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学业成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对为国家输送人才有所裨益。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向高校共发放问卷347份,收回有效问卷313份,采用SPSS分析出结果,得出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得出结论:1.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2.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学业成就;自我效能感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大学生的工作是国家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个人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学业状况。在当前高校招生政策下,随着大学生人数的进一步增加,高校引起了各种问题,例如师资队伍相对缺乏,导致教学资源占用相对减少。在某些学校中,大学生的生活在大学生活中,成就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从心身发展趋势看,大学生应具有稳定的人格特质和学习态度。他们的学术成就的质量与大学生创建的系统的健全性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直接相关。如今,大学生中学业成绩较差的情况更加普遍。一些大学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大学生无法按时毕业,因为学术工作没有达到大学的最低要求。
1977年,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明确提出了自我效能感,以定义每个人执行日常特殊任务的能力。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能力的信念,是认知、情绪、行为技能被组织起来服务于一定目的的能力信念”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和生活发展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就是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有些人在做某事不成功,犹豫不决,害怕害怕失败而拒绝处理工作压力后,常常会感到沮丧,甚至考试的不理想化也会导致精神状态的不稳定。由于自我效能感在个人心脏健康和个人行为的实现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也使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感水平的科学研究日渐增加。
对大学生学业成绩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研究,可以为高校管理教育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就大学生自身人口而言,它可以减少学术不成功的可能性,并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和培训效率。关于一般自我效能以及影响学业成就和学业成就的因素的科学研究报告,不仅丰富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而且还为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应用提供了有用的材料,以供大学中和课堂的教育研究工作教学复习指导和决策支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祖国的希望。研究大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业成就的研究,有助于高校管理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对教育、管理的现实状况有更深入的认知,有助于为人民培养目标提供可借鉴的理论视角。本研究证实了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态度、学业成就的促进作用,为科学地培养大学生提供理论借鉴。
1.2.2实践意义
开展大学生对学习态度、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有如下两点实践意义。其一,从大学生个体出发。大学生成仁成才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本研究能够掌握性别、年级、专业等统计学变量在大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学业成就上的不同,依据不同之处因材施教,同时为教育管理人员分析培养规律,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高质量人才的产出。其二是从高校的相关管理人员出发。大学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中流砥柱,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高质量人才离不开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然而,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是需要高校的相关教育管理人员合力共商共建,这对于高校的相关教育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研究旨在讨论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业成就是否影响以及有何影响等问题,再一并将大学生自身、教育管理人员等影响因素纳入考量,有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中国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起到助推作用。
2 文献综述
2.1自我效能感
2.1.1自我效能感的概述
1977年,英国社会学家班杜拉(Bandura)在《自我效能:行为改变的综合理论》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自我效能”的定义。它指的是个人对其个人的信心以及他们完成特定目标所需的整个行动过程的能力。班杜拉在社会发展学习理论和三元互动理论中明确指出,行为主体,自然环境和个人行为有互动。班杜拉其他学术研究的定义及其自身的科学研究基本上对自我效能有了新的看法。 Schuarzer明确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一般的工作能力和每个人解决广泛的日常任务所需的一般工作能力。阿什顿(Ashton)和韦伯(Webb)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每个人都对特殊情况做出反应的心理状态。 SatumiHajlovic和Rusens明确提出了最著名的定义:“自我效能感是指一种对个人工作能力的既定自信。”
我国学者张春兴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的一种主观判断,判断自己能否顺利完成某项任务或者能完成到什么程度;付梅等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当人们对待各种不同任务情境时所拥有的总信心。
本文拟采用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为人们利用自身已有的能力和技术去完成某项任务行为的自信程度。
2.1.2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理论上来讲,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于测量自我效能感的工具,即使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具有普遍适用性。此外,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的自评感受带有很强的主观偏见。考虑到以上两点原因,针对各自研究领域,学者们各自编制了用于自我效能感测量的量表及问卷,并且分析与研讨了量表的结构。首先是Coppel编制了一份单维的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用来检测个体是否能够完成工作达到理想目标的预期。在这个基础上,Sherer 和Maddux编制的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两个维度,用于测量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一般情境下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自信程度。 钱铭怡和肖广兰以Bandura的理论为基础,编制了用来测量大学生的自尊情况的自我判断调查表(SEI)。在后期,该量表的信效度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被其他学者多次用于自己的研究中。
