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寺建筑特征探析

江孜,平均海拔4050米以上,藏语杰卡尔孜,意为至高无上的王宫,它是西藏历史上第三大城市。白居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江孜县城西北端的山坳里,三面环山,四周山梁上以夯土砌以城墙,上设城垛和观敌台。整个寺院依山而建,建筑群以错钦大殿和白居寺塔为中心,建

  西藏日喀则地区分布着大量藏传佛寺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孜的白居寺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藏传佛教建筑群,其复杂的宗教文化,完整的藏传佛教建筑形制,丰富多样的材料及空间特征是研究藏传佛教建筑文化的重要依据。本文结合江孜白居寺建筑的形制特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分析,探究明清以来寺庙的变迁,对其保存现状进行评估鉴定,总结概括白居寺建筑特点,为佛教建筑文化保护与继承提供借鉴思路。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国家历史文物名城江孜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中游,海拔4020米,是连接前藏和后藏的交通要道。江孜有英雄城之称,高高矗立在江孜城内宗山上的江孜炮台,是1904年4月西藏爱国军民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历史见证。非常走红的国产影片《红河谷》就记述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实。
  江孜城内的白居寺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由朗钦·惹丹贵桑帕巴创建,据传建于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这座寺庙以它巧妙利用地形地貌的建筑布局,宏伟别致的“十万佛塔”及对西藏佛教各派兼容并蓄而闻名。
  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礼、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建立的,所以它的独特之处是各教派和平共存于一寺。由于佛教与印度、尼泊尔的宗教关系密切,从元代开始,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原地区,不断有雕塑家和工匠来藏献技。外来艺术与藏民族艺术交融,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藏佛教艺术的一个流派——江孜派艺术。江孜派的特点是造型写实,内容情节富有生活气息。白居寺的佛教艺术品,充分显示了江孜派艺术的特点。
  白居寺菩提塔可称为江孜城的标志性建筑。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是“萨嘎达瓦”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圆寂和文成公主进藏的日子,也是十万佛塔的塔成纪念日。每到这一天,都有来自西藏各地,甚至青海、甘肃、四川等地成百上千的朝拜者汇集于此。按惯例,白居寺要在这一天组织五百名喇嘛诵经。
  在藏族历史的研究上,1940–1946年法国巴考(J.Bacot)[巴考(J.Bacot):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国巴黎大学开设了中国以外第一个西藏教学中心,巴考是第一任藏学教授。]、英国托马斯(F.W.Thomas)和法国杜散(Ch.Toussaint)根据英法两国所藏敦煌古藏文写卷合作译出的《敦煌文书中之吐蕃史料》在巴黎出版问世,使世人对于西藏吐蕃时代的历史获得崭新的知识,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藏文历史文献汇编。意大利杜齐教授[意大利杜散(G.Tucci,1894~1984):著名的东方学家、藏学家。1928—1948年,先后8次去西藏,一生有关西藏学、印度学、汉学等著作甚丰。其代表作有《西藏画卷》(Tibetan Painted Scrolls,Roma,1949年,有李有义、邓锐龄解译的《西藏中世纪史》汉文版本)和《西藏考古》。
  ]于20世纪30至40年代出版的四卷本《印度一西藏》、《西藏画卷》以及1973年出版的《西藏考古》等著作奠定了西方研究西藏艺术的基础。汉堡大学教授大卫·杰克逊在老一辈藏学家史密斯先生译注《知识总汇》的启发下,遍寻藏文史料,对藏传绘画不同流派作了细致地梳理,撰成《西藏绘画史》(1996年),拓展了西藏艺术研究的新天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刘艺斯先生编辑的《西藏佛教艺术》。王毅《西藏文物闻见录》是对西藏文物考察工作的总结。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十余年来我国出版了很多西藏艺术的图集画册。一些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如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拉卜楞寺、塔尔寺及阿里古格遗址寺院等都出版了专门的画集和考古发掘报告;西藏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分地区的西藏文物志。阿里地区一些不为人知的石窟壁画,也逐渐公之于世。专门的西藏艺术画集也相继编纂出版,如西藏文管会编《西藏唐卡》、《西藏文物精华》、《西藏岩画》,西藏文联编四卷本《西藏艺术》,故宫博物院编《清宫藏传文物》等。敦煌研究院编辑出版的《莫高窟第465窟》壁画图版的发表,为我们了解藏传绘画与敦煌绘画和西夏藏传艺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有坐标意义的作品例证。由金维诺教授主编的《中国壁画全集藏传寺院卷》将西藏壁画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卫藏1l~15世纪建造的中小寺院的壁画,如扎唐寺、夏鲁寺和白居寺等的壁画集中进行了展示。

