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族与越南京族舞蹈文化的比较研究

摘要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中,京族在人数上并不具备优势。现阶段,东南亚地区是其最为主要的聚集区域,在我国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防城港市。在我国早期,京族被称为是百越民族,现东兴市江平镇是其主要聚集区。在越南,京族是其最为主要的民族,其

摘要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中,京族在人数上并不具备优势。现阶段,东南亚地区是其最为主要的聚集区域,在我国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防城港市。在我国早期,京族被称为是百越民族,现东兴市江平镇是其主要聚集区。在越南,京族是其最为主要的民族,其人数占到了越南总人数的90%,也因此,京族有了越族的别称。在越南,京族主要集中于北边的同文高院,最为典型的有海滨金瓯角平原,但山区和海岛上也有其踪迹。中国京族越南京族从古至今都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国的京族在广西地区汲取了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精华,其传统舞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不断进行着变化。在我国与越南之间文化交流背景之下,这一民族舞蹈被赋予了较深的文娱色彩。越南是广西京族音乐曲目的主要来源地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精华,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这些音乐元素使得广西京族舞蹈与越南京族舞蹈既有着相似之处,又有着不同之处。
      关键词:中国;越南;广西;京族;舞蹈文化
      在我国的诸多少数民族之中,京族的人数都属于较少行列。我国将京族成为百越民族,追溯到秦汉时期,百越民族的骆越为越南的祖先。等到十五世纪,京族人民开始从越南向我国迁移,最终在防城港市定居,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万尾、巫山、山心三座小岛是其最主要的居住地。捕鱼是其最主要是生活方式,耕地仅为辅助。越南的京族被称为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约占越南人口的90%,人种经过调查属于南方的蒙古人种。经过一系列的考证,越南民族的祖先出现在越南一带的时间起码是距离今天五千至一万年,中华民族向越南迁徙的历史完全可以追溯至我国秦汉时间,从19时间中叶以来出现了新一轮的移民,这次移民甚至到达高潮,越南的京族也就可以称为越族,是来源于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和越南京族同根同本,在舞蹈艺术文化上也是大同小异,本文意义在探究中越舞蹈文化的异同,了解京族在舞蹈文化、教育的异同。

一、 京族舞蹈文化追溯

      京族在少数民族之中也属于人数较少的民族,其从越南迁入我国的时间集中在十五世纪左右。这些迁入我国的京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防城港县,在其巫头、山心、万尾三座小岛之上,京族人民过着打渔为生、耕作为辅的朴素生活。

