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很多优秀书法碑刻作品,不同时代的书法作品有不同的时代风格、不同的艺术特色。
东汉书法艺术走向繁荣,各书体具备,但东汉仍是以隶书为轴心的时代,隶书大大发展并达到顶峰。《曹全碑》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作品,每个人在临习之前,会仔细观察原帖,感受其风格特色,分析用笔特征、结构特征、章法特征,逐一确认后开始书写。《曹全碑》的艺术特色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认真的研习原帖,借鉴有关文献,并与其它碑刻进行对比、分析,掌握帖中的特点、规律,梳理书法知识,得出结论,认真总结。
一、《曹全碑》概况
《曹全碑》是为纪念曹全功绩而立的碑。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东汉灵帝时推举“孝廉”,即孝顺廉洁的活动,曹全任“郎中”,后来在右扶风当官。曹全的弟弟去世之后,为了给弟弟分忧,弃官归家。灵帝光和六年,再举孝廉。光和七年,县百姓郭家响应黄巾起义,关中形势危机。曹全由酒泉福禄长调任合阳县令,镇压郭家起义,并采取措施缓和阶级矛盾,修治房屋,排列市场,招抚流亡,慰问老人,出钱买米面,赈济贫民。曹全长女制药膏,治愈了不少病人,后来隐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禄福长。灵帝中平二年,曹全门下王敞等人为纪念曹全的功德善事立《曹全碑》,《曹全碑》在当时就享有盛名。碑文刻辞三行,三个字为一句,空三行书年月一行,在碑阳正文末。碑的背面刻立碑题名的题名,有隐士、县三老、乡三老、门下祭酒、门下议掾、督邮、将军令史等[2]。碑头没有额,出土在明万历初年年陕西省阳县旧城华里村,清康熙十一年后,《曹全碑》碑身出现裂痕。曾经埋在渭河水沙沙漠中,未经风雨的剥蚀,虽然不免稍有风损,但字形状轮廓和笔画的起止用笔都仍然清晰。从拓本看,《曹全碑》上的字迹保存比较完好,1957年移存在西安石碑林。
《曹全碑》可以说是众多隶书中的代表作品,极具艺术特色。碑文中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的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及合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3]。此碑大大小小八百四十九个字,大部分清晰可见,碑字结构平展舒放,字体秀美流动,碑面整洁精细,字体秀美又极具骨力,风格秀丽多姿,百看不厌,丰富的展显了汉代文字的成熟与特点。此碑是书法艺术中的精品,是我国目前汉代碑刻中保存比较完好、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史料价值珍贵。碑文中所记载的事迹与当时所处朝代发生的事颇有出处,因此碑是当时所立,所以碑中的时事、文字为史家所重视。碑中的历史长远,不光记载了曹全事迹和黄巾起义,还记载了“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的格局,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帮助。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保存字数最多的经典碑刻,它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和代表,也是西安碑林所藏汉代碑刻最为珍贵的一通碑刻,空前绝后,它的价值无法用数字衡量。如今,越来越多的后人开始学习汉代的书法,《曹全碑》与《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合称为中国四大隶书,学者会逐一对这些碑帖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现有的汉碑中,《曹全碑》的拓法虽说不够精善,但较当时所拓作品,已算先进,其用笔、结构、章法都已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极具书法与文字价值。隶书开始秦朝,在汉代不断发展、流行,当时的隶书碑刻数不胜数,各具风格特点,《曹全碑》是当时比较独特、奇异的碑刻,它的地位无可替代。正如清代书法家王澍所言“隶法以汉为极[4]”。
二、《曹全碑》技法特征
(一)用笔特征
