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人员奖惩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吸毒人员奖惩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的影响,采用了《行为抑制/激活量表》(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ehavioral Apporach System,BIS/BAS)以及《同伴易感性量表》(The Peer Conformity Scale of MISS, PC 14items)对200名天津市吸毒人

  1.引言

  目前,全球毒品问题仍处于加剧扩散期。在毒品问题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毒品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7年末,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34.5万名,查获吸毒人员数量不断上升。毒品的危害性极大,一旦吸食成瘾,就会给吸食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引发各类刑事问题。在与吸毒作斗争的过程中,对吸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无疑是一个重要途径。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工作者的关注,如朱丽娅等就曾对吸毒者常见的人格特点及心理疗法进行过阐述[1]。国外也有不少针对吸毒相关因素的研究,例如Franken等人的研究就考察了戒毒中心里接受治疗的吸毒者和正常被试在强化敏感性上的差异,发现吸毒成瘾者有较高的奖励敏感性[2]。
  Gray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提出了强化敏感性理论(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RST)。该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中存在两个独立的子系统,即行为趋近系统(Behavioral Apporach System,BAS)和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AS)分别对奖励和惩罚的信号敏感,并通过强化效应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强化敏感性(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RS)是指个体在呈现强化刺激物时的反应性,即所引发的行为、情绪以及动机的改变趋势和改变程度[3]。强化敏感性包括奖励敏感性(Sensitivity to Reward,SR)和惩罚敏感性(Sensitivity to Punishment,SP)。奖励敏感性反应人们在呈现奖励信号或撤销惩罚信号时的反应性,在上述两类情境中奖励敏感性高的个体将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并表现出更多的趋近行为;相反的是,惩罚敏感性反映人们在呈现惩罚信号或撤销奖励信号时的反应性,在上述两类情境中惩罚敏感性高的个体将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并表现出更多的行为抑制。奖励敏感性对成瘾行为的影响是强化敏感性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已有的研究中表明,酗酒者、吸毒成瘾者都具有较高的奖励敏感性[4]。截至目前,针对强化敏感性的研究通常使用问卷法,主要应用的问卷有以下两种:(1)Torrubia等于2001年发表了惩罚敏感性和奖励敏感性问卷(The Sensitivity to Punishment and Sensitivity to Reward Questionnaire,SPSRQ),共48个项目,由惩罚敏感性(SP)和奖励敏感性(SR)两个分量表构成。2011年由郭永香等人编制了中文版[5],经王恩界分析后信效度较好,其在《奖惩敏感度量表中文版用于大学生的信效度分析》中指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间隔四周之后进行重测,测得其信度为0.77,故而可用于中国大学生惩罚敏感性和奖励敏感性的测量[6]。(2)BAS/BIS量表(BAS/BIS Scales,BBS),即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由Carver和White于1994年编制,共20个项目,由4个分量表组成:行为抑制系统分量表(BIS)用于测量惩罚敏感性;奖励反应性分量表(RR)、驱力分量表(D)和愉悦寻求分量表(FS)用于测量奖励敏感性。由编制者提供的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3、0.73、0.76和0.66[7]。Gomez等人进行的效度检验研究的结果也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8],其效度为0.79。李彦章于2008年对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的中文版进行了信效度分析,四个因素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59、0.72、0.66和0.55,结果显示信效度良好,可以用于对中国大学生强化敏感性的测量[9]。
  人际关系对吸毒行为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已有的研究表明,健全的人格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戒毒所中吸毒人员的心理脱毒和心理健康意义重大[10]。还有研究表明,不良的朋辈群体是导致青少年吸毒以及复吸的重要原因之一[11]。Wills等人认为,不良的自我控制会导致青少年结交问题行为较多的同伴,从而直接导致物质滥用行为[12]。林丹华对工读学校吸毒青少年的研究否认了自我控制对青少年吸毒的直接影响,而更加肯定了同伴吸毒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吸毒具有很大的影响,远离有危险行为的同伴是干预青少年物质滥用的重要任务[13]。同伴易感性是一种顺从或易受同辈压力影响的形式[14],即个体采取一种特定的“受同伴群体认可”的行动过程[15]。同伴易感性可以被用来评估个体是否接受他们同辈群体认可的某一行动方针。它是一种衡量行为倾向的尺度,而不是用来衡量个体在这种情况下经受的同辈压力的程度[16]。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药物滥用与同伴易感性有关,同伴易感性可以有效的预测潜在的心理危机和危险行为。同伴易感性量表(The Peer Conformity Scale of MISS,PC 14items)出自由staff于2004年编制的多维爱荷华暗示性量表(Multidimensional lowa Suggestibility Scale,MISS),用于测量朋友间的一致性。它包括14个题目(如,“我和我的朋友都喜欢相同的东西”,阿尔法系数=.881)。被试将根据自己赞同的程度,在7点量表上进行打分,1为强烈反对,7为强烈赞同。平均得分即为同伴易感性得分,得分越高,同伴易感性越高[17]。

