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无人知晓》看真实事件在影视作品再加工中的尺度

摘要

《无人知晓》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2004年拍摄的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论文主要是对电影《无人知晓》的内容和改编形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通过探讨电影的原型“西巢鸭弃婴事件”与呈现在电影荧幕上的故事对比,结合时代背景和导演本人的倾向去思考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在改编过程中应该把握怎样的尺度。该电影的改编对现在的改编类影视剧有哪些影响和启发。生活是艺术的灵感来源,我们每个人正在经历着的事情都有可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但在将真实事件影视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尺度意识,在故事的还原和丰富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关键词:改编 弃婴事件 尺度意识 启发

一、前言

以产生较大社会舆论影响的焦点事件为蓝本改编的电影我们一般把它叫做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此类型电影以一个真实事件为基础,掺杂了多种虚构元素,如事件的细节描写、人物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的故事。改编后的故事,除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不能脱离真实事件本身之外,其他皆可进行不过分的文字加工。这几年来,此类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越来越多,虽然它还不够成熟,在中国国内甚至世界上还并未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类型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类电影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大的。国际上一直有非常典型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出现,它们的成功对中国此类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日本影片《无人知晓》在将真实事件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有保留,有抛弃,也有局部添加,其改编的手法是颇为成功的。

《无人知晓》是一部以日本1988年发生的真实惨案——“西巢鸭弃婴事件”为原型改编的充满悲伤气息的悲剧电影,导演是枝裕和花了15年的时间对这起悲剧进行文学润色和改编策划,最终以电影的形式将四个兄弟姊妹明、京子、茂、雪被母亲抛弃后,独自生活的故事呈现于人前。是枝裕和没有刻意去渲染强烈的悲痛感,我们却能从他近乎平淡写实的拍摄手法和故事再现中感受到被抛弃的孩子们隐忍的伤痛、边缘化的绝望以及仿佛没有存在过的无力感。

电影中,单亲母亲惠子带着四个孩子一起住在一间出租屋里,但是惠子对房东谎称自己的丈夫在国外,并且只有明一个孩子。四个小孩中,只有长子明拥有户口,有资格在出租屋以外的地方活动,其他三个小孩只能通过行李箱偷渡进来。生活虽然过得躲躲藏藏,但一家人在一起相互照顾却也过得简单温馨。可是好景不长,在惠子认识了新的男友后开始忽视这个家,她开始频繁外出,把弟弟妹妹和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明。最后,母亲为了与新男友同居而选择抛弃孩子们,只给孩子们留下很少的生活费和无尽的等待。

电影中除了母亲惠子的无情抛弃外,还保留着部分温暖与真情,但《无人知晓》电影的原型故事,比我们在电影中感受到的更加残酷无情。电影原型“西巢鸭弃婴事件”中的未婚母亲多次被男友抛弃,和不同的男人相继生下了四个孩子,他们都没有户口,没有办法去上学,甚至没有办法正常出现在人群中。1988年的一天,未婚母亲为了和新男友同居,抛子弃女。六个月之后,住在出租屋的孩子们被房东发现并报警,事件因此曝光。警察经过调查后发现了噩梦般的残酷现实:衣柜里藏着一具腐烂儿童的尸体,警方通过审问发现其是因病去世后被母亲裹进柜子里的。同时,警察还发现最小的女孩也不见了,随后在某处山里找到了失踪的小女孩的尸体。她因为偷吃哥哥朋友的东西被殴打致死,而在这过程中长子并没有阻止。长子因此被控告“导致婴儿死亡”入狱。

