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陕北地区传统的居民形式是窑洞。窑洞不仅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产物,同时也是陕北地区的象征。窑洞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冬暖夏凉,造价低廉等特点,至今还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古老的窑洞建筑对今天的室内外环境设计仍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人们应对技术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进行更多思考,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上一些传统建筑中设计手法的价值和生命力,研究大自然中最活力的建筑设计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陕北窑洞;居住环境;陕北特色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室内设计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于满足人们精神功能的需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的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最能反映中国人那种偏爱含蓄,不喜直露的民族欣赏习惯。"只有地方性的才是特色的",因此,在设计领域中只有保持了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艺术特征,才能在现代室内设计的形式和内涵上达到完美融合。在室内设计的应用中,巧妙利用独特的地方民间文化符号所体现的地方文化和独特风格,才能使室内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民族感,才能在世界设计艺术之林中找到并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陕北居住特色
陕北地区传统的居民形式是窑洞。窑洞不仅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产物,同时也是陕北地区农民的象征。由于这里黄土层极厚,且极难渗水、直立性强,因此当地人常常就地取材,在抗压能力极强的黄土层上挖洞造屋。
1.1陕北窑洞特色
陕北的窑洞通常修建在朝南的山坡上,这种位置向阳、靠山,且面朝开阔地带,很少被树木所遮挡,因而非常适宜人们的居住。一般来说,一院窑洞要修三孔或五孔,其中,中窑为正窑。窑洞里面的窑壁一般是用石灰涂抹的,显得干爽明亮。窑洞里一侧设有灶台,灶台通过烟道与炕相连,因此冬天炕上十分暖和。在炕的周围,有三面墙,墙上大都贴着一些纵有图案的纸或拼贴而成的画,陕北人称之为炕围子。炕围子是一种颇具实用性的室内装饰,它一方面可以避免被褥与粗糙的墙壁接触摩擦,另一方面还可发保持室内清洁。为了美化居室,很多家庭习惯于在炕围子上作画,由此便产生了陕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炕围画。陕北窑洞的窗户十分讲究,窗户由天窗、炕窗、斜窗、门窗四部分组成,窗格比较疏朗,这样室内就可以得到更多阳光的照射。
1.2独特的室内热环境处理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偏居内陆,大陆性气候较为明显,东部同纬度省份相比,气候偏冷,昼夜变化比较剧烈,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年平均降水量不足640mm,年平均气温12.7℃,七月份平均气温26.1℃,一月份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温度41℃,极端最低温度-17℃。在这样不利的自然条件下,居民们利用当地土层丰富、气候干燥的特点,充分发挥土体具有隔热和蓄热的双重功能,开凿了一系列下沉式窑洞民居。在火热的夏季,由于土体吸收了热量而使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而在寒冷的冬季又因为土体吸收了热量而使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而在寒冷的冬季又因为土体吸收了热量而使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而在的冬季又因为土体向室内散发热量而使窑洞内的温度高于室外气温。正是通过这厚厚的土层才使朴素的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使居民在并不理想的自然条件下,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却能享受到类似于今天空调器的效用。这样既大大节约了能源,又创造了较为舒适的室内生活环境,堪称巧妙处理室内热环境的典范。窑洞的内部空间布置也十分注重对阳光的利用。一般作为主要居室的窑洞总是朝南或略付偏东南和西南,因此临窗炕就成为农家最常见的内部设计,以便于充分采光。冬季的太阳能直接照在炕上,使人觉得温暖、夏季的太阳能却照不到室内,使人感到凉爽。
1.3室内室外空间的交融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特殊的哲学观。在这种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人们对自然界利用时特别注重与客观环境的和谐。尽管窑洞是一种穴居空间,本身较为狭小,带有明显的地下建筑的特征,设计者采取了各种办法和措施,十分注重人与自然、室内与室外的沟通与联系。因而并不感到自己深处地下而有沉闷感,这一切主要是通过设置下沉式庭院来实现的。
