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X作家斯托夫人生长在一个基督教家庭之中,她的父亲是支持废奴主义的传教士,哥哥和丈夫也都强烈地反对奴隶制度。因此,斯托夫人从小便受到神学的熏陶,长大后在访问肯塔基州几个种植场期间,亲眼目睹了奴隶的悲惨生活后深受触动,逐步成为坚定的反奴主义者,并写下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反蓄奴制的名篇。《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斯托夫人为了回应X联邦会议通过的《逃奴法案》所创作的小说,当时X南北双方在蓄奴制问题上正处于紧张状态,《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出现点燃了导火索。这部反奴制著作在X黑人摆脱蓄奴制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说出版以来,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就是围绕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展开。自21世纪以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并出现了不同视角。随着研究视角变得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研究斯托夫人对黑人种族特质的描写,或者是对黑人角色的刻板类型塑造,而是把目光更多的集中在信徒身上。通过解析信徒的形象,进一步揭露基督教与蓄奴制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彰显了作品的文化研究价值,显示了作品的持久魅力。
X在其两百多年的沧桑历史中,吸收了世界各地诸多文明的精华,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多元开放性的文化体系。但其核心文化是清教主义思想。清教是新教(基督教分支)的一个分支,清教徒是清教的信徒。它提倡的观念主要有虔诚、勤勉、仁爱、勇敢、平等待人、崇尚自由、信守承诺和勇于忏悔等,这些观念构成了X清教精神。
因此,斯托夫人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宣扬基督思想,使基督教义贯穿小说的始终。她在小说中的某些人物身上倾注了基督圣徒的美好品质,塑造出具有X清教精神的人物,而这些人物都具有美好的道德品质,他们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圣徒形象特征。
一、汤姆叔叔——传教士
汤姆叔叔是谢尔比先生家的一个黑人奴隶,汤姆一生总共历经过三个主人,不管主人是仁慈还是残暴,汤姆都毫无怨言。他虔诚信教、布道传教,始终坚信信仰会净化灵魂,即使辗转于不同奴隶主手上,遭遇不同的对待,他依然保持着那颗善良的心,临死前原谅了所有伤害他的人并为他们祈祷。他总是孜孜不倦地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基督教教义,他是一个虔诚的传教士。
(一)唱诗传教、虔诚信教
在汤姆叔叔看来,《圣经》是了解上帝意志的唯一途径,而有罪的人可以通过阅读《圣经》表达对耶稣的信仰,在其中寻求获得救赎的方法,可以从中发现上帝的意志,从而与上帝直接建立联系。汤姆叔叔坚定地认为信徒不论世俗地位高低,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罪人,寻求着同样的灵魂救赎,等待着最后的审判。
因此,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汤姆总是富有强烈的使命感。汤姆出生在谢尔比庄园,在主人谢尔比的眼中他是一个不一般的黑奴,他稳健、诚实、能干,因此谢尔比放心地把庄园交给汤姆看管,果然汤姆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汤姆友善的性格逐渐受到庄园人们的称赞,甚至乔治小少爷也愿意和他做朋友,汤姆经常请乔治小少爷给他读《圣经》,这本书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在了解上帝的法谕过程中,汤姆总是身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鞭策着他向周围人布道传教。他会给大家讲基督教义与圣经故事,唱诗祷告并用《圣经》的内容教育周围人,希望更多的人和自己一样虔诚的信仰上帝,以此来获得灵魂的纯净。附近的黑人们都把他当作他们中的一个牧师,是汤姆的传教使他们开始信仰上帝。
