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1.1园林布局的概念
1.1.1关于园林布局的概念
园林是由一个个、一组组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这些景观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的,是由设计者把各景物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在园林中把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为园林布局。
1.1.2园林布局应注意的问题
人们在游览园林时,在审美要求上是欣赏各种风景,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这些景物有自然的,如山、水、动植物;也有人工的,如亭、廊、榭等各种园林建筑。如何把这些自然的景物与人工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既完整又开放的优秀园林景观,这是设计者在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2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原则
1.2.1园林的功能决定其布局的综合性
园林的形式是由园林的内容决定的,园林的功能是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的休息娱乐场所,同时在改善生态环境上起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从这一方面考虑其布局的方法,不从经济与艺术方面的条件考虑,这种功能也是不能实现的。园林设计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园林艺术、园林美学原理为依据,以园林的使用功能为目的。只考虑功能,没有经济条件作保证,再好的设计也是无法实现的。同样在设计中只考虑经济条件,脱离其实用功能,这种园林也不会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经济、艺术和功能这三方面的条件必须综合考虑,只有把园林的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功能与园林的经济要求及艺术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解决,才能实现创造者的最终目标。
1.2.2园林构成要素的布局具有统一性
园林构图的素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体和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其建筑、构筑物和广场等人文景观。这些要素中植物是园林中的主体,地形、地貌是植物生长的载体,这二者在园林中以自然形式存在。不经过人为干预的自然要素往往是最原始的产物,其艺术性往往达不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建筑在园林中是人们根据其使用的功能要求出发而创造的人文景观,这些景物必须与天然的山水、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合于自然中才能实现其功能要求。
1.2.3起开结合,多样统一
对于园林中多样变化的景物,必须有一定的格局,否则会杂乱无章,既要使景物多样化,有曲折变化,又要使这些曲折变化有条有理,使多样的景物各有风趣,能互相联系起来,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
在我国的传统园林布局中使用“起开结合”四个字来实现这种多样统一二什么是“起开结合”呢?清朝的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指出:布局“全在于势,势者,往来顺逆之间,则开合之所寓也。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思生发,则时时留有余意而有不尽之神,……如遇绵衍抱拽之处,不应一味平塌,宜思另起波澜。盖本处不好收拾,当从他处开来,庶棉平塌矣,或以山石,或以林木,或以烟云,或以屋字,相其宜而用之。必于理于势两无妨而后可得,总之,行笔布局,一刻不得离开合。”这里就要求我们在布局时必须考虑曲折变化无穷,一开一合之中,一面展开景物,一面又考虑如何收合。
1.3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特点
1.3.1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园林布局除了从内容出发外,还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我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的观点,他在《园冶》中指出:“因者虽其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因”就是因势,“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蓄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这种观点实际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最好典范。
(1)地形、地貌和水体
在园林中,地形、地貌和水体占有很大比例。地形可以分为平地、丘陵地、山地、凹地等。在建园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对于低凹地区,应以布局水景为主,而丘陵地区,布局应以山景为主,要结合其地形地貌的特点来决定,不能只从设计者的想象来决定,在工程建筑设施方面应就地取材,同时考虑经济技术方面的条件。园林在布局的内容与规模上,不能脱离现有的经济条件。在选材上以就地取材为主,例如假山置石,在园林中的确具有较高的景观效果,但不能一味追求其效果而不管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否则必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宋徽宗在汴京所造万寿山就是一例:据史料记载,“公元1106年,宋徽宗为建万寿山,于太湖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折墙,数月乃至”,最终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北京颐和园中的“败家石”(青芝岫)的来历也是如此。
建园所用材料的不同,对园林构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这是相对的,非绝对的,太湖石可谓置石中的上品,并非必不可少,例如北京北海静心斋的假山所用石材为北京房山所产,广州园林的假山为当地所产的黄德石等均属就地取材的成功之例。
(2)植物及气候条件
中国园林的布局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在树种选择上应以遮阳目的为主,而北方地区,夏季炎热,需要遮荫,冬季寒冷,需要阳光,在树种选择上就应考虑以落叶树种为主。
