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s)是互联网行业最炙手可热的应用。这一领域既产生了在部分指标上能与Google等互联网巨擎平起平坐的公司,诸如FaceBook,后者在国外市场上,以用户总量,访客频度等指标作为例子,其成就已超过了Google,同时社交网站服务开始逐步从社交网络的主营业务转化为一种具备广泛性的网络功能特点,被电商网点等其余平台利用以及整合,就像耳熟能详的搜索功能,开始从几家运营公司的工作内容变成了针对平台以及用户而言,都是一类日常性的功能服务。
不但如此,社交网站的热门课题还反映在所有投资部门对于社交网站的追求以及高预期估值上,高盛知名分析师曾经就认为,尚未IPO的国外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于前年的市值将会达到2000亿美金,超越了如今的互联网龙头企业Google,而一些著名的社交网站,诸如Twitter等,同样也引起了投资界的关注。那样的趋势不但产生于互联网领域高度发达的X,在我国,以人人网、以及新浪微博与开心网为主的社交网站,又开始不断成为了用户上网的第一乃至特殊站点,其中人人网于2011年5月份正式注册纽交所上市,而开心网也正在对IPO开展筹备工作。
但是,社交网站在风起云涌的时候,一种大好的趋势下,却也存在着很多的难题。
第一,社交网站对于用户价值也必须进行深入挖掘。除了休闲娱乐以外,在用户对于一切应用的新鲜感及社交激情淡化以后,社交网站还能够有哪些渠道来完成对用户的持久吸引力。
第二,社交网站在产业生态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需要不断明确。这往往是一类需要社交平台与多数参与企业一起努力来形成的环节。介入到每一方合作的体制,价值创新活动的步骤确定等方面,已远远超过单一企业决策布局的范畴,而是针对双方来讲都产生了长远的战略影响。显然,社交网站承担着很多的责任。怎样释放以及深挖个体平台的商业价值,为合作伙伴赋予持久的收入来源,确保广告投资方的回报率,进而成为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平台设计者,这通常是社交网站尚待处理的难题;而这些试图凭借社交网络进行商业运作的公司,除了逐步尝试以及调整对于社交网络的了解与运用,更需要持久探索的精神与积极的心态。通过合理的形式将社交网络作为途径或者是其余的资源内容融入到公司所有的业务系统中,完成从尝试到固定以及合规化的布局。
第三,除了源自于合作伙伴以及用户的压力,社交平台的运营者还必须面临逐步涌入的新介入者的竞争,特别是这些在市场上具备巨大财力以及号召力的互联网公司。另外,逐步更新的技术危机,以及其最新应用方式(诸如团购方式等)还会对社交平台的发展产生影响。
而以上三个问题总结起来,无疑就是社交网站作为界面,针对用户以及参与企业的价值必须不断明确。由于唯有用户需求获得满足,社交平台才可以引起新老用户的关注;唯有用户以及流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参与企业才可以从和社交网站的合作当中获得利润,同时成为永远的合作伙伴。因而,社交平台的长久发展,必将基于对价值创新体系的逐步明确。
本篇试图通过对如今全球重要社交平台的研究,对于社交平台价值网络做出说明,提供能捕获价值的根本性商业形式与其组成要素,为社交平台设计以本身为主的行业生态系统提供有效的决策。并且,本篇在社交平台的分类、涵义等方面的归纳、以及研究,对其余课题探讨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与部门对于社交平台的商业模式做出了较为系统与完整的学术分析。而更多的是由一切互联网统计部门以及商业咨询部门所开展的侧重于实证型的研究活动,用于为顾客提供最新的参考材料。这是因为作为正在处于发展阶段的社交平台,其商业模式还不够完整。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来讲,在学术界也正处于各抒己见的阶段,因而并没有一类统一的准则能够用于对社交平台的商业模式进行综合而权威的说明。
国外针对商业模式的讨论,往往是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存在与发展的商业化而不断步入学者以及专家们的研究领域的。在20世纪50年代,商业模式那一涵义才首次被贝尔曼(Bellman)等人所提到。最初开始总结与区分电子市场当中所有公司的商业模式的是Timmers(1998)。他将商业模式作为一类有机的体系,依照当时的现状对于电子商店等11种商业模式做出了初步的说明。Magrreta(2002)强调商业模式能回答所有经理人都曾经分析过的怎样在生意当中获利的问题。Zumpe(2007)等人在通过整体的分析与归纳以后,提供了一类由交易的信息控制、协议达成以及最后执行三个环节所构建起的商业模式研究结构。哈佛大学的Masanell等人(2009)针对公司运营战略与商业模式以及实施决策之间的联系也做出了分析。Zorita(2009)强调在web2.0时代,用户端往往是一切商业模式的根本因素,商业模式的操作将会被用户更多的介入。消费者与服务者以及加工者的角色分类将会趋于含糊,价值的出现与传输使得过程更复杂化,且网站效应将会被无限的夸大。Hasegawa(2009)将商业模式分成服务层与终端层、以及连接层、应用层与平台层等五个方面,同时将商业模式划定成一切要素以信息与资金、以及相应商业活动的方式,在那些层次之间彼此传输的过程。Teece(2010)认为商业模式就是将统计数据与经营逻辑、及公司拥有的其余的有力凭证用于支撑顾客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收入框架以及交付顾客价值所必需的开支。Zott(2011)对于商业模式理念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与整理。他们强调因为商业模式重点反映了系统性以及总体性的公司操作流程,所以商业模式阐述了公司怎样创造以及捕获价值的流程,同时正在成为一类新型的研究单元。
到此我们能发现,不管是实践引导还是理论建设,国外有关商业模式的分析成果己经相当的完整。同时那些研究往往侧重于商业模式的涵义、有关分类、构成要素、以及模式改造等方面。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针对社交平台商业模式的研究正处于起步与探索的时期。这是由于我国的几大社交网站才刚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所以其商业模式也并不是完全的明确,因而即使赚足了用户的人气,也无法被理论界所看好。所有咨询以及统计部门曾经陆续进行了一些极具价值的趋势研究与估测,还提供了一部分贴近于市场的经营方案,然而大部分都过于详细,对于行业的引导意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来讲,在学术界也正处于各抒己见的阶段,因而并没有一类统一的准则能够用于对社交平台的商业模式进行综合而权威的说明。我们坚信,伴随着社交平台持久的获利表现,将会有不少的学者以及专家融入到那一领域的研究中来,同时为大家提供更具有权威性、引导性、以及广泛性的成果。
而针对商业模式理念的研究,我国学者却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节奏。翁君奕(2004)等人将公司运行的环境分成平台、顾客、伙伴、内部以及顶板等五种子环境,每两种环境之间构成交互网站,其中所囊括的要素有意义上的组合,即所谓的商业模式。周思伟(2005)等人从经济租金的理念出发,将商业模式当作是一类有机系统,强调了公司商业模式的概念必须由三类层次构成。首先,所有商业模式都应当具备一类隐含的基础条件,它们指出了商业模式产生的有效性。其次,商业模式往往是组织内部框架以及其相应要素所构成的一类系统,它们之间出现了内部关系并在彼此联动。其三,商业模式自身就是一次变革或创新。原磊(2007)等人在对于国外商业模式的分析成果做出研究以后,强调商业模式归纳的发展趋势正在由决策类与系统类、以及价值创造类转化为较为详细的整合类。李智勇(2009)等人将商业模式分成整体处理策略以及处理问题途径两个方面。它们产生的目的往往是为了符合顾客的要求,最终实现顾客价值。吕鸿江(2011)等人伴随着商业模式越来越被各界人士所看好,战略管理上的研究同样也应当向商业模式领域进行延伸与融合。怎样有效解决商业模式和战略之间的问题,通常是研究者以及公司编制优秀的商业模式发展决策的重点。与此同时,由《二十一世纪经济报刊》以及《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所开展的“二十一世纪我国最优商业模式”的评选工作既为企业提供了一次展现个体商业模式魅力的机遇,还为研究者提供了具体与有效的商业案例,更从某种层面上推动了我国学术界对商业模式的探索。
我国对商业模式的探索,也在今年不断的升温,同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我们坚信伴随着对于商业模式探索领域持久的投入以及重视,将会有更多的好消息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三节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篇经过归纳国内外有关社交平台的分析成果,首先针对社交平台的分类、含义以及发展趋势做出了具体的说明。同时选用了全球著名的几家社交平台Facebook、以及新浪微博,作为案例研究的重要目标。
凭借价值网理念,本人对于社交平台用户,关联合作公司与平台之间的关系及价值创造环节做出说明,融合相应的商业模式结构,不断对全球重要的社交平台商业模式的组成因素做出抽象化处理,为社交平台怎样经过商业模式的改造,实现其网站对于参与企业以及用户的最大化价值,为个体的持久发展提供方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本篇首先采纳的就是文献研究法。这一般是本篇所设置的研究目标所确定的。假如想要对社交平台的商业模式有所了解,就应当先对于社交平台的部分客观现状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把握以及研究。这包含了社交平台的概念、以及特点等一切问题。因而就应当凭借翻阅整个文献材料来确定研究的目标。并且,商业模式的探索也处在发展期,也应当借助对文献研究才可以发现适用于社交平台的商业模式研究的系统结构,为本篇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案例研究法
商业模式的探索必定无法摆脱商业的实体领域,反之就跟纸上谈兵没什么差别。经过对重要案例的探索,使得Facebook、新浪微博、TWITTER、以及LINKEDIN与INSTAGRAM商业模式的要素与特点绘声绘色,打开它们在商业模式中的成功之门。
(3)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Facebook、新浪微博、TWITTER以及LINKEDIN与INSTAGRAM商业模式的比较与研究,而获得所有平台在商业模式当中的优劣势,证实如今社交平台商业模式所出现的难题。针对公司个体而言,经过比较、协助公司及时挖掘问题,最终发现面对那些问题的方案,以改进公司个体的商业模式。并且,对比研究的成果还会对其余公司有所帮助,可以学习到有效的经验以及方法,防止同一误区,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明确本身的目标。
第二章理论基础
第一节社交平台的基本理论
(一)社交网站的定义
大众的观点是社交网站是一种线上的社区,是为兴趣爱好相同的人提供的一种平台。借此可以扩大交友面,同时与相识的人更亲密。
而这种平台的建设,其基础是六度空间理论,这理论揭示了陌生人之间想要关联所涉及的人数少于六个。虽然这理论并不是很完善,但其仍可促进社交网站的改善。
现如今,社会生活模式步入了一种快餐式生活模式,而朋友之间的联系以及有用信息的获取则显得尤为重要。人脉可以促进个体向更好的层面发展,而个体所获取的信息量又为至关重要的一点,这些都可以借助社交网站这个平台而获取。将自己获取的有意思的内容向全球进行扩散,这种功能只有社交网站才能提供。诸如此类的功能使得社交网站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度。
(二)社交网站的特点
社交网站的基础是不同用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因此其重点关注的便是用户,同时,其拥有强大的优势,主要为如下五点。
(1)用户个人资料的真实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信息的保密程度以及其真实程度越来越重视,而大多数的社交网站也对此有一定的保障。只有基于此,才能使人们在社交网站的的体验有更高的的品质。其主要显现的方面为在人们对某个网站进行账号申请的时候,就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其形式也进行了转变,从最初的电子邮件到如今的手机。而为了进一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一些网站会推行实名认证,当然这些要求都是遵循客户的意愿的。而信息的真实性的逐渐普及也同时为人们的隐私保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防止个人信息被非常手段窃取,一些网站往往会采取限制资料显示的权利。
(2)社交关系的选择性
社交网站还有一个优点便是交友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社交网站上有两种交友认证方式,即双向和单向。前者必须交友双方都同意关系的建立才能正式进行交往,类似的网站有Facebook,人人网等。而后者只需要一方进行添加即可,如微博。
(3)用户群体的划分性
用户划分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如爱好、地区等。若兴趣涉及的领域相同,地区相同,同时又是校友之类的,如此成功建立好友关系的概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与用户归类相似,在网站上群体之间也有所区别。网站的面向人群不同,其涉及的人员区域也自然不同,Facebook最开始是面向学生党,而随着网站的进一步发展,其面向的人群也在不断扩展。而人人网也是类似的。腾讯的Qzone的基础是QQ上的用户之间的交流,所涉及的人群也较为广泛。但是微博面向的则有所区别,其关注的是成人,而在某一领域内广受关注的人物则是微博的中枢力量。
(4)网站功能的高互动性
好友之间不断进行各个方面的互动推进了联系的紧密型以及提高了体验的品质,进而使其有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度。而网站上的这方面的功能也使得好友之间有了更多的话题可以共享,如有意思的内容、话题以及涉及现实生活的相册等等
(5)信息共享的开放性
社交网站并不把信息局限于本网站当中,而是所有的网站的资源都可以在上面进行共享,同时私人所创作的作品也可以进行发表。这种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流使得网站上的汇集的信息量在不断地扩大,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对其进行浏览。现如今人们越来越多的将网络用语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而这种网络用语的普及平台之一即为社交网站。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在浏览以及分享信息的时候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从而使得其不好的地方可得到最大程度上的避免。
(三)社交网站的发展
如今社交网站的普及度在日渐提升,但是每样事物的发展必然要几经周折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其首创于SixDgrees,正是这个网站使得社交网站这个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而由于时代的不同,SixDgrees在许多方面受到限制,最终退出时代的舞台。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各种技术的不断改善,社交网站获得了第二次进入大众视野的机会,即于2002年Friendster和2003年MySpace的发行。在当时,这两个例子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是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手机功能的进一步拓展,手机不再局限于通话,还可以进行实时拍照。这样一来,用户便可将自己的一些有意思的照片在社交网站上进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其后,于2004年Facebook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短短时间内,就在X的各个校园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紧接着,随着资金的到位,其面向的人群也不断得到了扩展。而如今人们广泛使用的微博一出现就对当时的社交网站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其全新的理念以及交流方式使其聚焦了人们的关注。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社交网站的各种功能也在不断更新,人们在其上的体验也有了更高的品质,交友方式也有了更好的选择。虽然有些学者担心人们过多关注与虚拟网络上的交流会忽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变得冷淡,但是如Manuel Castells而言,互联网只是社会的衍生物,对于人类在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并不会造成影响,其仅仅是作为一种延伸,而社交网站不过是这种延伸所借助的一个平台。今后,社交网站除了在商业上有所价值之外,必定会在其他领域内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社交网站的分类
(1)综合类社交网站
这种社交网站是对其拥有的一些功能的汇总,用户在对其进行使用之前需要填写一些相关的资料,而后所进行的交友,浏览信息等活动都是在个人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用户若想知道好友最近的状况,可以通过对其主页信息以及好友动态的浏览来获得;同时还可以对好友分享的内容中有兴趣的来进行评价以及分享,通过各个方面的互动来增进联系。这种网站面向的人群比较广泛,其涉及的用户面遍布全球,也是社交网站中的主体,如Facebook、人人网等。不像其他类型的网站一样,其涉及的内容也更为全面和广泛,不同的人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垂直类社交网站