(一) 简述京族民俗文化

      歌唱是京族人十分喜爱的节目,“哈”在京族语言之中同时具备着“歌”和“吃”这两个不同的含义。因此,在京族有“哈节”这一传统节日,在这一节日之中会进行祭祀祖先、歌舞娱乐和餐饮活动。在我国的诸多少数民族之中,只有京族是生活在海上。京族人民在祭祀的过程中对自身与海洋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进行了表达,并将这一意愿贯彻到了其民族舞蹈之中。京族舞蹈在最初时候十分质朴,只是为了寄托自身的美好愿望。“哈节”一般会持续三到五天,在其中会进行漫长的祭祀活动。在第一天举行的“迎神”是最为隆重的环节,此时有大量的歌舞。在开始祭祀之后,族内声望较高的人会担任主祭者的身份,在主祭者的带领之下,族人们会在较为宽阔的地方对来自海上、天宫的诸位神灵和祖先进行迎接。此后,四位“桃姑”会开始向诸神敬酒献礼。桃姑由京族女孩扮演,她们身穿鲜艳色的丝质长衫、黑色长裤,头上扎着紫罗兰色的发带。桃姑的挑选需要经过十分严格过程,在整个环节之中她们会随着鼓声进行持续的起舞。在劝慰神灵饮酒的过程中,神灵们会表演“进酒舞”。这一舞蹈可以明显的显示出舞蹈演员的青春活力,她们会反复屈膝微颤并用三角步往返进退于神案之前,这也是京族舞蹈之中最为经典的动作。与此同时,桃姑们会用手指轮转从而拉开“转手翻花”。通过双手在胸前表演出的灵活动作,可以很好的表演出其对神灵的爱戴和崇敬。
      在京族哈节的祭祀活动之后还有个娱神环节,在娱神环节的过程中,表演内容可以说是很生动形象的记录了京族人民生活的喜闻乐见、京族历史故事的传唱,此外还有可以对生活进行反映的古诗词演唱。“采茶摸螺舞”也是这一环节之中典型的舞蹈,这一舞蹈的前身为情歌“采茶舞”,此舞蹈的表演者仍被称为“桃姑”。桃姑在整个舞蹈的过程中会对采茶和摸螺蛳的动作进行反复模仿,观众在优美的音乐声之下欣赏着桃姑们优美的舞蹈,可以获得视听盛宴。在对其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人们仿佛置身于茶林之中,忽而又仿佛置身于海边,采茶摸螺蛳的喜悦溢于言表。这一舞蹈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进一步感受到京族人们的淳朴气息。在京族,未婚的男女青年会制作木屐。如果青年男女所制作的木屐完全一样,二者就是天作之合。一些情投意合的京族青年为了获得“天意撮合”的名分,往往会事先约定木屐的样式和花纹。在这一习俗之下,京族出现了“对花屐”这一舞蹈。京族的传统舞蹈是对其生活情趣的反应,通过其传统舞蹈,“娱乐神灵”的目的得以实现,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愉悦。

(二) 典型京族舞蹈

      在早期,京族人只擅长唱歌,舞蹈并非其长项。在哈节的时候,几位哈妹会献舞来娱神。这些娱神舞蹈从越南传入我国之后经过了京族的进一步加工,最终形成了京族的祭祀性舞蹈。这些舞蹈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系列的变化。

一、 祭神表演舞蹈“进酒舞”

      哈节每天上午的祭祀仪式中都会进行表演“进酒舞”。舞蹈以小鼓、勾锣、大鼓、大锣伴奏,哈妹随着各种锣鼓的伴奏,在主祭员上前进酒时穿着传统服饰迎着节奏跳的舞蹈。最初的“进酒舞”是类似于宫廷宴会,并且充满娱乐性的舞蹈,它已经不仅是个祭祀舞蹈了。几十年来,“进酒舞”渐渐由原先年轻的四人舞,演变成由中年人表演的六人舞,舞蹈当中已经去除了以往穿高跟鞋表演的形式,改成了双足在红毯上赤脚而舞,舞者在着装选择方面也更为靓丽鲜艳。在祭祀人员献酒结束之后,舞蹈会迅速画上尾声。“进酒舞”仅在部分细节处进行了改变,整体轮廓仍然保持其原样。其实任何一点改变都会对整只舞蹈的象征意义产生变化,现在的它迈着相似的步伐,但是依然遵循着曾经的轨道。

二、 娱神表演舞蹈“进香舞”和“献花舞”

      “献花舞”是新出现的舞蹈形式。“献花舞”很可能是后来跟越南哈妹学习后编排加入哈节的节目,因为在此之前的几十年前并没有“献花舞”,也有哈妹表示,“献花舞”也是京族老艺人教的。
除了白天的祭祀活动之外,哈节会在下午和晚上举行唱哈活动来娱神。在哈妹娱神的过程中,“进香舞”和“献花舞”是最初的表演节目。在表演过程中,哈妹会先进入到哈亭之中,在此会进行上香和献舞来表示自己对神灵的敬重。在完成准备工作之后,哈妹会先进行舞蹈,之后再唱歌。这些舞蹈使得进香和献花充满了美感。
      “进香舞”的结构和调度都较为简单。在“进香舞”表演的过程中会有“祝香歌”进行伴奏。其演出过程中歌舞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哈妹们一边唱着“祝香歌”一边进行舞蹈表演,在逆时针转大圈的时候,她们会在手上持香“轮指持香”。在完成之一步骤之后则以唱为主,哈妹们会站成横排来唱祝香歌,此时会有长辈们进行伴唱。进香舞由两段组成,第一段则为上述动作。第二段则是由哈妹们左手持三炷香,右手“论治绕香”并唱祝香歌。此时需要注意的是,之前是内向绕腕,现在变为了外向绕腕。之后哈妹们会变为横排继续唱歌,进进退退并举香鞠躬。