《无人知晓》是一部成功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从细节上看,《无人知晓》做到了人物心理和细节方面的虚构与真实的统一。我们通过社会新闻了解到弃婴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但其中的故事情节我们只听其声未能观其全貌。该如何运用电影语言将这些我们没有亲眼见证的细节表现出来呢?是枝裕和通过合理想象的细节捕捉人性和美好,添加核心人物心理活动,串联起非线性的故事情节,虚中有实,让这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少一些刻板生硬,更加丰富饱满。从内容上看,《无人知晓》基本再现了西巢鸭事件的基本情节,遵从了忠于事实这一原则。但忠于事实并不是照搬事实,虽然有电影是生活的缩影这一说法,却也有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论断。电影上映后引起了观众热烈的讨论和思考,有人因为这而关注到电影背后的故事,从而关注到日本当时的儿童问题。他们认为是因为关于儿童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才会导致后面一系列的问题,XX应该加强对未成年的社会救济力度。电影《无人知晓》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输入具有现实意义的内涵: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及社会人情等。

艺术不分国界,虽然《无人知晓》的背景是日本,反映的也是日本80年代的被抛弃的儿童的生活现状,但它成功的经验是值得中国影视改编行业借鉴的。只是就总体而言,现当代的真实事件改编作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改编尺度及标准的,影视剧和音乐剧等的改编具有随意性和多变性,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容易出现编剧胡编甚至乱编的情况。在市场因素的影响下,影视方面出现了许多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如《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它们有的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有的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更因为改编得不够用心、情节不够吸引人而无人问津。在改编的尺度没有一定标准的情况下,编剧有很大的改编自由。将优秀改编电影与劣质改编电影进行对比研究以后,我们会发现,优秀的改编作品往往考虑到了故事原型、细节以及思想主题等层面。劣质改编电影存在的问题花样繁多,但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同一个不足:编剧的态度和严谨性,他们要的只是这个故事,内容合不合理并不重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将真实事件改编成影视作品时是需要标准的制约的,这个标准就是我们所说的尺度。目前对影视改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视改编的基本问题、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对于影视改编尺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研究真实事件在影视作品再加工中的尺度这一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无人知晓》对当代影视改编尺度的继承

(一)《无人知晓》对电影改编尺度的继承

1、忠于事实

关于改编电影的改编尺度,不同的创作者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但有几点是大家都比较认同的,并且在改编的过程中自觉遵守的。第一点是坚持事件的本真,尽量做到还原;第二点是在改编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改编的内容合乎情理。真实是真实事件改编作品的核心,也是这类电影创作中必须重视的方面,把握好这一改编尺度更有利于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首先,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在改编过程中一定要忠于事实,保持客观事件的真实性,保留其现实的质感,电影《红海行动》就很好地把握了忠于事实的改编。《红海行动》改编自2015年著名的也门撤侨事件。在2015年的时候,沙特等国开始对也门发起了全方面的进攻,而就是在这个时候,XX开始组织中国公民撤离也门。在当地紧张的局势中,中国军人深入战火之中,安全带回了所有的中国公民。《红海行动》中蛟龙突击队解救被海盗劫持的中国货轮“广东号”时激烈的打斗场面和海盗追击情节,在战争中解救工厂中的中国同胞、与恐怖分子对峙等情节都是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细节和情节的艺术处理,既忠于事实,在限定的时间里最大还原了也门撤侨事件,又宣扬了英勇无畏、充满人文关怀的中国军人形象。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与其他电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更追求故事的“真”。正是因为做到了忠于事实的“真”,《红海行动》才有了更大的共情能力,让每一个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激动又感动落泪。

电影改编是一个呈现的过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每个编剧和导演对电影的审美也是不一样的,人的审美具有差异性,电影朝着哪个方向改编由编剧和导演的审美决定,但这种改编自由是要建立在尊重原来真实事件的基础上的。电影《无人知晓》就是在保留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构筑了艺术的高度 ,在还原真实事件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相对真实又富有想象的叙事空间。我们不能把《无人知晓》中的母亲惠子主动抛弃孩子的行为改成被迫抛弃,也不能改成母亲死亡所以孩子们只能自己独自生活这种情节,这已经脱离了真实事件的基本框架,它是虚构的、无理想象的产物。

