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雪莱传》是安德烈·莫洛亚的第一部传记作品,有着清新脱俗的文笔风格,简要地记录了诗人雪莱从出生到死亡的历程,莫洛亚采用小说式的笔法与叙述抒情融合的传记体笔法相结合的叙写方式,将雪莱短暂的一生中的事迹加以筛选并通过简洁、随和的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并使正文内容与人物真实书信、日记相结合,在内容上运用情节与细节描写,形成了独特的雪莱式的语言特色,其出色的剪裁甚至让读者误以为这是一部小说,使传记充满了传奇色彩。研究雪莱传的艺术特色,不仅能更好地了解雪莱的生平事迹,而且能理解雪莱创作诗歌时的心理状态,对研究雪莱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抒情 传奇 事迹
《雪莱传》是安德烈·莫洛亚的第一部传记作品,同时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在《雪莱传》中,莫洛亚详细地记录了诗人雪莱从年少到成年再到逝世的历程。莫洛亚是一位成就斐然的伟大文学家,他在传记中运用了小说式的笔法,精彩地描绘了这位天才诗人充满英雄、传奇色彩和理想主义气息的一生。在莫洛亚的笔法下,《雪莱传》不仅仅是一部撰写诗人雪莱的传记作品,同时也是一本生动的情感教育小说。《雪莱传》的主人公珀西·比希·雪莱,他作为一位家喻户晓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个性和人生经历都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当下,研究雪莱多以研究他的诗歌为主,如周融笔下的《论雪莱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特征》(2018年8月)。另外还有研究雪莱诗歌灵魂的,如宁志敏的《雪莱的诗歌灵魂》,较少有研究者会去研究雪莱本人的思想和经历,本文通过研究《雪莱传》的艺术特色,不仅能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雪莱创作时的心理状态,研究雪莱生平的事迹,而且可以使世人更加深刻了解雪莱本人超凡的天赋、与世俗不合的个性、带有传奇性色彩的爱情和悲剧性的死亡。
一、小说式的笔法与叙述抒情融合的传记体笔法结合
《雪莱传》作为一部人物传记,虽然是以记叙雪莱的生平为主,但是莫洛亚在撰写《雪莱传》时运用了小说的笔法,使雪莱这一人物的形象既生动又富有内涵,真正做到了人物传记作品要求“真、信、活”的要求。莫洛亚自身也承认,他想把《雪莱传》写成一部小说,所以他对历史材料作了精心的选择,他把雪莱一生中的那些零碎、分散的东西和平凡的、不具有故事性的东西都基本略去了,把笔力都集中在雪莱的一生中那些最具有趣味性、最能产生戏剧效果的事迹上。[1]我认为,《雪莱传》在表达方式上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说式叙述法
所谓的小说式叙述法,是在传记叙述过程中,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及细节描写等小说写作中的技巧,从而使传记叙述中增添小说的风味的一种笔法。《雪莱传》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其本质便是要记录主人公的全部历程,即记录雪莱从年少到成年再到逝世的历程。莫洛亚在《雪莱传》中,采用了小说式叙述法和顺叙的笔法,按照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展开描写。在这一过程中,莫洛亚简洁而深刻地刻画了雪莱的主要特点,使善良、天真的雪莱栩栩如生。
