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选题意义
咸阳,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到如今咸阳已是有2367年建城史、144年国都史的地级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咸阳城市现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历史时期咸阳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是分不开的。不了解咸阳城市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就无从全面认识咸阳城市今天的新面貌。
初步探究建国以来咸阳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探究咸阳城市的发展历程。同时,解读与比较建国以来咸阳城市的历次城市规划,可以对城市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作比较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为当今咸阳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其次,新世纪初,在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接一个时代浪潮下,西咸一体化正在成为现实。在这样的新的背景下,全面了解历史时期咸阳城的发展演变,尤其是建国以来的演变过程,以及历史时期西安和咸阳两座城市的关系,为构建西咸一体化的大都市圈提供历史依据和历史借鉴。
(二)研究综述
咸阳城市,作为著名的古都,与之相关的城市历史地理研究著述颇为丰富。如马正林的《丰镐—长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朱士光吴宏岐的《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西安出版社2003年版)、朱士光的《中国八大古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李令福的《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和《古都西安秦都咸阳》(西安出版社2010年版)、徐卫民的《秦汉都城研究》(三秦出版社2012年版)和《秦汉都城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唐群的《诞生在秦岭渭水之间的都城》(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如此数量众多的优秀研究著述。遗憾的是都集中在秦都咸阳的研究,对帝都之后咸阳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建国以来咸阳城市的空间拓展,几乎没有涉足。此外,还有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咸阳市志》五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陕西省咸阳市统计局编写的《咸阳五十年》、沙石的《帝都秦城的苦旅—咸阳城市变迁崛起今古纪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等著作。虽都有涉及建国后咸阳城市的发展状况,但要么是资料汇编、数据统计,要么为文学纪实,这无疑是一个遗憾。
在咸阳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论文方面,关于秦都咸阳的研究是数不胜数。但秦都之后的有关咸阳城市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咸阳城址迁移方面。如:马正林的《从历史上的西安咸阳政区划分看两市合并》一文认为不管从目前形势来看,还是从长远利益来看,都有必要把咸阳市区划归西安市。从而促进两市共同发展,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张沛的《古咸阳城考》中对唐宋咸阳城的位置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唐宋咸阳城遗址位于今咸阳市东郊任家嘴东南二里的渭河滩中,同时认为古代咸阳城两次西迁都与渭水北移和驿道改变有关。杜忠潮的《历史上咸阳城西迁的原因与启迪》一文中勾勒出历史时期咸阳城城址变迁的梗概、分析其原因及历史启示。此外还有楚一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仍习称长安为“成阳”》和《两汉已习称长安为“咸阳”》;李虎、崔亚军在《水资源的利用与民国时期咸阳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优秀的论文为咸阳城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关于建国以来咸阳城变迁的探究的成果还较为贫乏。
(三)本文研究思路
本文选取时间段为新中国成立至2010年,以咸阳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从三方面展开分析。首先简要回顾建国前夕咸阳城市空间概况。其次重点分析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间段咸阳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从连续几部城市规划入手,通过比较,分析城市空间的变迁状况。最后是对改革开放到2010年新世纪初期的咸阳城市空间演变的分析。也分别从1984年,1994年和2006年的三次城市规划入手,探究在新的背景下咸阳城市空间拓展变化。