这类网站的着重点在于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背景的人群,其面向的人群更为精准,涉及的领域不广泛但更为详细,通过用户之间的介绍以及广告等形式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借助这些网站,用户可以获得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相关的探讨。作为其成功例子的典型,LinkedIn可谓影响颇深,世界五百强的员工将其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平台,而在我国也有类似的网站如优士网等。这类的各种社交网站借助各种手段来留住用户同时将其进行扩散,如借助照片、文章甚至如今发展的正热的相亲等等。这种垂直化网站也是社交网站向前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3)微博
微博在大众中的关注度可谓日渐提升,尽管每次发表的内容幅度有限,但是人们对其的热爱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微博相对于其他社交网站来说拥有着许多强大的优势,最为关键的便是其可以实时浏览信息并进行发表和评论。而其社交方面的单向性使得其开放性也有所提升,同时还可以随时浏览关注对象的动态。作为首个与移动手机进行互联的平台,用户可以凭借这个平台随时随地浏览信息并获取自己有兴趣的信息,信息量的扩大使其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各个领域的人群都对其有认知度并且关注,各种重大机构也纷纷进行官方认证。相对国内而言,我国的微博形式有了新的突破,不是局限于网站的独立发展,不同的网站通过各种资源的共享以及凭借其影响力,都开设了各自的微博,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等等。
第二节商业模式的基本理论
(一)商业模式概述
追根溯源,商业模式一词最早出现于英文“Business Model"。早期在1957年,这个词便有在论文中进行发表,但是人们并没有去重视它,学者们也并未将其纳入研究重点,直至1999年,这个词才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人们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逐渐发展为一种专门的研究领域。着眼于全球的发展形势,这种研究展现的是不断向前突破的形式。尽管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重视,然而直至今天,对这个词涵义的理解都未得到学术界的真正认可。而其涉及的相关社会背景以及涉及的领域的不同,商业模式的本质也在不断地改变,现将其进行简单囊括。
时间的不同,商业模式也有了不同的定义。1998年,Timmers认为其是对产品的一系列信息的构筑,针对了不同的主体表现了不同的作用,同时也能获得不同的利益以及其资金的筹集也有了不同的渠道;2000年,Pappa则对商业模式有了新的认知,其认为商业模式是作为一种手段使得企业能够正常运行并能够盈利;2002年,H.Chesbrough和R.S.Rosenbloom有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各个领域的概括性综合,借此企业可以实现其价值;2005年,就在这一年,Osterwalder提出的新型的概念才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他们对以往的一些想法进行了总结并舍去不重要的点,指出商业模式是在各个方面的信息的综合上,来对企业进行定位的一张工具。
在我国,商业模式的概念因人而异,其着重于讲述企业的价值方面的内容,曾楚宏、朱仁宏觉得关键点在于创造、传递以及提供方面的形式;翁君奕则将其定位在由价值主张、支撑以及保持所构成的体系;高金余等则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用来实现其价值的一种工具,凭借这种工具可以使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值有所提升从而得到更高的利益。2007年,在前者的基础上,原磊结合了自身的想法,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揭示了其发展趋势:从经济向运营、战略和整合递进
即使在对其定义上,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但是究其根本,想法是一样的:商业模式着重的是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的一系列过程。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服务模式以及盈利模式,为下文的概述提供了依据。
(二)商业模式要素及模型
因为全球学者的观点不同,其着重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在概念中涉及的方面也因人而异。原磊在《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中进行了相关的总结,并且发现了这些要素有许多的相似的地方。因为不同的学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涉及的内容的不同,使得相关的要素涉及的点也有所差异,从三个到九个之间不断变化。而认可度最广泛的是Osterwalder提出的九个要素,并同时确定了相关的商业模型。

这种模型将九种要素进行了归类,大致为四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管理、二是产品、三是客户界面、四是经济因素。它们之间紧密相连同时还各自起到相应的作用,这些作用之间也有所关联。这个模型在许多文献中都有所收录,也被很多的企业进行参考和借鉴,同时也是至今为止被人们列为对商业涉及的要素最为完善的一种模型,并进行了广泛的运用。
第三章社交平台发展现况与商业模式
第一节网络环境发展现况
(一)社交网站的雏形:从BBS到SixDegree.com
如今的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一直在进步着、更新着。新的应用服务也是在不断的被研发出来。它们的出现都是有着依据的,这些依据就是之前的各种应用,它们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就像我们平时浏览登陆的各种社交网站也是如此,像这样当下流行的应用服务,它的整体构架以及设计思路等在以前的一些不同种类的网站里是都有体现的。以前的非智能手机的一些软件就有着现在社交网站的缩影,例如聊天室甚至更早的BBS这些应用服务。这些网站的共同点就是为用户提供交流的平台,基于网站用户之间的一些共同话题使用户在线进行交流,实现用户之间的信息互享,但是相关网站好友关系的机制建立的不够完善,用户之间的信息相互了解的也不多,迎合用户的需求而改变,所以,这些网站肯定会有进一步的发展。1995年,Classmate.com网站出现在校园的交友平台里,这是一个为在校学生提供的校友录平台,在这个平台里,用户可以上传图片分享,上传文字信息,还可以互相留言,有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没有用户的个人页面。还有一些即时的通讯软件,如ICQ等,用户可以互相添加为好友,由于大部分将它们用作实时联络,将它们作为一种通讯的工具来使用,一直到了1997年,SixDegree.com登上了社交的舞台,成为了第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社交平台。
如当年非常流行的在线聊天室,腾讯QQ和校友录,都是奠定社交网站的基础。2003年的时候,中国的第一批社交网站的代表,UUzone上线,这是一款交友的社交网站,是一个面向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的网络社交平台,提供博客圈子等服务,在当时可是备受欢迎,最辉煌的时期用户数量达到600万。
(二)社交网站的蓬勃发展期:最具代表性的社交网站
如今科技引领全球的时代,所有的事物都在不停的发展与更新,自然也会有很多激烈的竞争出现,走上困境的SixDegrees.com网站为在线社交领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从2002年开始,一些网站经历了相当激烈的竞争之后脱颖而出,同时迎来了社交网络的新时期,如Friendste与Facebook就是其中的翘楚。
1)Friendster2002年在X加利福尼亚州成立,在当时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平台之一,其访客遍及全球的许多个国家,风靡一时。后来一些社交网站都是由模仿它起家的。Friendster网站主要是提供交友、好友联系的平台,它提供的服务有粉丝档案以及开放平台等等,是全球第三大品牌在线交友网路以及亚太地区最大的交友网络。好景不长,因为网站的架构原因导致网站无法负荷大量用户的访问,同时又面对着激烈的竞争,最后在X市场渐渐失去了优势,于2009年12月10日,被马来西亚环球公司收购。
2)Facebook于2004年2月4日上线,主要由X哈佛的几个大学生创办。对于不少用户而言,说起社交网站,就等同于说起Facebook,不仅全球知名,更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点。Facebook的出现,将社交网络的希望重新燃起。截至2016年底,其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17.1亿,2016年的净利润达到102.17亿美元。
3)LinkedIn:LinkedIn是一家社交网站,其目标用户人群是职场人士。该社交网站成立的意义是帮助用户群体维护在商业合作中的人脉关系。在LinkedIn上,用户可以通过邀请其认识的人进驻网站,使其成为自己社交圈内之人,进而通过与其的互动交流增进关系。除此之外,该网站还提供招聘服务。由此可见,该网站定位鲜明,因而与其他相类似的社交网站相比,LinkedIn的用户收入更高。根据资料表明,2010年,LinkedIn开始盈利。LinkedIn从成立至今,总共融资1.03亿美元。其注册用户基数大,分布广,单来自欧洲的用户,就有1100万。
(三)微博的出现
在国外,尽管Facebook风靡全球,拥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但是Twitter的逐渐发展,已经呈现出与Facebook不相上下的趋势,尤其是在用户的使用频率等指标中表现明显。
国内各大网站争先抢夺微博业务的市场,纷纷使出各式推广手段吸引用户进驻自己网站的微博平台。搜狐总裁为邀请某位知名人士开通自己网站的微博奔赴上海。新浪全员齐出动,“从前台到总裁都在推广微博”,连送外卖的小哥也成了他们的推广对象。除此之外,还有腾讯CEO抢先进驻微博,利用各种手段为平台造势,大加宣传。而明星名人们也是微博平台们的争先抢夺的对象,因其本身粉丝多,平台们期望通过名人效应在很短的时期内带动大批粉丝用户进行注册和使用。
(四)社交化的互联网时代
虽然Twitter类社交网站以及微博的火热体现了社交网站发展的一个高潮,但是,社交网站的影响却又不止于此。社交网站的面世及火热程度彰显着互联网将进入社交化的时代,而在未来,可以预测社交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1)社交化的电子商务:社交化的电子商务是指增加社交网站或者社交功能,借助用户之间的互动,达到提高知名度与促进销售的目的。将电子商务与社交化有机结合,有利于双方的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拥有成熟的在线购物流程,而在互联网上,拥有在线购物需求的用户不在少数,这其中便包含较多的使用社交网站的用户。每一个用户或多或少有着购买力,而这便是大部分的电子商务企业想要寻求的资源。由于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的相似性极高,同质化严重,因而大多数的企业选择投入广告吸引用户访问并购买。而在考虑如何才能实现投入和产出最大化时,电子商务网站需打破“广告一流量一销售”这种模式。在线购物网站京东商城的总裁表示,自己企业在百度搜索中投入的广告费用高达1500万。如果说电子商务企业是拥有着大量产品的农户,只是苦于找不到购买产品的人,因而无法将产品转化为金钱;那么社交网站则好比一条挤满人的街,人们寻找着消遣之道,寻找有价值的服务,二者的结合可谓是双赢。而且,社交网站的一大特色便是用户群体的庞大,且用户与用户之间联系密切,依靠内容分享很容易对电子商务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口碑传播;而另一方面,用户也能够从电子商务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中得到满足。
2)社交化的互联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人人都上社交网。登录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上网必做之事。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停留时间上,用户花在社交网站上的时间远超其他网站,除此之外,用户对社交网站的访问频率更高。综合而言,社交网站成为能够满足网民对于不同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平台。简单说来,社交网站能够满足用户的上网需求,而这,也是其风靡的原因。
第二,社交应用已经成为了各式各样的网站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功能模块:当点开一个应用,多多少少都会发现社交功能的踪影,比如说直接在网站上增加社交的板块,如豆瓣小组等将网站的用户圈子化。而大部分,会选择与火爆的社交网站对接,整合自己的信息和内容到社交平台上,如常见的链接分享功能。
第三,社交网站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相关联,成为了品牌经营中的重要内容。GE的总裁在采访中提到,在市场经营规划中,GE开始把社交网站纳入在内了,并期望在社交网站中可以起到正面推广品牌的作用。
最后,发展和推广社交应用已成为了当下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面对目前新用户的争抢和激烈的市场形势,各大网站都将期望寄托在社交服务上。
第二节社交平台发展现况与服务模式
(一)服务模式概述
至今为止,服务模式都未曾有谁下了准确的定义,但是为促进其研究的深入,明确其概念是势在必行的一步。在本文中,根据前者的经验以及翻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认为服务模式囊括了五个要点,其具体内容以及构架如下图所示:
图3.1服务模式五大要素
在以上五大要素都明确了之后,服务模式的含义就自然出来了:关键在于要素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这种关系是遵从某种模式的,相对来说是不变的。
一旦服务系统不再变化,前三者要素就已经确定了,而后两要素则对服务模式的确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关键的两个要素。因而本文将这两者着重讲述和研究。
(二)现行社交平台分析
根据第二章的模型可以得出服务模式的关键组成部分已经确定了。而这种模式有着各种各样的特点,其组成要素的特点相似的也很多,都是为了给各领域的人士提供在信息,人脉等方面的帮助,同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上进行探讨和研究。而商务社交网站的出现为用户提供了很多便捷,不如说对于交友的分类更为详尽了,从而将其物尽其用。[52]网站的不同,则标示着其主要的功能以及面向的群体和涉及的服务内容也有所不同。为了对这些有所了解,本文则将九个当今社交网站上最典型的BSNS网站进行了总结,并选取了LinkedIn和天际网这两个网站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LinkedIn
1、价值主张
LinkedIn主要是为国内外白领构建了一个供其交流想法的平台,帮助其事业更进一步。一旦加入,各种资料信息基本上都可以进行阅览。
2、核心能力
国内外商业上的竞争上处于有利地位,囊括了各种使白领自身增值的相关服务,如招聘业务、营销解决方案、高级订阅服务。
3、主要功能
LinkedIn浏览更为方便,信息的概括度高,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1)个人资料:主要展示的是个人信息
2)社会网络:借此用户可以进行人员搜寻,并将其一些相关的社交软件上的好友导入,搜索也因为其精准性而十分方便。
3)工作模块:在此用户可以浏览有关公司发布的招聘公告,其功能十分强大,如可以进行各方面的搜索同时还提供了重要消息通知能力。
4)兴趣模块:拥有不同领域的兴趣小组,用户可以自行进行关注并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同时进行评价。
5)商务服务:主要用于企业的人才招募广告。
6)消息通知:此模块中,提醒用户有新的消息到达。
LinkedIn作为商业社交网站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借鉴。
4、服务方式
用户与用户之间互相帮助,同时还可以借鉴网站上的资源进行对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同时可以根据要点进行非常准确的搜索以及相关的借鉴。
(2)天际网
1、价值主张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其拥有交友,扩展人脉以及获取工作等一系列强大的功能。
2、核心能力
从用户的求职到企业的聘用一应俱全,同时还辅助有各种有关的功能。
3、主要功能

其主要的功能便是为用户以及企业发放求职招聘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对用户进行辅导和培训,主要囊括一下六个方面。
1)个人信息:用于个人信息的囊括,以及发表个人的动态
2)人脉:对人群进行分类,同时人脉资源也归了类,一度和二度之分。
3)求职招聘: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求职意愿,而企业可以在其上显示招聘要求,并且相关的测评也可以为公司和用户的定位更为精准。