(1)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从1981年开始,有了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量,这个量表由Schwarzer和他的同事完成。该量表(GSES) 由20个题目组成,采用四评分法,后期经过删减和修订只留有10个项目。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且得到广泛的应用。
(2)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目前使用广泛的量表都是基于Schwarzer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编制的,例如Pintrich和De Groot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后来华中师范大学的梁宇颂和周宗奎在他们的基础上修改了问卷中的有关维度。新编的量表有两个部分,分别测量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简称学能效能)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简称学行效能),共计22道题。该量表的适用群体为中国大学生,作者在问卷编制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梳理,因此数据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上的情况。且针对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大多数均采用该量表。
2.1.4国内外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1)自我效能感的国内研究
首先是对特殊自我效能感的科学研究,例如相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中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临床医学的自我效能感,抑郁症患者自我效能感,这些。这类科学研究主要针对特殊家庭,以准确衡量其自我效能。其次,它是对哪些自变量显然与自我效能有关的更深入的分析。当前的科学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效能的临床医学具有更积极的情绪调节。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具有较高的优越感和较低的沮丧感;自我效能感危害着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指数,工作绩效评估,员工满意度,积极的情绪调节等,对该自变量具有明显的预测分析作用。一些科学研究结果还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抑郁感成反比,即随着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抑郁感会降低。最后,它是综合性的前两种科学研究。基本上,在现有的科学研究中,为了提高个人优势,评估工作绩效,减少精神状态和个人行为问题,对于独特行业中的特殊群体来说很重要。例如,对改善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对策进行科学研究;自我效能感会根据心理韧性的影响而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情绪调节,因此,我们会干扰心理弹性,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
除此之外,人口规模的自变量在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上也有显着差异。宋灵青等人的研究发现,阶级和性别在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上有显着差异。不同技术专业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不相同。赵晶的科学研究数据显示,就技术,科学和工程专业而言,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没有显着差异。
(2)自我效能感的国外研究
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理论非常普遍,不仅在文化教育和社会心理学中,而且在医学和其他行业中也是如此。 Bierer应用了“社会知觉基础理论”(SCCT)中明确提出的自变量来评估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CCLCM)的科学研究课程的内容。数据表明,大学毕业生在科学研究中具有自我效能感。分数显着提高,男女之间没有显着差异。Lev根据科学研究比较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她们从业科学研究的能力(科学研究自我效能感)与导师的看法,导师对学生科学研究信心的认知和具体指导,能够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职业的挑选,也推动导师协助学生发展趋势专业技能体系,有益于导师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Tovar等人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检测自我效能和自我认同对抑郁症状和依从性的相关性。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完全接近抑郁症的症状和依从性。自我认同将减少抑郁症对依从性的负面影响。
多元线性回归和中介分析的应用表明,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自我效能可以接近抑郁与自我认同和自我坚持之间的关系。科学研究表明,提高自我效能感对焦虑症患者的有利方面更多。
2.2学业成就
学业成就做为考量学生在学校学习效率的关键指标,慢慢被大众所熟识,而且变成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内学者们科学研究的热点其一。大多数学者紧紧围绕着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评定、调查报告、组成因素、干涉措施等不一样维度进行研究。
2.2.1学业成就的概述
由于学业成就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于学业成就的内涵界定,该领域的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表述。学者们试图通过对学业成就结构要素的剖析,以明晰学业成就的概念内涵。
王振宏在其学业成就的研究中,把学生整个学期各门功课的平均成绩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就是把学生的各科平均成绩看作是学生的学业成就。
李飞认为,学生的学业成就是“体现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的结果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的学业成就不仅仅包括学业成绩,还可以通过其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来反映。”
王雁飞等人在研究中将学业成就定义为:“大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结果、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的总和。”
田慧生和孙智昌认为:“学业成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学习在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的阶段性发展水平。”
黎志华等把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平均学分绩点(GPA)作为学业成就指标。
York,Gibson 和 Rankin对X关于学业成就的研究进行归纳梳理,发现有 54.8%的研究使用学生的成绩或是绩点(GPA)来研究学生的学业成就。
李宪印和杨娜认为:“大学生学业成就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与积累。”
夏仕武等人认为学习成就是:“大学生在求职期间获得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
武厚和邱美玲认为:“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即大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结果、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的总和,包括行为绩效和客观成绩两部分。”
吴红斌认为学业成就包括“专业成绩”和“专业能力”。
通常,对于“学业成就”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上面的定义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 “广义定义”认为课程工作是指学生经过必要的学习培训后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其他工作能力的发展趋势和进步。 “狭义定义”通常基于我作为课程作业获得的某种结果或效果,例如学生的考试成绩或学分成绩(平均成绩GPA)。
