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构与解构”的角度浅析《西游记》剧情的创新发展

摘要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目前是被改编重塑最多的一部作品之一。纵观近年来《西游记》的改编作品,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但也引起了学者专家们不小的争议。在故事情节方面,有些作品进行了大胆的颠覆性改编;而有部分则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将《西游记》中的一个单元进行了细化与扩充,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更加丰富饱满。通过“重构与解构”角度的研究,从原著《西游记》的成书入手,经过对案例的分析,相关文献的总结,将《西游记》剧情创新发展的原因以及特点做出整理。针对《西游记》在创新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进行了反思,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重构 解构 创新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艺术著作中,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是世代积累型的文学作品。作为神魔小说的典范,它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传播已深入社会人们的思想文化与精神生活,产生了无数的创新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们对《西游记》的研究也不断的发展深入,其蕴含的多重价值不断被发现以及认可,包罗万象的故事情节为之后的创新发展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重构与解构”的概述

人类近代以来,科学思想与创新理念不断发展,证明了人们既可以充分利用结构化思考的优点,又有办法跳脱出结构化的束缚,实现令人惊叹的创新。从文学方面来讲,重构与解构就是改编,这是极其宝贵的,但却容易被忽略的创新方法。

我们可以把解构理解成一种“破坏”,这种破坏是有目的,有条理,有依据的。破坏的对象可能是一个理论体系,一种结构组合,一对因果关系,也可能是一种动态趋势。为什么要破坏?要么是它的正确性已经被怀疑,要么它妨碍了我们进行更深层的理解,要么它不能支撑我们追求额外的目标。总之,解构不是为破坏而破坏,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发展升华我们的认知而破坏。

重构是深层次的理解,是围绕目的的重建。解构是破坏,破坏的宝贵价值在于:能让我们看到不易看到,或者不愿看到的事实本质。也能让我们从历史的痕迹中想起被遗忘的前提,前提条件变了,便能够提示我们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这时的重建,不是简单复原,而是更深刻的理解——对目标的理解,和对重构对象的理解。

二、《西游记》创新发展现状

从文学发展以来,许多具有经典性与知名度的作品都或多或少被后人改编,在经典本身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演绎,改编者在改编的过程中,一部分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借助新的艺术形式对原著进行再现,最大程度上避免读者或观众的非议,这类型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大,但是带来的影响却很大。[1]如今依旧在观众心中占居不可取代的地位的86版《西游记》电视剧便是中央电视台本着“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原则历时六年拍摄的,是“足本改编型”影视作品的代表作。

在网络领域的故事创作,是对原著小说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翻新,整体来说质量与水平都不足以让大多文学家们认可,但其中也存在精品。网络小说的作者能在深度了解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与创作。例如一直大受青睐的《悟空传》,就享有“网络第一书”的美誉。它造就了网络时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经典。这些改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原著的颠覆。事实上,颠覆本身亦是重构和解构,[1]重新建构一种在当下语境里对“西游故事”新的想象;解构“西游故事”中丰富的情节,进行情节扩充与细化,在故事处理上大胆想象,经过这样的情节延展与细节丰富,本来单薄的“西游故事”就饱满圆润多了,充满了更大的艺术张力

(一)《西游记》的传播方式

《西游记》故事具有内容的民间性、空间上的跨地域性、文化上的多样性、语言魅力的独特性、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故事情节的复杂性,包含了世代百姓大众和民间文化人的智慧创造。[2]

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以及传播方式限制,《西游记》在文学文本成书后,主要依托插画、仿刻、小人书、民间工艺等纸质平面媒介和说唱、戏曲类相对立体的视觉传播方式对剧情进行一部分改动以达到文化的传播。

在当代,由于网络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播方式变得多种多样,社会对创新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最主要的创新方式——“解构”与“重构”,是将《西游记》的故事被划分成若干个模块,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把一个个故事情节打乱后重新构建出一个新的故事体系,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重新组合,使得故事更具特色与创造性。一些优秀的再创作作品经过网络大力的宣传,增强了作品的话题性,也就达了传播的目的。

(二)《西游记》重构与解构的特点

1.民族艺术风格鲜明

在《西游记》改编重构解构的作品中,无论剧情的改编还是角色的塑造或者主题的精神,都具备了鲜明的民族特点。例如《猪八戒背媳妇》片段中就使用了以民族乐器唢呐为主的背景音乐。中国大多改编的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服装都借鉴了我国传统服饰的风格。例如铁扇公主的造型似我国电影中侠女的形象;牛魔王身着盔甲,有着古代将军的架势,这些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的融合。[3]

