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以《故宫100》为例

摘 要

伴随着现阶段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民众文化素质水平的普遍性提高,国民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日渐向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发展,民众对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追求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历史故事,而是将视角更多的关注到历史事物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方面。纪录片的受众们更多的希望可以通过屏幕来更深层次地了解被拍摄的历史文物或是历史事件。故此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在客观的展示历史事物的同时能够更深层次地挖掘出事物的意义与价值,并且借由创作出的作品将其完整的表达出来。在近年来,纪录片界出现了一些追求画面华丽精致而忽视主题表达深入,在作品中摒弃了对于历史事物、历史文化本质上的思考,直接性的导致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内容主题思想表述过于浅显、过度空泛的不良现象。由此可知对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与创作上的实践意义。对此方面的研究不单对于提升现阶段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水品有所裨益,同时能够满足观众对于纪录片更高水准、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对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在当下阶段发展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故此本文主要围绕当代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的策略进行展开,用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与相关理论基础为指导进行阐述。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以《故宫100》为例,对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的创作风格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以《故宫100》为例,对我国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叙事风格及创作技巧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浅谈我国现阶段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在主题创作及展现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我国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意识及形态的转变。

关键词: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影像叙事风格;影像艺术;创作趋势

引言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总是能在一段时间之内带动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用自己的能量将人们带入了古代历史的时空当中,使得历史事物的形象更加立体而饱满,而不再是作为历史变迁、文化发展的陪衬。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体环境,呈现出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的纪录片已经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只有不断发现新的和独特的主题,我们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人文历史类的纪录片,不仅美化了历史文化的形象,同时也唤醒人们对即将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相关的记忆,吸引了观众对于新的文化特色的关注。

本文着重研究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对传统历史文化艺术特征的研究。分析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叙事和形象表达,并提出了问题和对策。为了制作更加优秀的历史文化相关纪录片作品,它将有助于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世界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本文将会根据于各大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的方式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价值、风格、叙事手法等角度来探究这类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并且根据本类纪录片在传播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及提出对策。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在客观的展示历史事物的同时能够更深层次地挖掘出事物的意义与价值,并且借由创作出的作品将其完整的表达出来。在近年来,纪录片界出现了一些过度追求画面华丽精致而忽视主题表达深入表现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甚至于还有一些创作团队为了完成作品而纪录,在作品中摒弃了对于历史事物、历史文化本质上的思考,直接性的导致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内容主题思想表述过于浅显、过度空泛的不良现象。

而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影视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此本文将以《故宫100》为例,对现阶段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主题展现进行浅析和探究。

展示历史文化的纪录片大多以历史人物为起点,由此来讲述我国古代所经历的风雨飘摇和文化传播,相对来讲更加偏向于历史文化方向。宣扬人文情怀类的大多是以历史的继承者或是旁观者角度来讲述在历史从无到有或者从古到今仍然有人为之努力发掘、保护的动人故事,从而传递出一种呼吁大家保护历史传统文化的理念

目前,国内人文类的纪录片通过打破历史事物的陈旧观念在人们心中展示传统文化遗产,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观众,增添了国家、城市、民族的历史感以及历史类纪录片的历史文化。因此本文选择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来研究文化传播的艺术特征。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意义在于历史事物中所包含的文化和观念,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并为历史文化的保护提供支持。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呈现了氛围,并通过各种制作方法突出了主题。适当使用蒙太奇,特写镜头,慢动作等图像技术,吸引人们自发加入文化保护团队。由此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历史类纪录片的图像表征。

纪录片的主题决定了纪录片价值。在纪录片的长河中,同类型题材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当中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单以央视来讲,从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望长城》到2017年播出的《故宫新说》这段时间内国内诞生了大量的以宫殿为题材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比如央视已经播出了多版有关故宫的历史类纪录片,从《故宫》到《故宫新说》,历经了多个版本,虽然在叙事角度上有了很大的创新,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纪录片的题材在发生变化,终归是在反复的去消费已经拍摄过的主题,这很容易让观众群体产生审美疲劳,这对于历史类纪录片的题材是一种透支使用,不仅不能推动纪录片的发展,反而是在阻碍创作者们思路的创新。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体的产物,把画面以及音乐的结合展现出来,去除了过多冗长的对话和介绍解说,将人们带入到被记录的历史主题当中,让人们亲身去感受主体的文化内涵,富有强大的感染力。而历史类纪录片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也能够长久保存和传承在科技产物当中,故此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同时承担了唤醒人们关于历史传统记忆的重担。

