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龚贤是我国著名的一位山水画家,他一生中主要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被人们誉为“金陵八家”之首。龚贤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师承董其昌,又转益多师,兼收并蓄,学习米芾、米友仁父子,董源,倪瓒,沈周等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绘画大师。因此,他不仅注重传统的绘画技法,而且进行创新,创造了积墨法。而龚贤的个人风格也经历了多次变化,由浅淡的“白龚”到黑劲的“黑龚”,而以“黑龚”时期的成就最高,他的创作历程值得我们学习。本文通过六个方面来对龚贤两种画风的转变进行论述。首先是了解他的生平、学习和生活、技法、画风论述与“金陵八家”的关系,其次了解龚贤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特点,接下来分析龚贤风格转变的原因以及龚贤成就最高的“积墨法”的艺术特征,最后进行总结,研究龚贤的艺术影响与价值。总之,从其绘画成就上,龚贤既是一位懂得吸取古人精华的画家,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画家。
关键词:龚贤;山水画;积墨法
引 言
龚贤是我国明末清初时的著名山水画家,被誉为“金陵八家”之首,他一生的创作道路是非常丰富的,从早期的“白龚”画风到晚期的“黑龚”风格,可谓绚丽多姿。我们将要从龚贤的生平与“金陵画派”的关系,龚贤的师承关系以及其技法的渊源关系,龚贤在他人生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特点,绘画风格的转变因素及其原因,“积墨法”的艺术特点与影响以及成就最高的“黑龚”风格的历史影响意义这六个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龚贤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但是在其不幸的人生中,艺术成就却是颇高。这不仅仅是时代的关系,也是其个人的因素。龚贤不仅努力学习历史上诸多著名画家,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进行创新,这对于现代我们的学习具有良好的警示作用。正是因为龚贤有这样的品质与能力,才能让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拥有一定的地位。
一、龚贤的生平及其与“金陵画派”的关系
龚贤(1618-1689),字半千,号野遗,明末后又名岂贤,字半亩,号柴丈、钟山野老等,江苏昆山人,是十七世纪著名的爱国诗人和山水画家。龚贤出生在江苏昆山,后来迁至金陵,即南京居住。出生地昆山经济发达文化浓厚,聚集了许多文人墨客,美好的环境为龚贤的成长造成了影响。十岁的时候,大概是在崇祯初年,龚贤全家迁往金陵居住。但不幸的是,其母亲去世,父亲又前往四川照顾龚贤的祖父,随后家道逐渐没落,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并没有打垮龚贤的内心。龚贤仍拿起画笔,绘下了金陵的湖光山色与美好景物。金陵这座美丽的城市,是龚贤十分喜爱的,也对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龚贤所绘的山水画,大多都描绘了金陵的山川秀水。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王朝的末期,这时候社会上各种矛盾异常尖锐。龚贤这一生流离失所,飘泊不定,但是在金陵的时候,他度过了他这一生快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龚贤,喜欢与金陵书画界的朋友交往并且师从董其昌,生活较为顺利与幸福。在董其昌的门下,他结识师兄杨龙友,后来有参加复社东林的活动,认识了范凤翼等人,他结识的社会名流人物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但那个时候的明王朝政治腐败,大批文人墨客不愿参加科举,不愿作应试的文章,龚贤也有此想法,希望能凭着自己高洁的人品和诗画在世上闻名。但这种想法使其一生都为布衣百姓,没有出仕做官,生活过得异常艰苦,受到不少人的轻视。而后在崇祯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的饥荒中,龚贤企图逃到北方谋生,但是北方的饥荒也惨不忍闻,因此龚贤无法在此谋生,又背了些许债务,后来几经波折又返回金陵。
