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摘要】自二战后世界整体的政治经济逐渐趋于平稳,世界各国的合作分工变得紧密。随着世界经济的服务化不断上升, 生产性服务业慢慢地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并以高技术水平和高产业附加值为特性。因此,放眼国际总体形势比较分析,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如今发展的问题并研究对策,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会先阐述国内外背景,再进行我国现状分析以及对发达国家的分析,进而得出问题和对策。对于国际视野,本文选择分析X、日本和德国三个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现状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过程中可以作为借鉴参考的因素,并结合我国紧迫的经济转型情况,提出XX应起重要协调作用。综所上述,分析出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产值水平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国内研发支出总额较低,根据以上问题,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和制度方面提出相关对策意见。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度;发展

1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服务化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生产性服务贸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对于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大机遇。为解决我国现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种问题,本文将以国际比较视野来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属于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的行业,此研究有利于推动我国当前紧迫的经济转型发展。

本文将引用来自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知网研学以及各国年鉴数据等的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和数据作为借鉴。通过阅读文献后,我发现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的学者们,会从不同方面出发。根据唐强荣(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述评,他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水平不高、缺乏竞争力以及传统服务业比例过重于新兴服务业等,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还是落后一段距离。另一方面,发现有学者经研究表明,我国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制度政策的不完善使得矛盾容易浮现,阻碍了发展前进的道路。再而,庞博(2016)认为我国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全管理与协调机制、重视培养专业人才和鼓励企业创新等方面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上所述各种学者的研述,对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多方面的参考。

2. 分析生产性服务业背景以及意义

2.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保持工业生产的连续性服务行业,它与制造业是配套服务的行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发展的新兴行业,连接上、中、下游环节的关键,它以知识密集型和提供专业服务为主的行业,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说是在当今是促进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器。

根据李善、高传胜(2007)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可以分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等。

2.2 国内背景分析

截止2019年3月底,中国XX与29个国际组织和125个国家签署了173份合作文件,。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部发布了《关于XXX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此文件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并与制造业协同走出去拓展市场。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并提出中国的内涵在于主动调整,推动经济及结构转型升级,这也意味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也需要积极应对XXX环境,制定不同对策来改善问题。

2.3 国外背景分析

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大背景,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一些制造业位居前列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的服务业比例已经占到70%,原因是它们的生产性服务业制度良好,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大部分从制造业中脱离出来并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并且是连接上中下游的关键点,且促进工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进步,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无疑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提供了非常不错的机遇。

2.4 分析意义与目的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经济地位越来越突出,它已经成大部分国家衡量自身经济发展的指标。尽管中国在制造业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在服务业尖端方面以技术为主要的先进服务业还不能为高端制造业提供好服务,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制度政策方向也存在偏离。那么国家如何制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利的政策?又有什么制度因素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关切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借鉴几个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与该国制度因素分析研究的实证手段,根据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以及与各个发达国家详细数据对比,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对策建议。

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现状

3.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根据定义分类可以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这五个子行业,图 1为2012年至2017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总增加值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是每年都在走上升的趋势,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直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从表 1的具体数据得出,金融业这6年来增长值最高的行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而增值最少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然而虽然我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每年都在递增,但是增加值差却不稳定,图中显示,2012-2013年的增值差比2013-2014年的增值差少,但在2014-2015年增值差达到了一个顶峰点,随后2015-2016年的增值差却有比较大幅度的滑落,可以看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当今的发展状态是有点不平稳的。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图 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2019

产业/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 23763.2 26042.7 28500.9 30487.8 33058.8 37172.6
金融业 35188.4 41191.0 46665.2 57872.6 61121.7 65395.0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9449.4 11010.2 12250.7 13479.6 14590.7 16198.5
租赁和商务服务 11248.2 13335.0 15276.2 17111.5 19483.3 21887.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 11928.7 13729.7 15939.6 18546.1 21899.1 26400.6
总增加值 91577.9 105308.6 118632.6 137497.6 150153.6 167054.5
与上一年的增值差 13730.7 13324.0 18865.0 12656.0 16900.9

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2019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现状2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统计表(万人)

行业/年份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金融业 566.3 606.8 665.2 688.8 699.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61.4 854.4 849.5 843.9 819.0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36.3 349.9 364.1 395.4 424.3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408.0 410.6 419.6 420.4 411.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49.4 474.0 488.4 522.6 529.5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 31364.0 32839.0 33757.0 34872.0 35938.0
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 8.4% 8.2% 8.3% 8.2% 8.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

