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
各地区的消费需求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直接导致各地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异。下面通过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测算出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的合理与否。
1.进行因子分析的目的和可行性
因子分析的目的,是从原有众多的变量中综合出少量具有代表意义的因子变量,以再现原始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但是这必定有一个潜在的前提条件,即原有变量之间应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相关系数如表5所示。
表5 Correlation Matrix(相关系数阵)
项目 | 食品 | 衣着 | 家庭设备 | 医疗保健 | 交通通讯 | 教育文娱 | 居住 | 杂项 |
食品 | 1.000 | .201 | .835 | .603 | .879 | .805 | .810 | .856 |
衣着 | .201 | 1.000 | .180 | .272 | .391 | .119 | .088 | .488 |
家庭设备 | .835 | .180 | 1.000 | .693 | .770 | .906 | .842 | .73 |
医疗保健 | .603 | .272 | .693 | 1.000 | .578 | .808 | .683 | .594 |
交通通讯 | .879 | .391 | .770 | .578 | 1.000 | .741 | .722 | .941 |
教育文娱 | .805 | .119 | .906 | .808 | .741 | 1.000 | .820 | .692 |
居住 | .810 | .088 | .842 | .683 | .722 | .820 | 1.000 | .752 |
杂项 | .856 | .488 | .731 | .594 | .941 | .692 | .752 | 1.000 |
从表5可以看出,全国城镇居民各类消费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较大,其中大部分都在0.8以上,这说明8个原始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满足了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
2.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资料(摘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利用因子分析,其中的因子载矩阵采用主成分法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表6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Component |
Initial Eigenvalues |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 ||||
Total | % of Variance | Cumulative % | Total | % of Variance | Cumulative % | |
1 | 5.694 | 71.170 | 71.170 | 5.694 | 71.170 | 71.170 |
2 3 |
1.109 | 13.863 | 85.033 | 1.109 | 13.863 | 85.033 |
.584 | 7.303 | 92.336 | .584 | 7.303 | 92.336 | |
4 | .216 | 2.701 | 95.037 | |||
5 | .200 | 2.496 | 97.533 | |||
6 | 0.09969 | 1.246 | 98.779 | |||
7 | 0.06152 | .769 | 99.548 | |||
8 | 0.0361 | .452 | 100.000 |
从表6可以看出,前三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2.336%,即采用前三个因子能解释原始数据中92.336%的结构信息。以这三个因子采用方差最大化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如表9所示结果:
表7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component | 1 | 2 | 3 |
食品 | .879 | .385 | 4.932E-02 |
衣着 | .142 | 6.361E-02 | .974 |
家庭设备 | .691 | .634 | 6.466E-03 |
医疗保健 | .256 | .909 | .219 |
交通通讯 | .879 | .289 | .283 |
教育文娱 | .586 | .767 | -2.321E-02 |
居住 | .706 | .591 | -7.765E-02 |
杂项 | .849 | .289 | .384 |
从表7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F1主要反映了全国城镇居民的食品、家庭设备、交通通讯、居住、杂项五方面的消费情况;第二个主因子F2主要反映了全国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教育文娱等方面的消费情况;第三个主因子F3主要反映了全国城镇居民的衣着方面的消费情况。其中,第一个主因子解释了原始数据全部信息结构的71.170%,第二个主因子解释了原始数据全部信息的13.863%,第三个主因子解释了原始数据全部信息的7.303%。下面采用回归法得出三个因子的得分,为了计算综合得分来衡量全国城镇居民的综合消费水平,需要以一定的权重对三个因子得分进行加权。以F1、F2、F3对累计贡献率的贡献为依据,从而计算出三者的权重分别为0.770772,0.150136,0.079092,从而得到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的总得分:F=0.771*F1+0.150*F2+0.0790*F3如表10所示:
表8 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排序表
地区 | 因子得分 | 地区 | 因子得分 | 地区 | 因子得分 |
上海 | 2.11 | 云南 | -0.04 | 黑龙江 | -0.46 |
广东 | 2.08 | 湖北 | -0.10 | 山西 | -0.47 |
北京 | 1.37 | 河南 | -0.25 | 宁夏 | -0.48 |
浙江 | 1.33 | 四川 | -0.25 | 广西 | -0.56 |
福建 | 0.81 | 河北 | -0.29 | 内蒙古 | -0.60 |
海南 | 0.59 | 贵州 | -0.36 | 青海 | -0.64 |
天津 | 0.32 | 安徽 | -0.37 | 西藏 | -0.73 |
重庆 | 0.17 | 陕西 | -0.39 | 甘肃 | -0.74 |
江苏 | 0.17 | 江西 | -0.39 | 新疆 | -0.78 |
山东 | 0.12 | 辽宁 | -0.40 | ||
湖南 | -0.03 | 吉林 | -0.45 |
