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漫才”语言特征的考察——以“三明治超人”的作品为对象

  摘要:

漫才是一种日本传统的语言艺术形式。同为传统的艺术形式的落语基本只在寄席(曲艺场,观看搞笑节目的剧场)上表演,而漫才除了寄席以外,在电视的上镜率也非常高。其基本要素:ツッコミ(相当于相声的捧哏)、ボケ(相当于相声的逗哏)已经大量的融入到了各种电视节目之中。在日本的电视节目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漫才的研究,不仅对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对我国曲艺研究者研究日本的曲艺也很有帮助。

  关键词:漫才;捧哏;逗哏;引子;框架理论;三明治超人;

  一、漫才概述

由于国内对漫才的研究较少。在对漫才笑料进行分析之前,本论文首先对什么是漫才、漫才的历史以及常用技法进行概述。

  1.1漫才的起源

漫才(日语:漫才/まんざい/Manzai)是日本的一种站台喜剧(香港称栋笃笑)形式,类似中国的对口相声,起源来自日本古代传统艺能的“万岁”,之后在关西地区渐渐发展。漫才通常由两人组合演出,一人负责担任较严肃的找碴角色(ツッコミ)吐槽,另一人则负责较滑稽的装傻角色(ボケ)耍笨,两人以极快的速度互相讲述笑话。大部分的笑话主题围绕在两人彼此间的误会、双关语和谐音字。漫才形式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歌垣或是嬥歌。它是一种在特定的日子,年轻男女相聚在特定的地点,通过对歌向对方求爱的民间习俗。之后歌垣传入宫中以男踏歌的形式逐渐演化为万岁的形式。

万岁的形式根据表演场所和形式的不同分为御殿万岁和门万岁。进入宫中进

行祝贺的是御殿万岁,其代表是大河万岁,由一个太夫和多个才藏共同表演。而

一个太夫和一个才藏到各家各户表演的则是门万岁,其代表是三河万岁。这其中

的太夫所承担的就是类似现在漫才所说的捧哏(ツッコミ)的角色,而才藏所承担的则是现在漫才所说的逗哏(ボケ)的角色。

  1.2从万岁到万才

当万岁作为舞台形式发展起来后,其名称经过简化,变为万才。这其中「玉

子屋円辰」的功不可没。「玉子屋円辰」本名西本为吉,出生于大阪,经营鸡蛋生意。在进货时,经常出入三河以及尾张地区。他在当地看到三河万岁和尾张万岁后,将其带回大阪,在卖鸡蛋的同时,展现技艺取悦顾客。「円辰」的河内音头(河内歌舞的领唱)技艺高超,几乎可以达到半专业级水平。明治30年进入曲艺场正式成为艺人。这时的万才相继吸收了除音头以外,如仁轮加(一种即兴的戏剧)、落語、浪曲、安来节(岛根县安来市的民谣)、魔术、净琉璃等各种其他演艺形式的要素,逐渐发展起来。可以说这时的万才是各种艺术的大杂烩。

  1.3从万才向漫才

在万才的时代,万才的风格以歌舞音曲为主。而打破这一现状的应归功于「横

山エンタツ」、「花菱アチャコ」组合。「横山エンタツ」,本名石田正见,在从事演剧新派和戏剧剧团工作之后,进入漫才的世界。1930年和「花菱アチャコ」结成搞笑组合。「花菱アチャコ」,本名藤木德郎,和「横山エンタツ」一样,在从事过演剧新派和戏剧剧团的工作后,进入漫才世界,和「横山エンタツ」结成搞笑组合。两人创立了不依靠任何的歌舞音曲,只用口头表演的演艺形式。可以说它们是通过一生的修炼从旧的万才脱离出来,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强调言语之妙的万才形式。这种有趣的万才,深受好评。其表现形式如同看漫画一般,当时吉本兴业的文艺部长桥本铁彦将原有的万才改为漫才,这样现在的漫才就诞生了。为了颂扬两人的功绩,人们称「横山エンタツ」和「花菱アチャコ」为近漫才之父。

  二、漫才的种类

漫才根据演艺风格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以下是大阪教育大学教授前

田勇在其著书《上方漫才八百年史》进行的分类。

  2.1音曲漫才(音曲漫才)

所谓的「音曲漫才」是如前文所述,在音曲歌舞中,加入以唱歌和伴奏为中

心表演的漫才。通常由漫才组合中的一个人或是两个人拿着乐器进行伴奏,另一

个人或者两人同时进行演唱的一种形式的漫才。根据其表现形式又可分为以下四

类。

2.1.1俗曲漫才(俗曲漫才)

