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创作对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的传承研究——以小说《檀香刑》为例

摘 要

口头文学传统的创作者主要为中国民间群众,并且其传统方式以口头传播为主。作为一种文学形态,口头文学涵盖了诸多文学形式,例如民间故事、散文以及民谣等。在莫言多数小说中,突出口头文学色彩是其文学风格的重要特征。莫言这种文学表达方式极为直观,与西方文学创造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本文以莫言小说《檀香刑》作为典型案例,通过研究其小说对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的传承,来进一步把握现当代小说中所折射的中国中国口头文学传统,以期能够拓展现当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思路源泉。

关键词: 莫言 小说 口头文学 传承

口头文学传统的创作者主要为中国民间群众,并且其传统方式以口头传播为主,作为一种文学形态,口头文学涵盖了诸多文学形式,例如民间故事、传说散文以及民谣等。口头文学反映的是基层劳动人员的生活状态;口头文化体现的是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差异,在地域元素影响下,口头文化有着较为多样化的文学形式,以中国口头文化为例,其侧重反映的是民间文化;而西方口头文化多以话剧以及歌剧等最具代表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文化创作者开始逐步接纳并认可口头文学,而莫言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莫言多数小说中,大踏步撤退是其文学风格的重要特征,莫言这种文学表达方式极为直观,与西方文学创造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1]。在莫言看来,利用大踏步撤退的方式,能够更加直接体现和凸显故事本身。由此可见,以莫言小说《檀香刑》作为典型案例来研究其小说对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的传承,有助于把握现当代小说中所折射的中国中国口头文学传统,进一步拓展现当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思路源泉。

一、中国口头文学传统

(一)中国口头文学的界定

在中国,钟敬文先生最早开始对口头文化传统展开研究,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钟敬文先生看来“口头文学传统是相对于书面文学传统而言的一种概念,主要是指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以口头语言为媒介、以口耳相传为传播途径的口头文学的形成、样态、传播和接受。”中国口头文学的创作者主要为中国民间群众,并且其传统方式以口头传播为主。作为一种文学形态,口头文学涵盖了诸多文学形式,例如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歇后语、民歌、民谣等,每种文学样式都有各自的艺术特点。口头文学通常具有以下几种特征:一是人民性,口头文学来源于人民,不仅表现了千万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永不磨灭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二是口头性,口头文学通常以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的方式传播,并且能够在群众口头上流传;三是集体性,有些口头文学作品,一开始就是集体参与的,并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体现了集体参与发展的特性;四是变异性,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作品在流传过程和具体的讲唱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五是艺术性,口头文学的存在,决不仅仅限于它的内容、思想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

(二)中国口头文学传统的流变

中国文学经历过从口头表达到文字表达即由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的发展过程,然而口头文学并非只存在于文字产生以前。作为一种文学形态,口头文学并没有因为书面文学的产生而销声匿迹,它一直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远古神话阶段。神话其实就是远古先民在幻想中不自觉地用艺术形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如“女蜗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二是先秦时期。先秦古籍中所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除后人记录的生动概括了古人狩猎活动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以及《尚书·汤誓》所载相传为反对夏桀虐政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等外,《周易》里还保存了不少周以前的民间歌谣。除古代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三是两汉魏晋时期。这一时期口头文学的精华是汉代民歌。汉乐府民歌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个丰硕果实,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的现实主义传统,民歌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技巧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四是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我国文化高度发展,口头文学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显得丰富多彩,民歌民谣、说唱文学、戏剧等多种口头文学变现形式不断涌现。五是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口头文学史上采录口头文艺卓有成效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采录民歌民谣、搜集整理民间笑话和故事的文人,使当时的山歌、笑话、谣谚等被大量记录下来。六是近现代时期。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及学者从各种角度触及口头文学,发表了不少深刻的见解。这些对口头文学的看法及见解,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前导。

二、莫言小说中口头民间故事的传承

莫言文学创作路径体现的是其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也表现出了口头文化以及劳动生活给莫言文学创造带来的巨大影响,莫言的民间劳动使其拉近了文学创作与劳动人民之间的感情,使其对基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和思想动态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让莫言能够站在民间劳动人民视角上分析其思想变化。此外,莫言小说采取的行文结构也受到民间口头创作方式的影响,莫言在创作过程中会结合故事情节融入民间故事,这也技巧也成为莫言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并且进一步的丰富创作素材。在莫言的文学创作作品当中,民间故事是丰富其作品结构的重要支撑。从莫言的人生轨迹来看,莫言田间劳动经历使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故事,从而让莫言作品更加通俗化,增强了其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尤其在口头文学传承方面,莫言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的口头文学表现形式,大多与莫言的“耳朵阅读”相关。在莫言看来,其脑海中存储的民间故事超过300个,然而截止目前,只挖掘和体现了五十余个,哪怕穷尽一生也不能完整地描述故事。莫言的成功之处在于将故事与文学创作较为贴合的融合在一起,这是莫言文学创作的闪光点[2]。因此,探究莫言文化中口头民间故事的嵌入方式、口头文学与小说内在一致性、口头文化对小说艺术性的影响效应等突出性问题,对于厘清莫言小说和中国口头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极具重要意义。

