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盐城师范学院和华中师范学院两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表明:盐城师范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华中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人才”;两所高校课程结构设置符合《课程方案》,基本设置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这三大类;两所高校必修课程学分比例较高,选修课程学分比例较低;两所高校专业课程选修学时所占比例最高,且华中师范大学专业课程选修学时占总时间的一半。分析盐城师范学院和华中师范学院两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优化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前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2014年10月,xxxx颁布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和促进体育消费的意见》,并指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1]。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倡导体育文化的政策背景下,全民逐渐意识到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支持体育的浓烈氛围,并且对体育教育人才的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服务定向不明确、人才定位类型混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无差别,办学封闭化倾向严重;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等。面对一系列的突出问题,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越来越受到重视[2]。
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要实现不同性质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变,需要关注培养方案的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结构等,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具有时代紧迫性和现实必要性。
1.2研究现状综述
刘胜(2008)等人[3]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研究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对口逐渐减少,体育教师逐渐饱和;职业类型多元化,且错位就业,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刘超(2009)等人[4]对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对象的培养目标单一,各校培养规格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都较为类似,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设想。
高英华(2008)[5]基于社会认知论,对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目前高校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自身发展进行转变,探讨“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论文选取了盐城师范学院和华中师范学院2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查和分析。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网站进行关键词搜索,充分利用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搜集体育教育专业的相关资料,浏览盐城师范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官网搜索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主要课程及其他相关信息。
2.2.2数理统计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收集的数据,录入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
2.2.3比较分析法
通过收集的文献资料与数据,比较分析《课程方案》、盐城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以及国外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的共同点以及不同。
3分析与讨论
3.1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3.1.1培养目标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市场需求,社会需要与否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衔接的重要性[6]。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7]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明确:培养体育教师为辐射和其他体育相关领域,以“健康第一”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的指导思想,应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灵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8]。
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收集了盐城师范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如表3-1所示。
表3-1 2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比分析


根据表3-1的两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比分析可知,其培养目标符合《课程方案》,并结合自身学校的定位进行了适当调整,都是以培养体育教师或体育工作者为目标。由于两所师范学院的定位不同,其培养目标还是有所区别的:盐城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院校,注重将学生培养为体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关注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其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华中师范大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体育教学研究能力,便于学生更高层次的深造,其定位为“复合型人才”。
3.1.2基本要求
论文分析了两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盐城师范学院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掌握基本技能,接受基本训练,掌握中小学体育工作组织与设计和从事学校体育具体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
表3-2两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对比分析


通过表3-2的比较分析,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主要是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具备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能力,与其定位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一方面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训练以及具备独立从事学校课程教学工作,而且不仅是中小学,甚至于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求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培养现代教育理念,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符合其“复合型人才”的定位培养目标。以华中师范大学为借鉴,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
3.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3.2.1课程结构
《课程方案》[7]中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分为3类:公共课、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按实施要求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按重要性原则分为专业课和普通必修课程,以课程内容属性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如图3-1所示。
图3-1《课程方案》中课程结构图[7]


各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以《课程方案》为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基于课程的内容、属性进行合理编制,建立各自的课程结构,如表3-3所示。
表3-3两所高校课程类别对比分析


从表3-3可知,两所高校课程结构设置符合《课程方案》,基本设置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这三大类。各校结合各自的培养方案与要求进行整合分类,其中,盐城师范学院将公共课合并至通识课程。
3.2.2课程学分学时分析
(1)课程学分分析
《课程方案》[7]规定四年制的2600~2800学时的体育教育本科课程,除了约720学时的公共课外,根据1900~2100学时,110~125学分安排专业课程,每门课时可浮动±10%。
表3-4是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学分分布表,包括每种类型课程学分和百分比。在表格中,通识课程平台必修要求33个学分,占比为19.8%,而通识课程平台选修15个学分,占8.9%,专业平台课程(必修)20个学分,占11.9%,专业课程必修33个学分,占19.8%,专业课程选修39个学分,占23.4%,实践教学环节27个学分,占16.2%。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占67.7%,选修课程占32.3%;其必修课程学分比选修课程学分高出2倍多。
表3-4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学分分布表


表3-5是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学分分布表,包括每种类型课程学分以及所占百分比。表中,公共教育平台必修26个学分,占19.4%,通识课程平台必修21个学分,占15.7%,通识课程平台选修25个学分,占18.7%,专业课程平台必修17个学分,占12.6%,专业课程平台选修13个学分,占9.7%,实践教学环节32个学分,占23.9%。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占71.7%,选修课程占28.3%;其必修课程学分比选修课程学分高出2倍多。
表3-5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学分分布表


图3-2将两所大学按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分类,作柱形图比较分析。必修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需修习的基本课程以及主干课程,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修课程以学生兴趣为基础、专业方向自行选择,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发挥特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图3-2两所高校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


从表3-4、表3-5和图3-2中可知,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学分总计高于华中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的必修课程学分比选修课程学分高出2倍多,这是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数据显示,目前国外体育专业必修课一般占60%~80%,发达国家均低于发展中国家,如X和日本等国家,甚至低于60%。必修课在中国的比例更高,选修课的比例较低,说明灵活性较差、计划性较强,学生自主选择范围小;提高选修课程比重是现代高等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高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2)课程学时分析
图3-3为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学时百分比饼状图。其专业课程选修学时占总时间的33.3%,专业课程必修学时占总时间的24.3%,专业平台课程(必修)学时占总时间的16.7%,通识课程平台选修学时占总时间的8.8%,通识课程平台必修学时占总时间的16.9%。
图3-3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学时百分比


图3-4为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学时百分比饼状图。其专业课程平台选修学时占总时间的51.2%,专业课程平台必修学时占总时间的13.1%,通识课程平台选修学时占总时间的18.2%,通识课程平台必修学时占总时间的8.1%。华中师范大学专业课程选修学时占总时间的一半,说明华中师范大学课程时间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自由度,学生更具有独立性和选择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充分发挥其特长。
图3-4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学时百分比


从图3-3和图3-4中可知,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学时多于盐城师范学院,且两所高校学时相差较大。专业课程选修学时所占比例最高是两所高校的共同特点,也说明这是现代体育教育的共同趋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人才培养目标
盐城师范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华中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人才”。
4.1.2人才培养方案
两所高校课程结构设置符合《课程方案》,基本设置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这三大类;两所高校必修课程学分比例较高,选修课程学分比例较低;两所高校专业课程选修学时所占比例最高,且华中师范大学专业课程选修学时占总时间的一半。
4.2建议
4.2.1确定多规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应该在培养适量的基础性、学术型人才的基础上,考虑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努力培养高素质、多元化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4.2.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提高选修课程学分比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各校的办学特色;延长专业课程选修学时,尤其是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成为全面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成,陆莉萍.上海市与台北市市民运动中心建设规划的比较[J].体育科研,2015,32(03):93-97.
[2]韩志芳.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
[3]刘胜,王超英,向武军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01):84-87.
[4]刘超,董燕军,李永辉.对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01):69-75.
[5]高英华.基于社会认知论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6]刘芳,杜朝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5(12):1702-1703.
[7]于翠兰.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6(02):227-229.
[8]胡安义.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学习模糊评判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9]尹丽娜.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选课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胡安义.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学习模糊评判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