  1.2江孜白居寺研究

  西藏江孜白居寺为何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如此广泛的兴趣,主要在于它三个方面的价值:(1)白居寺是西藏完整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精美绝伦的古代艺术宝库,集古代藏族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于一身,集中体现古代藏族人民高超精湛的艺术成就;(2)寺塔内塑像和壁画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堪称15世纪藏传佛教图像大全,对古代藏传佛教图像学内容和佛像的发展、演变以及宗教修行内容的研究和建立藏传佛教图像学发展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3)大量保存完整的壁画题记对于壁画内容的确定和壁画、雕塑作者及其艺术风格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西方对江孜白居寺较为系统地研究始于意大利著名学者杜齐(Giuseppe Tucci)的《印度一西藏》(Indo–Tibetica)四卷本丛书中的《江孜及其寺院》(Gyantse and Its Monasteries)。该著于1941年用意大利文在罗马出版,1989年在印度新德里出版由UmaMarina Vesci翻译的英文本,为杜齐教授1937年前往西藏考察所获成果之一,从而拉开了西方对江孜白居寺研究的序幕。
  国内对江孜白居寺尤其是壁画的研究始于50年代国家对西藏文物进行的全面普查,此行中王毅教授在1960年至1961年的《文物》上以《西藏文物见闻记》为题综述了此次西藏文物普查取得的成果,第一次对白居寺壁画进行了介绍和研究,而参加此次考察的宿白教授则在1993年对当年自居寺的考察材料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而又深入的系统研究,著成专文《西藏江孜白居寺调查记》发表在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的《庆祝饶宗颐教授七十五岁论文集》中。此文结合藏、汉文献和实地考察,对自居寺的历史和壁画进行了镇密、系统地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刘艺斯在1957年《文物》第四期上发表的《西藏的佛教艺术》一文也对白居寺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白居寺寺庙变迁研究的良好基础。

  1.3研究方法

  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是史料的收集。汉文文献对藏族社会历史、宗教、文化、语言的记载,在唐代的《吐蕃传》,新旧《元史》中的《释老传》,《明史》、《清史稿·西藏蕃部传》中均有记载;在敦煌或新疆等地发现的大量的唐代汉文写卷中也有相关资料。翻译的古藏文历史文献有:《拔协》[《拔协》,为赤松德赞赞普时巴·塞朗所著,是研究吐蕃历史时期的重要古典文献。]、《红史》[《红史》,蔡巴庆喜刚著,全书分四部分,一为印度古代王统及释迦世系;二为汉地历代皇帝世系;三为蒙古王统;四为吐蕃王朝至撒迦派掌权的藏族史。而以第四部分为重点产成书于1346年。此书是研究西藏历史的重要资料。]、《新红史》[《新红史》,格鲁派史家班钦·福称(1478—1554)著,成书于1538年。]、《西藏王统记》[《西藏王统记》,又称《王统世系明鉴》,后藏萨迦人福幢(1312—1375)著。成书约在1388年(戊辰)。全书共十八品,叙述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史事,尤其详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和热巴巾等“三杰”的事迹。]、《青史》[《青史》,管译师薰奴贝(1392—1481)所著。成书于1476—1478年之间。全书共分十五品,此书对历史人物年代考索最详,一向被推崇为重要史籍。]、《贤者喜宴》[《贤者喜宴》,巴俄祖拉陈瓦(1504—1566)作,成书于1564年(甲子),全书木刻本791页,共分十七大章。]等,方便了许多不懂藏文的专家学者对藏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对这些史籍进行整理分析,再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网络等查阅西藏历史、宗教史、文化发展史、政治经济史等国内外资料从中了解西藏江孜历史和白居寺发展。

  1.4研究意义

  对日喀则老城区、江孜现存佛教建筑、宗山、老城区进行调研,咨询当地文物局、民宗局查找相关历史、宗教、文物资料,以期对江孜古城、建筑状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深入课题研究,以其找出白居寺建筑特色及其与江孜宗山及老城的关系,探究寺庙的变迁历史。