本研究借鉴王雁飞等人对学业成就的定义:“大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结果、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的总和。” 即拟定学业成就的定义为学生在高校中的学习奉献、任务绩效、人际状况以及总绩效。
2.2.2学业成就的测量
姚本首先根据大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成绩来评估该课程的成绩。吴越使用“奖学金”的状态作为课程作业的评估方法。尹静对学业成绩的评估更为复杂。选择前测年的平均考试成绩和其他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同学的学业成绩的评估方法,然后分别将平均考试成绩和他们的评估结果转换为Z得分的总和。其中,“考试成绩”是指对班级集体中学生的技术专业科研工作能力,自主学习和训练的创新能力以及自学成才的学习能力的主观认同。还有一些学术研究充分考虑了大学考试方法和考试目的地的独特性,并选择了专家学者王彦飞编制的评估量表来评估员工组织的绩效。该修订方便了适合大学生的评估。这项科学研究的对象也是大学生,并且使用相同的方法来评估他们的课程。在科学研究中,在分发调查表时,王彦飞编制的评估量表将基于对学习和培训的学习奉献,日常任务绩效评估,社会状况和总体绩效评估来准确地评估课程作业。
2.2.3学业成就的国内外研究
(1)国内研究
关于学业成就的概念定义,王雁飞将学业成就划分为学习绩效、人际促进和学业效能三个方面。姚本先认为,学业成就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的综合评价。张宏如将学业成就定义为大学生元认知和学习动机的综合成绩测评。李飞认为,学业成就包含自学能力、自我评价、学习成绩和认知水平四个维度。郑日昌将学业成就定义为个人知识和能力技能达到的水平。王雁飞、李云建和黄悦新将学业成就定义为行为绩效和客观成绩两部分。钟云华认为学业成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性发展。关于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背景、大学类型、社会因素等方面。如李锋良、侯龙龙和文东茅利用相关数据考察了大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背景的关系,探究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蒋国河、闰广芬认为,家庭经济、社会资本、文化与子女学业成就存在相关关系。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大学生情绪智力、性别差异、认知风格等。关于学业成就的测量方法,李宪印、杨娜通过实证研究,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法筛选、修订、确定学业成就测量量表,共包含学习认知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促进 4 个分量表。
(2)国外研究
国外出现大学生的学业成就的研究从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院校研究合作项目”(Cooperativ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gram,CIRP)是X教育咨询会创办,旨在研究大学生学业成就。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X印第安纳大学创立了“大学生学习参与调查”(NSSE),重在研究大学生学习投入与学业成就。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大学生学业成就调查兴起,学业成就成为大学价值量增长的有效方式。
关于学业成就的概念定义,国外学者有以下观点:学业成就是认知和非认知成果,心理和行为成果。学业成就包括个性发展、精神状态以及社会活动方面。学业成就划分为认知能力、知识获得、综合应用能力、人文素养、责任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理解能力。X通识教育和X承诺国家领导委员会认为:学业成就是关于人类文化和自然世界的知识、责任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等,这是最具代表性的概念定义。学业成就包括自主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情感发展。关于学业成就的测量方法,X部分高校选择 CLA(Collegiate LearningAssessment)方法,测量大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等来检测其学业成就。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学业成就的概念定义、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这为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为本研究量表的修订提供充足的项目支持,为访谈研究部分影响因素模型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3 研究设计
3.1研究目的
研究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学业自我效能和学习成绩之间的人口统计学差异,以及他们的一般自我效能,学业自我效能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一般自我效能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进行预测分析,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
3.2研究假设
根据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研成果,并结合本学科的科研目标,明确提出了以下科研假设。
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之间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存在显着差异。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即自我效能感通常与学业成绩成正相关,而学术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则呈显着正相关。 3.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具有明显的积极预测分析作用。
3.3研究对象
通过在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上发送问卷链接和二维码,由个体自发填写并推广问卷链接和二维码,共计收到347份问卷,在回收问卷后剔除有乱答或有明显随意作答倾向的无效问卷后,共得到313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比为90.2%),具体人数分布见下表。
项目 | 类别 | 人数 | 所占百分比 |
性别 | 男
女 | 143
170 | 45.69%
54.31% |
年级 |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 85
48 62 118 | 27.16%
15.34% 19.81% 37.7% |
专业 | 文史类
理工类 医学类 艺术类 其他 | 83
152 18 21 39 | 26.52%
48.56% 5.75% 6.71% 12.46% |
户籍 | 城镇
农村 | 160
153 | 51.12%
48.88% |
独生子女 | 是
否 | 136
177 | 43.45%
56.55% |
家庭系统 | 双亲家庭
单亲家庭 重组家庭 其他 | 283
16 7 7 | 90.42%
5.11% 2.24% 2.24% |
3.4研究工具
3.4.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通常,耶路撒冷和格华兹(Grwarzer)的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适用于德国。王才康等人修改了GSES的中文版本,并为华人社区编写了GSES。有十个问题和一个维度。选择李克特(Likert)4分计分方法,从“总不确定性”的0到“总清晰度”的4,该量表的总分越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水平就越高。 GSE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5-0.91,表明其可靠性和有效性非常好。
3.4.2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该量表采用华中师范大学的梁宇颂、周宗奎(2000)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参考Pinirich和DeGroot(1990)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中的维度,把学业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独立的维度。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学业失败的估计;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达到学习目标的估价,是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每个维度有11道题,共22道题。两个维度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数α分别为0.520和0.752,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17,说明其信度和效度良好。
