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变迁

刘备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两部史学、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扮演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人物的形象特点在《三国志》中描述为“长厚似伪”,而在《三国演义》中则描述为“仁义德善”,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根据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刘

  绪论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霸主之一,建立蜀国并称帝,与吴国、魏国呈三足鼎力之势。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对其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有明显差异,本文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部作品的详细品读,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观察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刘备人物形象的变迁,分析两部著作中的刘备人物形象和两部作品产生时代的社会背景、作者生平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解读刘备的个人形象,结合对其它几位霸主的不同塑造,在对比反衬中认识刘备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最后,对两部作品共同塑造的刘备人物形象进行艺术价值评估,领悟其道德启示和智慧启示:即在现今的社会复杂情态下如何为人处世?汲取向德、从善、取义的认知价值观。

  一、简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创作与作者生平

  (一)文献调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

  1.《三国志》的创作
  《三国志》作为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创作于西晋初年(公元280年),由陈寿所著,全XX载了魏文帝曹丕到
  晋武帝司马炎之间纷争的六十年历史演义。通过选择已然成书的《魏书》——王沈著作、《魏略》——鱼豢著作和《吴书》——韦昭著作等,陈寿加之自我的采集、编次,以简略的行文叙事,共书写三十卷《魏书》、十五卷《蜀书》和二十卷《吴书》,通过详实的历史记录,得当的材料取舍以及简明的文字刻画,故而时人评价“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1】(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11
  ]】而后的历史评价中,对陈寿有:“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陈寿传》,
  且作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它的地位同等于《汉书》、《后汉书》和《史记》,史学家亦合称其共为“前四史”,影响意义非凡。
  2.《三国演义》的创作
  《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于元末明初(公元1365年),有罗贯中所著,每卷中又分十则,共是240则。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记载了黄巾之乱,继而董卓一家霸国,时战时逃下的群雄纷争而割据,
  后又有魏、蜀、吴的三国鼎立,终章亦天下归晋而完结。取材于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其他历史文献,亦加入了民间口口相传的三国风云人物,和其渲染下塑造出的经典历史传说,借鉴并参考话本和戏曲的情节桥段和演绎手法,融合以兵法智慧即将兵法三十六计融入作品中。生活在明朝时期的高儒在《百川书志》评价《三国演义》为:“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括万事。”【[【2】(明)高儒撰.《百川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其清代文人魏裔介在《三国问答序》一书中评价:“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如今,《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及《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作为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并列入中国四大名著。

  (二)对比分析两作者的生平简况

  1.陈寿
  陈寿(233-297),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字承祚,三国时魏国(西晋)的史学家。他自幼求学好问,师从同郡学者谯周,于三国时蜀国建立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是时,刘禅亲睐的宦官——黄皓为非作歹,大臣们都对其唯唯诺诺,顺从奉承。陈寿因为率性正直而不肯屈从黄皓,于是遭到遣黜。入魏国以后,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仕途中又因秉笔直书得罪当世许多权贵,晚年屡次被贬,仕途中始终郁郁不得志。公元297年,65的陈寿病死于都城洛阳。
  2.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县)。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曾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参与于朱元璋的作战中,并打败了其部下强烈进攻,而后与张士诚的作战意见向左,灰心后离开。是时,其母亲逝世,便与父亲一起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在河阳山(今日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途遇施耐庵,受其经历遭遇的类同和写书劝世的主张,在施耐庵悉心教导和鼓励下,开始撰写《三国演义》。
  3.二者的异同
  其二者都曾效力于一方诸侯,亦于仕途中难以才智有舒展的境地。不同的是陈寿一生都在官途中奋斗,罗贯中则幕僚失意后转而从商;二者俱文采奕奕,广博览阅,不同的是陈寿受限于史书的题材,而文学发展至元末明初已史书体、诗歌体、戏曲小说等等多种题材,罗贯中则有更多可选择和吸收;二者俱有抨击社会的意识。不同的是陈寿迫于从职尊魏,罗贯中则愤懑于元朝的少数名族统治,抑魏扬蜀,寻求相对意义上的正统。

