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题的根据:
①说明本课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就世界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茶产业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世界绿茶消费量的不断上涨、世界对茶文化的重视以及国际医学界对绿茶的高度评价都对我国绿茶的产量和出口量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人们饮茶风的盛行,也将对我国的茶产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我国本来就是产茶大国,20多个产茶省,同时拥有8 000万的茶农,并且拥有国内仅有的茶种,如乌龙茶、黑茶、花茶、普洱茶等,这些都为我国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苍南县茶产业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苍南县文化的发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并且在苍南县的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同时对苍南县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苍南县茶叶产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以及提出苍南县茶叶经营企业完善自身管理、加强茶叶销售的建议。
②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进展状况。
我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茶叶产业化水平低。有些地区的茶叶加工商有49家,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对茶园掠夺式经营现象严重,茶园管理极为粗放,租赁前期和后期没有严格把关,致使茶叶质量提升难度大,产品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形不成拳头产品,形不成名品,影响了茶叶快速步入国际市场步伐。从而造成了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生产、加工和销售都呈现为分散的局面,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形不成规模效益。
我国对茶叶产业的资金投入少,茶园基础设施差,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地县各级财政对茶业的投入极其有限,茶农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不足,茶叶生产条件差;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手段落伍,技术推广经费少,难以对广大茶农进行必要的科学用药、用肥、除草培训,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造成茶农科学种茶水平低,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水平。
陈宗懋,孙晓玲,金珊[4]在《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中表示,苍南县目前有2.34万亩老茶园种植分散,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户不够重视,已经到了必改的年限,大部分茶园虽属良种,但基本上都是群体品种混杂较为严重,面积多在300亩以上,根本没有水利设施,规模稍大点的茶园,缺乏采茶劳动力,茶青下树率低,机械化作业也根本谈不上,影响了新叶的萌发,从而影响到茶园的产量和效益。

肖宏儒,秦广明,宋志禹[7]在《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中表示,茶产业尚未形成真正的优势品牌。苍南县现有45家企业,各有各的品牌,在全国和省级以上组织的评比活动中,共有13家企业17产品品牌获奖43项,还有32家企业的产品各有各的名目,品牌之多、乱、杂,名牌效应和规模效益不凸现。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能牵头整合全区的品牌资源;生产企业归口不同的部门管理,沟通协调难,生产企业间各自为阵。结果是家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哪一个品牌上规模,品牌效益没有发挥出来,总体价格偏低。
胡晓云,程定军,李闯,刘进,魏春丽[9]在《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表示,苍南县现有茶园面积近8.88万亩,投产茶园5万余亩,年产干茶2500多吨,成品茶销售收入不足3000万元,这与茶园规模极不相称。我区茶园平均亩产值在500—600元之间,最高亩产值不到XX元,与江浙茶园亩产值在3000元以上、高水平茶园达15000元以上的产出水平相比,差距极大。
国外的学者研究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茶叶的消费量在目前看来仅次于水,饮茶之风盛行。并且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茶叶的消费领域在不断扩大,消费方式也日趋多样化。
Anne Tallontire[14]在《The implications of value chains and responsible business for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ramework:case studies of tea and cocoa》中表示,目前种植茶叶的国家,已经达到60多个,种植面积也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茶产量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世界上,欧X家以红茶为主,而亚洲国家则更青睐于绿茶,世界上仍以红茶为主,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5%,但是绿茶的消费增长却快于红茶。就国际贸易这方面来讲,茶叶的贸易量每年达到140万吨,占到总产量的44%,其中以红茶的贸易量为主,约占到总贸易量的75%。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苍南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对县内的大中型茶叶制作、销售企业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苍南县对茶叶生产企业的鼓励、补贴等政策、明确苍南县的茶叶经营环境,对苍南县各类型茶叶生产企业进行实地的调查,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营状况进行了解。
2.苍南县茶叶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分析,分析国家、XX的政策对苍南县茶叶生产企业的影响,并结合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3.苍南县茶叶经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销售、管理、运输等问题,并针对企业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问题成因的分析。
4.提出苍南县茶叶经营企业的发展对策,例如:加强企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产品的宣传力度,完善企业物流运输体系等。
3、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者通过分析比较茶叶生产、销售类的文献,学习发展成功案例。以此保证研究过程中不偏离研究核心,能够在充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
2)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加深对茶叶生产、销售等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将茶叶生产、销售等基本理论在实践中作进一步检验。
3)实地调查法:通过对苍南县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的了解和走访相关茶叶生产企业。
4、课题进度安排和主要措施:(时间有问题)
1.确定选题2016.12.01——2016.12.22
2.搜集与阅读整理资料阶段2016.12.23——2017.02.06
3.拟写开题报告阶段2017.02.07——2017.03.15
4.撰写论文初稿阶段2017.03.16——2017.04.21
5.论文修改阶段2017.04.22——2017.05.01
6.论文定稿答辩阶段2017.05.02——2017.05.20
5、参考资料:
[1]罗丽,郭雅玲,蔡宣红.国内外茶叶安全卫生标准与现状分析[J].福建茶叶.2011(06).p11-12
[2]刘春腊,徐美,刘沛林,穆松林.中国茶产业发展与培育路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1(12).p8-10
[3]周玉忠,王家金,陈啸云,杨毅坚,夏丽飞,何青元,刘本英,浦绍柳.基于SWOT理论的云南茶叶发展战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21).p5-8
[4]陈宗懋,孙晓玲,金珊.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J].茶叶科学.2011(05).p8-14
[5]陈有辉.昭平茶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1(19).p6-9
[6]李捷,徐有明,高飞.九江茶叶产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25).p2-7
[7]肖宏儒,秦广明,宋志禹.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茶叶.2011(07).p12-14
[8]苏祝成.中国茶产业组织:绩效与政策[J].茶叶科学.2011(03).p14-16
[9]胡晓云,程定军,李闯,刘进,魏春丽.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中国茶叶.2011(05).p13-15
[10]黄静,许振建,杜晓.茶叶基地生产组织新模式探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08).p8-9
[11]骆耀平,任明兴,温正军,孙世利.高光效牧草在生态茶园建设中应用研究初报[J].茶叶.2005(01).p9-12
[12]骆耀平,温正军,吴履平.由“五凤香茗”谈高香茶生产应抓好的技术要点[J].茶叶.2004(04).p6-9
[13]温正军,姜林朋.机械化采茶试验简报[J].茶叶.2002(02).p9-10
[14]Anne Tallontire.The implications of value chains and responsible business for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ramework:case studies of tea and cocoa.Natural Resources and Ethical Trade program.2001.p2-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