那是一个战争频繁与贫苦的时代,先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而后又有清朝的XXX的建立。清XX建立后压迫东林党和复社人士,而当时龚贤的不少朋友都在复社里,因此龚贤不可避免地受到连坐。后来龚贤逃到扬州,但悲惨的是清兵血洗扬州城,这样的惨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在“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扬州,龚贤以卖字画、收学生为生,但难于维持生计,生活过得十分窘迫。后来在清顺治五年,即1648年应徐逸邀约,到海安镇徐家担任私塾先生。海安镇是产盐区,小镇生活十分生活单调,但龚贤在课余间,时而泛读于小舟之上,时而酌酒于朋友之间,无扰人的聒噪,有宁静的心境,这使他拥有了足够的时间可以研究他所喜欢的诗画。在这几年的教书生涯中,龚贤绘制了“课徒画稿”。更重要的是,“课徒画稿”对后来的画论有重大影响,比如《芥子园画传》就深受龚贤“课徒画稿”的影响。在海安度过的这几年,生活是孤独寂寞,茫然惆怅的,同时也是忧国忧民、心怀天下苍生的。但由于其想念家乡,在教书的第四年龚贤辞职回到了扬州,并且在扬州继续画画和拜访社会名流,参观他们所收藏的画册。
龚贤对于艺术的追求是求知若渴,积极进取的。为了扩宽他的艺术视野与见识,龚贤经常结交富商,并观摩其家里的名画,不断吸取其中有益的技法。由于太过眷恋金陵,在扬州的他生活并不安定,于是龚贤决定举家迁往金陵生活。他在金陵辗转,最后在清凉山下创造了一个园子,命名为半亩园,享受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的创作成就是最高的,其绘画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巨大的水平。其绘画题材以金陵的江南水乡环境为主,绘画手法则以画面浓厚苍劲的积墨法为主。
明王朝灭亡之后,龚贤的南柯一梦,希冀复兴明朝,但龚贤嗟叹一生,隐居在清凉山下的半亩园。在金陵居住的这二十年来,龚贤的绘画成就达到高潮。他依旧在金陵结交好友,其中就有周亮工。龚贤也经常欣赏周亮工的藏画。随后清王朝意图联络拉拢明朝遗老,其中也包括龚贤。1685年,康熙派遣孔尚任去江南,希望以此让明朝遗老归附清朝。孔尚任便在此行结识了龚贤,虽然会面时间不长,但佩服龚贤为人,赞赏他的艺术成就。后龚贤病逝,孔尚任帮助其家人料理后事。
世人把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这八个人称作“金陵八家”。虽然龚贤画风与其余七位不大相同,但是龚贤最为其中的佼佼者,把他尊为八家之首,也是有道理的。当时的正统画派以“四王”为主,他们不依附其而另开新境。而龚贤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学习古人的绘画技巧,而且进行创新,他以拥有自己特色的“积墨法”而闻名于世。
二、龚贤的师承关系及其绘画风格与技巧的渊源关系
龚贤这坎壈的一生以山水画为痴情,他向五代至明代的许多画家学习,诸如五代的董源,巨然,北宋的范宽,郭熙,米芾,米友仁父子等,元代的黄公望,范宽等画家,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寅等等。龚贤十三岁的时候,由于其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和祖父为他寻求老师,因此他有机会向董其昌学习绘画。而董其昌是一代大师,绘画技术高超,因此便能良好地指导龚贤进行绘画创作,此后对龚贤的绘画技巧与绘画理论也产生了影响。不仅如此,龚贤本人也十分刻苦,为以后的创作作了奠基。龚贤的学习对象是很广泛的,他重视师法,并且继承传统的绘画技法,但更可贵的是他还注重创新。
南朝的谢赫曾经提出过“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而到了五代,其著名画家荆浩在《笔记法》里提出“图真”的重要思想,发展了谢赫的理论,荆浩说:“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强调要以山水传神,不只是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并且提出“六要”学说,“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不管是其绘画,还是他的绘画理论,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后世许多画家都受到他的影响,诸如范宽、黄公望、沈周、龚贤等,因此他被尊为山水画的宗师。
如果说荆浩对龚贤的影响是内在的,那么起直接影响作用的便是董源。董源是五代山水画的一大家,龚贤十分尊敬他,他曾说:“董源实为山水家之鼻祖,况六法以气韵为上,唯善用墨者能气运,故余远慕董翁。”董源所描绘的题材不外乎是低矮平绵的山陵,还有美丽的大自然,在丘陵上经常出现茅屋,而在江畔经常出现小渔船,这类题材被龚贤继承,龚贤也是江南人,喜欢江南的美景。董源的画墨气较重,显得浑厚,用笔较湿,经常用点子皴。董源画山石的时候经常中锋用笔,运用披麻皴,线条丰润。并且龚贤也向董源的学生巨然学习。相比于董源,巨然的墨色更苍厚。龚贤更是吸收了这一方面的特点。
北宋的诸多画家对龚贤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厚的。郭熙的《林泉高致》是记录其在创作过程中的体会与经验的著作,其中他提出了“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其散点透视之理这对以后我国绘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龚贤的积墨法还与北宋画家范宽类似,范宽经常使用雨点皴,龚贤也有学习借鉴。然而影响最深的还属创造“米点山水”的米氏父子。受到了米芾、米友仁的启迪,龚贤学习他们的“积墨法”进行创新,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属于自己的“积墨法”,不同于米氏父子的“积墨法”,保证着自己的严谨性。