在植物选择上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如果只从景观上考虑,大量种植引进的树种,不管其是否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其结果必是以失败而告终。另外,植物对立地条件的适应性必须考虑,特别是植物的阳性和阴性,抗干旱性与耐水湿性等,如果把喜水湿的树种种在山坡上,或把阳性树种种在庇荫环境内,树木就不会正常生长,不能正常生长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园林布局的艺术效果必须建立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之上。
园林布局还应注意对原有树木和植被的利用上。一般在准备建造园林绿地的地界内,常有一些树木和植被,这些树木或植被在布局时,要根据其可利用程度和观赏价值,最大限度地组织到构图中去。正如《园冶》中所讲的那样:“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基,砍数丫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难成。”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对原有植被充分利用。
除此之外,在植物的布局中,还必须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一般新建的园林,由于种植的树木在短期内不可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布局中应首先选择速生树种为主,慢生树种为辅。在短期内,速生树种可以很快形成园林风景效果,在远期规划上又必须合理安排一些慢生树种。
1.3.2主题鲜明,主景突出
任何园林都有固定的主题,主题是通过内容表现的。在整个园林布局中要做到主景突出,其他景观(配景)必须服从于主景的安排,同时又要对主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配景的存在能够“相得而益彰”时,才能对构图有积极意义,例如北京颐和园有许多景区,如佛香阁景区、苏州河景区、龙王庙景区等,但以佛香阁景区为主体,其他景区为次要景区,在佛香阁景区中,以佛香阁建筑为主景,其他建筑为配景。
配景对突出主景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从对比方面来烘托主景,例如,平静的昆明湖水面以对比的方式来烘托丰富的万寿山立面。另一方面是从类似方式来陪衬主景,例如西山的山形、玉泉山的宝塔等则是以类似的形式来陪衬万寿山的。
1.3.3园林布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定性
园林是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之一,在空间与时间上具有规定性。园林必须有一定的面积指标作保证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园林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周边环境必然存在着某些联系,这些环境将对园林的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北京颐和园的风景效果受西山、玉泉山的影响很大,在空间上不是采用封闭式,而是把园外环境的风景引入到园内,这种做法称之为借景,正如《园冶》所讲“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这种做法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但有些园林景观在布局中是采用闭锁空间,例如颐和园内谐趣园,四周被建筑环抱,园内风景是封闭式的,这种闭锁空间的景物同样给人秀美之感。
园林布局在时间上的规定性,一是指园林功能的内容在不同时间内是有变化的,例如园林植物在夏季以为游人提供庇荫场所为主,在冬季则需要有充足的阳光。园林布局还必须对一年四季植物的季相变化作出规定,在植物选择上应是春季以绿草鲜花为主,夏季以绿树浓荫为主,秋季则以丰富的叶色和累累的硕果为主,冬季则应考虑人们对阳光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植物随时间的推移而生长变化,直至衰老死亡,在形态上和色彩上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必须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植物有衰老死亡,而园林应该日新月异。
2.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
2.1意境开拓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天然美。它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把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融合的产物,进而达到情感、精神上的升华,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写意山水园。对意境的追求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核心。画家作画讲究“胸有丘壑,意在笔先”,这一画理同样适用于造园艺术。这里的“意”,一方面指造园之初就应该对园林的总体构架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指要对园林各景物融入一定情感,营构一种意境,空间随着意境的变化,可放可收,可大可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空间艺术,造园之初便讲究总体布局。《园冶·立基》中论述道:“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也就是说,造园过程中,确定主要景物在园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再把其他景物纳入园中,而不是毫无次序地一次把所有的景物塞入园中。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远香堂为中部主体建筑,围绕远香堂,东部叠黄石假山,山势一直延伸到远香堂南,堂东北山顶处建绣绮亭,堂西设倚玉轩,堂北凿一水池,临池设观景平台。站在堂中环观四周,四面景物尽收眼帘,仿佛在画中一般。诗文在园林艺术中的作用,除表现在直接参与构成园林景象外,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古朴、典雅的气氛,使景物获得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音外之音”,并使景象向精神