4)教育培训:主要是帮助一些商学院、教育机构招纳学员,同时为其进行广告一样的宣传。
5)应用服务:可以对用户以及其关注的人查看日志、人脉圈,发布活动召集并且对一些活动进行招募。
6)通知服务:是为用户发站内信及查看消息通知提供的平台。
4、服务方式
用户具有自主选择接收功能的形式,同时还可以进行需要的资料的检索。
(三)现行商务社交网站服务模式总结
在功能这一方面,我国的商务社交网站基本相同,都主要着重于工作这一板块。但是基于相同的功能其各自的特点却有所差异。以下三点便是其主要的内容:
(1)基础型服务。功能涉及十分广泛,同时提供的服务并没有因人而异。
(2)专业型服务。针对的领域主要为用户的求职以及企业的招聘,并且还辅助于职业规划、测试等一系列功能,使其定位更加精准,各项功能较为齐全。
(3)综合型服务。各项服务共同推进,基础和专业性服务同时进行。
在服务方式在一层面来看,不同网站有着各自的特色,主要为下面三点:
(1)网站提供服务,而是否接受则由客户自主选择。
(2)只提供一些固定的服务形式,其他的服务需要客户自行下载选择,这样一来涉及的客户人群更为广泛同时也显得更为自主。
(3)用户对其需要的部分进行求助,而其他各个方面的人士则提供相应的帮助,这样一来,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网站之间的互动更为紧密,实现了自主性同时还体现了差异化。
前文提到了服务内容以及方式才是决定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所以在本文中根据这两点将BSNS网站模式归纳为下面三种:
1、推送型服务模式
网站显示相应的功能和服务,用户进行自主选择接受哪些模块,这是最普遍应用的模式。其涉及的信息量大,领域广泛,用户可以借此对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浏览,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并且,还会提供一些专业方面的信息,用户可以依照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购买。基于用户信息,网站还会挑选一些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消息推送,这对于用户的素质要求不高,但这也同时降低了用户之间的联系。因人而异的需求满足功能也略有不足,这种模式并不完善,适合在网站的突破性进展时采用,绝不可用于长期,用户在其上得到的体验品质也不高,长期使用会流失人群。
2、平台型服务模式
这种服务模式是将社交网站定位为一种工具,其可提供的基础服务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用户若想获取专业性的服务则需自行在应用市场上进行选择并进行下载甚至购买。而相应的提供这些专业性服务的需要各个领域进行协作,相应的风险以及利润由各方自行承担。而网站不仅仅是作为服务的提供者的存在,同时还是资源以及信息的集成平台。这种模式下,用户可以选择的方面扩大了,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性和开放性,同时网站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也有所增强,能促进网站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模式对于高素质的客户更为适应,他们对于自身的需求极为清楚,相应的信息获得也会更为精确和清晰。对于网站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要求网站的平台性能要不断向前完善和发展。
3、互动型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可谓是在前两种模式上进行了突破,不再局限于用户与用户或者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两个方面都可以进行,提供的功能涉及的领域也更为广泛。其着重点也发生了转变,不再着重于一方面的专业服务,而是基于各个方面的互动并进一步实现多方面的协作,实现了各种类型的服务共同繁荣的景象,服务内容涉及领域更为广泛和更为具体。并且,基于这种模式,模式和网站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用户之间可以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从而确定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内容,进而进一步实现了自主性,这样一来,可以不让人群流失同时增强了网站的互动性,进而吸引更多的用户。这种互动型模式较前两种而言较为完善,但是因为需求的要求高,使得对于网站的技术层次上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要求其面向的人群不仅要极为广泛,同时还具备完善的资源分类,协调能力,同时还要能满足不同层面的用户的需求,这种高层次的模式对于大规模的,资源和信息较为系统化的网站还是比较适合的。
从以上这些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内的商务社交网站相似的部分还是比较多的,主要原因便是在很多方面都以LinkedIn为例子进行拓展和研究,从中获取相关的经验,并运用到自己的网站发展上去。从这一点而言,我国的网站发展程度相较于国外还是不够完善和成熟,需要进一步突破。
第三节FACEBOOK现况与商业模式
(一)发展现状
Facebook成立于2004年,由哈佛大学学生Mark Zuckerberg创建,旨在建立一个哈佛大学的校园花名册。随后,便扩展到X其他高校,注册人数急剧增加。04年Facebook获得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提供的约50万美金的天使投资,而在同年12月,Facebook的用户数超过100万。
(1)定位
1.目标用户人群
Facebook最初将目标用户定位哈佛学生,随后便慢慢扩展到了全美及其他国家的高校学生、并扩展到了高中、白领甚至老年人。另外,Facebook用户每年还在以惊人的数量增长。发展至今,Facebook己远远超越校园类网站的概念,已成长为综合性的网站。但其核心用户人群仍然以学生为主。
2.功能定位
Facebook是一家封闭式的社交网站。没有注册的用户什么信息也看不到,注册用户也只能看到自己与好友页面的信息。显然,Facebook从校园花名册启发建站,将用户的线下关系搬到网络,其主要功能就是通过Facebook平台帮助用户建立人际关系以及维持用户之间的好友关系。也就说Facebook功能定位就是社交功能。
(2)核心功能分析
1.新鲜事(News Feed)
用户只要登录页面,其首页就会出现好友们的最新更新内容。这一功能占据Facebook的中心首要位置,充分显示了Facebook社交功能的定位。
2.搜索(Search)
Facebook与微软联合共同打造了非常有用的内部搜索工具(Bing)。通过Bing这个搜索工具,用户可以分类搜索好友状态、网页和事件结果等。
原本置于网页右上角的“搜索”功能在今年2月初被更改到了网页顶部中间的醒目位置。这一更改直接增加了Facebook的用户搜索量。互联网调研公司comScore于2010年3月11口发布今年2月份X搜索市场月度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Facebook的搜索量增长了10%。这一定程度上与其页面位置更改有关系。
3.涂鸦墙(The Wall)
涂鸦墙是Facebook用户最常使用的一项功能。它相当于留言板。用户可以在朋友的涂鸦墙留信息给他们。信息内容可以公开也可以设置成私密短信。2007年7月之前,该功能只允许输入文本内容,为了满足用户分享更多内容的需求,其后便增添了附件粘贴功能。这样用户就可以在涂鸦墙上分享相片、音乐、链接等,既方便又简单。
涂鸦墙是用户之间在线或不在线的一种沟通方式。许多Facebook用户,上线第一件事就是看涂鸦墙上的内容,就像手机用户一开机就看有没有短消息一样,这种行为己经成为了Facebook用户的习惯。涂鸦墙功能是Facebook网站中非常实用且受用户欢迎的杀手级功能。
4.戳(poke)
用户可以给别人发送一个“Poke"。这项功能一百个用户有一百种解释。有人解释成“Poke“可以引起别的用户的注意,也有人解释成是“挑逗”,但Facebook常见问题中这样解释:"Poke是你和朋友互动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设计这个功能时,我们觉得提供这么一个什么意思也没有的功能其实挺酷。用户们给Poke不同的解释。我们鼓励你给它你自己的解释。
我们可以把“Poke“看成是一种没有任何特定意思的符号,然而在任何场合却可以有任何意义的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一种象征符,具有自由性和随意性。"Poke“可以成为Facebook用户之间的“Poke“仗,你“Poke“来我“Poke“去;也可以是简单的打招呼“嘿”;还可以是用户们之间互相领会的意思。这样一种没有特定意思的功能,让用户可以尽其所用,的确很酷!
5.状态(Status)
“(某某用户)正在。。。。。。”,这是Facebook用户在社区显示的内容。这项功能让用户的朋友能够第一时间看到他们正在哪里以及在做什么。这一功能满足了用户了解好友状态的需要,即使没时间打招呼,但也知道对方的信息,这就是社交网站让人们维持人际关系的基本功能。
6.活动(Events)
此功能是用以帮助Facebook用户通知他们的好友们即将发生的线下活动,帮助用户们组织线下的社交活动。这项功能真正将线上关系拉进线下,让很多线上虚拟的新朋友变成线下真实的朋友关系。它是虚拟与现实的融合,真正起到扩大用户人际交往的作用。
7.礼物(Gifts)
2007年2月,Facebook新增了“礼物”功能。朋友们之间可以在Facebook这个社区互送“礼物”。礼物可以从Facebook的虚拟礼品店中选择,用户在赠送礼物时还可附上一条祝福消息。礼物可以选择公开赠送或者是私密。如果是公开,那么用户收到的礼物和祝福消息都会显示在收到礼物用户方的“涂鸦墙”上;而私密的礼物则只显示“私人”。用户刚注册时将免费获得一份小礼物,随后便是一美元一份小礼物。
“礼物”让更多的用户通过这个功能给好友赠送虚拟礼物交流感情,尽管是虚拟的,但却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礼物”这种便宜又能很好的传达感情的功能,增强了Facebook用户的勃性,也为Facebook方带来部分增值盈利。
8.市场(Marketplace)
2007年5月,Facebook推出Facebook市场,对所有用户免费开放。用户可以在Facebook市场免费发布下列分类广告:卖二手货、租房、工作等。供求两方均可发布。
“市场”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分类广告的平台,充分满足用户的需要,受到Facebook用户的欢迎。真正将生活纳入到网络世界中,使得Facebook社区更加生活化,人性化。“市场”也为Facebook进军电子商务领域奠定了基础。
9.第三方开放平台(Application)
Facebook于2007年5月24口推出其API‘应用程序开放平台。利用这个平台,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可以在上面发布他们所开发的应用程序。这一举动是Facebook发展的关键。
同时,Facebook还推出自己开发的应用程序一一视频分享。用户可以上传视频通过“Facebook移动”上传手机视频,以及用摄像镜头录像。
第三方开放平台的开发目前被业界认为是社交网站发展的推动力。它可以鼓励激发更多优秀的应用程序制作团队为用户带来更多服务,使社交网站功能更加多元化。而视频分享的开发,被认为是Facebook同MySpace相关功能的竞争点。视频分享只为留住更多的用户,甚至可能将其他网站的用户转移到Facebook网站上。
10.发布广告

用户可根据个人需要在Facebook上发布制作自己的广告,自行选择付款方式(CPC或者CPM)。这一功能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群体如年龄、性别、地点等发布精准广告,受到许多企业及个人的欢迎。
(二)商业模式的运行
(1)广告
广告是互联网平台首选盈利模式。作为拥有强大用户基础的Facebook曾推出过多种不同的广告形式。从最初的条幅广告到最近的双向互动性广告形式,可以看出Facebook对广告这一盈利模式的摸索。
“参与式广告”是Facebook在停止条幅广告和Beacon广告服务后,目前发展的较为理想的一种广告盈利模式。它充分考虑其用户特点,既保护了个人隐私又能充分调动起用户的参与性,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的粘性度,同时也模糊了营销与社交网络之间的界限,也提高了广告的传播效率。
另外,Facebook还建立了强大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库广告营销。Facebook可以利用其用户数据库信息,进行人口统计、广告效应以及流行趋势等内容的分析。这有利于广告商及时调整及改善其在Facebook网站上所进行的营销活动,以此Facebook网站能吸引更多的广告商在Facebook投入广告。
数据库营销对于Facebook这种具有4亿用户的强大用户群网站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据库营销专家认为,数据库营销作为一种直接营销战略、管理、和操作的变革,其“动力不仅来源于市场、消费者和企业的变化,它还受到计算机领域、数据库领域技术进步的影响,是信息时代大朝向各个领域渗透引起的变革之一”。‘数据库营销动态性强,而且深受技术影响,不是专业的调研公司还很难驾驭这一操作。因此,Facebook还与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广告主提供更好的数据,帮助追踪广告的效果。
(2)调查收费
利用Facebook的庞大的用户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企业或者研究人员可以就一些消费心理及行为或者其他问题在Facebook平台进行调查,按照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收费。目前此部分收入占Facebook总收入中很小的一部分。
(3)第三方插件应用分成
自Facebook开放其第三方应用平台之后,就吸引了无数的开发人员为其开发应用软件。而第三方插件可以通过植入式广告或者虚拟道具的销售获得收入后,按照比例与Facebook方进行分成。
开放第三方平台是社交网站勃住用户的重要方面,也将是社交网站盈利的要来源。Facebook负责平台业务的主管戴夫在DeveloperMeetup会议上表示,己经有40000多名开发人员加入了这一项目,并己经开发了约1500个应用软件,一些最成功的应用软件在3天中就获得了最多85,000名用户。‘这是互联网发展实现双赢的良好局面。
(4)增值服务
这一部分相当于Facebookl0%的收入,利用虚拟礼品的销售从中赢利。而且,Facebook正在不断地加大其在网络游戏中虚拟道具销售的盈利开发,最新创举是在其网站推行Facebook信用币,鼓励其用户使用Facebook信用币支付交易,Facebook从中抽取分成。
这一盈利模式早己在我国腾讯公司演绎的出神入化,Q币的诞生让QQ用户在购买虚拟道具的时候更加有序,而且也是腾讯每年最大的盈利部分。Facebook信用币能否成功,还得看Facebook公司今后如何去管理及操作。
(5)成功因素
Facebook巧妙地利用了X传统文化:每一名刚入校新生个人信息及档案都会记录在花名册中,以方便新生之间的了解和联系。它将这一现实的花名册行为移植到网络中,为己经存在的实体社区提供一种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使得原本虚拟的网络不再虚拟,将原本既存的实体关系网络化。这是Facebook成功的基础。
再者,它最初面向哈弗等X一流学府学生再扩展到全美乃至全球高校学生,从用户的拉拢方面看,Facebook做得井井有条。而且青年学生规模庞大,是社会中消费生活中的中坚力量,而且热衷于上网。这就奠定了Facebook能吸引如此广泛用户的基础。
在网站的盈利模式上,Facebook也有创新之举。在网站广告方面,不断地推出新的广告方式,如参与式广告以及一些与大品牌商合作的品牌活动等。盈利模式是现今社交网站发展的关键,Facebook也在研究摸索的阶段,如今它推出了Facebook信用币的服务,为Facebook用户在其网站上购买虚拟产品提供统一的支付手段,并从中提取最高达30%的分成,这位将来社交网站有可能成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打下根基。
尽管Facebook是一家很成功的网站,但是它的成功主要还是停留在用户的规模及其发展速度上。在先后拥有了众多财团的鼎力支持后,Facebook如虎添翼,但是由于它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所以有关它的财务状况资料目前还不多见。尽管有人猜测它己经赢利,但是种种迹象表明,Facebook实现的盈利还无法让它达到收支平衡。这也是社交网站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四节TWITTER现况与商业模式
(一)发展现状
对国内的许多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用户来说,Twitter都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词,其实如果谈论起它的功能,相信许多人又都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2007年3月诞生至今,Twitter仅仅走过了不足2年的时间,却已经引领了一股Web2.0的新潮流,成为X当红的Web2.0网站之一。最近传出著名的Facebook准备以5亿美元对其进行收购却被断然拒绝的新闻,由此可见Twitter首席执行官埃文•威廉姆斯对该网站以及微博客模式所具有的信心。
(1)微博先躯
Twitter首先是一个网站(http://twitter.com/),在网站首页的显著位置用醒目的文字对其作用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大意是:Twitter是一种服务,它能让你与朋友、家人、同事保持紧密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与交流,你能随时随地并且快速地获得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虽然简单,却往往令人为难,那就是——你在做什么?
