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背越式跳高技术是目前先进的跳高技术,其最大的优越性是能够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来提高起跳效果。弧线助跑和起跳技术结合的好坏,对跳高成绩有直接的影响。长期以来,学者、教练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见弧线助跑与起跳的紧密结合在背越式跳高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1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
背越式跳高两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弧线助跑起跳和背越过杆。弧线助跑起跳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的关键,也是背越式跳高最大的优越性所在。背越过杆为充分利用起跳时的速度,合理运用身体姿势经济实效地完成过杆创造了有利条件。背越式跳高助跑采用接近正常快跑动作的弧线形式,起跳前利用弧线助跑身体内倾来降低身体重心,起跳过程中利用离心力使身体快速由内倾转为竖直完成正心用力起跳,腾空后由于摆动腿、起跳后的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完成空中转体背向横杆,并通过肢体的相向运动完成过杆动作。
起跳是跳高技术的核心,是获得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的主要阶段,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不同于其它直线助跑起跳动作,背越式弧线助跑起跳的优越性表现在,起跳前降低身体重心和起跳过程中升高身体重心的方式方法以及获得垂直速度的途径,比直线助跑起跳方式经济实效。在弧线助跑起跳过程中是通过弧线助跑的身体内倾来降低身体重心,起跳时升高身体重心和获得垂直速度是通过摆动腿支撑阶段到起跳腿支撑阶段,身体由内倾转变为竖直过程中来完成的。这一点是直线助跑起跳无法比拟的,也是背越式跳高最大的优越性。
2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的优越性
背越式跳高采用弧线助跑,跑弧线时所形成的身体内倾姿势对背越式跳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弧线助跑起跳是背越式跳高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的关键。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时所形成的身体内倾,可以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时屈膝程度不大的情况下,达到降低身体重心的目的。有利于缩短倒二步摆动腿支撑时间,提高助跑速度,为缩短起跳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在运动员用力相同的情况下,有助于获得较大的起跳工作距离,如果起跳工作距离相等,则在弧线助跑内倾状态下膝关节弯曲的程度相对减少,它为缩短起跳时间和有利于身材高大利用助跑速度来进行起跳的运动员降低了起跳难度,为提高起跳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时,运动员身体逐渐转向侧对横杆,最后以内倾姿势进入起跳,起跳时所形成肩轴与髋轴的反向扭转,不仅有利于充分伸展屈髋肌群使摆动腿的摆动更加有力,而且对人体围绕纵轴旋转使身体自然转向背对横杆创造了有利条件。弧线助跑起跳时人体由摆动腿支撑内倾状态进入起跳腿支撑过程中,身体由内倾逐渐转为竖直和起跳腿着地支撑所形成的线运动制动和弧线助跑的惯性作用,可以把起跳偏心推力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有利于提高起跳时垂直方向的效果。
3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及其衔接技术原理
3.1助跑最后一步动作的技术原理
3.1.1身体重心水平速度
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大小及其变化值大小与起跳效果成高度正相关。其理论依据是:由于助跑速度快,使肌肉中串联弹性成分被拉长,肌肉处于激活状态,将助跑的动能转换成弹性势能储存,随着弹性势能的释放,加快了运动环节的速度;另外,肌肉被快速拉长,本体感受器不断将冲动频率发往脊髓和延髓,形成牵张反射和伸肌紧张反射,且形成反馈系统。肌肉接受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的不同渠道的冲动,有利于增加肌肉收缩速度和力量,还能使身体重心相应加快移上支撑点,这就为缩短和加快起跳腿蹬伸的时间创造条件。
3.1.2最后一步步长
适宜的最后一步步长,有助于助跑与起跳动作衔接的连贯性,同时可以减小着地瞬间的制动力,缓释起跳腿着地瞬间的受力负担,有助于起跳腿发挥更大的蹬伸速度,以提供起跳效果。
3.1.3身体内倾姿势
弧线助跑起跳时,助跑速度越快,内倾角越大,重心相对降得越低。在助跑最后一步,身体内倾首先可以使摆动腿在支撑时屈膝程度不大的情况下,达到降低身体重心的目的,有利于缩短倒数第二步摆动腿支撑时间,提高助跑速度,为缩短起跳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最后以内倾姿势进入起跳,起跳时所形成肩轴与髋轴的反向扭转,不仅有利于充分伸展屈髋肌群,使摆动腿的摆动更加有力,而且对人体围绕纵轴旋转使身体自然转向背对横杆创造了有利条件。弧线助跑起跳时人体由摆动腿支撑内倾状态进入起跳腿支撑过程中,身体由内倾逐渐转为竖直和起跳腿着地支撑所形成的线运动制动和弧线助跑的惯性作用,可以把起跳偏心推力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有利于提高起跳时垂直方向的效果。
3.2起跳动作的技术原理
3.2.1起跳阶段蹬伸距离
田径运动理论与实践昭示:跳高成绩是由三个高度之和组成,即H=H1+H2+H3。影响H1的原因除身高腿长、离地瞬间的身体姿态有关之外,还与起跳阶段蹬伸距离(起跳腿着地瞬间和离地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之差,即垂直加速距离)密切相关。由力学原理可知,做功距离越长,腾起的初速度越高,垂直加速距离越长,起跳后身体重心的腾起高度H2就会越高。
3.3助跑与起跳衔接的技术原理
助跑的水平速度转化为起跳的垂直速度的效率取决于助跑与起跳相衔接的技术功效。为了使水平速度更有效地转换为垂直速度,首先在保持助跑水平速度不变的前提下,延长倒数第二步步幅和腾空的时间,提早送出起跳腿以积蓄弹性势能,然后通过蹬伸、扣摆、转体等动作,再将其产生的动能变为弹性势能一并输出,从而加快这两种速度转换的速率。其次,起跳腿蹬伸正心用力以充分利用弧线助跑时身体向内倾斜所产生的转动惯量,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并且能更好地背越旋转过竿。再则,合理利用摆动腿与起跳腿的协调配合,即合理利用起跳腿落地制动,摆动腿向内侧扣摆时,所获得的由侧向转为背向横杆的角动量和转动冲量矩,使人体获得更有效的向上加速度。

4弧线助跑与起跳的辩证关系
4.1弧线助跑起跳有利于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