(一)莫言小说中的口头民间故事

在《檀香刑》这一作品里,叙事者主要由三个角色构成,分别为小甲、眉娘以及二爷等,该作品的主要内容围绕的是在兵荒马乱时代出现的一例酷刑故事展开,作品中许多人物对话所引出的故事,如第四章中刽子手赵甲面对众人讲的“铁路枕木下的冤魂”故事,就是莫言在劳作期间听工友听到的鬼故事。而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口头民间故事的嵌入也较为普遍,如《红树林》《丰乳肥臀》等作品。在《檀香刑》中,这一作品涉及到诸多民间故事,例如知县移木断案以及“阎王闩”酷刑等。就整体而言,莫言文学作品中嵌入的口头民间故事主要有四大类型,分别为人物故事、鬼故事、神话故事以及精灵故事等。第一为鬼故事,在《檀香刑》中,作者所重点描述的鬼故事,明显取材于民间。

传奇故事在莫言小说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在《檀香刑》中代表性的传奇故事有“虎须”故事以及“狼吃女孩被金簪卡喉咙”的故事等。就整体而言,传奇故事在其小说作品中的份额并不大,而精灵故事被提及的次数较多,例如《草鞋窨子》中的“蜘蛛精摘采花朵”桥段等[3]。无论是哪种形象,莫言在文学创作中都充分融入了这一细节的精灵故事,同时也凸显了其文学创作善于嵌入口头民间故事的在特征。

(二)莫言小说中口头民间故事的叙述方式

分析莫言文学创作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聚焦两大领域,第一个问题为莫言借助“耳朵阅读”所接触到的民间故事,其是如何将故事嵌入文学作品当中的;第二个问题为民间故事在与主故事轴衔接时,运用了哪些艺术处理方式。对莫言小说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其结果如下:莫言利用了讲故事的技巧,让小说能够更好地吸收民间故事的演绎方式和技巧;此外,充分运用了转述、直述以及隐藏描写的策略,让故事更加自然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4]。

1.直述形式

直述方式在莫言大部分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应该说随着莫言的写作理念逐步清晰与完善后,他对于叙事手法的追求也倾向于回归原本,尤其在其代表作品《檀香刑》采用直述方式对于口头民间故事的表达也越来越成熟,具体表现为在角色对话中嵌入民间故事。以《檀香刑》为例,在十四章中,作者以赵甲酒后诳语为对话背景,引出了檀香木去灾引福的故事。而同样的操作手法在《天堂蒜薹之歌》中也有体现,例如,“张家湾的蛤蟆不会说话”这一民间故事是通过三爷和高马的对话引出的。

2.戏中戏形式

戏中戏的手法在传统章回体小说中较为常见,例如《红楼梦》以及《水浒传》等,作者开创性地在小说中融入了这一戏剧艺术形式[5]。戏中戏这一艺术处理方式有助于强化戏剧特色,还能实现对人物形象的再次加强和凸显,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这足以说明,在小说情节处理过程中,戏中戏这一艺术方式的融入能够最大程度延伸情节。在说书体小说的带动下,口头艺术实现了较快发展。而莫言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也灵活运用了这一艺术处理形式,戏中戏这一方式在其小说作品的占比较大。此外,在莫言文学作品中,戏中戏在独立性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部分戏中戏元素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还起到了关键作用,有助于实现对小说情节链条的补充[6]。

在《檀香刑》中,戏中戏成为该作品中的精华部分,猫主孙丙推动了“猫腔”的大发展,而本人却快要倒在升天台上,此时孙丙的徒子徒孙为其演一场壮阔的大戏,以下为唱词:“猫主啊——你头戴金羽翅身披紫霞衣手持着赤金的棍子坐骑长毛狮子打遍了天下无人敌——你是千人敌你是万人敌你是岳武穆转世关云长再世你是天下第一。某乃猫主孙丙是也……某妻小桃红美貌贤惠,育有一男一女心肝儿郎。可恨那洋鬼子入侵中华,修铁道坏风水悠的猖狂。更有那小汉奸狗仗人势,抢男儿霸女子施恶逞强。某妻子大集上遭受凌辱,从此就晴天里打雷起了祸映。某哭哭哭哭哭断了肝肠——某恨恨恨恨恨破了胸膛——”