一、1949年前咸阳城市空间概况
要探究建国以来咸阳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首先必须回顾建国前夕咸阳城市的空间形态。建国前夕咸阳城市的空间形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明清咸阳旧城——城市核心区
咸阳城的发展经历了从秦都到汉代的新城、渭城,再到唐宋时期的咸阳县城。在这一过程中咸阳城址发生了沿渭河自东向西的迁移。明洪武四年,孔文郁任咸阳县丞时,将县城迁到原城城西4公里的渭河北岸,也即原渭水驿,在这里重建的咸阳县城,被称为“洪武城”。新县城为矩形,有四个城门,城内布局不甚规整。城内长短东西街3条,南北街4条,城区的面积约为0.3平方公里。(见图1)
图1明代洪武咸阳城空间图
(来源:(明)赵廷瑞修,马理、李聃纂《陕西通志》)
到嘉靖年间,由于咸阳经济的发展和修城之风的盛行,于嘉靖二十六年进行了一次大的扩建,鉴于渭河的阻碍和修筑条件的限制,此次拓城从东、西、北三个方向进行。扩建后的咸阳县城,“雄踞渭岸,屈曲不方,以象斗杓。”[1]城区面积为洪武时期的3倍.城门增加到9座,所以又称“九关九守九里山”,拓建后的县城被称为“嘉靖城”。(见图2)
图2明代嘉靖咸阳县城图
(来源:(清)乾隆《咸阳县志》)
这次拓城,基本上奠定了咸阳城后来的空间形态。期间对咸阳城有过两次补修,分别在万历和崇祯年间。清代前期没有对咸阳城进行过补修,《重修咸阳城碑记》载“自崇祯季年书兴修,一阅百余岁无举坠者夫亦可。”随后在臧应桐、吴席芗、陈尧书、严书麟等人任知县期间,或多或少的对咸阳城进行过修补,但历次修城均属小修小补,城市空间形态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明清城区是当今咸阳城市形成的胚胎和基质”。[2]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明清咸阳城一直为城市的核心区。(见图3)
图3明清咸阳城范围示意图
(来源:牛艳婷:《汉至民国时期咸阳城市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建国前夕咸阳城以“嘉靖城”为城市的核心区,到1949年咸阳县城形成街巷纵横,交融汇通的空间格局。其中南北街巷22条,较为重要的有北平街(起于北平门,止于四王庙牌楼。)、南阳街(起于大十字,止于南阳门)、楼南街(起于钟楼,止于清泰门)、楼北街(起于钟楼,止于永绥门)、东道巷(起于迎旭门,止于小北门)、太白庙巷(起于北大街,止于五队巷)。东西街巷20条,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中山街(大十字起,文庙止)、西宁街(文庙起,西宁门止)、东明街(东明门起,大什字止)、花店巷(北大街起,东明门止)、潘家巷(北大街起,东道巷止)。此外,还有东西走向的路两条,起于火车站,止于北门口的建国路,同样起于火车站,止于咸阳打包厂的民生路。南北走向的路两条,复兴路,起于北门口,止于西北工学院;抗战路,起于火车站,止于裕农油厂。[3]到建国前夕,咸阳县城内分布有大小街巷、道路46条,这些街巷和道路都是以明清咸阳旧城为核心分布的。
(二)以火车站为中心——城市新增长点
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咸阳城市空间形态没有大的变化。直到1936年,陇海铁路通车到咸阳,在城北0.7公里处建成咸阳火车站。随后,在火车站周围,杨虎城将军创办了第一座榨油厂—裕农油厂,孔宋家族创办了咸阳打包厂和纺织厂,国民XX创办了军用咸阳酒精厂,后又建立西北工学院。致使咸阳火车站周围人口剧增,“各工厂、学校至火车站及老城,踩出几条并不规整的土路,有火车站至裕农油厂的抗战路,火车站到打包厂的民生路,火车站至北门口的建国路,北门口至西北工学院、酒精厂的复兴路(现新兴南路),使北郊各厂、校与老城逐渐连为一体”。[4]
陇海铁路通车,各工业企业在火车站附近建成。咸阳城市在经济功能增强的情况下,城市的空间形态也突破城墙。发生向城北方向的拓展,形成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城市空间拓展的新增长点。在火车站周围逐渐开辟新的城市街道,各大工厂分布在街道两旁,从而形成了旧城以北的新城区。总体上,此时的咸阳城市突破旧城区,向城北拓展,城市空间形态由“点”发展为“面”。
(三)具有近代意义的“1936年咸阳城市规划”
随着铁路开通,火车站建立和各个企业的落成,民国时期的咸阳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区分布都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咸阳县XX于1936年在明清老城区的基础之上对咸阳城进行了具有近代意义的首次规划,并于1936年9月绘出了咸阳市区平面设计图。(见图4)
图41936年9月咸阳市区平面设计图
(来源: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咸阳市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从这一平面设计图可以看出,老城区也就是当时县XX所在地基本保持原状,老城区周围建有西南、中山、东南三个公园。老城区以北至铁路以南为市区中心,兼分布有行政区、文化区、商业区,市中心以西为重工业区,火车站以北为飞机场、轻工业区和堆栈区。老城区以南的渭河沿岸有北、东、南三个码头,对渭河南岸也进行了少部分规划,这次规划的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
由规划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咸阳城市形态由“斗杓”逐渐发展为块状,城市处于“块状积聚式发展期”[5],各个功能分区明确但不甚合理。1936年的这次城市规划尽管存在着种种弊端,但从这一规划中可以表明城市空间形态向北向西的拓展迹象,对渭河码头和南岸的初步规划,为咸阳城市向南拓展做了初步准备。民国时期的这一有近代意义的城市规划也为建国后咸阳城市空间形态的进一步拓展埋下伏笔。