上表为近五年来关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数据。在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8.4%,而在2018年,占比却只有8%,通过以上表中数据看出,近五年来,虽然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上升,但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仍旧都在8%以上小幅度浮动,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在第三产业中占比较少,这就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还未完全发挥吸纳就业的作用。若是从具体行业来看,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三个行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是逐年上升的,但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数增值却不明显,对就业贡献度较小。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图 22018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

图 2为2018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比数据。在201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占比最多,占29%,然而这一行业对人员的技术专业性不高,可以说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另一方面,对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这样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占比却是很低,分别只有15%和14%。金融业就业人数占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占18%。

3.3 科学研发(R&D)投入情况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图 3我国R&D投入(亿元)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图 4R&D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百分比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

我国的科研投入对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与科学技术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科研投入也是本文需要研究的一个部分。

根据上面两张图的数据显示,我国2014年-2018年这五年中,我国对于R&D投入资金是逐年递增的,而且增幅也越来越大。而在国家财政支出的占比中,虽然在2014年-2015年有呈下滑趋势,从3.5%降到了3.33%,但在后面的年份中是呈增长状况的,并在2018年达到了一个峰值,此时R&D投入达到了8326.65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77%。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主要科技研发集中在工业上,新浪财经(2019)报道指出: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由2004年的0.56%提高到去年的1.06%,因此用总体数据可能会高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研发,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研发水平少于平均水平。(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研发数据不可得,因此用此分析。)

4 部分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

4.1 X生产性服务业分析

4.1.1 X生产性服务业现状

X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强国,后工业化时期的X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拥有先进的科技创新力去开拓海外市场,当今X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说是十分成熟,各个行业的发展和吸纳的就业人数都趋于完善,这也是我国想追求的目标。

第一,X是世界人才聚集最多的地方,产业集聚度也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劲,因此X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和信息研发可以不断进行技术革命。

第二,X一直以来都注重开拓海外市场,亚洲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开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便让X可以发展服务业出口。

第三,X拥有比较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法律体系,确保了服务工人的服务素质、XX服务流程和契约签订安全等,使各个行业运行更为流畅;第四,X注重产业分工深化,提倡多使用服务外包以减少生产成本。

下表 3是X近两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加情况,可以看出运输和仓储业以及金融与租赁服务业在某几个季度中呈现的是负增长,而信息服务业和科学技术服务业在这两年中每个季度都呈正向增长,且总体增长幅度比前两个产业要高一点。

3X生产性服务业季度增加值(遇上一季度比较)(%)

年份 2018 2019
产业/季度
运输和仓储业 9.3 -0.1 3.4 1.5 -0.6 2.9 -1.0 1.6
金融与租赁服务业 1.3 3.3 1.8 -2.5 7.7 2.4 -1.4 2.1
信息技术服务业 6.5 16.9 5.0 4.8 1.5 4.4 5.6 3.1
科学技术服务业 6.4 5.6 4.9 1.9 8.0 7.4 5.6 1.5

数据来源: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数据整理

4.1.2 影响X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因素

人力资本要素分析凭借优越的科技创新条件,X生产性服务业在此推动下,已经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人力技术密集型的大转变,并且人力资本已经超越成本因素,成为极其重要的发展因素。本文通过分析X其中就业人数增长最快的部分行业的详情,来阐述X生产性服务业的人力资本因素。以下为十年间X就业增幅最快的行业汇总表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图 5X就业增幅最快的行业汇总

注:四分位制的位序基于行业就业统计的年度收入,VH代表工资非常高(511540美元及以上),H代表高工资(32390-51540美元之间),L代表低工资(在21590-32390美元之间),VL代表工资非常低(21550美元以下)。

数据来源:经管之家

从上图我们可以得知这十年来,X就业增幅最大的几乎是服务业,而这其中绝大部分还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而工资水平能达到VH的行业几乎都是金融业、专业化服务业和信息业,大多数是为生产性服务业行列,而且其需要的教育水平比较高。而工资收入为H的行业,例如合规人员、环境工程师、运动教练等,他们和VH从业人员相比,行业所需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和附加值相对会低,所需学位水平也比VH的低。剩下的L和VL行业人员,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技术知识含量更低。显而易见,就业者从事行业与他接受的教育经历有密切关系并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所售教育水平越高,其所从事行业含金量就更高,工资收入也更高,XXX这种对教育培训的重视使得X在人力资本方面更为优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非同凡响的作用。

R&D投入分析R&D的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发展的标志之一,X作为科技大国,在其方面可谓世界领导者。

