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的青春年华往往是在刻苦的训练和紧张的比赛中度过,如多数人的想象“运动员的前半生是以奖杯为意义”一样。那么退役后,褪去代表荣誉而战的运动员的光环,他们的地位显得比较尴尬。因为几乎花费很多精力在运动事业上,他们的文化水平没有跟上,而现代社会就业对人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退役的运动员这时就跟社会有些格格不入了。
与外国运动员的培养机制不同,我国是采用体育系统中为运动员自办文化教育的体制。而这种自办的文化教育水平往往不高,社会大环境要求运动员的是奖杯和荣誉,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从当前状态来看,我国当前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现状存在较多问题。
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的缺陷
(1)训练时间与文化课时间比例不协调
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改革探讨》中,刘卫指出运动员在训练和文化课的矛盾。高强度的训练对运动员的身体耗能是很大的,运动员在上文化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自主性不高,没有时间精力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情绪。加之运动员的比赛赛程安排不同,运动员难以统一集中进行文化教育,教学进度缓慢。
我国的体育项目很多以一种丰厚的物质奖励的激励机制,这使得各类的体院院校将重心都放在加强运动员的运动竞技水平,忽略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在体育的赛事争夺中是可有可无。但正是这种“重武轻文”的教育使运动员成为运动竞技精湛而文化素质低的“单向度的人”。
(2)教练执教水平和政策法规跟不上
我国在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上也有做弥补措施,但效果不明显,这与我国“重文轻武”“重物质轻精神”的传统体育运动员培养理念分不开。很多运动员不能成为高端的竞技运动员全面发展往往是文化水平和精神品质的缺失。
大多数教练是由退役运动员,他们本身也是传统体育机制下的运动员,也缺乏管理者能力和文化教育的学习,慢慢变成一种传统体育教育的理念循环。很多竞赛的奖励是物质金钱,奖金的分配和学校经费的分配都要求教练体育专业以外的管理水平。
(3)退役后,文化水平难以达到社会要求
李杰凯在《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实问题及改革的建议》中指出我国社会对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的文化素质要求提高与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矛盾。
由于将时间精力投入在体育事业中,与动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现代社会的文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运动员在结束体育事业的攀登退役后,往往面临就业、家庭责任的考验,常年不科学的训练或意外导致伤病缠身。社会上甚至出现冠军生活潦倒卖奖牌的现象,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4)运动员成为金牌的角逐者
体育是反映人类身体和精神风貌的一种拼搏向上的社会运动项目。运动员“以金牌为意义”下,以金钱、利益为目的,追求体能和运动技术的超越。各体育院校之间也是金牌数量的攀比,只管训练不管文化,忽略对运动员的教育,运动员赢得了代表人类竞技的最高奖牌,成为金牌的角逐者,他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却普遍低,社会对运动员也形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印象。
二、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探索
无疑,我国的体育机制中,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不高,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体育专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那么,如何改善教育现状,采用更加科学的体育管理模式,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保障呢?
(1)提高运动员自身的学习的主动性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说到底跟运动员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外国的运动员多数在高校选拔而来,文化素质较高,智能和体能并重。运动员发挥主动能动性兼顾训练和文化,发挥潜能攀登体育和精神的巅峰,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培养全发展的人。

学习氛围也是影响运动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帮助运动员在训练和文化课中找到平衡,让运动员更加自觉主动的参与文化教育中。树立一些优秀运动员的事例,如邓亚萍、奥尼尔等运动员不仅攀登体育事业,在文化水平上也表现非常出色。
(2)制定相关政策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参考国外的运动员挑选、训练机制,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外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奖学金和文凭的学分挂钩的,这样保证运动员的质量又能避免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跟不上。不仅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各体育学院相关部门还应有较高的政策执行力度,保障政策的实施。
运动员在役时国家保证其的文化教育,在运动员退役后,国家也可以保障运动员的继续教育,这样能使运动员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跟进社会就业的文化需求。
(3)提升运动员教育者的素质水平
由于是体育学院等自办教育,很多运动员的教师、教练管理和教育普遍水平不高,这对运动员的文化素养也是有影响的。社会应给更多的资源去提升教师、教练的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良师”,各体育部门与文化院校多加强学术的交流活动,鼓励教师、教练的创新体育方面的文化课教学或学术研究。保障教师、教练的基础福利,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完善教师、教练的招聘制度,考核教师、教练的管理水平,不断调整政策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创造条件。
(4)协调文化教育投入的比重
运动员的教育经费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是较少的,很多业余体院院校面临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体育设备陈旧落后的尴尬。在经费缺乏的情况下,文化教育经费少之有又少。国家应加大对体育项目尤其是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医疗保障的经费支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中指出:“我国目前对于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保障机制的体系构建迫切的需要改善,对于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和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一方面要‘强化对运动员的有效激励,探索建立与岗位责任、风险和工作业绩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完善运动员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大体育经费,保障运动员的生活帮助他们安心投入训练和文化学习中。
总而言之,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正是社会尊重教育、尊重体育的表现。马克思曾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里的“人”是指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谐发展的权利,包括摘取金牌的运动员。运动员回归普通文化教育环境,兼顾训练和文化,才能成为真正全面优秀的运动竞技者。
参考文献
[1]袁林《义务教育背景下湖南省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高雪峰《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造与重构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3]王鲁宁《史国生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4]金锐《浅谈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决策探索》200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