  1.1问题提出

  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在以往的研究中,已证实奖励敏感性和同伴易感性都与物质成瘾有关,然而却没有探究吸毒人员强化敏感性和同伴易感性关系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分别以奖惩敏感性为自变量,同伴易感性为因变量探讨吸毒人员奖惩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的影响。为探究吸毒相关心理因素,探寻心理疗法,打赢禁毒戒毒之战提供一点参考。

  1.2研究目的

  (1)分别考察奖惩敏感性和同伴易感性的性别差异。
  (2)考察吸毒被试和普通被试奖惩敏感性的差异。
  (3)考察吸毒被试和普通被试同伴易感性的差异。
  (4)考察奖惩敏感性是否对同伴易感性有影响。

  1.3研究假设

  (1)吸毒被试奖惩敏感性和同伴易感性在人口学性别变量上差异显著。
  (2)吸毒被试和普通被试在奖励敏感性上有显著差异,吸毒被试具有更高的奖励敏感性,而在惩罚敏感性上差异不显著。
  (3)吸毒被试和普通被试在同伴易感性上差异显著,吸毒被试具有更高的同伴易感性。
  (4)吸毒人员奖励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有影响,惩罚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相关性不显著。

  2.方法

  本研究使用行为抑制/激活量表(BAS/BIS)以及同伴易感性量表(PC 14items),对200名吸毒被试和200名普通成年被试进行施测。分别以奖惩敏感性为自变量,同伴易感性为因变量探讨吸毒人员奖惩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的影响。

  2.1被试

  在天津市戒毒所,经本人、管理人员和负责人员同意,随机给吸毒人员发放问卷220份。通过对问卷初步处理,剔除无效问卷19份,回收有效问卷201份(91.36%)。其中,男性101人,女性100人,平均年龄为35岁,标准差为7.1。
  在天津某社区对没有吸毒行为的普通成人随机发放问卷220份,剔除无效问卷13份,回收有效问卷207份(94.09%)。共发放440份,得到有效问卷408份(92.72%)。其中,男性105人,女性102人,平均年龄为25岁,标准差为8.1。

  2.2工具

  2.2.1行为抑制/激活量表(BAS/BIS)
  此量表建立在Gary的强化敏感性理论之上,由Carver和White(1994)编制。一共20个项目,共有两个系统:行为抑制系统(BIS)和行为趋近系统(BAS),并把行为趋近系统又划分愉悦追求(BASF)、奖赏反应(BASR)和奖赏驱力(BASD)三个二级系统。其中第1、6、10、13、15、18、20题是行为抑制系统因子(BIS);第3、5、14、19是奖赏反应因子(BASR);第2、7、9、17是奖赏驱力因子(BASD);第4、8、11、12、16是追求愉悦因子(BASF)。该量表采用的是4点评分方法,从1~4分别代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本研究中采用的是李彦章编制的中文版,他提供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59、0.72、0.66和0.55。在本研究中,四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608、0.645、0.561和0.617。
  2.2.2同伴易感性量表(PC 14items)
  它包括14个题目(如,“我和我的朋友都喜欢相同的东西”,阿尔法系数=.881)。被试将根据自己赞同的程度,在7点量表上进行打分,1为强烈反对,7为强烈赞同。平均得分即为同伴易感性得分,得分越高,同伴易感性越高。

  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24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3.结果