莫洛亚完整地描绘了十九世纪的社会教育风貌,开篇便提到了基特博士的教育方法,“他认为,鞭打体罚是使学生道德完美的唯一途径”、“那时,对孩子们的任何严酷的惩戒都会受到社会上头面人物的赞许”[2]。这样的教育方法在现在看来显然是不正常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种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教育方式是为了造就学生同一类型的严酷无情的性格,甚至有一次在拳击活动中,一个孩子当场被人打死了,身为伊顿公学的校长—基特抵达现场后,非但没有惩罚凶手,而是瞧着尸体强调他所倡导的教育观:“一个伊顿的学生必须时刻准备对他人以牙还牙”。这种畸形的教育观还严格制止学生创新。“譬如独到的见解、与众不同的服饰或别出心裁的语言等等,都是要受到申诉的大罪”[2]。在这种畸形的教育观中,主人公雪莱登场了。莫洛亚在介绍雪莱时,先是详细描写了雪莱的样貌,珀西·比希·雪莱是个长得极其英俊潇洒的孩子,有一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一头金栗色的鬈发和娇嫩的皮肤。这种偏向于女性化的外貌使大部分人以为雪莱的性格是怯懦的,然而,少年雪莱面对淫威和威胁,非但没有妥协,并且激烈的抵抗。在这,莫洛亚埋下了伏笔,“在他那纤弱得不堪一击的身体里,具有一种坚定不移的意志力,这就注定了他必然会有离经叛道的行为。”在后文也的确映证了这句话,雪莱在18岁时进了牛津大学,在那里只呆了半年就因为宣传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无神论而被学校开除了。虽然校园生活不顺,但是雪莱却交到了一生中重要的朋友—杰克逊· 霍格。霍格贯穿了雪莱的校园生活,对雪莱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霍格是雪莱的第一位好友,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时,霍格因为公开表明了对大学当局的不满也被一并开除,此后两人就居住在一道。
除了叙述学校生活,莫洛亚还详细地介绍了雪莱的家庭生活,雪莱的祖父是一位拥有万贯家财的爵士,他把自己的孙子珀西·比希·雪莱看作了实现自己愿望的依靠,并打算将巨大的惊人的家产原封不动地传给雪莱。但即使这位爵士非常富有,他的生活却节俭得像个偷猎人,甚至他的两个女儿离家出逃,雪莱爵士还庆幸他不用给她们准备嫁妆了。至于雪莱的父亲,他是国会的议员,意志薄弱,为人虚伪,对少年雪莱来说,他父亲俗不可耐的唠叨对形成他桀骜不驯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雪莱的母亲是一位俏丽的女子,但她所向往的是仪表堂堂、好斗而且善于献殷勤的男子,所以,少年雪莱柔弱的外貌在他母亲看来是十分没有男子气概的,甚至当雪莱到树林去带的是书而不是枪时,他的母亲总是用鄙夷的眼光望着他。在父母眼里,雪莱也许是不完美的,但在雪莱的妹妹眼里,少年雪莱是一位非凡的人物。因此,少年雪莱虽然因为独特的婚姻观和无神论被社会排挤,但却有着忠实的听众。
(二)叙述抒情融合的传记体笔法
以人物为中心,同时重视情节叙述,并在善用关键性事件和典型的细节同时还能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和具体描写的笔法就是一般的传记体写作笔法。这种笔法能够有效地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特征,从而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雪莱传》在叙述雪莱经历的同时,注重抒情的写法,以抒情为辅。莫洛亚传记的内容,虽然是据实而写,信而有据,但基调是浪漫色彩的,甚至可以说,莫洛亚传记的艺术魅力颇得之于作品的浪漫情调。[3]《雪莱传》作为一本传记,传记文学是奉事实为其生命之根的,没有真实性,也就没有传记文学,但这并不是说,传记文学仅仅是对客体的纯摹仿。[4]事实上,传记作家主体在写作过程中时常地介入传记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说,传记文学想要成为艺术的一种门类,那么传记作家的主体性则是保证传记作品成为优秀之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这种传记文学中所必需的主体意识,却时常被传记作者们所忽略。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抱住历史信息不放,甚至认为应该全用历史事实来说话。这种观念的存在无形中给传记的发展套上了枷锁,也使一些传记作者墨守成规,写不出有生命的传记。