2、恶性事件的温和叙事法

天马行空的想象能给电影带来满满的活力和创造力,但它与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并不兼容,如何把握事件还原性这个尺度更为重要。除此之外,改编要有的放矢,比如将原本极度恶劣的故事情节通过温和的方式处理后呈现给观众这一表现形式。它被称为恶性事件的温和叙事法,常见于文艺片,是指在改编的过程中淡化真实事件中极其恶劣的、直接揭露人性丑恶的、社会影响十分不好的一面,用平淡温和的叙事手法将故事表现出来,同时在呈现的过程中又隐约提及故事本真的一面,虽不明言罪恶又隐约在作品中赋予原型的内涵。

希望通过电影让人关注到电影背后的故事的编剧更喜欢运用恶性事件温和叙事法。香港导演翁子光自导自演的电影《踏雪寻梅》就采用了这种学法,《踏雪寻梅》的原型事件是发生在香港的雏妓分尸案,这是一起泯灭人性残忍至极的社会刑事案件,受害者不仅被残忍杀害,尸体更是被分成一块一块分别扔到不同的地方。明明汇聚了一些残忍血腥到极致的因素,但在电影中,导演通过音乐和摄影将这些惨痛的现实处理得温和些,既让观众了解到这一事件又避免因为太血腥暴力的镜头而给观众造成心理阴影。

同样地,是枝裕和导演也非常喜欢这种改编手法,他在自己的多部作品中都采用了比较平淡温和的叙事手法。在《无人知晓》的改编上,是枝裕和用了15年的时间将这个在当时事态恶劣、影响重大的弃婴事件以没那么惨烈的形象搬到大银幕上。电影里的妈妈还是自私的,但是导演拍出了一家人前期相处的温情;哥哥不再是害死妹妹的帮凶,他变成了新的家庭支柱,他用尽自己的力量让弟弟妹妹生活得更好;导演淡化了哥哥原型身上令人发指之处,改写了明的结局,让明变成早熟懂事、令人心疼的这样一个正面形象。电影里的他努力生活,从来没想过逃避自己的责任。同时导演增加了哥哥的同学纱西这一角色,纱希这个类似于长姐的角色在电影后期有着不小的作用,让电影多了一些人性的温暖。

在《无人知晓》里,真实事件的残酷一面好像盖上了一层面纱,它依然存在着,只是导演把它拍得朦朦胧胧,淡化处理了真实事件中极端恶劣的一面,把温情放大,不让我们直面当年的罪恶,但是我们依然能透过影片感受到故事的压抑和悲伤,让我们陷入沉痛的思绪。有些时候,恶不需要拍得直白而浓烈,用趋于平淡的手法可能更能深入人心。这种将极度恶劣平淡叙述的改编手法更受纪录片和文艺片编剧和导演的偏爱。

电影改编原则的继承

1、电影的冲突性

改编尺度和改编原则是两个相似又不同的概念,改编尺度是从作品本身出发的,改它主要是给编剧的创作画了一个圈,强调的是该怎么做。如果想要写出好的改编剧本,那么在这个尺度内发挥,至于如何发挥,就看编剧的能力了。而改编原则则是从编剧改编的角度出发的,它更像是一种创作理念,强调的是可以怎么做。

人们在观看和评论改编电影时,总会不自觉地将改编电影与它参照改编的原作或者原事件进行比较,然后通过电影情节和语言等来判断这到底是不是一部合格的改编电影。那么电影改编的原则是什么呢?

冲突性是电影改编的原则之一, 改编者常常用制造冲突的方式来增加或者放大电影的冲突性。所谓制造冲突,是指编剧在改编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改编手法。这种手法适用于原型故事情节比较平淡、起伏不大,没有明显的冲突点的情况,其中,商业用途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最喜欢用这种制造冲突的手法。制造冲突型改编是在遵守故事基本框架的情况下将矛盾冲突放大,使情节更加吸引人,以此来制造爆点,达到刺激观众感官的目的。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所有影视作品,它最初可能来源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也可能来源于一个小小的事实。剧本是影视作品的灵魂,它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细节发展,我们想要探讨当代影视改编的改编原则,就要回归本源,关注剧本的改编,关注编剧如何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如何丰富故事人物形象和故事内涵,如何让真实事件转变成具有艺术性的引人入胜的影视作品。