空间升华,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艺术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意境,不仅仅在园林本身,还存在于赏园者的心中。作为一门空间艺术,游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味到园林的真谛;表现在艺术中,则是“神与物游,思与境协”。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解释“神与物游”说:“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步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境。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这说明内心与外境的关系很复杂,只有用心去领悟,才能感受到外境的意蕴。这里所讲的主要是文学创作,但对于园林欣赏同样是适用的。
2.2因借扩展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穷的情致,“巧于借”是很重要的。计成在《园冶》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园林巧于因借……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柱,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所谓精而合宜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者屏之,嘉者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巧于借,就是要充分“借”用周围的一切有利因素,扩大视野范围,增强空间层次感。构园初期,大都利用自然山水,于无意间借得他方胜景,极尽自然与潇洒之情致,如晋代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景有内外之分。就园内景物来说,不仅要因势取势,随形得景,而且要从布局上考虑,使它们能相互借资,以扩增空间[4]。对于园外景物的借资,手法也有很多种,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从游览路线和视觉范围出发,对周围的风景画面进行取舍、剪裁、制作,将园外的自然美借入园内,打破园林狭隘的空间观念。远借是指把距离园址较远的景物纳入园中。在一些高阜或假山上设置的亭台楼阁常可用来远眺,如留园的冠云楼、舒啸亭,拙政园的观山楼,沧浪亭的看山楼等。邻借一般是隐蔽围墙,使外景如在园内。拙政园内的宜两亭就是邻借的佳例。仰借、俯借指随着所处方位的变化,通过仰视或俯视所看到的景观会随之而变化。仰视和俯视是可以变换的,如建在高处的亭台,从下面看可以获得很好的仰视效果,反过来,站在亭台往下看,周围的景物可以尽收眼底[5]。正如《园冶》所说:“楼阁之基,依次定在厅堂之后,何不立半山半水之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应时而借指随着时令的变化景观随之变化。
2.3对比变幻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小中见大、明暗开合、敞闭自如等空间对比手法,欲扬先抑,突破空间的局限性,使空间富于变化,力求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奇境界,创作出“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艺术空间。也就是,将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安排在一起,通过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点。例如,把大、小悬殊的两个空间放在一起,当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借助小空间的对比、衬托,大空间将给人以更大的幻觉。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为了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多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来组织空间序列,即在进入园中主要景区或空间之前,有意识地安排若干小空间,从而达到突出园内主要景区的作用。园林入口处多采用回环曲折的长廊,从而产生由窄到敞,由暗到明的对比,造成一种神秘的氛围,激发游客的好奇心。正如金学智在《中国园林美学》中所说:它能使人在入口处就收敛心神、洗涤尘襟,进行心理的净化,为审美准备必要的精神条件。留园与拙政园以入口部分的长而狭曲的夹弄与园内疏朗淡雅的山水景色形成对比;狮子林入口则用方正对称的院落,排列整齐的银杏、松柏,庄严肃穆的祠堂与园内千姿百态的山石,自由活泼的曲池形成对比。在园林内部,运用空间回环相通、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物渐次展开,峰回路转,萦回环绕,拉长游程,扩大人们心理上的空间感。拙政园中部的“柳阴路曲”廊,从见山楼到别有洞天,不过百米,用曲廊蜿蜒于柳阴之下、曲水之滨、山石之间,使园景在曲中变化,给人以艺术美感。环绣山庄的“曲”可谓一绝,假山占地仅333m2,但山上曲蹊长达六七十米,山内构洞,洞谷长约12m,爬山穿洞,给人以千岩万壑之感。苏州畅园占地面积900 m2,是一个以水池为中心的小宅园。为了达到“畅”的效果,依墙成半廊环园,平面曲折成“之字形,并以廊串联建筑节点,爬上廊的设立更是扩展了空间。
2.4实物分合空间
用分合空间、划分景区的办法来丰富园景、扩大空间,产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戏剧性效果,是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艺术的又一手法。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面积大都很小,如苏州留园仅20000 m2。为了求得意境的深远,留园的入口部分巧妙地运用了分隔、明暗变化,同时又相互连通,使空间显得格外深远。比如,苏州拙政园占地5200m2,共分为东中西3个景区,中部作为全园的精华之所在,其中又包括许多景区和院落,如见山楼与池水平桥,由廊桥柳荫环绕,组成一个既与外界有所分隔,又使内外相互穿插的空间;花厅玉兰堂紧靠住宅,自成一个封闭的院落,院内广植玉兰,并沿南墙筑花台,使建筑与自然结合得自然贴切;廊桥小飞虹与水阁小沧浪横跨水上,与周围亭廊组成水院;枇杷园和海棠春坞分别用云墙和花墙分隔,各成小院,成为园中之园。正如陈从周在《园韵》中所说:“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的空间,因此大园包小园,即基此理”。
园林与建筑空间,隔则深,敞则浅。中国古典园林分隔空间的手法很多,妙在利用山池、花木、廊桥、厅堂,而少用围墙。正如《园冶》之所谓“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围墙隐约于蔓间,架屋蜿蜒于木末”。通过游廊,将景点组织起来,延伸了空间,步移景异,给人以境界迭出之感。在组织水面景观中,桥起着点缀水面景色,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引导游赏路线等作用。廊桥在园林中应用较少。拙政园“小飞虹”廊桥是运用得颇为成功的佳例。假山叠石可以遮挡人们的视线,增加景象层次,扩大景深。如拙政园进入腰门后的湖石假山,犹如屏障使人们不能一眼看到全园景色,从此绕过去,便进入主景区,显得豁然开朗。运用隔景手法划分景区,不但把不同意境的景物分隔开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体味某一意境,而且使游人在不同的景区间穿行时,感到别有洞天。