龚贤也曾经临摹“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人的作品,比如龚贤积墨法中常用点来表示,其中关于点的技法有一部分是学习吴镇的结果。龚贤不仅用点来表达,而且在点中更是注入了力量。龚贤学习了前代的诸多画家,但他尤为推崇明代的沈周。龚贤学习沈周的用笔与用墨,笔力劲健,转换分明,墨色润而不湿。此后也学习唐寅、文徵明、董其昌等人。
由此观之,龚贤创作的基础是五代的荆浩与董源的理论与画风,并且还有郭熙的理论。其创作的主体是宋初的笔墨,并且学习米氏父子,即米芾、米友仁以及吴镇、沈周等人的绘画,转益多师,充分吸收他们的优点来进行绘画创作。于此同时,龚贤的作品内容多取材于金陵当地的景物风光或者是游历所见的自然盛景,大部分都是描绘真实的秀逸景致,并且结合自己对自然风光、山川水流的仔细观察和特殊感受,总结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与经验,创造出了浑朴而秀逸的积墨法,而当时的主流“四王”提倡拟古与仿古,这与龚贤的绘画技法不同。龚贤善于用墨,用墨进行积染,润而不湿,浑而不薄。龚贤创作成就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受米氏技法启迪而进行再创造的“黑龚”风格。“黑龚”时期的风格,用笔缜密稳固,沉郁顿挫,苍厚浑润。
三、龚贤山水画绘画技巧的演变过程
龚贤这一生的绘画风格不是一沉不变的,而其演变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白龚”风格以少皴法,少墨色为主,墨色淡雅,给人一种明亮清润之感;中期为过渡期风格,这个时候开始多皴多墨,慢慢过渡到后期;而到了晚期的时候,积墨法技巧的成熟让画面苍劲浓密,黑白灰的对比关系,线条的疏密节奏变化都达到了至极。
诚然,在龚贤的一生中,由于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其绘画风格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在本节中,笔者将从早期、过渡期以及晚期三个时间段,并且列举不同时期的一幅代表作品来说明龚贤的绘画风格的特点,并且将在下一小节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
(一)初期的“白龚”风格特色
明朝社会的变化影响着画家绘画风格的转变。龚贤早期生活在明末清初兵荒马乱的时代,并创作出了早期的“白龚”风格。当时龚贤在董其昌的门下学习绘画,开始描摹一些古人的画。董其昌曾说“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因此,早期的龚贤把自己的笔法画意反映在了绘画之中。
这个时候龚贤的绘画画面自然安静,几乎不用墨色,并且在绘画中很少运用皴染,大多是用勾勒来表现,如《疏木茅屋图》(图3-1-1)。此图轴纵为74.2厘米,横为41.2厘米,现收藏于无锡市博物馆。作者大概在30岁的时候完成。这幅图主要是描绘景物外轮廓,寥寥几笔就把四棵树绘得栩栩如生,树叶描绘得比较简单与疏松。龚贤以凝重老辣的线条精确老炼地勾画出山石,山石与树木之间其中夹杂着一间小屋,三处的墨点,即树叶、近坡上的墨点以及远山的墨点呼应。画面以白色为主较为清淡,运笔上略微施展皴擦点染,用墨上主要是使用淡墨,下笔较为润泽,表现得松动灵活。虽然线条简单质朴,但画面的虚实与疏密关系表现得出神入化。
综上所述,龚贤最初的绘画风格以学习传统山水画技法为主,运笔上较为简练,画上的山水主要用勾画来表现。其所描绘的大多是美好的图景,诚然,这些图景是他内心中的反映。这时积墨法还未表现出来,墨色淡雅,少墨色,其作品能让我们体会到画面的清亮雅致,给人以空灵淡远的感觉。
图3-1-1《疏木茅屋图》纸本墨笔 74.2X41.2cm
(二)过渡期的风格特色
这个时期龚贤的绘画创作主要体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完善了初期“白龚”的绘画特色,而且开始逐渐向“黑龚”时期过渡,龚贤依托传统水墨,认真观察并熟悉大自然中的山水,领会了充满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并开始创新性地在运笔用墨上发生变革,创造并发展了积墨法。龚贤的注意力在于墨,绘画风格也随之由简单趋向繁复,这毫无疑问是一次巨大的转变。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自藏山水册》(图3-2-1),现在被上海博物馆收藏。这幅画作于1668年至1669年,并且代表着龚贤积墨艺术的成熟。在这幅作品中,龚贤先勾画景物,开始有意识地用淡而不湿的墨进行皴染,慢慢地把皴染次数变多。由于山石的下半部分属于背光面,皴染的次数增多,墨色也渐渐浓密。而山石的上半部分受光照的影响,皴染的次数变少,墨色也比较淡。从整个山石来讲,由其底部往上半部分进行皴染,直到变成白色,中间也形成了明显的过渡色,即灰色。这样看来,整块山石的黑白灰对比关系十分强烈,画面灰的感觉逐步呈现,灰色可以增加物体的体积感,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并且树干大体上皴染次数较少,树叶墨色较浓,整棵树的对比关系也很明显,与旁边的山石更好地融为一体。