所谓「俗曲」,就是相对于雅乐而言,相对低俗的歌曲形式。在明治时代,净琉璃、长呗、筝曲被分为「俗曲」,它主要是在酒席前进行展示的技艺。而在今日,「俗曲」主要包括江户端呗、歌泽、江户小呗等形式,在邦乐中是除了长呗以外的,相对较短的歌曲形式。因此,俗曲漫才则是指演奏以邦乐和民谣为主,进行取悦观众的漫才。1970年以后,这种形式几乎消失。

2.1.2讲述漫才(語り物漫才)

所谓的「語り物」,即为通过口头讲故事的一种漫才形式。具体分为说教节(说教小曲)、净琉璃、浪花节(浪曲)等形式。这种形式的漫才基本上是漫才的双方分演故事的两个不同角色,进行故事的展开,但有时也会脱离故事,取悦观众。

2.1.3流行歌曲漫才(歌謡漫才)

在现代的日本,这种形式的漫才的人数为两个人时,称之为音乐漫才,三个

人的称之为音乐秀。一边演奏乐器,一边唱着流行歌曲或是歌谣是这种漫才的演

艺形式。

2.1.4弹曲漫才(曲弾き漫才)

「曲引き漫才」是使用乐器进行如杂技般的演奏,以其技艺取悦观众的一种漫才。例如,用洗衣板或破烂儿等作为乐器演奏,以及边弹吉他边吹口风琴等表演都属于此类。遗憾的是这种形式的漫才现在已经几近消失。

  2.2舞蹈漫才(踊り漫才)

「踊り漫才」是一种配合日本舞踊用身体手势进行的漫才形式。

  2.3动作漫才(しぐさ漫才)

「しぐさ漫才」是强烈保留对万才形式产生重要影响的轻口和仁轮加的喜剧要素特点的漫才,其分类如下。

2.3.1短剧漫才/小品式漫才(寸劇漫才/コント式漫才)

日语的「寸劇」指的是短剧或是喜剧。短剧会让人联想到小品,而这种形式

的漫才和小品的区别在于,小品使用舞台道具,而「寸劇漫才」则不使用任何舞

台道具只用一张嘴和表演来进行的漫才。这种形式的漫才在加上舞台道具后,多

可以作为小品来使用。而且它和前文提到的讲述漫才不同,不使用任何的伴奏,

而是完全靠演员的一张嘴来表演。表演漫才的双方都进入角色,展开故事是它的

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这种漫才方式在现在是仅次于说唱漫才(しゃべくり漫才)

的一类漫才形式。并且有增多的趋势。

2.3.2手势漫才(身ぶり漫才)

「身振り」一词,在日语中的原意为手势,姿势等意思。乍一看,这和前文

所提到的舞蹈漫才非常相似。实则不然,舞蹈漫才是一种配合着日本舞踊的音乐,

运用手势来进行表演的类似于哑剧的表现形式。而手势漫才则不同于此,它是不

依靠任何的伴奏,是仅靠手势和模仿来塑造角色的漫才。可以说它是将模仿秀的

要素加入到漫才中的艺术形式。

2.3.3乔装漫才(仮装漫才)

「仮装」即为乔装,是通过乔装打扮营造出所要表演的人物的气氛来的手法。将这一手法融入到漫才之中去的就是乔装漫才。

  2.4说唱漫才(しゃべくり漫才)

说唱漫才是现在漫才的主流形式。其由来为大阪方言的「しゃべくる」一词意为喋喋不休。其名词形式「しゃべくり」则意为喋喋不休的人,由于表演这类漫才的人语速相对较快,于是借用「しゃべくり」这一词,作为说唱漫才的名。

这种形式的漫才和另一个主流—短剧漫才相比,它不依赖故事性取悦观众,而是通过巧妙的语言技能来取悦观众。说唱漫才不会展开故事,或是说其中的一个人展开故事,而另一个人不让故事发展是其特色。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2.4.1对口说唱漫才(掛け合い漫才,类似于中国对口相声)

贯穿东西,漫才组合的大半部分都是对口说唱漫才。它是通过双方语言的交

涉,使观众发笑的漫才形式。是由「横山エンタツ」和「花菱アチャコ」所创。

最能展示当代漫才特性的也是这一形式。

2.4.2牢骚漫才(ぼやき漫才)