从这一简介中不难看出,Twitter其实是一种服务,这一服务基于的是目前非常流行的Web2.0模式,即Twitter提供一个互联网平台,由参与者自行组织其中的内容。并且令人佩服的是,Twitter的设计者们为这一平台构思的内容框架可谓是独辟蹊径,Twitter的创新在于用70个字的短小文本来回答“你在做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在生活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之一,短短的5个字中包含着关心、问候、思念等真切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我们最为关心、最急于想获得答案的问题。
(2)围城效应
不过,从建立至今,看似顺风顺水、大红大紫的Twitter实在是有难言的尴尬处境。首先是其承载的信息可谓是泛滥成灾,在这一点上似乎正应验了那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名言。记录、传递、追踪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这是Twitter能够异军突起的致胜法宝,是其区别于其他Web2.0网站、吸引人们投身其间的主题性创意。但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一主题有着致命的硬伤,在这一主题下,几乎包罗万象,可供延伸的范围过于庞大。
(3)歧路徘徊
或许令Twitter的缔造者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Twitter在某些特定的时候竟会变成即时新闻平台。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是,2008年11月底印度孟买遭受恐怖袭击时,Twitter的流量创下了历史新高,不是因为人们对亲朋好友的关注,而是大家挤在这里观看来自前线的第一手报道。
Twitter比较火,但火的并不是它一家,越来越多的模仿者正先后奔向这座独木桥,并且放言“能做得比Twitter更好”。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因为在红红火火的Twitter背后,并没有太多的秘密可言,其内容、方式、运作等都极易被复制,在相同的框架下,Twitter最大的优势便是资历。可惜在互联网世界中,资历并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砝码,更何况这砝码的重量只有区区两年。
(二)商业模式的运行
(1)广告
Twitter在2008年表示考虑在搜索结果页面加入广告。尽管有高管表示“已经对传统的网络横幅广告失去兴趣”并透露构思中的广告模式将是“非常吸引人的”、“打破常规的”、“令人吃惊的”和“酷炫无比的”。据称这个广告模式二月份“进行了内部测试”。
Twitter拥有超过2.3亿的月度活跃用户(MAU),超过1亿的每日活跃用户。用户每天写5亿条微博。下图是Twitter月度活跃用户的变化(可能不是很清楚),从2012年3月底的1.3亿增长到2013年9月底的2.3亿。Twitter认为这是公司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人们每天上Twitter有两个主要原因:内容的广度和平台本身巨大的长度。和Twitter对于他的商业合作伙伴来说,价值主要在:1)渠道价值。合作伙伴通过Twitter的渠道价值寻找到最终客户。Twitter可以做定制的频道(API);2)及时性的价值。商家将Twitter作为电视项目之外的第二块屏幕。比如上一次的橄榄球超级杯。期间有2400万条关于超级杯的微博被实时发送,45%的电视广告在Twitter上引起了及时的讨论;3)合作伙伴可以通过Twitter Cards来做内容更加丰富的东西,包括图片,视频和互动内容;4)通过Twitter来获得消费者体验的反馈。
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广告业务,还有一些来自于数据牌照业务。而且几乎所有广告业务都来自于他的三个推广产品:推广微博(Promoted Tweets),推广账户(Promoted Accounts)和推广潮流(Promoted Trends)。而且广告收入是只有发生用户使用和互动才收费的,对于广告商就很有吸引力。公司在2010年中在X第一次推出推广产品Promoted Tweets和Promoted Trends。目前广告销售主要由直接销售团队和自动服务的广告平台两块来做。2012年2月第一次在IOS和安卓系统上推出了移动端的推广产品,到了2013年9月底,大约有70%的广告收入来自于移动端了。
2012年的全年国际业务收入为5300万,到了2013年前三季度已经达到了1.06亿,收入占比从7%上升到了25%。2011年三季度开始在全球市场推广广告业务,目前专注的全球市场包括奥地利,巴西,加拿大,日本和英国。目前总部在旧金山,在全球15个城市有办公室。
月度活跃用户到2013年三季度为2.32亿,同比增长了39%。其中X有5270万,海外有1.79亿,分别同比增长30%和41%。
一个更重要的指标是月度活跃用户的动态新闻查看次数(Timeline views),以及每次查看动态新闻的广告收入(Ad revenue per timeline view),这背后代表着客户的活跃程度。2013年三季度的timeline views达到了1588亿次,而前三个季度总和是4460亿次,分别同比增长50%和67%。如果分区域看,X今年前三季度的Timeline Views达到了1233亿次,同比增长48%;国际市场的前三季度Timeline Views达到了3227亿次,同比增长了76%。而且月度活跃用户的timeline views在13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了8%,虽然很少,但说明用户活跃度在增加。其中X用户的活跃度增长2%,国际用户增长11%。
广告收入代表公司的渗透率。2013年三季度的每个timeline view的广告收入是0.97美元,同比增长了49%。其中X是2.58美元,国际是0.36美元,分别同比增长50%和112%。全球用户增长比X更快,毫无疑问。移动端用户数目前占到了76%,而2012年同期是69%。未来用户增速面临挑战。因为有越来越多类似的应用。X本土增速放缓。公司未来的增长更多来自于渗透率的提高以及用户活跃度提高。
(2)电子商务
Twitter董事会观察员托德•查菲(Todd Chaffee)表示公司正考虑将电子商务作为收入的来源。他说因为用户现在使用Twitter进行产品的推荐,如果用户能够通过Twitter购买产品的话,这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构想。
(3)高级账号收费
Twitter联合创始人比兹•斯通(Biz Stone)去年八月份表示,公司将出售“高级账户”,向用户收费。十二月份斯通又称该计划正在推行中,用户可付费获取一系列特权,包括获得经过验证的信息流及分析,他表示该计划将于去年年底推出。Twitter仍未开始高级账户收费项目,不过确实推出了一些针对企业用户的功能,如“撰稿人”,该功能可用于区分使用同一个Twitter账户的多个用户。
(4)与移动运营商签约
Twitter移动业务开发主管凯文•萨乌(Kevin Thau)曾表示,公司将从运营商的数据套餐费中分一杯羹,此外通过与厂家联合推出手机也可获得收入。
Twitter与数十家运营商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不过从未披露这些协议的具体财务细节。不过Twitter确实在去年十二月与Peek公司联合推出了一款专供经常访问的Twitter的用户使用的手机,售价99美元。
(5)搜索业务
萨乌还曾表示,Twitter会以“某种方式”实现搜索业务的盈利。
Twitter已经授权微软、谷歌和雅虎使用其消息流,这些搜索巨头都利用来自Twitter的数据来加强实时搜索功能。据信仅微软和谷歌就需因此向Twitter支付超过2500万美元。
第五节LINKEDIN现况与商业模式
(一)发展现状
LinkedIn出现于2003年,其目标是通过网络让用户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运行第一周,它只有2700名用户。多年快速发展后,LinkedIn的产品组合、会员基础,以及服务器负载有了迅猛增长。
如今,LinkedIn在全球已经有了超过4.5亿用户。每天每秒有数十万个网页被访问。已经开始了移动端的服务,因为现在全球超过一半的访问来自移动端。所有这些请求是从后端系获取数据,每秒要处理无数的信息。
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在2014互联网大会发表了名为《绘制经济图谱》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中国的职业社交时代已经到来,未来十年,世界属于中国,而LinkedIn未来的发展重心也在中国。
沈博阳表示,未来十年中国可能超越X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社会在未来十年将处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关键转型期,也将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进行转型。面对人才缺口挑战,LinkedIn将创建世界第一个经济图谱,数字化描述中国经济状况,以有效帮助资本世界发挥作用。
2014年初,LinkedIn与红杉中国及宽带资本以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并于2月上线了简体中文测试版。目前,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联想在内的超过200家中国企业已经与LinkedIn建立了商业付费合作。
2016年6月13日晚间,微软和LinkedIn宣布已签订最终协议,微软将以262亿美元、折合每股196美元的全现金形式收购LinkedIn。微软将通过发行新债的方式为收购融资。收购完成后,LinkedIn将保留其独特的品牌、文化和独立。Jeff Weiner仍将LinkedIn的CEO,并向微软CEO纳德拉汇报。
从LinkedIn财报看,实现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人才解决方案、市场营销解决方案和高级会员订阅服务。其中人才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最大,为62%,其他两项收入占比分别为18%和20%。
(二)商业模式的运行
201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LinkedIn在海外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双边”的商业模式,我简单概括其为2B模式和2C模式。LinkedIn财报显示,人才解决方案、营销解决方案和优惠性订阅产品是其三大收入来源。
从社区形态来看,LinkedIn的生意主要是围绕“人”,即3亿全球职场实名用户,而针对这其中的付费用户,定制化的个人职业服务就是变现方式。不过,其核心的商业模式是销售为客户制定的解决方案,一项被称为人才解决方案(LinkedIn Talent Solution)的产品,目前已经能够给LinkedIn贡献其全球收入的55%。而据领英公司相关人士透露,目前LinkedIn母公司已经有约150家客户是来自中国的企业。
这项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已经吸引了阿里巴巴、华为、联想、百度、腾讯、新浪微博、京东、海尔、顺丰等企业的关注。有些企业,正在面临在国内外大幅扩张和拓展业务带来的人才短缺问题,也迫切需要可以覆盖全球的人才平台和招聘解决方案。沈博阳告诉钛媒体,“国际化”是领英同本土招聘网站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另外一个是在变现方面的优势。
(1)国际化的客户价值
主动求职是一个低频需求,因此招聘网站做社区基本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当用户使用招聘网站的服务之后,很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次登录了;而LinkedIn的社交基因,黏住了大批社区用户。事实上在LinkedIn入华前,早期一批注册领英的中国用户往往在语言优势、全球化视野上都要高一些,吸引他们的就是可以参与“国际化”的交流。
(2)在做收入方面的优势
对于LinkedIn中国团队来说,唯一不需要考虑的是商业模式。在用户端,领英为个人用户推出的商务类账户升级套餐,最低消费是23.99美元/月(商务版、商务增强版、旗舰版三档套餐的月费依次是23.99美元、47.99美元和74.99美元)。
而由于“投放非常精准”,领英对企业收取的广告费用非常,如何掏出企业口袋里的钱并不需要花太多心思。沈博阳表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团队在搭建初期,“更愿意在招聘解决方案上投入更大的精力”。
另外他还透露,能在现有非常小的中国用户规模(500万而已)上快速启动客户销售,主要原因是在企业级服务业务上,他们对本土客户(比如阿里巴巴这种互联网行业大客户)提供的服务收费标准是基于LinkedIn“全球3亿用户”这个盘子。
LinkedIn入华的醉翁之意,就在于借全球的人才库拿下落地在中国的客户。拓展中国区客户也成为领英这家公司的最主要目标。
“性感的生意是具有风险的,无趣的生意是十分安全的”,沈博阳一句总结性的评价,代表了领英的价值观,也显示出其对中国互联网环境的深刻了解。
第六节INSTAGRAM现况与商业模式
(一)发展现状
Instagram发布于2010年10月,至今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Distimo指出,该应用发布之初,X当地每天的下载数量不足1万。然而截止到2012年4月,Instagram在XiTunes应用商店每天的下载量已经达到10万。