1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选择与展现策略

近年来,”怀旧”的情怀逐渐在观众群体中遍及,从复古风格的服装和配饰到旧时的家具和建筑,这引发了人们的怀旧情绪。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体的产物,把画面以及音乐的结合展现出来,没有过多冗长的对话和介绍解说,将人们带入到被记录的历史主题当中,让人们亲身去感受主体的文化内涵,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也能够长久保存和传承在科技产物当中,故此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同时承担了唤醒人们关于我国传统文化记忆的重担[1]。

因此在本次毕业论文中以人文类历史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为题,对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的创作风格、叙事风格梳理和划分。研究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不同主题下不同传播效果该如何进行,探索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不同种类主题在创作、传播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等方面的内容。以纪录片《故宫100》为例进行分析如图1.1所示。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以《故宫100》为例

 图1.1《故宫100》片头画面

  1.1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意识分析

千百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就好像一本本立体版的史书,记录着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传承着深远的中华文明。作为纪录片的一个分支[1],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也具有真实性和纪录性的特点。这是一种无法复制的珍贵素材。与此同时,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人性和美学也影响了主题的选择和图像的构成。它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因此在对于历史的研究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中央电视台2012年发行的《故宫100》微型纪录片中,每一集都将讲述一个不同的宫殿。宫殿的建筑结构和历史传说正在帮助人们了解宫殿建筑的功能和艺术价值。这部人文历史类微纪录片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的建筑才能和文化观念,对紫禁城的形象描写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世界纪录片的广泛传播,有可能完全跨越了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来实现通信,从而获得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客户。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人文水平往往会影响一部纪录片的水准,所以在人文历史记录方面的不同选择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2]。

1.2我国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现状——以《故宫100》为例

目前国内以《故宫100》为例的诸多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具有不同的叙事风格和创作风格。中国的纪录片与国外的实际上不是文学上的差距,更多的是理念上的不同,同期声、画外音都是由真人讲述出来的,这样做,声音讲述了故事,画面记录了生活。让原本很小的人和事讲述起来更加生动更丰富如图1.2所示。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以《故宫100》为例

  图1.2《故宫100》片段

  纪录片故事性的价值体现为它可以让纪录片在原有的不失真实性,客观性的前提下更加艺术化,展现的东西更加精华,更加有欣赏价值[3]如图1.3所示。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以《故宫100》为例

  图1.3《故宫100》片段

  诸如《圆明园》、《故宫100》等以历史事物为题材的纪录片均以其题材的优势为前提,通过富有戏剧性和故事张力的叙事手法,在影像中得到呈现。这种新的叙事手法可以使纪录片在整体形式上更丰富,也能够体现出“剧情片”的特质,进而增加纪录片的观赏色彩,更能丰富纪录片的表现力和审美品味[4]如图1.4所示。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以《故宫100》为例

  图1.4 故宫文和阁

  《故宫100》讲述的就是故宫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殿,经历了元代中后期、明代明成祖时期、清中期雍正朝三个主要时期,逐步形成了城中城式宫殿群的这段时期。这三个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宫殿以及亭台楼阁等建筑,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的政治环境、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形式[5]。

人文历史纪录片具有不同的叙事风格和创作风格,而记录片《故宫100》,把画面以及音乐的结合展现出来,将人们带入到被记录的历史建筑主题当中,打破人们心中对明清时期历史的刻板印象,展示中国的文化底蕴,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受众,引起受众的文化认同。

目前,以《故宫》、《故宫100》为首的国内人文历史类的纪录片通过打破历史的陈旧观念,在人们心中展示传统文化遗产,将传统文化中国传递给观众,增添了历史名城北京的历史感以及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历史文化。可以看出这一价值,因此本文选择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来研究文化传播的艺术特征。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意义在于历史事物中所包含的文化和观念,提高人们对文化保护的意识,并为历史文物的保护提供支持。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呈现了氛围,并通过各种制作方法突出了主题[6]。吸引人们自发加入文化保护团队。而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也能够长久保存和传承在科技产物当中,故此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同时承担了唤醒人们关于传统历史记忆的重担。

2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叙事策略

故宫作为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宝贵财富,不仅蕴含着北京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历史变迀留下的痕迹,成为北京尤其是作为我国多个朝代历史的代表符号[7]。《故宫100》具有针对性,对历史的记录更加细致、清晰,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有利载体,同时也为北京历史记录提供了宝贵的影像资料[8]如图2.1所示。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以《故宫100》为例

  图2.1《故宫100》片段

  2.1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叙事风格——以《故宫100》为例

第三人称的运用,通常能够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保持客观状态,从而将所见到的现实景象客观真实的记录下来,后期制作过程中,纪录片的创作者也要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来对画面进行拼接和完善[9]。

