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描写了霍尔顿正处成人与儿童之间的重要转折,然而他还没有摆脱儿童的世界对他的影响,就要面对成人世界的虚伪。在学校没有同伴的理解,有没有成人的呵护与指导,让他的精神世界感到空虚、孤单、困惑。在纽约游荡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他看清楚了成人世界的庸俗和物质欲望。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虚伪以及肮脏的字体都无处不在。因此他表现出对世界厌恶。妹妹是霍尔顿唯一的精神支撑,也是霍尔顿摆脱压抑的情感的关键。霍尔顿想成为一名麦田的守望者,对成长的渴望、对美好世界的追求,意味着霍尔顿重新认识自己,实现并完成少年向成人的转变。霍尔顿的困惑是青少年成长的典型表现,怎样正确的引导他们面对生活的困难,排除心中的焦虑与困惑,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霍尔顿困惑 社会 家庭 成长 启示
一、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小说描述的是家境富裕但又痛恨这个虚伪世界的中学生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后,独自一人在纽约游荡三天的所见所想。在这个过程中,他带着与父母的矛盾和对社会不满与成人世界发生激烈碰撞——在旅馆寻欢不成反而被痛打,和女友约会受到挫,向尊敬的老师寻求安慰又担心他是个同性恋者,想出走西部,却又因为妹妹留了下来。回家后他大病一场,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因此少年对以后的生活感到一片虚无,对未来的发展一概不知,也许会向现实低头,成为冷静克制的大人,又或者在继续碰撞中走向毁灭。小说以霍尔顿为主人公以他在精神病医院里自述的形式详细的描写他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各种与自己不相符的事情,让他自己的精神崩溃的过程,展示了青少年的复杂心理,揭示了现代人的成长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困惑。
二、困惑的表现
(一)、对成人世界的不适应
霍尔顿被潘西中学开除的时候,天气特别的寒冷,冷到整个人都在颤抖。在这样的环境下,霍尔顿不是想着自己该怎么办,而是关心起鸭子的去向。“我一直在想,湖水冰冻之后,那些鸭子会去哪里?”霍尔顿突然的问起周围的人,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就像那些没有可去的鸭子。“如那群鸭子一样在冬天寒冷的湖水中游玩过,是不可能视而不见一样,而霍尔顿这位即将结束天真烂漫生活的大孩子也要面对成人社会的虚伪、堕落而感到焦虑、甚至无法理解”。所以鸭子的去向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霍尔顿对自己未来藏身之处所感到困惑与担忧。霍尔顿就像被寒冷的湖水冰封一样的鸭子,被成人世界的“假模假式”所包围了。他渴望交流却被现实的社会一次一次的打败。他也想过隐居西部,假装一个聋哑人继续生活,可结果却不如意。在霍尔顿的眼里,成人世界就是无聊、虚伪的、没有温暖、真情,进入成人世界就像掉进去深崖。
如果鸭子去向与霍尔顿一样被成人世界的“假模假式”围绕的一堵墙,那么悬崖又算是什么?悬崖也是在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次。霍尔顿的梦想是做一名“守望者”,保护天真可爱的孩童,悬崖就像一条界线,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但这个美妙的梦想瞬间被打破了。成人的虚伪,肮脏蔓延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菲苾受教育的学校,甚至博物馆,那些下流的字眼。霍尔顿想要擦除这些肮脏字体,结果发现你再怎样擦都擦不掉这些字体,更加擦不干净过写这些字体的人的心灵,就算霍尔顿用尽全力的挽留,也是徒劳无功。
(二)、生活的的变化
自然博物馆是霍尔顿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成为了历史,以前是怎么样的,现在就怎么样,不存在其中的变化,更没有成人世界的虚伪。小说通过对自然博物馆的描写,看得出来霍尔顿的心里是不愿意长大的,他希望自己永远是一个小孩子,无忧无虑的,不用去改变,更不用去适应成人的虚伪世界。
自然博物馆是保存童年的回忆的地方,同样红色帽子是霍尔顿行为上拒绝成长的表现。在小说中霍尔顿冬天穿着风衣,带上这顶特别显眼红色帽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在21页、26页、93页和219页都有对他的帽子进行描写。那顶红色猎人帽与社会上的人穿着显得与众不同,给人的感觉就是霍尔顿与我们不一样,不是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在小说中塞格林赋予这顶猎人帽有多种意思。霍尔顿购买这顶帽子是偶然发生的事情:在击剑队不能参加的时候,大家都不理会霍尔顿,孤立他的时候购买的,它是霍尔顿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也是他的保护伞。在第三章中,霍尔顿拜访他的老师斯宾塞先生的时候,感到百般无聊就想起这顶帽子。当时他帽子的鸭舌是转在脑袋后面的,虽然看起来不是特别的好看,还十分粗俗,霍尔顿却很开心,很舒适的拿起杂志在浏览,任由自己的思绪在书中幻想,从而逃出了斯宾塞先生长篇充满虚伪、庸俗的大道理。