Distimo同时对X之外的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分析。在所有iPhone应用商店的免费下载中,X占了25%的份额,进行调研的澳大利亚等市场的份额为72%。
有趣的是,Instagram在所有市场的成长情况并不对等。在X,Instagram上升至iPhone应用商店照片类应用第一,用时仅为一天,韩国用时一年半,而中国接近两个月。上升缓慢的原因是:这些市场同时喜欢类Instagram应用。
Instagram在全球获得的巨大成功,让很多社交、即时通信、图片乃至其他领域的APP等羡慕不已。尤其是Instagram在成立五年之后,仍能保持高频的使用幅度,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态势,看不到衰落的现象,更是难能可贵。相比之下,曾经的社交应用霸主Twitter的直线坠落,就显得是那么的出人意料。
Instagram的成功,其由来是能够“以小搏大”,仅以十几名员工的数量,就被Facebook以10亿美金收购,一举成为业界的标杆。而在这五年时间中,Instagram的变与不变,纠结与反复的过程,都在向业界和大众证实其并不是昙花一现的应用。在浮躁的国内移动互联网大环境下,Instagram的成功,值得国内APP学习和借鉴。
(二)商业模式的运行
随着Draw Something与Instagram分别被Zynga和Facebook高价收购,让我们看到移动互联网时代App的巨大价值,而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正越来越成为投资者追逐的对象。然而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App这种商业模式能否能独立运行。如果最终结果不是被其它大平台大公司收购,它们能成长为高盈利、独立、长期运营、成功的商业吗?如果没有收购,Instagram将如何盈利,投资者如何才能从它的巨量用户中获得投资回报?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种方案。
(1)软件内付费(In-App Purchase)
IAP是指在苹果应用商店中出现的“软件内付费内容”。IAP有如下几个特点:
1.IAP使得用户无需离开软件,便可无缝升级软件功能或扩充内容;2.IAP支持付费后下载,所以可以有效的防止盗版;3.开发者无需额外推出试玩版本游戏,直接在免费版本中加入IAP,允许用户付费升级即可,节约开发成本;4.IAP购买符合苹果应用商店基本付费策略,玩家一次付款后,可以无限制多次下载IAP内容,不会重复扣费(点数/包月类物品除外)。但是IAP很难获得一个长期足够的收入保证,以支撑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2)订阅
对于人们喜欢的一些服务,他们对最担心的一点在于这项服务的任何东西都要付费才能使用。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化App采取对任何东西都付费的政策,因为它会赶跑所有的用户;而且在这个变化纷繁的社会化App世界,用户随时都可能拥抱下一个热点。因此你至少要提供一些可能的摩擦力以吊住用户的胃口。免费增值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大的社会服务很少使用这种模式,因为说不定下一秒别人就推出同样功能的免费产品。随着用户忠诚度的提高,一旦用户的钱包遭受打击,那么这项服务可能就像是自己的债务生产机器。当然,也有一些案例如Flickr通过增加额外的存储空间来获得收入的措施,但是Instagram的服务更多的是“当下”而不是“过去”,用户不需要过多的存储,他们只享受当下拍照并分享的那一瞬间。LinkedIn提供会员付费功能,但是大多数人只有在他们真的需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升值时才会考虑这些付费服务。
(3)广告
广告是互联网生存最重要的一项来源,但是基于第三方移动广告的网络显然不可能成为Instagram的选项,即使它能给Instagram带来不菲的收入,但是这可能毁掉它的光泽。建立自己的广告平台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要打造一个成功的、In-house式的社会化广告平台,到目前为止也只有Facebook做到,而Twitter正在努力的道路上。打造一个成功的移动社交广告平台将更具挑战性。
(4)与品牌商家合作
利用自己庞大的用户量,与品牌商家进行合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对一些特殊的徽章和商家广告活动进行收费,Foursquare在这方面似乎做的不错。但是品牌商家仍然存在与消费者一样的问题,它们都太易变。Foursquare需要继续证明这些活动不会让用户感到厌烦,而且要粘住商家。大的品牌曾经找过Instagram,包括花花公子、星巴克、红牛、LV等10家著名品牌都打算跟Instagram合作,这是一个潜在的模式,但是仍然具有较大风险。
(5)对数据进行收费
Twitter是第一家通过对数据进行收费而获得大量收入的社交公司,提供基于位置的图片数据将具有巨大潜力,而作为最大的手机拍照分享服务,Instagram将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国外已经有创业公司通过提供实时社交图片搜索服务,其核心业务是向媒体机构和品牌商家出售它们的服务。Instagram最新的一轮融资将允许它建立类似服务。
但是问题在于围绕图片周围的数据的价值目前比tweets的价值要低,而且通过分析Twitter上的数据可以得出很有价值的东西。同时,分析图片要比分析文字的技术要求更高,目前甚至还没有相关成熟的技术。这意味着Instagram如果要从这里获得收入,还需要很长时间。如何在提供足够免费信息与对数据进行收费之间保持一个平衡也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通过第三方API提供数据的产品需要让第三方开发者获得一个良性健康的生态系统。
当然,我们不知道Instagram是否有其它的发展计划促进其未来的潜在收入。Facebook虽然对其进行了收购,但是承诺将保持其独立性。因此Instagram的未来何去何从,可能影响的不仅仅是其自身,更可能给后来者带来巨大效应。如果它能独立开辟一个新的盈利模式,那么对整个行业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第七节新浪微博现况与商业模式
(一)发展现状
就当前而言,微博作为重要的新型社交工具之一,自推出以来就受到了各大群体的欢迎和追捧。微博最大特色就是以简单的话语记录人们的生活,满足了快节奏城市生活人们的需要,所以各大门户网站相继研发了新型微博软件来吸引粉丝关注。微博能通过及时发布最新信息来博得粉丝关注,这其中蕴含无限的商机促使各大门户网站都相继推出微博服务。新浪网站是最开始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之一,新浪微博以其时机优势,迅速成为全国知名的微博服务网站。与此同时,新浪微博不断推陈出新,早早地在盈利模式上大刀阔虎的进行改革。从2011年开始,曹国伟作为新浪CEO提出了微博商业模式6个方面,进行精准广告的投放,用户能够进行实时热点搜索与游戏平台等多方面为一体的服务模式。
在2012年的时候全国内的微博面临转型的阵痛之时,同年的4月,新浪微博最先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成功转型之后,不但扩大了微博自身的投资价值,还吸引了其它商业巨头的青睐。虽然转型之后微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在最近2年内,新浪微博的商业发展遇到了巨大困难,一直处于尚未盈利状态。这一僵局直到2014初始才有所改变,微博开始了微额盈利。从2003年新浪自身公布的财务报告状况表明,第4季盈利额大约7000万美元,与之同比增长近150%,而自身盈利额则更是一笔天文数字高达300万美元。紧随而来的是新浪微博凭借自己名声大噪之成功上市,并在2014年3月正式向外宣布“新浪微博”更名为“微博”。新浪微博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追捧,然而在巨大成就的后面我们仍要看到上市后的微博将要面对的压力也是同比增加的。从2014年第3季度新浪自身发布的财务报告中不难看出,支出和成本共计9180万美元,而如此高昂的支出和成本费用相比较于上一年的5910万美元净盈利8410万美元的状况,自身亏损高达760万美元,与其相比较的上年同期580万美元,如此这般的成绩是很难与其公司的庞大规模相符的。然而激烈的微博大战在2014年秋天终于画上完美的句点。激烈地竞争中许多门网站都关闭了微博服务。而一直是微博翘楚的新浪微博,在各大门户网户结束运营微博服务之时,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地位也随之攀升。但是以长远目光来看,新浪微博营运也有自身的问题,新浪微博虽然受到年轻群体的欢迎,但是更多的用户群体是处于并不牢固阶段。现如今,互联网信息飞速传播,各大门户网站争先基于手机客户端研发新型服务软件。当前除了微博软件,以其简单文字配上图片的朋友圈也大受欢迎。与此同时朋友圈的广受好评也使得微博用户不断流失。从CNNIC公布的现代中国互联网发展数据表明,从2104年12月为限期手机微博用户人群数量之大令人咂舌,用户人口大约是1.7亿。而与之可以比较的是同2013年底公布的数据表明微博用户流失了将近2562万人。虽然微博也在顶峰时期使用率高达56%,但至此以后用户使用率长期处于下降状态,这也说明微博正在流失部分老用户群体。
总而之,目前的新浪微博正处于一个相当大的抉择之中,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巨大商机与其自身亏损的现在让新浪难以抉择,另一方面微博运营中短时间不能实现盈利的现实也着实令人担忧。
(二)商业模式的运行
(1)现如今新浪微博商业模式下用户的多层面分析
1.潜在用户
新浪微博在最初推出服务的时候并没有险隘的设定用户群体范围,微博服务用心打造一个相互轻松沟通的氛围模式。同时邀请各个领域杰出人物入驻微博,打造微博热点话题,吸引更多的群体参与其中。
新浪微博的身份认证体系是非常规范严谨的,它把用户群体具体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由的个体用户,在通过微博认证后便能使自己的用户名后多一个红色字母“v”来区别于普通用户,这类“红色大V”往往就是著名明星,作家之类的等等。而一类虽然是普通用户,但是通过实名认证后,有一定的粉丝关注后也能在认证之后在用户名上加上蓝色的“V”,该类用户则是以XX,网站等组织机构居多。
2.使用途径
新浪微博使用模式可分为3大类型,一类是Web模式,一类是PC客户端摸索,另一类则是PC客户端和手机短信等模式。而在众多模式中安卓与IOS用户是最多的,流量占到了该模式的70%。其实不难想到微博以其简洁的主页面,随走随发的特点是更适用于移动客户端,未来发展模式下传统的互联网模式终将被淘汰。
3.用户的价值主张
新浪微博为用户提供最具优势的服务便是,用户能在该平台上针对时政热点,焦点新闻发表自己的意见。新浪微博能利用自身优势对各种渠道信息进行汇聚,用户既能获取最新咨询同时又能抒发感情。新浪微博渐渐把自身打造成最新互联网信息的发布渠道,同时能把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用户群体有机联系在一起,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
4.用户的粘性
新浪微博发展到现如今不难看出其自身是有着非常相当的粘性,微博用户入驻群体范围广泛,人数巨大。而从数据中表明,大多数活跃用户集中在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大约有2700万,而比例占到了微博用户的90%。而新浪微博为了能进一步提高用户粘性,不停地开发新的服务模式,在微博进行游戏,交友等新颖功能的体验。在2012年的4月底微博为了增强用户粘性,还开发出了用户成长体制,这正是新浪微博在小城市的营销手段。
(2)新浪微博商业模式的产品层面
1.产品的价值配置
从最开始,新浪便是借着对接的优势,慢慢积累用户,并毫不松懈地进行网站管理,从而逐渐走向成长之态。与此同时,新浪的技术团队面临着与日俱增的信息发布量与微博高能高时效性的巨大挑战,克服了种种难题。从团队人数方面也不难看出其业务方面的重视程度,具体数字表明当前其团队扩充后达到的总人数已经占到了其全部员工的半数以上。尽管如此,其运营绩效依旧没有得到可观的改善,资金方面也依然面临着持续性的压力,而在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之下,新浪仍于2011年度在微博上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注入,以确保其运作得力,充分可见其主抓微博业务的决心。
2.主要产品的核心能力
从其根本性质来看,新浪想要赢得用户的关键就在于将其开发的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具体表现出来,从而使多样化的渠道成为其核心所在,而就新浪平台本身来说,其功能的具体表现就在于信息与交友两个方面,因此根据这两个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渠道拓宽可知,其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广场。用户查看微博热门类型话题及粉丝较多的博主,最主要的方式有微博达人、微话题、风云榜等等,与此同时,用户也可以参与到大众讨论中,用最快速的方式了解当天发生的大事小事及新闻焦点。
2).微吧。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用户寻找自己的朋友圈。
3).游戏。娱乐性不仅是当前十分吸引用户的一个重要属性,同时也是隶属于社交范围的良好方式,为此新浪平台中逐渐加入了游戏的戏份。
(3)新浪微博的盈利层面
1.利益伙伴网络