2.依托数字化技术

近年来国内动漫电影发展如火如荼,其中《大圣归来》凭借超高的10亿票房与口碑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通过数字技术的特效手法,将里面的人物形象与性格刻画的十分细腻,在对风景与妖怪的画面处理上更显精致。更值得一提的便是《西游降魔篇》与《西游伏妖篇》中,人物与特效手法相结合,使得整个影片在特效布局方面显得十分的壮阔,通过特效CG水面模拟等内容,提升了影片的质感,精细化各个场景的设计。数字科技的发展,也为未来《西游记》改编创作创造了一个更加有“可能”的环境。

3.破坏性重构

如今在网上掀起了“西游之路能走多远?”的话题讨论,掀起了大众对破坏性重构西游故事的评价与反思。其中被人吐槽最多的便是周星驰颠覆重构的《西游伏妖篇》,其作品的完成度与深刻性都不如《西游降魔篇》,在电影的视觉效果上也“用力过猛”。剧情上没有了前一部故事的层层推进、主线明确,反而缺乏逻辑性,结局也潦草生硬。改造后的《西游伏妖篇》整体观看舒适度缺乏,过度的视觉刺激,不仅不适合孩子观看,还让人眼花缭乱。

三、《西游记》创新的原因及方式

纵观历史上众多文学作品中,《西游记》虽并非文学性最高的作品,但它却能被众多改编者选中,衍生出不同类型且风格迥异的作品。

(一)创新发展的原因

1.想象空间广阔

《西游记》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天界、幽冥、人世、龙宫的多维互构,呈现出了一个巨大的宇宙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要场所,也给予再创作者无限的再造题材。

从改编和创作的角度来说,《西游记》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之其神话题材的受众广泛,使之成为传承数百年的经典,也使它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都是老少皆宜的;因创作诠释的空间比较大,所以非常适合改编者、开发者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进行改编、再造甚至重构。[2]

2.受众基础的广泛

自《西游记》成书以来,经过几百年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流传至今,其知名度不断提高,甚至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玄奘取经回到唐朝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4]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问世,让取经的人物和故事经过时光的沉淀,深入人心。

因《西游记》故事本身具有弘扬佛法的宗教色彩,其在我国佛教以及信仰佛教的其他国家被历代传扬。加上后来世人对《西游记》故事的续写与其他形式推广,让“西游故事”得到百姓们的喜爱。小说《西游记》也被译为多个国家语言版本在世界传播。因此《西游记》拥有着庞大广泛的读者、观众群。

3.人们对文化艺术多样化的追求

早在九十年代,X超级英雄主义类型影视传到中国,观众的英雄情结便被深度挖掘出来,不在只是被动的接受约定俗成的作品形式与内容,对文艺发展又提出了新的需求。《西游记》中神奇魔幻的剧情,唐僧师徒的经历,孙悟空等主角的各类英雄形象的演绎成了文艺作品创新型题材的首选。原著中的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但像《蜀山》、《刺客聂隐娘》等作品中新编的“七十二变”,远远不止七十二种,但最终都被框定在“以变应变”的框架里。

在新世纪提倡的“自由”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剧情与角色个性的刻画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对视觉效果的冲击拥有了自己的一套标准。“大话西游”题材所提出的“经典解构”与“重构经典”命题,推动了“破坏性”解构与重构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大话西游”对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中的二十年中国青年影响深远。它解构和重构出一套全新的青年话语体系:无厘头、水煮、戏谑等词语席卷网络,并成为当时网络最流行的语言文体和宅文化潮流。

4.科技水平发展

漫画、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形式的内容呈现方式出现,让《西游记》以比文本文字更直观、更新潮、更具娱乐性的方式展现在大众们的眼前。