二、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咸阳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一)50到70年代的八部城市规划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咸阳城市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50年代到70年代咸阳城市前后制定了八部发展规划方案。其中,50年代有两次初步规划,60年代集中地进行了三次规划,70年代也进行了三次总体规划。
1956年在陕西城市设计院的主持下咸阳城市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范围“北起塬根,南到渭河南岸,东起石油库,西到茂陵车站,计58.5平方公里”。[6],这次规划将城区以铁路和和平路(今人民路)为分割线,由北到南分别规划为生活区(兼有工业,学校,仓库等)、工业区、居住区。在1958年的规划中,由北到南依次调整为文教区,工业区、旧城区和新住宅区,两年后的这次规划范围没有变,将城市性质定义为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通过50年代的这两次规划,使城市空间形态初步形成带状分布,但城市范围仍旧局限于塬根到渭河之间。
1961年到1965年的三次规划,具体如下:1961年的城市规划,指导方针是“为生产服务,为生活服务。”“在陕西省城市设计院的协助下,对767厂,橡胶厂生活区和茂林地区几个学校和地段进行了2.741平方公里详细规划,还对旧城1.57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了现状调查和改建规划的设想,进一步修改了总体规划。”1964年,由于咸阳城市工业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咸阳城市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咸阳市近期公共福利设施布点初步规划》。“本着填空补缺的原则,把市区(东到咸宋路,南沿渭河,西至防洪渠,北靠土原)12.18平方公里内,各项公共福利设施划分为全市性,小区级及生活单元级公共建筑3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服务网。”随后,在陕西省设计院的帮助下,咸阳市制定了1965年“三五”补缺规划,其基本精神是“对现有设施加强维修,养护,延长使用期解,在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能力的条件下,有计划有步骤的补缺配套,适当新建,非生产性建设一律不搞。‘三五’不再扩大建成区,坚持填空补缺。”同时,也“找出洪水淹没区,绘出洪水淹没区线图”,提出防洪意见。[7]这三部规范主要对居民点,公共福利设施和防洪工程等进行规划。在公共福利设施方面,对旧城区进行调整,对新区适当补缺;在防洪工程方面,同时考虑南北两岸,提出防洪意见,填补缺漏。60年代的这三次规划均属于补缺规划,并没有扩建成区,城市形态也没有发生改变。
时隔八年,咸阳市城建局于1973年又一次对城市发展做出规划。1973年的城市规划范围与1965年等同,“东起任家嘴,西到防洪渠,南北为防洪渠与渭河之间”[8],总规划面积为19.4平方公里。可见,规划范围和面积比起50年代的两次规划要小得多,1973年的这次规划遵守“大分散,小集中”的规划原则,为减少工业区占用有限的耕地,确定了城市发展方向为“上原”,突破了以前的原边限制。可以说1973年的这次规划中对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是咸阳城市空间拓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后又通过1976年和1979年的两次对建成区的规划,基本上形成了分布于铁路两侧的纺织工业区,位于城区西南的电子工业区,城区北边的文化教育区以及分布于乐育路和人民路周围的商业区。
以上八部城市规范方案的具体文本,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咸阳市档案馆、咸阳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咸阳市住房与建设规划局文献室等处都难以查阅,仅借《咸阳市志》载。这八次规划颁布的相对集中,对建国以来到70年代的咸阳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国后到70年代初,咸阳城市南北范围一直限于咸阳塬与渭河之间,逐步形成带状空间格局,由北到南形成了三个主要功能区。到1973年,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城市空间向北拓展,突破咸阳塬的限制。随后在毕原路以北,设立高等学校和其他机构,形成以文化教育科研为主的功能区。这就是今天的咸阳塬上文林路的雏形,这是咸阳城市空间拓展的关键一步。
(二)以人民路为对称轴的带状空间形态初步形成
从1936年咸阳城市规划中,可以明显看出咸阳城市空间向北向西拓展的趋势,最北不上咸阳塬。建国初期50年代延续了这一传统,两部城市规划,也只是对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调整和补缺,城市空间形态基本维持原状。60到70年代,随着城市经济继续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向外拓展,为了满足城市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空间沿铁路向西发展。“东西方向城市用地相对宽裕,南北方向由于地理因素,开发难度大,所以咸阳城市在建国初期沿渭河东西发展。”[9]总的来说,从建国以来到70年代咸阳城市处于“轴线带状发展期”,这一轴线则是人民路。
