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文学作品《南园纪事》的创作背景及特点

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仡佬族,仡佬族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淮人、僚人和讫老族。而且在仡佬族内部,对本民族有许多称谓,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才统一称为“仡佬族”,它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

  小说是仡佬族最主要的文学创作形式,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文学底蕴和创作实力,仡佬族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体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景观方面,还是在语言艺术的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点。但是从整体上看,仡佬族的文学创作形式单一,审美力度还稍有欠缺,他们还应该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前进,在充分挖掘本民族的文化潜力,反映本民族生活状况的基础上,更应该向其他民族甚至是国外的民族学习先进的创作思想和方式,兼容并蓄地吸收各民族的创作技巧和文学特色,创作出更为丰富,更有特色的本民族文学作品。

  一、《南园纪事》的创作背景

  1、民间文学的口头传承

  仡佬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他们最早生活在我国南部的云贵高原,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仡佬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古老的濮人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文字记载的很少,它一般通过民间流传和实物遗留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发展。在仡佬族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口头传承是这个民族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方式,成为仡佬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仡佬族民族文化的核心。仡佬族的民族性格、民族智慧以及民族文化内涵也在这种传承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升华。口头传承保存和发扬了珍贵的仡佬族民族文学和民间艺术。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作出了精美的民间文学,并通过口头传播的形式继承和发展,他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反映本民族历史的重要历史材料。它是一个民族的勤劳、智慧和民族特色的真实写照,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仡佬族的民间文学体现了仡佬族人民不畏强敌,勇于斗争,追求和平、热爱生活的民族性格,也体现了仡佬族人民勤劳、善良、宽容、淳朴的性格特征。因为仡佬族一直生活在封闭大山之中,多少年来面对这自然的风云变幻,他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得更为真实,形成了仡佬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而这些也决定了仡佬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学的形成。

  2、各民族的杂居和共处

  清朝时期,贵州地务川县的地方民间组织编写了这部《南园纪事》。当时仡佬族内部各民族杂居共处,融合越来越深入,各民族间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相互影响。这也会影响我们对仡佬族民间文化的判断。在仡佬族融合的过程中,语言渐渐显示出其非民族化的特征,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使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在体现民族特征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弱。虽然民间文学本身是多种形式的,但是每种形式都会显得无力。关于民族内部的一些神话传说,民族起源,部落战争,崇拜信仰,生活纪实等反映本民族文化特色、历史遭遇、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民族文化的内涵,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严格继承了下来,但是已经不能体现出明显的民族特征。民族间的大融合造成了这些民族文化紧紧地交汇在一起,几乎无法分辨出原来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是说民族文化的消亡和毁灭,而是以一种新的形态继续传承下去而已。仡佬族地处云贵高原,那里多丘陵地带,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这使得仡佬族的民族文化与后来从两粤迁徙过来的水族、布依族不同,仡佬族在生活习俗、民族信仰等方面的传说,主要以农耕,打猎等猎耕文化为主。
仡佬族文学作品《南园纪事》的创作背景及特点

  3、创作的地域环境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独有的地域环境,而地域特征则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地区发展过程中,受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人文特征和生活特点。地域环境决定了一个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特性。仡佬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云贵高原这片土地上,这里有绵延的高山、幽深的峡谷、林立的巨石、茂密的森林、蜿蜒的溪流,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仡佬族人民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在口传文学的内容中,这些自然环境和物产资源必然会成为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因此,在仡佬族的民进文学中,对所生活的土地上神奇的自然环境的描述和想象较为丰富。其民间文学中无论是故事、史诗还是传说,都以贵州的高山丛林为背景:告佬九兄弟赶山,第四朝人中的悬崖、游天夫妻所经过的山弯田坝,采新中的山川峡谷,即使是亡灵故事中的岩礁坡顶,都处处显示出贵州的地域地形特征。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对民族文学的影响之大。

