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玉雕文化保护研究

在中国,人们对玉石有着特殊的情结。与中国玉雕工艺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中国玉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且自成多派。而苏州玉雕正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苏州玉雕以其精细的雕工,独特的造型,浓厚的人文底蕴而流传于世。本文通过历史资料,相关书籍等,

  绪论

  在古代,“玉”被赋予了道德寓意,人们把玉石本身的特性比作君子之德,东汉的学者许慎就在《说文解字》中将玉概括为五德,它们分别是“仁、义、智、勇、洁”,由于国人的传统所致,所以古人会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观念中。由于“玉”自古以来就被赋予的独特文化意义,所以玉石作为文人的一种必备修养和高洁的志趣象征,因而人们产生了对玉对无限的崇拜。文人雅士的情怀推动着玉雕的发展,玉也体现着这一阶层的审美与地位。他们达到了一种共赢的效果。

  一、苏州玉雕技法的传与承

  (一)苏州玉雕技法

  苏州玉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技法也有着独特的风格。早在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苏州玉雕就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顶峰,根据出土的玉璧、玉镯、玉坠、玉琮、玉蝉等实物,我们就可以推断,在遥远的五千年前,我们的吴地先民就已经拥有了熟练精湛的治玉技法。
  至春秋时期,苏州玉雕技法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顶峰期。1986年在苏州城西严山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共出土了402件玉器,据考证,出土器物皆为春秋时期的玉雕风格。此次考古出土了大量的玉璧,玉璜、等精美玉器,从这批出土器物可以看出当时苏州玉雕工艺不仅造型多样而且雕刻精细微妙。让我们对祖先的智慧肃然起敬。
  至明清,苏州的玉雕技法发展到了第三个顶峰,这次可谓是苏州玉雕的黄金时代。大批的优秀原料被开采出来,大批的玉雕手艺人纷纷涌现,人与玉共同呈现了异彩纷呈的苏州玉雕文化。但是,后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阻断了文化的成长。在纷乱的时代,大批玉雕手艺人失业,玉雕手艺人被迫改行,苏州玉雕业也因此面临着“人亡艺绝”的险境。但是,绝境后总有重生的机会,庆幸的是解放后我们的党和XX对玉雕行业的恢复和发展十分重视,通过各种方法寻找以前的玉雕手艺人,组织他们一起拯救濒临绝境的苏州玉雕。

  (二)苏州玉雕是一种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作为国际通用的概念,它初步定型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然而,早在19世纪时期,许多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差异,所以对于文化遗产的定义不同的国家也会存在差别,我们与他们所经历的文化遗产保护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间的互动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世界各地的相关人士的努力下,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公约》,这标志着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的定义达成初步共识。《公约》中文化遗产的涵义为:“兼具历史的、美学的、考古学的、科学的、文化人类学的和人类学的价值的古迹、建筑和遗址。随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们的XX也在积极的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开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在第十届XXXX上批准了此公约在我国推行。这代表着我们的党和国家给予文化遗产一个合法的地位。这个决定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之后,我国XX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政策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确保这些珍贵的遗产能够以全新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更值得庆幸的是,玉雕工艺作为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这表明,我国XX已经开始意识到玉雕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这也表明玉雕文化岌岌可危,需要通过人们通过特殊的手段和办法才能使它生存下去。
  为此,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指出: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资源,文化资源是人们的珍贵财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融合和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是这也给文化带来了冲击,许多文化都已开始灭亡。为避免这类悲剧继续上演,人们应该及时的树立保护意识、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仅有的生命力。苏州玉雕文化作为一项绝妙的技艺应该受到高度重视。这个曾经为中国带来许多荣耀的文化正在日渐消退,它的光环日渐衰弱。这项古老的技艺一路走来,经历沧桑变幻,却依然顽强的在现代的社会中求得生存,所以,作为文化产业人,我们不能看着它走向灭亡。

