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在新形势下对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同时制定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并适时修订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提高必修课比例等方案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素养等方面,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成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比较分析
引言
1.1选题依据
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除了传播知识,另一个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作为师范类学校,盐城师范学院主要是为社会输送教育人才,体育教师就是其中的一个。但在同一个专业下,仍然划分出非师范类,市场中同样需要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对统一专业的而两个方向的研究就有市场价值。我国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高等专门人才”,本课题的选题依据是建立在市场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衔接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基于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最新版本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研究。
1.2选题意义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的研究是基于教育和市场人才需求结合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来讲,将丰富我国关于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的融合在教学方案上的体现。从实际意义上来讲,通过比对研究,尤其是两个专业教学成果与市场的发展是否切合能够推动盐城师范学院的体育专业调整教学方案。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为研究对象,对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由于是研究院体育教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所以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收集大量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论文和论著;另外还需要查找盐城师范院校体育学院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前期准备。
2.2.2比较分析法
对所收集的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整理、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其各自的特点。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计算机对收集所获得的有关信息,进行统计处理,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培养目标比较
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是课程设置的依据,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从事何种工作的体现,用来完成体育学院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一个是体育教育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另一个是大众体育管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目的都是能够培养出适合对应职业岗位的人才,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体育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能在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学校体育管理、训练与竞赛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现代教育和体育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从事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涉及体育其他的相关领域,重视培养人才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潜力的开发,来贴近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贴近社会对体育工作者的需求。符合21世纪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大众健身活动的咨询指导、组织管理和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社会体育专业是因社会对群众体育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所以这就决定了社会体育专业是面向社会,面向群众体育的应用型人才,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
表1培养目标比较


3.2培养要求比较
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的指引,规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知识能力要求,培养要求围绕着培养目标所定制的人才培养方向,体现着学校的教学特色、办学实际、专业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素质培养。
逐一对比后,发现盐城师范学院对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毕业生的要求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体育教育的是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思想建设;社会体育的是基本知识、大众体育训练的素质、思想和行业认知。体育教育专业主要针对中小学体育师资培养,要求具备一定的教师素养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能够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学;社会体育专业则从事大众健身活动这一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结合调查结构来看,盐城师范学院的体育教师的优势在体育与教育技能一同培养,即使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没有在教师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也能凭借体育专项知识参与大众体育事业。缺点是盐城师范学院的体育教育只在中小学教学范围内培养人才,缺少经济体育能力培养。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中小学也在建设体育人才培养,缺少竞技体育知识储备,在教学中缺少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
相较于体育教师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更注重体育与人际、市场的处理关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到大众体育市场中,在岗位上立足。但相较于体育教师专业,人才培养素养明显单一性,除去大众体育市场提供的岗位外,社会体育专业能够竞争的社会其他岗位的能力少,竞争优势不明显。
表2培养要求比较


3.3学时分配比较
由表3可知,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为2764学时,社会体育专业总学时为2260学时,这表明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在总学时数的设定基本符合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学时数要求,随着高校的发展,总学时还将一步被压缩。
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为1604(468+464+512+160)学时,占总学时的58%(17%+17%+18%+6%);选修课为1160(240+624+29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2%(9%+22%+11%)。与新《课程方案》63.3:36.7的标准相比,体育教育专业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安排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为1380(468+352+560)学时,占总学时的62%(21%+16%+25%);选修课为880(240+448+192)学时,占总学时的38%(10%+20%+8%)。因此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应该进一步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加大必修课学时,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新型的知识体系、扎实的专业技术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表3学时分配比较


3.4学分分配比较
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在校学习量的一种计算方式,是按照学期计算,每门、每一类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学分都是由学校的教学计划规定而成的。只有获得相应的学分量的最低限度才能获得学士学位,是学校衡量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的广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体育教育专业对必修科目的学分比较重视,尤其是必修2教育学这一方面,为未来中小学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师资;社会体育在专业实践上下了很大功夫。
从两个专业的学分和学分比例比较下,两个专业在通识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所修学分是一样的。而在专业课程上面体育教育专业需要必修33(23+10)学分,选修29+10学分;社会体育专业需要必修29学分,选修27+10学分。实践教学环节体育教育27学分,社会体育30学分。体育教育比社会体育多修3个学分,尽管一些课程所修学分一样的但是所占的比例却不是一样的。可以看出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必修和选修的侧重点不一样,体育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从事学校体育实践工作的基本技能;社会体育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体育健身训练、体育产业经营、健身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表4学分分配比较


3.5教学时间分配
通过比较,两个专业在寒暑假、教育周数、学年周数是相一致的,说明在整个时间安排是一致的,共同的。在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看体育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第三学年去进行专业实践而第一学年是不需要的,每个学年都需进行课堂教学;社会体育专业则主要集中在第四学年进行专业实践并且每个学年都需要专业实践,逐年增加,在第四学年是不进行课堂教学的。专业实践上体育教育为24周数,社会体育为38周数;社会体育专业在第一学年就开始专业实践2周,
体育教育专业从第二学年才开始专业实践而且只有3周。说明社会体育专业特别注重专业实践让学生正确面对体育与人际、市场的处理关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到大众体育市场中,在岗位上立足。而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实践主要针对第三学年的学校实习,让学生在中小学进行专业实践时培养学生的教育能力和教师素养。在机动时间设置上,体育教育专业比较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做出调整,增加了教学时间分配的弹性;而社会体育专业机动时间比较少,希望学校能够对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时间分配做好一些调整。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体育教育专业为16周,社会体育专业为12周,学校比较重视这一项学术活动,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表5教学时间分配