图3-2-1 《自藏山水册(局部)》 1668-1669年 水墨纸本册页(十二开) 25.5X34.2cm
(三)后期的“黑龚”风格特色
龚贤这一生的创作风格多样,从早期清简朴实的“白龚”作品到到浓郁沉着的“黑龚”作品。早期,他的画面以“白”为主,较少运用皴法。大约在他38岁的时候,他开始尝试繁复皴擦点染的技法。他的成就以后期为最,这时期的绘画特点主要是:运用浓厚重实坚挺的线条勾勒出山石,通过多年绘画的经验,根据山石的结构与特征,进行多次而少量的皴染。龚贤皴染的时候以干而湿的墨为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层层的叠加渲染,山石底部的皴染次数明显比上半部分多,因此山石底部呈现出浓密的黑色。用笔上也运用了多次松动灵活的侧锋,这也使他的积墨法拥有了自然灵动的气息;皴法上,要先干后湿,才能外润内骨。他以厚重滋润的墨韵为基础,淋漓尽致地发挥积墨法,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积墨技巧。
由此观之,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浑厚苍润的绘画艺术特色,以积墨为主的绘画技法发展起来。“黑龚”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木叶丹黄图》(图3-3-1),此轴纵为99. 5厘米,横为64. 8厘米,现在收藏在上海博物馆,此画作于龚贤六十七岁的时候。构图上远山和近景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龚贤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雨后秋山的场景,树干苍劲,树叶稀疏,并且他绵和地处理墨色关系,恰当而仔细地展现山石浑厚秀润的艺术特征,在不失淳厚之气的基础上墨色明净,把其个人黑润的绘画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3-3-1 《木叶丹黄图》1685年 纸本水墨 99.5X64.8cm
四、龚贤画风变化的影响因素与原因
(一)时代背景与生活经历的影响
明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潮期,这时候的经济不断持续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和谐,并且在明中叶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在商品经济背景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之下,必然会使艺术发生转变,因此龚贤的绘画也应包括在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化和大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少数商人拥有了社会财富,便会把注意投往文学艺术方面,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高尚品格。这样的做法会使大部分文人墨客聚集起来,形成了一种结交的风气,他们经常组织各种雅集,并在雅集上吟诗作画,这种聚会便起到一种加强当地画家诗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作用,有助于文化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便出现了许多地方流派,从绘画上说就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等。
兵荒马乱的“白龚”时期,正是明末时代,战乱接连不断,先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后有清军入关,社会的不稳定必然影响着画家的思想与艺术观念。当龚贤看到自己的国家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他感到愤懑,但他是一位文人而不是战士,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隐居山林,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山水之中,但是他不忘国家大事,经常关注天下苍生的命运,与旧友交往,了解政事。