通过资料和研究表明,高水平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最低点处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时刻,随后不断升高;垂直速度也由此刻开始不断加速增大到起跳腿蹬离地面,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身体重心和垂直速度的变化要早于直线助跑起跳方式,而且更易获得较大的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而增大腾起初速度,提高起跳效果。
4.2弧线助跑起跳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的提早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身体重心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而直线助跑起跳,身体重心是从起跳腿支撑开始不断上升。这是因为弧线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时,身体内倾和膝关节弯曲达到最大程度,身体重心降到最低点,随着摆动腿后支撑阶段有力蹬伸和向前迈步出腿使重心有所上升。在摆动腿蹬离地面腾空后,重心不断上升一是因为助跑腾空重心上升阶段的惯性作用,二是因为腾空下降阶段,由于弧线助跑起跳身体由内倾转为竖直过程的离心作用,身体由内倾转变为竖直过程中重心上升的高度克服和抵消身体重心腾空下降的高度,使重心在此阶段没有下降反而上升,这一点是直线助跑起跳难以做到的。也是区别于背越式和俯卧式助跑起跳的关键。在起跳腿着地缓冲阶段,重心升高是因为身体由内倾和后仰转变为竖直过程中重心移向支撑点上方,使重心上升。起跳腿支撑蹬伸阶段,重心上升是因为充分伸展了髋、膝、踝关节以及摆动作用,使身体重心升高到起跳结束时的最大值。弧线助跑起跳得以使背越式跳高起跳提早开始。而直线助跑起跳是通过摆动腿屈膝来完成降低身体重心的,直线助跑起跳无法避免摆动腿蹬离地面腾空后身体重心的下降,只有采用摆动腿跪蹬技术来完成重心平稳向前,以减少重心在此阶段的起伏对起跳腿支撑蹬伸带来不利的影响。直线助跑起跳跪蹬技术复杂,对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相对要求较高,难以在高速情况下完成起跳动作。而背越式弧线助跑起跳则通过身体内倾降低身体重心,利用外力来升高身体重心,进而完成身体重心的提早转变。
背越式弧线助跑起跳时,助跑速度越快,身体内倾角度也就越大,重心相对降得越低,起跳时身体由内倾转变为竖直的过程也就越快,身体重心上升的速度也就越快。这样有利于重心在起跳阶段的上升速度和幅度的提高。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在助跑和起跳结合的环节上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的核心,也是背越式跳高技术最大的优越性所在。
4.3快速弧线助跑起跳为垂直速度累积和获得更大的腾起初速度创造有利条件
在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垂直速度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时刻值最小。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垂直速度是一个不断加速增大的过程。垂直速度与身体重心运动方向变化极为密切,垂直速度是随身体重心的不断加速上升而加速增大。垂直速度在背越式弧线助跑起跳时得以从摆动腿垂直支撑时刻开始累积,是因为身体重心在起跳过程中不断加速上升而使垂直速度不断加速增大。弧线助跑速度越快,身体重心上升的速度和幅度也就越大,垂直速度值也就越大。腾起初速度是由起跳时的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决定的,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速度越快,垂直速度也就越大,水平速度也相对增大,使腾起初速度值也就越大。背越式跳高的优越性是充分发挥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其实质是弧线助跑起跳时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的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的累积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弧线助跑速度有利于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而提高起跳效果。
5小结
助跳与起跳技术是背越式跳高技术中的核心部分。要想获得绝佳的助跑节奏,最大限度的减小助跑速度的降低,去完成快速有力的跟摆起跳,从而达到最理想的起跳效果,即实现助跑和起跳的完美衔接,是我们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当然,背越式跳高整个技术还有过杆着垫部分,也是提高背越式跳高成绩的重要环节。但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打好基础,把握住关键所在,不要出现重视美丽的过杆结果而轻视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助跑和起跳这一环节的现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重视助跳和起跳的技术训练,实现助跑和起跳的完美衔接。有且只有这样,教学才会少走弯路,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阳国诚.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衔接技术原理及其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06).
[2]苏斌,黄群辉.背越式跳高快速弧线助跑起跳对起跳效果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8(04).
[3]王强.背越式跳高助跑“曲率”与起跳技术的关系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02).
[4]黄涌泉.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与起跳技术的关系探讨[J].科技信息,2009,(03).
[5]苏斌,吕乙林.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05).
[6]苏斌,杨柳霞.背越式跳高快速弧线助跑起跳的理论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01).
[7]陈建国,叶青林.弧线助跑在背越式跳高中的作用及练习[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04).
[8]代中刚.对青少年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存在问题的探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29(01).
[9]徐佰奎.浅谈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J].科技信息,2012(34).
[10]李卫.浅谈如何提高背越式跳高起跳效果[J].科技信息,2012(2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