三、 送神时候表演舞蹈“花棍舞”

       在送神仪式的最后环节会表演“耍花棍”。一般来说,哈节的倒数第二天为送神仪式表演时间。耍花棍往往伴随着急促的鼓声,在其伴奏下,哈妹开始进行表演。表演一般在祭祀人员送神之后进行,其表演方向有三个:面向神态、左昭、右穆。之前这一舞蹈表演场地为村口大树,现在转变为了哈亭。在场地发生转变之后,这一舞蹈的动作也出现了一定的丰富。这一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往往神情肃穆,该舞蹈的功能性较强。而从最后的抛花棍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祭祀仪式的态度已经开始有所改变。

四、 娱人表演舞​蹈“天灯舞”

       在哈节持续期间,哈妹会持续在哈亭之中进行唱哈。在哈节的最后一天往往会进行贺新,此时哈妹除了唱哈之外还会进行“天灯舞”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哈妹的左右手和头顶都放有装着蜡烛的瓷碗,“天灯”是这一舞蹈的主要特色。早前,“天灯”指得是放有点燃蜡烛的瓷碗,这一舞蹈对技巧的要求极高,在不但的发展过程中,其表现形式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目前主要是由两只反扣的塑料碗来代替传统的瓷碗,从而便于“天灯”的固定,使得舞蹈更易进行。通过“天灯”,京族人民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指引,感受到一定的温暖,这一舞蹈也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好兆头。在京族人民心中,天灯舞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天灯舞”这一舞蹈可以以两个阶段的模式来进行,从这一点上来看,同“进香舞”有相似之处。具体来说,第一阶段的形式为唱歌与跳舞同时进行,舞者的动作由双手画圆向双手在身体右侧摆动逐步过渡,给人以一种海浪的感觉。第二阶段则侧重于展现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吸收借鉴了其他舞种在舞蹈表演上的特定,从而形成了“天灯舞”,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一舞蹈在形式上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动作幅度的大小以及舞蹈速度的快慢方面,动作幅度的加大以及舞蹈速度的减慢使得舞蹈的整体动作与舞蹈结构产生了错位,如果不对舞蹈结构加以调整,那这一舞蹈的优美之处则无法得到很好的展现。
      京族哈节这一舞蹈形式已经存续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变化中,表演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改变,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京族哈节这一舞蹈形式是在变化以及创新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舞蹈,是对原有艺术的再加工。以“献花舞”为例,这一舞蹈的出现是由京族人吸收借鉴的越南人的歌唱方式,再结合本族舞蹈的所编,尽管其在表演形式上同越南“献花舞”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是京族人的一种吸收与创新。

二、 中越京族舞蹈动作的异同

      区别于越南京族舞蹈来说,中国京族舞蹈更倾向与借助自身去表达情感,其中最为突出和代表的就是“躬身碎步”,“三字步”,通过手部的样式变化以及肢体的动作来完成舞蹈,而随着历史上的人文变革,舞蹈的传承大相径庭,至今为止,双方的舞蹈虽然大体相似,然而从细节观察来说,还是略有不同,其中的历史原因占据不小,也与当地的人文习俗有关,譬如越南京族舞蹈中的特有伴奏乐器“独弦琴”,距今为止该琴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了,而对于中国京族舞蹈来说,器乐对舞蹈动作的影响并不如越南京族舞蹈那样重要,对于京族舞蹈的影响有大有小。