  2.江孜白居寺的形成与发展

  2.1白居寺的始建

  2.1.1建寺时间
  由于常见的,比较可信的藏文史料,大都只提及该死的创建者,没有阐明建寺的具体时间,再加上这些史料在记事方面错漏较多,很难判准年代。但较为肯定的说法是:“阴土蛇年(己巳·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饶丹衮桑帕(有译为热丹贡桑帕)生。阴木马年(甲午·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十六岁时,于江孜宗山前年楚河上建刘六孔大桥。阴土狗年(戊戌·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十岁时,去萨迦,接受明廷封赠。同年六月,为班廓德庆(白居寺)经堂奠基,开始兴建。”(宿白引述《娘地(江孜)佛教源流》)15世纪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所撰《汉藏史集》[《汉藏史集》:是藏族历史上一份十分珍贵的资料,在国内属于罕见的珍贵史料之一。该书的作者为达仓宗巴·班觉桑布,其事迹迄今未见史XX载。据该书上册五十七页说,该书写于木虎年(甲寅),一百九十二页说,“从阳土猴年(戊申,公元一三六八年)汉地大明皇帝取得帝位至今年之木虎年(甲寅),过了六十七年”,说明此书写于藏历第七饶迥之木虎年,即公元1434年。该书后记中又说,该书写完之时,江孜法王热丹贡桑还在人世。]亦有相同记载:“此班廓德庆寺(白居寺)修建的时间是,于释迦牟尼圆寂后三千五百五十三年的阴土狗年(戊戌·永乐十六年·1418年)六月二日奠基动工。”
  熊文彬博士[熊文彬博士:藏族,娴于藏文,对明嘉靖18年(1539年)博多哇·晋美扎巴写就的《江孜法王传》中有关白居寺、塔的各种记录,做了翻译分析,并写成研讨白居寺图像学的专门之著《白居寺藏传佛教艺术图像学研究》(打印本,1994年)。
  ]根据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博多哇·晋美扎巴写就的《江孜法王传》整理云:“白居寺一层大殿和回廊建筑最早,建于1418年,但于1420年进行过扩建。即在向东西两侧增建法王殿(即左佛堂)和金刚界殿(即右佛殿)的过程中有所增补,殿内主尊释迦牟尼塑像就是1421年3月8日在决定扩建东西配殿(即左、右佛堂)时,在雕塑家本莫且加布主持下立塑完成的。因此,殿内壁画和塑像的年代不晚于1420年。东配殿法王殿完成于1422年。西配殿金刚界完成于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这两个年代界定了这两个佛殿壁画和塑像的创造年代。至于二楼西侧的道果殿的开光年代,尽管在《江孜法王传》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通过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落成的二楼东侧罗汉殿和1425年(红熙元年)竣工的三层无量宫殿同时竣工,或介于二者之间即1424—1425年完成。因此,殿内壁画和造像年代最晚不应晚于1425年…《江孜法王传》中关于吉祥多门塔1427年(宣德二年)奠基,到1436年(正统元年)5月11日开光的记载,给出一个大致死亡年代,也就是说吉祥多门塔壁画,在1427年至1436年5月11日十年之间相继创作而成。”
  由此可以确定,白居寺最初建寺年代为1418年,最早的建筑是错钦大殿,吉祥多门塔及扎仓等院内其他建筑建造年代在大殿之后。
  2.1.2建寺选址
  藏传佛教选址思想是在汉文化和青藏畜牧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随着中原“风水”思想传入和藏传佛教的影响,西藏寺院建筑的选址保留原先向阳的特点,还采用了“依、拥、扶、照、然后通”的选址观念,因而得以把中原“环境养生"等原则在雪域更多地内化为乘山、得光、避风、走水的重大选址原则。白居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体现了这一系列的选址思想。
  据《汉藏史集》记载:“选择寺址,决定在此摩羯陀金刚座之北面,圣者观世音菩萨教化之区,大乘法会举行之圣地雪山环绕之地,佛法如太阳显明之地,被称为雪域的地方之中,距金刚座一百零三由旬(计量单位)的地点建寺。此地曾经受到许多贤哲加持,众生富于智慧学识,成为显密教法之源泉,年楚河上游地区教法之源头,特别是共敬王的清净后裔领主贝考赞曾在此处建立过称为江喀孜的宫殿,在此附近的大寺院,白天举行讲经说法的法会,犹如阳光催开智慧的莲花,晚上念诵经典之声,犹如流水使如意之宝时常洁净。在这里,能够讲论经典的有一千人,能够理解密宗四续、按照二次第努力修习的有五百名,断除尘缘、修习禅定的有一百名。此僧众会集之处,犹如五台山山坡之上盛开的莲花。[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214页。]史集从佛教的角度,阐述了选址,并包含了我们可以具体掌握的选址原则。比如:“乘山"思想体现为白居寺位于江孜旧街西北端,坐北向南后边三面被小山环抱,山岳形似盛开的莲花;它坐落在山凹处,背后地势险要,南面开敝向着平原,以减少阴冷刺骨的北风侵袭,并充分享受阳光,此乃“得光”、“避风”。“走水”即寺庙临近年楚河上游,靠近“教法之源头”,与雄峙其左前方的宗山形成犄角之势。