《曹全碑》的用笔方法和篆书很像,藏头护尾,以圆笔为主,方笔为辅,方圆兼并,注重刚柔结合。行笔中锋行笔,向外拓展,收放自如,字中主笔突出,主笔一般指燕尾,燕尾注重笔尖的提按变化。字中有的横是主笔,有的捺是主笔,还有的字没有主笔。中锋行笔,回锋重收;有的字以竖为主,竖在平稳的笔画中,分割字的左右部分,恰当好处,点明中心。在书写时,同类或相似的笔法各有不同,要有变化,循序渐进,少有雷同。通过变化,在篆书用笔方法上增加了许多变通写法,为楷书奠定了基础。
《曹全碑》是秀美典雅的,多用圆笔,内含藴籍。书法的用笔方法大致总结为三种:第一种是方笔,书写时起笔需要笔锋切入、直立,笔画起笔处大多为方形,因为碑刻需要工具,方笔在碑刻中比较容易体现,唐楷中的字大多笔画起笔是方笔,汉隶中如《张迁碑》方笔较多,《曹全碑》含有少量的方笔;第二种是圆笔,笔画起收笔都呈圆状,中锋行笔缓慢顿挫充实圆润的笔画,篆书中大多是圆笔,从历史看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隶书中的很多用笔方法跟篆书相同,所以汉隶,包括《曹全碑》中的起收笔大多是圆笔;第三种是方圆兼并,起笔形状偏圆也偏方,在圆方之间,历史上的好多书法作品都是方圆兼并,还有的以方圆为主,圆笔为辅,有的以圆笔为主,方笔兼用。
《曹全碑》从完整的拓本看,用笔基本为圆笔,少有的方笔、方圆并兼,圆笔比较温和含蓄,这是此碑之所以能够取得柔美静雅的艺术效果的关键;不同的运笔速度、不同的书写节奏所产生的的书法艺术效果不同。运笔平稳柔顺,由于隶书基本结构的原则,线条绝不能如行草那般跌撞起伏,这就造成了隶书静止性的特点,稳定平静的隶书,《曹全碑》的运笔平稳,一丝不苟,笔锋始终在笔画中间,笔画平实不滑,没有过度的起伏,使线条清澈柔美[5]。
《曹全碑》的另一个用笔特征:轻微的笔画连贯性。最早时期的隶书,快速书写是其一大特征,连贯性非常强。经过时代的变迁,时间的洗礼,出现了《曹全碑》,隶书书写的速度开始减慢,开始注重章法,规整化。但其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关系还是有的,因为碑刻的原因,原帖中的连带关系不明显,这一点碑刻中虽体现不出来的,但是我们在熟练的临习《曹全碑》时,还要注意,夹带轻微的笔画连贯性。
图一《曹全碑》单字
图一中的“之”字,笔画分为四笔,点、提、撇、捺。点起笔时要藏锋,逆锋起笔,轻按则细,重按则粗,提按控制点画的大小和粗细;隶书《曹全碑》中的提要变短,像点但不是点画;撇有粗细变化,弧度变化,为下一笔提供连带作用;捺是这个字的主笔,起笔连带上一笔笔画,收笔重,在提按中将燕尾写出来,带燕尾的笔画比其他笔画要粗。
(二)结构特征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变现为舒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有明显的收放变化,字形结构偏方,偏扁,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结构从容大度,飘逸多姿[6]。《曹全碑》结构舒展是汉代大多数隶书碑刻的共同特点,用笔放纵是区别《曹全碑》与其它汉代碑刻的特点,整个字的结构大方得体,体现了书法家的才华,随遇而安的艺术气息和创作自信,雕琢的艺术手法使结构充满活性、具有立体感。
忽视书法的用笔特征,一个字是什么样子,字的样子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体现在字的结构上,所以说字的结构是重中之重,字的结构应用于临帖与创作中。王羲之所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7]。写字之前要动脑子,用心思考,揣摩所写字的长短、斜正、粗细、转折、提按及其间架结构的安排,并牢记于心,下笔才能准确无[8]。
想要创作,必须掌握字的结构,所以临帖一定要多临。同一个笔画,起笔、收笔、弧度不同,写出的笔画不同,同一个字,一个笔画、一个范围的结构不用,写出来的字也不同,没有完全相同的笔画和字。熟练临习原帖,才会将大体的结构记得更深刻,慢慢的就可以感受到碑帖中的结构规律,为创作积累了知识,贴中没有的字也可以根据规律创作。
我曾经在学习曹全创作时,为了更有效的学习书法专业,听取了专业老师的建议,买了两本一模一样的《曹全碑》字帖,因为字帖是正反面的,所以买了两本,将贴中每个字剪成矩形纸片分类贴到本子上。将所有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偏旁一样的字放在一起,类型一样的字放在一起,从笔画最少的依次排到笔画最多的,还有独体字,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个曹全碑帖字典。这对我学习创作确实产生了极大地帮助,相同的字,相同的偏旁在一起,哪里不一样,让我一目了然,让我在创作一个字时多了一种选择;创作时,某个字拿不准,想在碑帖中找到这个字,节约时间;创作中的哪个字原帖有,哪个字原帖没有,一查就可以;创作碰到难一点的字,可以从原贴中,通过好几个具备难字特点的字,分析出字的结构。创作如果碰到通过临习碑帖也很难决定的字的结构,就要请教老师了。