一、 中国京族舞蹈动作

      中国京族舞蹈的最为代表性的莫过于是哈节中的祭祀舞蹈,动作名称也叫做“耍花棍”,除了只是含有祭祀的意义之外,它在舞蹈中起到一个烘托舞蹈的情绪的作用,主要想表达在哈节祭祀中在“送神”开路,通过舞蹈动作来和所信仰的神灵沟通,借助他们圣洁的力量来将一些能给人带来厄运的鬼怪驱逐,迎好送坏,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生活变得更好,言简意赅就是对整个地区进行一个祈求好运的仪式,而整个舞蹈特点就是节奏感强烈,通过鼓声独有的厚重感,使得整个舞蹈都是非常严肃,隆隆作响 的鼓声也为这样的舞蹈蒙上了神秘色彩,随着鼓声的响动有两名左右的该族女性在哈亭以外的地方,进行舞蹈仪式,手中拿着两根装饰独有的民族图腾的棍子,然后双手将棍舞动起来,舞动变化多,样式不一,随着花棍精彩绝伦的舞动与厚重鼓声相得益彰除去花棍的舞蹈之外,脚上的动作也是随着上身的动作而变化,不同的是脚上的步伐是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统称为“圆场三角步伐”。
      除去上述的祭祀舞蹈以外,京族传统舞蹈的民间舞意义上来说是供大家娱乐所用,还有部分的民间宗教舞蹈的性质是祈神娱民,两者相结合,其中传统舞蹈动作最为突出的就是 “跳竹杠”、“跳天灯”、“斗笠舞”,第一种方式是除去舞蹈以外,也有互动娱乐体育色色彩,具体就是将数条竹杠横立在两根相对排放的长木杠上,随着舞蹈音乐进行有规律的开合,竹杠的开合是由男性控制,随着鼓点进行,鼓点节奏越快,开合速度就越快,族中的女子在其中变换双脚,躲避竹杠,随着时间长短,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在跳完竹杠以后又重复来一遍,直到双方兴尽。
      此外,还有现代题材的舞蹈。“摇船舞”由爷爷和孙女二人对舞,爷爷这个角色在后来一般由青年男性装扮成双方随着舞蹈的变化进行对答歌唱,前者劝服后者不要跟着出海,孙女用歌声说服爷爷,最后获准女子之身出海,表达了京族女子要求出海捕捞的强烈愿望,洋溢着浓郁的渔民生活气息。“纸马舞”由年轻的男女二人表演,一人骑马打鬼,一人挑马草;年轻的妻子送精壮丈夫上战场希望丈夫在疆场上奋勇杀敌,丈夫在临行前不断对妻子嘱托,照顾好家人万般保重,充分体现了京族人民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酒舞”、“天灯舞”等,表达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京族女性较为温婉,在族内节日之中,各类舞蹈祭祀主要是由女性来完成该仪式,舞蹈特色就是婀娜多姿,温和柔软,将该族女性的柔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份柔美与北方女性的舞蹈动作形成强烈的对比,北方女性舞蹈豪迈大气,这份柔美最为代表性的就是南宁创艺职校所创编的京族舞蹈《北部湾情歌》,其中的踢沙舞,上肢轮指都是这份柔美的代表,由小见大,在世界主流的舞蹈风格主张中,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到的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舞蹈审美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主要归结于在原有的农耕社会之中,主要是男性在外进行务农,女性负责家内,所以在舞蹈变换之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男性舞蹈审美主要是表现刚性之美,,所以京族舞蹈中的男性都是在洋溢着浓浓的豪迈,这里的原型就是男性在进行劳作,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根据这样的原型,对京族舞蹈进行特有步伐的研究,率先将阳刚,豪迈融入舞蹈其中,随着演变和发展必将成为舞蹈精髓。 
      中国京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也是有不相同。上文提到京族舞蹈的产生也是京族人民在出海劳作丰收之时唱起自编的歌,在歌曲中自由舞蹈形成了动作,这就是以民歌为主的舞蹈。除了以民歌为主的表演形式,上文还说京族舞蹈中也有一部分是祭祀性的舞蹈表演,处于对“人海和谐”的心理,人们建造了“哈亭”用于祭祀神灵祖先,所以产生了极其鲜明的祭祀性舞蹈。除了这两种舞蹈表演形式,还有海洋韵律的表演形式,京族海洋性风格的舞蹈在舞蹈中使用的道具也都是由京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来,说明了不止在动作时有所体现,还有适宜海边穿的丝质民族服饰也是鲜明的海洋性特征,光是服饰道具在京族舞蹈中,就极具有海洋韵律的表演风格。