  (三)苏州玉雕技艺的传承制度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一是以家族的世代沿袭进行传承、二是师徒相承,同样,苏州玉雕技艺也不例外。家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家庭是关系着生产、生活、教育、法律等多种责任。这种家族世代沿袭的方式是手工技艺传承下来的主要方法。此外,我国古代的家庭、家族中尊崇儒家提倡的亘古不变的“孝”文化,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出现以家族为纽带的技艺世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江南尤多,在这种环境中,他们重视技艺的家族世袭,为了不辱没家族,人们在家庭的熏染下兢兢业业、惴惴自奋,环境的因素和内心的压力使得他们不断努力,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使家族的技艺得到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二、苏州玉雕得以延续的文化背景

  (一)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影响

  每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土壤,苏州可谓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这正是苏州玉雕文化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条件。太湖之滨,山水环绕。这便是苏州。这样美丽的苏州境内自然是少不了名山好水,如灵岩、东西洞庭、阳澄湖、金鸡湖、吴淞江等,城中还有纵横交错的水道,人们枕河而居。历代诗人都对苏州有过细致的赞美。将苏州的美描述了出来。此外,吴地先民们创造了苏州园林、古朴的江南小镇、让人们对这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地方更加爱不释手。湖石与茂竹,粉墙与黛瓦、共同构筑了苏州那浓郁的书卷气息。这样的环境,直接为苏州玉雕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素材,而且使人们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再者,自古以来,苏州的交通就十分便利,这是至关重要的区位优势。有京杭大运河绕城而过,北至北京,南抵杭州,而通过长江可以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连,经过古码头,更是可与辽东半岛、东南沿海乃至海外相通。
  在我查阅我国重要的史料《考工记》时我发现这本书中就有对苏州玉雕的相关记载。它描述的是玉料运输方面的文字。可知在交通不甚发达的古代想要进行玉料运输,是十分不易的,需要经过数万里,自庄浪卫运入我国的嘉峪关,中至甘肃而后便经过贸易,最后这些玉料会被运送至北京进行雕琢,然而由于当时吴地有着对玉石雕琢的精妙技艺,自然便会运到苏州来进行深度加工,这一切都是发达的水陆交通给苏州玉雕提供了优势。就如上文所言我们知道苏州玉雕不仅有着自然与人文的滋养,更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这样优越的环境里发展,是天时与地利的双重决定。

  (二)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上的富庶与商业的发展从来都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而苏州商业之所以繁盛不衰正是由于苏州优越的区位环境。苏州经济的兴盛正是与运河的修筑密切相关,萌芽于春秋时期,到了隋代才完工的江南运河。在运河通航后,它完善了江南整个区域的水陆运输关系,增加了南方与北方之间经济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被运河环绕的苏州的经济发展。我们知道自唐宋开始,我国的文化中心由北方向南转移,到了明清之际,苏州就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那一时期的苏州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不仅商品经济繁荣、而且城市体系完善,这其中不仅是交通的原因,这与苏州高度发展的手工业是紧密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手工业让苏州的手工艺产品异常精彩,这在无形中使得苏州商品经济开始繁荣。清代一位非常有名望的画家徐扬在他的《姑苏繁华图》中精细的描绘出各类商行二百三十多家,包含各行各业,以“金阊门”、“银胥门”为中心的相关地区,商贾云集,贸易昌隆,生动的为我们再现了苏州商业的繁荣。那时的玉雕行业在苏州也是特别发达,周王庙弄、宝林寺、梵门桥弄、学士街、剪金桥巷一带都是这一行业的集中区域,从事玉雕的作坊多达300处,玉雕工匠约有三千,专门出售玉石商品的市集更是鳞次栉比。那时的苏州玉雕已经初具规模,这表明那时的人们对玉雕的需求是非常大大,通过阅读资料,在清代末期,苏州玉雕产品就已经出口,至民国时期玉雕商品的年产值已经达到百万元,这一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加触动了苏州玉雕的发展。

  (三)政治环境的影响

  中国人喜欢玉,玉作为一种礼器和身份的象征深受统治阶层的喜爱。我国考古出土的各类玉器都为这一理论提供了佐证。随着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统治者对于玉器的崇拜与需求日益增加。民间的玉器生产已经满足不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了,所以由此诞生了官方督办的玉器生产作坊。这些作坊都是不计算生产成本,用料奢侈,用工精细,耗时之久,将玉雕的手艺推向了一个制高点。