以电影形式为例,据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相关资料来看,建国之前电影拍摄均以默片为主,此后的电视剧电影拍摄基本都依靠镜头实拍,[5]直到计算机技术的运用。90年代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新颖独特的开放性创作思维占据主导,逐渐成熟的计算机特效采用的“运动控制摄影机”,让运动中的复杂特效变得简单,这成为先进特效制作的重要基础。因为绿色更能配合数字感光器材使用,且抠像更为精准,“绿幕技术”便被大规模使用。到了21世纪,因中国加强了与世界文艺方面的合作,数字特效科技不断被应用于各个领域,3D电影《阿凡达》登上荧幕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3D技术成为电影制作行业的“宠儿”。此外还有“动作捕捉”等数字科技使得影片角色更加真实。

同时,在影片的画质清晰度上,技术从之前的高清1080P到如今的称为4K的2160P;电影的帧数也由以往的28帧发展到目前的120帧,大大提升了画面的流畅度。

电影《西游降魔篇》中磅礴的打斗场面,都归功于日益进步成熟的数字特效手法,如今但凡“大场面”的影视作品,都少不了数字特效科技的加持,也正是因为当下数字特效技术的发展才使得以前所不能实现的奇特场景能够在大银幕上出现。

5.跨媒介领域的广泛

《西游记》具有母题多义、形象繁复、故事奇特、想象瑰丽等创意资源,在历史传播中又衍生出多维的阐释与解读,因富有阐发再生的创意资源与改编空间,现已成为文化产业开发率最高之一的素材。[6]关于西游记的戏曲、小品、影视、游戏等多样化的文化作品日益增多,成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存所有的传播媒介都能够看到西游故事的身影,从最原始的话本、戏曲到如今的广播、电影、漫画、动漫,媒介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为《西游记》的改编重构与传播提供了异于其他作品的内容呈现平台。

6.《西游记》“重构”能满足自身长远发展

《西游记》进行的文学与影视改编的题材与文化趋势相同,故事情节的题材选择也能够渗透各国的文化营养,在不断的创新变化与发展中,是可以满足自身长远的发展的,它能够代表一种大众文化发展的世界化趋势。不论是在国内的影视动漫作品改编重构还是国外的剧情颠覆改编,都能够感受到世界文化融合的魅力,《西游记》在改编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生命力顽强,在享有名著地位的同时,也带给世界范围内丰富的文化资源与题材,其世界范围内的评价都能给自身赢得更多的吸引力。

西游故事的重构,具有文化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形式产品,以及精神层面的感受。现代改编作品中关于西游故事的重构,将故事情节描写的更加细腻精彩,与原著相比也更加通俗易懂。话语方面融合了当时时下流行的语言与话语习惯,部分作品还能结合文化教育,让作品更具积极的社会意义。国外对《西游记》的重构与改编,结合了自己国家本土的特色,凸显出自己国家的社会精神主旨与道德标准。

(二)《西游记》的创新方式

1.内涵重塑

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发展程度总是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技术水平也决定了改编的方式特点以及作品内涵。当代西游故事的创新,内容大多取材于原著文本的某一或某几个章节,以改编重构将作品呈现出不同风格与内涵,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

《西游记》原著中主要是描写唐僧师徒四人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历程。而这八十一难中有许多模式是相同的,即基本都是妖魔对唐僧有所企图,徒弟们想尽办法去营救的故事。这些险阻与妖魔,正是他们“修心”过程中“绊脚石”。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练,也隐喻着明心见性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且艰苦的“渐悟”过程。[7]而“大话西游”系列的改编作品中,剧情的篇幅主要以爱情为主,主角孙悟空经历的是情爱的淬炼以及对责任的选择。最表面的线是情感线,但其内核,却是主人公孙悟空永远不被理解,永远只能轮回在宿命中的悲哀。其中的紫霞仙子集美貌、机智、善良、痴心于一体,让人过目难忘。她的“就像飞蛾,明知会受伤也要扑到火上”的爱情观跟《西游记》原著中摒弃个人感情和欲望一心修得正果的主题是相违背的,但却符合现代社会的情感需要。

2.形象颠覆

猪八戒从西游故事发展以来,大众对《西游记》中各个主角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印象都成了定式。原著中的猪八戒,长久以来都是好吃懒惰、使乖弄巧但又纯朴天真,不畏艰险的形象。在电视剧《春光灿烂猪九戒》中,猪八戒成了被“戏说”的对象,从一只被养着的小猪在太白金星的帮助下,进入了其意外身亡的主人朱逢春的体内,摇身一变成为了全新意义的猪八戒。又因朱逢春幼年时救过小龙女,从而与小龙女展开了一场情爱纠葛。在这部剧中,猪八戒从最初对爱情懵懂的“大猪蹄子”,变成结局和小龙女上演刻骨铭心的爱恋。破开了原著“取经”的情节与传统人物形象,用无厘头的搞笑方式展现出关于主人翁猪八戒的爱与奉献的故事。