  2.2白居寺的组成

  白居寺在西藏佛教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白居寺初建属于萨迦教派,后来布顿派、噶当派、和格鲁派等势力相继进入,各派之间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礼,到最后互谅互让,兼容并蓄,各教派同处一寺,寺内供奉佛像及建筑风格也博采众长。
  白居寺由措钦大殿(三层大殿)、吉祥多门塔(白居塔)、扎仓和拉康(僧舍)建筑依山势布置,错落有致,寺中藏塔,塔中有寺,形成了一座规模宏大、造型优美的综合建筑群。这种塔寺结合的建筑布局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范样式,而且也是唯一一座寺塔都完整保存至今,集宗教和艺术于一身的里程碑式的大型建筑群。从总平面上看,主要建筑佛塔、大殿建于山脚的平地,而扎仓与僧舍沿山麓而建,曾建有16座扎仓。从寺庙外围的围墙可以看出,寺庙的范围没有变化,而寺庙内的建筑少了许多,山坡上的扎仓很多已不存在,仅存7座,新建几处僧舍多在山脚。错钦大殿北侧建于山上的堪布[堪布:指寺院或经学院的主持人。]殿现只有一层的规模。山顶西面的围墙已有损坏。值得庆幸的是吉祥多门塔和三层的措钦大殿保存完好。1962年,白居寺被确定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国家拨专款进行了维修。1996年11月,xxxx公布白居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1一层
  门廊:入口门廊二排柱,第一排4柱,第二排2柱,面宽15.4m,门廊左右两侧“塑四大天王像[四大天王:常在寺院店门左右绘塑的重要画像,即持国天王、整长天王、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住须弥山腰,是镇守四方的神将,有催邪辅正、护法安僧的作用。],一边各两尊,是由本莫且多加塑造的,现为新塑,但也是根据原作塑造的,正中为走道。进入第一道大门,左手为楼梯上二楼,护法神殿在主殿外部西侧。
  护法神殿[护法神殿是指由释迦牟尼佛或其他高僧大德所收服的,立誓顺从佛法、护卫佛法的神灵所在的佛殿,它不仅要护法、还要护卫修行佛法的人民,以其免受内外灾害。
  ]:在入口前室左侧,内、外两间,殿内2柱,层高6m多。内门仅高1.4m,人们需弯腰进入,这可能与护法神殿独特的密宗仪轨有关,信徒需要卑躬屈膝地表达对佛忠诚不二。殿内主尊是萨迦派的六臂护法神。室内墙壁绘满壁画,时代较早,内容恐怖、狰狞,与藏传佛教密宗的仪轨有关,其中青面獠牙的阎罗王显得比较传神。护法神殿对面是长寿殿,沿三面墙布置佛龛,壁画颜色鲜艳,似为新绘。
  集会大殿:白居寺一层大殿和回廊建筑始建于1418年,在1420年又进行了扩建。集会大殿是供僧侣诵经与举行佛事活动的殿堂,中间是经堂,阿嘎土地面,面阔九间、深七间,四十八柱,即《汉藏史集》记录的“围廊有四十八根柱子的面积”,约600多平方米。中间升起天棚的高度为7m,开高窗,整个经堂的光线都靠二层的气窗获得。集会大殿四壁皆绘有壁画,题材为释迦牟尼、燃灯佛、弥勒佛、释迦牟尼八大弟子等。佛像一般作跏趺坐或半佛坐,八大弟子多为立像,皆身披袈裟。风格庄重,与江孜宗山上折拉康大殿内的壁画风格较为一致。现保存的壁画色彩已比较暗淡,剥落的也很多,应是早期的作品。