由于虔诚信教他注重道德修养,品德修行。汤姆对主人十分尽心,主人的命令他从不抵抗,他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对自己的信仰忠心耿耿,绝不会背叛信仰出卖灵魂。他在被第一任主人谢尔比先生卖掉的路途中,通过阅读《圣经》寻求心灵的慰藉,当他看到同行的黑奴们因同样的遭遇伤心欲绝的时候,他朗读《圣经》给他们听,想要用基督教义安慰他们。汤姆后来被残暴的奴隶主雷格里买下,雷格里高价买下汤姆是因为他想培养一个冷血无情的监工头。他原以为汤姆软弱听话,但当汤姆不愿听从自己的命令去鞭笞可怜的黑奴们,雷格里十分愤怒,愤怒很快转化为对汤姆的打骂。面对主人雷格里的威胁和鞭笞,汤姆也绝不出卖自己的灵魂来换取肉体上的疼痛,他从未想过改变对上帝的信仰。虽然身为奴隶,但他认为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奴隶主,他的灵魂永远属于上帝。他宁愿自己受皮肉之苦,也绝不违背自己的原则,汤姆濒临死亡时的爱心和坚忍唤醒了内心麻木的黑奴们。汤姆乐于助人,对其他黑奴总是施以援手,例如他会偷偷帮助女奴露西采棉花。即使生活备受艰苦,但是汤姆依然乐观地面对。不管主人是谁,仁慈或残酷,他都能平静接受,他认为这是上帝给他的使命,身为基督徒他有义务完成上帝给他的任务。
汤姆唱诗传教、虔诚信教,并且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他通过《圣经》了解上帝的旨意,受到上帝的指引,这一切都是命定的,于是应该秉承上帝赋予的使命,向人们传播基督教思想,按照上帝的意旨把基督教义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随身携带的《圣经》总是提醒着他要保持身为一名基督徒具备的高尚品质,在上帝的号召下,他向人们宣扬基督教义,传播仁爱之心。斯托夫人塑造的汤姆叔叔文学原型可以说是《圣经》中的耶稣。汤姆扮演的传教士角色与耶稣高度相似。汤姆因为拒绝透露黑奴的逃跑路线而受到奴隶主的鞭笞,这一牺牲精神很容易让人想到耶稣。
(二)勤劳能干、以德报怨
汤姆认为只要努力工作就有机会获得上帝的恩宠。他这一积极进取的性格得到周围人们普遍认可。在汤姆的理解中,工作是上帝安排给自己的任务,努力完成这个任务,是自己的使命所在。因此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都觉得这是上帝对自己的考验。上帝没有救赎每个人的义务,唯有通过精神上的忍耐和勤勉的劳动,才能继续与上帝建立联系,最终获得上帝的救赎。
汤姆叔叔勤劳能干、以德报怨的形象贯彻作品始终。小说开篇便是谢尔比先生与黑利商讨黑奴买卖交易的场景,谢尔比先生刚开始明确地拒绝了黑利关于卖掉汤姆的提议,在与黑利的对话中满是对汤姆的赞赏。在他看来汤姆是个勤劳能干的管家,做起事来勤勤恳恳,不管是钱、房子、马匹等重要交易还是庄园里的琐事,都能在汤姆的管理下变得井井有条,他觉得汤姆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帮手。在第二任主人圣•克莱尔家中时,汤姆负责马厩里的活儿,但他的主要工作其实是照料伊娃,陪伊娃散步或坐车出门。圣•克莱尔在穿着上十分挑剔,他不允许伊娃身上沾染任何难闻的气味,所以在每天干完马厩里的活儿之后,汤姆都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把自己的衣服洗得一尘不染。圣•克莱尔惊讶地发现,虽然汤姆只认识几个字,但可以流畅地朗诵《圣经》,并常常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汤姆努力学习和对待工作勤勉认真的态度得到了圣•克莱尔的肯定。《圣经》中包含了许多勤劳致富的经文,其中懒惰被认为是七大宗罪之一。在上帝的指示下,汤姆面对工作始终勤勤恳恳,他相信上帝会为勤劳工作的人们赐予福祉。因此,每当生活给予汤姆一丝馈赠时,他深信这是依靠自己的勤劳,从而获得来自上帝的恩典。
汤姆得知主人谢尔比先生因为负债累累而要将他卖给黑利时,即使万般无奈,他还是没有反抗而选择了接受,为了减轻主人的负债,也免去其他黑奴被卖的命运,汤姆宁愿牺牲自己一人,他还劝解不堪离别之苦的妻子。当与伊莱扎一起趁机逃走的机会到来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认为主人选择卖掉他是因为面对经济负担下的无奈之举,他接受主人为他安排的命运,把自己的牺牲看作是对主人多年养育之恩的报答,他有着圣徒的献身精神。