当然,随着咸阳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建局对城市内部空间布局调整的同时,在城市外部空间拓展方面做出“上塬”的规划,使城市空间形态向北拓展,以人民路为对称轴的带状城市形态被打破,整个城市的对称轴北移。这一时期“咸阳铁路枢纽站的再建,使咸阳在对外交通的拉力下,在国家和地方XX投资下,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进而拉大了城市空间骨架和布局。”[10]。城区面积和空间范围拓展,使咸阳城市与外界联系更加紧密,为此后的进一步拓展奠定基础。
三、改革开放至2010年新世纪初咸阳城市空间演变
(一)80年代咸阳城市空间形态——1984年城市规划
建国后至开放前,咸阳城市先后经历了沿铁路线的向西延伸和突破塬根的向北发展,城市发展较为紧凑。到80年代,咸阳市城市规划建设局又一次提出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即“1984年城市规划”,总规划面积达80平方公里,预计规划形成以电子工业,轻纺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科教事业发达的现代化城市。
这次规划重点对咸阳城市功能分区进行调整和规划,具体调整如下:电子区位于城市西南,规划用地9.15平方公里;沈家区位于老城区西部,规划用地2.4平方公里;毛纺区分布于老城区西北;科研文教区位于城市北部,也即咸阳塬上;道北区分布于铁路与毕原路之间,西兰路以东的狭长地带;仓库区在今渭城区最东边;茂陵区依然分布于原茂陵农机工业区,位于城区西部;中心区则占据着老城区除沈家区以外的大部分。这八大功能区的划定,以及在国家政策和咸阳XX的支持下,各个大型产业(如:今秦都区的咸阳彩虹显像管厂,建立于1988年的咸阳偏转集团公司,华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咸阳落户,使得咸阳城市电子、轻纺为主的工业取得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使咸阳城市发展更加迅速,同时咸阳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与此同时,在城市发展中更加注重旧城保护与城市旅游事业。在旧城保护中,改造了中山街,东明街,南阳街等传统街道,保护和恢复了十个有咸阳特色的项目;在旅游事业方面,以秦都咸阳为中心,开辟了六条旅游路线。
1984年以调整八大功能区为主的城市规划表明,80年代的咸阳城市空间的大致形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城市空间依然沿着改革开放前的拓展轨迹作向西、向北的拓展,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见图5)
图5咸阳市土地利用规划(1987—2000年)
(来源:咸阳市建设志编纂委员会:《咸阳市建设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二)90年代咸阳城市多中心空间的形成——1994年城市规划
咸阳城市80年代的空间拓展方向与改革开放前保持一致,仍旧向西、向北两个方向发展。到90年代初期,城市发展开始注重对城区东部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在东部建立石油化工区,与西部相对应,咸阳城市形成了东,西两个工业中心。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后,基于政策的支持和显著的区位优势,许多大中型企业在咸阳落成。这一时期工业产值在三产业中占明显优势,城市用地面积达28.29平方公里。1994年咸阳市又一次做出总体规划,这次总体规划涉及范围广泛。总体上,城区范围由老城区向四周延伸,城区用地面积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咸阳北岸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东侧修建了能源化工产业园,西侧以咸阳偏转集团和彩虹显像管厂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主,北侧沿文林路打造了以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园区。”[11]城市在向外扩散,明清老城的功能似乎渐渐减弱。同时,1994年的规划中提出跨河发展的构想,跨过渭河向南发展,在咸阳城市发展史上首次指出,对咸阳城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犹如在1973年城市规划中提出的“上原”的决定。随后修筑的咸阳二号桥为咸阳城市跨河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90年代的咸阳,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建设的大潮。“咸阳市北防洪涵洞污水处理在开工改造建设,市国际贸易大厦开工建设,工农兵高厦开工建设,电子商城开工建设,秦都商场开工建设……屈指算来,总有五六十处在开工建设的工地。”[12]咸阳市内各地各处进行着改造与建设,同时城市道路,公园广场也逐渐建成,1999年人民路重修完成,大大方便了城区的交通。
通过1994年的城市规划,咸阳城市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城市发展在空间上早已突破老城。[13]此时的咸阳城市空间拓展既向北上原,又向南跨河。又通过一次次的大建设大改造,使咸阳城市功能更加完善,逐步形成多个中心的空间格局。(见图6)
图6咸阳市土地利用规划(1994—2010年)
