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合理应用于博物馆设计中,吸取传统文化符号的精髓,并让其体现于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当下博物馆中传统文化符号的缺失进行调查,并总结出其缺失的四个表现:一是方匾子的机械运用;二是传统符号的古板模仿;三是文化符号传承表面化;四是符号的过度装饰。
如何将传统文化符号博物馆中融入呢?文章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形态、色彩、装饰材料、意境四个角度分析并阐述了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构建方法与其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让人直观感受了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借以此引发读者对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这一话题的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缺失表现;构建与应用;苏州博物馆
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现代化,却正逐渐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面对外来文化应有的态度,同样,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我们也应当将历史文化中的“精华”不断传承下去,并在此基础上,吸取现代文明的闪光点,让两者有效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博物馆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聚集地,更应融入传统文化符号,让时代特征及民族文化特色共存。
因为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国外“少即是多”等设计思想的传入,受此影响,我国的建筑特色越发变得千篇一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危机。本文针对该现状,从传统文化符号的角度,着重研究了传统文化符号在博物馆中的建构及应用,希望能为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合理应用于博物馆或者更多的设计空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能引发读者对于传统文化符号传承问题的思考。
一、 概念界定
(一)传统文化符号的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与其相对应的传统文化符号更是得到了不断积累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就是指世代相传的,对于历史遗传中艺术、习俗、生活习惯等或精神文化现象、或物质层面上的体现。静态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不同历史时期表象文化的一个总范畴;而从动态上看,它还包括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那些依旧可以陶染我们的习惯和文化等心理。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符号是能承载并表达这些文化思想意义的一个媒介。
(二)博物馆中传统文化符号的类型与特征
博物馆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往往是指造型背后的“神韵”和“意境”。设计者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整合,实现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的作用。
博物馆中传统文化符号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图像符号和象征符号。图像符号是通过对事物进行模仿而构成的符号代表物,是通过对其抽象、理性地分析后,所得出的相似的东西,直接明了。图1-1所示,是西藏耗牛博物馆作为顶面装饰的一幅画,通过画中的半耗牛脸半人脸,反映了耗牛与藏族的切身关系。象征符号大多都约定俗成,它依赖于一定的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比如人们授予“龙”权势、尊贵的象征意义,即如图1-2所示。将这种带有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根据其地域特色合理应用于博物馆中,可以引发观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博物馆中传统文化符号的特性表现在:第一,它可以通过外形将其所蕴含的理念和思想感情以触感、视觉而感知;第二,它是人类通过抽象思考下的产物,因而它具有抽象性特征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二、 当下博物馆传统文化符号缺失的表现
(一)方匾子的机械应用
如图2-1、2-2所示,大多数的博物馆在馆名这一块缺乏创新意识,清一色的方匾子高挂,看似是效仿古代的牌匾而来,却没有古代牌匾的精致,毫无特色。这种方匾子的大量运用与设计意识是分不开的,其形状简洁大方,又易于施工,造价也相对偏低,但也因此基本上只具备了功能性,设计过于单调乏味,缺少地域特色。其次,就博物馆而言,它是这个城市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代表,是人们认识这个城市的最快方式,在传达信息的基础上,对其造型、材质等多方面要考虑该城市的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符号传承表面化
随着现代建造技术的越发先进化,设计作品所体现的文化气息日益淡薄,让人感觉正慢慢失去传统的根基和精神寄托。
那么,为何我们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很少在博物馆设计中表现出来呢?究其原因,是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相对浅薄,这样又怎么能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呢?博物馆设计,其价值不该停留在表面的装饰上,也不该被表面化的设计潮流所掩埋,它应该是承载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其设计应作为一个历史再现的载体,让这个城市的精神文化由此展现。刺绣博物馆坐落于苏苏州,而立柱上的回形纹则是最先发现于甘肃的马家窑文化,两者并无联系,这回形纹似乎纯粹是为了表面装饰而存在。