通过上述大戏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孙丙最为真切的愿望在于希望自己死了之后能够被世人铭记,并且将自己的生平往事写入戏中。而实际情况是,义猫们已经开始在戏中歌颂孙丙的光辉往事。义猫还是在戏中戏里歌颂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并且利用念白的方式再次详细介绍了小说相关情节的起因和经过,也凸显了对俄军暴行的谴责和愤怒。在戏文末尾处还表达了民间小戏的狂欢意味。德军士兵将枪扫向义猫群众时,整部小说的高潮部分即将来到。在《檀香刑》这一文学作品中,戏中戏的运用向读者感受了高密茂腔在当地群众中的地位,而对于刽子手袁世凯以及侵略者德国人而言,义猫不幸成为了其屠杀的牺牲品,而在屠杀中的幸存者而言,戏中戏的叙事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义猫的正义感以及英勇无畏的精神。

三、莫言对中国口头文学传统创作的发展

莫言的文学创作已经超过37年,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莫言对民间故事的运用极为普遍和高效,莫言本人曾经坦言,民间故事的运用能够有效拓展写作资源,使文学创作更加灵活和接地气[7]。结合其优秀作品《檀香刑》,重点分析莫言回归口头文化的实现路径,通过分析其叙事视角和文学结构,进一步总结莫言文学创作和口头文学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莫言对中国口头文学传统创作的发展。

(一)体现出了多样的文学叙事视角

第一,多样叙事视角是其文学创作风格的最为独特的体现。自觉的文体意识加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莫言的小说总是充满奇思妙想和新颖独特的外在形式,以至于他被称为怪才、鬼才、天才、奇才,这是对莫言作品不拘一格的行文风格的具体评价,同时也从侧面肯定了莫言驾驭写作的能力[8]。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引用为例,这一手法应用得较为常见,借助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助于凸显文章的真情实感。这样一来,虽然文章看似简单叙事,然而却能制造出意想不到的高潮,进而让文学作品保持整体结构和品质[9]。此创作特征是受口头文学传统影响的最为典型的特征,我国口头文学传统大多以第一人称口头传播,这样能够更加便利地描述所见、所闻和所感。

第二,人称多次转换也是莫言文学创作风格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创作做法在中国当代文坛中并不见,但在莫言的作品中却运用的活灵活现。这种写作方式在给读者带来新奇感的同时也给阅读带来了挑战。在《檀香刑》中,莫言多次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以及第三人称之间来回切换,这对于叙述者准确描述过去和现在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发挥叙事人称的叙事功能。在创作过程中,莫言笔下的叙事人称体现了其熟练驾驭和运用叙事技巧的意识和能力[10]。第一人称视角是莫言较为常用的叙事手段,这与莫言早年“耳朵阅读”的经历具有重要影响,这意味着莫言文学的叙事风格深受中国口头文学传统的影响,所以莫言善于借用这一方式也并不奇怪。

(二)中国口头文学的结构创新

首先,莫言口头文学结构的变化,具体体现为多条中心主轴线向一条中心主轴线转变[11]。在《檀香刑》中,该作品主轴故事应为清末山东爆发的民间反殖民时间,并围绕孙丙抗德展开,其配乐为猫腔小戏,重要情节为六场大刑,整个节奏较为紧凑。文章基调是为了凸显可歌可泣以及爱恨交融的故事。《檀香刑》的创作受口头文化传统的影响较大,这也是引起其对传统口头文学结构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劳动人民在田间从事生产劳动并相互进行交流过程中,直述和转述通常是最为直接的表达方式。无论是直述抑或转述都能够避免对方理解失误,使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容达到理解和传播的效果。莫言一生当中拥有的十年与劳动人民共同劳作的经历,这也促使他的文学结构发生了诸多明显变化,尤其是传统口头文学的结构也得到了创新,不仅形成了清晰的叙事结构,还能充分把握叙事内容的起伏和曲折。

其次,通过在“块状结构”中大量引入口头文化是莫言进行传统口头文学的结构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其中将这种创新式的“块状结构”运用得最为灵活的作品就是《檀香刑》。该作品尽管在整体结构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三部分结构——“凤头”“猪肚”以及“豹尾”。但在这三部分当中,作者进行态度和情感时表达,运用了诸多口头文化词语,例如“浪语”“狂言”“傻话”以及“恨声”等。在内容方面,“凤头部”大量借助第一人称口头叙述的方式呈现了不同人物对孙丙遭遇的看法;而“猪肚部”则是利用第三人称视角详细介绍了故事的原委;“豹尾部”又以第一人称口头表达的方式,体现了不同角色对这一情景的感想。采取创新式的“块状结构”既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对于口头文化的阅读习惯,此外还能体现出现代文学对于创作结构的基本要求。

