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论文主要阐述了近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丰富和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的大学生人群却面临就业窘境。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中国,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是社会最珍贵也应该是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他们的就业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大学生就业率依然持续下滑,由于政策、认识、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使大学生对目前就业状况有个准确估量,减少不必要的就业恐慌情绪,当前大学生只有认真分析就业形势,努力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为自己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形势 竞争 激烈

第一章 绪言
大学生一直都是我国人力资源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我国未来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对于国家来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是各大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更是国家经济情况的直观体现。主要表现为毕业生就业率受国际和社会关系的影响持续下跌。换句话说,时代不断发展,社会XX越来越关注高校生的就业问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而2014年为65%,在这以后逐渐降低,到2016年为60%。[21]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越来越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解决这个问题是刻不容缓的。中国的高校生就业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历史背景:第一,现在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并且速度很快。在1999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此后的几年,我国高校逐渐增多,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高校的毕业人数由1998年的82.9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770万人,[22]已经达到了五六倍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高校毕业生在刚毕业的1-5年内失业人数比较多一些,失业率高一些,有时候几乎超出了国家平均失业率,不过,整体而言,高学历人群的整体的就业水平高于国家平均就业水平,并且所得到的薪资报酬也比其他学历较低的人高一些。高校增加招生数量让了大学毕业生总数与企业单位的需求量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尤其从毕业生首次就业率的不断降低能看出。第二,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高校毕业生已经不再是“包分配”的就业方式而是变成了大学生和招聘企业之间“互相选择”就业方式,想要把大学生这一珍贵的人才资源利用市场的调节放到国家最重要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创造自己的成就的地方,是一项关键的实践问题,如今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体系并不完善,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第三,是我国的现实经济情况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几次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经济的一部分,从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中影射了我国经济的脆弱性,因此我国经济转型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2]
第二章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第一节毕业生数量增加,就业市场供过于求
从1999年6月16日以来,我国的大学就每年的招生人数基本都在增加,这样就使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上涨,大学生也不再像以前是凤毛麟角。尽管高校和各级XX都一直在努力,加上前几年没有找到心仪工作的学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依旧很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现今的大学生也都陷入了就业难的困境。教育部的统计显示,从2012-2016这四年来毕业生的数量递增,而初次就业率却在递减。我国毕业生数量这几年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就业率却没有提高。从中国实际人口分布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预测到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是很难的。
第二节企业、用人单位对部分大学生存在偏见
我国的大学,应该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下,及时调整教育观念以及方式,要因材施教,朝不同的方向教育各类人才,这样学校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而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并不能仔细的考虑自身的情况,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够清晰,过于盲目并且流于形式的发展。这样的情况直接产生了大学之间的品牌效应。即用人企业在挑选员工时,在对岗位的匹配与名校品牌面前,往往看重后者,有的单位甚至以此来拒绝聘用部分高校学生,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的原因。[3]
第三节大学生有业不就
目前每年都有数目可观的高校毕业生,所以社会并不缺少优秀的人力资源,但部分的毕业生即使有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就业。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理念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分歧。所谓的求职,实际上是一个学生走上适合自己能力与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过程。在需求工作岗位的过程中,高校学生的就业理念对其是否能适时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时代在进步,用人单位时刻发生的变化也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到高校学生的就业理念。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企业招聘时的要求不符合主要表现在这几点:企业想要招聘到匹配岗位的专业、学生眼高手低以及能不能从一而终等。特别是高学历的念头一直深深的影响到高校学生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对自身能力的高估或者不准确的定位致使高校学生对就业的岗位一直存在过高的期待。这几个原因导致一些大学生有业而不就。