白骨精经典的“西游故事”,孙悟空都是最主要的人物形象,至于西行路上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都是他护送唐僧取经路途中的过客,被降服的对象,绝对不能成为故事的主角。但在电影《三打白骨精》中,这种经典的叙事模式与人物设置被颠覆了,电影塑造了一个能够成为主角的白骨精形象。多少年来,白骨精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定型化,“白骨精”三个字也与阴险狡诈、等负面形象相对应。而电影《三打白骨精》中,她的形象被重新定义,几乎具有当代女权主义的反抗色彩。她本来是人,因在人世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饱尝了世间冷暖后,对人世感到绝望与愤恨而变成妖。她想掳走唐僧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长生不老”,而是“永久为妖”。被孙悟空打败之后,宁死也不愿重返人间。电影中,白骨精虽然还是变化多端的,但并未让人生恨生怖,更像是一个凄惨的受害者。即便被侮辱被弃唾也没有自我堕落成为自怨自艾的怨妇,[8]而是在与人世的对抗中积聚起了坚强的意志和抗争的精神。

四、《西游记》的改编策略

(一)适当进行重构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其中诞生了大量的优秀的历史文化著作,大多都是符合当时历史文化背景,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其中有许多让人记得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代表一种文化内容,更是当时社会的缩影,重构改编创作不仅要思考为何要对题材进行改编、是否值得改编,还要分析题材的特点、分出其所属类型,最后选择合适的情节角度,用最能凸显特点、适当的方式进行重构与制作,通过作品与时代文化交流结合,传达社会的声音,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缓解不同文化间的矛盾、消除隔阂,拉近民族之间的距离。

(二)改编方式多样化

在“重构与解构”方面,针对西游故事的题材改编,其中不乏一些神话传说、童话、诗词以及歌谣,这些内容无不体现了其作者当时的理解与心境,有些甚至包含着当时的社会信息。通过技巧的渲染使得内容展现更具感染力。在历史长河中,这些丰富的内容被流传至今也证明了它们自身存在的意义。

其中,基本保留原著的重构改编,在原著故事情节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仅保留原著想要表达的思想,还保留人物基本形象特点。这种保留并非照搬原著,而是在改编的同时也会结合当时的社会时代特点与大众审美因素,对一些细节之处进行修改,在不改变大致故事走向的同时,加以创新,用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受众眼前。比如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的改编,不仅满足了大众对原著的“阅读”,精彩的打斗场面也给人们以感官的享受。

此外还有陌生化的叙事重构改编,它通过艺术表达形式的不同,打破人们习惯性的理解,加入新的主题思想。比如韩国版的《新编西游记》,以原著为故事背景,将唐僧师徒四人放在现代生活;日本的《最游记》则直接借用了《西游记》原著中人物的名字,将剧情中的“取经”变异成接受世界组织派来的任务去“西天”平定妖怪。

(三)重构与解构—《大话西游》

1.无厘头风格的创建[2]

《大话西游》是大部分人接触的第一部西游影视重构作品,它以戏说式的风格颠覆了传统西游人物取经的叙事模式,以“取经”为表象,解构了人物格局,把以唐僧为主线的取经故事解构成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情感故事。[10]无厘头是种温和解构的方式,将英雄“平民化”成非传统意义的英雄,且并不否认社会责任。不仅颠覆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风格,还彻底颠覆了原著中明确的价值标准。[10]这种以爱情为主题的颠覆解构,直指日常生活,用诙谐、轻松的“无厘头”式幽默,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2.故事情节的扩充

原著中孙悟空作为最能代表兽性,武力值最强的人,在取经路上对美色诱惑并不感兴趣,甚至能将在自己面前展现“柔弱”的白骨精与蜘蛛精“一棒打死”。而在《大话西游》中,却用前世今生的穿越手法,表现了孙悟空的前世至尊宝曾经有过无比美好的真爱,只是因为命定的机缘,他要承担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重任,不得不舍弃了自己内心的感情。这一情节虽然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却有效地弥补了原著中对孙悟空人性挖掘的欠缺,也让我们相信了孙悟空也应该是有情有爱的,而不是生来的铁石心肠。