由图 6看出X这些年来R&D对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变化。其中,金融业和租赁业的研发投入是保持稳定的,但是占比不高,而专业化和商务服务研发的投入在后来是呈逐步上升趋势。对于信息业的R&D投入,虽然相比往前的时间比重有所下降,但其仍然处于R&D总投入的首位。X对R&D的投入成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图 6X生产性服务业R&D投入

数据来源:经管之家

法律制度在世界二战后,X的生产性服务业迎来了发展时期,为了保持其继续顺利地发展,X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例如,X在1974年出台的《外贸法》把国际贸易分成了两类: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接着在1984年继而出台《贸易关税法》,此法律主张以反倾销来保护X工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避免倾销带来的危害。另外,除完善了对生产性服务业保护的法律以外,X还与多个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如以色列、加拿大等,把X要进入别国的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使X生产性服务业贸易在世界流动范围更广。

4.2 日本生产性服务业分析

4.2.1 日本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现状

肖高(2018)为详细调查日本生产性服务业状况,走访了日本几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根据2017年的数据显示出,日本总的服务业增加值就占约GDP的70%(见下表 4),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更是占到了服务业的约60%以上。

4日本服务业比重

年份 日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017 69.12%
2016 69.33%
2015 69.3%
2014 70.49%
2013 71.35%
2012 71.59%

数据来源:经管之家

下表 5为日本近四年来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活动指数,以2014为基准年(2014=100),在表中可以很容易看出这几个行业都是在稳步上升状态,其中金融保险业的指数比较高,其次是信息与通讯业。

5日本生产性服务业活动指数

年份/产业 信息与通讯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租赁业
2015 106.7 113.9 103.4
2016 108.0 113.1 104.2
2017 109.6 113.5 104.8
2018 110.9 117.4 105.5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年鉴(2019)整理

4.2.2 影响日本生产性服务业的制度因素

国家资金投入分析日本XX对各个行业有规划地投入资金使得这些行业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日本对于行业研发、人才培训以及设施健全方面都很重视,而科学技术研发方面便是一个有力的实证,为使科学技术产业研究保持并得到更大的推动,XX每一年都增加此投入,到了2018年更是投入了将近1.6亿日元到该行业,是近四年来最大幅度增长的投入。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图 7日本科研财政投入(单位:10亿日元)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年鉴(2018)、日本统计年鉴(2019)

政策以及法律制度分析在信息服务行业,日本XX不仅通过一些定制保护性政策,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支持信息服务业发展,并强调用XX干预的方式来调控此行业,例如XX会主动向不同企业提供所需的产业信息;成立目标职责明确的监管组织;颁布特定的法律制度,如“信息处理振兴商业协会法律”等。

对于物流运输业,日本则选择减少对铁路港口运输的干预,促进行业内自由竞争发展,而且XX同样给予物流业长期的低利息贷款政策,用于扶持且积极调动物流服务以及配套的信息咨询、维修等综合服务。对于租赁业,日本租赁业本身就有一套经营管理方式,另一方面XX也通过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和储蓄扣税优惠政策来使资金大量流入设备投资,这样利于租赁业的发展。

3、产业部门分工监管制度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图 8日本产业监管部门分布图

一个产业的卓越是离不开严谨的监督管理的,日本除了用XX权力进行监管外,也根据不同的行业设立协会监管,相对于XX需要把关宏观调控方面和制定一些重要或者及时的政策这些表层工作,行业协会的工作更贴近行业内部,表现为促进行业内信息技术等的交流,例如定期举行行业内会议;调解行业内矛盾;优化行业成本。通过两方面的监管,日本生产性服务业可更顺利发展。

4.3 德国生产性服务业分析

4.3.1 德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现状

下表为近年来德国各种类型的企业的分布数据。就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企业来说,其中批发和零售企业占比最多,占到18.42%;第二多企业占比的是专业科学与技术活动,有14.91%。企业占比最多的批发和零售企业最吸纳就业人数,约有15.17%,而第二多的则是行政服务活动行业,吸纳有7.66%的就业人员。批发和零售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贡献较大,营业额占比有29.74%。而我们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仅生产性服务业的子行业的吸纳就业人员比例以及营业额占比已达约一半比例,这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子行业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6德国各种类型的企业的分布数据