第四节用人的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前众多高考生挤独木桥的历史已经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而失去了光辉之色。高校入学门槛的降低使过去的引以为傲的社会人才逐步的变为了平凡的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在提升我国整体劳动力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提升了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门槛。现在,本科已经成为了大众化的学历,有些用人单位受品牌效应的影响,往往在高校生就能满足岗位要求的时候却偏偏的打出研究生或是硕士优先的旗号。用人单位的这种做法不但使大学生失去了公平的就业竞争机会,而且会造成学历贬值的现象。[6]
第三章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针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困难情况:每年都有很大数量的大学生参与就业,企业的工作岗位数量是一定的,但是大学生数量却不断增加;企业对大学生存在偏见;大学生有业不就;企业对应聘的学生提高要求。造成这种就业困境的原因在以下几点:
第一节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
首先,高校扩招。有些学校在师资、设备、经费等方面有所限制,但这些学校没有扬长避短,盲目设置了例如电信、经济、小语种等一些现在比较受欢迎的专业,有的把这些受欢迎的专业进一步分解,开设了很多并没有很大区别、上课内容也几乎一样的专业,随后再招收更多学生。一些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并未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这些专业的课程太过老旧,基本使用老版教材。在这样的教育下,产生了很多不合格的人力资源,这些学生有的是本身的素质没法达到社会要求,有的是根本没有办法从众多学习一样专业的学生中脱颖而出,导致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再次,重理论,轻实践。并没有安排课外实习技术型的课程,或课外实习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没有严肃对待,使学生没有较强的动手能力。[5]
第二节社会方面
首先,过去的毕业生工作是“包分配”的,而现在已经转变成为毕业生和招聘企业的“互相考核”的方式。然而我国的相应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在单轨制的劳动争议解决制度下,大学生的利益难以维护,这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其次,企业招人的要求设置的越来越高。部分企业不考虑自身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只是一味地想要招到高学历的员工,把自己的录取标准定的很高却并不合理,看重文凭而轻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除了这些,还有的用人单位总是需要应聘者有2~3年的真实就业经历,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还没有进入社会就被企业拒之门外。
第三节大学生的个人方面
如今,二胎政策开放以前,我国的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一直娇生惯养,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家里也很少让孩子真的吃苦,所以大学生都想要在没什么压力的,薪资和福利都很好的最好还是在北上广这样的发达地区就业。在心里排斥到第一生产线、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就业,有些同学从来都不参加大型招聘会的原因竟然是招聘会太过拥挤。毕业生有着很高的就业期望值,但是没有好的就业观念,不会对自己的择业定位,这些短板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并且,很多毕业生在大学里学习的并不扎实,见识也不广阔,本身的素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就是不一样的,理论不能结合实践,实际的动手能力并不强,没有过去的员工的诚信与敬业,不能适应各种突发情况等。除此之外,现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想要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付出一些就要计算成本与回报。他们理想中的职业往往和现实的就业状况不一样。很多的毕业生依旧保持传统的就业观,如今的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了,毕业生也应该懂得“就业大众化”,“精英岗位”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胜任的,“平民岗位”也不该被忽视,大学生各个都渴望的用人单位无法消化这么多人才,同时竞争的对手也会很多,可是很多人力资源稀缺的地方往往因为环境或其他的问题没有大学生愿意去,这样一来,大学生的就业就显得更加艰难。[10]
第四章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学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就业指导课程应循序渐进
大学的就业课程应该在每一年都开设,逐渐递进授课内容,使课程体系完整。要想解决毕业生对择业的各种疑问,只有这样不断的就业指导,让他们的就业思想完整全面。大学期间应设置四个课程,一是学科专业指导,教会学生理解所学的专业内涵,以及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二是大学学习规划,这是在大学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就业和平时的书本知识学习紧密相关,有了这门课程,就能使学生更多的联系生活,规划未来;三是职业生涯规划,在上面两门课的教育下,大学生已经对未来的就业有了一个基本的构想,再进行这个课程,让学生把之前对未来的构想更加的详细化;四是就业求职指导,培训求职中用到的种种技能,解读就业政策,让毕业生对求职的整个程序有及时的了解。这四门课可以使高校更细致明确的进行授课。
二、就业指导的多样化
很多大学会忽视就业指导的多样性,仅仅是在课堂上说一些理论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老师在讲课时不要仅仅传授书本内容或者是讲义上的知识,可以联系社会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除了使用多媒体,也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去社会的一些企业中进行实践。另一方面,学校的就业指导的方式也可以做一些改进。不仅是上课,学校还需要不定期的开一些就业指导的论坛,请社会上有经验的人来分享自己的就业心得,或者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对就业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社会上的企业或者是XX机关合作,对大学生的就业给予更多帮助。[12]
三、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高等院校没有自主办学的权利的话,即使了解现在的就业市场和问题所在,也不能及时的进行调整。只有让高校有办学的自主权,才可以根据当代社会的变化和用人单位的不同要求来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将教学质量提升。应届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能给予他们最多帮助的就是高校,因此让高校根据企业需要和社会现状办学,将不合适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也可以扩大或者减少招生,来适应市场的变化。