  (四)社会主流之风的影响

  在古代,“玉”被赋予了道德寓意,人们把玉石本身的特性比作君子之德,东汉的学者许慎就在《说文解字》中将玉概括为五德,它们分别是“仁、义、智、勇、洁”,由于国人的传统所致,所以古人会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观念中,这些传统必然会对玉雕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除此之外吴地的一些地道的风俗文化对于苏州玉雕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题材、从制作到最终的出售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早在先秦时代,吴越地区就有着浓厚的尚武传统,因为唐代的安史之乱,北方饱受战争的硝烟,这使北方的经济文化深受其害,一些文人雅士开始向南迁徙。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中心南移。文化中心南移自唐宋开始至明代中叶完成,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区域成为了全国文化的重心,苏州开始了尚文之风的滥觞。明清时期的苏州就是一座文化大观园,苏州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的诗人和文学家,其中有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他们被称为吴中四才子。还有高启、杨基,著名的剧作家李玉以及大文学家冯梦龙等。由于“玉”自古以来就被赋予的独特文化意义,所以玉石作为文人的一种必备修养和高洁的志趣象征,因而人们产生了对玉对无限的崇拜。文人雅士的情怀推动着玉雕的发展,玉也体现着这一阶层的审美与地位。他们达到了一种共赢的效果。

  三、苏州玉雕保护现状及问题

  (一)苏州玉雕保护现状

  如今在苏州做玉雕的人主要有两种,一是曾经的苏州玉雕工艺厂的领导阶层和技术人员,他们看到了计划体制的局限性,所以与这种僵化的体制分道扬镳,他们努力创新、终于探索出一条更适合苏州玉雕的发展道路,这些人打破传统,建立了非公有的玉雕加工厂、苏州玉雕贸易公司。另一种是原来老厂的技术精工,他们选的是继承传统,纷纷开起了自己的小玉石作坊。
  近来人们对保护苏州玉雕文化这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尝试,XX出台了苏州玉雕文化传承人的制度章程,在苏州玉雕业内,人们进行大胆的探索的同时,并建立了苏州玉雕专业委员会、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组织也利用起了互联网这个平台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相关网站,极大的促进了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他们都致力于将苏州玉雕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他们积极的态度与务实的做法是值得提倡与弘扬的,但就目前大体情况来说,对于苏州玉雕文化的保护方面,人们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能否将苏州玉雕文化更好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才是对苏州玉雕这一文化的最根本的保护。

  (二)当代苏州玉雕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从商品这一角度来看,玉雕是特殊商品。具有观赏和收藏的双重价值。一件玉雕的价值就在于人们赋予它的含义是怎样的。我们都知道,玉雕是一种原料昂贵,工艺复杂,耗时费力的商品。因此,玉雕属于高档商品。而目前玉雕市场上所出售的产品,是鱼龙混杂。好的玉雕精品太稀少,大部分的玉雕都是粗制滥造,许多小作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和内涵,他们往往进行低端的批量生产,不追求产品的艺术性。这就完全失去了苏州传统玉雕文化的根本。
  从玉雕技艺方面来说,当代机械水平相当发达,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现代的苏州玉雕可以做到比传统的苏州玉雕更为精细的程度。但是,许多玉雕师一味地追求“奇巧”,而没有从玉石本身的构造出发,更没有文化底蕴,这样的作品只能是哗众取宠。一味的追求气势而忽略了文化本身。虽然现代的机械技术可以帮人们实现这些需求。但是,现在缺少的就是玉雕师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铺垫,那么玉雕的艺术价值将不复存在。苏州玉雕问题将会越来越大。
  1.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
  现阶段,我们国家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看起来让苏州玉雕文化的保护有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是这个法规只是一个大体框架,缺乏细微的实质性的内容。同时,各地方仍然没有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有的也只是一些保护规划文件,存在很大的漏洞。这说明苏州玉雕文化保护工作想要走上法制化道路,注定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2.宣传力度小
  当代,许多人对苏州玉雕文化没有概念,了解玉雕文化的可谓少之又少。所以更谈不上要去保护这种文化了。尽管苏州经常会举办一些玉雕节,但是没能好好利用现代发达的互联网,由此造成影响力不广,并且苏州玉雕没有自己的定位。实际上,这些都是给保护苏州玉雕文化增加了不少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日常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与保护文化的热情。
  3.缺乏后继的传承人
  保护苏州玉雕文化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缺乏玉雕传承人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总的来说,苏州玉雕技艺只掌握在少数的工艺大师手中。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苏州玉雕文化的重要性,有的年轻人学习苏州玉雕,但是缺乏持久的精神,学的技艺都只是一些皮毛,并不能达到继承这门技艺的程度。而更多的年轻人则是不喜欢这项看似枯燥的技艺,他们更倾向于去一些都市寻求发展。这就造成了苏州玉雕大师们空有一肚子的本领和技能,却找不到愿意继承下去的人,这就造成了苏州玉雕文化面临着危险的境地.

