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清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提及到:“吾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由此可见,插图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记载着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作为一种传递知识信息的艺术形态,插图不仅仅是依附图书中的内容而存在,更多的是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纵观科普类插图的发展历史,无一不透露科学性与艺术性二者的融合,也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说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并不是忽略其中的艺术内涵。若只是一味的解释科学文本资料而忽视了美学价值,科普插图这颗珍珠终将因缺少艺术的滋养而大失光泽。这意味着不仅要重视科学性和技术性,还要融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一定的直观艺术手法幻化出来,让读者在潜意识中熟悉科普知识的同时,在视觉上享受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盛宴。因此,这就要求插图作者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以严谨的研究态度充分了解创作题材和相关参照资料,并结合实际注入全新的主体意识,采取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本次课题研究中,以大连湿地的生态环境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湿地鸟类科普插图的创作理念与表现手法,并对科普插图的社会作用进行一定的剖析。
第1章科普读物插图的概况
1.1科普插图的发展概述
“插图”是给文字做的附图,目的是解释文字的内容,增加文字的视觉感,也为出版物增加艺术氛围。[[1]王受之,《X插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6页][1]我们通常认为的“插图”,实际可以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类别:一种是艺术性插图;另一种是技术性插图。一般来说,科普插图的创作大多采用技术性插图的形式。技术性插图,是指为科学技术和体育之类的教科书等书籍所作的结构、解剖、动作、步骤等说明和示意性的插图。[[2]刘丰杰,《插图艺术》,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页][2]与艺术性插图相比,科普插图对科学认识的要求更高,专业性和理论性更强。
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来,不同时期的插图形式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情况,提炼了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与文化意识、民族信仰、审美观念等因素相融合,作品凝结了创作者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对自然有了一定认识,他们用插图的形式将当时无法用自然科学解释的客观现象描绘出来,亦或是表现一种氏族的图腾崇拜,亦或是一种祈求愿望和美好的想象。例如,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附图1-1)就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复杂形态的自然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以简单的几何形体概括了人与动物的特征,使纹样具有浓厚的装饰色彩,表现了人们祈祷渔猎收获和战胜自然的决心。

我国的科普插图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收集编撰科学技术性插图,多用于为社会民生服务,如明代《天工开物》。民间著书则凝结了个人的科研成果,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同时也出现了专门描绘动植物的画谱,如宋代《梅花喜神谱》等。
清代画家石涛曾经说过:“笔墨当随时代”,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性,不少插图画家也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响应“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呼声,呼吁人们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自身的努力。例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级画家曾孝濂,长期从事科技类插图的创作,以绘画的方式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呼吁爱护珍稀植被,爱护鸟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他的作品《中国鸟》(附图1-2)中,每一种类别的鸟形态各异,都是严格依据鸟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将生机勃勃的生命状态表现在空白的纸面上。再如,加拿大画家Ron Kingswood笔下的寒冬中的野生动物系列插图(附图1-3),通过写实的手法着重运用高级灰色来表现寒冬中静谧的大自然,来传达画家自身对自然现象的主观感受。