工作中的拍摄角度改变了以往盛大的样式制作,从微观出发,用细节来捕捉。同时,对比的表达方法被用于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体系结构之间来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显示出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题。从人文历史的纪录片创作理论的发展来看,《故宫100》把画面以及音乐的结合展现出来,没有过多冗长的对话和介绍解说,将人们带入到被记录的主题当中,让人们亲身去感受主体的文化内涵,已在创作过程中对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表达技巧予以总结。在拍摄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了人文历史类的纪录片制作应注意的事项。这个梳理的过程,是我国传统文化方向的纪录片创作的理论内容的生动实践,也是对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理论上的一次丰富。

2.1.1尊重历史原貌创作

历史资料作为历史类纪录片的理论来源有着创作背景的重要作用,在讨论研究一部历史类纪录片时,能否做到尊重历史原貌是非常关键的指标之一。每一件历史文物都有它们自己相应的故事和传说,记载着不同时期不同人们的生存状态[10]。

当历史资料十分匮乏时,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就会在保证接近历史原貌的情况下使用情景再现来弥补影像资料的不足之处,同时还能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为纪录片增添观赏性。在纪录片《故宫100》中,使用了大量的场景协调技术。例如,康熙皇帝与第二十三集中的孩子之间的对话为纪录片增添了许多乐趣和可见度。它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这就是使用这种表达技巧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在纪录片《故宫100》当中就使用了情景还原的表现手法,而非是单纯用文字资料的枯燥讲解,能够让观众们身临其境,以此来领略这部纪录片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人们的大智慧[11]。

用这种接近真实历史的手段来重现当年的情境,生动的把历史的原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充分激发了受众们的观看兴趣如图2.2所示。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以《故宫100》为例

  图2.2 故宫雪景

  2.1.2 以第三人称客观记叙

第三人的目的叙述包括物镜和客观的编辑。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应当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一般来说,这需要创造者充分了解所选择的主题,从而在一定高度站立判断和记录,以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转移的客观本质[11]。

在我国国内大部分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都是采用第三人称来讲述、叙事,在纪录片《故宫100》中作者选择使用第三人称讲解来讲述故宫的建筑特点、历史故事,用一种特殊的旁观者的视角来描绘出故宫往事,来展示明清时期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工程的特殊之处,来宣传我国古人的智慧并且以此激发民众们民族自豪感的效果。

2.2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影像表达手段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细节通常用于创造一种艺术概念,渲染环境,并经常用于展示细节,从而呈现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镜头不单是可以吸引观众们的目光,同时能够让观众们身临其境、借此感悟主题,把保护我国现存古文物的理念传达给大众[12]如图2.3所示。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以《故宫100》为例

  图2.3《故宫100》片段

  2.2.1《故宫100》中特写镜头的细节化表达

在各类的影视作品当中经常会使用特写镜头来给观众带来直观的视觉效果,通常特写镜头需要兼具营造艺术氛围和渲染情感的能力,是对于影视作品细节的详细刻画以及生动记录。细节化的特写镜头往往会以细节化表达的方式去传递创作者的态度,从而以隐喻的方式来突出作品的主题价值、深化主题[13]。

在《故宫100》当中曾经多次出现特写镜头,故宫这片古建筑群现在仍处于展览开放当中,而这片古建筑也同时担任着博物馆和展览馆的职能,在片中大量的运用特写镜头来凸显我国古代人们的精湛工艺,以此营造氛围与渲染作品的人文情感,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充分的强调如图2.4所示。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以《故宫100》为例

  图2.4 《故宫100》片段

  2.2.2《故宫100》中光线与慢镜头的运用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光可以帮助塑造主题,表达主题,突出主题不违背真实情况。采用自然光的利用是纪录片光的主要途径。在纪录片《故宫100》中,表达历史事物主体的轮廓时,它通常比背光拍摄自然光下更能清楚地显示物体的特性。在自然光下拍摄符合纪录片写实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可以添加更多的造型和渲染效果,有利于加强主题,营造气氛,并产生纪录片的美学效果[14]。

在纪录片《故宫100》的第五十五集结束时,它讲述了幕布的故事。虽然它是在现代情况下拍摄的照片,但它会调整照片的颜色。整体是黑暗的,颜色是旧的。一方面,它营造出现代氛围。一方面,镜头中的光线从前者变为黑暗,然后是黑暗,这是光的艺术效果。展示了当时垂帘听政的情况,随附的图片是现代故宫博物院中皇太后的印章,进一步展现了帘幕后的巨大力量和野心如图2.5所示。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以《故宫100》为例