二、 越南京族舞蹈动作 

      越南京族传统舞蹈有竹竿舞、竹笠舞、灯舞、灯舞、斗笠舞等。
      越南京族常用的道具就是“斗笠”,斗笠,也可以称其为竹笠,竹笠在当地作用与我国的蓑衣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作为越南当地特色服饰,而尤其是越南顺华的女孩,越会将越南特有服饰——奥黛搭配于一身,斗笠与奥黛的特色搭配是越南少女、妇人的完美装备,在越南传统舞蹈中,斗笠使用频率最高,也最具有特色的传统道具。在越南的祭祀活动中,也会用斗笠做道具的祭祀舞蹈,越南姑娘们穿着修身的传统服饰,双手拿着斗笠的帽檐,双脚赤足,用欢快而平稳的小碎步背对着出场,走成一横排到场中间之后缓缓回过头来,脚下的步伐柔和且圆润,越南姑娘们将斗笠带到头上并且用妖娆的身姿从斗笠下钻出来,让人眼前一亮。越南姑娘们在表演时灵活的运用着斗笠,将斗笠在越南京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突显出现。
      区别于我国的京族舞蹈来看,越南的京族舞蹈中所代表的含义更加庄重,期望通过舞蹈与信仰神灵达成沟通,娱乐性不高,整体舞蹈动作除了中国京族舞蹈柔美以外,舞动更加虔诚含蓄,较为相同的是在越南京族舞蹈之中也是含有花棍舞的,不过区别较大的是它主要用来对当政者的表扬,对其政绩的赞同,整个舞蹈的表演过程并不是在场外,而是被局限于亭子之中,而这个亭子的含义是当时帝王在查巡的时候用来停歇的过程,而随着年代的发展,人民逐步将对帝王的敬畏转移到所信仰的神灵之中,表演过程极为隆重,主要形式有数名女性身着攒金的服装,头戴凤尾帽,手持花棍,随着音乐节奏有序的走在香案旁,随着节奏变化,身姿半转,不会将后背留给香案,用来表达对其敬重。
      越南京族女性的都在两性地位在有着独特的内敛。虽然在越南京族生活之中,同样是男性地位比较突出在当时农耕社会来说,男性意味着劳动力,处于主要地位,这也和父系社会有关,但是越南京族女性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默默无闻的奉献付出,与当地男性威武阳刚相伴随的是女性的柔美温和。