汤姆的第二任主人圣•克莱尔是位仁慈的奴隶主,他在临终前答应给汤姆自由。但是他的妻子玛丽却自作主张地将汤姆卖掉,原因是汤姆是这个家里最值钱的黑奴,她承担不起这份损失。最终汤姆被再一次卖掉,不同于阿道尔夫的抱怨,汤姆认为这是上帝的安排并在心中为圣•克莱尔和伊娃祈福。面对厄运,他以德报怨的崇高精神打动了奥菲利亚。
汤姆的第三任主人雷格里因为无法将汤姆训练成杀伐决断的监工头而感到愤怒,因此经常向汤姆施暴。面对极端的暴政,汤姆对信仰有过短暂的怀疑,他曾经沉默地看着膝上摊着的《圣经》,想要在其中找寻答案。但当女奴凯西提议一起杀死雷格里时,汤姆却果断地拒绝了,在他看来这是上帝给他的考验,他要学会忍耐。汤姆再三拒绝自由都源于他对于基督精神的崇拜和信仰,他一直相信只有这样上帝最终会给予他自由的灵魂。
汤姆身上具备勤劳能干、以德报怨、虔诚信教等优秀品格,符合圣徒人物形象。《圣经》经常把忍耐与等候一起提及,它宣扬忍耐是内在品质,等候则是外在表现。一个虔诚信仰上帝的人,内心必定具备坚忍的特质,若是连小小的苦难都没有办法忍耐,又如何等待上帝的旨意。在小说中,汤姆总是以一个等候者的姿态迎接苦难,逆来顺受,看似懦弱,实则坚忍。《圣经》中还不止一次提到了亚伯拉罕,这位“信心之父”就是用恒久的忍耐,最终得到了上帝应许之物。汤姆就如同《圣经》中的亚伯拉罕,他坚信苦难是上帝操练人们的关卡,而忍耐不仅可以让人们经历上帝的信实,更是基督徒遵循旨意的过程。

二、伊娃——福音天使
作为小说中着重描写的女性之一,伊娃这个名字由英文Evangeline得来,又译作传播福音者,《圣经》中的天使就是伊娃的原型。从名字就可以想象出伊娃的美好形象,小说中不止一次对她的外貌进行描写,看起来大约五六岁年纪的女孩子,有着金褐色的长发与紫蓝色的眼睛,眉目之间满是纯真。伊娃总是穿着一身纯白色衣裙,性格活泼开朗,却又经常忧愁的望着来来往往带着脚镣的黑奴,有时会捧着糖果和橘子高兴地分给他们。伊娃天生就有一颗爱人之心,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伊娃都会奉上自己的关心,她平等地对待身边每一个人,汤姆形容她如同“《圣经•新约》里走出的一位天使”[[[]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王家湘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53页。]]。
(一)播撒仁爱、传递福音
伊娃始终相信关爱不应仅用口头表达,更要靠行动传递。正如《圣经》中所昭显的一样,只有生命才能够改变生命,只有生命才能够影响生命。伊娃认为是耶稣基督蕴藉着她的生命,使她时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她希望将自己感受到的幸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并付诸实际行动撒播仁爱、传递幸福。
伊娃经常给家里的奴隶们读《圣经》中的赞美诗,语气温柔又坚定,在伊娃温柔的语气中难以理解的经文变得异常温暖,熨帖人心。不幸福的家庭并没有给伊娃的内心蒙上一层阴影,与母亲的冷酷自私相反,伊娃总是无微不至的关心身边的人。当黑奴奶娘头疼病发作时,伊娃会代替奶娘照顾母亲,以减少奶娘的工作负担,甚至把镶着钻石的金嗅瓶送给奶娘。小伊娃总是在他人需要关爱的时候及时出现并给予宽慰。当她听到蒲露的悲惨遭遇时,感到十分伤心,同时又为自己不能分担蒲露的痛苦感到难过。她会央求父亲买下救她一命的汤姆,并对他十分敬重,也会对性格惹人讨厌的女孩托普西施以援手。她说如果她的死能减轻黑奴的痛苦,她愿意奉献自己的生命。
伊娃有着超越同龄人的冷静与见地。当咳嗽愈来愈严重时,伊娃不仅没有一点儿害怕,还暖心地安慰大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没有表现出一丝痛苦与不舍,而是坦然面对与接受。临死之前,伊娃要求父亲承诺会释放家中所有的黑奴,她给家里的每一个黑奴一绺自己的头发,表达对他们的爱,并希望他们成为虔诚的基督徒,以便日后能在天堂中相见。正是因为怀揣着一颗仁爱之心,伊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他人着想,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人、撒播仁爱。
伊娃人如其名,她向身边所有的人传递着福音,庄园里的每一个黑奴看到伊娃都会感到快乐。基督教教义之一的信天国和永生中提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得上帝的救赎而获得永生,在上帝的天国里享得永福。伊娃就是《圣经》中的福音天使,用自己的方式把她对这个世界的爱传播下去。
(二)平等待人、以心换心