  图2.5 《故宫100》片段

  慢镜头广泛用于创建纪录片。它经常被用于重要的运动或即时显示,或生活中的细节。也正是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十分常见,丰富了传统的单镜头拍摄的纪录片形式。它还提供了社会生活审美,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图片[15]。

3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下融媒体时代带给我们新的启发,要创作出真正结合全媒体,适应全媒体,充分利用全媒体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15]。

虽然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已经拥有跨世纪的创作经验,制作精美,不断创新,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创作者们注意和探讨。

3.1 作品题材雷同性

纪录片的主题决定了纪录片价值。在纪录片的长河中,同类型题材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当中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单以央视来讲,从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望长城》到2017年播出的《故宫新说》这段时间内国内诞生了大量的以宫殿为题材的历史类纪录片,比如央视已经播出了多版有关故宫的历史类纪录片,从《故宫》到《故宫新说》,历经了多个版本,虽然在叙事角度上有了很大的创新,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纪录片的题材在发生变化,终归是在反复的去消费已经拍摄过的主题,这很容易让观众群体产生审美疲劳,这对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题材是一种透支使用,不仅不能推动纪录片的发展,反而是在阻碍创作者们思路的创新[16]。

但在《故宫100》系列片中,并非单纯在于介绍故宫的历史故事以及文化内涵,同时将现代的发展相结合,同时构建了古今时期北京这座城市的不同的时代意义和不变的民族地域自豪感。

3.2作品主体意识淡化

从早期的刻板枯燥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到如今人情味浓厚的新型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几乎都难逃主体不明确的情况出现。

截至目前,人文历史纪录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展示历史文化为主、一类以宣扬人文情怀为主。

展示历史文化的纪录片大多以历史人物为起点,由此来讲述我国古代建筑所经历的风雨飘摇和文化传播,相对来讲更加偏向于历史文化方向。宣扬人文情怀类的大多是以历史事物的继承者或是旁观者角度来讲述在历史瑰宝从无到有或者从古到今仍然有人为之修缮的动人故事,从而传递出一种呼吁大家保护历史文化的理念。

面对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故宫100》的创作团队结合现实情况来做出调整。将传统媒体与现代新媒体相结合,运用到创作当中,从而为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在时代下收获新受众提供保障,给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提供新的平台。

4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意识的转变

4.1 创作官方化到大众化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新媒体的体验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新思路,出现了新型人文历史类纪录片。

当时的媒体,纪录片由央台官方团队精心制作而成,并通过电视台转播,将书面上的文字变得可视化。但是这种单一的制作方式似乎并不能满足观众的欲望。为了迎合大众心理,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相结合,吸引受众的目光,开始从以往专业而枯燥晦涩、专业化、官方化的制作播出的基础之上衍生了更加人性化与大众化的创作风格。

而历史类纪录片的逐渐大众化不仅仅体现在内容,还体现在纪录片创作者的身份上,大量的人们开始拿起了摄像机,亲身记录自己身边的历史事物和自己身边的故事,身份从观众变成了导演,进一步的推动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新和发展。

纪录片《故宫100》的创作上为了迎合大众心理,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相结合,吸引受众的目光,比以往专业而枯燥晦涩、专业化、官方化的制作播出的基础之上使用了更加人性化与大众化的创作风格。以观众的视角出发点去拍摄,用平民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去勾起人们对于故宫的历史回忆如图4.1所示。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以《故宫100》为例

  图4.1故宫宫墙

  4.2 平台单一化到多样化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纪录片大多数是由官方摄制并在电视平台上播出。直至2007年初,由我国官方摄制的纪录片《塞北》开始在电视平台和网络平台双向直播,打破了观众想看官方纪录片只能在电视平台观看的固定思维,为未来网络平台上传播做了良好的铺垫。