  佛殿:集会大殿后部是佛殿,与集会大殿同期建造,集会大殿释迦牟尼壁画即1418–1420年间。佛殿平面为矩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八柱,有高窗采光,佛殿面积160多平方米,墙厚1.8m。柱有明显收分,柱头为莲瓣样式。如《汉藏史集》所述“佛堂有八根穿眼的形式特别的大柱子,有三解脱门"。佛殿至平蓁天花大约高9.8米,南侧4.9m高位置接二层觉夏勒佛殿,8.3m处有一室内挑台。佛殿上为第三层的夏耶拉康。从室内的装饰,天花和斗拱形制来看,受到了汉地寺庙的影响,这一点与夏鲁寺相似。反映了元末明初西藏与内地的文化交流。这种室内装饰形式与风格在后来的西藏寺院建筑中已很难见到。大门左、右两侧墙上分别绘有白伞盖佛母和观音菩萨的壁画。殿内主尊为近八米高的释迦牟尼铜佛坐像,是白居寺的主供佛,史料记载建造时用去2.8万斤黄铜。其左、右两侧分别为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像。周围墙上供有16尊菩萨立像,即八大随佛子像和八大随佛女像。殿内雕梁画栋,十分引人注目,其中一个梁柱上绘有两只体态各异的孔雀(在萨迦寺时,发现相轮两旁的也是孔雀而非后来格鲁派寺院的神鹿,这也说明了白居寺的兴建与萨迦有很深的渊源)。
  有关释迦牟尼佛像,《汉藏史集》记录较详:“佛堂中央有与摩揭陀金刚座的大佛像尺寸相等的大菩提佛像,用诸宝制成,它是阳铁鼠年(庚子,公元1420年)六月八日由化身的工匠本莫且加布建造的。……于阴铁牛年(辛丑,公元1421)三月八日吉时建成。”[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214页。]
  法王殿:第一层东面佛殿,完成于1422年。6柱,平面呈“凸"形,约115平方米,门上开设高窗采光。堂正中供奉强巴佛,后壁正中塑十一面观音。从左到右供有如下佛像:阿底峡[阿底峡(982-1054):克什米尔人,于1042年从尼泊尔至阿里,后来到卫藏等地译经授徒。其弟子仲敦巴弘扬其学说,创立了西藏佛教中的噶当派。]、噶玛拉希拉、莲花生[莲花山:印度高僧,于761年前后,应藏王赤松德赞邀请俩来藏传授佛教,弘扬密法。相传他入藏后,以密宗法术收服了当地苯教神嗣,并参与了桑耶寺的建设。
  ]、寂护、三怙主像、克什米尔班智达释迦释利以及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吐蕃三大藏王像。
  佛殿南面的一间矩形小屋,4柱。里面供奉一座大的佛塔,周围有存放大藏经《甘珠尔》经文的藏书架。四壁皆有壁画,壁画多为红底黑线,水平一般,其中北壁的十一面观音像比较精美。壁画的色泽较新,估计为后期所绘。
  金刚界殿:经堂的西面佛堂,为金刚界殿,完成于1423年,与东佛堂对称布置,共6柱。殿内供有数尊制作精美的彩釉陶塑像。这些塑像神态各异、工艺精湛,堪称一流佳品。神台右侧珍藏有一部上下用木质夹板保护着的大部头经书,它是用金汁缮写在黑纸上的一部叫《八千颂》的佛经。
  白居寺建筑特征探析
  2.2.2二层
  错钦大殿的一层平面是复式十字折角形(详见一层平面图1),即《汉藏史集》中记载的“外面突出的有十二道大棱”。大棱,即折角(阳角),类似于坛城平面。主要由集会大殿、回廊、东配殿法王殿、西配殿金刚殿组成。
  二层中间(详见二层平面图2)是一层集会大殿高出屋面部分的共享空间,及三面回廊围合的中央庭院,透过天井南面的窗户,可以清楚看到下面集会大殿内僧侣集会诵经的情景。二层的转经道位置和一层相同。二层东、西佛殿的位置设上三层的木质阶梯。二层的佛殿于1424至1425年间竣工。从围廊壁画看,属于早期作品,题材是佛经故事和佛本生的传说。壁画的风格与白居塔壁画明显不同,具有浓郁的汉地艺术色彩,构图疏朗,画面生活气息浓重。壁画中的楼阁、花卉、树木、山岩、流水、人物衣着,皆如汉地绘画风格,每一片段画面皆有藏文说明。[柴焕波,《现在艺术考古》,中国藏学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112页。]
  罗汉殿(东佛殿):二层东面罗汉殿,于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落成。比二层庭院平面高出1.3m,平面和一层法王殿一样,也是“凸”形,6柱。罗汉殿内供奉的十六尊罗汉像工艺精湛,十分精美。各具特点,动态神情、服饰衣着各不相同,为明代艺术珍品。
  说话度母殿:此佛殿金陵罗汉殿南面,2柱。佛龛围绕墙壁布置,神台上备受人们崇奉的神像是中央的一座小度母像,传说中曾开口说过两次话而远近闻名。