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强调分隔、划分景区时,并没有忽视彼此之间的联系。园林中大量设置完全透空的门洞、窗口,从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门洞、漏窗构图多为自然式图案。固然这些图案本身有其形式美,但更重要的是透过门洞、漏窗可以使人产生极其深远乃至不可穷尽的感觉。沧浪亭漏窗门洞共有式,其中环山式,园内复廊一面邻河,一面环园内假山,人行廊内,借助廊墙上的漏窗,园内的山林和园外的流水互为呼应;漫步廊外,眼前是潺潺流水,透过漏窗,园内的山林若隐若现。正如陈从周在《中国园林谈丛》中所说:“园外一笔,妙手得,对此之运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3.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意境美
3.1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犹如一幅清幽淡远的水墨画,一首意味深长的山水诗,它由建筑、花木、山水、楼阁、厅堂等基本要素构成,并形成一整套的园林符号语言。这些园林符号语言的巧妙搭配与布局在古典园林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无限意境。
3.1.1山
山是整个园林的骨架,叠石堆山和精妙绝伦的假山在古典园林中是最常见得,例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借助各种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加之竹木和光影效果,使游者联想到四季之景。体现出“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3.1.2水
水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古典园林的灵魂。它可以成景以供观赏、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温度和湿度、栽种植物,也可划水行舟。平静似带的河流、潺潺有声的溪涧、深邃空灵的渊潭、气势雄壮的瀑布、精巧细腻的泉水给古典园林赋予了浓厚的生命力,有着真实、变形、虚幻的韵律之美。
3.1.3楼阁
楼阁是层高型建构,不但极大的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也极大的丰富了园林。例如,颐和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超越了园林的局限空间,虚实相生,具有无限的空间表现力和空间蕴含量。
3.1.4厅堂
厅堂是待客集会的场所,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所以通常是处于阳光中,光影多变,景色显得变幻无穷。在景区中,通常建于水面开阔处,临水一面多构筑平台,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涵碧山房、狮子林的荷花厅都采用此法布置厅堂。
3.1.5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元素,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的作用;若植物花木配置得宜,更能衬托庭院之妙,表现造园者的崇尚、意趣和个性品质,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瑕、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等。
3.2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和美学中也有着独特的体现。
禅性之美是古典园林的意境美之精髓;例如苏州名园狮子林。狮子是佛国神兽,佛为人中狮子,众多模拟人体与狮形兽像象征着众僧率领各种狮兽对狮子峰顶礼膜拜,渲染创造“净士无为,佛家禅地”的空灵意境。
诗情画意是古典园林意境美之升华;《岳阳楼记》中描述岳阳楼之雄伟景观:“衔远江,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接着从这种美感的意境中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观。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境界是和古代美学中虚实、有无的空间意识紧密联系的。如苏州留园的布局疏密对比强烈。“五峰仙馆”是个典雅的厅堂,本身就是四通八达的,南北两面是精致的门窗,东西除了窗之外还有通向门别院。东南走势虚灵的“鹤所”,东面则是开敞的“静中观”,其他部分建筑则平淡而稀疏,使人紧张兴奋的情绪得到松弛。
3.3自然光影表现的意境之美
自然光影所表现出的意境之美;光表现出动静结合,虚实相济,步移景异,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
3.3.1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杭州西湖著名美景“三潭映月”,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衬,呈现出“烟笼秋水月笼纱”。
3.3.2虚实相济,气韵生动
拙政园“梧竹幽居”芳亭的四面白墙上,都有一个圆洞门,透过不同的角度望内部景物,在室内逆向光向外透视这些窗格构成了一幅光影交织的黑白图案。使得园林空间意趣横生。
3.3.3步移景异,深邃幽雅
光线由周边环境的变换而发生光影明暗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感受,同时也营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韵味。如留园的入口,引导人们按照一定的序列一次从一个空间过渡到另一个空间。光影的变化交织,不仅能够赋予空间层次感,也使得空间变得丰富。
3.3.4巧于因借,变化万千
月光明媚清丽,清亮而不艳丽,淡寂悠远,清恬悦目。中南“海梧书屋”东北的“待月轩”,一切都融化在统一色调中,闲的肃穆温雅,显现一种“披之则醇”的境界。
4.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4.1富于韵律的诗性空间布局
