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血液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的终身替代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在作为人工肾来为患者服务的同时,血液透析也给患者带来了相当的痛苦,尤其易引发并发症。而最为护理人员,这时候对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高透析患者长期存活率及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从事透题工作的医务人员急需关注的问题,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对透析患者从身体到饮食,再到心理上都给予关注。
二、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尿毒症患者70例。其中男44例,女26例,他们的年龄在12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52岁。其中原发病有慢性肾炎的有41例,糖尿病肾病的有13例,高血压肾病的有16例,接受血液透析的时间为4个月至5年不等,透析周期为每周2至3次,每次为4个小时。这些患者中身份地位、文化程度也有所不同,大专以上学历9例,高中学历19例,初中学历39例,小学文化3例。
三、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
3.1病情观察
在透析过程中,多数患者会出现烦躁、语言含糊不清、心悸、出汗、饥饿感继而嗜睡等症状,甚至有的会因为肌肉疼痛而引起肌肉痉挛的症状。血液透析后,很多患者出现连续打哈欠、头晕、胸闷、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血液透析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并且有即刻并发症以及远期并发症。即可并发症有:失衡综合征、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律失常等。而远期并发症有:高血压、左心功能不全、冠脉疾病、心包炎等。
3.2护理措施
3.2.1心理护理。
病痛的折磨致使患者受到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所以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表现为焦虑、忧愁、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或性情暴躁、易怒。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掌握每个透析患者的心理特点。
3.2.2饮食护理。
营养状况是影响透析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合理饮食可以预防肾衰合并症,所以,饮食上的护理对于透析患者来说不容忽视。
3.2.3并发症护理。
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会出现很多并发症,作为护士,应根据其不同症状给予有效及时的护理,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要做出对透析失衡综合症、心血管并发症、高血压、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具体护理。
四、结果
经过细致的透析患者护理后,低血压者19例次血压升高,可持续血液透析,9例仍持续低血压状态需接受血液透析,高血压者13例血压下降(2.7~6.7/1.3~4kPa),5例下降不明显,10例肌肉痉挛症状消失课继续血液透析,6例凝血症状和8例出血症状减轻均可透析。
五、讨论与分析
血液透析是一种维持生命的长期治疗,有些患者对透析不了解,存在恐惧,紧张心理,如果没有对他们及时实施良好的护理,再加上因多次穿刺失败,会给患者造成心理和生理不适,有些患者甚至丧失生活勇气,放弃治疗。而护理人员通过在心理上,饮食上以及对并发症的具体护理,能够及时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一些痛苦,使透析治疗能够顺利进行。所以说加强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研究很有必要,以更好地使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有效的护理方法尤其是并发症的护理在整个护理中的应用。
第一章绪论
血细胞存在于血液中,随着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以哺乳动物来说,扮演了主要的免疫的角色的是血细胞中的白细胞【1】。白细胞能在病菌侵入人体时,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并吞噬。要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的危害,必须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免疫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对血细胞的研究在生物免疫反应科研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很多类生物的血细胞的分类及其功能研究仍然不是很充分,不同研究者之间尚未达成共识,这对地球上生物免疫学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2-4】。
近百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应用光镜、电镜、组织化学、免疫学单克隆抗体、物理染色等技术对血细胞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分类,观察细胞内各种组分的分子组成及功能。尤其是血细胞染色法简便易于操作,对于动物的生理和病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与血液及细胞免疫相关的疾病的鉴定意义重大,血细胞染色观察至今仍是最基本的诊断手段。血细胞涂片染色效果的好坏,对于细胞的形态观察和分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5-7】。通过研究血细胞染色方法,来进一步分析血细胞对免疫反应的作用,对于解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疾病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就三种血细胞染色方法进行探讨,观察三种方法下血细胞的不同染色效果以及各自对细胞分类影响。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2.1.1主要仪器