  3.1人口学变量

  3.1.1强化敏感性的性别差异比较
  由表1可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个体强化敏感性进行了差异性检验。吸毒组在奖励敏感性(BAS)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2,201)=-2.318,p=0.021),吸毒女性的奖励敏感性显著高于男性,说明吸毒女性对外来奖励的反应高于男性。而在惩罚敏感性(BIS)上性别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吸毒男性和女性对待外来的惩罚时,对事物的反应大部分是一致的。
  而在正常被试组中,奖励敏感性和惩罚敏感性的性别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正常男性和女性在对待外来的奖励和惩罚时,对事物的反应大部分是一致的。这一研究结果与李婕对瑞丽市吸毒人员的评估分析结论一致。
  3.1.2同伴易感性对性别差异
  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吸毒组同伴易感性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正常组同伴易感性在性别上差异也不显著。说明男性和女性易受同伴压力影响的形式大部分是一致的。

  3.2吸毒组和对照组强化敏感性差异

  由表2可见,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吸毒组与对照组在奖励敏感性(BAS)上差异极其显著(t(2.408)=5.552,p<0.001),吸毒人员奖励敏感性显著高于普通被试。而在惩罚敏感性(BIS)上,两组差异不显著。

  3.3吸毒组与对照组同伴易感性差异

  经独立样本t检验后,吸毒组与对照组在同伴易感性上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吸毒人员和正常人易受同伴压力影响的形式大部分是一致的。

  3.4吸毒组奖惩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的相关分析

  3.4.1吸毒组奖励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见,经相关分析后,吸毒组奖励敏感性与同伴易感性相关性显著(p=0.014,呈显著正相关,奖励敏感性越高,同伴易感性越高。
  3.4.2吸毒组惩罚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的相关分析
吸毒人员奖惩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的影响
  由表8可见,吸毒组惩罚敏感性与同伴易感性相关性不显著。

  3.5吸毒组奖惩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的回归分析

  以奖励敏感性为自变量(X),以同伴易感性为因变量(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表5中所示结果,可得如下方程:Y=0.326X+2.643,由此可知奖励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有预测作用。而惩罚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具体来说,奖励敏感性的回归系数为0.326,而惩罚敏感性的回归系数为0.144,而两个的t值均为0.035,所以可以表明自变量(奖励敏感性/惩罚敏感性)能够较为有效的预测因变量(易感性)的变异情况。故而可以得出以上结果。

  3.6正常组奖惩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的回归分析

  正常组奖惩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的影响的探究同样采用以上方式,以奖励敏感性为自变量(X),以同伴易感性为因变量(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而正常组中奖励敏感性的回归系数为0.934,正常组惩罚敏感性的回归系数为0.328,正常组的惩罚敏感性与吸毒组的奖励敏感性回归系数相差较小,故而降二者进行整合分析,可以得知,正常组的奖惩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有较为显著的预测作用。

  4.讨论及主要结论

  4.1关于强化敏感性在吸毒组和正常组被试上的性别差异

  吸毒组被试在奖励敏感性(BAS)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而在惩罚敏感性(BIS)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而普通组被试在奖励敏感性和惩罚敏感性上均无性别差异。
  先前的研究中曾报告过恋爱激情中的大学生强化敏感性性别差异显著[14]。强化敏感性理论是建立在人的神经系统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可以推测是由于男女的生理结构的差异,导致强化敏感性具有性别差异。

  4.2关于吸毒组和对照组在强化敏感性上的差异

  吸毒组与对照组在奖励敏感性(BAS)上差异极其显著,吸毒人员奖励敏感性显著高于普通被试。另外,在惩罚敏感性(BIS)上,两组差异不显著。
  这一结论印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在已有的研究中已经证实,酗酒者和物质成瘾者具有比常人更高的奖励敏感性[18]。毒品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有很强的即时性,以往吸毒人员所报告的吸毒反应,很多都提到吸食毒品能够缓解压力,产生的幻觉有很强的愉悦感,因而奖励敏感性高的人更有可能吸食毒品。