从伊娃成功改造托普西这件事来看,她无疑是伟大的。面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黑人女孩,她用心相交、平等对待、以心换心。小说通过叙述伊娃成功改造托普西,展示了基督教平等博爱的教义带来的救赎力量。
圣•克莱尔得意于自己是一名具有前瞻性思想的奴隶主。因为一场与表姐奥菲利亚的辩论,圣•克莱尔买下了黑奴女孩托普西,并请奥菲利亚教育托普西。托普西是个八九岁的黑人女孩,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没有家人与朋友,即使在善良、易相处的奴隶主圣•克莱尔家中也得处处看其他奴隶的眼色,备受虐待,长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孤苦伶仃的漂泊生活造就了她麻木、叛逆的性格,所以当奥菲利亚寻问她多大了,是否有父母亲时,她说“我从来没有过妈妈,也从来没有出生过”[[[]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王家湘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52页。]]。面对他人的关心,她始终无动于衷,即使奥菲利亚认真教导过她,还是没能改变她,经常被她偷走了随身物品,可是这样顽劣的性格却最终被伊娃感化。
刚开始托普西设有防备,但随着时间推移,伊娃的关心并没有减少,温暖的话语使托普西深受感动。伊娃在劝导托普西不要偷东西时,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毫不留情地训斥她,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与她交流。托普西是一直生活在黑暗里的人,目光所及也都是黑暗,从未见过光明的她自从遇见伊娃后,就把伊娃当成了救赎自己的天使。伊娃经常给托普西朗读《圣经》,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她不再孤独和抱怨,变得善良友爱。在伊娃去世后,托普西因为对伊娃十分思念,而使她萌生了想要陪伴她一同死去的想法。伊娃临死前告诉托普西一定要虔诚地信仰基督教,以便他日在天国重逢。自此,托普西始终秉持着对基督教义的忠诚。此时的托普西与遇到伊娃之前的托普西判若两人。奥菲利亚看到伊娃的转变后不禁感叹,传统的教育方案与教育理念不适用于托普西,是伊娃的平等博爱精神感化了托普西,使托普西拥有一颗如伊娃般的仁爱之心。后来,托普西成为了一名传教士,把当初伊娃对她的关爱继续传递下去。
平等意识是X清教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督教具有反特权思想,从教会成立之日起,教义之争就从未平息过。X清教更是充分肯定了个人价值,强调个体本位,因此基督徒教徒更加坚信自己的信仰,即信徒不论世俗地位高低,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罪人。由此,以清教主义为基础的X基督教改革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个人思想,平等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从撒播仁爱、平等待人两方面可以看出伊娃具有平等博爱精神。伊娃既是福音天使,也是“女耶稣”。她向托普西传播基督教义,使托普西开始信仰上帝。托普西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圣经》,确信自己的信仰与上帝直接联系,从而获得灵魂上的救赎。其中伊娃扮演了一个领路人形象。
三、伊莱扎——圣母玛利亚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第二个具有圣徒形象的女性是伊莱扎,她是第二代混血女仆。她的主人谢尔比夫妇虽然对她关爱有加,但是因为经济窘迫,不得以把伊莱扎唯一的孩子哈利卖掉。这一谈话被伊莱扎无意中听到,因此她决定带着哈利连夜逃离谢尔比庄园。伊莱扎带着孩子一起逃亡的这条主线与汤姆的故事相平行。她在带着孩子逃亡的路途上,还遇到了先一步逃走的丈夫乔治,一家三口在经历重重险阻后到达加拿大,最终成功逃离苦难,获得幸福。伊莱扎在小说中时刻充满了母性光辉,与神圣的圣母玛利亚形象类似。
(一)坚强勇敢、向往自由
伊莱扎认为信徒凭借虔诚的信仰就可以与上帝直接建立联系,《圣经》是上帝与信徒之间的沟通的唯一媒介。因此,她坚信信徒具有独立的个人意识,不论社会地位如何,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上帝会为追求自由的孩子祈福。伊莱扎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这种自由观影响了她的丈夫,一家三口在逃亡的路上使个人的灵魂得到解放。