庭院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占有重要地位。诚然,下沉式庭院的基本作用是把着干个洞穴组织起来而成为一处完整的窑洞住宅,然而与此同时,它也是人工与自然,室内与室外相互交融的绝妙场所。陕北窑洞的院落比较宽大,一般在6mX9m或18mX9m左右,居民们几乎在庭院内种植数株落叶乔木。这些乔木的枝叶在夏季可以遮挡部分阳光,减少洞内在炎热,冬天由于落叶则并不影响采光,更主要的是它们打破了可能产生的沉闷感,传递着自然的信息。使室内室外相融,人与自然和谐。至于在院落内挖掘的水井、放置的农具、堆置的小谷仓以及饲养的家禽都使整个环境增添了浓郁的农家特色,极富自然色彩,它进一步削弱了狭小的室内洞穴所产生的不良感受。可见窑洞居民们正是通过院落、绿化和养殖等,利用内外空间的融合开形成理想的居住氛围的。
1.4窑洞与环境气氛一致的装饰美
陕北窑洞大部分布在黄土高原,那里有纵横交错的沟壑,梁峁层叠的山村、葱郁的梯田和漫山遍野的红柳,在烈日的照射下常常显得格外雄宏壮美。窑洞的艺术处理正是从这个特定的环境氛围出发,把自然与人工、自然与居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称得上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建筑艺术。
窑洞是以土为主的建筑,居民们在内外环境处理上充分发挥了土的特性。挖掘后形成的圆拱形空间朴实无华,别具一格。在窑脸处理上也以简洁为主,只有方形的窗、长方形的门洞和抛物线的曲线边饰。除了这几种简洁的几何形体之外,并无其它装饰,使人感到它的敦厚质朴。农家窑洞内的家具都是古朴的木器家具,有时则镶嵌着黄钢的小五金,具有浓郁的乡士气息。门、窗是进行重点装修的地方,即使如此,一般农家也处理得比较简洁。常采用方格子式窗棂和实心木板门,把门板和窗格,漆成木本色或深褐色,在窗格之间糊以白纸,偶尔镶嵌三、二块色彩鲜艳的色纸式窗花。再加上门口悬挂的雪白门帘,更使之充满了质感与色彩的对比,非常朴素大方。这些内外装修处理方法,与黄土高原雄浑的自然风光、淳朴的劳动人民、鲜明的地方特色湿相呼应,完全是适应这种地方风貌的产物。
总之,陕北居民结合当地特有的气候与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最简洁,最适应的方法创造出较为舒适、较为理想的居住环境。它的很多处理原则对当今的室内环境设计也有借鉴意义。
二、陕北窑洞的布局形式
2.1建筑布局
单体窑洞的主体部分主要由窑顶(窑背)、窑脸(崖面)、檐墙(前墙)、后墙(窑底)与窑壁(侧墙)所组成;门窗、火炕、烟卤等是窑洞构成的附属部分。单体窑洞因领先山崖,还需考虑拱形结构,主要平面布置是一字形,同时受功能、风俗、技术、财力等因素影响呈现不同平面。常见的窑洞平面组合有单孔窑、双孔窑和多孔窑洞。一般家具有:书柜、立橱、小炕桌、小灶柜、衣橱、箱子、箱架、大床、条桌、缸和瓮等。在陕北高原寒冷地区,冬季采暖时制较长,窑洞民居中采暖主要靠火炕,大多以锅灶连通过火炕利用烧饭余热采暖,俗称“一把火”。
2.2院落布局
陕北窑洞多为背靠土崖的靠崖式,有长串连片的,也有独立成院的,一般居民多为独立成院类型。窑洞院落一般由主体的窑洞、围墙和院门组成。内部由居室、厨房、室外灶台式披屋、杂物恻或玉米仓、牲蓄窑洞、厕所、猪舍及鸡兔窝、渗井或水窑、碾子组成,是居住活动兼生产活动的场所,一般一个院落一户人家。大门既有木条钉编的简易大门,也有石块、木头及石狮建成的庄重气派的楼门;围墙多采用石头片子垛而成,既美观又实用。院落深受中国传统民居的影响,有的布置为三合院、四合院成二进四合院,其宅基占地面积很大。
2.3群体规划
窑洞村落虽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代代相传,但在村镇选址、总体规划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民俗称作观“风水”。因地制宜的选择与规划居民点,这其中包含着许多符合现代村镇规划的理论原理:
近由近水,精于选土;陕北较大的居民点必有饮泉或溪水,这是村镇选址的首要条件,而选择稳定安全的土质也同样重要,沟谷、出崖的稳定性和厚度较大、坚固密实的土层以及稳定的周边环境决定了窑洞的安全性。农家生活靠近耕田是基本原则,因而陕北窑洞村落选择将窑洞建在山腰上而非近水的崖边。此外,良好的方位和四乡开路也是规划的原则之一;村镇的建设需考虑避风、向阳和日照等因素,窑洞群一般建在向阳的坡面。高原、高寒区不避西晒,向北的阴坡是极少建窑的,居窑偏向东南或西南是接受日照的最好方位。虽然窑洞村落是绝大多数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正是由于有着顺乎自然的规划思想才取得了融于自然,与自然和谐的良好效果。
然而传统窑洞民居的选址受地形影响很大,分布零散,与城市高密度的现代建筑相比,其容积率非常低,不便于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和集中管理。而现代窑洞群体规划更是以一个相对集中的生活居住区域为单位(如一村或村小组)、合理选址、统一规划、一次建成的居住区。以建设空洞居住小区为目标,将总体的水、电、暖等供、排系统集中于一个体系,并将室外环境及配套设施统一纳入总体规划中。这样既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又为新型窑洞建筑总体功能的升级创造条件。
三陕北居住环境设计的设计
室内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或更早,具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身规律。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内部空间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的环境,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及艺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使居住者心情愉快、便于生活、工作、学习的理想场所的内部空间设计,是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体。室内环境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一个反映,是室内设计的一个重大的变革。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室内环境设计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通过这种和谐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工作要求和精神需求。它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空间环境形象设计;2、室内环境装修设计;3、室内物理环境设计;4、室内环境陈设艺术设计。窑洞对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借鉴意义。