3.4.3大学生学业成就量表
王雁飞的绩效评估量表包括四个要素,每个要素分别称为学习奉献、任务绩效、人际促进、总绩效。这四个层次成为复习大学生课程价值指标的结果。由于本文对课程作业定义的定义听取了专家学者王雁飞的意见,并认为王雁飞的评分量表可以准确地全方位地测量大学生的作业,因此准确地测量课程作业的指标值是四个层次。 “大学生学术成就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11,超过0.8,说明问卷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其中,KMO指数为0.852,P值为0.00,适用于因子分析。使用主成分计算并选择较大的方差旋转来获得不同条款的因素负荷指数,因素负荷为71%,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有效性。该等级量表具有出色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作为科学研究的专用工具。
3.5数据处理与分析
这项科学研究的关键是使用调查研究方法来收集数据信息,输入和选择数据信息,并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使用单独的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其他统计分析方法来分析大学生自我效能和人口统计学独立变量的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4 研究结果
4.1自我效能感的人口学差异比较
从性别、年级、专业等方面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进行各人口变量的差异分析。(n表示总数,M表示平均值,SD表示标准差,t表示t检验,p表示显著性,F表示方差)
4.1.1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性别 | n | M | SD | t | p | |
一般自我效能感 | 男
女 | 143
170 | 2.65
2.69 | 0.55
0.55 | -0.590 | 0.556 |
学业自我效能感 | 男
女 | 143
170 | 3.50
3.59 | 0.54
0.50 | -1.554 | 0.121 |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 男
女 | 143
170 | 3.57
3.66 | 0.64
0.57 | -1.299 | 0.195 |
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 男
女 | 143
170 | 3.43
3.52 | 0.52
0.50 | -1.605 | 0.110 |
* p<0.05 ** p<0.01
综上所述,t检验(都称为独立样本t检验,下同)被用于科学地研究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能自我效能感和学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差异。从上面可以看出,不同的性别模板针对正常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能自我效能感和学行自我效能感都不容易表现出显著差异(p> 0.05),代表不同的性别模板针对一般的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能自我效能感和学行自我效能感,所有这些都主要表现出一致性,并且没有区别。
总结:不同性别样本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 学业自我效能感,学能自我效能感, 学行自我效能感全部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4.1.2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年级 | n | M | SD | F | p | |
一般自我效能感 |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 85
48 62 118 | 2.68
2.94 2.63 2.58 | 0.53
0.66 0.51 0.50 | 5.392 | 0.001** |
学业自我效能感 |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 85
48 62 118 | 3.55
3.78 3.49 3.48 | 0.47
0.56 0.48 0.53 | 4.343 | 0.005** |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 85
48 62 118 | 3.65
3.82 3.54 3.54 | 0.53
0.66 0.60 0.62 | 2.862 | 0.037* |
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 85
48 62 118 | 3.44
3.74 3.44 3.42 | 0.51
0.54 0.43 0.51 | 5.312 | 0.001** |
* p<0.05 ** p<0.01
总结可知:不同年级样本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 学业自我效能感,学能自我效能感, 学行自我效能感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4.1.3自我效能感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
专业 | n | M | SD | F | p | |
一般自我效能感 | 文史类
理工类 医学类 艺术类 其他 | 83
152 18 21 39 | 2.70
2.61 2.64 3.07 2.67 | 0.58
0.50 0.62 0.73 0.43 | 3.369 | 0.010* |
学业自我效能感 | 文史类
理工类 医学类 艺术类 其他 | 83
152 18 21 39 | 3.61
3.46 3.53 3.79 3.61 | 0.50
0.52 0.47 0.66 0.41 | 2.717 | 0.030* |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 文史类
理工类 医学类 艺术类 其他 | 83
152 18 21 39 | 3.68
3.53 3.57 3.95 3.65 | 0.58
0.62 0.60 0.73 0.47 | 2.643 | 0.034* |
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 文史类
理工类 医学类 艺术类 其他 | 83
152 18 21 39 | 3.55
3.40 3.47 3.64 3.58 | 0.50
0.51 0.50 0.63 0.43 | 2.267 | 0.062 |
* p<0.05 ** p<0.01
总结可知:不同专业样本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 学业自我效能感,学能自我效能感,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样本对于学行自我效能感共1项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4.1.4自我效能感在户籍上的差异比较
户籍 | n | M | SD | t | p | |
一般自我效能感 | 城镇
农村 | 160
153 | 2.73
2.62 | 0.58
0.51 | 1.773 | 0.077 |
学业自我效能感 | 城镇
农村 | 160
153 | 3.64
3.45 | 0.57
0.44 | 3.181 | 0.002** |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 城镇
农村 | 160
153 | 3.69
3.54 | 0.67
0.52 | 2.140 | 0.033* |
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 城镇
农村 | 160
153 | 3.59
3.37 | 0.54
0.45 | 3.909 | 0.000** |
* p<0.05 ** p<0.01
总结可知:不同户籍样本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共1项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另外户籍样本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能自我效能感, 学行自我效能感共3项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4.1.5自我效能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是否独生子女 | n | M | SD | t | p | |
一般自我效能感 | 是
否 | 136
177 | 2.65
2.69 | 0.59
0.52 | -0.528 | 0.598 |
学业自我效能感 | 是
否 | 136
177 | 3.57
3.53 | 0.55