 中国京族与越南京族舞蹈文化的比较研究
越南京族舞蹈服饰

三、 中越京族舞蹈服装的异同

(一) 中国京族的舞蹈服饰

    京族的民族服饰特点朴素美观,独具风格。京族大多是居住在海边的渔业民族,所以服饰显示出渔猎经济特征,充满了渔家气息。京族服饰特点鲜明,简便轻易,在哈节上进行表演的服饰,也是在朴素的京族传统服饰上进行加工点缀。 
    京族的男性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所着的劳动服装是中间腰束彩带,数量不一,用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袒胸无领无扣的衣衫也表现当地男性的健壮女性的下身着装与男性的下身着装相差无几,都是过脚踝,整个裤型又宽又大;然而女性的上装和男性是完全相反的,女性的上装紧身凸显京族女生的身材曲线,也是没有领子胸开襟,但是会有三颗纽扣,上衣的袖口袖长又窄,衫脚仅至腰间的短上衣,女性的上装不会束腰带。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对他们自己的衣服颜色要求也不一样,对表演服饰要求更是有所不同,表演祭祀舞蹈的哈妹一般喜欢白、青或草绿色的浅色系上衣,配上黑色或褐色的深色系裤子;而老一辈的哈妹在表演时多喜欢用黑衣黑裤或者棕色衣服
    若在盛大节日里,要表演的女性会慎重对待自己的舞蹈服饰,哈妹们会穿一件颜色大多是黑、白和薯茛染成的红褐色的上装,类似旗袍但下摆较宽、矮领窄袖的长衫,长衫到脚踝。最富有特色性的是,舞蹈服饰上身的袒胸处都缝有一块绣有美丽图案而且实用又美观的菱形遮胸布,俗称“胸掩”。
      京族人过去平时都不穿鞋袜,哪怕在寒冬腊月也总是打赤脚的,可能也是由于“做海”,京族人们早就习惯了水上生活,他们晚上洗澡洗脚时才穿木屐,连老年人也光着脚板踏一双用棕树皮编制而成的俗称“棕屐”的拖鞋而已。所以在很多京族舞蹈当中,起初哈妹们在表演的时候,是不穿鞋进行赤脚表演。京族女孩对发饰很讲究,特别是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对鬓发的要求较高,充满了当地民族特色,前额平分,双发等量有序的贴在额头,两鬓的碎发留下来,并不会完全束起,剩余的头发全部缠绕在一起,同简单的黑线捆绑,左右有序的盘结,俗称为 “砧板髻”这也是越南女性的日常盘发样式,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受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影响,逐步将头发利落的盘在后脑勺,用花装饰,显得整个人精神干练,而在上个世纪,当地的传统服饰也发生了变化,服饰逐步演变为汉族,而传统的服饰仅仅在当地老年人或者特有的民族节日之中才可以看到,当地女性也开始逐渐追求潮流,发型样式多变,而其中只有一种元素不变,就是绣有独特图案或花草的菱形“胸掩”,女性仍旧喜欢,但是作用也不再是如同过去那样,更多的是装饰品。

 中国京族与越南京族舞蹈文化的比较研究
京族“天灯舞”舞蹈服饰

 

(二) 越南京族的舞蹈服饰

      奥黛(Ao Dai),发与中国的旗袍相类似,而中国京族人将其称为长衫,或是越南旗袍,奥黛是越南特有的服装,是将其归于国服,越南当地也认为该服是和旗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源自旗袍,结合了越南民族特色。而不仅是作为日常服装,也是用来当作传统歌舞服装。
      奥黛这一词汇是音译过来,在越南当地发声是/ow zai/. "ao"源于汉语"袄"字有趣的是,越南当地南北发音不同,南方发音发声是/ow yai/ ,在现代越语里"ao"则指遮盖到颈部以下的服饰,而dai的意思是"长"。在资料中说明,奥黛的上衣是一件长衫,类似中国旗袍,主要的裁剪物是丝绸之类的物品,剪裁合身,两侧开高叉至腰部突显女性的曲线美,在舞蹈时两片裙摆随着动作摆动,下半身配上一条喇叭筒的长裤,在舞台做蹲、站、跑、跪等动作都很方便。越南过去舞蹈用的奥黛裙摆长到脚踝,为了方便女舞者在舞台上进行歌舞表演,服饰整体上做了不少的改变,主要改变趋势是逐步变短,领口曾经高达五公分以上,但是在后来的变化中,低胸领口逐渐出现,成为新服饰,而奥黛也是各有其色,白色代表着少女的纯洁,粉色是未婚待嫁女子,用来表现含苞待放的柔美,而深色则是已婚女性,代表的是庄重成熟,除此之外,各地喜好颜色不同,奥黛颜色也会不同,北方喜欢黄色,南方喜欢白色,中间地区则更多的是紫色,而随着潮流的发展,奥黛的材质也是多变,有各类皮革布料刺绣,甚至再后来,当地为了展示女性的婀娜多姿还有了高跟鞋。
      今天,舞者通常使用柔软的织物,如丝绸和其他柔软的织物。这件外套是一件长衫,突出了精致的女性曲线。这两条裙子在舞动中飘动,下半身装上喇叭裤,两面高高到腰部。在舞蹈中,舞台上的灯光更展现舞者的轻盈,柔美。