与汤姆逆来顺受的性格不同,伊莱扎坚强勇敢、向往自由,面对苦难敢于拼搏。伊莱扎平时酷爱打扮,喜欢穿颜色亮丽的裙子,合身的裙子衬托出她姣好的身材,这在女奴中是不多见的,可见她在潜意识里是渴望自由的。出于对主人的忠诚,伊莱扎原本会在谢尔比庄园中以女奴的身份平淡的度过一生。但是,哈利被卖这个突如其来的导火索,唤醒了她对自由的向往。
留下对谢尔比夫人抱歉的纸条后,伊莱扎带着儿子哈利离开了。在抱着孩子逃到俄亥俄河时,她发现自己没有了退路,后面是虎视眈眈的追兵,前面是拦路的大河,但是伊莱扎并没有束手就擒,她在心中祈祷上帝能给予她力量后果断的跳上了河中的浮冰。邻居西姆斯先生目睹了伊莱扎的勇敢行为,连连赞叹伊莱扎的勇气,愿意给伊莱扎提供帮助,他给伊莱扎指了一条逃亡的路线。由此,伊莱扎正式带着孩子踏上了寻找自由的新征程。伊莱扎坚强勇敢的性格不仅使她自己成功地抓住了救命的机会,还感动了路过的人并得到了他的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斯托夫人在塑造伊莱扎这个人物时有意识的将她与《圣经》中出逃的以色列人相贴合。其中说到上帝允诺以色列人在迦南才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以色列人在出逃的过程中祈祷着上帝的庇佑,当摩西率领的追兵到达红海时,突然刮起强劲的东风,把海水吹退,露出了海岸旱地,以色列人在中间旱地行走过海,最终逃过了埃及人的追杀。[[[]段琦:《圣经故事》,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第75页。]]同样的情况,伊莱扎在面对大河和追兵的情形下,毫不犹豫地选择奋力一搏跳上浮冰,她坚强勇敢的性格使自己抓住了通往自由之路的机会。
伊莱扎追寻自由的人物形象契合基督圣徒具备的坚强勇敢的优秀品质。她并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把自由当作上帝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宗教的精神和自由的精神结合完美形态。
(二)母性光辉、教化他人
伊莱扎身上具有小说中其他人物都没有的母性光辉,在独一无二的母性光辉作用下,她为了孩子甘愿割舍自己的一切,勇敢踏上了一直向往的自由之路。这份母性光辉还感染并教化了一直以来不信仰上帝的丈夫。
在逃亡之前乔治•哈里斯向妻子伊莱扎诉说了自己被主人苛待的遭遇,伊莱扎并没有安慰丈夫反而劝说他信仰上帝,但是乔治始终对上帝持怀疑态度。乔治对基督教的态度转变是从在教友村开始的,在那里他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XX颁布法律禁止帮助逃亡的黑奴,因此乔治的逃亡之路十分艰辛,这时教友村的教徒们仍然尽力帮助他们,这使乔治大受感动,开始接受基督教。在逃亡途中,他们被奴隶猎人洛克盯上了,奴隶猎人洛克设计抓捕了伊莱扎,乔治为救伊莱扎而向洛克开枪。在洛克奄奄一息时,伊莱扎阻止了乔治继续开枪,她认为人只有死后才能接受审判,没有人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最终乔治放下了枪,他们将洛克送到了附近的农舍接受治疗。妻子的话使乔治开始认真思考基督教义。在一家三口到达加拿大之后,乔治决定举家搬到非洲,他希望以一个爱国的基督徒的身份前往自己的国家。是伊莱扎的虔诚善良教化了乔治,是乔治洗去浮躁、悲观的性格特征。
在伊莱扎身上还可以看到矛盾的一面,她对主人一直都很忠诚,但当她的孩子面临危险时,她的母爱超出了对主人的忠诚,使她果断地做出了逃走的决定。她在逃亡中不断忏悔,虔诚地寻求上帝的原谅。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观认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是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为了惩罚,上帝将罪传给了人类子孙,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此,伊莱扎通过虔诚地信仰上帝,以乞求获得救赎。这也是斯托夫人的安排,斯托夫人把救赎理念灌输到女性人物身上时,信仰基督教的母亲就成为了X摆脱奴隶制的推动者,这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伊莱扎身上具备圣徒的品质。每次危难时刻都能够化险为夷,这她更加忠诚地信奉上帝,她认为上帝看到了她虔诚信教的态度,所以在她身边给予她力量。另外,伊莱扎对小哈利强烈的母爱,彰显了基督教强调爱人与爱神统一的思想。可以说伊莱扎的角色形象与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极为相似。圣母玛利亚在得知耶稣死于十字架上后,主动要求与耶稣共受苦难,在救世主的合作下,重构生命。小说中伊莱扎也是在得知儿子被卖之后,勇敢地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庄园,与儿子共赴逃亡之路。圣母玛利亚以她的母爱关照尚在人生旅途上被困难包围的兄弟们,一路护送他们通往幸福的天乡。伊莱扎也一直扮演了一个援助者的形象,这与被认定为救赎者的圣母玛利亚高度契合。在小说中,伊莱扎始终都没有放弃对丈夫的教导与引领。