1.2科普插图的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虽然我国目前科普插图市场较小,但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科普插图不仅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知识需求,还要满足当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令人汗颜的是,在当今的科普类图书的出版中,我们对书籍中插图的重视远不及文本内容。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受出版成本和时间的限制,或是没有合适的插画师等等,最终导致广大读者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大大降低。同时,书籍中科普插图的作用在于以图画的形式帮助读者理清文本内容,然而当前市场上仍然缺少高质量的科普插图,现有的插图作品创意不够,表现形式单一,视觉冲击力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来说,审美需求是不同的,因此,要出于对不同读者的年龄层面考虑做具体分析。
第2章科普插图的创作理念
2.1创作灵感
山之乐不知林之乐,林之乐不知鸟之乐,鸟之乐不知爱鸟人之乐。
我的科普插图主要取材于大连三台子湿地和金州西海湿地的自然风貌,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郊游。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连人,当我初次来到大连金州西海湿地时正巧赶上鸟类迁徙的季节,美轮美奂的鸟类奇观,给我的思想以极大的震撼,一时间仿佛置身欧阳修笔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的意境,成群结队的白天鹅、东方白鹳、翘鼻麻鸭、花脸鸭、灰鹤、中华秋沙鸭、绿头鸭、针尾鸭等数不清的鸟类在我身边停留、嬉戏、觅食,它们颜色各异,形态各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它们无一例外的在向这个世界传递着它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满足,更让我感动的是它们竟然对我这个“另类”的朋友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它们就在我脚边叽叽喳喳的蹦过、跳过,就在离我很近的眼前欢快的飞过、掠过,突然间我热泪盈眶,我既感动又内疚,我感动它们对我的信任!我内疚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鸟类的生存领域正在被我们一点一点的污染、掠夺、侵占!眼下的景象是多么宝贵,多么难求!我沉浸在深深的负罪感中久久不能自拔!后来我又去了老铁山湿地,在那里我同样遇到了各种珍稀猛禽,如白尾海雕、金雕、虎皮海雕、灰背隼、红隼等,它们都在积极为即将开始的大迁徙做准备,它们即将开始的旅途会顺利吗?它们将要奔赴的新家还在吗?我的内心装满了深深的忧虑。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鸟类繁殖的季节,初登大连的鸟岛、三山岛,就会看到上千只的黄嘴白鹭、小白鹭和近十万只的黑尾鸥在这里下蛋、繁殖、哺育幼鸟。当他们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翱翔时,犹如乌云遮日。登上形人砣,还能看到像大熊猫一样珍稀的鸟类——黑脸琵鹭栖息在此。“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些珍贵的鸟类把大连的湿地和海岛当作自己的天堂,展示着生命的精彩,也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浏览了大量资料,我了解到东北亚鸟类的迁徙线有三条,在大连瓦房店三台子镇和大连旅顺的老铁山就是其中及其重要的一个节点,它们正处于大连金州金普新区的南北各一面,而金普新区正位于中间。在这片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两个主要的湿地——金州西海湿地和三台子湿地。以辽宁省重点湿地金州西海湿地为例,这里是重要的白尾海雕集中越冬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金州湾填海修路工程若是把这片海域变成死水,白尾海雕等珍稀鸟类将无法在这里栖息,这将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重大损失。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这片土地上的一群爱鸟人,他们从2004年起就守候在这片土地上,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山之乐不知林之乐,林之乐不知鸟之乐,鸟之乐不知爱鸟人之乐”的情怀!
感动之余,我决心为这些可爱的鸟儿做点事情,为它们尽一点微薄之力,于是便有了拿起画笔创作生态题材的科普插图的想法,想以此唤起更多人保护鸟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实现“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2.2创作反思
湿地不仅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自然界众多野生动植物的重要生存地之一。湿地的生物种类极其丰富,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被誉为“地球之肾”。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世界广泛关注,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觉醒。在经济与生态这一相关问题上,人们仍然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徘徊。行于当下,功在千秋,生态保护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生态科学与插图绘画是两们独立的学科,但二者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必然的联系。一般来说,自然生态属于客观存在,在创作科普插图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当前的自然生态状况来认识世界,以严谨的态度投入到科普插图的创作中去。一套优秀的生态题材科普插图,势必是对当下自然环境的真实反映,通过视觉上“美”的形式,提高读者对湿地生物多样化及其价值的认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助于人们树立保护湿地的生态观,加强湿地生态的宣传教育工作,进而提高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认识到湿地生态保护是全人类的事业。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第3章科普插图的创作方法