面对这种墨守成规、不求上进的现象,莫洛亚以“作为表现方式的传记”为题,在其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莫洛亚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记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的隐秘自传。”莫洛亚在这里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传记作家在传记人物的选择方面,往往体现了某种主体性;二是借传记主人公生平遭遇来浇传记作家胸中之块垒。《雪莱传》中的主人公雪莱属于浪漫派人物,即是莫洛亚在选择传记人物时对传记人物浪漫和丰富的人生的向往之情,雪莱便是这样一位主人公。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雪莱传》中,曾写到少年雪莱被同校的学生欺凌后,常独自一人向泰晤士河沿岸美丽的草地走去。他时常自己一人坐在草坪上,凝视着向东边流去的河水。这也在雪莱痛苦的心灵中徐徐地渗入一种恬静感,使他忘却烦恼。温索尔和伊顿的钟楼高高耸立,河边婆娑的垂柳在水中映出的婀娜多姿的倒影…这是触景生情的手法,东逝的河水使雪莱产生一缕忧伤,音乐般的流水却又使雪莱渐渐平静,忘却烦恼。
二、正文内容与人物真实书信、日记相结合
书《雪莱传》中,出现了许多各个人物之间往来的书信,这些书信在传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鲜明性,增添了传记的趣味。
首先,雪莱通过写信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感情、心得和见解。在与朋友的信件中,如给挚友霍格的信中,有雪莱对霍格痛斥自己家庭的蠢俗、诉说衷肠的信;还有在第一次失恋时雪莱批评“不容异说”的信。这些信件使雪莱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同样有着来自生活的压迫,让雪莱这一人物形象更真实,更能使读者信服。
其次,除了交流感情以外,雪莱的信件中大多数都是提及他的理论和观点,如与葛德文的互相来信中交流学术见解;在与父亲的信件中,有雪莱的父亲写给雪莱的一些批评的信,还有雪莱反驳父亲观点的信,这些信件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雪莱和他父亲紧张的关系,更能真切地体会雪莱的内心感受,并且能据此来了解雪莱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背景和诗歌灵魂;
再者,在作者列出来的信件中,有雪莱和第二任妻子玛丽的信,如雪莱在追求玛丽时所写的情书,还有玛丽与雪莱结婚后,催促雪莱带全家人搬家和嘱咐雪莱记得帮小威廉买帽子的信。这些信件虽然平常,但是从这些信件中,我们还可以挖掘到许多主人公生活的琐事和事实,如克莱尔不甘堕落,于是写信给拜伦请求当情妇的往事。这些信件中还可以看出写信人之间的关系,如霍金普给拜伦写的诽谤雪莱的信、拜伦给霍金普的回信以及雪莱夫妇在知道事情后的回应霍金普的信件。正文不仅插入信件,还加入了日记的形式,如玛丽的日记中,曾提起雪莱的交际,这段日记写到了克莱尔外出当家庭教师的经历,还有雪莱外出去探访朋友,把玛丽和孩子留在家里的时期,这些日记是玛丽真实生活的反映,记录了玛丽真实的内心活动。
最后,毫无疑问的,这些信件和日记的加入都使《雪莱传》的表达方式更加完整了,同时也让语言形式更加丰富。莫洛亚在叙述主要情节和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插入有关的信件,使传记的情节和人物刻画都变得更鲜明和细腻了,拉近了传记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正文内容加入真实的书信和日记,能为传记添加一丝色彩,增强读者在阅读中的兴趣。
三、内容上注重情节描写
《雪莱传》全文的情节几乎是围绕着雪莱与几位女性的关系来展开的。雪莱成年后,因为他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思想,社会排挤雪莱的现象愈加激烈,而且由于与父亲决裂,雪莱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雪莱在世时,除了《麦布女王》受到激进派的欢迎,其余的作品都无人问津,长期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使雪莱的生活过得很艰苦。当时的社会对雪莱的批评主要是攻击他对爱情和婚姻的观点以及他同几位女性的关系。《雪莱传》在内容上使用丰富的笔法,在情节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