  道果殿(西佛殿):第二层西佛堂为道果殿,是撒迦派殿堂。于1424—1425年完成,在一层金刚界殿上,平面相同,6柱。这座佛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克珠杰亲自建造的一座巨大的立体金制胜乐金刚坛城,直径约3米,供奉在佛殿中央,它代表属于胜乐金刚密宗传承的62座胜乐金刚坛城,这一密宗传承的始祖为印度成道者鲁意巴。于与楼下的佛像和东面的十六罗汉一样,每一尊塑像都制作精湛。
  白居寺建筑特征探析
  2.2.3三层
  “夏耶拉康”是三楼唯一的佛殿,位于建筑的后部,意为“神宫之顶”,一般用来称呼寺院里的密宗佛殿,8柱,1425年竣工。这座佛殿又称坛城殿,因殿的四壁绘有51个小坛城而得名,沿殿内三面墙供奉数座直径为2.4m的萨迦派密宗护法神坛城。“四壁满绘坛城,计大型十四幅、中型一幅、小型三十四幅,共四十九幅。”“堂内柱上承龟背格平綦,平茶每格绘一莲座,莲瓣上书六字真言。”[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1996年10,139页。]坛城的外形为圆形,外面有四层,分别为护法火焰墙、金刚杵强、八大尸林、莲花墙。和圆相连接的是方形建筑,一般有六层,用白、蓝、黑、黄、红、绿六色表现护城河与建筑的装饰结构。再往里又是圆,在金刚墙包围中居住着本尊和他的眷属,其他空处布满花草、法器、吉祥物。夏耶拉康的51座坛城壁画,制作精美,形态各异,与白居塔五层的坛城壁画风格一致,相传出自同一个藏族画匠之手。《汉藏史集》描写白居寺开光仪式中提到“无量宫的墙壁上充满了珍奇的壁画”,即指此。
  措钦大殿作为白居寺早期的主体建筑,从1418年始建到1425年竣工,历时8年。其中很多殿堂是后来逐年扩建的,但整体与局部之间却处理得相当和谐统一。例如主殿与配殿,走廊与转经堂,会议厅与仓库等之间的布置,都是根据总体需要安排和设计的,故而显得井然有序、布局合理。而且,殿堂内部的梁柱和外部的建筑装饰都从不同的侧面,生动地体现了藏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以及佛教的装饰美学情趣。
  藏文史书《汉藏史集》曾这样描述错钦大殿的建筑过程和建筑特征:
  白居寺修建的时间,是于释迦牟尼圆寂后的三千五百五十三年的阳土狗年(永乐十六年,1418)六月二日奠基动工。它的佛堂有八根穿眼的形式特别的大柱子,有三解脱门,围廊有48根柱子的面积,整个佛堂有150根柱子的面积。(佛堂)外面突出有12道大棱,高两层,并有女墙装饰四周。佛堂中有高25肘尺的经幡。佛堂中央有与摩羯陀金刚座的大佛像尺寸相等的大菩提佛像,用诸宝制成,它是藏历阳铁鼠年(永乐十八年,1420)六月八日由化身的工匠本莫且加布建造的。这尊大菩提佛的左右,是燃灯佛与弥勒佛、16菩萨像。护法堂内塑宝帐依怙像;殿门口塑四大天王像是由本莫且加多加塑造的。主要的两尊塑像以及内殿之中、吉祥大门、庭院中间的神变塔和天降塔,两边的静修塔和尊胜塔、五部佛等像,以及梵文书写的装饰等,是由化身工匠尼泊尔人扎底扎和铜匠阿瓦尔巴等人建造的……其中的大菩提佛像于阴铁牛年(永乐十九年,1421)三月八日吉时建成……在大佛殿及其上面的无量宫、走廊、上中下层转经堂,上面的围廊,东西上下的墙外护墙和房间、护法殿等处满是雕像和塑像,无量宫的墙壁上绘满了珍奇的壁画。[]
  这段史料记载了白居寺措钦大殿的修建过程,同时也描述了各个佛殿塑绘的佛像和艺术特征,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藏族建筑美学的宗教色彩。例如,文中提到的“三解脱门”、“十二道大棱”等,都带有佛教哲学的象征主义色彩。就措钦大殿内部的造像、壁画装饰、立柱而言,的确称得上庄严精美。当时觉囊派多罗那他大师曾赞叹道:
  后殿八大柱、八走廊,极为华丽。走廊四十八柱,东西墙外房间,分别有六柱,总共一百五十柱。二十处大棱儿突出,周围屋檐美观———
  后殿赡洲庄严大佛像,
  吉祥威光遍照三世间,
  摩诃菩提佛殿无伦比,
  是为十八圆满第一项。[]
  白居寺建筑特征探析