0.49 | 0.719 | 0.473 |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 是
否 | 136
177 | 3.63
3.60 | 0.64
0.58 | 0.342 | 0.733 |
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 是
否 | 136
177 | 3.51
3.45 | 0.54
0.48 | 1.051 | 0.294 |
* p<0.05 ** p<0.01
总结可知:不同独生子女样本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 学业自我效能感,学能自我效能感, 学行自我效能感全部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4.1.6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系统上的差异比较
家庭系统 | n | M | SD | F | p | |
一般自我效能感 | 双亲家庭
单亲家庭 重组家庭 其他 | 283
16 7 7 | 2.69
2.58 2.44 2.60 | 0.55
0.58 0.37 0.57 | 0.648 | 0.585 |
学业自我效能感 | 双亲家庭
单亲家庭 重组家庭 其他 | 283
16 7 7 | 3.56
3.47 3.45 3.14 | 0.52
0.50 0.26 0.43 | 1.748 | 0.157 |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 双亲家庭
单亲家庭 重组家庭 其他 | 283
16 7 7 | 3.63
3.59 3.34 3.18 | 0.61
0.53 0.25 0.63 | 1.784 | 0.150 |
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 双亲家庭
单亲家庭 重组家庭 其他 | 283
16 7 7 | 3.50
3.35 3,56 3.10 | 0.51
0.54 0.32 0.37 | 1.781 | 0.151 |
* p<0.05 ** p<0.01
总结可知:不同家庭系统样本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 学业自我效能感,学能自我效能感, 学行自我效能感全部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4.2学业成就的人口学差异比较
从性别、年级、专业等方面对大学生学业成就一个维度进行各人口变量的差异分析。
4.2.1学业成就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性别 | n | M | SD | t | p | |
学习奉献 | 男
女 | 143
170 | 4.36
4.31 | 0.92
0.83 | 0.438 | 0.662 |
任务绩效 | 男
女 | 143
170 | 4.38
4.58 | 0.79
0.77 | -2.294 | 0.022* |
人际促进 | 男
女 | 143
170 | 4.59
4.67 | 0.80
0.82 | -0.833 | 0.405 |
总绩效 | 男
女 | 143
170 | 4.25
4.35 | 0.92
0.85 | -0.986 | 0.325 |
学业成就总分 | 男
女 | 143
170 | 4.42
4.52 | 0.73
0.71 | -1.244 | 0.214 |
* p<0.05 ** p<0.01
总结可知:不同性别样本对于学习奉献, 人际促进, 总绩效, 学业成就共4项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另外性别样本对于任务绩效共1项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4.2.2学业成就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年级 | n | M | SD | F | p | |
学习奉献 |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 85
48 62 118 | 4.43
4.69 4.33 4.11 | 0.73
0.94 0.80 0.92 | 5.808 | 0.001** |
任务绩效 |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 85
48 62 118 | 4.51
4.86 4.47 4.34 | 0.65
0.81 0.73 0.84 | 5.353 | 0.001** |
人际促进 |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 85
48 62 118 | 4.77
4.72 4.67 4.48 | 0.69
0.87 0.80 0.86 | 2.333 | 0.074 |
总绩效 |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 85
48 62 118 | 4.35
4.67 4.15 4.20 | 0.74
0.90 0.78 0.98 | 4.038 | 0.008** |
学业成就总分 |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 85
48 62 118 | 4.55
4.76 4.46 4.31 | 0.58
0.81 0,66 0.76 | 5.029 | 0.002** |
* p<0.05 ** p<0.01
总结可知:不同年级样本对于人际促进共1项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另外年级样本对于学习奉献, 任务绩效, 总绩效, 学业成就共4项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4.2.3学业成就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
专业 | n | M | SD | F | p | |
学习奉献 | 文史类
理工类 医学类 艺术类 其他 | 83
152 18 21 39 | 4.35
4.23 4.26 4.70 4.54 | 0.89
0.82 0.84 1.20 0.78 | 2.142 | 0.076 |
任务绩效 | 文史类
理工类 医学类 艺术类 其他 | 83
152 18 21 39 | 4.51
4.35 4.71 4.95 4.64 | 0.78
0.76 0.65 0.89 0.75 | 3.783 | 0.005** |
人际促进 | 文史类
理工类 医学类 艺术类 其他 | 83
152 18 21 39 | 4.67
4.54 4.68 4.93 4.75 | 0.80
0.76 0.96 1.03 0.78 | 1.558 | 0.186 |
总绩效 | 文史类
理工类 医学类 艺术类 其他 | 83
152 18 21 39 | 4.24
4.24 4.36 4.98 4.29 | 0.83
0.87 0.80 0.90 0.96 | 3.496 | 0.008** |
学业成就总分 | 文史类
理工类 医学类 艺术类 其他 | 83
152 18 21 39 | 4.49
4.36 4.56 4.89 4.61 | 0.70
0.67 0.71 0.96 0.71 | 3.199 | 0.014* |
* p<0.05 ** p<0.01
总结可知:不同专业样本对于学习奉献, 人际促进共2项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另外专业样本对于任务绩效, 总绩效, 学业成就共3项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4.2.4学业成就在户籍上的差异比较
户籍 | n | M | SD | t | p | |
学习奉献 | 城镇
农村 | 160
153 | 4.43
4.23 | 0.91
0.82 | 2.078 | 0.038* |
任务绩效 | 城镇
农村 | 160
153 | 4.61
4.36 | 0.79
0.76 | 2.866 | 0.004** |
人际促进 | 城镇
农村 | 160
153 | 4.74
4.52 | 0.79
0.81 | 2.404 | 0.017* |
总绩效 | 城镇
农村 | 160
153 | 4.47
4.13 | 0.92
0.81 | 3.479 | 0.001** |
学业成就总分 | 城镇
农村 | 160
153 | 4.59
4.35 | 0.74
0.68 | 3.010 | 0.003** |
* p<0.05 ** p<0.01
总结可知:不同户籍样本对于学习奉献, 任务绩效, 人际促进, 总绩效, 学业成就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4.2.5学业成就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是否独生子女 | n | M | SD | t | p | |
学习奉献 | 是
否 | 136
177 | 4.37
4.30 | 0.88
0.87 | 0.712 | 0.477 |
任务绩效 | 是
否 | 136
177 | 4.54
4.46 | 0.79
0.78 | 0.892 | 0.373 |
人际促进 | 是
否 | 136
177 | 4.63
4.63 | 0.82
0.81 | -0.017 | 0.987 |
总绩效 | 是
否 | 136
177 | 4.31
4.30 | 0.95
0.83 | 0.057 | 0.955 |
学业成就总分 | 是
否 | 136
177 | 4.50
4.45 | 0.73
0.71 | 0.572 | 0.568 |
* p<0.05 ** p<0.01
总结可知:不同独生子女样本对于学习奉献, 任务绩效, 人际促进, 总绩效, 学业成就全部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4.2.6学业成就在家庭系统上的差异比较