3.6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比较
从两个专业的学科和课程比较,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体育教育的基础知识理论,掌握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体育健身、体育产业等方面的能力,从事大众健身活动的事业。体育教育明显比社会体育多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主干学科,而体育教育没有公共管理,在主干学科里已经看出体育学院对两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不一样。经过详细科目的比对,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优势在于结合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制定体育教育人才的科目,但缺点是体育教育专业相较于社会体育专业缺少体育保健内容的学习。尽管中小学生不经常参加竞技体育,但好动的中小学生容易在体育课上出现身体损伤,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尽管是中小学体育老师,同样需要具备更多的体育保健的专业知识。
社会体育专业学的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中同样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优势在于为了能够参与市场管理,增加了管理学,但缺少更多的心理学课程,我认为市场交际中同样需要心理知识。
表6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比较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从培养目标上看: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一个是体育教育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另一个是大众体育管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主要定格在中小学体育师资和健身教练上,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够强,没有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进行准确定位,缺乏各自的办学特色。
4.1.2从培养要求上看:盐城师范学院的体育教育只在中小学教学范围内培养
人才,缺少经济体育能力培养。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中小学也在建设体育人才培养,缺少竞技体育知识储备,在教学中缺少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素养明显单一性,除去大众体育市场提供的岗位外,社会体育专业能够竞争的社会其他岗位的能力少,竞争优势不明显。在培养要求的表述上提出的具体要求来看,所涉及的内容都差不多。
4.1.3从学时分配上看:必修课是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体现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选修课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进行选择,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合理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能够更好的做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新《课程方案》的标准相比,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安排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4.1.4从学分分配上看:学校利用学分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灵活的去学习知识技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选修课程,能够全面发展学生,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1.5从教学时间分配上看: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能够很好的分配教学时间,尽最大的可能性让学生在四年里有效的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机动时间设置上,体育教育专业比较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做出调整,增加了教学时间分配的弹性;而社会体育专业机动时间比较少,希望学校能够对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时间分配做好一些调整。在专业实践上体育教育为24周数,社会体育为38周数,两个专业相差太大,希望能够加大体育教育专业的社会实践周数。
4.1.6从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比较上看:两专业采用的教学课程不相同,可以明显看出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不同,有着各自的办学特色,能够为社会培养不同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体育教育专业的优势在于结合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制定体育教育人才的科目,但缺点是体育教育专业相较于社会体育专业缺少体育保健内容的学习。尽管中小学生不经常参加竞技体育,但好动的中小学生容易在体育课上出现身体损伤,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尽管是中小学体育老师,同样需要具备更多的体育保健的专业知识。社会体育为了能够参与市场管理,增加了管理学,但缺少更多的心理学课程,我认为市场交际中同样需要心理知识。
4.2建议
4.2.1建立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机制
我国市场变动的,中国教育也是在变动中发展的,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在一段时间始终保持不变的教学教学目标,并不利于盐城师范学院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学生们经过实践检测的目标与人才培养衔接漏洞,造成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合理认知。所以在学院内建立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机制,即以一定的更新条件为时间节点,对上述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的培养进行调整,有着自己的办学特色。完善课程体系,体育学院应该进一步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加大必修课学时,选修课不能只局限于田径、武术、体操、三大球等,还可以新添一些手球、散打、定向越野等课程,使选修课程丰富化,多样化,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专业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在教学时间上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做出调整,增加了教学时间分配的弹性;加大体育教育专业的社会实践周数等等。
学院还可以建立实习监管,通过学生的实习了解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根据人才需求适当调整原来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实习监管是学院能够利用的有限的将教学与实践联合在一起的途径,能够帮助学院认识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是否相匹配。同时建立实习监督申报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将自己的实习情况和新的反馈给学院。
4.2.2毕业生具备知识掌握立于核心创新多远
在毕业生具备知识的对比中发现,两个专业学院对其毕业生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不同,但都存在漏洞,尤其是知识和技能竞争力不强,有没有其他知识和技能能够支撑学生们在社会中选择其他行业,所以建议重新调整毕业生的人才知识结构培养,丰富专业知识内容深度和广度,向外延伸,能够确保在不从事教学和大众体育的情况下,本学院的学生仍能够凭借四年所学知识在其他行业中找到合适的岗位。在两个专业的基础上,认为可以将两个专业的人才专业知识培养目标记性融合,在主学科的基础上,其他课程可以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能够尽可能多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具备主专业以外的其他能力。
4.2.3综合两专业教学科目,创新专业特点
在知识掌握中提高,可以根据专业的核心将人才知识素养培养的目标结合。这意味着两个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科目也可以融合。经过比较发现,两个专业的学科均存在漏洞,无论是体育教育保健知识建设较少,还是社会体育缺少教学学科的学习,两者在教育和大众教育中存在相同的本职。因此可以结合两个专业教学科目,创新盐城市师范学院的体育学院办院特点。在学校不许要过分区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除去教师资格证外,学生接受教育除了体现特殊性外,同时也对另一个专业开放自己专业的学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韩志芳.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
[2]刘超,董燕军,李永辉.对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01):69-75.
[3]张潇.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李瑞洗.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5]胡桃.全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6]孙林.江苏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7]刘青.以创新求是精神全面深化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综合改革——兼论我校学科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04):1-6.
[8]刘正武.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构建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2):56-59.
[9]吴炜鑫.苏州大学与台北市立大学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0]潘涛.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11]谢红春.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2]董国永.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现状及修订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3]黄爱峰,王健,郭敏,刘珍,王维.基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专业教改实验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09):63-6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