培养皿保温箱
分析检测的仪器灭菌箱
台式离心机血细胞计数板
显微镜
2.1.2试剂及药品
姬姆氏色素(BS)钟楼区北港海拓实验仪器经营部
瑞氏色素(BS)上海展云化工有限公司
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甲醛连云港市德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乙醇、二甲苯、盐酸、氢氧化钠连云港市德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2.1.3主要试剂的配制
(1)Giemsa染液的配制
取姬姆氏色素(BS)0.5g放入研钵中,先加入少量甘油,研磨至无颗粒为止,然后再将全部甘油倒入,放56℃温箱中2小时后,加入甲醇33ml,将配制好的染液密封保存棕色瓶内(最好于0~4℃保存)【8-11】。
(2)Wright染液的配制
将瑞氏色素(BS)0.1g放入清洁干燥研钵中,先加少量甲醇,充分研磨使染料溶解,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棕色试剂瓶中,未溶解的再加少量甲醇研磨,直至染料完全溶解,60ml的甲醇全部用完为止。染液配好后放于室温下,一周后即可使用。新配制染液效果较差,放置时间延长,染色效果越好。久置应密封,以免甲醇挥发或氧化成甲酸。染液中也可加中性甘油2~3ml,除可防止甲醇过早挥发外,也可使细胞着色清晰。
(3)Giemsa-Wright染液的配制
取姬姆氏色素(BS)、瑞氏色素(BS)各1g,放入研钵,慢慢把10ml甘油倒入研钵内,仔细研磨至完全溶解,然后加入500ml甲醛,将配制好的染液密封保存棕色瓶内。

(4)Sorensen缓冲液的配制
称取磷酸二氢钾(无水)1 g,磷酸氢二钠(无水)1 g;加蒸馏水至1000 ml使其溶解。配好后磷酸盐缓冲溶液应校正PH值,其范围在PH6.4~7.0即可,后塞紧瓶口备用。
2.2实验方法
2.2.1血涂片的制作
用蘸有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的脱脂棉,对将要取血的部位(如指尖)进行消毒;用已消毒的针尖刺破指尖的皮肤;挤出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另取一片载玻片作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后,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推移(两片成30~45度夹角);推出均匀的血膜【12】。
2.2.2 Giemsa染色
染色方法:待血涂片干燥后,将涂片放入湿盒,加4~6滴Giemsa染色液覆盖血膜,染色35分钟,然后加8~12滴Sorensen缓冲液染色25分钟,自来水冲洗,晾干,封藏。
2.2.3 Wright染色
染色方法:将血涂片放入湿盒,加入数滴Wright染色液,使染液将涂片完全覆盖,染色2分钟,然后加等量的Sorensen缓冲液,静止3分钟,自来水冲洗,晾干,封藏。
2.2.4 Giemsa-Wright染色
染色方法:待血膜干燥后,滴加Giemsa-Wright染色液4~5滴,染色3分钟,然后加Sorensen缓冲液2~3倍,混匀,染色15分钟,自来水冲洗,晾干,封藏。
2.2.5注意事项
(1)PH对细胞染色有影响。由于细胞中各种蛋白均为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对某一蛋白质而言,如环境PH<PI(蛋白质的等电点),则该蛋白质带正电荷,即在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酸性伊红结合,染色偏红;相反,则易与美蓝天青结合,染色偏蓝。为此,应使用清洁中性的玻璃片,稀释液必须用PH:6.4~6.8的确良缓冲液。冲洗玻片必须用流水【13】。
(2)未干透的血膜不能染色,否则染色时血膜易脱落。
(3)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染色温度成反比;而与细胞数量成正比。
(4)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应用流水冲去,以防染料沉淀在血膜上。
(5)如血膜上有染料颗粒沉积,可加少许甲醇溶解,但需立即用水冲洗掉甲醇,以免脱色。
(6)染色过淡,可以复染。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创造良好的染色环境,而后加染液,或加染液与缓冲液的混合液,不可先加染液。
(7)染色过深可用水冲洗或浸泡水中一定时间,也可用甲醇脱色。
(8)染色偏酸或偏碱时,均应更换缓冲液再重染。
第三章结果
3.1 Giemsa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红细胞呈粉红色,在厚薄均匀处,略有碟状感。白细胞浆中颗粒清楚,并显示出各种细胞特有的色彩。细胞核染紫红色或蓝紫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粒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本身的界限分明(图版:图G1~图G4),但细胞质中的颗粒染色较差,分辨的不是十分清晰【13-16】。
3.2 Wright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血膜外观染成淡紫红色。显微镜下,红细胞呈粉红色,在厚薄均匀处,略有碟状感。白细胞浆中颗粒清楚,并显示出各种细胞特有的色彩。细胞核染紫红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该结果与Giemsa滴染相似,粒细胞细胞质中的颗粒着色较好,但细胞核不如Giemsa滴染时清晰(图版:图W1~图W4),细胞质界限不是十分清晰,有时看不到细胞质界限【17】。
3.3 Giemsa-Wright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红细胞呈桔红色;中性粒细胞核蓝色,颗粒呈紫色;嗜酸性粒细胞核呈蓝色,颗粒呈红色或桔红色;嗜碱性粒细胞核呈暗蓝紫色,,颗粒呈深蓝黑色;淋巴细胞核深蓝紫色,,胞质天蓝色;单核细胞核蓝紫色,胞质灰蓝色。其中以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颗粒最清晰。Giemsa-Wright滴染时,染色时间介于Giemsa和Wright染色之间,其结果是粒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均着色较好,细胞质中的颗粒成分和细胞界限均清洗可见(图版:图G-W1~图G-W4)。