(三)章法特征
《曹全碑》的章法特征建立于结构特征。扁平舒展,柔美流动,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也是章法特点,有大有小,相互接近,相互变化,不能一味求同;布条均称,点画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联;收放自如,《曹全碑》的收放变化非常的明显;笔段意连,注重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上紧下松,大多燕尾都存在于字的下部。
图二《曹全碑》单页
《曹全碑》的章法(图二),个别字除外,大多数字字型偏扁,所以在书写此碑时要往扁的特点写;碑帖中有大字也有小字,笔画多的字字形偏大,笔画要写细,笔画少的字字形偏小,笔画要写粗,章法中字的大小就会更接近;笔画多的字中的一些笔画很接近,笔画的起收笔、粗细、弧度要写得大同小异;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要写活;收放变化,有主笔的字重点写,没有主笔的字不能写死;字与字之间的联系,上下联系,左右联系,合理运用。有了结构,也有了章法,《曹全碑》的风格特色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三、《曹全碑》风格特色
(一)飘逸
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9]。”《曹全碑》美丽生动,正因为它的飘逸特点,使得此贴风格特点不被约束,奔放自如。晋朝卫恒的《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文书的小吏)佐书,曰隶字[10]。”就是说,隶书本身只是小篆的一种简单快速的写法,在原有的篆书书法艺术层面上,加入了汉代人的书写喜好特点:燕尾。在汉朝,经过人们的加工,发展成为一种极具艺术价值的字体,到了东汉,开始有波按。注重书法笔画的美,例如横画,先向左倾斜,起笔,行笔,波浪式燕尾收笔,笔尖上挑,后人叫“八分”。
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历代学者人及书法评论家的心目中地位极高[11]。清孙承泽赞誉其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12]。南海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廟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从诸多前人对《曹全碑》的评价,我们可得出结论:《曹全碑》的字体秀美、笔法飘逸,与《礼器碑》干枯劲道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孔廟碑》相比,像是一家人,都以碑帖风格自由飘逸著称。
图三《曹全碑》单字
横画(图三)是《曹全碑》表现出飘逸风格的重点,也可以说一个字中的主笔,燕尾是重点。隶书的横画和楷书的横画有极大地区别,逆锋起笔,起笔有圆的,有方的,有偏圆也偏方的。楷书的横画粗细非常明显,方向是向右上角倾斜的,而隶书的横是偏平的,微微向上一弯的。《曹全碑》横画(主笔除外),粗细变化较小,没有楷书明显。原帖中,笔画的粗细变化方式有多种,有粗细、细粗、粗细粗的变化,还有较少的不规则,略为抽象变化。整个字,以带燕尾的横画为主旨,衬托出飘浮,轻疾高飞,洒脱自然的特点。
写一副创作时,除去主笔燕尾,不要把所有的横画写成一种类型,比如大部分是由粗到细的变化,可以在几个字中加一些其他的变化,写一个横画较多的字时,不要让所有的横画太过追求规整、平行,可以让其中一两个横画的角度变一变;一个字中最多有一个燕尾,有的字没有燕尾,大部分字有燕尾,字与字之间,燕尾的写法也不要完全一样,要相互变通。如此完成一副作品,整体观看,里面的字才不会觉得死板,飘逸风格通过各种写法的燕尾体现出来。

(二)柔美