  2.3其他佛殿

  2.3.1玛尼拉康
  紧邻错钦大殿入口西面的玛尼拉康[拉康:指小寺庙或小神庙。]是个体量很小的佛殿,寺院僧人说建于400年前。佛殿里有一巨大的转经筒,四壁满绘千佛的壁画,为后期所绘。
  2.3.2甘登拉康
  甘登拉康位于白居塔西侧,属于格鲁派的佛殿,佛殿入口南面和西面设有一排转经筒,从大门进入内院,供奉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1357—1419):为藏传佛教最大的派系格鲁派,亦称“黄教”的创始人和祖师,本名洛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那一带为宗喀,古尊称为宗喀巴。]坐像。四壁满绘壁画。
  2.3.3扎仓
  自居寺聚萨迦、格鲁、布顿、噶当派和平共存于一寺。每个教派在此寺内都拥有五六个扎仓。原大殿和吉祥多门塔四周有16处扎仓,从S·巴彻勒的著作《西藏导游》中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的白居寺山上山下还是有不少扎仓和僧舍的。现仅存7座扎仓,洛布康是格鲁派最早的扎仓,仁定是布顿派最大的札仓,古巴是萨迦派扎仓中保存较为完整者。
  扎仓是藏传佛教各大寺院组织机构中的中间一级,是僧侣们学经和修法的地方。扎仓可以说是寺院中的学院,有自己的经堂、佛像、学法系统,以前还会有
  自己的土地、属民、庄园等。不同寺庙按其规模大小,扎仓的数量不等;扎仓的负责人称堪布,管理扎仓的政教事务,一般由佛学造诣和资历较高的僧侣担任。
  2.3.3.1洛布康扎仓
  洛布康扎仓位于吉祥多门塔西北,南向。底层设牛圈。据寺僧介绍:此扎仓为建寺时克珠杰所规划,但现存建筑已经后事重修。门廊后右为库房,左为面阔五间、深四间、十二柱经堂,经堂后壁画宗喀巴,其右为贾曹杰,左为克珠杰,再左为十八罗汉。经堂后壁三室,右为护法堂,左为库房,正中为佛堂。门廊和佛堂皆有上层建筑,现空置无佛像。
  2.3.3.2仁定扎仓
  仁定扎仓[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996年10,144-146页。]位寺最北部,靠近围墙,依山坡兴建。是原来17个扎仓里面规模较大的一个,为噶举派所属,显存情况良好。门廊南向,柱头、弓木、托木雕刻精致,属于早期遗留,上层为扎仓主要殿堂,包括贡觉殿、斋康、护法殿、集会堂等,其余部分皆为僧舍或库房。经堂面阔4间、进深5间、12柱。经堂南壁画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三像,其左面白度母,右画四臂佛母等像。经堂北壁正中为北佛堂。
  2.3.3.3古巴扎仓
  古巴扎仓位于吉祥多门塔与错钦大殿南面,寺内南墙之外,东向,原为撒迦派扎仓。建筑分为左、右两部分,左部为僧舍,右侧的一层为大殿。门廊画四天王。前厅之后是面阔5间、深4间、12柱经堂。经堂后壁正中为佛殿,内奉三世佛,两侧置萨迦历代法王座像,四壁画萨迦祖师故事。二层为僧舍。
  2.3.4僧舍
  僧人除却每日习经拜佛,日常生活起居的场所,也在寺院中,在藏语中称作“康村”,是寺院中的主要基层组织。僧人进入扎仓后,一般按照家乡地域分到不同的康村中生活。康村中有僧舍、较小的经堂和厨房。外表和藏族名居并无区别,主要作为僧人的日常生活的地方。白居寺的僧舍多为一层,房屋平面呈“凹”字形或“L”形,多带院落,向阳面开大窗,彼此相连或单独一幢矩形碉房。沿山角而建,高低起伏不大。

  3.江孜白居塔一15世纪西藏万神殿

  西藏佛塔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伴随着藏传佛教的诞生,伴随着藏传佛教而发展,是中国佛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藏传佛教信仰者的一种瞻仰礼佛的物化对象。
  在西藏所见到的佛塔,作为独立的建筑实体单位,或置于寺院之中,或置于寺院附近,或在村头、路边、河畔。佛教把塔视为佛陀的精神体现,法身所依。西藏佛塔在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了印度和尼泊尔佛塔的基本格式,又在借鉴祖国内地佛塔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经过几个世纪佛教僧侣和无数佛塔营造者的不断实践和摸索,西藏佛塔逐渐臻于成熟,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