在第二十三章中与妹妹离别的时候,霍尔顿把这顶帽子赠送给妹妹,希望妹妹永远的保持天真快乐、善良。这也是霍尔顿唯一能为妹妹做的事情。
如果说猎人帽的鸭舌朝向后面就代表霍尔顿他对童年的留恋与向往,并且对成人世界的不满和反抗。那么朝前又代表什么了。在小说结束的尾部,霍尔顿陪妹妹玩旋转木马的时候也是佩戴了这顶猎人帽,但这个时候的他再也不将鸭舌转向脑后了,他要亲自体验妹妹的变化。是的,他终于明白了:步入成人世界已经成为事实了,谁也无法改变,逃避也不是办法。霍尔顿似乎准备好勇气去面对现实,让我的少年时代去死吧,让成年的我复活。
(三)、言行自相矛盾
家庭、学校没有给霍尔顿所期望的指导,他就自己探索,越探索越困惑,也迷失了方向,更不知道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从他颠倒错乱、前后语序不搭的语言以及行为就可以看得出来霍尔顿陷入了困惑的泥潭之中。
第一,他在年龄方面就欺骗了大家。霍尔顿他只有十六岁,但是长得很高,还有一些灰白头发,总体看起来像一个小孩子。他却说自己“我的行为就像小孩子一样”。当别人要求他像个十六岁小孩子的时候,他却说:“我本来就是这样的,谁又会在乎我是怎样的”。他努力的去适应这个社会,尝试与别人交流,但谁有在乎他的改变,他的感受。为了让人看起来他的成熟,他总是在年龄上说谎。就像他对那个妓女说自己22岁。甚至去酒吧,假装成人买酒,还向跳舞的女郎发出暧昧的挑逗。
当他意识到自己说谎成为习惯的时候,却又坦诚的承认,“我是世界上最会说谎的人”[1]。一旦开始了,他就能胡说八道好几个小时。甚至在去往纽约的火车上,遇到同学的妈妈,他故意的说错自己的名字,并且不断地表扬对方的儿子有多能干,其实他的内心是在诅骂着:“最无耻的人”[1]。当这位妈妈邀请他去东部的时候,他却说自己要去南部探望奶奶,其实他自己根本不想去。虽然他经常说“说实话”“说真的”“我不开玩笑”,而实际上总是在说谎,言行一点逻辑没有。他留恋童年的美好而讨厌成年人的虚伪,但他的言语与行为是南辕北辙的不同。他居然把自己心爱的妹妹与酒吧的妓女混为一谈。因为自己亲梅竹马琴与室友约会和性行为而感到疯狂,而又另一方面,自己却和舞女呆在一起。正因为爱的缺失,让霍尔顿的内心变得复杂。他想保护童天真,但是行为又想成为大人。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年纪人,让霍尔顿站在成人与童年门槛儿迷失自己。虽然霍尔顿的语言与行为前后不一致,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以及虚假的成人世界。他知道自己不喜欢虚伪的打招呼,也会逼着自己与他人打招呼。他不喜欢说见到你很开心之类的化,但是他又不得不说,因为他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他甚至意识到想要在成人的世界中生存就必须变得虚伪与假模式。
三、困惑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物质利益的工业时代的影响
二战以后的X不同于其他国家,战争除了给X带来了悲痛之外,还带了经济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物质的工业时代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贪欲,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也从一种单纯的需求发展到一种奢侈的需求,拜物主义就这样成为了X社会的一种发展潮流时代。
霍尔顿就出生在这一个充满物质上、商业气息浓厚的社会中,追求物质生活真的是无孔不入,甚至渗透到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之中。“挣许多钱、买凯迪拉汽车、成为有用的人、喝马丁尼酒……”成为了当时社会的追求目标。就连霍尔顿的学校也出现了工业时代的影响,大家不是为了“好学、知识、兴趣”而读书,只是为了将来能买上一辆买凯迪拉汽车。
霍尔顿离开学校,踏入了社会,他走进了电话亭想打电话,但不知道要打给谁,最终没有拨打出去。他的孤独没有发泄出去,只能留在纽约的大街上流浪,目睹了各种各类的人。在爱德蒙旅店中,住的满是失常的和虚假、可讨厌的奇葩人。一个满头白发颇有身份的家伙穿着女人的衣服在娇揉造作,自命不凡; 还有一对情侣在用嘴往对方身上喷水,来引对方开心。成人的丑恶在一个十六岁的孩子眼前完完全全的展现出来。霍尔顿在一个舞会上获得陌生女人费丝·卡凡迪西的电话号码,并邀请她约会,可是遭到对方的拒绝,但是霍尔顿他又去了夜总会对着三个粗鲁的成年女人调情,霍尔顿以为她们会提出来付的饮料钱,可她们压根就没有这样想过。在夜总会,到处都是年龄与其相仿的学生,钢琴手的欧尼也是势力的要命鬼,除非你是有钱人或者是高官,他才会搭理你,否则看你一眼就像浪费时间一样。这种种的虚伪,拜物主义的想象,反映了但是社会的受物质主义所导致的。
2、冷漠和残酷的社会关系