四、 中越舞蹈教育的异同

     中国京族长途跋涉迁徙到越南,成为越南京族,受当地特有的文化因素影响,随着时代更迭变化,原有的越南京族舞进行各类变化,其中由于各类因素存在,使得中越舞蹈教育有了不小的差别,由于中越两国所选择的教育方式不同,但是在主体上还是相似的。

(一) 中国京族舞蹈的教育

      为传承京族风俗习惯和舞蹈艺术的教育渠道,学校在广西防城港的少数学校开设了传统舞蹈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艺术与民族舞蹈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民族艺术能力和民族文化思想。培养学生,然后重视地方民族文化,进而达到周围的人或整个社会,唤醒人们传承意识的目的,使社会的人增强民族舞蹈的内在力量。这样,哈萨克斯坦节可以继承得更广泛,也可以更有效。由此可见,是民俗节日和民间祭祀舞蹈文化传承的重点。是很多舞蹈教育者是无从下手的,其实在京族舞蹈的传承学习中,主要的还是切身进入京族人民的生活,了解京族人民的生活。
      京族毕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少数类之一,主要的教育方式还是家庭传承,民歌伴唱等方式。京族居住的地方,主要在防城港市的巫头、山心、万尾三个小岛,京族舞蹈通常以歌伴舞的形式存在,京族的民歌主要是在渔民出海捕鱼的时候编唱的歌,歌曲在渔民捕鱼劳动时或在捕鱼收货返港时会由打渔归来的渔夫唱起,其舞蹈动作也是表现了渔民在海上劳动收获情景,也是把切身感受加入了舞蹈当中。在特有的海域环境里形成了京族富有特色的民歌为主的舞蹈形式,在这些极具有特色的歌舞中,将京族的人文风情和人们喜好表达的淋漓尽致,在过去出海捕鱼的都是男人,歌曲一般也是“拉网歌”、”收网歌”、“摇船歌”之类的男人编创的歌,在唱起歌是,男人们也是一边唱一边跳相应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简单朴实,不会特别复杂,对歌曲也是十分应景,而京族的女人则从事一些近海的劳动,也会编造出一些比如说洗贝、摸螺、锤螺等模拟劳动的民歌,配上相应的模拟劳动的动作,洗贝、摸螺、锤螺、玩螺等动作,也是十分的淳朴的舞蹈,男人们也是讲打渔归来满载而归的喜悦唱在歌里表现在舞蹈里。这些边唱边跳的形式对京族传统舞蹈的传承起到很大作用,青少年会在这些捕鱼活动和祭祀活动着对京族舞蹈耳濡目染,从而学会并传承下来,属于一种非正规教育式的传承教育。
      京族作为我国唯一一个海上的民族,它的舞蹈就带有明显的海洋特性,有京族的海洋特征的舞蹈表现出了人们对海洋文化和族人出海打渔归来的喜悦,在日常生活中边唱边舞,这样的表达方式对自己本族人民辛勤劳动进行感恩的情景,代表着京族传统生活方式、传统的海上民族生活方式,学生能从舞蹈中感受到京族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传统,大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京族舞蹈进入课堂进行教授还是通过专业舞蹈老师的重新编排加工在对学生进行传授。在系统的学习京族民族民间舞时,需要学生通过理解这个民族生活的环境并亲自体验来获得切身感受,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教学采风活动,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熟悉少数民族的习俗或者生活习惯,和少数民族人民学习原汁原味的京族舞蹈。京族舞蹈走进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学生需要更进一步接触京族,接触京族的风俗习惯,接触京族的风土人情,少数民族舞蹈一般都保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学生若是想要积累舞蹈学习经验,进行采风活动必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采风活动过程中会发现,舞蹈源于生活。
      广西各级XX、民间艺术保护单位、各个高校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可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尽最大努力履行职责,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舞蹈传承中,在创作剧目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各单位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京族舞蹈创作也在广西等各类舞蹈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第四届广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舞蹈节“哈萨克斯坦节”是由北京哈萨克斯坦音乐节编剧而成的。由防城港市文化局在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中创建的京族舞蹈《京岛灯韵》是在北京传统舞蹈“灯笼舞”的基础上创立的。钦州学院第四届广西艺术展上创作的京剧舞蹈《海颂》,对京族传统运动如“踢沙步”进行了一系列基本的动作和节奏编排。