(一)情节中蕴含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
雪莱的一生可以说是始终处于女性的包围之中的,他是她们的领袖和爱慕对象。《雪莱传》中雪莱的塑造贯穿了雪莱的爱情史,表现了雪莱纯真、多情的性格。雪莱最初爱上的是他美貌的表妹哈丽雅特·格罗夫,雪莱经常把他的妹妹和表妹带到墓地上,向她们描绘简单明晰的宇宙图画,并滔滔不绝地评论宇宙和诸神。谁都认为雪莱和哈丽雅特是天生一对的佳偶,但是雪莱在牛津引用葛德文语录给哈丽雅特写信时,因为信件里充满了热情的言词和令人费解的宏论,所以哈丽雅特感到哀愁和不安,于是她决定把这些信件给她的母亲看,在母亲的规劝之下,又把信件给了她的父亲看。她的父亲看后,气急败坏地声称这些信都包含着十恶不赦的理论。于是,哈丽雅特身边的人都预言年轻的雪莱前途暗淡,凶多吉少。这也是导致雪莱和哈丽雅特分手的主要原因,因为生性风流的哈丽雅特不会爱一个疯疯癫癫、令人讨厌的怪人,所以,雪莱的第一段恋情宣告结束,这也给雪莱留下了苦涩的回忆。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雪莱勇敢、激进的性格。
文中还有另一重要人物—霍格。霍格是雪莱最信任的好友,甚至于雪莱在第一次婚后有次外出,深爱的妻子直接交由了霍格照顾,而霍格却乘机向哈丽雅特求爱,被哈丽雅特拒绝并告诉了雪莱,雪莱十分气愤,同霍格一度断交。而三年后,霍格同雪莱的第二任妻子相爱了,从玛丽写给霍格的11封情书来看,雪莱知道这件事,但他却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只有一个原因:雪莱遵循“恋爱自由”的原则,雪莱认为,两性之爱,不过是宇宙中爱情的一部分,是自然间崇高精神的一种体现。[5]哈丽雅特不爱霍格,所以他谴责霍格;玛丽和霍格出于自愿,所以雪莱支持他们恋爱;同样的,他同一些妇女、包括友人的妻子恋爱的时候,他也不认为自己伤害了妻子和朋友。雪莱在《麦布女王》中就提出恋爱自由的原则,他认为爱情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由,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一种罪行,现行的婚姻制度是“出售爱情”,是“娼妓制度恶毒的祸根”。[6]他和玛丽私奔法国,天真而又诚恳地邀请哈丽雅特同行,参加到他们之中。后来他又幻想着同一位修道女爱米丽·维维安尼私奔,他同样不愿意丢下玛丽,希望玛丽同行。此处作者笔下的雪莱是多情的。
(二)使用顺叙法,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雪莱传》全文都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先是文中开头的孩童雪莱,到少年雪莱,再到雪莱被牛津大学退学,此时,因为不愿回家,雪莱千里去看望在伦敦一所寄宿学校读书的妹妹,也因此结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碰巧她的名字也叫哈丽雅特。在莫洛亚笔下,哈丽雅特是一位楚楚动人的美女,有一派天真烂漫的媚态,但哈丽雅特出身并不高,她是咖啡馆老板的女儿。困境中的雪莱和哈丽雅特相爱了,但由于雪莱胆大妄为的见解和“无神论者”的身份,哈丽雅特随时面临着被开除的风险,这也使得哈丽雅特在学校的日子非常难过,简直是度日如年。为了表示对哈丽雅特负责,十九岁的雪莱便对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少女求婚了,最后哈丽雅特同意了。于是两个年轻人背着父母私奔了。他们的目的地是苏格兰,仅仅是因为苏格兰结婚手续比在英格兰简单。
这场婚姻注定是一场悲剧。雪莱不只是一位诗人,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同时也喜爱哲学,这是哈丽雅特难以企及的。客观地说,少女时代的哈丽雅特天真烂漫,她也曾为了跟上雪莱的步伐而努力学习,可是由于生活的拮据加上怀孕,哈丽雅特逐步同许多市民阶级的妇女一样,变得越来越粗俗、浅薄,她和雪莱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哈丽雅特有一个非常信任的姐姐伊丽莎,伊丽莎也是个狭隘的市民,哈丽雅特受到了她很大的影响。雪莱同哈丽雅特相识不久时,偶然认识了一位小学教师希契纳小姐,希契纳小姐年纪较大,既不漂亮又不随和,但是她富有想象力,思想激进,倾向于女权主义,因此雪莱把他当成了宣传自己理论的最好的对象,并把她当成了“灵魂之姐”,和她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甚至在与哈丽雅特结婚后,雪莱还邀请了希契纳小姐来同他们一道生活。