一般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如果原故事事情发展比较平淡,没有产生特别大的冲突的,但是原故事又十分具有改编意义的,编剧在进行剧本创作时一般会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元素或者调整一些背景,将原有的冲突大甚至是制造一些冲突,让最后的改编成功的影视作品拥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具有戏剧性和观赏性。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声色画的冲突带来的视觉享受,是电影的使命之一。去年热播的《我不是药神》就是典型的改编过程中遵循平淡制造冲突型的电影。在《我不是药神》里,主角程勇是个卖印度神油的小店主,生意惨淡、家庭不幸,连房租水电都交不起,他无意间接触到患慢粒白血病的病人群体,了解到他们生活的艰难,国内的病友们为了缓解病情,不得不服用国内昂贵的正版药,但他也了解到,印度有一种仿制药拥有同样的作用且价格低廉,程勇选择了代购这种药,并且拿下了这种药的独家代理商,他就被病友们称之为“药神”。电影里的程勇的原型是白血病人陈勇。现实生活中的陈勇是一位企业老总,因为确诊白血病而踏上求药治病的治疗之旅。昂贵的药物加剧了他的家庭负担,机缘巧合之下他知道了印度仿制药的事情,在他自己用过效果显著以后他把这个药推荐给了他的病友们,让更多人的人看到生活费希望,他也通过代购药物成为白血病人眼中的“药侠”。电影遵循了陈勇事迹的基本脉络,但又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改编,为了突出“穷人也该活”是核心命题,电影把程勇塑造成一个从为钱向为义过度的成长型人物,甚至电影里程勇等人最后一次偷偷代购仿制药而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也是编剧加进去的,在陈勇的故事里,没有吕受益的死亡,也没有黄毛的牺牲。但是电影里的必须有这些冲突性情节,身为一部商业片,它不仅要把故事讲出来,而且要讲得精彩,才能引人注目。

同样地,《无人知晓》在改编的过程中也继承了这种改编手法。虽然导演是枝裕和尽量把出租屋里剩下的孩子们的悲惨生活拍得朦胧,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更温情一些,但是其中也有许多对抗性的冲突点。长子明为了生活去问母亲口中的父亲要生活费惨遭拒绝,这里用所谓生父的拒绝与孩子小小的希望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被抛弃的那些孩子们的无助。妹妹雪逝去的时候,明给母亲打了电话却被无情的挂掉,母亲的不在意和孩子的在意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原型故事中明没有给母亲打过电话,也没有向所谓的生父要过生活费,导演制造这些冲突性情节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孩子们没有人管没有人依靠自己没有人关心的生活状况,增强观众的共鸣。在将真实事件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加入对抗性元素,将普通人的抱团互助与人性幽光刻画得感人至深,把平淡的故事阐述得丰富有趣,这是非常成功的。

2、遵循电影创作自身的规律

真实事件给改编电影提供了创作框架,但好的作品需要好的电影思维,我们需要通过电影的语言和手段将原真实事件改编成适合大荧幕的主题明显的电影。说到电影思维,我们不得不提到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中国合伙人》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但很少人知道它的故事原型是新东方的三位创始人徐小平、王强和俞敏洪。当时陈可辛导演想要拍一部关于当代人创业题材的电影,于是请徐小平来为《中国合伙人》写剧本,徐小平了解之后非常开心,潜心梳理自己的一生经历,写了十万字初稿。当然徐小平的稿子并没有成为电影的最终剧本。陈可辛导演在此基础上结合另外两人的人生经历,选取他们创业期间的故事改编成了我们看到的《中国合伙人》。三个人的三种人生经历融合成一个有血有肉故事,导演用生活化的镜头和复古的怀旧音乐以及合理的镜头切割表现了“梦想属于每一个人”的思想主题,用电影思维去创造,用电影语言去表达,于是有了收获赞誉和掌声的优秀电影。