从理论来看,新浪微博的伙伴可以是任何人。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新浪微博知名度,企业微博在实际上却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从数据分析来看,各大企业与新浪微博合作效果显著,从量的飞跃提升到质的突变。相比较而言,餐饮业以5万多账户的成绩居于榜首;汽车交通业不甘落后,凭借7546个账户荣居第二;接下来是商务服务、电子商务、IT企业,分别是7212、6594、6047个。企业微博用户的50%以上为以上所述企业。不仅如此,有关数据还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号称500强的企业中有五成以上在使用该平台。种种数据证明,新浪微博已成为个人、企业、组织等不可缺少的社交软件。新浪微博之所以成为知名企业的首选标准,完全归功于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大批量的广告用户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浪得到了宣传。除此之外,第三方开发商也在新浪微博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活跃的原因主要关键词不外乎发展与信息两个。各取所需。另外,其用户可用个人电信或联通账号登录,加大其便捷程度。
2.收入结构
新浪微博靠着微直播和新浪微博网页版的顶部公告等广告收入,目前已经进入了全面盈利的阶段,另外,如果新浪微博能够将这些广告位全部销售的话,那么这些广告位一年就可以为新浪微博带来1.17亿元人民币的财富。而且DCCL互联网数据中心还发布了最新数据,仅在2011年,中国的网络社交市场就达到10亿,且2012年将会比2011年翻一倍,达到20亿的超高数字,未来中国网络社交市场还将持续上升。但是,广告的增多同样也会带来很多弊端,最明显的表现在用户的阅读观赏受到阻碍,尤其是像新浪这种以阅读为主的网站,如果增大广告量,很有可能会得不偿失。所以新浪也在考虑用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一不足,毕竟,丰富的收入结构能使公司的财政收入更牢固。加入软件开发、推行微币、设立会员收费制度都是不错的办法。
第四章商业模式综合分析比较
第一节商业模式比较条件的定义与说明
就目前来说,媒体虽然频频曝出一些关于社交网站的消息,但是像社交网站商业模式这一理论研究性东西确实极少爆出,能理解因为网络社交正处在发展期,必定不能与那些已经成熟的行业相比,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研究人员才需要时时紧跟着网络的发展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升级修改。
本文以新浪微博和Facebook为例,一是看中了它们两家完全不同的网站类型:综合类和微博类。二是因为两家在社交网站的地位:新贵与标杆。第三点也还因为两家面对的用户群不同:全球用户与以中国为主的用户。所以,以这两家为例,我们可以分析出整个行业的发展策略究竟该如何。
在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Facebook和新浪微博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一章我们将重点分析新浪微博的商业模式,并对两家进行比较。
第二节社交平台商业模式分析比较
从宏观上来看,Facebook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各个方面都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是整个行业的标杆,然而新浪微博作为后来者,各个方面都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在行业的大浪中探索着,寻找着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单从用户方面来看,到2012年3月止,已经有8.34亿的用户注册了Facebook,而新浪微博仅拥有3.24亿。Facebook的用户群增加的非常自然,相比而言新浪微博就还需要多多加油。当然,单从注册用户并不能说明太多,毕竟两家的成立时间,面对的用户群等问题有很大的不同,但追其根本,笔者认为两家网站的根本属性不同才是重中之重。Facebook与新浪微博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新浪微博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看点,而Facebook不仅在社交平台的联系下特别充实,对其他功能作用的开发也是特别关注的。如果硬是要说出他们的共同点的话,那么在他们两者人群的实用效率来看,大部分都是同步的。毕竟在全世界以内,因特网的逐步发展都是为世人所共同见证的,而且对于他们的运营情况来说,还是非常靠近的。从最初的开始包括到现在,Facebook和新浪微博都是以电脑的客户端作为基础,在面对核心的选择上,也是不约而同的把手机端等移动端的业务发展放在了第一位。
对于Facebook的使用者来说,他们使用最基本的功能是联系友谊,然后再进一步的去发展其他附属的应用功能。但是对于新浪微博的使用者来说,注意娱乐信息的八卦记录会大于跟亲属好友关系的联系亲密程度。所以就友谊的发展程度来看,Facebook的使用者显然会更有爱一些。为了提高使用者的数量还有使用社交平台的高频率发展,Facebook和新浪微博都做出了相应的计划推广。只是从现在看来,Facebook的用户数量显然是更胜一筹一些。不过新浪微博的计划推广虽然增加了不少的用户使用量,但是这对它自身的品牌调性却带来了风险。而这样的风险也是足以另它品牌本身的定位不清楚,并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创造了不少的压力,即竞争对手的打击。所以现在新浪微博面对的问题说复杂也不复杂,说简单却也不简单。把握好以后新浪微博的发展趋势才是真正让管理层及团队觉得头疼的问题。
如果回到Facebook的这个社交平台上来看,它花了大手笔的投资是对其他中小企业来说不可效仿的一个难点突破。面对新兴产品的出现,Facebook最佳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实力保障足以让使用者产生极大的兴趣。所以Facebook的存在其实也是给了新浪微博一个追求的目标,不断的去改善自己,优化本身,是新浪微博一直在做的事情。俗话说得好,有压力才有动力。对于新浪微博来说,Facebook这样一个行业的标杆,就像是一个老师的存在而不断的催促自己发展的更快更好。再看一下他们两者的利润方面,为了各自自身的发展,需要有企业合作伙伴的入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新浪微博和Facebook的用户基数都是各大企业所追求的消费对象。面对有着强大用户群体的社交平台,不少有实力的企业也纷纷向社交平台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可以说,新浪微博和Facebook在利润方面的合作共赢,都还是相对比较成功类似的。不过回到一个比较原始的问题,就是企业在与他们的合作上势必会遇到问题的挑战。对Facebook来说,它与各大企业的合作深入早已经是进入了一个末端时期,这可以说是一个发展非常好的现象呈现。只是时代在发展,安卓等平台的出现,是Facebook的压力来源。为了在一个不太熟悉的范围内取得瞩目性的成功,Facebook必须做出更大的牺牲才能换来荣耀。Facebook既然有了这样难以解决的状况,自然新浪微博也不会太容易。所以新浪微博也在努力的去提高第三方的实力水平,使得应用程序本身不会受到用户的批评反馈而做的更出色。不仅如此,新浪微博在面对合作伙伴的不断增加与融入,它以后的发展前程只会是越来越好而实力逆袭的。其实回到钱的方面来说,不管是Facebook还是新浪微博,大概只有广告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金钱来源地。毕竟对于产品的推广来说,任凭商家说的在天花乱坠,人们却还是更愿意相信朋友的推荐。既然如此,在社交平台的用户就成了广告商们眼里的香饽饽,社交平台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品牌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广告还有新品上架、产品促销等信息情况,那么作为忠实的品牌粉丝用户就能够第一时间去了解到自己喜欢的品牌情况,这样的实时推广,又怎么会不受青睐呢?不过虽然广告是社交平台的核心来源,但是Facebook和新浪微博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因为从收入来看,显然Facebook会更加的成熟一些。包括虚拟钱币的支付等其他多元化的价格收入,Facebook的经济利益是更加的丰富一些。并且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稳定结构的变化也并不会给Facebook带来冲击而是一个新开始的转变。在这样的对比下,新浪微博就颇显薄弱了一些。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新浪微博还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慢慢发展,从而寻找到稳定的收入渠道来扩展自己。
相对于遭受过市场的打击考验如今已站稳阵脚,稳居社会交往的网络平台前列的Facebook的商业模式而言,新浪微博的定位市场的能力等方面则显有逊色不佳之处。两者的对比详情通过表4.1即可一目了然。

比Facebook的用户数群体对稳定,新浪微博还有拓展用户群体的潜力接入网站的手段都从PC客户端转向移动互联网由于价值主张略显不同,所以facebook的好友关系更为紧张。都具有一定的粘性,从数字上的对比facebook略站上风facebook的巨额投入大部分企业都望尘莫及。新浪微博已尽力而为。facebook全面领先,新浪微博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拥有结构相似的利益伙伴网络,最终比拼的将会是利益的转化率。facebook已经可以盈利,并正在丰富盈利手段。新浪微博稳扎稳打,终将实现盈利。
在如今数不胜数的社会交往平台中,此章节从中选择了Facebook和新浪微博这两个极具标志性平台作为研究对象,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分析,利用多种手段理清其商业具体的运营模式,更直观详细显示这两家商业模式的长处以及不足,更有针对性的提出商业运营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三节大数据对于社交平台的影响力分析
在互联网风靡全球的当下,人们与网络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晒出自己的日常等,发展扩大自己朋友圈;拥有敏锐视觉的公司企业人也看中它这一资源广泛,代价极低的优势,利用它发展客户,增加知名度,创造效益。一时之间,整个世界仿佛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美好了。然而在看到社交网络带来的美好之余,真假信息混杂难以鉴别,信息传播无界横贯作用于虚拟与现实世界以及近似核裂变的传播速度这三个社会交往网络平台的突出特征同样值得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何为社交平台的自洁能力?简单来讲,就是在社交平台上发出内容后产生近似在池塘里投入一块石头后出现的圈圈“水纹”,只要没有更多的石头被投出,“水纹”将越来越淡直至没有。只有人为“在某点投石入水”与网络自洁作用相结合,才能切实有效的减少规避因为上文提到的网络三特征而潜在的有关企业负面东西危害和发挥其增加品牌影响力,传播社会正能量等积极作用。那么新的问题又摆在了企业面前,这些点位在哪,何时投入为佳呢?那么,此时的社会交往网络研究分析对企业解决这些问题有一定裨益。
放眼望去,社交网络平台上到处都充满了可供人们免费获取的具有极大潜力变成汹涌“波浪”的内容消息,它们涉及各个方面,或者是有关娱乐圈的,或者是有关市场商品的,或者是有关影视的等等。对于企业公司而言,这些可以免费从网上获取的海量消息不管是对于改良如今企业已经拥有的产品还是对于企业将来研发产品的定位都是存在无限的价值的。就时下来看,企业通过社交网络大数据分析找到,了解,消费者,寻找并通过朋友圈的核心人物意见领袖传播企业消息,增加消费者量。
社交网络分析中的通过大数据对大选预测等极具现实意义的特别值得研究问题主要以社会,医学等知识为研究思想指导,应用图论等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模拟预测加入社会交往平台的群体行为和将来走向。
一般而言,社交圈子的划分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用户自身建立起来的显性圈子如同事关系,校友关系进行划分;另一方面是根据用户的隐性圈子如兴趣爱好等进行划分。在社交网络中,若两个人亲密度极高,彼此的动态中常见二人的互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分辨得出他们在线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关系极为亲密的好朋友的结论?就目前而言,我们很难用算法去解决这一问题。因而,这个思路是不可行的。但是,假若我们换个思路来思考,以我们在线下拥有的联系方式为出发点,可行性会更大些。试想若两个人彼此存有对方的联系号码,那么在线下,他们是亲密好友的概率就会比较大。而现在市面上的通讯工具如微信等产品,若能根据手机通讯录资料来构建一个社交网络,其商业价值便难以估计了。之所以说商业价值难以估计,是因为我们可以根据通讯录构建的社交网络对社交圈子进行判断与分析。
那么,企业通过对社交工具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些什么呢?