家庭系统 | n | M | SD | F | p | |
学习奉献 | 双亲家庭
单亲家庭 重组家庭 其他 | 283
16 7 7 | 4.35
4.22 4.00 4.25 | 0.88
0.80 0.79 0.78 | 0.485 | 0.693 |
任务绩效 | 双亲家庭
单亲家庭 重组家庭 其他 | 283
16 7 7 | 4.50
4.25 4.43 4.69 | 0.79
0.81 0.57 0.62 | 0.688 | 0.560 |
人际促进 | 双亲家庭
单亲家庭 重组家庭 其他 | 283
16 7 7 | 4.64
4.51 4.60 4.57 | 0.81
0.90 0.74 0.64 | 0.147 | 0.932 |
总绩效 | 双亲家庭
单亲家庭 重组家庭 其他 | 283
16 7 7 | 4.31
4.09 4.43 4.14 | 0.88
1.05 0.67 0.99 | 0.437 | 0.727 |
学业成就总分 | 双亲家庭
单亲家庭 重组家庭 其他 | 283
16 7 7 | 4.49
4.30 4.38 4.50 | 0.72
0.78 0.62 0.61 | 0.383 | 0.765 |
* p<0.05 ** p<0.01
总结可知:不同家庭系统样本对于学习奉献, 任务绩效, 人际促进, 总绩效, 学业成就全部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4.3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相关分析
利用SPSS软件,以皮尔逊相关法对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进行维度间和总分的相关分析,得出结果如下表所示
一般自我效能感 | 学能自我效能感 | 学行自我效能感 | 学业自我效能感 | 学习奉献 | 任务绩效 | 人际促进 | 总绩效 | 学业成就总分 | |
一般自我效能感 | 1 | ||||||||
学能自我效能感 | 0.614** | 1 | |||||||
学行自我效能感 | 0.507** | 0.713** | 1 | ||||||
学业自我效能感 | 0.610 | 0.938** | 0.911** | 1 | |||||
学习奉献 | 0.526 | 0.601** | 0.530** | 0.614** | 1 | ||||
任务绩效 | 0.472** | 0.532** | 0.543** | 0.580** | 0.763** | 1 | |||
人际促进 | 0.414** | 0.376** | 0.401** | 0.419** | 0.594** | 0.695** | 1 | ||
总绩效 | 0.461** | 0.485** | 0.418** | 0.491** | 0.624** | 0.652** | 0.593** | 1 | |
学业成就总分 | 0.534** | 0.572** | 0.556** | 0.610** | 0.864** | 0.936** | 0.849** | 0.767** | 1 |
* p<0.05 ** p<0.01
具体分析可知: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能自我效能感, 学行自我效能感, 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习奉献, 任务绩效, 人际促进, 总绩效, 学业成就共8项之间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614, 0.507, 0.610, 0.526, 0.472, 0.414, 0.461, 0.534,并且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意味着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能自我效能感, 学行自我效能感, 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习奉献, 任务绩效, 人际促进, 总绩效, 学业成就共8项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
4.4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回归分析
4.4.1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
B | 标准误 | Beta | t | p | VIF | R方 | 调整R方 | F | |
常数 | 2.607 | 0.171 | – | 15.245 | 0.000** | – | 0.285 | 0.283 | F(1,311)=124.156,p=0.000 |
一般自我效能感 | 0.698 | 0.063 | 0.534 | 11.143 | 0.000** | 1.000 | 0.285 | 0.283 | F(1,311)=124.156,p=0.000 |
因变量:学业成就
W值:1.973* p<0.05 ** p<0.01
总结分析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全部均会对学业成就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4.4.2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
B | 标准误 | Beta | t | p | VIF | R方 | 调整R方 | F | |
常数 | 1.468 | 0.224 | – | 6.551 | 0.000** | – | 0.372 | 0.370 | F(1,311)=183.880,p=0.000 |
学业自我效能感 | 0.848 | 0.063 | 0.610 | 13.560 | 0.000** | 1.000 | 0.372 | 0.370 | F(1,311)=183.880,p=0.000 |
因变量:学业成就
D-W值:1.877
* p<0.05 ** p<0.01
总结分析可知:学业自我效能感全部均会对学业成就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5 分析与讨论
5.1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分析与讨论
5.1.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的分析
这项科学研究应用的是王才康等人修订的评级量表,以准确衡量大学生消费群体(尤其是即将毕业的群体)的自我效能水平。从“完全不一致”到“与现实一致”的四个评估等级,分数越高,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这项科学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消费群体(尤其是即将毕业的消费群体)的自我效能得分平均为2.67,标准差为0.55。在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量表中,表明所有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水平都较高。这项科学研究的结果与王才康,王洪峰,张成城等人相似。
大学生消费群体,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总体自我效能水平较高。对于年轻一代,他们还可以根据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来解决问题。当个人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可以灵活地解决和处理。工作经验越成功,自我效能水平就越高。其次,他们具有极好的自信和开朗向上的心态,坚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5.1.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情况的分析
1.性别 性别因素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这与佟月华、答会明、张晋萍、赵粉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类似,结果显示,不同的性别不会造成自我效能感的显著性差异。与刘勇、陈俐、李慧萍、孙淑晶的研究结果不同。
2.年级 年级因素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大二>大一>大三>大四。很可能是大二年级的学生适应了学校的环境,且没有就业和考研的压力,生活较为轻松,而大一学生刚刚进入校园,对新环境尚不熟悉,且伴有思乡情绪,大三、大四学生属于高年级学生,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情况,所以压力较大,使得大二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3.专业 专业因素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艺术类>文史类>医学类>理工类。由于不同专业所要学习和接收的文化知识背景不同,导致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理工类的大学生想要在领域类有成果是件很难的事情,故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挫,越来越不自信,认为自己能力不行,随后导致一般自我效能感降低。