对希契纳的到来,雪莱异常高兴,但没多久,矛盾就暴露出来了,哈丽雅特和伊丽莎一点也不欢迎这位女人的到来,三位女士整天唇枪舌剑、勾心斗角,雪莱对希契纳也感到越来越厌烦。仅仅过了四个月,就把她称为“狡诈、浅薄、丑陋、不男不女的母兽”,并要求她离开,希契纳小姐要求雪莱必须支付每年100英镑给她方可离开,雪莱答应了,但是这无疑加剧了他的经济负担。婚后三年,哈丽雅特已同雪莱生了一个女儿,但由于长期异地,矛盾越来越激烈,后来演化成了哈丽雅特在伦敦居住,让雪莱一人留在布拉克内尔的分居状态。雪莱曾赶到伦敦向哈丽雅特道歉、认罪,但哈丽雅特一直持着严峻而带奚落的态度,雪莱见哈丽雅特始终无动于衷,甚至哈丽雅特还有可能出轨了少校,便放弃了挽回他们夫妻之间感情的一切希望。后来哈丽雅特怀孕了,此时的雪莱正与玛丽热恋中,对哈丽雅特置之不理。哈丽雅特在被雪莱遗弃以后走投无路,据说成为了妓女,最后投水自杀。毫无疑问,对哈丽雅特的悲剧雪莱负有责任。
雪莱是不幸的,他总是造成特周围女性的不幸,他的一生是悲剧,同时也是别人悲剧的根源。这些悲剧同雪莱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有关。雪莱天性高贵、善良、充满温情,他热爱世人,但自己却总是遭到攻击和诽谤,个人的生活也总是不幸的;他永远在追求真、善、美,希望用道德给人带来幸福,但最后总是失望。雪来一直想到一个“只有缠绵的温情和感觉无法察觉到的梦幻般的清歌、光晕般的曼舞”的世界去遨游,他最后淹死在大海的风暴中,其实这是雪莱最好的结局。他过于脆弱、敏感,沉溺于幻想。他毫无自保能力,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甚至想过自杀,所以莫洛亚把他比作轻盈可爱的小精灵“爱丽儿”。[4]纵观全文,传记都是结合雪莱的女友们展开的,层层渐进,莫洛亚通过顺叙的写法,临摹雪莱的语态,使雪莱这一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四、雪莱式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简洁明了
莫洛亚是一位语言方面的专家,他的写作文笔非常优美,在他笔下,无论是对人物行为和心理世界的刻画,还是描写自然风光,他都能把握那些细微之处,用非常简洁的笔墨生动地将他想描述的事物表现出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我在阅读《雪莱传》时,非常轻易地就能了解稳重想要表达的意思,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都加了注释,所以我的阅读是畅通无阻的。除此之外,莫洛亚没有用太多勾心斗角的情节,而是简单直白地叙写着雪莱的经历,但是这绝对不是平平无奇的叙写,莫洛亚十分善于剪裁内容,所以他把雪莱一生中那些最具有典型意义和最精彩的片段都选取出来,再加以细致的描绘,揭示出其中的戏剧性,增添了读者阅读的趣味。同时,他喜爱用大量笔墨描写传主(即雪莱)活动的一些主要场面,场面与场面之间则用高度凝练的笔墨进行过渡性交代。这样既完整叙述了传主的一生,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雪莱传》出色的剪裁甚至让一些读者一位这是一部小说。
(二)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莫洛亚笔下的雪莱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和献身精神,有着杰出的才华和善良的天性,但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他建造的。《雪莱传》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不仅把雪莱和其他人作对比,并且把雪莱同他本身作对比。雪莱的朋友威廉斯曾把雪莱和拜伦作了一个比较:拜伦是他自己情绪的奴隶,也是女人的奴隶……而雪莱好强,他把自己裹在坚实的核桃壳里,投进阿尔诺河中,横在那儿,甘当中流砥柱,顶住汹涌的急流,执意不肯让河水把他冲走。[4]莫洛亚认为,选择一种叙事视角即按照专辑主人公的视角去稀释,这样便于展示人物的心理和表现主人公对时间和人的认识如何变化。