文学艺术的转变,必须首先有思想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又必须依赖于经济政治的变化。龚贤早年的时候,社会风气较为自由,思想较为开放,甚至出现了像李贽那样反封建的最强音。但龚贤晚年的时候,社会巨变,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整个社会不再是稳定和谐,而是动荡不安,龚贤的风格也因此由清新恬淡转为苍劲浓厚。清初的文字狱使大多数文人不敢言,只能用文字或者绘画抒发自己心中抑郁的感情。这种转变,对于龚贤的成就是很有影响力的。再者,印刷术的发展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龚贤便可以学习吸收前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传统绘画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龚贤转益多师,学习了前代许多著名的画家,并且明白了不可以凭空捏造山水画,必须以仔细观察自然为基础,加之笔法和墨法的研究,追求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才能画好一副水墨山水画。这些从前人那学来的经验,龚贤充分吸收理解,并且能够很好地实践运用,对于其绘画的提升具有良好的帮助作用。而且其师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对于龚贤的影响也是极大的,龚贤不仅在绘画中保留文人画家的写意与抒情,而且更保留了自己的绘画特点与艺术特色。并且龚贤对前人的技法也有创新,诸如米氏父子的积墨法,龚贤融入了自己的特色。正是这样一种继承与创新的精神,才能使龚贤取得成功。龚贤也说过:“不可学古人,不可不合古人。学古人则为古人所欺,吾常欲欺古人,然古人卒不可欺。久之,然后见古人之道,势不能不合古人也,此善于学古人者也。”这些话足以说明龚贤的学习态度,要懂得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三)道家、儒家的双重影响
龚贤学习道家,注重道家的理论,并且可以把其出神入化地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实践中。在其画作中,用笔和用墨都能自然地处理好画面的气韵,绘画时浑然天成,顺着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描绘出来。况且,道家的阴阳思想,在绘画中以黑白、虚实、疏密等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们既是对立的关系,也是统一的关系。甚者,笔与墨的关系也可以是阴阳的关系,笔和墨二者是相互结合的,既不能重笔轻墨,也不能重墨轻笔。如果有笔无墨的话,那么画面的气韵与境界都无法良好表现,反之,有墨无笔的话,那么画面的形象与气息便会变得浑浊。道家的“玄”思想对龚贤也有影响,玄常常与黑联系起来,“黑龚”时期的绘画与其是分不开的。
龚贤也向儒家学习。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与“中庸”的美学思想,这体现在龚贤绘画中的中和之美。我们可以从龚贤的绘画中可以看出他的山水树木不是冷漠无情的,而是拥有着丰富而饱满的感情,一种炙热之情喷薄而出,这体现了龚贤的艺术追求,即高尚的、宏伟的、完美的意境,在水墨山水画中注入自己的感情。
综上所述,龚贤学习了儒道两家的重要思想,并且能够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实践中。
五、积墨法的艺术特征
(一)注重空间层次感的表现
在龚贤的绘画中,空间的层次感是非常明显的,整幅画面的整体感也是十分强烈的。龚贤主要以“三远法”为画面安排的基础,整幅画面的近景,中景,远景都安排得十分妥当,再从细处看,画面中景物的上下与前后关系的安排也十分合理有致。不仅如此,龚贤还运用了许多对比的手法,诸如黑白,整幅画面的黑白对比给人的感受是很舒服的,其次还有构图的对比安排,墨色的浓淡干湿,线条的虚实结合,画面中景物的主次关系以及疏密节奏变化都是十分和谐。龚贤画树的时候树干的墨色较浅,叶子的墨色较浓,并且以上白下黑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山石,在这里浓淡深浅与黑白干湿配合得十分完美。可以说龚贤把空间感发挥到了极致。
(二)笔墨的表现富有强烈的光感
龚贤仔细观察自然中的山石与流水,并作了许多努力,因此他能很好地感受到光照下山石的黑白灰的过渡关系。龚贤在绘画中把从自然观察中得到的经验运用到山水水墨画上的黑白关系,光感的变化表达被积墨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富有创造性的。在表现山石的时候,山石下部分的用墨比较浓,颜色比较重,然而往上面部分的墨色比较淡,颜色比较浅,并且在山石中间产生了灰色的过渡部分,这样使墨色更加鲜明和谐。因此整个山石的对比强烈,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示光感的强弱,这样更好地突出了山石的体积感。龚贤在作画中也喜欢在墨色浓重的山石间夹杂着几株浅白的树干,在淡墨的山石上半部分中添加浓黑的树叶,这样有利于增强画面的渲染力度,让山水显得充实有分量、透亮有光感。
(三)注重用墨的秀润之感