第二节大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需求
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如今大学生的确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很多人并没有利用好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可是社会不可能因为大学生的不努力就放松对其的严格要求,不论是在书本知识上,还是在社交关系或者动手能力上,社会都希望接纳的是优秀的人才,这让大学生无法应对。在学校期间并没有针对这方面系统培训,所以大学生在面对社会时避免不了有心理落差。这说明大学生必须积累专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平时的生活里,提升自己的修养,注意细节,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会体会到工作的不易、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互尊重的温暖等等,这些都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二、勇于创业
如今很多的大学生都在进行国考,包括我身边的一些同学,他们不想在大学毕业后还四处奔波的找工作,而是希望毕业以后就可以稳定下来。大多数的毕业生并不考虑或者并不关心自主创业的政策。这是国家的损失,更是毕业生自己的损失。大学生本来是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却成为了寻求稳定的人群。在我们身边其实并不缺乏自主创业成功的学生榜样,他们不但不用为毕业后的工作发愁,还很好的解决了身边一些应届生朋友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大学生不愿意创业其实和许多因素有关。很多毕业生担心投资简单成功难,或是没有资金来源。大学生不应该畏首畏尾,把社会的政策都好好的研究一遍,创业本身就不可能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已经不是过去单一的社会了,很多人都创业成功了。不要觉得没有好的项目或者没有机会,从小事做起,尽力而为。不要害怕暂时的失败,因为只有坚持才会取得成绩。[13]
第三节社会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就业问题
一、审慎对待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一定程度是因为大学的扩招造成的。这几年,中国的毕业生数量增加迅速,尽管大学毕业生逐渐增多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但这也带来了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困难。大学生难以就业的因素很多,但是有两点应重视。第一,将高等教育变的大众化必须遵循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浪费了高等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对社会的稳定也无益。第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增加招收的人数,还要改变培养学生人才的方式,使毕业生的素质不因为招生人数增加而下滑,但这种情况在中国正在发生,这是毋庸置疑的。迅猛增长的大学生数量以及不断下滑的质量,这两方面都导致了大学生难以就业局面的形成。所以一定要审慎对待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加强就业市场平台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高校毕业生大多都是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来找工作的。社会上的一些就业服务中心也可以和大学、用人单位开展合作,了解大学生和企业两方面的需求之后,经常开展一些行业多样,规模中等的就业商讨活动,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就业和招聘企业人才的筛选。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市场,取缔黑劳务中介,多开设正规劳务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也为企业挑选合适的人才。
三、XX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尽职尽责
(1)我国的就业政策相对并不健全,并不能保障毕业生利益,所以XX部门应该重视这一点,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和法规,将现在的就业市场引导向更规范对的发展,XX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应该及时关注这一类的问题。现在的社会上,地域歧视还是很明显,大部分也是因为国家的政策不完善,异地就业步骤较为复杂。所以XX应该正视这些现象,制定毕业生的人事户籍政策,杜绝地域歧视。
(2)加强交流与合作,进行宏观调控,使人才更加的流动,选择性更强。当今的大学生就业一般先选择就近城市或者是发展的比较好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同时竞争也尤为激烈,相对我国西部就紧缺人才,处理人才不能流动的问题也是XX工作的关键。XX要对大学生支持国家西部建设多多鼓励,适当的给予补贴。此外,中国的一线岗位缺少人才,迫切的需要很多大学生去填补这些空缺,社会也要培养大学生去往基层的精神,让他们去锻炼自己,充实自己。[14]
(3)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将就业的岗位和需求扩大。对于我国的很多行业来说,他们的知识体系相对老旧,员工的老龄化严重,所以产量不足,属于高消耗低收益的企业,如果有大学生人才去往这些行业,既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为这些企业带来活力,可是因为大学生本身以及国家体制的原因,这条路很难走。因此,XX应更加努力,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服务业和第三产业需要大力发展,在这些企业的结构被改变以后,企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自身的利益也会比以前增长很多。
(4)各方联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用创业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经济领域存在着很大的商机和无数的机会,这就成为了接受高等教育并且有良好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创业的绝佳机会。对于大学而言,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就业择业,更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创业,无论是关于创业的书本理论还是请一些成功人士分享实际经验又或是积极鼓励学生走上创业的路,都是不错的方法。也可以和XX或者企业合作,带领学生确定自己的创业计划,并将这些计划实行。在当今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创业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国高校也可以根据这一点来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向。
结束语