电影跟生活还是有区别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既要留住生活的本真,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影艺术的改编创作。《中国合伙人》既是俞敏洪等人曾经的生活,又不只是他们的生活,这部电影变成了某一个时代所有正在追梦的、创业的奋斗者的生活缩影。这就是遵循电影自身创作规律原则所带来的更大的馈赠。电影必须有一个基调,但真实事件不一定有,电影可以打乱时间顺序,这点是真实事件做不到的。在不打乱原来的框架的基础上遵循电影创作自身的规律,适度改编,更有利于电影韵味的塑造。《无人知晓》采用了去高潮、去戏剧化,一叙到底的改编方式,淡化细节。是枝裕和将电影当成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投射,他运用电影手段把一个个容易让人忽视的细节拼凑成了五味杂陈的生活,让观众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去认识人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遵循电影创作自身的规律去改编,才能把真实事件的灵魂与电影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无人知晓》的事实与艺术加工

1、哥哥形象:主题与定位的改变

了解过西巢鸭弃婴事件的人都知道,长子明的现实形象与电影中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在真实事件里,明这一角色的原型跟那个抛弃孩子的母亲有着相似的冷漠。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明的原型性格里也带了冷漠的一面,因为过早地就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他不能像普通小孩子一样快乐地成长,他的生活是日复一日的机械性活动。在母亲出走以后,他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把弟弟妹妹当成了一种负担,所以他对母亲将弟弟的尸体藏在衣柜里的行为无动于衷,在朋友对妹妹进行殴打的时候保持纵容的态度,他有没有参与对妹妹的迫害,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在妹妹因为他的朋友的殴打致死的时候,他依然是冷漠的,甚至是乐见其成的。哥哥原型有着浸入骨髓的冷漠,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转折息息相关。

相比之下,电影里的哥哥形象就正面多了。我在哥哥的身上看到了责任、顽强还有沉默,他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东西,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谁。他会为了让大家活下去努力赚钱,虽然他也曾渴望友情,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的朋友对弟弟妹妹不好时再也没有邀请他们来家里玩过,他会带着最小的妹妹偷偷溜不如玩,去看她渴望的东西,虽然妹妹的愿望最后也没有实现。电影里的明是一股支撑孩子们继续活下去的温暖的力量,他坚强而有爱;而现实里的明是一个被不幸的生活压制着的行尸走肉,他麻木而冷漠。

导演为什么要这么拍呢,为什么会选择美化哥哥的形象而不是美化母亲的形象呢?其一,是导演对改编剧本的定位。母亲抛弃孩子这是一个原事中的一个重要支点,这个角色的形象如果进行改变的话容易脱离现实,产生过分虚化的效果。相比之下,哥哥这一人物贯穿全文,与全局发展紧密相关,改编起来比较容易,再加上导演打算采用开放式结局,所以哥哥形象的改变是被允许的,为剧情服务的。

其二,与电影想表达的主题思想相关。在弃婴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的恶,哥哥的恶,甚至是房东等周围人的“恶”,这些恶呈现在荧幕前,虽然直观坦白,给人的冲击性大,但这种“全员恶人”式的拍法非常让观众陷入极端恐惧的情绪中,这就需要一个缓和性角色来中和电影的基调。哥哥角色的改编成为必然,这也是艺术作品加工中的审美化,他让电影的基调减少沉重的黑雾,多一些温情和可爱之处。