龚贤绘画时注重“润而不湿”,湿墨下画面会模糊成一片,看不出其中的浓淡明暗变化,这便成了死墨;而龚贤能很好地运用润的感觉,先用干墨再用湿墨,运用积墨法层层渲染,来展现墨色的柔和秀润感。不同于他以前的画家,龚贤所层层渲染的墨是淡淡的,薄薄的,经过反复多次叠加上去,因此画面显得苍浑欲滴,给人一种润而不湿之感,这正是外润而内有骨。不仅如此,龚贤十分注意通过对比来显示这种秀润之感,他的画面的浓淡干湿和黑白明暗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与清晰,他的山石经过层层渲染,阴暗部分不会显得太枯,再加上墨色关系的绵密与柔和,运笔上灵活变化,充分表达出墨的意味。
六、龚贤的艺术成就与艺术价值
(一)积墨法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龚贤这漫长一生中创作成就最高的应当是“黑龚”时期的作品。龚贤在他的绘画实践中,具体提出了“画家四要”学说,四要即“笔法、丘壑、墨气、气韵”。并且龚贤在题周亮工《名家画册》时提出“三品两派”学说,三品即能品、神品、逸品,以能品神品为正派,逸品为别派。龚贤的论述颇为精道,富有创意性,是对他自己长期持之以恒的实践课徒和对前代美学理论的综合论述。
在中国的近现代绘画史上,黄宾虹先生与李可染先生最先开始受到龚贤的影响,了解到了积墨法的意义并且进行传播与弘扬,使其能在时代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传承与创新,使其能够不断延续下来。黄宾虹和李可染二位先生的画风,学习并且借鉴龚贤的积墨法,使龚贤及其积墨法进入大众的眼中,为我们后人研究龚贤及其技法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思考,激发了我们去探讨积墨法的动力,这不仅为我们的笔墨绘画的实践运用上产生了深刻隽永的影响,而且为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提供了坚实依据与基础。
不仅如此,来自中国各地区的众多画家和学者都在吸收龚贤的水墨作品与积墨技法,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的学者也不断增多,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艺术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况且学者们多次召开中国山水专题性的研讨会,在会上大家各抒己论,畅所欲言,共同学习。从龚贤作品中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仅要做到师法自然,而且要以尊重传统为主体,进行适当合理改造,尊重和爱护自然,贴近和顺应自然。我们在作画时更应该要学习传统的绘画技法,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其中有益于自己的部分,“择其善者而从之”,做好坚实的绘画基础,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和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法相结合,为绘画创作与绘画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与阶梯。我们不仅要加大写生力度与动手实践能力,仔细观察大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亲近自然,懂得自然,把真实的景观描写,内心的想象创意及想法与绘画实践艺术三者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更有益于我们进行深入探究和想象创新,使绘画文化与绘画艺术丰富活泼起来。
(二)龚贤积墨法的意义、价值与艺术成就
龚贤的积墨法是中国古代绘画技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龚贤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不仅要学习,更重要的是理解与创新。他的风格是变化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作画风格,但不变的是他那颗学习与创新的心。龚贤对于传统笔法与墨法的不断追求,努力去探寻,找到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积墨法,并且最终成为,丰富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绘画技巧的宝库。龚贤的绘画成就能取得崇高的地位,不仅仅是他这一生不断经历了岁月芳华的洗礼,而且还有他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演变过程的贡献。从龚贤初期对技法的初步认识与理解,再到深入研究出属于他自己的绘画技法与用笔用墨方式,并且在吸收古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使龚贤获得成就。