大学生是中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校教育的改革都有很大关联。这篇论文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整体研究了当今高线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各种可能的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并从国家的把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层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不成熟的建议。大学生不应该局限于过去的理论思想,不要有只考虑自己的“唯我独尊”的自大狂妄心态,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在求职中也要有拼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大学四年中,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视实践的应用,将自己的综合素质整体提高,使自身努力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职业选择上,要全面考虑,不要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克服自己心中的不满,去基层和西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择业的过程中,首先要占据主动的地位,主动择业,不能有消极的态度或者寄希望于他人,不要过于依赖自己的家庭社会关系,希望亲戚可以推荐一个优秀的企业;也不要一味指望学校,学校只是指导如何就业,并不像过去是“包分配”的制度。毕业生求职,自己应该积极主动,不要把好的机会放走。毕业生要有自己的主见,在求职前认真考虑自身条件、所学习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来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在求职的过程中盲目奔波,想明白自己想要从事什么行业,可以胜任什么样的职位,把自己摆在一个合适的高度,认清自己的求职意向,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把握以后要走的路,避免家长对自己的人生干预过多,也不要让家长为自己铺好未来的路。[16]
求职时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在求职过程中要正视自己,对自己有个客观合理的评价,不应该有妒忌的不良心理,学会团队协作,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求职顺利的保障。
本文在考察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后提出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原因,最后还是根据这两个角度提出了对个问题的对策措施,希望能够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略有缓解,改变现在的就业状况,也可以作为理论依据来改善高校的教学,提高本科生的自身素养。
谢辞
这次的毕业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完成的。从毕业设计选题到设计完成,不仅老师耐心指导,同学们也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正是因为有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和指导,我才不会在设计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失去前进动力。李老师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都是我现在需要好好学习的,感谢老师给予了我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谢谢!
参考文献
[1]王迎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析[D].山东大学,2013.http://max.book118.com/html/2014/0714/9068214.shtm
[2]舒良荣.对扩招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16:112-114.
[3]杨志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177-181.
[4]贺伟,孙继伟.从城乡劳动力市场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6:215-216.
[5]李凯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与解决对策[J].理论探索,2010,02:97-98.
[6]文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根源剖析与对策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7.
[7]王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学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12-115.
[8]王雪飞,崔延强.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及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剖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31-33.
[9]李若瑶.山西省人才储备工程建设[D].太原理工大学,2015.http://www.doc88.com/p-775870952610.html
[10]李海燕.如何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索[J].开发研究,2014,03:158-160.
[11]何艳玲,高芸,王蘋,冷瑾.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07-111.
[12]何艳玲,王苹.促进非正规就业: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59-61.
[13]李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J].才智,2013,09:37-39.
[14]李忠君,张玉萍.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商场现代化.2015,(12):97
[15]翟玉肖,王素萍,周雪霞,韩慧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文教资料.2009,(23):225-226.
[16]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0,(3):22-24.
[17]舒良荣.对扩招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16:112-114.
[18]刘伟,易九桂.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08:44-46.
[19]王晓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S2:56-57.
[20]曾永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6.http://www.doc88.com/p-3867368654580.html
[21]杨志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177-181.
[22]王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学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12-11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