  四、保护苏州玉雕文化的策略

  (一)由XX主导保护苏州玉雕

  苏州玉雕文化作是苏州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文化,苏州玉雕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来自XX和相关民众的重视,然而这过程中的主心骨必然是XX,因为XX有权力为依靠,所以XX是保护苏州玉雕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导力量。
  1.在高校设置玉雕等相关专业
  从古自今,苏州玉雕技艺都是以师徒形式进行技艺传承,苏州玉雕的历史已经说明,小作坊式的师徒传承模式其实是很脆弱的,完全依靠民间自发力量来进行传承是存在风险的,所以必须确定一定的教育体制才能保护苏州玉雕文化的生命。如今,在苏州玉雕文化的生存已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门文化好好的延续下去并让它出彩。玉雕不仅仅是手工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艺术,它需要的是有文化底蕴的手艺人。所以必须在高校开办传统艺术专业班、通过高等院校的专业培养、作为一门正式学科走进课堂,引进学校。这样就可以培养出产业亟需的高端人才。
  与其他行业相比,玉雕行业进入的门槛较低,这一行业中打磨、雕刻等基础工作特别艰苦,许多人半途而废,一部分人勉强坚持下来,也仅仅是将它做为一种生存手段,这其中有极少数有天赋、资质好的学徒,所以,传统的方式使得他们无法跳出师傅所授的技艺模式,因而缺少创新能力。针对这一情况,可以让玉雕行业内想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从业人员,在高校开办的进修班进修,因为这些人具有实际操作经验,所以对他们进行文化与艺术方面的培养即可。在高校中设立玉雕等相关专业,可以使大批青年人接触与了解苏州玉雕文化,这有利于苏州玉雕文化的保护。从而形成苏州玉雕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
苏州玉雕文化保护研究
  此外,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与研究生,他们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培养出对苏州玉雕文化产业的爱好者或志愿者,他们可以成为苏州玉雕文化的研究者与宣传者。现在国家已经通过其他相关行业向玉雕工艺业输送人才的计划,这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培养的在珠宝鉴定、设计、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他们对于玉雕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建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部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对继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义务及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国家已对传承人的保护提高到战略性高度来认识,这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了一个好头,但还是应当制定地方的相关政策促进工艺美术行业的健康发展。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之后苏州地方已经开始行动起来,2005年,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成立给苏州玉雕行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转折点,协会成立后,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动,2005年起,开展了苏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评选活动并培训技艺人员400余人。近年来计有522人获得了工艺美术初、中级职称;2008年,首届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举办,评选了三十位玉雕大师,包括了11个工艺美术大类,同年又成立了苏州市玉器工艺专业委员会,并举办了“苏州市子刚杯”玉器工艺精品展。此外,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成立后,充分发挥了整体优势,在去年北京举办的玉器工艺百花奖评选中,为苏州玉器工艺取得了6个金奖、10个银奖、10个铜奖、22个优秀奖的好成绩,此外协会还在2009年、2010年均举办了苏州玉石文化节,促进了同行之间的交流。
  这些组织的成立及其开展的各项活动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应当意识到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力军,所以,我们的党政机关,应该尽快出台有关的政策,对传承人保护和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加以强调,如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创新、鼓励传承人进行有偿传承活动、鼓励收徒授艺等等,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传承人的作用发挥并落到实处,毕竟地方XX对于这些管理有更多的便利优势。此外,还应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继承人都得到重视,才能建构起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