(二)越南京族舞蹈的教育

中国京族与越南京族舞蹈文化的比较研究

      1956年在河内有了越南首座音乐学院,用来培养当地的艺术人才,随着发展,名称逐步改为河内音乐学校。随着越南的快速发展,越南本土的京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也变得自由化,之后于2004年改名为越南国家音乐学校,这所学校是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最大中心之一,在当地排行中位于第一,在对于京族舞蹈教学中,我国与越南的方式不同,越南主要是较为系统化,专业舞蹈教学是越南京族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有专门的京族舞蹈老师对京族舞蹈进行研究在教授通过大量的专业舞蹈人才,将这一舞蹈艺术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之中,舞蹈教学中掌握民族舞蹈的形态和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十分重要,何况京族在越南是个大民族,越南京族人民也是庞大的海洋民族,在搏击大海的生活中,逐渐也形成了祭祀海神、祈祷平安、感恩劳动收获的舞蹈,越南的京族文化内涵支撑了整个舞蹈精神,越南京族人民所处的环境恰好就是这么应景,所以在越南舞蹈学院的舞蹈教学上学生可以理解舞蹈背后所代表的民族感情。
      越南京族舞蹈的教育和我国的舞蹈教育相对来说,差别在于,越南将京族舞蹈放到专业的院校进行学习,在笼统化的学习之下,对越南京族舞蹈进行道具、音乐、服饰等元素的分析学习并且利用。在越南国家音乐学校,京族传统舞蹈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京族教材也是相对丰富,这必将推动京族舞蹈创新的新一轮发展。

结语

      京族舞蹈世世代代相传,在56个民族当中不可磨灭也不可否认,京族在56个民族大家庭中属于小民族,但是京族舞蹈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走向成熟,代表了京族这个海洋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信仰随着发展,京族舞蹈的传学还是略有差异,作为越南来说,成熟体制化的教学,培养出不少相关方面的优秀人才,于中国来说,京族民族舞蹈艺术在当今社会也是面临着传承和发展这个大问题中国的京族舞蹈与越南的京族舞蹈本质传承上有不少相似的存在,随着发展,中国京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将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融入其中,而当地人的居住环境来看,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大多特点都是靠近河流大海,地势平缓。也是亚热带地区,中越两国山连山水连水,不仅仅是国与国直接有着很深的渊源,两国的京族舞蹈之间不仅有着渊源的联系,又各自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色彩。随着中越两国不同的发展,在时间、环境、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两国的京族舞蹈都在各种因素影响之下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演变,大体会有不少相同之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中含有本民族特色的地方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韦慧梅.论京族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文艺研究.2011,(6)
   [2]方钰婷.广西京族哈节及传统祭祀歌舞的现状研究[J].华章.2012,(36)
   [3]宋佳琪.京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与风格[J].艺术品评.2014
   [4]杨东燕.京族舞蹈的海洋特性与社会意义[J].舞蹈探索,2009(05)
   [5]陈俊玉.浅谈广西与越南京族的舞蹈艺术[J].将于教学论坛.2014(11)
   [6]陆丽静.民族特色化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中体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大舞台[J].2013(11)
   [7]陈丽琴.京族民间文艺与自然生态[J].钦州学院学报[J].2012(01)
   [8]阮苏兰.越南京族庙会民间演唱活动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67)
   [9]马辰媛.京族哈节舞蹈的变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J].201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7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8年12月6日
Next 2018年12月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