「ぼやく」在日语意为发牢骚,嘟囔之意。这种形式的漫才是以宣泄对世间的不满为主体进行。相对于说唱漫才的通过语言交涉,来实现言语之妙,牢骚漫才则能体现个人的独演之趣,更加接近于漫谈。

  三、漫才的基本要素

  3.1捧哏、逗哏和引子的作用和由来

基本上漫才由两个角色构成。一个看似聪明的角色和一个装傻的角色。通过

这两个角色对话的交织、叠加产生笑料,进而取悦观众。而这两个角色就是逗哏

和捧哏,其中聪明的角色是捧哏,与其相对,装傻的角色就是逗哏。

捧哏(ツッコミ)在漫才中具有对逗哏的笑料进行指正以及推动话题等作用。

其词源为动词「突っ込む」,由「突き込む」一词经过约音而来,原意为闯入、冲进,进而引申为深入追究,尖锐指责等意思。

逗哏(ボケ)的作用是提供笑料。其词源据笔者所查有两种说法:一种源自

动词「惚ぼける」,其意义为糊涂,发呆等意思,其名词形式为「ボケ」。而另一种说法为漫才的两个角色担当原为「ツッコミ」和「トボケ」。「トボケ」一词源于「惚とぼける」,意为装糊涂。当两个词连在一起读的时候,「ツッコミ、トボケ」发生断句的变化,变为「ツッコミとボケ」进而产生了「ボケ」这一漫才术语。无论词源是「惚ぼける」,还是「惚とぼける」都能精确的表达出逗哏所发挥的功能。

除了前文所述的捧哏和逗哏以外,在漫才组合中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担当,那就是被称为引子(フリ)的角色担当。引子主要是承担着展开话题,推进

话题的作用。根据漫才组合的不同,引子这一角色既可以由捧哏来担当,也可以

由逗哏来担当。单从数量上来说,由捧哏来担当的占大多数,这是因为捧哏承担

着推动话题的作用,更适合于担当引子这一角色。

  3.2捧哏、引子的种类和逗哏的常见话题

3.2.1捧哏的种类

根据相羽秋夫2001年出版的「漫才入門百科」的记载,捧哏可分为普通捧哏(普通ツッコミ)、附和型捧哏(のりツッコミ)、逗哏型捧哏(ボケツッコミ)、无视逗哏型捧哏(引きツッコミ)、动作型捧哏(しぐさツッコミ)、自捧自逗(一人ツッコミ)等6类。

普通捧哏:最为常见的捧哏,在逗哏出现之后直接进行更正是这种捧哏的特点。当逗哏的塙在说出“上一次利根川静香”时,捧哏的土屋立即以“是荒川”

作出更正,揭示出上次获金牌的人物的姓是荒川,而不是利根川。这种方式的捧

哏就是普通捧哏。

附和型捧哏:这是一种在逗哏出现之后,捧哏先承认逗哏的合理性或是逗哏

的笑料进一步展开,然后立即进行更正的捧哏方式。

无视逗哏型捧哏:「引く」这一词原意为拉、拽。是表示将物体向后移动意义

的动词。在这里则引申为由于逗哏的笑料太冷,使听众不愿意接近,进而冷场的

意义。因此无视逗哏型捧哏则是在逗哏抛出笑料之后,在一段时间捧哏保持沉默,

或是直接转换话题不进行捧哏的一类方式。

动作型捧哏:一般来说,捧哏以语言进行的占大多数,而这种捧哏是以动作

来实现的。根据漫才组合的不同,其使用方式也不尽相同。从直接用手拍打对方

胸部到使用小道具,如:「張り扇」(纸糊折扇)拍击对方的头部,甚至会用飞踢直接将对方踢倒。这种方式的捧哏大量的出现在关西的电视节目中。特别是在吉本新喜剧中,当逗哏抛出笑料后,舞台上的全员跌倒在舞台上的「ズッコケ」(全员跌倒)。

3.2.2引子的种类

引子一般分为两种,一个被称之为主线引子(スジフリ),而另一个则称之为支线引子(マエフリ)。主线引子一般出现在漫才师进行自我介绍以后的前几句,其作用是揭示话题,讲述接下来的漫才以什么为中心进行开展。而支线引子则是位于主线引子之下,主要是起到将主线引子所引出的话题的内容细化,逐步进行展开,推动话题的进行的作用。