作为喜剧形象出现的猪八戒则是一个被七情六欲控制的凡人形象,影片中,猪八戒成了唯唯诺诺的“妻管严”,在盘丝洞中与蜘蛛精结成了夫妻,还生下了孩子“唐僧”。当然,《大话西游》系列的故事情节扩充远不止这些,就连牛魔王要强娶紫霞仙子的情节的占比,都能够体现其故事情节的曲折,内容的丰富。

五、对《西游记》再创造的反思与展望

(一)保持对文学经典的尊重

每次新的《西游记》改编电影出现时,都会有该作是否“忠于原著”的讨论出现,但其实改编就应该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而且《西游记》原著也是在民间流传的多种版本基础上又进行了自己的总结和创新。因此我们将古典文学与现代影视艺术结合的过程中,也应该借用新的技术手段,将其打造得更加具有欣赏性和艺术性,不必完全拘泥于原著。但不应忽视的是,在改编中还是应该坚持基本的底线,不能用毫无逻辑的情节代替精彩的故事,不能用粗陋的形象破坏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更不能用恶俗的趣味毁掉传统文化的瑰宝。

如今,一些影视作品、影视界的主创人员出现了许多“三观”不正的问题,值得引以为鉴。[9]想要在影视界得到长远的发展,需要的是有原则与底线的创造力、让人无法忽视的细节以及对观众心理的了解,制作出具有过硬质量的作品。

(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根基和依托。合理利用《西游记》,促进“西游”文化资源利用及其产业开发的良性循环,必须实现对《西游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之外,文化传播、文化创意领域本身的创新创造能力、创作思维理念、创作思想态度还是最根本的。[2]

近些年关于《西游记》的改编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登上各大荧屏,数十部西游题材电影集中立项,忽略了其他优秀的古典名著与现代著作。为追求快速的经济利益,导致西游题材的影片鱼龙混杂,浪费了文化传播资源与人力物力的同时,也弱化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功能。

(三)顺应时代革新潮流

创新是推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艺术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从艺工作者对《西游记》的重构、解构与利用,应该保持一个基本的态度,那就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用创新的思维去寻找、去发现,加上新的描述,更新和创造出新的内容形式。

综观现有的以《西游记》为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缺乏创新的问题。人们更倾向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失去了超越时代的想象力,一些作品质量甚至不如上个世纪的老电影。科技虽为“西游故事”的再造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条件与基础,但这只是一种手段,无法给予人们思维的创新能力。而那些想要在“重构与解构西游故事”领域“分一杯羹”的团队,也必须找回丢失的想象力,创造出超越时代的视觉技术,创作出能经得起推敲且富有创意的作品,认真对待来自行业的压力与社会的意见,勇敢的接受创新与创造的挑战。

六、结语

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上新思潮的不断涌现,未来《西游记》的重塑与重构出来的作品势必更加繁复多样。然而,《西游记》所具备的文化内容虽能不断再创造,但却不能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与近年来缺乏创新的改编不无关系。《西游记》不应该只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经典,也应该让世界上的其他人了解到我们的经典,了解到它的内容上的丰富性。同时,将世界性的思想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更加优秀又值得反复咀嚼的改编作品。

参考文献

[1]刘雪梅. 论20世纪《西游记》影视剧改编及价值实现[D].山东大学,2009.

[2]徐习军.《西游记》:一个超级文化IP[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11):32-35.

[3]张文婷. 《西游记》经典IP的动画改编创作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7.

[4]孙艳. 《西游记》现代演绎繁盛的社会现实原因简析. 新西部(下半月), 2010(03):113-114.

[5]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6(2017.10重印)

[6]赵敏. 《西游记》改编的文化创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7]潘龙凤. 西游故事的传承与新变[D].浙江工业大学,2017.

[8]韩传喜. 西游故事颠覆亦是重构[N]. 辽宁日报,2016-02-25(006).

[9]左雪梅. 从新版《西游记》惹争议论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J].电影文学,2011(04):80-81.

[10]李惠惠. 当代视觉传播语境下《西游记》人物形象重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

从“重构与解构”的角度浅析《西游记》剧情的创新发展

从“重构与解构”的角度浅析《西游记》剧情的创新发展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361.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3日
Next 2023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