X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分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个重要的矛盾。对于青少年来时,主要面临的是自我实现和迷失之间的矛盾。霍尔顿是处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社会边缘,他面临的矛盾是具有双重性。被父母寄于厚望的霍尔顿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学校开除,父母不但没有安慰或询问原因,更加没有给予霍尔顿正确的疏导,而是直接给霍尔顿判死刑一样的错。他们从来都没有了解霍尔顿为什么会被退学,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只会因霍尔顿被退学,而气到流泪。希望在父母这里的到理解、渴望爱的霍尔顿,想要去跟其他人交流更加不可能。在流浪这几天里,霍尔顿不断的寻找机会与别人交流,但是一次一次的努力去换回来的是失败。于是他知道了:在这个虚伪的世界里想找一个交流的人是没有的。因为他们不会在意你说了什么。你做了什么,甚至你说话的时候他也不会听,他们只是在意物质以及金钱。这样的结局对霍尔顿来说无疑就是使他更加困惑,精神更加崩溃。
社会关系就像一只无形的巨手一边一步一步将霍尔顿推向墙壁上,一步步的摧毁他的精神世界,使他精神上崩溃,让他讨厌这个虚伪的世界,厌讨社会上的每一位贪得无厌的成人。另一边又向霍尔顿展示童真的一面,让霍尔顿感受社会的美好一面。霍尔顿就像一只迷路的鹿,不知道自己的出口在哪里。
3、工业时期文化的影响
X五十多年年的文化特点,我们可以从大众传媒与广告的报道中察觉,而霍尔顿用尽全力的揭示X社会的欺骗性。
潘西中的宣传广告语中写道:“自从1888年以来,学校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有理想的年轻人”[1]。在这本杂志中还有一个骑着马的英俊少年.然而这些在霍尔顿眼里都是虚伪的广告,他在学校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才。潘西中学里面都是被宠坏的不真诚的学生。广告构建了一个虚假的学校,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夸大和说谎。
在霍尔顿感到无聊或者失望的时候,他就喜欢去看电影。“这是一件非常最糟糕的事,其实我不想去,但是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只能选择离家近”。或许霍尔顿喜欢电影带给他想象的空间,但是他又很讨厌电影,总是觉得好莱坞的电影只是获取经济利益而拍的电影,并没有把感动人们心灵的东西展现出来。当霍尔顿看见一位妇女,看着电影默默地流眼泪,而对自己的孩子要去上洗手间都不管不问,事实证明,好莱坞的电影只是满足人们的感官,并不能触动人类的心灵。霍尔顿的哥哥就是写剧本的,写这种迎接虚伪世界,又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剧本。在霍尔顿眼里,哥哥跟妓女一样,为了赚钱而迎合这个虚伪的世界。传媒扭曲了文化与人性,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好的的影响。
霍尔顿是一个早熟、敏感的青少年,在他眼中的世界与他的性格是很难融合在一起。就是这样的人物性格引起了青少年的共鸣,是作者揭示了现代青少年在现代社会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迷茫。
、学校原因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而霍尔顿就读的潘西中学在“教育界名誉挺高的”。它性能就是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不良风气,在潘西中学也流行。因此,霍尔顿的周围都是“伪君子”。念书、求学问也无非是为了将来能够买一辆凯迪拉汽车,而学生们一天到晚都在聊女人、酒、性和抽烟。很明显,这样的学校并不是霍尔顿理想的所在地,他瞧不起那些虚假的老师,也憎恶那些同流合污的同学,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宿舍是让人放松的地方,是与室友内心相处的地方,而霍尔顿的室友并非如此。斯特拉德莱外表看似仪堂表表,私底下却是一个肮脏、不讲卫生的家伙。口口声声说要违反校规,却和体育老师串通,在老师的汽车的约会。霍尔顿非常的看不起他,但是为了和睦,还是选择帮他写作业。霍尔顿写了一篇弟弟送给他的垒球手套,表达了自己对弟弟的思想以及渴望与他人交流做朋友。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室友不但没有理解他,反而责骂他,为什么不按照他的要求来写。“你从来都不安要求做”[1]。斯特拉德莱对霍尔顿大声的吼。最后霍尔顿愤怒得撕了这篇作文。在他的室友中没有的到理解与关怀,那么在老师那里更加不可能得到。
霍尔顿曾就读过的爱尔顿·希尔斯中学,这里的校长是霍尔顿一生中的最能装作好人,也是最虚伪、贪钱的人。他一看到有钱的学生家长,就屁颠地跑过去跟人家握手,客气问暖,一个劲地讨好对方。而见到贫困的家长,就只是简单寒暄一下,一副势利小人的德行。在潘西中学,校长绥摩博士对给学校捐了一大笔钱的校友奥森贝格恭恭敬敬,奥森贝格无非是靠殡仪馆买卖发了财,他也许是把尸首装在麻袋里,往河里一掉完事。在绥摩校长打算开除霍尔顿之前,找了他谈话“人生就是一场球赛,你得按照规则来比赛”。言下之意,霍尔顿违背了学校的校规,必须要开除的。而且他给霍尔顿的父亲写信,说霍尔顿在学习上一点上进心,总是逃课,而且每次上课从来都不带课本。实际情况并非不是这样,霍尔顿只是偶尔有一两节课没上,并不是经常性的逃课。绥摩博士只是为了开除霍尔顿找一个更为合理的理由而已。