四、乔治•谢尔比、圣•克莱尔——觉醒的信徒
乔治•谢尔比是汤姆第一任主人的儿子,他善良正直、重情重义。童年的美好时光大多是汤姆陪着他一起度过,汤姆对于他来说亦师亦友。当得知父亲卖掉了汤姆时,他十分愤怒却又无能为力。但从此之后,反奴隶制的信念悄悄地暗藏在他心中,最后释放了谢尔比家所有的奴隶。
圣•克莱尔是伊娃的父亲,也是汤姆的第二任主人。与乔治一样圣•克莱尔也是一名新型奴隶主。他从小深受信仰基督的母亲影响,友善地对待家里的每一个黑奴。在与堂姐奥菲利亚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对蓄奴制的反感。在女儿伊娃和汤姆的影响下,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这二人都身处奴隶主阶层,但同时又都是虔诚的基督徒。邪恶的奴隶制和基督教的宗教信仰相违背,在他们亲眼目睹奴隶制度造成的一个个悲剧后,彻底醒悟过来。他们认为解放奴隶是身为奴隶主的义务,是上帝交给他们的任务之一。通过解放自己手里的奴隶、诉诸奴隶们的苦难,从而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唤醒人们的天良与善念,这样最终才能去往天国。
(一)正直善良、信守承诺
在乔治和克莱尔眼中,信守承诺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虔诚的基督徒具有强烈的契约观念,这种强烈的道德观念来源于对《圣经》中基督教诲的信奉和坚守。在他们看来契约等同于上帝的法规,不论世俗地位高低都需一起遵守,即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均有约束力,任何人对他人都没有天然的权力,而是需要通过遵守契约、信守承诺的方式维护社会秩序。
乔治从小就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真心实意地对待家里的仆人们,经常给他们读《圣经》,唱赞美诗。因为家庭财务负担,父亲不得已卖掉了他敬爱的汤姆叔叔,他受到了打击,并开始正视邪恶的奴隶制。他承诺一定会赎回汤姆叔叔。乔治逐渐成为可以为家庭分担的青年,为了履行儿时的诺言,乔治不远万里地寻找汤姆,想要赎回汤姆,但最终还是晚到了一步。弥留之际的汤姆断断续续对乔治倾诉着即将进入天国的喜悦,从宽慰的话语中乔治感受到了沉重的力量,更加坚定了他反奴隶制度的信念。
圣•克莱尔从小受到信仰基督教的母亲影响,仁爱对待每一个人。善良是他的天性,他真心实意的对待家里的黑奴,并对自己所在的奴隶主阶级不屑一顾。看到可怜的托普西会施以援手,将她买了下来还让堂姐奥菲利亚教育她。伊娃生前央求他将自由还给家中的所有奴隶,圣•克莱尔答应了伊娃的请求,在临死前还不忘嘱托妻子玛丽替他信守承诺。
在小说中,乔治•谢尔比和圣•克莱尔是描写笔墨较少的主要人物,但也是典型的圣徒形象代表,具备正直善良、信守承诺的高尚品质。信守承诺的契约精神可以追溯到《圣经•创世纪》中,亚当毁约,犯下原罪,后人因此世代忏悔。后来上帝以仁爱之心与亚伯拉罕再立新约,规定了双方需要共同遵守的条款。X清教精神中的信守承诺理念影响着人们,促使清教徒在社会政体和世俗政体的之间,衍生出了教会契约和社会契约。况且《圣经》本身就是一种契约,其中有关信守承诺的社会契约精神具体体现在人神合约上,例如上帝和人类的第一个约定——彩虹之约,即使上帝高高在上也会努力遵守与人类的一个约定。
(二)敢于忏悔、勇于挑战
通过忏悔获得上帝的宽恕,是基督教义的重要理论。这种强烈的使命意识赋予了他们不竭的精神动力,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自省意识。信徒在面对上帝时,需时刻保持自省和忏悔,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忏悔自己的罪过,寻求上帝的原谅。