  3.2白居塔建筑上的成就

  纵观西藏佛塔的发展,其中最叹为观止且至今仍庄严如初、造型绝妙、巧夺天工的是15世纪的江孜白居塔。从建筑价值来看,该塔也许是藏族工匠们创造的前所未有的最为重要的纪念碑式的建筑杰作。从艺术价值来看,塔身的76座小殿中无数雄伟壮丽的绘画作品,反映出十分成熟和最为光辉灿烂的藏传佛教艺术。这座白塔在我国佛塔的建造史和艺术史上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杰作。

  3.3白居塔艺术上的成就

  其上是圆锥形的“十三天",顶部有在这里,白居寺艺术上的成就是藏族的壁画是宗教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它本来就是服从于建筑总体的审美构思的,是宗教的装饰,而且和宗教建筑融为一体。白居寺的壁画艺术在藏传佛教艺术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江孜风格,与夏鲁风格一起标志着藏族佛教艺术逐步成熟并走入鼎盛时代。
  何谓江孜风格?一般把公元15世纪在后藏江孜地区形成的绘画样式定义为江孜风格,属于藏族艺术家自己创立的绘画体系。它处于藏传佛教艺术初兴至成熟兴旺时期的中间,得益于13世纪以来后藏萨迦、夏鲁寺艺术、拉堆艺术、乃宁艺术的影响和汉地艺术的渗透,江孜自居寺的吉祥多门塔壁画达到了这一风格的最高成就,成为江孜风格绘画的典型代表。

  4.总结

  江孜白居寺在西藏佛教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独特样式,其中唯一一座寺塔完整保存至今,集宗教和艺术于一身的里程碑性质的大型建筑群。寺中的白居塔更是我国佛塔建造史上举世无双的杰作。从史集中考证白居寺建寺时间为1418年由江孜法王热丹贡桑帕与一世班禅克珠杰共同建造,对选址亦做了分析。着重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描述、测绘并分析了白居寺现有的错钦大殿一层至三层建筑情况,两个佛殿玛尼拉康及甘登拉康现状,调查了现存扎仓中的3座,僧舍,比较全面的了解15世纪白居寺建筑的形成、发展及现状。

  参考文献:

  [1]张纪平,丁燕.西藏白居寺古建筑群的建筑材料与构造[J].古建园林技术.2013(02)
  [2]王力丹,郭宏.江孜白居寺吉祥多门塔壁画制作材料与绘画工艺研究[J].中国藏学.2013(04)
  [3]徐畅.西汉长安城未央宫北阙的地理位置及政治功用[J].四川文物.2012(04)
  [4]何先红.四川博物院藏三星堆遗址出土玉石器补记[J].四川文物.2012(04)
  [5]色莉玛.8~11世纪西藏寺院建筑中来自印度佛教之因素——以桑耶寺与托林寺为例[J].四川文物.2012(05)
  [6]桑吉扎西,王丹炜.白居寺建筑与壁画艺术[J].法音.2009(05)
  [7]赵睿.江孜白居寺研究综述[J].中国藏学.1998(03)
  [8]陈耀东.夏鲁寺——元官式建筑在西藏地区的珍遗[J].文物.1994(05)
  [9]欧朝贵.汉藏结合的建筑艺术夏鲁寺[J].西藏研究.1992(01)
  [10]贾湘云,何宗英.关于白居寺创建者及始建年代问题[J].西藏研究.1982(02)
  [11]科学保护理念下的藏传寺庙修复技术概要——以西藏江孜白居寺为例[J].陈雳,张纪平.新建筑.2018(05)
  [12]张纪平,陈雳,阎明,颜华,哈比布.藏传佛教建筑文化保护与继承——江孜白居寺建筑保护修复工程侧记[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04)
  [13]吕志强,索朗白姆,刘洋.浅析西藏白居寺碉楼和院墙的设计与结构[J].居舍.2017(20)
  [14]秦伯豪,郭宏.由科研成果考察西藏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主要问题[J].中国藏学.2015(03)
  [15]达仓宗巴·班觉桑布,陈庆英译.汉藏史籍[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3(第三版)
  [16]柴焕波.西藏艺术考古[M].中国藏学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
  [17]赵睿.江孜白居寺研究综述[J].中国藏学,1998-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399.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2月8日
Next 2021年12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