第四章探究不同条件下三种染色方法的效果
4.1不同染色条件下Giemsa的染色效果
采用Giemsa染液,在不同染液用量、染色时间、分色方式和分色时间等条件下,对血涂片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的染色效果,部分结果见表1。在实验进程中我们还对比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姬姆萨染液的结果,发现38℃条件下的染色效果比25℃条件下的效果好。38℃温度条件下尤以下四种情况染色效果为佳,可以对血细胞的种类进行明确区分:①染色20min,分色1min;②染色10min,水洗分色;珍适量染料染20~30min;④染色20~30min,50%乙醇分色5s。
4.2不同条件下Wright染液的染色效果
采用Wright染液:缓冲液=1:2的比例,改变染色时间、分色方式和分色时间等染色条件,对血涂片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效果,部分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瑞氏染液在25℃染色15min后,用95%或者50%的乙醇分色5s的染色条件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染色效果。
4.3不同条件下Giemsa-Wright混合染液染色效果
比较采用Giemsa-Wright混合染液,通过改变染色时间、染色温度,分色方式和分色时间、染液用量和浓度等染色条件,对血涂片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效果。部分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25℃下混合染液在以下三种染色条件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染色效果:①混合染液:缓冲液=l:2,25℃染10min水洗;②适量混合染液25℃染10min,水洗;③25℃染15min,50%乙醇洗5s。
第五章讨论
血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是研究动物免疫的一个重要环节,血涂片染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观察结果。正常情况下,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及细胞多少有密切关系,即染液愈浓,室温愈低,细胞愈多,则所需的染色时间愈长。因此要想染出结果比较理想的血涂片,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必要时冲洗前在低倍镜下观察有核细胞是否染色清楚,核着色是否分明【18】。
4.1 Giemsa氏染色法
Giemsa氏染色法优点是从对血涂片的染色结果可以看到,细胞核染色清晰,细胞界限分明。由于Giemsa染液在染色过程中不会挥发,血涂片在染色过程中不易污染,染色过程易控制,染色效果对染液pH值要求高,对该血细胞的染色以pH6.8染色效果最好;缺点是从结果可以看到,Giemsa氏染色法对粒细胞细胞质中的颗粒成分的染色不是十分清晰,染色时间长。由于本实验也使用了以蒸馏水冲洗后,短暂地浸入加进几滴的碳酸锂的蒸馏水中,以辨别染成红色的结构;而以用水冲洗后,短暂地浸入加进几滴稀盐酸的蒸馏水中,以辨别染成蓝色的结构,但Giemsa氏染色法对粒细胞中的颗粒显示仍然不是十分理想,故在血涂片染色时不建议使用。
4.2 Wright氏染色法
Wright氏染色法优点是从对血涂片的染色结果优点是从对血涂片的染色结果可以看到,对粒细胞质中的颗粒成分染色十分清晰,染色时间短,结果出现的快;缺点是对细胞核的染色不如Giemsa氏染色法染的清晰,细胞界限不清,再之,Wright染色液中由于没有加入甘油,则易使染液挥发而造成血涂片的污染,从而使其染色过程不易掌握。由于该方法所使用的试剂配制简单,染色时间短等特点,可以用于血细胞的染色和血细胞类型的辨别,尤其可以在实验教学中,用于血细胞的辨别。
4.3 Wright-Giemsa混合法
Wright-Giemsa混合法优点是从血涂片的染色结果可以看到,Wright-Giemsa混合法不仅对粒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颗粒成分着色清晰,同时细胞界限也较为分明,该方法起到了2种染液互补的作用;缺点,染液易挥发和变性快,易污染,为了避免该缺点,使用Wright-Giemsa染液时,第一,要在湿盒中进行;第二,在滴染时要多加入几滴染液;第三,在血涂片染色结束后,要尽快用水冲洗,用自来水冲洗要比用蒸馏水或缓冲液冲洗更方便和彻底,可通过调节自来水的水压,及时冲去结合尚未牢固的染料沉渣,以减少污染。该法不仅可以广泛用于血细胞的染色和血细胞的类型识别,同时也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广泛使用,是广泛研究血细胞的一个较好的染色方法。
笔者认为Wright-Giemsa混合染色法之所以染色效果较好,主要是因为Wright染色法对粒细胞的特异性颗粒着色性比姬姆萨染色法好,但核的染色却不如姬姆萨染色法;而Giemsa萨染色法对细胞核着色较好,结构显示较清晰,而胞浆和特异性颗粒则染色较差。因此,采用Wright-Giemsa混合染色法可兼取二者之长,使血涂片染色效果更为理想。
应注意的是玻片必须清洁,配制染料需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需用缓冲液,冲洗需用中性流水,才能保证各种细胞着色正常。
第六章结论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发现Giemsa染液染色时间较长,对细胞核染色效果较好,细胞质界限清晰,但对细胞质中的颗粒染色较差;Wright染液染色时间较短,对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颗粒染色效果较好,但细胞质的界限不淸;Giemsa-Wright混合染色具备了两种染液的优点,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颗粒染色效果较好,细胞界限清晰,该法可用于血细胞中的广泛研究【19-20】。通过实验还发现对于血细胞的着色,染液的浓度对染色结果影响很大。染色时应先滴加缓冲液,再滴加染液,以避免细胞染色过深。对于染色后的分色,如果用95%的乙醇分色,其脱色效果过强,一般不推荐使用;用50%乙醇分色,其脱色效果适中,可供调节的范围较大,是首选分色剂;而用缓冲液分色的效果不很理想,细胞类型区分不够鲜明。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