(三)符号的过度装饰
我们将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博物馆设计中,是为了更好的衬托出展览品。比如在某一展品周边环境的布置上,参考该展品的历史源头,从该历史文化中提取提取相应的元素符号,进行提炼并融入设计中。但也不是一味将传统文化符号堆砌起来,如图2-3所示,该博物馆为了展示图中央的那一件古物,在其周围的背景上花了很大心思。虽然设计者的本意是为了给展品做铺垫,但是过度的使用反而使展品隐没于其中,没有达到原本该有的效果。
三、 传统文化符号在博物馆中的构建
博物馆设计的关键是对你所选择的合适的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建构,并应用于博物馆中。设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复制抄袭。
(一)传统文化符号形态的构建
1.抽象提炼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罗万象,但想要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博物馆中,就必须以点、线、面、体的形态语言来显示,因为博物馆设计的核心就在于博物馆整体空间的构型。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线条,有的简练、雅致;有的形态含蓄、朴实;有的造型复杂、繁琐。博物馆设计中,对于具备可塑性的传统文化符号而言,设计师要敢于对其进行大胆提炼,只要注意保持其整体性及艺术性即可。可以是选取一个文化符号进行抽象的提炼创作,也可以是好几同时进行,将其融入到一个新的作品中。其博物馆展板设计如一条丝带贯穿整个空间,展厅中央则是以蚕茧形式展现,似乎正等待化茧成蝶;而图3-2则是将宫灯柱变身成了烛台,充满创意。
解构重组
解构重组,是拆分、打散传统文化符号的固有形式,从而在博物馆设计中叠加,重组,构成一个全新的符号形式,使得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技术、审美、材料等之中,当然,这里所说的融入其中,不是“拿过来,放进去”这般简单的复制,而是先透彻理解该传统文化符号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符号的造型、内涵与当代美学、设计方式有效结合起来。就好比音乐合奏中,是将每个演唱者的优势展现出来,以达到一个团队的更高水平,这也同样如此。如图3-3所示的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三头凤”的纹绣纹样,是将植物草木中的叶、茎等特征分解出来,然后与凤身进行重组创作,其离奇的形象,充满了神秘感,表达了楚人对于永生的渴求。
3.借用参照
参照,是形式上的借鉴,与复制模仿不同,即寻找一些比较成功的博物馆设计的案例作为自己的示范对象,通过对它们的反复分析比较,得出可取之处,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这一设计带有你的风格,且呈现出新的特质。
借用,在博物馆设计中对某个传统风格或技巧等的直接应用,是博物馆设计中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手法。由于大多数传统文化符号在不断发展中其形态与文化内涵都已经比较成熟,因此若是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得当,不单能有效的营造并表现馆内的环境气氛,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该博物馆的艺术品格。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展板上借用了古代船帆的形式,地面使用海波纹理,整体就如同船只在海上,与博物馆主题相呼应;借用了古代房檐的形式,配合青砖样式,古味浓重。
(二)传统文化符号色彩的构建
色彩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设计中的色彩往往能表达情感,博物馆中对色彩的运用要遵循运用有效合理的审美标准。青、赤、黄、白、黑五色,在古人的意识里是自然界最基础、最纯正的元素,不同的色彩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青色达多被运用于梁架、坊等建筑构件的装饰上,北京戏曲博物馆;赤色即红色,多指庄严、幸福、喜庆、辟邪等意,如图3-7,福建省革命历史博物馆;明黄色代表了崇高的权利;白色则很大程度上拥有低调、含蓄之意,如图3-8,徽茶文化博物馆;“黑色为道”,黑色被道家推崇为众色之首,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地位。
如今,色彩较之以往更加的丰富,也被XXX赋予了新的含义,因此,在博物馆设计中,应当结合其色彩的传统意义以及现代含义,在博物馆中合理有效的运用,使其符合大众的视觉原理和视觉心理。
(三)传统文化符号装饰材料的构建
中国古代一般以木、竹、石材、陶瓷、青铜为主要装饰材料,装饰构造则是运用材料的形、色、质、感,从而提供合理的结构设计。这里我们就着重看一下竹元素的应用。
竹,是一种常绿造园植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且本身带有浓重的汉文化特征。身为“四君子之一”,一度让人为它的气节,为它的宁直不屈所折服。竹,既在外形上具有形式感,又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而被在空间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博物馆设计中,设计师在把握竹文化象征意义和环保两方面特性的基础上,可以将此合理应用于博物馆的陈设上。既可用于大面积的如竹帘隔断等,也可小面积使用。竹的可塑性要强于木质材料,所以在造型也是不错的选择,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淳朴、自然气息。
(四)传统文化符号意境的构建
意境是一个空间的灵魂,拥有感染人的力量,其分为象内之境和象外之境两种。象内之境,也就是作品本身,它是实物,具体可感;象外之境,则是由作品的隐喻力超越其形象本身,达到某种境界,它是虚的,深邃而耐人寻味。如古代的天花藻井、隔扇装饰物件,在馆内运用得宜,便可在装饰的同时起到一定的功能作用。陈设品作为博物馆的主体物,其象征意义也能提升空间品质。