企业分类 企业占比 就业占比 营业额占比
合计 100% 100% 100%
制造业 6.97% 23.91% 32.45%
批发和零售 18.42% 15.17% 29.74%
运输和仓储 3.32% 5.66% 4.48%
信息与通信 3.76% 3.37% 3.66%
住宿和食品服务 7.12% 3.32% 1.29%
金融和保险服务 1.97% 3.44% 2.62%
房地产 4.66% 0.91% 1.70%
专业科学与技术活动 14.91% 6.33% 4.91%
行政服务活动 6.14% 7.66% 3.03%
其他 32.73% 30.24% 16.12%

数据来源:

下表为德国生产性服务业部各产业2018年第二季度到2019年第二季度营业额和就业人数百分比变化数据,数据是与上一年同期季度做对比。从数据中不难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给德国所带来的收益都是成增长性的,其中信息通信业和科研技术业收益增长百分比是要比交通运输仓储业的要高,这表明在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贡献是比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要高一些。对于就业来说,信息产业对就业的贡献是最大的,其次是科研技术产业,行政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在2018年第三季度(相对于2017年第三季度)是有所下降的,就业人数占比最少的则是交通运输、仓储业。

7德国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受益指数变化

年份 2018 2019
行业/季度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3.8% 4.3% 3.7% 4.3% 2.3%
信息通讯服务业 6.4% 5.6% 6.1% 3.4% 3.1%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4.6% 4.1% 2.9% 5.4% 4.3%
其他行政服务业 7.9% 5.0% 4.1% 2.2% 2.4%

8德国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指数变化

年份 2018 2019
产业/季度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2.6% 2.8% 2.6% 2.6% 2.0%
信息通讯服务业 4.1% 5.1% 5.6% 5.4% 5.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3.3% 3.1% 3.1% 2.9% 2.6%
其他行政服务业 1.2% -0.2% -1.6% -1.2% -2.6%

注:表7和表8每一项数据都是与上一季度比较所得到的指数变化,数据来源:https://www.destatis.de,

4.3.2 影响德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因素

R&D体制德国在近几年的国内科技研发投入总额是逐步上升的,且占国内GDP总值在2018年已经达到了3.13%,这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已经是属于中上水平了。德国自有一套特别科研体制,它把科研机构主要分成企业、高级院校(非盈利性)以及独立研究机构(盈利性),在这三种科研机构中,在XX对市场竞争

保护的先决,企业科研与独立的科研机构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主动优势来竞争,而德国XX则会根据成果来管理科研经费,这也就意味着这种竞争促进了一些以科技技术服务研发的企业和独立机构更快速地运转,也提供了动力使其向上发展。

9德国R&D投入数据表(百万美元)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总额 106212 110179 114128 117110 125175 129770
占GDP总值百分比 2.84% 2.88% 2.93% 2.94% 3.07% 3.13%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整理

2、服务业对外开拓市场政策

杨瑞姣(2018)在《德国生产性服务业研究》一文中提出,德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达与其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德国在对外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也对自己国重要的行业做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具体有:为了扩大需求、增加就业、指引生产等,德国着力开展服务贸易展会,财政支出有部分都是用于会展业,以会展为商务活动的重要中介。德国展览业是位居世界第一为的,其有效地促进商品和服务快速流通,同时信息与通信行业也可以与其融合,共同发挥作用。

3、优惠税收制度

在金融、咨询类行业方面,德国对其企业征收较低的税,有的甚至为零税率来征收企业税,该类企业也同时拥有出口补贴,另外,德国还完善了国家担保出口贷款制度,使得该类企业在遭遇风险时能得到赔偿。

4、以市场调节为主,以XX指引为辅

上面日本制度分析部分提到,日本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以XX干预为主,但德国却恰好相反,因为历史因素德国成为市场经济典范,德国认为企业可以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使自身分配资源能力发挥到最大,因此多数企业的生产活动都由其自行安排。XX在市场经济中则是起到指引和监督作用,并不会做出过大干预行为,除非是市场失灵需要大力调节的时候。此外,德国还把国家的一些工业发展政策和生产性服务业相结合,以此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5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5.1 生产性服务业部分政策和制度问题

政策问题在上面几个发达国家分析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生产性服务产业的企业都制定有一套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于我国,虽然我们也具备有优惠政策,但相比于以上发达国家而言我们仍然有存在一个漏洞。

举个例子:古建芹(2012)等学者提出,我国存在有营业税重复征税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很不利的。一个企业的销售总额中包括了其为生产最终产品而对中间环节加有投入的全部要素,但营业税是对销售总额的一个征税,而中间投入环节越多就意味着所纳营业税越多,于是部分企业就会削减中间环节或者改为自己公司完成,这样就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离和专门化的形成,其他企业的主要优势也不能充分发挥。由于如今分工化的深化,生产的中间环节变得越来越多,若优惠的税收政策不得以完善,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成本问题。