  二、研究分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

  (一)文献研究法分析《三国志》里的刘备人物形象

  1.刘备的天资器宇
  《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中开篇便如此写到: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子树下戏,言:“吾必当乘羽葆盖车。”陈寿于此赞刘备胸有大志。战乱年代,亦孤儿寡母,编卖草鞋,即日子贫苦。若听得《甘露寺》其中一说:“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与主从头说,刘备本是中山靖王的后,汉帝玄孙一脉留……”可见刘备血统若为真,则为汉室正统,在战乱年代血统亦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和政治资本。
  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却不爱读书,其传记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刘备以其特有的理解“享受”着生活,亦可称“俗享”。美服饰,追乐音,斗鸡走狗,不亦乐乎!此间,有对刘备的外貌形象刻画: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即翻译成白话: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双手过膝,转头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七尺五寸,按现在标准计量差不多1.73米,大耳寓意大富贵,古来的象征,亦有曹操戏谑‘大耳贼’,可算是一个人物特征。
  2.刘备的为人处世
  “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3】(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言语寡,却非心思呆滞。话少为贵,如若《易经·系辞》:吉人之辞寡,燥人之辞多。从刘备此方面可显现其性格。于汉灵帝末,黄巾起义,刘备因讨伐有功,分为县尉。志中记载:督邮因公差来到安喜县,先主上门求见,受阻门外,先主径直闯入,将督邮捆起,痛杖二百,并将印绶解下来套住他的脖子绑在拴马桩上,然后弃官而逃。此亦可看出刘备非无脾气,而是忍到极致才会发泄。
  刘备有极强的知人识人能力,《三国志》中描写到郡民刘平一向瞧不起先主(刘备),耻于做他的下手,派刺客的。而客人不忍心刺杀,对他而去,刘备就是如此得人心。为其作注的裴松之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也写到:曹操派刺客见到刘备,才得以接触,开讨论讨伐魏国形势,很合防备计划。稍微想亲近,刺的是还没有得到就会,不久,月亮进入,魏国宾客神色损失。诸葛亮因而察的,也知道这不是平常的人。一会儿,客人进入厕所,具备对诸葛亮说:“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诸葛亮问在哪里,刘备说:“起者其人也。”诸葛亮徐感慨地说:“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
  3.刘备的伪善评析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陈登,字符龙,在广陵盛有威名。三十九岁死……后来许祀与刘备一起在荆州牧刘表坐,刘表与刘备一起谈论天下人,许汜说:‘陈元龙湖海的人,豪气不除。’刘备对刘表说:“允许您已经是非?”刘表说:“不要说不是,你是好人,不应该说空话;想说的是,元龙名重天下。”准备问泛:“你说一些,宁有事情吗?”郭汜说:“过去遭遇祸乱超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没有主人和客人的意思,很久没有互相交谈,从上大床上睡觉,让客人睡在下床。”刘备说:“你有国人的名字,如今天下大乱,皇帝变了脸色,望您忧国忘家,有拯救世界的意思,然而只求田问舍,说没有什么可采纳,这是元龙所隐瞒的。为什么要与你交谈?如果你小人,想躺在百尺高楼上,躺在床上地上,为什么只有上下床的时间?”。求田问舍,原是刘备说许汜为国士,处于纷乱之世,却无效主之志,只知道买田置屋,为个人利益打算,即没有远大志向,形容出一位专营私利且胸无大志之士。
  在《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最后,其写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4】[【4】(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11
  ]刘备之所以称帝,多感谢对手的磨砺,其看起来似乎是“被迫”称帝,根本上是自己内心的想法,有些许嘲讽其虚伪的态度。