3.1创作中的构思构图
对于创作者来说,科普插图并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机械复制,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主观的艺术加工,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呈现在作品当中。也就是说,单纯的视觉效果,带给我们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作品”,要想在一副作品中体现丰富的思想内涵,让作品“活”起来,需要作者在创作中反复提炼。
和黑白素描相比,我的导师李晨教授更建议我用色彩来表现鸟类栩栩如生的动感画面,在此基础上再施以钢笔画法,以此来丰富画面的层次。由于这次的创作主题是生态题材,所以我选择了清新淡雅的色彩作为作品的基调,尽量把自然生态重现在画纸上。在尊重自然生态色彩的同时,也要考虑画面色调的和谐统一。例如,黄绿色的色调可以突出春日气息,烘托鸟类繁殖、嬉戏及湿地环境欣欣向荣的景象;透明度略高的蓝色调可以表现自然界中鸟类安静祥和的状态;而透明度略低的蓝色调象征着鸟类的庄重与高贵。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我对所取的素材谨慎取舍,必要时翻阅大量资料和图片进行反复对比和权衡。后期对于取材不如意的地方,我通过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再进行弥补,还要对作品进行反复推敲和斟酌,并进行多次艺术加工。
3.1.1创作中的形态塑造
想要组织好一幅构图,需要以大量的草图为前提,再联系生活实际对草图进行仔细揣摩。勾勒草图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有一个初步的构想,然后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要反复推敲。前期的准备工作虽说比较枯燥,但它是创作的基础工作,是必须要做的。初期的草图还要经过多次的调整与修改,如果只是草草了事,那么后期的创作就很难出彩。
为了更好的升华自己的情感,使创作的插图更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在构图上我选择了一些精彩、温馨的瞬间,如静态下,雌鸟在尽职尽责的哺育羽翼下的幼鸟:又如动态下,在水中激情演绎的雌雄双鸟等等,这些如抓拍般的精彩画面更能触动读者的内心,有效的避免了科普插图单调乏味的问题。构图的主次内容确定以后,我通过对比的手段来突出鸟类的主体形象,弱化背景和其他次要方面的表现力度,这样可以将大小、远近、虚实等各种关系处理的更加微妙。
创作中对于不同鸟类的形态刻画,还是要以现实中各种鸟类作为参照。不同种类的鸟形态各异,所以在刻画不同种类、不同成长阶段的鸟的形态的时候,我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也到湿地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亲自观察不同鸟类的形态特征,同时也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为后来的创作寻求灵感。
在丹顶鹤形态的塑造上,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动作:在它们小憩时,常缩起一只脚,独脚站立,体态优美,昂首而唳,素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之名。为了避免画面主体过于孤立,我增加了画面的互动性,来体现雌雄双鹤相呼相唤、形影不离的情景,还有雌雄成鹤带领雏鹤在附近浅滩涉水觅食的场景等。
3.1.2科学性与实际的结合
科普插图的作用在于传达科学知识,所以创作中要尊重客观事实。由于科普插图涉及学科的专业性较强,作者平时要结合自身创作的兴趣方向做好科学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为日后创作打好基础。但是如果只是强调作品的科学性,作品就会显得有一些乏味,所以我更愿意在作品中尝试添加一些生活元素,注入一些人文情怀,让插图“活”起来。
以我的作品中的丹顶鹤为例,丹顶鹤形体较大,全身基本白色,惟次级与三级羽为黑色,呈弓状覆于白色尾羽上。头顶皮肤裸露,呈朱红色。[[3]赵魁义,《地球之肾——湿地》,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3]我将它们的繁殖地——四周环水的浅滩和茂密的芦苇作为画面的背景,使得整幅画面趋于和谐,最大限度的还原自然,烘托自然生态这一主题。为了确保创作的科学性,我请教了著名摄影家蒋永贵先生。蒋先生告诉我,若只是从丹顶鹤独脚站立、翅膀闭合的照片来看,很多人会误认为丹顶鹤的尾羽是黑色的,而实际上是白色的,只有在展翅的状态下才会发现。蒋先生的分析给了我宝贵的启发,充分说明严谨的态度对于创作来说是多么重要。
3.2.绘画语言的运用
简单来说,我的插图作品大多是通过水彩与钢笔相结合的方式来创作的,用颜色来体现自然生态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再用钢笔以点、线的方式进行深入塑造。
3.2.1水彩形式的表现
在创作这套插图的过程中,首先,我采用水彩的方式,用平铺的手法将大体色调掌握好,从颜色较亮的天空开始铺色,铺色的顺序逐渐由浅入深。这样的表现手法具有色彩透明、方便快捷、便于叠加渲染的特点。两种透明的水彩颜料加以混合,可以调制出另一种全新的颜色,但是我尽量不掺入过多的颜色,因为如果颜色使用得过多、过杂,可能会导致颜色浑浊、画面过“花”的现象,不能突出生态环境本身自然清新的特点。对于色彩不如意的地方,我通过第二次颜色的叠加,对色调进行调整,从而改善画面效果,为后来使用钢笔进行细节勾勒做好铺垫。关于技法表现方面,我将干、湿画法相结合。湿画法的特点是颜色较薄,有利于做好大面积的天空、芦苇丛和浅滩的衔接与过度;干画法则色泽明快,适合对主体的鸟类进行刻画。在确定了画面整体色调后,为了让画面气氛更生动一些,我在芦苇丛和地面运用了喷涂的方式做了一些肌理,以此来表现丛林和砂石的质感,使整幅画面看起来不是那么呆板(附图3-1)。