2、XX干预制度

在上面日本与德国的实例部分提到日本受历史文化原因,提倡某些生产性服务产业XX实行的是主要干预,而德国主要是以XX为辅的角色。在我国其实XX干预行为也颇为争议,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效率是低于制造业的,因此XX会选择对前者加大干预,特别是金融保险业这种以国民经济为主的行业,XX干预力度会比较大,而有候不妥当的干预却会给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阻碍。我国XX会以“做项目”的方式来引导产业发展,但对于科学技术服务业等需要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XX在未能推测实力能否达到的前提下进行高投入,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XX干预的程度以及时机是需要严谨考虑的问题。

5.2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不合理

在上面4.1.2部分我们提到了X人力资本因素,对X就业人员工资水平做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X就业人员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所就职业技术知识

需求度越高,就业人员的工资也越高,反之亦然。

下图9以2018年为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各产业就业人员的工资统计,其中工资总额最高的是金融业,高达8907.3亿元,最低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有4453.3亿元,但是我们观察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工资总额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的要高,这也意味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资总额要高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个人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就业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数多于就业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二是我国对具有知识和高技术人员工资投入过少;原因预测是这两个又或是其中之一。

与X对比起来,这样就侧面反映出我国对于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方面与X对比暂时还是有差距,所以如何调整就业人员工资水平和如何更重视技术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我国还需要对此进行研究。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图 92018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

5.3 生产性服务业国内研发支出总额较低

下图为X、日本、德国以及中国科技研发支出总额占比与OECD平均研发总额占比的数据图,截取年份为2010-2018年。从折线图中看出,这四个国家中,日本对科技研发的支出占比是最高的,其次是德国和X,这三个国家对国内研发支出总额都高于OECD平均水平。

再看到我国在2010年我国国内研发支出总额还处于低水平,但在2010-2013年期间,我国国内的研发支出呈快速增长现象,并在其后一直呈上升趋势,说明这8年来我国在高附加值科技型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从总体看,虽然差距日渐缩小,但是我国的研发支出总额还是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这也表明我国的科学技术服务产业还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图 10四国科研投入变化统计图

注:1、紫色线:日本 2、蓝色线:德国 3、橙色线:X

4、红色线:中国 5、黑色线:OECD平均值

数据来源:

6 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6.1 发达国家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启示

6.1.1 X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的启示

1、健全法律法规。这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法律基础,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就需要法律法规制度弥补。除了上述对X法律制度的介绍外,X为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曾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交通运输的法规,如《铁路和汽车运输的条款》,放宽了陆地、航空等运输的管制,使服务水平和运输费通过市场竞争得到提高。

2、XX的支持力度。XX的鼓励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石。XXX曾出台各项引导政策,为X的R&D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得后来X研发支出GDP占1.18%。XX的支持能有效铲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障。

3、注重发掘优质人力资本。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依托,X有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开发与培训体系,并建立制度来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另外XXX还确立了专门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训以及可观的回报条件,吸引世界大量人才聚集,硅谷就是典型的例子。

6.1.2 日本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的启示

1、健全法律以及规章制度。在上面说到,日本XX在几个生产性服务行业都发挥着领头指导作用,指定的法律法规使得行业整体运行更规范,比如日本颁布的《物流法》和《经济构造的变革和创造规划》,还有制定产业再造计划,这些都是为促进物流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日本推出对应的专业资格认证程序,这一程序确保商务服务人员的业务和服务水平、运作的规范。

2、XX积极充当“领头羊”。上面提到,日本XX强调运用XX干预来调控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动,这样的好处在于国家容易掌握生产性服务业活动自身的信息和实时状况,可以更好更快捷地做出适时的调整,但限制性就是各企业所具的自由不多,自主发挥的能力达不到最大化。

3、自身定制监管制度。日本把产业监管的不同层面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这样使得XX本身监管压力得到了分担,把行业协会分去对产业细节层面的监管更能加大总体产业监管的效率。

4、注重科学技术研发产业的投入。在现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日本作出对符合时代变化脚步的产业的大投入,是它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取得高产值的因素之一,选择对符合时代的产业的投入培养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6.1.3 德国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的启示