2、放大温情,淡化残酷现实

《无人知晓》在故事框架的架构和情感的抒发上做了一定的改编。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尺度可大可小,全看编剧和导演对电影主题的把握程度,但是这个尺度必须是有界限的。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无人知晓》在改编的过程中坚持了忠于事实和遵循电影自身创作规律的两大原则,改编时围绕着真实事件的基本故事脉络,不脱离基本支点,从单亲母亲搬家到孩子被母亲抛弃再到最后妹妹死去,每一个重要情节都被镜头重现着,以电影的形式被更多人看到。《无人知晓》放大了原来真实事件中的温情部分,导演在改编过程中以平淡甚至轻快的方法讲述了一个原本极为沉重哀伤的故事,他没有刻意揭露那些沉重焦虑的事,反而用简单自然的手法描述着四个孩子一起生活的点滴。相比于揭露这场社会事件的恶,是枝裕和更热衷于向观众展示儿童生存这一主题。他不把哥哥好友踢死妹妹的现实拍出来,却通过细节展现社会对明等人的不关注。收房租的房东对手中的狗疼爱有加,却对四个孩子惨不忍睹的生存空间熟视无睹,逃学少女纱希尚且会为了让明他们交房租而去陪成年男人唱歌赚钱,但是他们身边的成年人却把成年人世界里的冷漠自私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枝裕和用镜头讲了一个残忍的故事,他用电影语言呼吁着人们更关爱这个世界,更关心身边的不幸。

孩子们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的彷徨、无助与绝望,感受到的冷漠和,一切本该有人察觉却无人知晓。需要成人保护的儿童却被子成人彻底遗弃,只能自我救赎自己疗伤。是枝裕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冷漠的社会,明明是枝裕和给我们展现的故事已经是杂糅了温情的改编,但是我们仍然能从中感受到剧中人的孤独绝望和悲伤。这种增加温情,淡化残酷现实的改编方式,比直接披露更能直击心灵。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不用过分渲染罪恶,也不用过分宣传道德、黑暗和光明。

三、《无人知晓》的改编突破

(一)方向的突破

作为一部改编得不错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无人知晓》的改编方向与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其他电影有些不同。市面上的改编电影有为了取悦观众,追求经济收益而随意加入刺激性冲突情节的,也有以原故事某一特殊情节为支点放大叙述的,更有借原故事框架挂羊头卖狗肉,实际故事与真实事件存在出入的,朝着这些方向改编的电影,基本上追求故事的戏剧性和视觉的冲突性。而《无人知晓》在改编上别具一格,是一种区别于潮流改编风向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

有人说,这个故事如果换作今村昌平来拍,他一定会把“惨”和“肮脏”往死里拍,一定要把事情的残酷用镜头表现出来;如果让北野武来拍,要么它会变成了另一部《菊次郎的夏天》式电影,要么让故事里的哥哥把弟弟妹妹全都杀了,然后再自杀,制造无人生还的毁灭性结局。但是《无人知晓》偏偏遇上了安静又细腻的是枝裕和导演,于是有了净化版的西巢鸭弃婴事件。

是枝裕和用了最温柔的方式去诠释这个沉重的悲剧。他的改编方向是偏向人物的,原始事件中母亲的抛弃轻描淡写,哥哥形象的颠覆,整体的基调都是平平静静的,没有用力过猛的煽情,没有声泪俱下的咆哮,到了情节的最高潮人物也没有一滴眼泪,悲伤也被慢慢消解。但越是这样,就越是令人看得难受,到了最后直接泪崩。在影片中,镜头语言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有的冷静和疏离感,用简洁的画面刻意规避主题,用真实的细节描写深深地触及了受众的内心。整部电影的叙事形式很平淡,再加上原本就激烈的故事情节对观众产生的反作用力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这种冷静化处理,给人一种更强烈的真实感。虽然这也是精心艺术化了的。传统手法的矛盾冲突在这里有所克制,但都是为了还原真实。

(二)手法的突破

1、剧情的保留与扩张

传统的改编手法有两大类型,一个是高度还原型,一个是单视角切入型。高度还原就是在改编时将原型故事所有的情节都保留下来,一切以原型为主,只做很小的改动。这种类型的改编手法改编的幅度很小,一不小心容易拍成纪录片。单视角切入型是指在了解原型故事以后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故事的讲述。如在影片《小小的愿望》中开头就是王大陆的自白,导演选择从王大陆的角度开始叙事。这种单视角切入型方便观众理清剧情时间线,也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果《无人知晓》采用的是高度还原的手法,很多灰暗残忍的一面就要赤裸裸地摊开在众人面前了。小儿子的死是母亲的疏忽造成的、小女儿的死有哥哥的影子在,这个家里活下来的人没有一个是真的无辜的,这样的电影该是多么压抑啊。但是是枝裕和没有这么做,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把西巢鸭弃婴事件改编成电影,不是为了让别人感受无边的压抑的,他更想让别人看到那群孩子的曾经。