  4、编撰者以亲戚朋友为主

  清朝时期,贵州务川县的地方民间组织编写了《南园纪事》这部地方志手稿。仡佬族的祖孙俩是这部手稿的主要编撰者,这部地方志以祖父申伯符为发起人并进行了基本的编撰,然后又其孙孙申戊进行增改和修订。改手稿分为三卷,内含天文、地理、食货、营建、武备、学校、职官、人物、文艺九门。其中前七门都是简介部分,只有人物、文艺两门是这部手稿的重点,几乎占了整个手稿三卷中的两卷。这说明,作者虽然处于客观需要去编写这部地方志,但是为本民族、本地方的名人树碑立传却是作者撰写这部志的最终目的。而且更为有趣的是,在这部手稿中,作者所介绍的人物大多与自己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或是亲戚朋友,或是自己所敬仰的偶像,从这些方面我们也能看出作者在撰写时有很强的主观倾向。我们就从《南园纪事》这部地方志中来分析研究清代仡佬族的文学创作,这部手稿详细记载了清朝时期的务川文人,也详细记载了清代仡佬族的文学作品。这为我们研究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仡佬族的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学中,务川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务川仡佬族的文学创作,代表了整个仡佬族文学创作的顶峰,这部《南园纪事》更是一部难得的代表作。《南园纪事》记载的文人作品达四十五人之多,而仡佬族就占到了二十三人。这些人与务川当时的文人一起,创造了务川文学创作的巅峰。在《南园纪事》中就曾这样描写:“清季,务川文风为最盛,思南府之务(川)、印(江)、德(江)三县,当以务之文风为首。”而仡佬族的文学创作,当属务川文学创作中最多,也最为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这点:第一、仡佬族的文学作品在务川文学中的内容最多;第二、仡佬族的文学创作的水平较高,可以作为整个务川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南园纪事》中记载的八十二篇务川文学作品中,仡佬族作品超过了三分之二。

  二、《南园纪事》的创作特点

  1、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俗风情

  在仡佬族文学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俗风情,他们甚至深入描写和研究了仡佬族的历史文化及其内涵,在审美情趣和艺术特质方面,这些作品都有着强力的民族文化倾向性。仡佬族文学作家表现出对西方后现代主义及新殖民主义的一种不自觉的抵制思想,他们通过挖掘在民间已经失传或者是被渐渐淡忘的内涵来抵御来自西方的文化入侵。而且,仡佬族属于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作家长期受到本民族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熏陶,在他们的内心,本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俗风情已经根深蒂固。所以通过挖掘本地域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以及对本民族民俗特征的描摹,使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俗氛围,也使他们的作品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同时,作品中也展现了高原少数民族特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可以让我们一窥仡佬族历史发展的风貌。

  2.仡佬族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俗风情在作品中的表现有很多方面。

        以《南园纪事》中的赋为例,巧妙的捕捉各种意象并生动流畅地表达出来是这种文体形式的特点。即使在整个中国的文学史上,也没有多少真正成功的赋作,所以,对于这个偏居一隅的少数民族来说,能做出这样的赋已经是难能可贵。仡佬族的文学作家,一般是抓住某一奇特的意象或者是富有诗意的情景来大肆渲染,通过联想与勾画,将所有与此有关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组成一幅意境优美,富有诗意的画卷。例如《秋色从西来赋》,作者申文睿就是抓住了秋色一个意境,然后将秋闻、秋望、秋离、秋思、秋寻、秋感、秋忆等与秋色有关的意象都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展现出秋天情景交融的特有景象,展现了非凡的艺术特色。其中,秋望表面看是作者所亲眼看到的,其实,这些景象已经融入了丰富的审美情趣。龚星桥的《春闺怨》是他诗的总题,他将“驿梅惊别意,堤柳黯离愁”十个字作为诗题,每个字成诗一首,共作诗十首。通过这些诗,作者将女子的“愁思”通过各种角度表现了出来,但是在整个作品中,作者没有用到一个“愁思”,只是将女子的各种表现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再辅以心理活动和环境的描写,间接地衬托出女子的心情和思绪。现代人从务川县的湖南会馆中一座禹王宫墙壁上抄下了王昌旭的诗,《南园纪事》中对禹王宫有详细记载,“清光绪初年,龚朴园先生于务川建禹王宫,内设山房一座,配以亭榭、池台、假山、盆景,雅致而清幽。”“后题诗于此者居多,但多寓意简陋,令人作呕,独本城王昌旭之诗当以纪”。

  结论:

  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各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也不断融合,这对古老而淳朴的仡佬族文化是一个空前的冲击,随着语言体系的融合,仡佬族特有的语言文化及其功能都在不断衰退。对汉语的接受和使用,也使仡佬族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和XXX文化的全面冲击,要想找到纯正的仡佬族文化已经是难上加难。仡佬族语言的汉语化,以及仡佬族文学的汉语化,都让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文人感到痛苦和迷惘。因此,寻找民族之根,探索仡佬族的民间文学和民族文化,需找民族心灵之源,就需要仡佬族文人与汉族文人的共同努力。随让当前仡佬族的文学创作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XX部门还是应该对这些仡佬族作家探寻本民族文化的努力给予最大的扶持,引导他们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创出新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安顺民委.仡佬族古歌[Z].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l.
  [2]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卷[Z].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264.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4月11日
Next 2021年4月1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