诗性语言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并在时间序列中呈现出整体和谐之美。陈从周先生说:“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义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这句话说明,“宛自天开”的园林,是精心构筑的。园林的整体韵律,表现在结构布局、景与景的关系之中。明代造园专家计成的著作《园冶·兴造论》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就是说造园要在整体规划,应该依据自然的地形,“随基势之高下”全盘考虑。在作规划的时候,还要关注园外周边的远近景色,设计时需要做到“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在施工的时候“凡立园圃,定厅堂为主。”须多留空地,以便排布,先筑馆舍,再建亭台。布局并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安排要得当,园中建筑有主、有次、有显、有瘾。除了建筑,还要“栽培得当”。理水、叠山,要考虑池塘倒影、壮观乔山。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看似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特征是讲究“曲”和“隐”,在“曲”和“隐”中蕴含了诗的韵律。诗有节奏,园林的空间节奏在漏窗、曲廊的移步换景中体现,诗的韵律以亭台楼阁、石山、花木的错落、水天的虚灵交织而成。
4.2古典园林的平面布局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讲究主要由四种空间结构交织在一起。
4.2.1理性的、曲线空间序列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看似于曲折中随意安排,其实无论是大园、还是小园的空间结构,都是经过精心营造、规划的。用路径的曲线把各个景点联系起来,在游览路径上设置湖、山、亭、阁。从图一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拙政园规划严整的三个部分,但是在游览中,人们是沿着曲径幽廊于不经意间到达每一个景点的。
实际上,这种沿曲折的线性布局所展开的园林空间序列是中国古典园林诗性空间的基础。这种线性的空间结构,通过对游园路线的整体规划,把园林整体分割为数个既独立、又相联的景点。在空间序列中安排了一个个园中园。每一个园中园都通过各种“隔”的手段,与其它景色分离。而这些用来“隔”景的粉墙、假山、曲廊,均自有特色,如新的乐章开始之前的序曲。这种线性的空间布局,使园林的空间景色,在时间上有秩序、有节奏地呈现于人们面前。这是园林空间的主结构。

4.2.2空间的曲面结构
中国传统宫殿、寺庙、住宅都强调中轴线布局,以显示秩序和伦理。而中国园林空间结构上,特别强调“曲”。曲折的空间结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导结构,不仅体现为路径的曲,还表现为空间存在的各种曲线和曲面。计成在《园冶》的许多处,都提到“曲”。这“曲”表现在园林设计的许多方面。如“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插柳沿堤,栽梅绕屋”说的是“曲”。“园林为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也是“曲”。园中廊,“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段境界。”园林布局的“曲”,平面表现为路径、小桥的迂回曲折,湖岸的曲折蜿蜒;在立面空间上,最典型的体现是波浪形的粉墙、曲廊、高翘的飞檐、堆山与奇石参差。就连厅堂之内,也要“深奥曲折,通达前后,全在斯半间中,生出幻境也。”还有扶疏的花木,无一处不曲。计成说,“凡立园林,必当如是。”从《园冶》中,我们看到,“曲”的空间布局与结构,可以表现丰富的空间轮廓,深幽的空间层次;在曲折的行进路线中,移步异景,扩大了有限的空间,并在时间的延续中丰富了视觉感受。
刘熙载在《词概》中推崇曲折的好处时说:“一转一深,一转一妙,此骚人三味,自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园林的自然情趣与曲径通幽的意境,尽在“曲”中得到表达。如果说,笔直的道路可以使人快速抵达目的地,犹如简单明确的白话。那么,园林曲折的空间语言,蕴无限于有限之中,便有了一种朦胧诗意,令人愉悦、耐人寻味。
4.2.3具有拓扑关系的复杂的空间建筑布局
在有较大水面的园中园里,围绕水面的建筑,大都呈现出一种富于变化,又具有同构关系的布局。这种布局表现为,在曲折水面周围的厅堂、轩、榭等建筑物的轴线互不平行、垂直,都略加扭转。但是,当在平面图上,画出所有建筑的轴线延长线时,会发现,这些建筑的轴线都指向水面的中心区域(不在一个点上)。这种在变换条件下保存不变的关系,就是一种拓扑的关系。水面周边的建筑,还具有其它形式的拓扑关系。
4.2.4虚实结合的空间结构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中,还十分讲究虚与实的结合。清代文学家沈复在其作品《浮生六记》中,谈到园林虚实关系。“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石竹,如有实物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12]在园林的空间秩序中,虚实相间,峰回路转,别有情趣,引人遐想。只有在诗的语言中,“虚”才有无限的魅力。如“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魅力,在于“虚”的旷远阔大。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景占有重要的地位。园林的主要景区、重要的建筑都依水边而建,建筑是实的,山与石也是实的,而大片的、静谧的水面上,是开阔的、虚无的空间,拉开了实景之间的距离。使人既可以近观,又可以远望。“轩楹高爽,窗户临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是虚实结合而得的景色。
5.结语
综合上述文章内容所述,本文从园林布局的概念入手,详细地对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原则、特点等作出了分析,表示园林是由一个个、一组组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这些景观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的,是由设计者把各景物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同时,我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具有:园林的功能决定其布局的综合性、园林构成要素的布局具有统一性、起开结合,多样统一等原则;也具备因地制宜,巧于因借、主题鲜明,主景突出、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定性等特点。其次,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如:意境开拓空间、因借扩展空间、对比变换空间、实物分合空间。再者,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意境说、意境之美三个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意境美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是看似无序,实则有序、富于多样节奏与韵律、虚实结合、充满流动的曲线、而又达到高度和谐的空间结构。就像诗的韵律,有规律而富于变化。这种变化又是在人的不经意中感受到的。这种空间的秩序,使人在游园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审美期待,不断获得新的满足。当代著名英国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在他的著作《秩序学》中引用了一句话:“美的线条——波纹线——给人的快感最终来源于人的探索心理和人的眼睛。”他还说,“多样悦人。”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精致的、富于韵律的、多样的诗性空间结构,本身就令人愉悦。