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给人一种治愈又“致郁”的感觉,他用平淡写实的手法将故事娓娓道来,只是讲述故事本身,并不做评判。他把评判的权利交给电影的观众。《无人知晓》在改编和拍摄的过程中很好地继承了是枝裕和以往的风格,遵从事件真实性,剧本的还原度较高。

从剧情上来看,《无人知晓》在改编西巢鸭弃婴儿事件的过程中做了一定的取舍,母亲抛家弃子、哥哥明为了生活向生父讨钱遭到拒绝、明打工养家和妹妹雪的死亡等重要剧情都保留下来了,当然,在保留的过程中也做了一定的艺术改编,使整个电影能够更加连贯完整。但电影毕竟不是生活,为了提高电影的整体性和可靠性,对原有剧情进行扩张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当时社会媒体在报道弃婴事件时更加关注的是四个孩子和造成这起悲剧的单亲母亲,而是枝裕和除了关注这些之外,还从房东和周围的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入手,让电影的背景更加立体,虽然只是增加了几个镜头,但是让故事更丰满、更具有烟火气。明明他们身处闹市,在这个世界留下过或深或浅的痕迹,但是他们是那么地透明,不管是活着或者死去,都无人知晓。

2、辅助性人物与开放性结局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无人知晓》电影里的纱希在原型故事中是不存在的,这算不算是魔改呢?答案当然是不算。魔改是脱离了原故事进行改编,它会形成新的思想和新的情节,这些新的情节和思想并不是为原故事服务的。《无人知晓》在剧情上有保留有扩张,也有着基于原型的局部突破。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是加入辅助型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纱希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原故事在电影中的发展,她是电影后部分十分重要的角色,她陪着哥哥明走过了那段特别艰难无助的时光。纱希这个角色是是枝裕和特地增加的。也许是怕母亲惠子走后孩子们的生活只剩下沉重哀伤,与前面的温馨美好气氛存在太大的违和感,因此设置了纱希这一角色。在我看来,纱希这一角色更像是母亲的替代品,是后半部分亲情的象征之一。失去了母亲的孩子们真的是太难过了,而纱希是他们当时能够触手可及的希望。

第二个突破是变悲剧性结局为开放式结局。原故事有一个悲剧结局,小男孩死了被藏在衣柜,最小的妹妹被哥哥的朋友伤害致死,哥哥因为纵容朋友害死妹妹而坐牢,抛弃孩子的母亲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有的人变成了冷冰冰的尸体,而有的人得到了冰冷的枷锁。而在电影中,沉重悲伤的基调是不变的,结局却有了很大的不同。电影的结尾,故事还是没有结局,事情也没有答案,母亲依然联系不到,故事好像停留在雪死去的这个节点,剩下的人未来要怎么活下去,电影没有明说,只留给观众诸多猜测。可能他们还是会继续那样在一起流浪,可能他们会分隔四方,过着不同的生活……明明是结局注定的故事,导演却采用了这样的改编手法企图让这个故事更快乐一些。

四、电影《无人知晓》对影视剧改编的启发

改编的共鸣性。这些年来,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一直都在发展中,并且发展得越来越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2004年的《无人知晓》到现在大火的《红海行动》,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在电影市场上也越来越受欢迎。虽然《无人知晓》是日本电影,但它的成功对以后进行事实改编的电影的创作有着不小的影响。艺术是共通的,日本电影的成功经验有值得中国编剧借鉴的地方。通过分析《无人知晓》的改编,我们可以看到一部成功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在改编过程中的应该做到哪些方面,看到它直击人心的原因,去感受它的魅力,并在以后的创作中恰当运用这些方法。