从排序可以看出,排序结果与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它们的消费水平比较高,非物质消费在总的消费中占的比重也越大;反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它们的消费水平比较低,物质性消费占有较大的比重。根据综合因子得分,可以将全国各地区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因子得分大于1的,包括上海、广东、北京、浙江四个地区,这些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比较高,它们的可支配收入也都名列前茅,这四个地区在前两个主因子上的得分比较高,说明它们在非物质消费方面,特别是交通通讯、居住方面发展得很快,而衣着类所占的比重相对比较低,这正是消费结构合理化的趋势,因此,它们的消费结构正在逐步趋于合理化,这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是紧密相连的;第二类是因子得分在0—1之间的,包括福建、海南、天津、重庆、江苏、山东六个地区,因子得分大于0,说明他们的平均消费水平也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这六个地区它们在第一主因子的得分要比第一类地区稍低,但都大于0,说明他们也很注重发展非物质消费,只是力度不够,这是今后这类地区发展的重点。第三类是因子得分在-0.5—0之间的,包括湖南、云南、湖北、河南、四川、河北、贵州、安徽、陕西、江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宁夏15个地区,这些地区因子得分小于0,说明这些地区的总体消费水平是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这些地区在第一主因子的得分都小于0,在第二主因子的得分也比较低,这说明这些地区也应该加大非物质消费的发展,特别是文娱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发展。第四类是因子得分小于-0.5的,包括广西、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新疆6个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在第一、二主因子的得分小于0,而在第三个主因子的得分相对比较高,它们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可支配收入排在全国后几位,它们收入中的大部分都用于食品支出,而用在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比较少,所以要想优化消费结构,西部广大地区是难点,切实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根本途径。
(二)与X的消费结构的比较及借鉴
1.X消费结构的对比
由于居民的消费需求存在类似性,作为满足需求的各种消费资料或劳务也必然存在共性。因此,对比考察典型国家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借鉴和参考典型国家的经验,对实现我国家庭消费结构合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X为例,来研究一下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差别。
表9 X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表 单位:%
项目 | 1942 | 1955 | 1960 | 1965 | 1970 | 1980 | 1994 | 1999 |
食品 | 34.7 | 28.3 | 22.1 | 19.8 | 19.0 | 16.5 | 15.6 | 9.3 |
衣着 | 14.8 | 9.8 | 9.0 | 8.4 | 8.2 | 6.8 | 5.2 | 5.4 |
居住 | 12.4 | 17.0 | 19.0 | 19.2 | 18.5 | 20.6 | 22.6 | 16.9 |
家庭设备 | 14.4 | 11.8 | 8.0 | 8.0 | 7.4 | 6.2 | 7.0 | 5.3 |
医疗保健 | 5.7 | 6.4 | 6.7 | 7.7 | 9.5 | 12.1 | 5.5 | 16.9 |
交通通讯 | 6.2 | 15.4 | 15.0 | 15.6 | 15.3 | 16.5 | 21.2 | 12.8 |
文娱教育 | 5.3 | 5.0 | 6.8 | 7.6 | 8.6 | 8.0 | 8.2 | 17.8 |
杂项 | 6.5 | 6.3 | 13.4 | 13.7 | 13.5 | 13.3 | 15.8 | 15.9 |
合计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从上表可以看出:(1)在食品支出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食品支出比重在各类消费支出中降幅最大,从1942年到1999年降低了25.4个百分点;二是食品指出比重比较低,X已低于10%,而我国最好水平还在30%以上,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人均收入的高低,其次还有居民消费观念的因素。(2)衣着消费:X和中国衣着消费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只是比较缓慢,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衣着的需求已呈饱和状态,不像汽车、住房那样是收入和地位的象征,不同阶段的居民消费差别较大。但由于衣着是生活必需品,仍会保持一定的消费水平。(3)居住消费:住房是一种重要、昂贵且十分耐用的消费品,它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最能反映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X和中国的住房消费比重都是逐年上升,但是中国还是落后X很大一截。国际经验表明,恩格尔系数与住宅消费比重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一般来说,当恩格尔系数从60%下降到50%时,住宅消费支出比重则由7%—8%上升到11%—12%;当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到40%时,住宅消费比重则上升至15%—20%,因此,逐步降低恩格尔系数,是刺激住房消费的一大途径。(4)交通通讯消费: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1999年X为12.8%,而同期我国仅为7.3%,诚然,这与我国GDP水平偏低不无关系。造成我国交通通讯消费比重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交通通讯设施长期由XX及国企垄断,XX财力有限和国企的低效造成供给短缺;二是交通通讯受限制消费政策的压抑较大,主要是我国长期对私人购车实行抑制性政策和实行通讯方面的高价抑制消费政策;三是私人交通消费缺乏信贷方面的支持。(5)其他消费包括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X的医疗保健逐年上升,1999年已超过了16%,中国在1999年仅达到5.3%,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需要提高,而文娱教育在同期也落后X4.3个百分点,因此也应该大力提倡。
总之,X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收入高,消费结构层次也高且相对稳定,低收入国家受收入所限,维持生活必需的消费占很大比重,居民消费需求不可能得到全面满足,所以消费结构差别大。而高收入国家中,维持生活必需消费所占比重小,住、行等收入弹性较大的物质消费支出比重大,医疗保健、娱乐文化教育等较高层次的消费支出比重较大,人们消费习惯相对稳定,所以家庭消费结构基本稳定。这说明发达国家不仅生存资料需求己经得到很好满足,且发展和享受资料需要也已得到较好满足。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