最后,莫言小说结构的共时性特征也是其文学创作风格的重要体现。主要重要特点在于时空交错以及多条线索交织一起[12]。形成这一小说结构的主要原因在于叙事人称的不停切换,在频繁切换的写作手法下,小说故事切入的时间也会产生明显变化,甚至发生时空交错以及时空颠倒的情形,这是对传统小说历时结构的突破和创新。另外,形成小说共时性结构的其他原因还包括多种线索交织在一起,这也是莫言小说结构的突出特点[13]。

(三)促进了传统文学创作技巧与现代创作趋势的结合

相对于莫言早期文学创作而言,在其文学创作后期,注重将传统文学创作技巧与现代创作趋势向结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方文学涌入中国,自那时起,中国文学开始大规模地向现代文化创作靠拢。然而,在这一大背景下,莫言的文学创作依然将民间故事视为重要的创作素材,同时也充分借鉴了现代文化创作理念和技巧[14]。即便在高度同质化的创作环境中,莫言也保持着较为独立的创作风格。以《檀香刑》为例,莫言将孙丙的遭遇作为故事主体,但是充分吸收了独白、时空颠倒等西方式创作技巧,此外,“元小说”叙述等技巧也被莫言融入实际创作之中,“元小说”作为一种写作技巧,中国的古典小说早在唐传奇时期就使用过,这种融合式的叙事风格为文学作品增添了创新色彩。

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大家的作品都具有相应的独立性以及创新性,这也是评价其文学成就以及创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向西方学习文学创作已经成为主流,但是需要警醒盲目学习意识的产生。莫言植根于10年劳动生涯,积极地在民族叙事传统中吸收创作灵感,然而在向传统文学取经的过程中,莫言并未一味抗拒对西方优秀创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外来文学民族化以及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平衡,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的健康发展[15]。经济全球化视域下,我国文学领域应该形成多元化发展理念,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传统文化在文化现代化以及整体文化融合工程中,其面临着被排挤甚至消失的境况。口头文学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民族艺术文化,口头文学的发展并不理想。所以,应该注重构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这样才能促进文化传播的兼容性以及均衡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口头文学传统透露出的生命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对莫言文学的创作形成了巨大影响。莫言的创作风格体现了中国叙事传统技巧的巨大生命力以及融合能力,同时在莫言笔下,其刻画了最为原生态的乡土世界,并以此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间精神。这也是莫言作品深受广大读者以及文学批评者认同的原因。莫言的文学创作充分融入了早年田间劳动以及集体劳动的所闻、所感,还能结合现代文化发展趋势,对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现代文学特点进行综合融合和渗透,进而形成了极具个性主张的成功作品,继承了我国文学的优良基因,对我国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01] 杜盈盈. 莫言小说中的野史叙事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3.

[02] 赵恩光. 莫言小说中的民间性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7.

[03]喻晓薇.从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走向蒲松龄——莫言小说创作与《聊斋志异》的关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04] 王丽敏.溯源与新变——论莫言小说对“五四”乡土小说的继承和发展[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05] 蒋朔.莫言乡土系列小说书籍设计的立场与方法[D].聊城: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06] 张相宽.从鲁迅和莫言的创作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化路径[J].宁夏社会科学,2017(1).

[07]杨丽丽.浅议莫言小说融大雅与大俗于一体的语言风格[J].理论界,2013(6).

[08] 张阂.感官的王国—莫言笔下的经验形态及功能[J].当代作家评论,2016(5)

[09] 刘再复.高行健莫言比较论——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的公开讲演[J]华文文学,2014(4).

[10] 贺学君.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04(4).

[11] 王洪岳.现代主义文学的乡土化—论莫言文学的世界性意义[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1)

[12] 季红真.莫言小说与中国叙事传统[J].文学评论,2014(2).

[13] 雷达.莫言:中国传统与世界新潮的浑融[J].小说评论,2013(1).

[14] 郭冰茹.寻找一种叙述方式一一论莫言长篇小说对传统叙述方式的创造性吸纳[J].当代作家评论》,2016(6).

[15] 王春林.莫言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莫言小说创作对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的传承研究——以小说《檀香刑》为例

莫言小说创作对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的传承研究——以小说《檀香刑》为例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776.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3日
Next 2023年3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