博物馆设计,便是要有效地将空间意境及陈设品的象征意义结合起来,借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整体上营造出它独特的意境,这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图3-10中,前方是孔子像,背景则是论语的灵活运用,整体简单大气,却有一种自成天地的感觉,不可谓没有意境。
四、苏州博物馆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
苏州博物馆是富有艺术性的地方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其造型上与古城区环境相融合,与民居全然不同的的材料,却在整体风格上融入其中,自然光线的成功引入打破了传统中式屋顶的束缚。
(一)传统与现代结合——“苏而新”山水画
江南,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所有人提及它的第一反应。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苏州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尊重博物馆的周边环境,使得苏州博物馆完美地融入了苏州古城区这个充满人文内涵的大环境。
博物馆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约占整个博物馆五分之一的面积。这是一座在苏州园林的基础上打造出的山水庭院,铺着鹅卵石的池塘、古今结合的八角凉亭、转角处的竹林等,既有别于苏州园林的古典美,又带着苏州的传统人文精神。池内的鱼许是也见惯了游客,一点也不怕生,风吹动竹叶飒飒而响,整体动静相宜。

如图4-1所示,是苏州博物馆北墙下的片石假山。贝聿铭先生认为,想要超越苏州园林的假山难度非常大,而传统的水墨画让他有了另辟蹊径的打算。“以壁为纸,以石为绘”,虽然材料未变,仍是石头,但却通过与墙面的有效配合,成了一幅立体的山水景观,别具一格,看似与旁边的拙政园融为了一体。传统元素与现代观念的成功结合,使得这一景为苏州博物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江南烟雨中,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奇胜处,每凭栏,定忘还。好山如画,水连云萦,无计成闲”的意境。
(二)马头墙的应用——叠落山墙
在苏州博物馆的墙体设计上,贝聿铭先生巧妙借鉴了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这一特色。两侧山墙高于屋面,与屋顶呈阶梯形是徽派马头墙的特点,因马头墙的设计错落有致,体现出动态美,从而使得这一元素在现代建筑被广泛应用。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贝先生放弃对徽派马头墙的传统屋顶结构的模仿,反而对其进行了一些改变,仅沿用了传统的符号特色,追求神似而并非一味苛求形式上的模仿,形成了这种新型的“贝氏马头墙”,新颖而独具特色。如图4-2所示,在图中我们显然看不到“马头”的影子了,因而称之为高低起伏的“叠落山墙”似乎更为贴切。

(三)色彩应用——粉墙黛瓦配灰色线条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与传统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除了上文所提到的片石假山和叠落山墙等传统元素外,在色彩上,我们也依稀还可以看到古苏州的影子。源于吴文化的长期孕育,淡雅、素净的“粉墙黛瓦”成为苏州民居的主要色调,似带有天然的亲切感。如图4-3所示,苏州博物馆继续沿用了这一建筑特色:摒弃随处可见的小青瓦,采用深灰色石材作为顶面以及其白色墙面的边饰,清新雅致,具有大家风范。运用传统色彩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化的抽象线条,避免了复制而又具有创意,在现代几何色彩运用中体现了江南独特的韵味,这就是苏州博物馆的独到之处。

除了外部建筑如此以外,如图4-4所示,博物馆内墙同样以白色作为主基调,仅仅在墙体的转折处用这种灰色线条像走边似的将其勾勒出来。内外呼应的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精神中的亲近自然,崇尚自然的人文品质。
结语
博物馆的设计,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我们的民族正在崛起,因此,我们更应相信,这种带有民族气息的设计作品会不断出现在世人眼前,成为经典的存在。“厚积而薄发”,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这个21世纪乃至未来,定然会绽放出属于它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2]傅晓霞.苏州博物馆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9月
[3]贝聿铭.“中而新,苏而新”——苏州博物馆[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3年4月
[4]黄华新,陈宗明.符号学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2-11
[5]张群成.设计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借用[J].艺术与设计.2009年6月
[6]柴瑞琳,李华磊.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3月
[7]孟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大观》,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年2月
[8]马敏,张三夕.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9]艾翔.玩转符号,设计空间——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空间设计中的建构与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5月
[10]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M].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
[11]陈原川.《中国元素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