(来源:咸阳市建设志编纂委员会:《咸阳市建设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三)新世纪初期咸阳城市空间格局——2006年城市规划
新世纪之初的2002年,咸阳与西安签订一体化协议。新的时代背景下,2006年咸阳城市适时地做出了新的城市规划方案。(见图7)此次规划中将城市性质定为“西安都市圈核心组成部分,以先进创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14]对城市性质的评定是基于新的背景和城市的长远规划而提出的。此次规划明确提出咸阳城市作为西安都市圈的核心组成部分,把咸阳城市的发展纳入到了西咸一体化的体系中。
此次规划,在90年代的咸阳功能分区的基础之上,根据各功能分区的具体现状进一步进行划分。分为渭河北片区、渭河南片区、空港产业园区、泾渭工业园西产业片区、渭河生态产业带。渭河北片区分为五个组团:中心组团、东部石油化工组团、西部电子工业组团、北部文教科研组、茂陵工业组团。渭河北片区用地规模约为54平方公里,在五个片区中用地规模最大。渭河南片区包括沣西综合开发组团、沣西文教科研组团、沣东高新技术产业组团、上林苑商务组团,渭河南片区也兼有商务,文教,体育等职能。渭河生态产业带用地规模5-7平方公里,用地规模虽小,但该分区是秦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咸一体化中文化内涵丰富的生态产业带。”空港产业园区也即西咸一体化中的空港新城,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航空枢纽。泾渭工业园西产业片区也是西咸一体化工程中的一部分,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也兼发展旅游业。[15]除对五个片区进行具体规划外,还对铁路及站场做了发展规划,对公路也进行规划,形成“七横八纵”的网状结构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此外,还根据咸阳城市的区位特征和城市特色,对咸阳城市进行生态规划和历史城区保护,以及城区各个基础设施规划。
图7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来源:咸阳城建网网址:www.xycj.gov.cn(http://www.xycj.gov.cn))
2006年的城市规划,规划范围早已越过渭河。在渭河南岸设立渭河南片区,并将渭河南片区设立为近期重点发展区域,从而对渭河南岸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从2002年到2010年该区域重心整体都向东南移动,凭借西宝高速和地理优势(与西安接壤)取得经济上的发展,使南部片区成为咸阳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16]这表明,咸阳城市向外扩散的方向转向渭河,这次规划全面为咸阳城市发展指明方向。在新的背景和形势下,咸阳城市在政策的支持和发挥自身优势下得到更快的发展。
2002年咸阳与西安签订《西咸一体化协议》,2009年xxxx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这两项协议和规划的颁布,使咸阳城市发展的背景发生巨大变化。加之早在2001年12月,咸阳世纪大道开通。世纪大道作为咸阳的南大门,西安新的西大门,使得咸阳与西安的距离由25千米变为“零”公里。[17]所以说,2006年的咸阳城市规划是在顺应西咸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提出的,此后,两座城市联系紧密,逐渐成为命运共同体。
由于西咸一体化的带动,咸阳城市经济迅猛增长,同时城市空间形态也发生着变化。在1994年的咸阳城市总体规划中,指明城市拓展的方向为跨过渭河向南发展,1995年修建咸阳二号桥,使向南方发展成为可能。后来直到新世纪初,咸阳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才真正转为跨河发展。[18]2006年的城市规划将城区划分为五个主要片区,其中渭河南是一至关重要的部分。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咸一体化的提出,咸阳城市发展中咸阳塬、旧城区和渭河南岸这三部分联系日益紧密。西咸一体化时期“咸阳城市城乡规划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步伐是建国以来发展最快,形式最好的时期。”[19]同时也是渭河南岸发展最快的时期。渭河是西安与咸阳城市一体化的纽带,渭河南岸是两座城市至关重要的交界地。
西咸一体化给咸阳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咸阳城市在国际大都市圈内加速发展。由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使城市中心向各个方向拓展,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以后的咸阳城市,依赖区域政策,北边越过咸阳塬,南边跨过渭河。在向南拓展过程中,依赖XX将开发重心转移到渭河南,使得在新世纪之初咸阳城市向南扩张的速度最快。[20]
四、结语:国家级中心城市——大西安空间下的咸阳城
建国以来咸阳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在明清咸阳旧城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明清咸阳旧城为基点,咸阳城市空间演变先后经历了沿铁路线的向西延伸和突破塬根的向北发展,直到80年代一直延续着这一传统,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90年代,咸阳城市发展开始注重对城区东部地区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向渭河南岸的拓展做了初步构想。进入新世纪,在西部大开发、西咸一体化、“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咸阳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咸阳城市作为西安都市圈的核心组成部分,经济发展飞速,城市空间拓展也进入加速期。城市向南跨河发展,与西安连为一体,西咸一体水到渠成。(见图8)