教师在学生成长道路上起关键作用,很显然霍尔顿就读的学校的教师并非这样做,而只是收取金钱传授课本知识的机器人。但有一个老师是例外——安东尼,他是霍尔顿这辈子遇到的唯一一位好老师。在纽约一次接着一次的失败,霍尔顿最终怀着希望的到达了安东尼的公寓。想着自己可以在这里的得到明白与抚慰。美好的想象并没有给霍尔顿带来安慰,却被现实打败了。这个在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在这刻却告诫学生:“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甘愿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低贱地活着”[1]。安东尼也明确地认识到霍尔顿,他将来会经过这个课程或为了某件事而选择这样的方法,为了某种微不足道的奇迹而的英勇死去。很显然,在他的心中,霍尔顿是“不成熟”的,而他本身才是“成熟”男人的象征:糊里糊涂一辈子,在这个世界上无所寻求,妥协世界上的放置。安东尼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许是在他所在的实际社会有关系,他对霍尔顿的这番忠言,是站在成人世界的态度看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解除霍尔顿心中的苦恼。霍尔顿之所以没有朋友,也是因为他不愿意像大多数人那样卑下、虚伪地活着,但是他最尊重最值得相信的老师居然如此说他,让他感应极度的猜疑、迷茫,也十分的绝望,尤其在他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这位老师也有可能是同性恋时,他即刻找借口逃离这里。他全部的希望也全都幻灭,这个世界带给他的只有彻底的失望。
(三)、家庭原因
1、长辈关爱的缺失
作为家长,理应对子女身心发展以及心理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小说中,霍尔顿的父母一直是缺席的,唯一的一次也只是在黑暗中擦肩而过,对他们的描写也是只言片语。霍尔顿正处于背叛期间的的青少年,是从儿童变为大人的过渡阶段中。 这一过渡阶段在人生的发展与价值观的构成过程当中都起着主导的感化。 而父母,是起关键性的感化,它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道德行为的发展。 要是家庭可以给孩子温暖和关怀,那么孩子的心灵才能获得健全的成长。 相反,如果在一个冷淡且缺少爱与理解的家庭中长大, 孩子会感到空虚、寂寞、郁闷。
霍尔顿作为一个十六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中间地带”。在这一个过渡阶段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也是在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与价值形成的过程起重要的作用。霍尔顿恰恰是属于冷淡且缺少爱与理解的家庭中长大,他出生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他父母仅仅满足霍尔顿物质需求,而忽视了他的内心感受。父亲是出了名的律师,将他送到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为了就是让他将来出人头地,考上名牌大学,能买一辆混账凯迪拉克车,用来光宗耀祖。霍尔顿一旦违背父亲的嘱咐,他就会要了霍尔顿的命。人类中最珍贵的父子之情就这样被冰冷冷的物质所代替。自从霍尔顿的弟弟艾里死后,他的母亲的精神状态以及身体一直都不好,动不动就歇斯底里,给霍尔顿的心灵上蒙上了一层阴影。霍尔顿在母亲里,从来都没有感受到母爱与温暖。
在社会的无形压力下,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恰恰霍尔顿没有,他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了解、没有尝试过家庭的温暖,他和父母之间的有深深的隔阂,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的了解自己儿子的困惑和痛苦。霍尔顿堕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内外无助,处于心里的孤傲与苦闷当中。
2、弟弟死亡的打击
艾里的死讯传到霍尔顿的耳朵的时候,他几乎疯了,“让我疯狂的是为什么是那些的孩子死了,这一定是谁的错”[1]。在家里艾里是最聪明的一个,而且非常的善良,因为在霍尔顿的脑海中的艾里从来都不会对人发脾气的。艾里的死让霍尔顿对生命感到迷茫,对未来无所适从。霍尔顿一直不明白这么天真可爱善良的艾里为什么会离他而去。“这一定是谁的错。”到底是谁的错呢?
霍尔顿一直思念着弟弟艾里,不愿意接受他去世的结果,甚至都不愿意陪父母去弟弟坟前送花。除了霍尔顿很想念弟弟,母亲也因为弟弟去世的原因,一直生病,没有顾及到他,让他没有感受到家庭的一丝温暖。随着时间的推移,霍尔顿从未忘记弟弟的,反而越来越想念弟弟,每一次感到绝望的时候,霍尔顿就会想起他弟弟。在小说里,霍尔顿很详细的描写对弟弟的记忆,只剩下弟弟留给他的就是垒球手套。
3、妹妹温暖却无助的爱