  (二)建立相关的“基金会”

  要想保护苏州玉雕文化,并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进行到实际层面,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基金会”。现状的苏州许多青年人的技艺十分娴熟,甚至可以和古代玉雕技师相提并论,但是整个苏州玉雕行业内的作品都是题材相近,缺乏创新作品,更有甚者会明目张胆的进行仿冒xxxx,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苏州玉雕的创新发展。一些人也曾透露想法,他们往往是从经济角度来考虑,比如说你一直在找一个创新的点子,而在这时间别人早赚回是你几倍的利润率。所以几乎没有人愿意去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回报少的事情。因此如果建立了相关的“基金会”,XX参与进来做一些扶持计划,这种现象就会被改善很多;对于保护“苏州玉雕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下去。是为了让这门技艺更好的走下去,基于此种情况XX应该给予一些支持与政策,鼓励他们勇于创新,这样不仅调动了玉雕人的积极性,更会促进苏州玉雕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同时,鼓励学校和相关单位开展苏州玉雕文化的学习课程与研讨活动,这些活动的经费由基金会进行赞助。这能更好的普及苏州玉雕文化。

  (三)成立行业协会

  近年来人们开始以各种形式尝试促进苏州玉雕文化的发展,国家建立了有关传承人认定和暂行办法,而在苏州玉器行业内,热心人士及同行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努力,建立了苏州玉雕专业委员会、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并且每个组织都建立了自己的相关网站,努力地促进着行业间的交流,希望将苏州玉器业发展得更好。这样的行业保护意识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但总体来说,目前对于苏州玉器工艺的传承方面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苏州玉雕技艺是一门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艺术,它拥有产业化的基础,一些优秀的玉雕手艺人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但是令人惋惜的是,目前苏州玉雕行业多数都是私营的企业或小作坊,在自由的经济体制下各自发展,他们之间没有交流更没有往来,彼此之间也是相互提防的状态,许多人为了经济利益而独自打拼。这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能成立苏州玉雕行业协会就可以解决很多矛盾。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行业协会,是针对所有的从事苏州玉雕的技术人员,行会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新的转折点,使原本封闭的信息变得畅通。这必将使他们之间形成越来越多的信息沟通。对于其他问题,行会也可以通过自身平台尽一些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使得XX触及不到的小问题得以和平的解决。苏州玉雕文化是一门独特的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无价之宝。行会可以组织具体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苏州玉雕文化、关注苏州玉雕文化,保护苏州玉雕文化。

  结论

  苏州玉雕是一门独特的技艺,更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这种技艺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所以,保护苏州玉雕文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来人们对保护苏州玉雕文化这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尝试,XX出台了苏州玉雕文化传承人的制度章程,在苏州玉雕业内,人们进行大胆的探索的同时,并建立了苏州玉雕专业委员会、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组织也利用起了互联网这个平台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相关网站,极大的促进了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他们都致力于将苏州玉雕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他们积极的态度与务实的做法是值得提倡与弘扬的,但就目前大体情况来说,对于苏州玉雕文化的保护方面,人们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能否将苏州玉雕文化更好的传承与保护,确实是任重而道远。如果人们都会自觉的研究它,热爱它,保护它,并将它传承下去。这才是对苏州玉雕这一文化的最根本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姚士奇.中国的玉文化[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10.34-47
  [2]戴逸.中国通史[M].郑州:海燕出版社,2002.78-112
  [3]李涵.吴地工艺美术[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17-23
  [4]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面面观[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4
  [5]戴云亮.吴地绘画[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8.22-29
  [6]方泽.中国玉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9-52
  [7]昭明,利群.古代玉器[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9.67-90
  [8]钟见慈.玉器鉴赏(上下册)[M].北京:中国鉴赏出版社,2003.77-121
  [9]戴定南.困境与选择:大生产与手工作坊[J].中国宝石,1992.1
  [10]王问海.玉器鉴赏[M].海口:海南文宣阁出版社,2003.82-9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714.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5月7日
Next 2021年5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