3.2.2钢笔形式的表现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作画风格也不同。在基奥尔基奥·莫兰迪的作品中呈现的是带有约束性的细纲笔的描画,用交叉阴影线的方法有条不紊的表现素描关系(附图3-2)。文森特·凡·高通常使用铅笔作画,然后再用芦苇蘸水笔进行加工。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线条:平行的直线、波浪线、阴影线、旋涡状的花体线及细微的点线等等(附图3-3)。亨利·马蒂斯作品的特征在于画面线条的装饰性魅力,钢笔线条灵动优美,以极简的手法表达最丰富的话语(附图3-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使用钢笔画法进行刻之画前,我首先了解了一次性针管笔的特点,掌握了它线条灵活、用笔流畅的性能。钢笔可以创作出两种表现形式,即点的形式和线的形式。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要先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再从局部入手,体现从容谨慎、有条不紊的性情。用点的形式来表现鸟类头部羽毛的质感,我着重考虑了其中的素描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以点的疏密程度来表现。出于对鸟类各个部位质感不同的考虑,将丹顶鹤喙部用犀利而富有弹性的长线来概括,突出狭长的喙部特征。颈部运用交织的短线围绕羽毛的生长趋势来刻画,体现颈部羽毛的短小精致。在大面积的羽翼表现上,我先将羽毛按照其本身的形体结构划分成几组,线的填充始终顺着轮廓和质感来表现。翅膀部位的羽毛尤其丰富,这也是刻画的重点。颈部的羽毛是细小的,翅膀上的羽毛是片状的,并且略带装饰色彩,这些羽毛特征都要细致的表现出来。我在刻画的同时,随时都在关注着素描关系的变化(附图3-5)。例如一些转折面可以运用交叉排线的画法来表现素描关系,或在线条的疏密虚实上下一些功夫。每一根线,都有它的轻重缓急之分,是以服务于结构为前提的。相比之下,尾部的羽毛蓬松而轻盈,我运用轻松自由的波浪线画法加以装饰,使得整幅画面有张有弛。最后,在远处背景的处理上,将点画法与大量的平行线二者相结合,目的是表现远景朦胧的既视感。在近处的浅滩上,我采用偶尔稍有凌乱的点和线进行点缀,来表现草地和砂石的纹理。
3.3创作情感的表达
科普插图不单单是对文本资料的分析与解读,也是艺术创作者自身风格和情感的体现。在当今多种艺术思潮不断冲撞与融合的趋势下,科普插图的个性化与情感化日益突出,早已不是平淡呆板的教科书式的创作,而是在保证其科学性的前提下融入大量的人文风情,把个人情感融入作品的笔势中,像文森特·凡·高的创作中就充满了一股发自内心的激情。只有把情感融入到创作中,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第4章科普插图的社会作用
4.1作为有形的产品而宣传
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科学教育问题,国内外的相关插图也逐渐增多。国内的科普插图创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多用于有教育意义的分析和平面宣传,如用于展馆中的展示或科普书籍的出版等等,但缺少一些社会公众的参与。可见,科普插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将插图摆脱书面的束缚,附着于有形的产品材料上,把插图艺术与当代技术相结合,把美学艺术同工业、商业密切联系起来,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这样既可以取得经济效益,也能达到普及教育的宣传目的。
4.2贴切公益类活动而推广
国外的市场前景相对广阔多样,实用性较强,这是当今我们需要借鉴的。公益活动是以提升公共安全、增加社会福利为本质的自发性活动,也是一门实践学问。科普插图是艺术多样化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视觉形式体现宣传理念,这恰好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宗旨相贴合。将科普插图运用到公益活动的推广中,可以在思想和行动上唤醒当下公众的环保意识,督促每个人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结语
亨利·马蒂斯说过:“奴隶式地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虽然创作的取材来源于自然,但创作并不是对照片资料的照搬照抄,而是在协调眼、脑、手三者的基础上,以严谨的态度运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和专业知识进行艺术升华。
论文主要阐述了对科普插图表现方法的研究,从大连湿地鸟类的角度谈及构思、创作和反思。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我对水彩形式与钢笔画法的结合有了进一步了解,钢笔表现的纹理为水彩增添了丰富层次,点与线的灵活运用也有助于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在把握好技法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体现,表达内心深处的声音,唤醒读者的共鸣,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自然生态的公益事业中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受之《X插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6页
[2]刘丰杰《插图艺术》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页
[3]赵魁义《地球之肾——湿地》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
[4]伯特·多德森著蔡强译《素描的诀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52页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309.html,