4.户籍 户籍因素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5.是否独生子女 是否独生子女因素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6.家庭系统 家庭系统因素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5.2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分析与讨论
5.2.1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的分析
在学术自我效能方面,大学消费群体,尤其是即将毕业的消费者,更有信心,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全部工作能力来执行学习和培训任务,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效能相对较高,学习和训练行为的相对效率相对较低。换句话说,大学生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消费群体,对自己的自学能力发表意见时更加主动和客观,不易受到他人的优秀培训和学习的影响。但他们对以自己的方式达到学习和培训基准的信心不足。不难看出,进入成年人市场的大学消费群体,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消费群体,随着其心理状态的发展趋势逐渐成熟,其认知能力更加客观。因此,他们在技术专业中得到认可。在情绪,情感和行为水平上,无法将积极的认知能力转化为积极的心理感受和信念行为,从而导致对学习和训练行为的操纵不足以及对学习方法的尝试和实践不足。
5.2.2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情况的分析
1.性别 性别因素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这与佟月华、答会明、张晋萍、赵粉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类似,结果显示,不同的性别不会造成自我效能感的显著性差异。与刘勇、陈俐、李慧萍、孙淑晶的研究结果不同。
2.年级 年级因素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大二>大一>大三>大四。很可能是大二年级的学生适应了学校的环境,且没有就业和考研的压力,生活较为轻松,而大一学生刚刚进入校园,对新环境尚不熟悉,且伴有思乡情绪,大三、大四学生属于高年级学生,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情况,所以压力较大,使得大二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3.专业 专业因素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艺术类>文史类>医学类>理工类。由于不同专业所要学习和接收的文化知识背景不同,导致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理工类的大学生想要在领域类有成果是件很难的事情,故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挫,越来越不自信,认为自己能力不行,随后导致一般自我效能感降低。
4.户籍 户口因素主要表现出对学业自我效能的重要分析。城市>农村。在大城市定居的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消费者自我效能要高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由两个层次引起。客观因素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大学生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消费群体,从小就具有更好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所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并且机会很多。要触摸乡村学生根本无法触摸的东西,听说的范围更广。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的日常学习环境相对较差。父母和亲戚对孩子的教育不太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准不如大城市。接触外部媒体,启发主题活动(例如拜访烈士陵园和军事夏令营)的主题活动较少。主观因素是,每个人都普遍认为居住在大城市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居住在大城市的在校学生有自己的骄傲,并认为自己的每个层次都必须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强大。在农村地区,相对而言对于在农村定居的学生来说,在大城市定居的学生会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5.是否独生子女 是否独生子女因素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6.家庭系统 家庭系统因素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消费群体(尤其是大学毕业的消费群体)的自我效能与生物统计学的自我效能没有多大差异。例如,根据赵丹尤其是对已毕业的大学生的消费群体的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效能在性别,阶级和性别方面没有差异。只有文科生的自我效能高于理科生的自我效能。这将与被试的采样及其时间的发展趋势有关。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来自不同学校的受试者在学习中将主要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效能感。
5.3大学生学业成就研究分析与讨论
5.3.1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总体情况的分析
大学生学业成就总分处于中高水平,在学习奉献、任务绩效、人际促进、总绩效的维度上均值高于中间值,即学业成就处于偏高水平。即从整体上来看,被调研的大学生学业成就处于偏高水平。
5.3.2大学生学业成就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情况的分析
1.性别 性别因素对于学业成就总体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在任务绩效因素方面女生>男生。
2.年级 年级因素对于学业成就总体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学习奉献方面大二>大一>大三>大四,在任务绩效方面大二>大一>大三>大四,在总绩效方面大二>大一>大四>大三,在学业成就总分方面大二>大一>大三>大四。很可能是大二年级的学生适应了学校的环境,且没有就业和考研的压力,生活较为轻松,而大一学生刚刚进入校园,对新环境尚不熟悉,且伴有思乡情绪,大三、大四学生属于高年级学生,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情况,所以压力较大,使得大二学生的学业成就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3.专业 专业因素对于学业成就总体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任务绩效方面艺术类>文史类>医学类>理工类,在总绩效方面艺术类>医学类>文史类/理工类,在学业成就总分方面艺术类>文史类>医学类>理工类。由于不同专业所要学习和接收的文化知识背景不同,导致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理工类的大学生想要在领域类有成果是件很难的事情,故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挫,越来越不自信,认为自己能力不行,随后导致学业成就水平降低。
4.户籍 户口因素主要表现出对学业自我效能的重要分析。城市>农村。在大城市定居的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消费者自我效能要高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由两个层次引起。客观因素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大学生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消费群体,从小就具有更好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所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并且机会很多。要触摸乡村学生根本无法触摸的东西,听说的范围更广。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的日常学习环境相对较差。父母和亲戚对孩子的教育不太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准不如大城市。接触外部媒体,启发主题活动(例如拜访烈士陵园和军事夏令营)的主题活动较少。主观因素是,每个人都普遍认为居住在大城市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居住在大城市的在校学生有自己的骄傲,并认为自己的每个层次都必须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强大。在农村地区,相对而言对于在农村定居的学生来说,在大城市定居的学生会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5.是否独生子女 是否独生子女因素对于学业成就总分等因素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6.家庭系统 家庭系统因素对于学业成就总分等因素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5.4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5.4.1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分析