3.1空间环境形象设计
空间环境形象设计是对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进行处理,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空间的尺度和比例,解决好空间与空间的衔接、对比和统一等问题。经济发展带来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激增,环境质量逐渐下降,到处充斥着高楼大厦与蜘蛛网般的马路,人与自然已处于隔离的状态。另外,为了索取更多的空间,城市中,特别是大城市中地下建筑也得到了普遍发展,并呈方兴末艾之势。为了加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消除地下建筑的沉闷感,也有必要借鉴空洞民居中对自然尊重的态度,利用现代技术、尽量将自然因素引入室内、引入地下空间,加强内外空间的流通,使人获得回归自然的感觉,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心理要求。
4.2室内环境装修设计
室内环境装修设计是按照环境空间处理的要求,把空间围护的几个界面——墙面、地面、天花板等进行处理,包括了对分割空间的实体,半实体的处理。设计师应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将建筑内部各种关系从功能的角度统一规划。在建筑空间中,人们所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声、色、光、材料质感及家具陈设和花草树木等,构成客观物质环境。人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室内,如何在室内设计中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无疑是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们极为重要的任务。窑洞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环境空间采取简单化,自然化的处理,与周围的环境显得十分和谐,对生活十分方便,而且造价低廉。设计师们应借鉴窑洞的优点,按照下列要求来设计室内:1、有利于大自然的生态环境;2、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3、有利于居住者的精神和心理愉悦。
4.3室内物理环境设计
室内物理环境设计是对室内体感气候、采暖、通风、温湿调节等方面的设计处理,这已成为衡量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现在,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空调器来获得理想室内小气候,对建筑以及室内玩意设计中的自然气候学愈来愈不注视。当然,我们并不反对通过人工设备来取得理想的室内热环境。但应该承认,我国的能源资源并不丰富,空调只能限于少量建筑,而大量存在的仍将是非空调建筑,更何况在空调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和生活也会造成诸如“空调症”等的不良后果,削弱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必须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来解决室内的热环境问题。而陕北窑洞民居在这方面就有很多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
4.4室内环境陈设艺术设计
室内环境陈设艺术设计是对室内家具、设备、装饰织物、陈设艺术品、照明灯具、绿化等方面的设计处理。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系列链中的一环,应该从环境整体、文化特征等方面出发进行构思。窑洞民居的用材以土为主,辅以木材和砖块。整个装修处理得十分简洁明了,但却与环境气氛十分融洽,共同组成了黄土高原特有的质朴风貌。返观我们当前的一些室内设计与店面装修,常常不顾环境要求,片面追求“新、奇、洋”,使设计失去了应有的地方性与民俗性,有悖于当地特定的环境要求,造成新的千篇一律。
结语
陕北窑洞作为一种传统的居住空间,历经千年而不衰,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具有强大的生命务。它的很多处理原则与方法,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生态哲理,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黄艳丽.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研究.中南林学院,2005
[2]袁占钊.陕北文化-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3]沈智.民俗学常识.万卷出版社,2008
[4]崔世昌.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5]王建华.设计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更替[J].装饰,200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