参考文献
[1]周苏宁.园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183-186.
[2]计成,陈植.园冶注释[M]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宋雄华,境生象外.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85-90:
[4]周武忠.心境的栖园[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6]屠苏莉,范泉兴.园林意境的感知、时空变化与创造[J]中国园林,2004,2;58-60.
[7]赵有声.中国园林空间创意的三层结构[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17-21.
[8]刘庭风.中国古园林之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李树香,姚亦峰.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9-90.
[10]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4.
[11]王彤.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J].现代园林.2005(05)
[12]杨永菲,李欢,李延鹏.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廊[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5)
[13]李国新,杨蕴菁.中国古典园林生态美的诗意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14]吴建陵.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艺术探析[J].北京农业.2013(03)
[15]韦雨涓.中国古典园林文献的整理与出版[J].中国出版.2013(08)
[16]胡炜.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和风格[J].门窗.2013(03)
[17]白转.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山水画在创作手法上的互动[J].现代园艺.2013(10)
[18]储兆文,田曼.东方文明的诗意固化——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演进、特色及其成因[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19]邓贵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香景研究[J].艺术科技.2013(05)
[20]刘堂春,张婷.中国古典园林中“隔”的艺术[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01)
[21]杨秉建.中国园林布局设计的原则与要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4)
[22]陈宓,王进.浅谈写意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23]余江玲.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现代意义初探[J].文学教育(下).2009(05)
[24]涂强.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景观中的诗画意境和文学韵味[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5)
[25]万翠蓉.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画境创造手法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7)
[26]阎琦.空白之韵——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虚实相生[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
[27]Iwnmiya S.Design for the sound environment of open space[J].Noise control.1999
[28]Iwnmiya S.Ecology of sound-the relation between sound and human beings[J].2000
[29]Matufuji T.Research on the soundscape of urban parks[J].2003
[30]Yuan Xiaomei,Wu Shuoxian.Planning of Sound Environment in Chinese Classic Gardens:a Case Study on Four Jiangnan Gardens[J].Journal of South.2007
[31]Laurie M fisher.Designer Uses Stone,Water to Create Personal Gardens.Boulder County Business Report[J].2006
[32]Linda Frederiksen.Garden Stone:Creative Ideas,Practical Projects,and Inspiration for Purely.Library Journal[J].2005
致谢
本论文能够顺利完成从选题、资料收集和写作等方面都得到了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老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在专业学习上和社会实践中受益匪浅,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值此论文完成之际,特向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我更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感谢他们这么多年来在生活和学业上给予的莫大支持和鼓励!同时,向评阅我论文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恳请各位老师对论文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予以指正!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