通常,所有自我效能都会对课程作业造成明显的正向影响。通过分析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表示,他们可以坚定地相信自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执行任务,并且具有工作能力。个人与行动和思想相结合,以清晰的方式做事,并具有强烈的思维逻辑,可以将其扩展到从业人员学习和培训的相关行业。其次,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通常设定了目标,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和培训上。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摆脱学习和培训中的困难和挑战,并从中获得快乐,有恒心。因此,自我效能感通常会对课程作业造成明显的正向影响。
5.4.2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分析
学业自我效能感全部均会对学业成就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分析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他们的学业成绩成正比,表明随着学业自我效能的提高,个人学业成就标准也逐渐提高。在影响课程工作的各种因素中,学习和培训无私奉献,日常任务绩效评估,社会促进和总体绩效评估的要素与课程工作的自我效能成正比。其中,促进学习和培训无私奉献是最相关的。结果表明,学习的自我调节越严格,学习兴趣越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学习和培训的日常任务价值就越高。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处理学习和训练的日常复杂任务时,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通常会选择积极主动的态度来查看学习和训练中的困难与困难。学科学习和培训法规将使用不同的教学理论和对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发扬长处,克服缺点和不足,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有效学习培训;他们坚信,他们可以在大学中完成学习和培训的日常任务,对他们的主要表现充满信心,并对未来的课程工作和创造就业机会有很高的评价。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通常会选择通用的消极教学法。他们很少为上课前的课堂教学做准备。许多人学习专业技能而不是专业技能来进行记忆训练;知识和专业技能被用于普通的学习和训练以及未来的实习和工作中。教学方法简单,效率低下,仅按规定的教师布置工作,没有系统的软件学习计划和有效的个人目标,往往无法按时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培训任务和计划缺乏自信,这会在学习和培训过程中引起诸如焦虑之类的消极情绪,此外,他们将无法充分实现自己在学习和培训方面的发展潜力对于任务,成绩通常会急剧下降。
根据相关分析,大学生消费群体,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效能和学习成绩得分明显成正比。 (P <0.45)
6 不足和展望
这项科学研究严格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验证了科学研究的假设并获得了必要的结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将来,科学研究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1)由于客观原因的制约,本研究仅对河北某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因此样本模型的符号化程度不够,科研成果具有地域性局限性。
(2)科学研究仅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尽管使用的三个等级量表具有很好的有效性,但由于参与者可能隐藏部分真实信息内容,从而解决问题不客观。
有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学业。科学研究只选择一种自我效能感要素来研究大学生学业。因此,存在问题。将来,科学研究应该从更多方面针对大学生展开研究。本研究已经验证了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内在关系,但是没有引入干预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提升个体的学业成就。
结论
1.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就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2.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就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3.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专著
[1]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韩 琴,张晨怡.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日常性学业弹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02):270-273.
致 谢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在xxxx大学度过了四年的时间,我的大学生生活即将结束,这段时光对我来说十分不舍和宝贵。这也许是我最后的学生时代。
回顾这四年的时光,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并没有什么很大的遗憾。这四年中,我不仅收获颇丰,成长也很快。犹记得那无数次的与老师、同学们在课堂上的交流的场景,因为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指导、同学们无私的帮助与启发,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见解又深了一层、喜爱又多了几分。在这样一种自由的学术氛围下,我不仅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也领悟到了很多人生的哲理。
能够在大学生的求学道路上满载而归,顺利完成毕业论文,首先最需要感激的人就是我的指导老师王自华教授,王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仍然耐心的指导我一步步完成毕业论文,孔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从选题、任务书、前期报告、中期报告到定稿,是王老师的谆谆教诲引领我在困境中拨开云雾,豁然开朗。在王老师那里我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是学习到了低调内敛、沉着稳重、积极乐观的性格品质以及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此,衷心的感谢王老师!
同时,还要特别感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的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x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在他们无私、严谨、高质量的教导中,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我更加坚定的热爱这门学科,感谢各位老师在我读大学期间给予我的关怀和教导。
另外,我还要感谢16级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所有亲爱的同学们,在这个充满凝聚力的集体中,我感受到关怀和友爱、鼓励和支持,我们共同努力奋斗,追求理想。在此,我要对你们表达深深的感激,祝福你们的未来鹏程万里、前程似锦!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是你们对我的包容和理解使我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你们是我坚强的后盾,未来我将成为你们有力的依靠,对你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再次感谢大家,真诚的祝福大家一切顺利!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