《曹全碑》以独特的飘逸风格特色屹立于汉碑之林,它工整而不呆板、精巧而不纤弱、清逸而不浮华、秀雅而不媚俗,平整清丽,“宛如体态窈窕、婀娜多姿的少女,已拍雍容华贵之态[13]”孙退谷曰:字法遒秀逸致、偏偏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14]。《曹全碑》的风格特色飘逸,但也不乏柔美特点,二者相间,相互衬托。笔画圆润,在临习时要注意这点,写任何一个笔画都需坚持中锋立体行笔。点画需写出丰满、美感特点,逆锋起笔,避免枯笔,提按控制点的大小、粗细、形状。字帖中存在圆的和方的起笔,一定要遵循原帖,按照贴中的要求来。提按控制笔画粗细,它没有礼器那种干枯,劲道的感觉,所以不需做太多顿挫的技法,笔势圆润潇洒,用墨不宜太干。结构方面应注意其重心变化规律,舒朗和紧密相映,字体的收与放更要体现出来,有燕尾的字,一定要把燕尾写得潇洒、飘逸、流动,画龙点睛,燕尾写好了,就能把此碑的风格表现出来,没有燕尾的字相对有燕尾的字来说,要难写一些,也要把贴中能观察到的收与放写出来。在笔的选择上,建议用羊毫,偏软的笔毛,比较容易表现流动,秀美的特点。临习时不要贪快,也不宜过慢,写太快体现不出此碑扎实美的特色,写太慢容易造成字体死板的现象,起笔收笔还需要快慢结合。隶书结构不同于楷书,楷书的整个字偏长,而隶书结构偏扁。
《曹全碑》的飘逸风格主要由燕尾体现,柔美风格由燕尾、线条、结构体现。结构涉及到临帖、创作。创作就需要在临习时,总结出原帖中笔画结构的规律。《曹全碑》笔画特点横细竖粗,书写前,可以先做个小训练,训练要求是:快速书写“口”字,用夸张的手法,把横写细,竖写粗。训练之后再临碑帖会有很好的效果。书写此贴还要注意横画,竖画的弧度,外围的轮廓,顺逆时针,想要把结构写准,可以在字帖的每个字上都画上方格,连线,连点,看形状,细小的东西放大看,每一个细微的点都是一个大世界。不停的跟原帖对比,结构就会抓的越来越准,它的柔美特点即可体现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曹全碑》作为汉隶中的一个代表性作品,重要性可想而知,《曹全碑》的艺术特色,意义重大。人类的文明史,开始于文字的发明,书法艺术一经产生,它的发展就不断丰富,加快了人类用字的规范化,促进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15]。文字的统一化,是社会进步的最主要标志之一,《曹全碑》承上启下,“隶变”促成文字的进步,它的地位至高无尚,无可替代。历史的特点是发展,历史随着时间的发展,永不停歇,《曹全碑》为后世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让人们更接近历史、了解历史、掌握历史,从而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永远造福炎黄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黄鸿琼.王羲之及《兰亭序》对当下创作与审美的启示[J].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3):92-94.
[2]《北京图书馆藏石刻叙录》[M].北京图书馆金石组.《文献》,1982年,(02):207-213.
[3]程志宏.《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1)[J].《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1年.
[4]陈江.《汉隶的艺术风格》[M].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艺术二百题》,1997年,8.
[5]王平.《端庄秀丽典雅逸致–王庆墓碣书法艺术赏析》[J].山西省博物馆.《文物世界》2003年,(03):59-62.
[6]赵宇.《清末天津画家张兆祥的绘画艺术》[D].天津美术学院.2011年.
[7]周国栋.《汉魏六朝书论中的自然审美观》[J].西北大学文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155-160.
[8]王强.浅谈如何学习《曹全碑》[J].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魅力中国》,2010年.
[9]万经.《分隶偶存》[M].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1993年:424.
[10]徐君慧.《漫谈中国文字与文学》[J].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广西大学教授.《广西文史》,2005年.
[11]沈维进.《泰山:一部中国书法史》[J].泰山老年大学.《泰安学院院报》,2005年,(01):13-16.
[12]刘宗超.《汉代书法的风格体系》[M].《书法研究》,2006年.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