创作的多元化除了上传到网上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之外,还能够为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提供更大的创作平台、创作内容上的大量支持。以多方共同提供创作资金的方式,既能够节约创作者的创作成本,还能给双方带来不同的实际收益,从而解决了很多纪录片在创作中因资金而搁浅的问题。而到了播出前的宣传阶段,互联网的强大也是相对成本最低的宣传方式,节约了宣传的成本,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最大的意义在于片中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播和人文价值的推广,这类片子在承担着文化传承任务的同时,如何达到最佳的推广效果才是最重要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也在诸多电影节、讨论会交流会当中崭露头角,以此来进行更多角度的创作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们有兴趣去了解传统历史,从而达到了唤醒人们历史记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自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发展以来,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枯燥的历史叙事模式发生了变化,开辟了一条新的征程。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历史积淀,是文化发展的最有力见证。由于其特殊性,传统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具有相对简单的交流方式。它主要记录在书籍和传播领域。作为一种艺术传播形式,纪录片始终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因此纪录片对于研究传统历史文化的艺术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在媒体整合的时代,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在制作的基础上,还开发了新的制作,分段叙事作品,使用讲故事,民众帮助人文历史类纪录片重获观众的关注并获得观众回流实现了良好的效果。除了讲述历史故事和展示历史事物整体结构外,由于设备条件僵化,人文历史纪录片难以制作出高质量的电影艺术图像,缺乏电影和电视美学的使用。如今,许多新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开始关注美学思想。第二次创作的画面没有改变真实的历史,从而为纪录片增添了更多的观赏性,更好地吸引观众去关注有关历史传统文化的纪录片。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有关人文历史的影视作品大多表达和历史相关的人与事,而人文特点的显示被放在次要位置。结合美学和影视作品的特点,这是拍摄的事物本体完全可以实现的方式。它不仅是对人类智慧结晶的一种尊重,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文化做了一个宣传。它唤醒人们用存留着的对传统事物的保护理念去积极发现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影视艺术的相互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霞.微媒体时代的传播关键词[J].东南传播,2017 (7):15-18

[2] 李立.当电影遇上传播一一电影传播的状态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9):34-36

[3] 柯伦·伯纳德. 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02.07:16-17

[4] 王迟. 纪实-纪录片创作新趋[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09:9-10

[5] 戴瑞卿,从园林看历史类纪录片的画面构图[M].当代电视,2016(4):19-20

[6] 孙振虎,丁山.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创作的改变[J].中国电视,2015 (5):18

[7] 路韩.故宫文化的新型解读一一浅议纪录片故宫[J],2017 (7):19-20

[8] 葛楠.纪录片的画面构图[M].当代电视,2016(4):11-14

[9] 李健.微媒体时代的传播关键词[M].东南传播,2017 (7):15-16

[10] 邓陈晖. 浅议纪录片《故宫100》[J]. 2017 (12):7-8

[11] 聂欣如. 纪录片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06:81-83

[12] 希拉·柯伦·伯纳德. 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11:9-13

[13] 朱爱武. 电视:选择的艺术[J].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1.08(2):41-44

[14] 刘祥龙. 电视镜头画面的构图艺术[J]. 北京:现代电视技术, 2003.09(1):22-26

[15] 黄宇,陈茜,孙天垚. 国内电视纪录片栏目发展趋势探讨[J]. 声屏世界, 2018(10) :40

[16] 张明航. 电视纪录片编导的创作思维[J]. 传媒论坛, 2019.2(8):116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我必须首先感谢我的学校,给予了我宝贵的四年学习时光。历时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在这段充满奋斗的历程中,带给我的学生生涯无限的激情和收获。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顺利的度过了。

在xx年中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没有她对我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帮助,无私的为我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就没有我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在此,我向指导和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也要感谢本论文所引用的各位学者的专著,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和帮助,我将无法完成本篇论文的最终写作。至此,我也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有用的素材,也在论文的排版和撰写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很荣幸的是能够成为老师的一名学生。老师在学术上督促我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帮助我系统的学习文化、艺术、影视等方面的知识,一起探讨影视的文化内涵和不足之处。毕业论文从开题到写作,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总是存在困惑和不解,老师通过她深厚的学术涵养耐心的指导论文写作,教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正是这样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

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到论文建立框架再到最后的细节修改,都给予了我细致入微的指导,提出了许多非常宝贵的意见。老师用她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兢兢业业的教学精神、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老师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给予了我深深地启迪,这篇论文没有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我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完成。

在生活中,老师为人谦和、热情真诚,在我不够自信的时候送上鼓励,豁达的生活态度感染着我,四年的耳濡目染,让我懂得了如何更好的度过人生,如何在人生的分岔路做出最适合我的选择。感谢这几年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你们渊博的知识储备、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人师表的风范令我敬佩,是你们让我获益匪浅,并将终生受益无穷,感谢你们。

本次的论文作品并不成熟,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这次经历将使我终生受益,使我了解到论文是真正的自我学习的过程,要有自己的动力才能够在实践上有所突破,期望这次经历可以让我在以后岁月的学习当中继续激励自我进取。

在致谢即将结束之际,我的情绪难以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亲爱的同学们给予我大力的帮助,我无法用言语形容我诚挚的谢意。

感谢同班和同年级的同学们,四年光阴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感谢我的室友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窗之谊,铭记在心。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以《故宫100》为例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展现策略——以《故宫100》为例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4月21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23木头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0017.html,

Like (0)
123木头人的头像123木头人游客
Previous 2023年4月21日
Next 2023年4月2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