龚贤的山水画技法不仅充分运用笔与墨的特色,而且拥有着中国古代传统绘画技巧的民族精神。我们不仅需要欣赏龚贤的绘画及其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那转益多师,求得创新的精神,在现代的绘画中也是如此,一方面要继承,另一方面要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的更多,思考深虑的更多,不断地促进我们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把我们的认识水平提高到更上一层次,有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和欣赏艺术的气质,从而让我们更好地体会龚贤积墨法的艺术价值,为现代的山水画写生提供一个宝贵的经验。
结 论
本文通过六个方面对龚贤的绘画风格转变进行研究。得出一条结论:龚贤的绘画成就是与他所处时代的生活遭际分不开的的,也是其个人努力追求,转益多师,再加上自己的新理解的体现。龚贤他在明末清初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画家,并对当时的绘画形式进行思考,毫无疑问,他的成绩是崇高的,这也给我们后人提供了借鉴的因素,我们要学习龚贤的这种精神,运用于现代山水画写生,对现代水墨山水画形成良好的推动作用。
现代水墨山水画也需要向多方面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水墨山水画永葆新鲜的活力。从龚贤的例子中,我们了解到他向很多大师学习,并且在米氏父子的基础上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积墨法”。现代山水水墨画不可以固步自封,而应以宽容开放的态度来吸收其中优秀的因素,做到海纳百川。
致 谢
首先,我要热衷感谢给予我无限关怀的所有老师,老师的知识渊博,并且严谨治学,在他们的指导下,我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激发了我专研的兴趣,让我更加明白了理论知识,而且也知道了不仅仅是理论,实践动手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感谢我的导师和帮助我的所有老师,他们是我成长路上的启明灯。其次,我要感谢身边的同学,同学间的相互扶持与鼓励,能让我在学习和研究中不断进步。在我困难和无助的时候是他们伸出援手,成为我成长与进步路上的坚实挚友,他们不嫌弃我的笨拙与愚昧,愿意帮助我。最后感谢我的家长,感谢他们一路上的陪伴与关爱,他们对于我的研究任务默默支持。感恩之心应常在,对这二十年来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我衷心送上自己真诚的祝福。
参 考 文 献
- 刘纲纪.龚贤生平事迹再考[J].东南文化,1990,5
- 马鸿增.龚贤的“逸品”与“金陵三逸”[J].东南文化,1990,10
- 陈传席.关于“金陵八家”诸问题[J].美术大观,2015.
- 薛永年.中国美术史清代卷[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 许高斌.黑白龚贤—龚贤绘画形式美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
- 刘欣.清代龚贤积墨山水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 王伯敏.龚贤墨法水法论[J].东南文化,1990.
- 余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 曹晓倩. 论龚贤从“白龚”到“黑龚”的艺术转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3.
[10]刘纲纪.中国画家丛书龚贤[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
[11]周林生主编.中国名画赏析清代绘画[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2]薛永年主编邵彦编著.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13]箫平、刘甲宇著.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龚贤[M].吉林美术出版.1996年5月第1版.
[14]潘运告编著.中国书画论丛书清人论画[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5]陈沫龙、陈旭编著.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龚贤[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6]郑岳华.试论赵孟頫“以诗入画”的理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3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