1.潜在商机的发现
企业对社交工具提供的社交网络数据进行研究分析,能够了解企业的市场覆盖率,比如说自身的商圈是否已经覆盖到了某个用户的活动商圈内;能够了解某个用户的购买力与消费水平;能够发现该用户的偏好与近期的消费习惯。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预测出某个用户愿意花钱买自己企业的产品的可能性。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推测出自身的对手的经营战略,为自身企业的发展做好应对计划。
一般来说,像著名的Facebook这种的社交网站上会有很多为了利于这个平台巨大的用户数据而滋生的公司,比如一个叫做Zynga的社交游戏公司,它善于利用Facebook上面的资源,并且从中发现商机。在《彭博商业周刊》上有报导说,这个社交游戏公司每天收集很多的数据点,比如人们玩游戏的时间,还有购买了哪些游戏设备等等。该公司里边擅长做这一方面工作的人经常会拿出这些数据来分析,比如说哪些人比较喜欢买虚拟的物品或者赠送朋友等等,一一统计里边的各种频率。之后他们就会看到这样的结果:人们是否喜欢玩游戏是跟是否经常收到朋友虚拟礼物有很大联系的,常收到的那些人是比较喜欢玩,反之则是不怎么喜欢的。在这种情况下Ken Rudin,Zynga的数据分析部门副总裁就此宣称:根据这个发现,我们做出了决定——为了不让不常收到朋友礼物的那部分玩家产生沮丧心理,我们决定让他们在游戏中在找建城工具时比另一部分的玩家更加容易找到。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其实Zynga的目的直白:根据用户的行为,猜测他们的心理,然后为了照顾到每一个有着比较独特行为习惯的游戏玩家用户提供相应有效的服务。
2.危机预警
经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并且对数据做出科学的分析之后,这时企业就可以很好地监控有时在一些网络上突然出现的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并且还会把不利追踪信息的源头,在它的传播过程中找到相关的信息。然后就可以用"乱石"这种办法有效阻断它的传播了。这样一来危机就破除了。在各大社交媒体中,网民很容易在短短时间之内创造成千上万的讨论内容,而一个企业在面对这些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如果在人工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哪些是对企业有利的信息,哪些又是不利的,用人工的手段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这情况下,舆情监测则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可以对需要监测的领域和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部署,以便源源不断的接收范围之内的数据并且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首先设置需要的收集范围和关键词群,然后对采集到的数据加以科学合理的过滤、分组等处理,之后分析数据,并且会做出相应的分析报告,让企业能够很好地了解它本身的发展状况。在2011年之前,对于“舆情监测”的这一运用我们在百度指数上面并没有看到它的搜索记录,不过因为当今社交媒体的发展速度过快,各种品牌慢慢地也认识到危机公关的重要程度,因此很多都已经逐渐深入到数据挖掘的领域,可想而知数据的科学分析是对社交媒体发展过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效果预测
我们都知道,有了数据挖掘与分析这个过程,在企业的控制范围内,对事件发生的先后性,以及在传播投入这些方面上可以做到事先预测的作用。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能做到低投入但是得到高产出了。早在在2010年之时,惠普实验室的Sitaram Asur和另一位研究人员Bernardo Huberman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其实电影票房的收入是跟Twitter在大量分析人们兴趣的变化的情况下紧密相关的,我们可以用来预测票房的收入,其结果也非常准确。另外他们还对Twitter上出现的某一部电影名字出现的次数进行了统计,同时还收集了在3个月之内的大概300万个tweet的数据,全是跟那个电影有关,结果发现了电影的票房收入跟它在社交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有着紧密的关联。Bernardo Huberman说到:”我们做出的这个预测准确性是非常高的。那么现在就用僵尸片《杀出狂人镇》作为一个例子来分析。我们的研究小组曾经对这部影片进行了分析,并且预测到它在X上映首周将会有168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而实际上呢,收入是1606万美元。我们对推文经过了一系列的分析并且衡量了各种推文出现的频率。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如果一部电影的产生推文的速度越快,那么这部电影就将会有更多的观众。”
不过稍微遗憾的是,人们在社交网络数据的采集、分析方面其实是出于相对低的水平,而要做到大规模的对数据的挖掘则需要多加努力,不断改进了。就当今而言,在对文本语言的情感分析这些方面上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法,如此一来想要更深层次地进入社交网络并加以深入的研究就成为一个很大的困难了。但另一方面呢,人工智能这些科技的研究水平已经在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在我们熟知的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这两个方面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更让我们觉得未来是有很大的希望的。只要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之后,我们次能够很好地运用社交网络这个工具来对我们无限的未来进行合理有效的预测。相信到那时通过对社交网络的数据挖掘与分析之后,企业将在此基础上做出更精准、有效的社会化营销体系,同时也可以更好建立对品牌认知以及提升市场销售了。
第五章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社交商务化
作为新的社交分类,现代化商业社交并不是一个受关注程度较高的领域。
对比之前的情况进行分析,国内方面为何一直没有出现诸如Linkedin等较为成型完善的商务社交网络?至于移动端方面,便携、多功能的现代化手机技术又是否能给现代化商务社交带来一定的拓展空间与发展契机?针对这些问题,盛大资本的叶蕙芳强调,首要任务在于关注国内用户方面的具体需求,明确中外人文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与此同时,她提出,较小规模的企业可以借助于较大的网络社交平台,保持自身对于本领域内事务、新闻的高度关注,保持好与线上、线下的用户以及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针对于移动端方面,叶蕙芳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复杂的人脉关系的维护始终需要依赖于PC端,许多细节操作与业务办理也绝不能仅仅依赖于移动端进行实现。有关于此,移动端人脉通创始人陈曦则提出,移动网络的根本在于其作为一种便携式操作工具,提供给用户进行沟通、交换信息方面的便利,正如同一个帮助人们交流沟通的展会活动一般,移动端网络能够帮助用户更快更广地拓展自己的人脉与信息渠道,免去大量的诸如手工记录信息等的繁琐步骤。综合来看,移动端网络的构建有利于现代化社会商务方面的社交与沟通,而就针对于国内方面用户的具体商务社交需求来说,移动端比较于PC端更容易受到他们的欢迎。
那么究其根本,什么才是商务人士所渴求的社交工具呢?
对比国内外同类别企业方面所必须的商务社交,要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诸如Linkedin、Facebook等社交网站,在国外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但在国内则鲜少有人问津。无论是何种网站或是怎样一种商业社交模式,都不能仅仅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直接从国外引进到国内,这无疑会引起国内固有社交模式的反弹,也即是由人文环境之间差异所产生的。当我们在观察一种商务社交模式的时候,首先要看它所针对的受众是何类型,其次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另外它的目的在于构建一种怎样的社交网络,是否能够快速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人脉资源服务等等。相比较而言,想要在国外寻找工作,可以借助于商务社交网络高规范化,高标准的“牵线搭桥”流程;而在国内,则难以实现高强度的开放性和公平性,这源于国内不同于国外的社会构架,也源于人们对于各类信息资源的看重。
结合上述情况,无疑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为何人们不介意将宝贵的信息资源公布在开放性极强的网络上呢?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合现代化信息社会所提出的针对于信息资源的各类具体要求,固有的商业模式正面临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考虑到国内所存在的特点,商务社交方面首先要找准用户的多种顾虑,进行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改变,直戳用户的“痛点”。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现如今国内已经存在有一些较为成熟的社交平台与商务社交市场,这对于刚起步创业的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不错的依托之所。但是需要同时注意的是,诸如此类的大规模社交平台必然存在有一些如猎头般的寄生应用,借助于自身独特的手段谋取一些高价值的信息资源。除了上述问题之外,于垂直领域内部也需要做好私密性、隐蔽性方面的工作,力求早日构建有一个完善的业内社交圈。针对移动端与PC端之间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仍需要依靠PC端进行复杂的人脉关系维护,据此不断拓宽新的人脉与业务圈。现如今,很多社交网站正在推出大量的注册、链接活动,希望据此为站内用户以及网站本身,提供更优质的信息资源与社交人脉。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高便携性、及时性的移动端已经成为社交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作为一个纽带,连接着不同的社交圈与人脉网,为人与人之间社交关系的稳固做出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移动互联网终归只是一种社交工具,用以辅助我们商务社交方面工作的开展与途径的拓宽,减少传统的诸如交换名片、传播广告等的社交行为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现代化的普及,越来越便捷的信息交互方式正在为我们的生活与社交提供着便捷的服务,与此同时,我们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尽可能的满足用户方面的需求,而不能纠结于固有信息的形式,一再强调纸质名片与电子名片之间的差别。就上述方面,人脉通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范例,它涉及有社交基本的交流环节,从首次见面到确立关系、名片整理、通讯录管理等等,一应俱全,为具体用户提供切实的需求。
第二节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
(1)信源发布的地理定向性
细究LBS的定义起源,我们不难发现,它作为一种最早应用于GPS等安全定位服务的定位服务,主要借助于一种独特的定位技术获取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继而提供给相应的应用软件实现具体功能的实现。LBS在将用户定位信息传送给对应移动终端的同时,还会依据用户的实况位移,构建一组由信号源点组建的网络信息全景图,将n个个体的地理信息进行转折交互呈现,据此勾勒出一个更为完善,具有更大面积的流动信息地理位置全景图,而这其中最有价值的关键点就在于,定向性信号源的研究与使用,使得追踪、解读移动信号源成为了可能。
(2)信息传播者个体行为的显现性
依靠于成熟的信源地理定向科技,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终于得以实现。每个利用手机于街边进行签到的手机用户,都会在不同地点留下自己的“足迹”以及想要表达的“意见”,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淀,这些“足迹”最终会构建成为该用户私人的“Information Map(信息地图)”。大量社会个体所共同积淀形成的“Information Map(信息地图)”,最终则会构成一个具有极大研究价值的用户数据库,提供给相应研究者用以服务于用户的研究。研究者通过对数据库的整体研究,可具体了解到用户方面的部分行为、偏好、意见甚至消费习惯等,据此帮助多类服务实现有针对性的推送,服务于大众。
(3)信息载体的移动性
区别于传统网络用户所使用的固定IP地址与定位信息,LBS用户可基于手机移动终端进行地理位置的相关录入与信息发布。便携性移动终端的推广无疑可以帮助用户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移动的轨迹与规律,还可以借助于LBS的以“Where are you”为核心的分享平台,更新自己的地理位置,加载一个“移动地理纬度”指数于整个社交网络。而对于网络另一端的分析研究者而言,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分析、预测个体的部分行为。
(4)信息分享的及时性
借助于移动终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辑写自己想要发布的信息,并通过不同的操作选择与不同的应用,将这些信息进行扩散传播,如众所周知的大众点评网、Yelp24]等。LBS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扮演用户签到过程中分享信息的督促者,继而进一步实现用户消费行为信息的及时传播与意见发表。除此之外,一部分街旁网站相继开放了“推送(Push)”功能,这使得移动端用户在路经这一部分商家附近的同时能够接收到源自商家的推送信息,真正实现第一时间无缝化信息传送。
第三节个人信用账户金融业务创新体验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网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所接受,与此同时,大批量电商网站诸如当当、易趣、卓越、亚马逊、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相继涌现,吸引大量消费者产生了不可计数的消费行为,但与此同时,许多消费者受到了不良商家甚至诈骗犯罪分子的欺诈,网店信誉方面的不确定性也因此一再被消费者所诟病。
相比较于实体经销商而言,网店销售商方面难以如传统交易一般,将真实的商品先一步递交给顾客进行检查,而相对应的,他们将商品的信息与图片上传到对应的网店供给顾客进行筛选与挑拣,一旦顾客确定了购买该商家的商品,可以直接通过网银支付与快递寄送的方式达成交易。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便捷交易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许多不法分子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参与到网购的过程中牟取非法利益,而消费者方面往往在被骗之后因地域跨度等原因难以维护自身的权益。在众多消费者看来,电子商务方面商家的信誉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对于每个购物网站而言,都需要大量的网络消费者进行先一步的尝试,然后逐步形成最基本的信任。当然对于整个消费过程而言,诚信是双方面的,消费者方面也需要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而不能为了获取商家推送的消费活动奖励盲目地进行购买然后退货。据此来看,许多诚信商家之所以难以维持经营,往往不是因为自身的问题,而是受制于一部分没有诚信的网络消费者,造成经营上的困难。综合来看,想要保证整个消费过程安全可靠,需要双方面的共同努力。
想要构建有一个完善的商务诚信体系,就必须要从现阶段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着手进行构造,但就实际而言,这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企业、媒体、消费者甚至XX方面的通力合作。商务诚信体系的建设需要以法律为基本保障,辅之以道德作为支撑,采用科学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构建与完善。除此之外,电商企业方面也需要进一步规范自身的框架结构,力求在管理上不断创新,于自身内部形成一套合理切实的诚信体系。
第六章总结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针对用户问题的策略
(1)更好的实现用户的价值主张
虽然在用户数量上,社交网站占据很大的优势,然而其还是面临很多的挑战,因此,社交网站流失客户是必然情况。从一个角度来看,就算客户偶尔登录,但是对于网站来说,将最好的服务提供给用户,才是最终目的。
(2)用户粘性的提升
用户的粘性,会对活跃用户数量产生影响。再者,就社交网站来说,想要创造商业价值,就要提升活跃用户的数量。首要的任务,是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基础。其一,提升产品更新速度,提升用户活跃度。具体做法是:对传统页面进行保留,然后再对网站的页面进行升级。用户根据自己的意愿,会选择传统或者新页面。如此一来,用户和网站之间平等的地位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还可以让网站地位低于用户地位,表示对用户的尊重。其二,奖励那些相对活跃的的用户,比方说,在网站首页,展示活跃度高的用户,实现用户活跃度排行榜的建立等。对于高等级的用户,要给予其相当的认可。这样可以对其他用户起到鼓励作用,进而实现留住用户。
(3)用户信息安全的保障
对于用户而言,不正当使用社交网站,会带给用户很多的不利。比方说,盗取社交网站上用户的个人信息作出违法行为、传播不正当信息、散布虚假信息等。上述这些情况,是对用户价值主张的违背,所以,社交网站要严防这些情况的发生。综上所述,在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时,社交网站要基于下列几方面进行:首先,社交网站要做好自身的防范。广为人知的,2011年底,有几起大规模的社交网站泄露用户信息的事件在我国发生,因此各社交网站应当做好防范。2011年,类似的盗取用户账号的事件也给SONY娱乐带来了困扰,导致其失去公信力,严重损害企业建立的形象。其次,社交网站应当在合理范围内对注册用户的年龄进行限制。由于不同年龄段的用户理解相同信息的方式存在不同,比方说,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一句搞笑的话,在未成年理解起来就另有一层意思。最后,要公开共享绿色健康的信息。虽然说,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站上展现自己的特点,个性,然而还是不能允许一些不健康信息的存在,要保证共享的信息是绿色健康的,对于一些不算健康的信息,就算不屏蔽也要做到给予提示,以防在阅读之后引起其他用户的反感。要限制违背主流价值、违反道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不能损害占据绝大多数的用户的利益。
(二)产品的更新与升级
(1)线上产品与线下生活的无缝对接
从发展至今,社交网站的发展超出了交友的范围。现阶段,社交网站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自由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根据相同的爱好和兴趣,自由的寻找兴趣相投的人和事物。并且,虽然在属性上,社交网站是世界性的,然而在日常使用中,它会被用户赋予地方化的色彩。
(2)重视移动终端产品及服务的开发
现阶段,社交网站的发展走势就是想移动终端发展。由于现在的网民不像以前热衷于宽带方式上网,很多的用户用移动终端上网,智能手机、平板等。从一点不难发现,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就是向移动化发展。在这个较量中,谁取得先机,谁就有成功的可能性。同样的,取得先机的企业会取得多数的用户资源,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所以说,现阶段,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借助自己在用户资源上的优势,和品牌效应,实现社交网站从网页到移动段的转移;这是目前企业共同面临的,也是必须要做的。想要拓展社交网站的业务,就要做到优化网站功能设计。