作者在小说中很详细的描写霍尔顿与妹妹的之间的情感。霍尔顿在没有地方可去的时候,就想去看望自己的妹妹,妹妹菲比是唯一一个给过霍尔顿关心和温暖的人。霍尔顿告知妹妹要远离这里去往西部了,妹妹不但没有说霍尔顿,反而支持他,给他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并收拾行李,跟他一起逃走。但霍尔顿深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说说而已。当霍尔顿表达了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却被现实打破了,在妹妹菲比的学校、在博物馆的墙上,看四处都写着、刻着“× 你”,“哪怕给你一百万年去干这事,世界上那些“×你”的字样你大约连一半都擦不掉”。等等的字眼。才刚刚得到一丝的温暖的霍尔顿,有开始困惑了,迷茫了。
(四)、个人原因
1、霍尔顿胆小、软弱的性格
霍顿是一个儒家,胆小,和恐惧的人,他自己也承认。他常说,他是勇敢的。这是正因为如此,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当中,他总是抑制自己情绪,不与他人的纠纷。即便是他的室友,极为自私自利的斯特拉德莱塔在与他的青梅竹马约会,还让他代写作业,他虽然痛苦万分,痛苦到希望自己已经快要死了,他还是没有胆量与勇气去惩罚对方。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之后,霍尔顿都会想到死或者在脑海中把对方打倒,却没有实际行动,他没有勇气去打到对方,因为他害怕发生争执。软弱无用的他注定当不上真正的背叛者,当他遭到一系列的挫折与打击,就发现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其实是不存在的,他选择放弃自己幻想的理想世界,再也不与“假模式”的社会进行抗争,而选择接受这个虚伪的社会,甚至让自己也变得“假模式”起来了,因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得合适这种“假模式”生活,说假话、拜物质成为这个世界上标志,只要有理想但没有勇气反抗社会,你就会生活得很无奈、很惨。塞林格虽然用了这种方法临时解救了主人公,但是并没有解救当时社会风气和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同时我们从侧面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与主人公的性格其实是一样的:当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缺乏抗争的勇气,最终会对这个世界妥协。
2、对身份的困惑
身份对于每个来说,是代表着在这会的位置,也是对自身的确认。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说过:“确立一个人的身份是青春期的主要特征。也是走向成人时期的关键一步,身份的确立涉及到自我认识、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5]。
小说中的霍尔顿正处于青春期过渡成人时期的关键时刻,正是因为他没有办法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以及位置而遭到巨大的困惑。首先,他不愿意像周围的人一样,要不就是骄傲自大,要不是卑微渺小。霍尔顿认为他们都是虚伪的人。其次,他非常看不起那些父辈们所说的体面工作,他既不想进“混账的军校”学习,也不想做“混账的教师”,这是他被多次退学的原因之一。成人眼中的“体面工作”,在他眼里就变成了庸俗的职业,但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对身份的困惑是他让对自己未来走的路感到迷茫。他突然得说自己当一名小偷,又突然地想隐居。其实他最想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那些没有被成人世界污染的孩子。“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是异想天开的想法,可我真正想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1]。他所说的话正是表露出他内心对身份确立的渴望。但是他所想的理想本身是一种悖论。只要有了成人的身份,他才能具备保护孩子的能力。很明显,霍尔顿连自己都拯救不了,拿什么来拯救那些他所爱的人。在他与社会的磨合中,进一步的认识社会和自我,他终于知道了自己那个想法是异想天开,是不现实。最后他还是想社会做出让步。这意味着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顿悟。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他能在回顾过去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甚至他讨厌的憎恨的人,这是再次的表明了他已经把自己融入这个社会中,寻找自己的身份。
四、对现代青少年的启示