一部成功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背后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编剧。一个故事再好,没有一个优秀的改编者将它改编成适合拍成电影的剧本,那它永远只是一段往事,不会变成一种电影艺术。西巢鸭弃婴事件如果没有遇到是枝裕和,就不会有现在优秀的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人知晓》。一个好的改编者有些对市场精准的判断,也有着能够结合时代特性,引起观众共鸣的改编能力。改编不是胡编,有理有据的改编才能让改编的影视剧成品拥有更长远的生命力。所以说在影视剧改编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好的改编者非常重要。

二、改编要学会抓重点。优秀的改编作品不只要回归原型故事本身,更要懂得提炼精华找重点,抓典型。著名导演张艺谋曾经说过:“好的改编并不是刻板地按照原著来讲故事,而应该提取原作的精华进行二度创作。能让原作不起眼的细节变成影视作品里光彩夺目的情节,才是成功的改编。”虽然他说的是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情况,但是我们分析完《无人知晓》的改编过程和手法后不难发现,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它们有些共通性。电影或者电视剧时长毕竟有限,我们虽然要强调回归原型,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但是改编不是复制粘贴或者情景再现,找准重点改编十分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影视剧改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侧重点,即有些事情可以轻描淡写甚至略过,而有些事情必须浓墨重彩,主次分明,这样才能突出故事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思想主题的表达与改编的关系。在改编的过程中要根据原型真实事件确定电影的思想主题。主题是电影的灵魂,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思想主题又有些特殊,它具有特殊性,我们只能在了解事情真相之后找出它的主题,这个主题是整个原型故事的思想体现。当然,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得出来的结论思想也不一样。有人从《无人知晓》里看出来儿童福利制度的缺失,也有人从中看出来社会的人情冷漠和亲情的得失。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就看改编者要从什么角度去下笔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事情体现了社会黑暗的一面,改编者在表达社会负面情绪的时候还是需要委婉一些,不要过于直白。

一部成功的改编影视作品不但要尊重原来的故事框架,合理改编,更要做到将思想主题融入改编中,使其既不脱离原有框架,又有深度不肤浅,不流于表面。改编的方式多种多样,《无人知晓》式的改编只是其中一种,但我觉得在影视剧改编这条路上,编剧也好,导演也好,都应该带着尊重事实、合理改编的态度砥砺前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最不能丢掉的,就是原真实事件的那一种真。中国在真实事件改编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仅要学会借鉴日本电影的成功改编案例,也要在创作的时候坚持自己的思想。单纯的借鉴并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将好的经验和中国独特的文化思想结合起来才能让作品更加融入中国市场。如果影视剧改编只是画皮不画骨,丢掉了最原始的思想,又怎么会令观众满意呢?

参考文献

[01]佘孟瑶.润物细无声——论影片《无人知晓》中的细节艺术[J].艺术评鉴,2019(15):154-156.

[02]范晨曦.用真实触及内心——浅析《无人知晓》的细节描写[J].戏剧之家,2018(12):109.

[03]伍文珺.论是枝裕和电影中纪实与虚构的关系——以《无人知晓》为例[J].影剧新作,2017(02):102-106.

[04]张雅堃.《红海行动》: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浅论[J/OL].戏剧之家:1-5[2019-12-0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410.J.20181125.2209.014.html.

[05]卢培.论“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改编策略——以《解救吾先生》为例[J].戏剧之家,2018(31):63-64.

[06]秦祚瀛.试论影视作品中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社会意义——以电影《出租车司机》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06):239-240.

致谢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给予我指导、关心和帮助的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是在我的导师的亲切指导和关怀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吴士田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从论文的选题、前期准备工作到最终定稿,老师都尊重我的想法和意见,同时给予我许多中肯的意见和悉心的指导,让我的思维更加顺畅,能够条理清晰地讲我的观点在论文中表达出来。

同时还要感谢我的父母,这些年来他们一直支持我,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现在的我。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会好好孝敬他们,报答他们!爸妈,我爱你们!

从电影《无人知晓》看真实事件在影视作品再加工中的尺度

从电影《无人知晓》看真实事件在影视作品再加工中的尺度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7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8110.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3月17日
Next 2023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