  4.3关于吸毒人员奖励敏感性与同伴易感性关系。

  吸毒组奖励敏感性对同伴易感性关系不显著——同伴的否定行为不影响,而同伴的激励行为有影响。
  在Gray于2000年重新修订的RST理论中提到奖励及其他欲求性刺激可激活BAS系统,导致趋近行为的发生。也有研究发现奖励敏感性与积极情绪特质和外向人格相关联[19]。而这或许可以解释是否因吸毒行为的刺激,使得激活的奖励敏感性系统对同伴易感性产生了作用。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4.4主要结论

  对以上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从性别角度来看,吸毒人员以及正常组的奖励敏感性和惩罚敏感性差异不大。
  其二,从奖励与惩罚角度来看,吸毒被试组具有更高的奖励敏感性,而在惩罚敏感性上差异不显著。
  其三,从同伴易感性角度来看,吸毒被试组具有更高的同伴易感性。
  以上研究结论与上文的研究假设基本一致,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符合,表明此次研究结果具备较高可信度。

  4.5建议

  结合以上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吸毒被试奖惩敏感性和同伴易感性在人口学性别变量上差异不大,故而在对吸毒人员进行矫正时可以不过多注重性别上的差异,对于男性女性吸毒人员所采用的基础性的矫正方式可以相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心理矫治,可以依据其他调查结果,如奖励敏感性、惩罚敏感性以及同伴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来进行。
  其二,因为吸毒被试组具有更高的奖励敏感性,而在惩罚敏感性上差异不显著。所以要对吸毒人员进行矫正,必须要从奖励角度出发,多采用鼓励、陪伴等方式。对其每一点进步需点出来,进行支持,使其有成就感以及满足感。长此以往,便能够逐渐使吸毒人员转变观念,利于其矫治活动。
  其三,因为吸毒被试组具有更高的同伴易感性,鉴于其具备更高的同伴易感性,所以可以采取措施,开办联谊会等,与其交友,同时为其带去正向的情感,在精神上对其进行鼓励与支持,从而对吸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

  参考文献

  1.朱丽娅,朱立夏,李俊丽.吸毒者常见的人格特点及心理疗法在戒毒过程中的应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5):23
  2.Franken,H.A.,Muris,P.,&Georgieva,I.(2006).Gray’s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addiction.Addictive Behaviors,31,399–403.
  3.Smillie,L.D.,Pickering,A.D.,&Jackson,C.J.(2006).The new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implications for personality measurement.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0,320–335.
  4.郭少聃,何金莲,张利燕.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9(2);17:390-395
  5.郭永香,宋广文,赵平平,等.大学生惩罚和奖励敏感性问卷(SPSRQ)的修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2(1):91-97
  6.王恩界.奖惩敏感度量表中文版用于大学生的信效度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694-696
  7.Carver,C.S.,&White,T.L.(1994).Behavioural inhibition,behavioural activation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to impending reward and punishment:The BIS/BAS scal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7,319–333.
  8.Gomez,R.,&Gomez,A.(2005).Convergent,discriminant and concurrent validities of measures of the behavioural approach and behavioural inhibition systems: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9.李彦章,张燕,姜英,等.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8):613-616
  10.陈研宇,吸毒人员人格、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5
  11.唐德清,青少年吸毒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干预策略——以浦东新区花木街道为例[J],青年学报,2014,2:50-54
  12.Wills T etc.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self-control:relation to substance use in samples of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2006,20(3);265-278
  13.林丹华,等,自我控制、同伴吸毒行为与态度与工读学校学生毒品使用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33(3):732-735
  14.Berndt,1979;Santor,Messervey,&Kusumakar,2000
  15.Santor,D.A.,Messervey,D.,&Kusumakar,V.(2000).Measuring peer pressure,popularity,and conformity in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Predicting school performance,sexual attitudes,and substance abuse.Journal of Youth&Adolescence,29(2),163-182.
  16.Berndt,T.J.(1979).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onformity to peers and pare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5(6),608-616.
  17.Staff,M.C.(2004).Multidimensional Iowa Suggestibility Scale(MISS)Brief Manual.Stony Brook Medicine,Stony Brook University;Stony Brook,NY.
  18.杨若汐.强化敏感性在大学生恋爱激情中的作用机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19.Elliot,A.j.,&Thrash,T.M(2002).Approach-avoidance motivation in personality:approach and avoidance temperament and goal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2(5),8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46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6月8日
Next 2021年6月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