整部小说都在描述主人公霍尔顿在清纯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叛逆行为,与体现出霍尔顿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霍尔顿虽然心力绞碎,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与挫折,但是他依然勇往直前、不轻易落泪。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的磨练,正是人生成长过程必经之路。霍尔顿是X50年代的典型代表,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追求与困惑、叛逆与守望,最终会完成精神上的蜕变。
霍尔顿的成长经历,对于现代青少年有着长远的影响和深刻的启蒙意义。在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会有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我们会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向往。然而现实的世界充满了阴险和复杂的纠纷,却又让他们感到担忧、困惑和迷茫,常常在人生路途中面临重大选择是,感到无所适从。现实社会和价值观的冲突,有不得不让我们以利益为中心。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不断的抗争与妥协,接受种种的磨练和洗礼,我们才能完成自己的成长。而这种的妥协不是要我们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相反的是对我们思想的一种解脱与升华。这也是对青少年人格以及性格进行完善的必经过程。而主人公霍尔顿内心世界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也是我们当代青少年人格成长的过程必走之路。
五、结语
处于一个叛逆时期的青少年,霍尔顿的性格颇为复杂。家庭环境造成他性格软弱以及渴望爱。天性敏感的他过早就察觉到社会的伤风败俗。他有叛逆过、挣扎过,由于目标不明确,最终向败化伤风的世界妥协了。他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摇摆不定。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注定了他对爱情和反抗以失败告终。脆弱敏感的自我与外在世界冲突必须会导致个体精神或肉体的销毁,然而我们只能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反抗,不断的证实自己作为人存在的意义,才能体会到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在霍尔顿身上体现出现代人的生存遇到的困惑与现代人所理解生存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在霍尔顿的身上同样会看到现代人为了生存所做出的无奈与虚假,精神世界得不到认同,虚伪的世界会一步一步的把你内心的天真、善良的世界一点一点的消灭掉。或者某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真挚的心灵已经被社会的“假模式”替代了,无需震惊因为我们只能活在这个虚假的社会里,无法逃离,无法摆脱,为了生存只能妥协。
参考文献:
[1]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02.
[2]绉泓译.Shaffer﹠Katherine Kipp.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01
[3]赵鑫.对霍尔顿精神世界的探索[J]词刊,2007.(02)
[4]劳拉.伯克.发展心理学–婴儿、孩童与青春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2005
[5]李雅琴.青春期的成长之殇——《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意义探析[J].词刊,2013(10)
[6]赵瑞超.霍尔顿的成长[ J] .词刊, 2007(2)
[7]王亚.《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形象与青少年问题探究[J].词刊2018(01)
致谢
感谢学校老师这两年对我的知识和其他方面的教诲和教导,正是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才能完成此论文。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这半年以来,老师耐心指导我的论文,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性帮助。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老师一直在了解和关心论文的进展。最后她对这篇论文作了全面的审阅,修改了许多错误,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让这篇论文更加合理和完善。
感谢同学的这两年的关心与帮助,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在我求学过程中给的精神以及物质的帮助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7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