同时也要基于位置的服务需要进行完善。现阶段,很多网站都提供签到功能,这个功能就是,用户对自己所在位置进行标记,然而朋友告知,以此来获取积分,获取奖励,被网站认可,然而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3)不同文化背景下用户产品体验的保障
用户的生活态度、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使用习惯等,会因为不同文化背景、区域而有所不同,对于这点,社交网站企业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设计网站功能的时候,互联网社交网站要消除用户与网站交的隔阂,做到兼容并济。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在新市场拓展的时候,社交网站要做好统计宗教信仰、民族成分、文化归属等统计工作,尽量不要在网站上展现触犯民族、地域风俗的内容,而引起群众的不满,比方说,要在内容、广告中有针对性的过滤一些内容。以防有人利用网民的不满而惹是生非。再者,每个民族都有优秀的文化,对于这些优秀的精神,网站要提供相当的帮助,传播优良文化,比方说民族音乐名曲、传统服饰、文学名著等都是可以大力宣传的优秀文化。做到求同存异,相互尊重。
在不同信仰、民族、地域用户间,社交网站要起到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实现民族平等,促进他们相互理解,尊重。如此,在实现用户价值的同时,还可以升华用户价值主张,甚至是提升网站的吸引力升。
(三)盈利层面的建议
(1)为广告客户提供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想要社交网站实现持续、稳定的盈利,就要想方设法丰富盈利的手段。然而,观察现阶段社交网站收入结构。因此,对收入结构进行调整。要特别重视网站的广告业务。对于这个收入来源,社交网站要做到加强、稳固。提升广告用户的投资回报率,这个策略,是吸引广告客户的有效、简单手段。想要实现这一点,社交网站就要对其目前的营销方式进行优化,具体表现为,要有运用广告和投放广告的理念。
1.精准的广告投放
在广告投入上,相比其他类型的网站,社交网站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这是由于社交网站上的用户需要注册,社交网站的浏览量也是多又平稳的。对于注册的用户,可以通过社交网,分析其站内浏览行为,基于广告客户的要求,比如客户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等,可以实现有效、有针对性的提高广告投放。
2.运用广告的整合理念
整合营销传播理念是所有关于企业市场营销的传播活动进行一元化,也就是营销传播的一元化。他表示,对于现阶段市场消费特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再是以往的传统的从众心理,现在消费者追求的是个性化消费。如果消费者具有潜在消费需求,那么相关产品的信息,消费者不会被动等着商家的广告宣传,而是主动搜寻信息。并且,对于企业定位市场来说,消费者反馈的信息也是非常有利的,会让企业发展其中的契机和威胁,产品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可以通过对消费者更好的认识来实现。用户和商家可以通过社交网站这个平台,增进了解,通过互动,消费者口碑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这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社交网站应当对客户进行了解,运用客户来打造企业品牌效应,如此一来,可以增强企业的软实力,还可以为企业建立一个形象,
(2)社交网站电商平台化
社交网站都想要将用户资源转变为利益。目前来看,社交网站遇到了机遇,正在向电商化发展。传统的电商企业,发展已经到了极限,这是因为,价格大战、圈地运动等导致的。融资也变得异常不易,用户日益减少。甚至部分的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日常的运营都无法继续。所以,在电商企业出现困难的情况下,社交网站可以作为其新的平台,利用其用户资源,实现盈利。依据自身特点,电商化可以成为社交网站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研究贡献与未来研究方向
现阶段互联网正在飞速发展,这对社交网站产品带来发展机遇,因此,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社交网站要占领市场。并且,基于合理的价值配置,实现服务和产品核心能力的完善。
有机结合社交网站开放式特点和对市场前倾的预测,实现社交网站的盈利。根据自身丰富的客户资源优势,社交网站应当注重广告收入,实现长久盈利。同样是借助客户资源,社交网站要实现电商化,进行二次创业,抓住机遇,占领市场的高点。通过在线资源的整合,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社交网站在运用的每个环节,将维持自身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渗透进去,将商业模式对网站的指导、统筹作用发挥出来。避免出现用户利益受损害的情况,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要平复或降低其不良影响。
在形式上,社交网站自身属于刚刚发展起步的一种网站形式,因此,在商业模式上,无法和成熟的传统企业相比,所以,在日后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提升的空间还是非常的大。在这一领域内,还要绝对成功的案例可以去借鉴学习,所以,发展不能求急,要一步步稳定进行,来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具有特色的有效的商业模式。社交网站这个领域,变化非常快。因为篇幅和时间原因,笔者只能尽力将现今社交网站的发展动态涵盖在本文中。并且,在查阅文献时,因为各种原因,可能粗在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对于社交网站商业模式,需要更多的学者去研究,去分析,去关注。协助构建一个持续、有序、健康的行业秩序。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社交网站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第三节研究限制
在盈利前景方面,社交网站未来不会只有单一的盈利方式,对于不同的社交网站,会因为Web2.0的特性,而具有属于自身的不同的盈利方式。社交网站要基于正确的运营模式和市场定位,来确定自己的盈利模式。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来衡量其盈利模式能否实现长久、稳定。在未来,社交网站在设计盈利模式时,会主要根据移动化、个性化、社会化等发展主题来进行。并且,“去中心化”、“中心化”等方面,也成为社交网站盈利模式的探讨热点,今后,可能会有更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现阶段,社交网站用户呈现的状态是,向中心靠拢在同时,保留自己的主见,如此,就出现了一些矛盾。去中心化的产物是SNS,然而,在经过一定的发展后,其能满足各种用户需求,因此具有一定综合性,并且,用户向中心靠拢的意愿也需要满足。因为各种原因,笔者不能深入进行研究,日后的发展进行,笔者会持续的关注。
参考文献
[1]Rui Qiang Li.Study on Electron Shopping Website Based on ASP.NET[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0,983(129):.
[2]Carmen De Gaetano,Tiziana Meduri,Carmela Tramontana.The Fortification System of the Straits-The Evaluations as Decision Support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Metropolitan City[J].Advanced Engineering Forum,2014,3191(11):.
[3]Sandra A.Vannoy,Prashant Palvia.The social influence model of technology adoption[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0,53(6):.
[4]Mubasher Khalid,Usman Shehzaib,Muhammad Asif.A Case of Mobile App Reviews as a Crowdsour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 Business(IJIEEB),2015,7(5):.
[5]Qihai Zhou,Min-bo Li,Zhongjun Li.Guest Editorial[J].Journal of Computers,2011,6(1):.
[6]Jason C.Hung.Foreword of Special Issue on“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J].Journal of Software,2010,5(6):.
[7]Antun Biloš,Ivan Kelić.MARKETING ASPECTS OF SOCIAL NETWORKS[J].Economic Research,2012,(2):.
[8]Sergio L.Toral,M.Rocío Martínez-Torres,Federico Barrero,Francisco Cortés.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online communities[J].Internet Research,2009,19(4):.
[9]M.R.Martínez-Torres,S.L.Toral,F.Barrero,F.Cortés.The role of Internet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software projects[J].Internet Research,2010,20(1):.
[10]Isabelle Nicolai,Sylvie Faucheux.Business models and the diffusion of eco-innovations in the eco-mobility sector[J].Society and Business Review,2015,10(3):.
[11]Michael F.Gorman.Management Insights[J].Management Science,2010,56(12):.
[12]Ugur Demiray.From Editor vol 11,No.4[J].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0,11(4):.
[13]Ugur Demiray.From the Editor[J].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9,10(4):.
[14]Stella LIoanis Tsartsara.What are the region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at early stages of Integrated Care design and management in a LMIC Region under economic cri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2016,16(6):.
[15]Anonymous.The Quantum Group,Inc.;The Quantum Group Announces Second Quarter Financial Results for Fiscal Year 2009[J].Medical Patent Business Week,2009,:.
[16]Toral,Sergio L,Martínez-Torres,M Rocío,Barrero,Federico,Cortés,Francisco.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online communities[J].Internet Research,2009,19(4):.
[17]Martínez-Torres,M R,Toral,S L,Barrero,F,Cortés,F.The role of Internet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software projects[J].Internet Research,2010,20(1):.
[18]Anonymous.CISCO:Cisco Commit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ssia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genda Through$1B Multi-Year Investment[J].M2 Presswire,2010,:.
[19]Tao Wang,Chul-Ho Jung,Ming-Hui Kang,Young-Soo Chung.Exploring determinants of adoption intentions towards Enterprise 2.0 applications:an empirical study[J].Behaviour&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4,33(10):.
[20]Luís Filipe Rodrigues,Abílio Oliveira,Carlos J.Costa.Does ease-of-use contributes to the perception of enjoyment?A case of gamification in e-banking[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
[21]都平平,郭琪,李雨珂,孟勇,穆亚凤.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学科信息交互推广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4,(02):84-90.
[22]李文明,吕福玉.基于网络服务的社交商务与信息消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5):5-12.
[23]李文明,吕福玉.移动网络内容的生产与营销[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175-184.
[24]王庆生,张亚州.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研究新进展述评[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4,(04):18-26.
[25]曹瑞臣.近年来西方学界对英国消费社会兴起问题的研究[J].世界历史,2014,(06):101-113+160.
[26]李娜,胡泳.社交媒体的中国道路:现状、特色与未来[J].新闻爱好者,2014,(12):5-11.
[27]陈力丹,熊壮.2014年中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上)[J].声屏世界,2015,(01):15-17.
[28]胡智锋,刘俊,周建新,董文畅,王同媛,付李琢,杨宾,王滋,和晶晶,张明超,赵丹旸,李良悦,高云,何碧青,周云.2014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J].当代电影,2015,(03):168-178.
[29]刘婵君,李明德.社会化媒体与政治生态研究谱系:内涵诠释、现实表征与关系构想[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95-101.
[30]朱纯福.银行移动金融发展与货币数字化、财富积累[J].金融论坛,2015,(02):3-11.
[31]李胜超,郭祎.我国旅游中社交媒体的应用研究进展[J].创新科技,2015,(03):67-70.
[32]胡安琪,周毅.社交平台盈利模式及其商业化趋势应对[J].情报探索,2015,(04):1-4.
[33]董昀,李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于文献的探究[J].金融评论,2014,(05):16-40+123.
[34]杨一帆,王伟,敖敬宁,魏云捷,季梦晨,姜懋,徐大为,胡毅,乔晗,汪寿阳.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5,(02):167-176.
[35]孙宇龙.探析“互联网+”模式下的摄影产业化思路[J].现代电影技术,2015,(07):6-12.
[36]黄春蕾,郭晓会.慈善商业化:国际经验的考察及中国的发展路径设计[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34-44.
[37]宋琳.互联网社交金融的法律规制——由“微信红包”引发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5,(08):92-98.
[38]王瑞丰.我国城市社区商业有效供给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5,(05):42-48.
[39]于振磊.社交平台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改善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5,(15):94-95.
[40]匡登辉.社交网络视角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以南开大学图书馆“微服务”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5,(05):57-62.
[41]彭芳,董燕萍.社交出版对学术期刊出版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5,(11):59-61.
[42]本刊编辑部.中国经济法学发展评价(2012—2013)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J].中外法学,2015,(06):1440-1474.
[43]邓之宏.基于共词分析的近年国内O2O研究主题分析[J].商,2016,(05):117-118.
[44]林刚,齐春惠.社交平台品牌商业化模式探析——以“豆瓣网”“美丽说”为例[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6,(01):83-88.
[45]文竹.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SoLoMo营销研究综述[J].科技广场,2016,(02):135-140.
[46]乔亚奴.大学生微博阅读和微信阅读比较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4):131-137.
[47]谢晓尧,吴楚敏.转换的范式:反思知识产权理论[J].知识产权,2016,(07):3-24.
[48]谢治春.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品牌塑造模式[J].中国软科学,2016,(06):159-170.
[49]韩煜东,郭锦锦,张子健.C2B商业模式的研究综述与发展展望[J].管理现代化,2016,(04):121-123.
[50]朱祖林,毕磊,郭允建,汤诗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2015年度进展报告[J].远程教育杂志,2016,(05):13-26.
[51]易丽娟,李玉龙,陈刚.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3,(02):42-44+47.
[52]黄佩,王翠萍.国内外SNS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11):132-136.
[53]刘露影.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会化电子商务网站特点分析与评价初探[J].电子测试,2013,(15):83-84.
[54]赵夷平,毕强,贯君.国内虚拟社区信息运动理论与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7):121-130+133+131-132.
[55]李颖.网络平台效应对传统大型零售企业线上商业模式选择的作用机理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96-98.
[56]钱平凡,钱鹏展.分享经济:助推经济发展的新的老模式[J].发展研究,2016,(12):4-12.
[57]刘宏,张小静.我国社会化电子商务研究现状分析——基于CNKI的文献研究[J].现代情报,2017,(02):171-177.
[58]郭英之,王秋霖,董坤,孙晓川.社会化媒体时代旅游社交网站用户行为习惯的模型路径机理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6,(06):1-11.
[59]薛梅,胡志娟.人人网运营模式探析及启示[J].经济论坛,2010,(09):158-160.
[60]李本昂.运用社交网络开展口碑营销的策略研究[J].市场研究,2011,(07):35-3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