乔治在雷格里的种植园外亲手葬下了汤姆,雷格里庄园里的奴隶们被乔治的善良所感动,其中两个奴隶请求乔治买下他们,乔治却拒绝了。因为汤姆临终前的话点醒了乔治,让身为奴隶主的他感到羞愧,在汤姆的坟墓前暗自忏悔。他原以为买下奴隶让他们在善良仁爱的自己手下工作就是救了他们,但面对汤姆时他才意识到奴隶制才是万恶之源,他发誓不再拥有任何奴隶。回到谢尔比庄元后,乔治召集了所有的奴隶,把属于自由的证书发给他们,并让他们永远铭记汤姆。乔治是一个典型的实干家,身为奴隶主阶级他敢于挑战,彻底反抗奴隶制度,令人敬佩。
同样身为奴隶主阶级的圣•克莱尔由于母亲过早的离世,他对基督教抱有怀疑态度。在爱女伊娃死后,汤姆常用《圣经》宽慰他,让他振作了起来,这是母亲离世后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圣•克莱尔与汤姆一起朗读《圣经》,做祷告。在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之后,圣•克莱尔开始忏悔自己之前对奴隶制度可有可无的无所谓态度,并认真思考基督教和奴隶制度的关系。他认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应该全力以赴和奴隶制相抗争。
乔治•谢尔比与圣•克莱尔既是解放者又是忏悔者。在《圣经》中可以找寻到相似的解放者形象。《圣经》中不止一次提到忏悔二字,忏悔意识是基督教中的重要理念,也是X清教精神的组成元素。另外,在基督教发展史中存在将耶稣描绘成解放者的传统。《圣经》中有许多有关忏悔的经文,例如从亚当与夏娃犯下原罪到施洗约翰关于悔改的宣告。
结论
斯托夫人塑造的几个具有圣徒形象的人物身上都体现出X清教精神。例如,汤姆叔叔虔诚信教,努力勤勉,伊娃仁爱友善、平等待人,伊莱扎坚强勇敢、向往自由,乔治•谢尔比与圣•克莱尔信守承诺且具有忏悔意识,这些人物都具备虔诚、勤勉、仁爱、勇敢、平等待人、崇尚自由、信守承诺和勇于忏悔等观念,而这些观念则是X清教精神的具体组成元素的精髓。
汤姆叔叔、伊娃、伊莱扎、乔治•谢尔比和圣•克莱尔这些人物形象在《圣经》中都有迹可循。在基督文化中,不管是虔诚的传教士,还是福音天使、圣母玛利亚,又或是觉醒的信徒,这些人物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与基督精神,从不同方面构建了圣徒形象。斯托夫人用这种抽象的、隐喻的人物建构法,塑造了这些具有圣徒形象的人物,作为种族战争中最有力的武器,对奴隶制正式发起冲击。斯托夫人认为基督教信仰对解放黑奴、废除奴隶有着重要作用,她想要通过宣扬基督教义唤醒人们麻木的神经,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反抗蓄奴制的斗争中。
因此,斯托夫人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倾注了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使基督教义贯穿小说的始终,并塑造出具有圣徒形象的主要人物,使其与X清教精神相融合。这为后世研究X文学和X清教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参考文献
[1]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M].王家湘,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2]杨慧林.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杨慧林.罪恶与救赎:基督教文化精神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4]森德奎斯特.《汤姆叔叔的小屋》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段琦.圣经故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6]朱世达.当代X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M].吴瑞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戈登•D.菲.圣经导读:解经原则[M].魏启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9]Stowe,H.Beecher.Uncle Tom’s Cabin[M].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1983.
[10]Peterson,R.Dean.The Concis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