[5]雪莱曾经得到了诗人骚塞的帮助,但看到骚塞歌颂英国国王的文章后就立即同他断绝联系;他同安慕虚荣且不贞的妻子哈丽雅特分了手,但在哈丽雅特生病后却又忠心耿耿地服侍她,并给予自己所剩无几的生活费。雪莱可以把钱随便送人而自己却靠朗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来忘掉饥饿。在霍格眼中的雪莱:穿着十分体面,甚至可以说非常考究,可是衣服却被他穿得凌乱不堪;个子很高,却显得有些佝偻;他的手势既文雅又剧烈…《雪莱传》中曾提到,雪莱每月拿到年金,总是用铁铲分配那一堆银币:一半家用,四分之一给妻子玛丽,留给自己的四分之一实际上是送给岳父葛德文。除此之外,在对待拜伦和克莱尔的女儿阿莱格拉的态度上,雪莱和拜伦也产生了对比,雪莱和拜伦齐名,是英国19世纪初期两位重要诗人,他们都有杰出的才华,并互相尊重,但莫洛亚揭示出他们性格的极大不同,并对他们进行了比较:拜伦玩世不恭,风流成性,作为阿莱格拉的亲生父亲,仅仅是为了躲避克莱尔而答应抚养阿莱格拉,可是实际上并不负责,只是把阿莱格拉丢到修道院里,这也是阿莱格拉死亡的直接诱因,甚至,拜伦在阿莱格拉去世时也没有前去看望;而雪莱与阿莱格拉并无血缘关系,仅仅是作为姨父,但是他关心阿莱格拉胜于拜伦,最初克莱拉决定将阿莱格拉交予拜伦抚养时,雪莱极力劝阻;在离开拉文纳时,雪莱还专门去修道院看望阿莱格拉,并赠送了金链条。这一系列的对比,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雪莱善良的性格,让雪莱这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了。
(三)恰当使用比拟手法
《雪莱传》中曾出现多次比拟手法,比如把雪莱比作成“爱丽儿”、把拜伦比作成“唐璜”和“恰尔德·哈罗尔德”,把威廉斯的夫人珍妮比作“米兰达”;把哈丽雅特比作成“安德洛莫达”,在雪莱与哈丽雅特热恋时,经常把哈丽雅特比作成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哈丽雅特看上去的确娇艳可爱。她总是那么俏丽妩媚…形同一朵盛开着的、白里透红的鲜花”。把希契纳小姐比作是“灵魂之姐”和“理智女神”;把克莱尔比作“埃勒薇尔”;这一系列的比拟都使《雪莱传》中的人物活灵活现,不再是传记中一贯的刻板形象,增添了特有的情味;同时也在侧面烘托了雪莱善良、伟大的性格,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增加了传记的生动性。
五、结语
诚如莫洛亚所说:“如天使一般的雪莱…,过分地圣洁”。[2]莫洛亚笔下的雪莱是一位降临凡世的天使,赢得了人们无限的同情。本文在学者们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雪莱传》的艺术特色,从《雪莱传》的表达方式、写词手法和语言形式三方面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雪莱创作时的心理状态,研究雪莱生平的事迹。当然,研究雪莱还可以从别的方面下手,如研究雪莱的诗歌作品和散文等。雪莱独特的个性品质和经历,也使莫洛亚产生了对雪莱的同情,这令他在写《雪莱传》时忽略了一些对雪莱不利的材料,对雪莱的诗歌作品也缺少分析和评价。不过虽有这些不足,这部《雪莱传》仍然是莫洛亚最出色、最有影响的传记作品之一,在西方传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杨正润.无私的?不道德的?疯狂的?——关于雪莱的故事[N]中华读书报,2002.02.20
[2]安德烈·莫洛亚著,谭立德,郑其行译.雪莱传[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1.01
[3]罗新璋.《莫洛亚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第6页
[4]杨正润.莫洛亚传记文学评述[N]广西师院学报,1993.03.01
[5]仇小梅.试析雪莱抒情诗的艺术特征[D].湖南:怀化学院,2007
[6]雪莱,邵询菐译,麦布女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7.8
[7]刘海峰,王成军.莫洛亚传记美学初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8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