3.2.3逗哏的常见话题

在漫才入门百科中对逗哏的题材归纳为7种:模仿秀式漫才(まねし漫才)、

暴力漫才(暴力漫才)、女性强势(女性上位)、人身攻击(人身攻撃)、色情、恶心、无意义(エロ、グロ、ナンセンス)、语言游戏(言葉遊び)、服装、小道具(衣装、小道具),而实际上随着漫才在电视上上镜率的提高,暴力只限于关西的动作型捧哏中。人身攻击更多的变为组合内部的一种自虐性的行为。色情和恶心则由于传媒的关系很少出现。并且随着夫妇漫才或是兄妹漫才的减少,现在的漫才师双方都是同一性别,基本不存在女性强势的问题。漫才虽也有使用服装和道具的情况,由于说唱漫才占绝对的优势,使用小道具的漫才师少之又少,相反的在小品中则被大量地使用。

  四、以“三明治超人”的作品为对象的“漫才”语言解析

日本漫才“三明治超人”,以及其风趣幽默的语言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呈现出欢快明朗的节目效果。

  4.1语言形式的转化

逗哏是将引子构建的框架中一个特定要素进行转换,形成新的框架所得到的,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形成鲜明的不一致(乖讹),进而引发笑料,使观众发笑。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逗哏的转换方式就是逗哏的构成方式。前一节的第一个例子是以同音现象进行转化而实现的,而后一个例子则是利用多义词的不同意思之间的转换而实现的。这两个都是在词义上进行的转换,可以说它们都是语言形式上的转换,它将一种形式的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语言形式。这种方式的转化多出现于说唱漫才。

  4.2语法操作的转化

众所周知,从类型学来看,日语属于SOV行语言。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谓语动词要放在最后出现。并且日语又是黏着语,助词,助动词要连接在中心词之后。这就是说对动词起到辅助作用的助动词还要放在动词之后,句子越长起决定作用的动词就会越靠后。由于人的交谈过程不同于阅读过程,对时间先后顺序的依赖性较大,在起决定作用的动词出现之前,听话人要通过已听到的信息进行种种的预测。利用这一性质,对句末进行语言操作,会引起令人意外的效果,这种不一致则是笑料产生的源泉。在漫才中同样具有这样的操作。

  4.3非语言形式的转化

在漫才中,除了对语言形式的转化外,还有一些不依赖于语言形式的转化方

式。这类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情景转化和同范畴内事物间转化。

语言形式框架转化为利用语言形式的变化进行的转化方式。其下级分类为语

音转化、多义词的语义转化、语法转化三个小类。语音转化方式主要是利用同音、

类音现象进行的转化方式。多义词的词义转化为利用词的多义性,在多义词各语

义之间的转换方式。语法转化为对具有省略倾向和句末决定性的日语,通过改变

句末的构造或是过度省略来实现的转化方式。

非语言形式框架转化为不利用语言形式进行的转化。它包括情景转化和范畴

内事物转化两类。情景转化是当框架内容为一个情景的时候通过偏离观众所熟知

的场景来实现的转化方式,而范畴内事物转化则是当框架内容是一个概念的时候,

通过对其内容的某个要素进行偏移而得到的。通过这种偏移形成乖讹,进而形成

笑料。

  五、总结

作为传统技艺的漫才则在综艺中占有了重要的位置,它不同于另一个传统技艺落语,是一种被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其基本技巧「ツッコミ」(相当于相声的捧哏)、「ボケ」(相当于相声的逗哏)的概念被广泛的应用于电视作品中。了解漫才的构成以及基本技法对了解日本文化,增进日语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俞玮娅.视觉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漫画艺术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2.

[2]蔡亚南.日本动画产业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黄思源.丰子恺文学创作与绘画[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王荣斌.图文话语中的态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4.

[6]夏瑛.动漫传播与知识经营[D].浙江大学,2014.

[7]博日吉汗卓娜.我迷故我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8]夏栋爱.X“黄金时代”超级英雄漫画研究(1938-1954)[D].山东大学,2016.

[9]王虎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故事漫画表现手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10]呼思乐,刘兵.老上海时期大众刊物中的科学漫画史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02):73-79.

[11]潘郁红.漫画日本——日本漫画学的形成及现状[J].开放时代,2009(12):140-154.

[12]李佳佳.日本家庭漫画《海螺小姐》的俗趣味[D].中国美术学院,2016.

[13]庞冲.中国动漫产业链发展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14]季节木子.中美新闻漫画创作理念差异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5.

[15]潘财炳.漫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6306.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5月26日
Next 2022年5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