  (二)文献研究法分析《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人物形象

  1.刘备少幼时之风采
  早在“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在当时封建统治下,此为大逆不道之言,足以满门抄斩祸延九族,却于刘备孩童时的嬉戏之言中流露。另一面,“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于此正史夹杂传说,显现了刘备天生奇人,将有不平凡的未来。
  及到少年,“不甚好读书……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身逢乱世,比起读书写字,更喜欢遛狗骑马、舞刀弄枪,由于他善于结交豪杰,争相以他为首的少年、青年绝不在少数,充分展现了其领袖的风范。笼络豪杰,深得人心,在之后的转战千里之中,善于收买和运用民心,对人性的把握独到。入蜀后,对当地豪门士族和威望大家的进行拉拢,把他们的田地和房屋统统归还,使其农业生产无碍,并鼓励其发展,于性格中远远胜于三国演义中刻画的曹操。
  2.刘备打拼的仁义
  刘备投奔刘表时,刘表待他甚厚,刘表将死时愿托孤于他,刘表言:“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刘备于是泣拜说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刘表死后,伊籍劝他以吊表为名就便擒下刘琮,以夺取荆州,诸葛亮也极力怂恿。刘备垂泪说:“吾兄临终托孤于我,今吾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其演义中刻画出刘备不乘人之危,忠厚待人的秉性。所以,刘琮投降后,荆州军民不少归附刘备,当刘备率军和拥着数万名众向樊城撤退时,在曹兵快到的危机情况下,他也不愿抛弃民众逃走,可观其刻画出的宽仁、忠厚、慈善的秉性。
  刘备礼贤下士,识人善用,构建了君臣融洽的态势。“武”一方面,乡党之中桃园结义,得到后来生死兄弟的关羽、张飞,其武力值勇冠三国。刘备掷子俘获赵云之心,尊请黄忠神箭手,起用平西将军马超,重用镇北将军魏延,刘备去了成都后,“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文”一方面,在徐庶介绍下三顾茅庐,收获卧龙,“隆中对”于庐中定计天下,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促成了自己的立国纲要。于鲁肃的介绍书信言语中得知庞统大才,司马徽曾言“南州士之冠冕”,凤雏之名,果不虚传。曾有异人留下八句: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当然。见机而作,勿丧九泉。亦重用法正,名为蜀郡太守,为主要谋士。等等一切人物的收纳,表现刘备的善于用人,知人之特点。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变迁
  刘备亦宽以待人,心胸广阔。于曹兵杀至,刘备败退之际,糜芳与张飞俱说赵子龙投曹操去了。而刘备斥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有说:他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刘备仍然说:子龙于我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能摇也。后来,事情的发展如其所愿,白袍赵子龙单骑救刘禅。在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彝陵之战中,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当时大臣们揣测黄权将全家满门抄斩,刘备言:“黄权非负我,乃我负黄权!”乱世难测人心,刘备却始终坚持推心置腹交友,这或许是其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
  3.刘备的精神评析
  刘备性格中的坚韧品质更为值得赞扬。初始,刘备兵残马弱,恍恍惚东奔西逃如“丧家之犬”。其一:依附袁绍,却受到兵源的限制和出战的猜忌;其二:依附曹操,其下众大臣俱想劝说曹操诛杀他。然而曹操以礼相待,其中“青梅煮酒论英雄”对刘备隐忍的刻画尤为传神。当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5】张作耀.《刘备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刘备的筷子散落,借口适时的天雷。当曹操欲稀才吕布是,刘备一句“三姓家奴”惹的吕布身死,而后他又趁机逃脱,直奔巴蜀。其三:依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乃至最终入蜀建朝并称帝,一生跌宕起伏,却未见刘备退却和放弃,此为其强韧之处。

  三、对比分析两部作品中文化价值的社会传播效果

  (一)《三国志》的社会传播效果

  起初,陈寿虽然作官在蜀,但是蜀国轻视他,而后入魏为官。历史发展,魏吞并蜀、吴,而后一家独大,始建“晋”。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陈寿写《魏书》中为魏王曹操作了本纪,对于《蜀书》仅仅只有传,写刘备是简略只记载了《先主传》。由于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唐朝房玄龄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时,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6】吴玉莲.《史传所见三国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以理而论,(陈)寿之谬万万无词;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亦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即从大势上说,宋太祖黄袍加身,建立北宋,随着时间流逝,南宋儒家学者评判中向往:地势偏南后,应该如刘备创建蜀国而称帝一般。南北相隔,南方以“汉”为正统,需承蜀汉的传统。《三国志》书成之后,其社会适时评价“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二)《三国演义》的社会传播效果

