationship of Sport Activity Participants’ Exercise Outcome Expectation, and Exercise Result Factors[J]. Journal of the Korea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ssociation,2018,12(8).
[93] Saunders R P, Pate R R, Felton G, et al. Development of questionnaires to measure psychosocial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J]. Preventive medicine, 1997, 26(2): 241-247.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