1、逐步对外开放并扩大服务业市场。德国利用展览业对外开拓海外市场,使得产品和服务快速流通,这种方法在如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疑是一种发展机遇。XX应该开放更多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项目审批,实现服务要素加快地流动,突破市场营垒。另外,为确保生产性服务业能公平公正地竞争,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也必须实行,保证市场的标准和公开化。

2、XX多利用税收政策扶持产业。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XX的扶持,服务业也不例外,XX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相关企业部门的税收率,提供不同的优惠政策,这相当于给产业支出减少了部分压力。鼓励企业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这样XX既能调控,又能给予产业资金支持。

3、结合国家制度,调整XX角色。德国XX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和日本XX不同,XX充当什么角色由国家历史背景以及制度决定,没有绝对的利弊之说,所以重点不在于XX充当什么角色,而是如何由国家整体出发来选择XX的角色。

6.2 总结并得出对策

结合整篇文章的数据分析和对发达国家的制度对比,总结我国应对的对策:

1、改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重点,改善科研体制。通过与几个发达国家的对比,其实可以观察出我国对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注重和扶持力度还处于较低状态,我国XX应该改变发展的着重点,改善科研体制,要更重视高附加值、高技术知识的产业,因为现在时代的大趋势正是这一方面。由于当今生产性服务业分工更深化以及环节的增多,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技术对保

持多个环节的快速运行支撑力度有限,因此我国应考虑如何发展更多优秀的技术型生产性服务业来帮助中间环节的运转。

2、完善财政分配管理和财税政策。文中所提到的发达国家都有自身一套倾倒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财税政策,税收是一个国家XX扶持其产业的重要手段,优惠的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减少其成本支出而鼓励其更有动力地发展。国家财政方面,XX可以研究一个比较全面的政策,考虑如何能拨出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到知识技术型产业研发创新、提高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待遇以及改良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环境等问题。

3、注重人才的吸引、培养以及保护。人才力乃产业的第一动力,我国应要研究出吸引以及培养人才的计划,吸引人才计划可以从改善环境、提供福利、健全设施等方面下手,而培养人才计划更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以及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并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而保护人才的计划,从表面着手的话是要解决工资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如何使高付出的人员收到相应的回报是要思考的对策。

4、调整XX在服务业中的角色。当服务作为一样产品时,其实它是不可储存的,而且它的好与坏评价是决定于消费者的感受体验,其实这样就使得XX难以把捏服务的优劣,因此不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其他类型服务业它们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是比XX干预要高点的。虽然除了生产性服务业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服务业,但是生产性服务业都是与其息息相关,比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元素是人才,人才可以带来技术,而一个区域的生活质量高才能有吸引人才的条件,而生活质量则与消费性服务业关系紧切,但如果消费性服务业是被XX干预过多而不具备市场灵动性的话,那么顺着这条关系链也会间接影响到生产性服务业,因此我国XX更需要去研究如何把捏干预力度和对象范围。

5、法规制度的健全。第一是我国需要有对生产性服务业有针对性的法规制度,才能让法规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并且产业监管部门监督以及法规制度体系覆盖范围需要广泛,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多数规模较小和分布广泛,企业监管就显得很难去规范,因此制度覆盖面是需要比较大的。第二就是在市场方面应出台相关市场制度,尽量放宽市场管制,这样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要素相互竞争,优胜劣汰,把落后的生产要素淘汰出市场,使更多关注度留在有利的要素,发挥生产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金胜,万文静.现代商贸工业[J].现代商贸工业,2014,(3):52-61.

[2]魏际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十大新趋势[N].中国经济时报,2018-7-20.

[3]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2).

[4]田家林,黄涛珍.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J],中国科技论坛,2010(08).

[5]时鹏科.X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8.

[6]陈利华.国外典型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J].集群生产性服务业,2006(15):15-17.

[7]彭徽,匡贤明.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到何程度——基于2010—2014年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与国别比较[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2019.

[8]肖高.日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政策瞭望,2018,10:47-49.

[9]潘志,李飞.科技促进发展[J]日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经验及启示,2014(02):第10卷.

[10]杨瑞姣.德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2018.

[11]余晓晶.德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经济杂志,2015.10(1).

[12]扈美玲.中美生产性服务业比较研究[D].吉林.吉林财经大学,2015.

[13]李昊.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6

[14]张正博.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EB/OL].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25197be38dd3833072f243bad32910a5,2019-12-8

[15]Employment Contribu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A Case Study of Beijing[J] American scientific research press. 2019.

[16]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Predicting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Firm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J]Neal,Zachary P,Derudder,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2019(02).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2月1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359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2月9日
Next 2023年2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