  《三国演义》,亦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我国汉末至魏晋历史风云的章回小说,其历史性很强,语言叙事简略的当,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正邪的色彩质感强烈。有学者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7】(唐)房玄龄.《晋书·陈寿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
  ]】,民间也有“真三国,假封神”的说法。作者,通过结合适时的社会环境,参照并借鉴了民间大量的人物演义和传说桥段,以“蜀汉”为正统,以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中心人物作为主线,详细的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其作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视角洞察,附之亦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来勾勒出魏蜀吴之间矛盾,揭示了三国时期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谴责统治者对平民百姓的残暴和丑恶,暗含着作者对他所处时下社会的批判,表达了反对战争割据,期许着和平统一。《三国演义》通过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勾勒出惊心动魄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场景,极大地吸引了读者兴趣,社会影响了非凡。

  四、对比分析两著作中刘备的人物形象

  《三国志》的写作亦有些许尊魏抑汉之举,与陈寿的《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形成对比的《三国演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最后成书借鉴了大量的历史性文本,如:南朝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注》以及参考了民间大量的人物演义和传说桥段,并通过结合自身的从军从文经历,在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另一方面,根据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朝,在此期间人民百姓流离失所。通过尊汉抑魏,对三国的刘备人物形象进行了夸张、美化,极力推崇和褒扬的封建理想君主的化身在塑造和刻画时可谓不遗余力。

  (一)从伪诈狡猾到忠、义

  《三国志》中寡词却心眼不少刘备形象,一方面,承接远支皇族血脉(真假不可证),作旗帜,打兴复汉室之号召;另一方面为收买兵马,绞尽脑汁寄予他人篱下图发展。其中享誉天下的“桃园结义”,标榜着刘备、关羽、张飞间彼此协助,不求同生但求共死的义气情怀,适时的社会背景下,人性间卓越的闪光点,给予了人民群众深刻的影响。从一方面,彰显了刘备的仁、义、情。凡明清以后的秘密社会组织以兄弟结义关系都在标榜且秉承着“桃园精神”,是兄弟结拜的象征。《三国演义》中“忠厚善似长者”,刻画中于群臣推心置腹,食苦如寻常人,体恤将领士兵,受百姓爱戴。三兄弟的身死,怒而发兵七十万却败归病死,后来的白帝城托孤,使诸葛孔明“是为知己者死”,从而鞠躬而尽瘁,死而后已。

  (二)从权霸一方的“枭雄”到仁者爱人的“明君”

  对于“枭雄”的理解,史XX载中:可称为剽悍雄杰的人物。则与曹操、孙权鼎力而三分天下中,若无足够多的智慧,善战而骁勇,精明的政治才干,权术韬略其成功与否不敢肯定。《三国演义》则从多方面:军事上,敢为人先,多方谋筹下善战不卻敌;政治上,雄图大略,善而听得谋士献计;经济上,对民无伤分毫,对豪强大族亦笼络无害,广纳民众与土地,得以称霸蜀地。【[【8】(清)章学诚.《丙辰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11
  ]】刘备的忠节、贤明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之反面人物的共性,通过相对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曹操表现出残忍傲慢的奸雄特点,间接塑造出“理想明君”刘备的宽爱仁慈而乱世真正需要的,是天生的野心壮志、个人积极的名声形象、高超的驾驭人心的手段、深沉的政治权谋。于《三国演义》被刻意掩饰和美化,通过黑白正邪的色彩形象对比,枭雄到明君的性格刻画和其言行的描写,暗含天下熙熙攘攘,分分合合的历史发展,从而表达出反映出君明则国昌之意愿以及对和平统一的向往。

  结论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部文学作品意义非凡,《三国演义》这本历史小说脱胎于《三国志》史书编写而成,本文通过研究《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的变迁,结合其成书的历史背景对比分析其刘备人物形象的变迁,从刘备人物形象的评价中,了解从“伪诈枭雄”到“仁德明君”变迁的原因,阐述两部著作中刘备人物形象特点的异同。继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价值的变化,客观评价两部作品的社会传播效果和刘备人物艺术价值,考究刘备的人物品质,揭示其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参考文献

  [1](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11.10
  [2](明)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05
  [3]张作耀.《刘备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01
  [4]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12
  [5]马植杰.《三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08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1
  [7]朱一玄刘毓忱.《演义资料汇编》.[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06
  [8]李吾.中国小说史漫稿[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9]王文浩.刘备形象虚伪论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8.(7)
  [10]吴玉莲.《史传所见三国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之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11]刘伟航.论《三国志》中的忠观念[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303.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7月28日
Next 2021年7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