图8咸阳主城区历史空间发展示意图(1950之前–2010)
(来源:咸阳市建设志编纂委员会:《咸阳市建设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面对建设大西安的时局,咸阳城市发展机遇、挑战同在。总的来说,更多的是西咸一体化给咸阳城市带来的发展机遇。越过渭河,修通世纪大道,实现西安咸阳零距离。由于两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互补,能源在区域内的有效配置,使得国际大都市建设为咸阳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21]2010年提出西咸新区的建设,2011年逐步确定“一区五城”的格局,2012年西咸新区列入西部地区重点建设区。这一系列建设成就说明,在国际大都市建设中,咸阳俨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4月开始,西咸新区正式由西安市代管,国家级中心呼之欲出。咸阳城市发展迎来一个新的时期,国家级中心城市——大西安格局下的咸阳城。
参考文献
[1](民国)重修咸阳县志[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7.448
[2]赵斌正.明清咸阳城[J].咸阳城市科学.2007.(4):46~52.
[3]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咸阳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503~508
[4]王静.民国时期陇海铁路对咸阳城市化的影响[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122~124
[5]石珊珊.区域视角下咸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6]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咸阳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503~508
[7]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咸阳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503~508
[8]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咸阳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503~508
[9]陈斌.跨渭河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调查与研究—咸阳段[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0]石珊珊.区域视角下咸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11]陈斌.跨渭河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调查与研究—咸阳段[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2]沙石.帝都秦城的苦旅—咸阳城市变迁崛起今古纪实[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2
[13]杨李娜.咸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分析及驱动力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14]咸阳城市建设局.咸阳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EB/OL].2006
[15]咸阳城市建设局.咸阳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EB/OL].2006
[16][20]张小勇.咸阳市城市扩张及驱动力分析[J].测绘科学,2013(38):81~83
[17]冯晓刚.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中城市扩张及驱动力研究[J].测绘科学,2001(36):102~104
[18]陈斌.跨渭河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调查与研究—咸阳段[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9]赵斌正.对咸阳城市规划建设的构想和建议[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6):37~39
[21]冯金: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背景下咸阳市产业布局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22]赵斌正:西安都市圈内咸阳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